『壹』 創新茶業宣傳方式安溪鐵觀音品牌傳播成效顯著
安溪是全國產茶第一大縣,茶產業是安溪的民生支柱產業。近年來,安溪縣宣傳部門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泉州「東亞文化之都」建設,緊緊圍繞服務茶產業發展大局,主動跟緊貼近,不斷創新茶業宣傳方式,擴大安溪鐵觀音品牌影響,致力於造福茶鄉百姓,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取得了顯著成效。
精心策劃全媒體持續宣傳
通過運用好高端媒體、鞏固縣域媒體、開拓互聯網新媒體等形式,開展全媒體持續宣傳。
運用好高端媒體。近年來,加強與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高端媒體合作互動,推動權威媒體密集宣傳安溪茶產業生態之路,新聞宣傳濃墨重彩。2014年以來,《人民日報》刊發有關安溪的新聞報道10多條,中央電視台播出相關新聞及專題片14條,各級主流媒體刊發新聞5200多條次。4月8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和16版刊發《安溪轉身「綠富美」》和《「生態美」如何變為「百姓富」——安溪轉型探秘》兩篇文章,介紹安溪生態立縣及茶產業綠色健康發展的成功經驗,引起熱烈反響。今年5月,中央電視台四套「走遍中國」欄目,連續播出《添壽福地——安溪》、《妙招種出有機茶》、《茶尖上的安溪》等5集安溪專題節目,深入宣傳安溪生態茶業的經驗做法,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果。11月15日晚,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和新聞頻道並機播出的《焦點訪談》,播出題為《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的報道。節目特別關注安溪縣在茶葉質量安全源頭管控上的做法。12月18日晚,中央電視台農業頻道播出專題片《安溪尋香之旅》,報道安溪茶鄉美麗鄉村建設成效。今年11月,安溪縣委書記朱團能接受人民網的專訪《安溪茶是「海絲」的中國符號》,受到廣泛轉載。今年12月,安溪縣長高向榮在《福建日報》發表《打造「一帶一路」的「茶香通道」》,提出安溪積極融入「泉州東亞文化之都」和「海絲」建設的舉措。據統計,今年來,安溪縣在中央、省級重要媒體刊發重要新聞255條,其中,人民日報12條、中央電視台14條、新華社14條、中新社19條、福建日報136條(平均兩天就有一篇刊發),福建電視台80條,此外,幾年來,安溪縣還注重在中央電視台重要時段投放安溪鐵觀音形象廣告,持續提高安溪鐵觀音知名度和美譽度。
構築好宣傳平台。扎實構建縣域媒體網路,鞏固安溪茶業權威發聲的主陣地。辦好「一報兩刊兩台一網一雜志」,即《安溪報》、《泉州晚報》「飄香安溪」專刊、《海峽都市報》茶周刊、安溪電視台、安溪人民廣播電台、安溪新聞網和《安溪商人》雜志。凝聚各縣域平台力量,構成一張特色凸顯、嚴密完備的縣域媒體網路,為茶業發展吶喊助威。《安溪報》立足茶鄉特色,重點推出茶業系列深度報道,探討茶業發展新業態。《安溪商人》雜志注重高端路線,聚焦優秀茶企業和茶商的發展之道,推動企業品牌塑造及經驗推廣。縣電視台自辦《茶人茶事》欄目,傳播茶業資訊和典型經驗,並與泉州電視台合作,在每周日的黃金時間《今晚播報》欄目,播出安溪茶葉質量安全監管、生態建設等內容的專題節目。
整合好網路新媒體。面對網路科技發展的新形勢,安溪縣積極推動傳統縣域媒體網路化,全面開拓新媒體宣傳陣地。在新浪網開通全國唯一的縣級官方頻道「新浪安溪」頻道,開通「安溪微視聽」、「安溪報」等一系列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等;逐步推動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融合,打造出「微博+微信+網站+線下活動」的立體宣傳模式。在各類茶事活動中,線上、線下同時鋪開聲勢浩大的宣傳攻勢,掀起互聯網茶事活動熱潮。在第四屆中國安溪國際茶博會前,通過全球網路徵集宣傳主題語,共徵集到3.9萬多條,遴選出「中國茶中國夢」為當屆茶博會主題;通過網頁和微博平台,安溪還成功徵集到16898條旅遊口號及133件旅遊形象標識,最終遴選出「山水福地茶韻安溪」口號及標識。今年,在海都報、福建廣電網路集團聯合主辦的「福建十大醉美縣城」評選活動中,安溪縣委宣傳部邀請福建電視台拍攝《清新茶都醉美安溪》宣傳片,並發動市民通過網路等多種形式為「醉美縣城」評選投票,安溪高分入選福建十大醉美縣城。
主動出擊產銷地協同宣傳
主動策劃茶事活動,不斷引領宣傳熱點,把握茶葉輿論宣傳的主導權,增強宣傳工作影響力。
立足產地,舉辦茶事活動。在安溪,連續多年舉辦中國茶都安溪國際茶業博覽會,茶配套產品交易會,通過宣傳造勢,提升本土茶事活動的影響力。今年5月,成功舉辦「中國茶的世界——安溪鐵觀音文化現象的國家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內外的30餘名頂尖學者匯集安溪,是我國茶行業首次從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的角度對茶開展的全面系統的「人文研究」。6月份,承辦第六屆海峽論壇·首屆海峽茶會,來自兩岸茶葉界的300名專家學者,就兩岸茶產業相通相融共同發展等主題進行交流,再次提高安溪在海峽兩岸茶業界的影響力。
走向銷地,開展宣傳推廣。把握國家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建設的有利契機,由政府牽線搭台,帶領茶企業「走出去」,到全國各大茶葉主銷地推介安溪鐵觀音。2012年,攜手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和泉州晚報社,聯合開展「中國真茶韻安溪鐵觀音」品牌推廣行動,在全國范圍進行為期一年的造勢宣傳,掀起一陣鐵觀音宣傳熱潮。2013年以來,舉辦「安溪鐵觀音·美麗中國行」品牌推廣活動,有針對性地深入武漢、北京、長沙、包頭、西安、深圳等全國中小城市,深入開展有聲勢、有影響的系列茶文化宣傳活動。2013年,聯合人民政協報和中國休閑文化研究中心,在北京主辦「安溪鐵觀音茶聚正能量」主題沙龍活動,這是茶文化活動首次走進全國政協禮堂金廳,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做了報道。
覆蓋全國,媒體聯動宣傳。在每年舉辦的中國茶都安溪國際茶業博覽會期間,不斷拓展合作方式,聯合高端權威媒體,開展戰役式集中宣傳。2012年,邀請全國45家晚報70多名總編(記者)到安溪采訪報道。2013年,聯合全國畫報聯盟和福建畫報社,組織全國畫報社和航空旅遊雜志前來安溪采風采訪,共推出285個專版系列報道,在全國有關航班免費贈閱。與中央電視台合作,製作播出《鄉村大世界》「走進安溪」專題節目,收視率居當年度該欄目首位。2014年,又與中國地市報研究會合作,邀請全國40多家主流媒體的70多位社長、總編、記者,深入安溪采訪報道安溪茶業。大規模的主流媒體采風團體驗安溪鐵觀音製作全過程,成為全國首創之舉。
畫龍點睛環境塑造直觀宣傳
把環境塑造作為宣傳茶鄉形象的前沿陣地,以有形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注重在設計中凸顯茶韻安溪特色,做好形象直觀的茶主題宣傳。
城市建設融茶入景。注重「全域茶都」理念,在城鄉景觀改造、城市規劃建設中,有機注入茶文化元素,塑造以茶為主題的城市形象。在中國茶都、中國茶博匯、安溪茶學院、岩嶺隧道等大型項目的規劃設計中,將《茶經》、茶詩、茶葉形象、鐵觀音制茶工藝等茶文化元素,外化體現到建築物、裝飾、配套景觀中。各鄉鎮在鎮標設置、鎮容塑造中,呈現出豐富的茶元素,不管身處何處都能感受到山清水秀、茶葉飄香、獨具風情的現代茶都魅力。
建設茶文化長廊。在安溪東高速出口建設茶文化長廊,將茶園山水景觀牆、茶聖陸羽雕塑、「魏說」景牆、「王說」景牆、烏龍將軍雕塑等景觀和自然風景有機融合,集中展示安溪茶文化,營造出濃濃的茶味。一期「茶文化歷史與未來文化長廊」已經完工,「茶文化與朝聖旅遊文化長廊」、「茶文化與工業文化長廊」、「茶文化與高新技術產業及民俗文化」等三個分區長廊也正在建設中,直觀展示安溪的茶文化魅力。
創新戶外廣告形式。在戶外廣告宣傳中,重視提高設計品位,實現廣告內容觀賞性與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在安廈高速沿線的顯眼位置,密集設置一批茶主題廣告牌,推廣「中國真茶韻·安溪鐵觀音」、「添壽福地·飄香安溪」等形象廣告,營造濃厚的中國茶都氛圍。2013年,邀請青年插畫家創作茶主題戶外海報,採用卡通插畫的形式,精心製作富有安溪特色的宣傳海報,呈現出安溪茶與安溪旅遊的獨特魅力。該系列平面廣告於第四屆、第五屆茶博會期間在全縣投放,在為茶博會營造濃厚氛圍的同時扮靚了城區環境。
佔領高地文藝精品深度宣傳
搶占茶文化理論高地,推動茶葉理論研究,逐步構建安溪茶文化的理論體系。引導文藝工作者立足安溪特色,創作具有安溪特色的茶文化精品,弘揚安溪茶文化。
搶占理論高地。深挖安溪鐵觀音的精神領域,組織茶葉種植技術、製作加工、茶文化等方面的理論研究,逐步構建茶文化理論體系。2013年,縣有關部門與北京大學聯合成立安溪鐵觀音人文狀況調研組,開展為期2個月的「安溪鐵觀音人文狀況」課題實地調研,是國內首次從社會學、人類學的角度,對中國茶開展全面系統的「人文研究」。調研活動最終形成5萬字《安溪鐵觀音人文狀況調查報告》論文,在2014年3月的《文化學刊》全文發表,引起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今年5月,安溪縣人民政府與北京大學聯合舉辦「中國茶的世界——安溪鐵觀音文化現象的國家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匯集了海內外30餘名頂尖學者,深入探討研究中國茶文化對推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和影響,重點探討安溪鐵觀音文化現象的國家意義。
出版茶文化系列專著。深度挖掘安溪民間的茶文化資源,編輯出版《中國安溪茶葉寶典》、《鐵觀音秘笈》、《話說安溪鐵觀音》、《鐵觀音的王國》、《安溪鐵觀音,一棵偉大植物的傳奇》、《茶之原鄉-鐵觀音風土考察》等一系列茶文化書籍,從理論和實踐高度豐富安溪茶文化內涵,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縣文聯創辦《鐵觀音》文學期刊,組織創作出版鐵觀音文藝叢書,逐年推出文學、書法、美術、攝影等系列文藝專著。今年10月,由安溪報社策劃編著的《安溪尋茶記:名山名茶名人》在2014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舉行首發,是中國茶文化系列圖書首次亮相國際書展。
舉辦茶主題文化活動。創立了以茶文化交流為主題的活動品牌——「清溪雅集」。通過舉辦主題茶會,傳播安溪鐵觀音「和諧健康」的飲茶時尚,拓展安溪鐵觀音茶文化內涵。去年以來,清溪雅集先後舉辦「大雪之約—新聞茶會」、「九峰之約—禪寺茶會」、「仲春之約—文廟茶會」等活動,特別是與南方周末聯合舉辦「幕天茶會」公益活動,得到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縣文聯每年邀請全國知名文藝家到安溪采風,先後舉辦「中國茶·中國夢」鐵觀音主題詩會、「尋夢安溪·尋韻鐵觀音」全國鐵觀音茶文化書畫大賽等茶主題文化活動,擴大安溪的對外影響。今年9月,舉辦「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之「文化之都·飄香安溪」文化周活動,通過茶藝表演、茶歌茶舞、制茶體驗等活動項目,展示安溪深厚的文化底蘊。
創作《飄香》系列文藝精品。邀請著名詞作家王平久、著名音樂人常石磊創作、著名歌星譚晶主唱的茶文化歌曲《飄香》,在2012年全省「一市縣一歌」歌曲大賽中排名第二,並入選為向黨的十八大獻禮的18首優秀歌曲。2013年以來,陸續推出《飄香》MV、微電影等藝術精品。MV和同名微電影2014年春節在央視連續播出16天,《飄香》專輯在全國發行,MV在全國KTV上線,成為當今膾炙人口的一首茶文化歌曲。
各顯神通企業鄉鎮聯動宣傳
充分發揮宣傳部門的「智囊團」作用,協助鄉鎮、茶企策劃各類茶事活動,調動各界參與茶事活動的積極性。部門、鄉鎮、企業間形成良性互動,民間茶事活動活躍,形成茶鄉上下聯動的茶事大宣傳格局。
鄉鎮踴躍開展茶事活動。各產茶鄉鎮立足實際,紛紛開展茶事活動,提升茶業宣傳氛圍。今年11月,祥華鄉開展「醉美安溪·茶韻祥華」系列茶文化活動,讓茶農體驗豐富多彩的茶文化生活。活動還與公益相結合,攜手幕天公益組織,打造幕天公益茶園,有效打響了祥華茶葉品牌。桃舟鄉出台獎勵辦法,鼓勵茶葉企業和個人參加各類茶事活動,並聯合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舉辦大學生制茶比賽。虎邱鎮舉辦茶園原生態茶歌賽、微博茶文化旅遊節等活動,充分利用網路新媒體,宣傳推介茶文化旅遊。西坪鎮發揮鐵觀音原鄉優勢,通過建設茶禪寺、舉辦鐵觀音感恩品茗活動等,重點宣傳鐵觀音禪茶文化等。
茶企業特色主題宣傳。各茶企發揮自身優勢,紛紛通過邀請明星代言、組織茶主題活動、建設茶葉庄園等形式,多樣化開展宣傳,邀請李連傑、李冰冰、張鐵林、許晴等眾多國內一線明星,擔任安溪鐵觀音的形象代言人。今年9月,安溪鐵觀音集團舉辦「福地茶壽——安溪百歲老人品茶話養生」敬老活動,生動宣傳安溪鐵觀音的養生功效。10月份,三和茶業「莫逆之交」鐵觀音作為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茶,成為歐洲第一份國禮茶,成為兩國文化交流活動中的重要元素。三和茶業還成為2015米蘭世博會「中國茶產品官方贊助商」。八馬、華祥苑、中閩魏氏等品牌茶企業,紛紛建起生態茶莊園,將文化傳播與旅遊觀光融為一體,打造安溪生態茶業和傳播茶文化的前沿窗口,吸引了全國各地大量遊客。
一系列形式多樣的茶文化宣傳推廣活動,極大地提高安溪鐵觀音品牌美譽度與影響力。相關數據顯示,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超56億元,安溪鐵觀音傳統市場佔有率和電子商務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第一位。2014年,「安溪縣鐵觀音文化系統」成功入選農業部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安溪鐵觀音獲稱最具傳播力品牌。
安溪鐵觀音一葉興、百業旺,接二連三,延伸出產值過百億元的大產業。目前,全縣涉茶總產值120億元,茶業受益人口80多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56%來自於茶業,安溪連續5年位列「全國百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茶業發展帶動安溪綜合實力的持續提升,2013年以來,安溪縣先後獲得「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縣」、「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第71位)、「中國最美麗縣」、「國家生態縣」、「全國首批民生典範城市」等榮譽。
『貳』 2001-2004 鄭州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2月3日在鄭州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市長 趙建才
www.zynews.com 2007-02-25 03:07 中原網-鄭州日報
視力保護色: █ █ █ █ █ █ █ █
中原網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6年政府工作回顧
2006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和諧社會,認真
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各項方針、政策,按照「加快發展、維護穩定、為民謀利」的總體要求,以實施跨越式發展八項重點工程為抓手,銳意創新,真抓實干,圓滿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取得了新成績,實現了「十一五」規劃和跨越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良好開局。
初步統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01.5億元,增長15.7%;地方財政收入202.4億元,增長3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291.6億元,增長3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新增211.9億元,達到1031.9億元,增長25.8%;利用域外資金248.34億元,增長9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2.2億元,增長16.3%;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822元,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59元,增長16.4%。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1100億元,增長23%,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5%。
——工業經濟運行良好,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堅持扶優扶強,加快結構調整,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同步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944億元,增長1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723億元,增長23%;實現利潤213億元,增長85.2%。「工業項目建設年」活動成效顯著,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78.9億元,增長40%;富耐克超硬材料公司等企業的110個項目竣工投產。扶優扶強工程強力推進,54個項目開工建設,48戶重點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07億元,增長32%;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新增231戶,超10億元企業達到29戶,宇通集團、中鋁河南分公司2戶企業首次突破百億元。汽車及裝備製造業、鋁工業、能源工業、食品工業等優勢產業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三全、宇通等6戶企業的商標成為全國馳名商標。產業園區建設速度加快,服裝、食品、鋁加工、耐材等品牌園區、特色園區正在形成,全市33個重點工業園區完成工業增加值348億元。
——農村經濟持續增長,新農村建設進展順利。狠抓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實,農業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現代農業建設成效明顯,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業農村呈現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7.1億元,增長6.6%;糧食總產達164.9萬噸;畜牧業、水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推進,18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已初具規模。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181家,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60個,全市農產品及深加工企業完成出口創匯1.5億美元,增長160.8%。切實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全年安排財政支農資金6.9億元,增長28.5%,對種糧農民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補貼措施全部落實到位,共補貼資金1.2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790公里,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新增農村戶用沼氣池4萬座、集雨水窖1萬個,解決17萬人安全飲水問題,鞏固和解決1萬貧困人口脫貧。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選派千名機關幹部駐村幫助示範村開展工作,編制了示範村村莊建設規劃及產業發展規劃,1000個整治村中已有616個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第三產業健康成長,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傳統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麥德龍、易初蓮花等國內外知名商業企業繼續在鄭州擴大投資,丹尼斯、正道花園等商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活。專業交易市場的輻射力進一步增強,12個批發市場交易園區已基本形成。「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全面啟動,我市被確定為全省首批整縣推進的試點市。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鄭州國家干線公路物流港等項目開工建設,公路港、鐵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位一體」的物流體系日趨完善,豫鑫物流、市交運集團和河南長通分別被評為4A級和3A級物流企業。會展業管理經營逐步邁向市場化、國際化,全國制葯機械博覽會、第12屆鄭交會、首屆豫商大會等大型展會在我市成功舉辦。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炎黃二帝塑像工程項目建設基本完成,升達藝術館改擴建工程動工,《風中少林》入選國家十大舞台藝術精品劇目和中宣部十大優秀作品,《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成功上演。新聞出版產業發展迅速,鄭州印刷包裝工業園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旅遊業健康發展,旅遊總收入230.5億元,增長28.56%。房地產業平穩發展,全年完成增加值62.5億元,增長6.6%。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積極推進,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3560億元,增長14.4%。鄭州商品交易所交易額實現31809.6億元,新推出PTA期貨交易品種。保險、中介等服務業快速發展。
——縣域經濟發展迅猛,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不斷完善落實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拿出3000萬元資金錶彰獎勵30個先進鄉(鎮),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各縣(市)結合本地實際,以發展特色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區為重點,積極培育特色經濟和塊狀經濟,形成了一批具有帶動力和競爭力的縣域特色工業園區。初步核算,全市縣域實現生產總值1113億元,佔全市經濟總量的55.6%,6縣(市)生產總值均超過百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9.1億元,佔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24.3%,鞏義市達到12.64億元,登封市首次突破1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63.7億元,佔全市投資總額的54.6%;城鎮化率達到37%。有5個縣(市)經濟實力位列全省十強。鞏義市在全國百強縣位次比上年前移6位,新鄭市首次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
——城市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中心城區保護改造繼續得到加強。新修、擴建道路13條,伏牛路、北環文化路立交、未來大道等續建項目已完工,南三環東段、鄭密路等工程進展順利。中原路、花園路等精品街綜合整治順利推進;完成雨污水工程改造45項,鋪設雨污水管涵63公里;新開、優化公交線路47條,新購運營車輛357台;新建公園、游園30個,中心城區新增綠地300.3萬平方米,全市綠化覆蓋率達35.1%。天然氣戰略儲配站、鄭東熱源廠和鄭熱三期配套管網相繼建成投產使用,提高了市區供氣、供熱能力。城中村改造有序推進。
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建設全線展開,出租汽車、戶外廣告整治取得新進展。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鄭東新區建設步伐加快。累計完成投資368.8億元,引進項目196個,開工項目167個,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積1464萬平方米,入駐人口13萬人。基
礎設施逐步完善,建設道路197條(段),東西運河、南北運河開挖工程竣工通航,開通了18條公交線路,綠化面積達700萬平方米。重點區域建設進展順利。中央商務區內、外環高層開工55棟,35棟主體結頂,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通過國家「魯班獎」驗收,河南藝術中心主體工程已全部封頂,會展賓館開工建設;龍湖南區入駐項目25個,22個開工建設;商住物流區入駐項目70個,61個開工建設。
積極推進中原城市群建設與發展,鄭開大道正式開通,鄭汴產業帶總體規劃編制完成,鄭汴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建立,鄭汴一體化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實現新的突破。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支持市級重點鎮建設,全市31個重點鎮基礎設施投資項目開工105項,完成投資3億多元。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進展,20戶國有企業已完成改制。以中小學校移交為重點的企業主輔分離工作全部完成。白鴿股份完成股改和資產重組,市商業銀行、百瑞信託、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增資擴股進展順利。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和經營業績考核體系逐步健全,國有資產實現依法監管。上市融資成效明顯,思念公司成功在新加坡主板上市,豫聯集團、永通特鋼成功增資,鄭州燃氣轉香港主板上市工作順利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順利實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全市所有行政許可事項實現了網上統一受理和即時辦結。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和行政單位清理規范津貼補貼工作順利實施,公務員登記工作基本完成。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改進招商方式,重點實施節會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招商手段,利用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二屆世界傳統武術節等大型活動,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績。全年引進市外境內資金200.2億元,增長95.7%。全年新增外商投資企業135家;實際利用外資6.1億美元,增長83%。開放型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到17.3億美元,增長55%,其中出口12.1億美元,增長56.1%。獲得對外經濟合作經營權企業累計達32家,佔全省的1/3。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全方位拓展,區域經濟協作與聯絡明顯加強。
——資源節約工作扎實推進,環境保護得到加強。繼續開展煤炭、鋁土礦和耐火材料資源整合,資源集中度和利用率明顯提高。繼續開展空心村、工礦廢棄地、黏土磚瓦窯場整治,復墾土地5227畝。加強對重點領域、高耗能行業、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管理,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關停了一批小火電、小耐材和普通立窯水泥廠,全年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左右。資源節約和清潔生產成效初顯,循環經濟試點順利實施,全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7%和3.3%。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得到加強,省定375家污染嚴重的企業全部關閉到位,新密、鞏義耐火材料重點整治成效明顯,東風渠、熊兒河、金水河截污清淤工程基本完成,賈魯河河道治理疏浚工程已經完成。王新莊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和馬頭崗、上街污水處理廠等項目正在積極推進,新鄭、中牟等5個縣(市)污水處理廠已進水調試。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56.1%和66%,全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達到99%以上。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完成森林生態城工程造林8500公頃,市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306天。全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國家環保模範城創建已通過國家技術評估,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工作全面啟動。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展。科技自主創新工程進展態勢良好,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1%。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步伐加快,市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0所。全面免除了城市低保家庭和農村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市9.9萬名中小學貧困生得到救助,全面啟動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長效機制初步形成。職業教育發展進一步提速,各類職業技術培訓達到60萬人次。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7所示範鄉鎮衛生院建成並投入使用,改造了32所鄉鎮衛生院和一批縣級醫院、婦幼保健院和中醫院。全市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推行,參合率達到90.75%。實施了食品放心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逐步完善,嚴格市場准入和執法,食品葯品質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5‰。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商城遺址公園、大河村原始文化生態園等立項籌建工作進展順利。「掃黃打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市出版物市場得到有效整治。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建設和諧社區取得實效。首屆農民運動會成功舉辦,鄭州籍運動員在多哈亞運會上奪得3枚金牌,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堅持和完善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切實維護廣大職工群眾的利益,切實保障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民兵預備役建設和優撫安置工作得到加強,雙擁共建、國防教育、人民防空工作取得新成效。
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實現城鎮就業再就業12.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9萬人,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引導性培訓15.8萬人。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年各級財政投入社會保障資金13.6億元,全市新增企業養老保險參保職工7.9萬人,新增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8萬人,為4.2萬名市屬國有破產企業和困難企業退休人員辦理了大病統籌醫療保險,農民工工傷保險工作扎實推進,城鄉低保標准進一步提高。社會救助得到加強,扶貧開發和救災救濟工作扎實有效。市區新建1所社會福利院,市兒童福利院正在加緊建設中,農村新建、擴建敬老院31所。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89萬平方米,廉租住房覆蓋率達到符合條件「雙困家庭」100%。
—民主與法制建設繼續加強,社會大局安定有序。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監督,接受人民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全年辦復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1566件。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提請審議地方性法規5件,制定規章10件。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和網上審批逐步完善。進一步完善政府重大決策機制,健全重大決策專家論證、決策評估制度,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進一步提高。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各項任務,政府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成效。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了市、縣、鄉、村、企業「五級監管網路」,對重點行業和領域進行全面檢查和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形勢良好。深入貫徹《信訪條例》,暢通信訪渠道,加大督查督辦力度,認真解決長期信訪積案和重復信訪問題,妥善化解矛盾,群體性突發事件大幅減少。繼續深化「兩嚴一創」活動,深入開展命案攻堅,不斷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五五」普法順利啟動,社會治安持續穩定。
向群眾承諾的「十件實事」,件件得到落實,一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廣播電視、統計、審計、物價、外事、僑務、對台事務、民族宗教、社會科學、地方誌、檔案管理、氣象和地震監測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回顧一年來的政府工作,我們深深體會到,我市經濟社會能夠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得益於我們認真堅持和把握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五個統籌」,不斷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投入,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加強節能降耗和生態環保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強力推進縣域經濟,實現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正確處理宏觀調控和加快發展的關系,堅持「有保有壓」的原則,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把國家加強薄弱環節的政策與鄭州發展的重點有機結合起來,在發展中順應調控,在調控中謀求發展。三是堅定不移地把握正確的發展思路。准確把握市情,理清發展思路,年初制定並出台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規劃並實施了八項重點工程,加大結構調整和重大項目建設力度,使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四是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繼續以國有企業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重點,全面深化和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投融資體制、農村信用社等重點領域的改革,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和微觀經濟的活力明顯增強。五是堅定不移地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改善投資環境,開展了「整治建設環境和企業周邊環境」等專項治理,對久拖不決的外商投訴案件實行領導包案,著力解決損害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加強重點建設項目效能督查,為外商投資創造統一、穩定、透明的法律環境、政策環境。
各位代表,上述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積極支持的結果,也是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共同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工作在各條戰線上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幹部,向駐鄭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幹警,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鄭州發展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市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投資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資金、土地、能耗、環境保護等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仍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小;農民就醫難、增收緩慢仍然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農村建設任務艱巨;低收入群體在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還有不少困難,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依然艱巨;利用外資規模偏小,經濟外向度不高;城市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創建文明城市的任務仍然艱巨;節能降耗任務不容樂觀,完成降耗減排目標的難度將越來越大;一些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效率不高,政府廉政勤政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加以改進和解決。
2007年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
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及省八次黨代會、市九次黨代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按照「加快發展、維護穩定、為民謀利」的總體要求,圍繞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奮斗目標,進一步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奮力實現經濟發展新跨越,奮力實現文化發展新跨越,加快建設文化鄭州、生態鄭州、平安鄭州、和諧鄭州。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生產總值增長13%;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0%;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在3%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化學需氧量減少4%,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4.2%。
為全面完成上述目標任務,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認真把握好以下幾個重要方面,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到科學發展軌道:
一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二、三產業雙重升級。繼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處理好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在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內需,不斷增強消費對我市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更高水平和更大規模的發展。
二是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堅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快重點產業技術改造和升級。合理配置科技資源,充分激活創新要素的政策調控體系,加快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推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
三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更加關注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全面發展農村經濟,逐步建立工農協調發展的機制。堅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理順收入分配關系,不斷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保持社會安定有序。
四是加強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把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落實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加快形成有效的資源開發和生態補償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切實做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五是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以提高競爭力和控制力為重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快行政管理、投資、財稅體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優化金融結構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為目標加快社會領域體制改革。加快調整和完善對外經濟發展模式,以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海外智力為重點,提高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
2007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我市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十分關鍵的一年。我市經濟社會諸多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進入了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加快經濟轉型、促進統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圍繞加快建設現代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提升全國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發展目標,著力做好以下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不斷增強工業發展競爭力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部工業投入突破5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達到2800億元。以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重點,做強做大汽車工業、裝備製造業、鋁工業、能源工業、重化工業、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化工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超硬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光機電等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紡織、服裝、建材等傳統產業。充分利用國家振興中部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促進我市老工業基地改造升級。繼續推進扶優扶強工程,完善重點企業培育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宇通、豫聯、三全等企業發展壯大,提升龍頭骨幹企業和優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力爭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到3戶。大力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突出抓好品牌園區、特色園區、重點園區建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力爭再創一批國家級名牌產品和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知名品牌。
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
積極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二七商圈、碧沙崗商圈的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圃田物流園區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鄭州國家干線公路物流港、鄭州國際航空保稅物流中心等重點物流項目建設,構建鐵路、公路、航空、信息一體化物流體系;支持重點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努力培育一批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推動會展業加快升級,不斷完善會展硬體設施,提高辦展辦會水平。認真籌辦好第二屆中部貿易投資博覽會、鄭交會等重點展會。打造商都文化苑、炎黃廣場等旅遊精品景區,培育鄭汴洛、黃帝游、沿黃文化游等旅遊精品線路,大力發展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旅遊業。
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力發展優質、高效、專用農作物,逐步建立起各類具有區域化優勢的產業化生產基地。大力發展以石榴為主的百里邙嶺林果產業帶。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力爭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突破200家。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力爭有3個園區達到全省一流水平。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業標准化體系建設,加快出口創匯農業發展,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全市建成300個規范合作社。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切實做好示範村、整治村建設,實施「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工程,引導農村發展支柱產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現有公路改造升級,繼續改造鄉鎮衛生院。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建設新農村培養新型農民。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積極推進貧困村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
四、突出抓好八項重點工程,強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繼續堅持以實施跨越式發展八項重點工程為抓手,統一認識、加強領導,不斷完善機制、加強協調,突出抓好對增強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後勁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項目,力求取得突破性進展。調整項目投資重點,加快項目建設步伐。不斷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結構調整項目投資比重,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產業發展,支持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強化樞紐中心城市地位,加快鄭西鐵路客運專線建設,爭取開工建設鄭石、鄭武鐵路客運專線,抓好鄭州黃河公鐵兩用大橋、鄭州高速公路客運樞紐站、鄭州鐵路客運專線樞紐站、鄭州火車站西出口改造等項目建設。推進拓普軋鋼、趙家寨煤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鄭州段等重大項目建設,做好國電滎陽2×60萬千瓦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強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鄭州至石人山、登封至禹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完成登封鐵路二期工程和新鄭機場改擴建工程,加快鄭州西繞城公路、鄭開大道與京珠高速互通立交等項目建設,做好鄭州城市輕軌和鄭汴城際軌道交通前期工作
『叄』 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摘要
大眾網-大眾日報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必須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
一、發展背景和發展目標
「十一五」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作為、科學務實,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主要任務目標順利完成。面向未來,我省的發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416.2億元,「十一五」年均增長13.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749.3億元,年均增長2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8.1萬億元,年均增長22.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達到5.3萬億元,年均增長18.9%。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農業連續8年增產,糧食總產達到4335.7萬噸。製造業強省建設成效顯著,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萬億元以上。服務業規模和質量逐步提升,增加值達到14429億元。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9.1:54.3:36.6。
可持續發展取得新成效。耕地總量實現動態平衡,保有量超過1億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464萬畝,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累計分別下降22.1%、20%和18%,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以能源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增長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新突破。擁有中科院3個研究所、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29個國家質檢中心,國家綜合性新葯研發技術大平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國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學工程落戶山東。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0家,居全國首位。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年均增長超過30%。
協調發展呈現新亮點。國務院批復實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和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建設扎實推進,省會經濟加快發展,突破菏澤成效明顯。城鄉面貌顯著改善,城鎮化率達到49%,實現村村通電、通電話、通汽車,通自來水率達到90%。
改革開放形成新局面。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4%。資本市場逐步完善,直接融資額五年累計達到2900億元。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不斷完善,財政對「三農」累計投入4718億元,年均增長36.1%。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加快,教育、文化、醫葯衛生、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領域體制改革力度加大。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已與國外建立友好城市168對、友好合作關系城市165對,進出口總額累計7036億美元,年均增長19.6%,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賬累計463.9億美元。
民生建設得到新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續加大,財政對民生投入累計7004.5億元。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加快、結構優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6個百分點以上,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達到1∶1。城鄉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98.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6%。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6歲。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基本形成,成功舉辦了奧帆賽、殘奧帆賽和第十一屆全運會。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53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15.9萬人,實現城鎮家庭就業動態消零。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擴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946元和6990元,年均分別增長10.5%和8.7%。
「十二五」期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有基礎有條件繼續走在全國前列,但國內外發展環境錯綜復雜,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轉變發展方式的外部壓力加大、內在要求迫切,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跨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十二五」期間,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堅定不移地以富民強省為目標,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設經濟文化強省,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指導原則:
堅持結構調整。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放大消費拉動作用,調整優化投資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服務業跨越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堅持創新驅動。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魯和人才強省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
堅持統籌兼顧。把統籌兼顧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方法,統籌經濟與社會、海洋與陸地、城市與農村、東部與中西部、當前與長遠,加快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堅持民生優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實現富民與強省的有機統一,共建共享和諧社會。
堅持綠色發展。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加快生態省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營造美好家園。
堅持改革開放。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破除發展障礙,化解發展難題,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增強發展的融合性和開放度,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分工,積極推動國內區域合作,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推動和實現我省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必須堅持「一線三點」的工作思路,在各項工作中體現強省建設的內在要求,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著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取得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新成就。
發展目標:
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到2015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7∶48∶45,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55%以上,力爭新農村建設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海陸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布局互聯,海洋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3%,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實現跨越,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教育質量和結構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全社會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社會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平安山東建設深入推進,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生態環境優美宜居。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達到25%,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展現生態山東、綠色山東的新形象。
人民生活殷實富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爭取農民收入實現更高增幅,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均期望壽命力爭達到77歲,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
經過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奮斗,使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人民富裕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區域統籌和發展布局
構建產業布局合理、區域發展協調、人口聚集加快、城鎮體系完善的發展格局。
(一)經濟布局。深入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相互融合發展。一是加快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精心組織實施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加快實施國家批復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經濟改革發展示範區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主體力量,要發揮全省優質資源富集地帶的優勢,努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高端產業聚集區。二是加快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全面落實國務院批復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把黃河三角洲建設成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特色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後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重要的增長區域。三是加快建設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以加快省會建設發展為龍頭,帶動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建成發展活力充足、產業素質較高、服務功能強大、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和諧的經濟圈。四是加快建設魯南經濟帶。以魯南臨港產業集聚區為龍頭,加快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建設,支持菏澤打造魯蘇豫皖邊界區域科學發展高地,把魯南經濟帶建成全省經濟新的增長極。
(二)城鄉布局。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城鄉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一是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科學布局,城鄉互促共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到2015年全省17市建成區人口全部達到50萬人以上,其中超100萬的城市16個,濟南、青島分別達到400萬人和450萬人。二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穩妥引導農民適當集中居住,實行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布局,實現農村社區建設服務全覆蓋,完成8000個村莊整體改造。三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和著力點,完善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縣域經濟向特色化、集群化方向發展。
(三)空間布局。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全省國土空間按開發內容分為城市、農村和生態三類區域,主體功能上分別作為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生產和農村居住、保障生態安全的國土空間。按開發方式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
三、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農業提升。以增加農民收入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核心,加快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體系,推進「五個提升」。第一,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面實施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和糧食儲備能力建設,確保糧食安全。五年建設高產穩產糧田1000萬畝,新增糧食倉儲庫容500萬噸。第二,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效益。支持生產要素向種養殖大戶集中、優質品種向生產基地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發展規模經濟,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到2015年,蔬菜、漁業、畜牧、果業、苗木花卉等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對農民增收貢獻1500元以上。第三,提升農業裝備規模和質量。加快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到2015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4億千瓦,農機化水平達到85%以上。第四,提升農業生產標准化水平。加快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准和安全標准,擴大農產品的品牌優勢,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第五,提升農業產業化層次。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工程,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農業生產工廠化、管理企業化、組織規模化。
(二)工業優化。以實現工業由大變強為核心,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節能減排水平為重點,深入推進產業調整振興,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構建以高端產業、高端產品、高端技術為主體的現代製造業體系。
提升發展傳統產業。按照創新驅動、優化結構、提升水平、綠色發展的要求,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提升企業技術裝備管理水平,加快實施工業轉方式調結構1000個重點技改項目,全面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力爭2015年,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的關鍵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普遍提高到3%以上,山東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分別達到2100個、230件。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立足優勢領域,以重大建設項目為載體,強化科技人才資金支撐,重點發展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材料、新信息、新醫葯及生物、海洋開發及高端裝備製造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
推動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圍繞形成規模優勢、增強配套能力,發展壯大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中度、產業分工層次和整體競爭力,推動生產力集中布局、基礎設施集中配套、安全生產和節能減排集中管理。加快園區轉型提升,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區、調整產業結構的先行區和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示範區。到2015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過500億元的企業集團達到30戶,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200個,優質產品生產基地達到80個。
(三)服務業跨越。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國際化方向,大力發展面向生產、面向生活、面向農村的服務業,加強重點城區、重點園區、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四大載體」建設,促進服務業拓寬領域、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升層次。優先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旅遊、批零住宿餐飲、房地產、社區及家庭服務業等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實現跨越發展。力爭2015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從業人員比重達到40%以上。
(四)海洋經濟。全面落實國務院批復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以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為主線,深入實施科教興海戰略,培育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全面提高海洋開發、控制和綜合管理能力,構築海陸統籌、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力爭海洋經濟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四、基礎設施和支撐保障
突破薄弱環節,著力優化結構,提升基礎設施網路化、現代化水平,打造適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協調、高效安全的基礎設施支撐保障體系。
(一)能源建設。以調整布局結構和供給結構為主線,以節能減排和提高效率為重點,構建完善綜合能源體系。推進「上大壓小」電源項目建設,加快淘汰落後機組;大力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積極接納省外來電;穩定省內煤炭生產和老區石油產量,鼓勵建立穩定的省外煤炭供應基地和油氣供應基地。到2015年,煤炭產量繼續控制在1.5億噸左右,原油產量持續穩定在2700萬噸,電力可用裝機容量由目前的6317萬千瓦增加到1.12億千瓦,其中接納省外來電1600萬千瓦以上;燃煤火電所佔比重由目前的92%下降到71%,新能源裝機占省內電力總裝機比重達到14%。
(二)交通建設。加快鐵路、城際軌道和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完善「四縱四橫」鐵路運輸網和「五縱四橫一環八連」高速公路網。加快港口和內河航道建設,推進我省東北亞物流樞紐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繼續推進濟南機場建設,遷建青島機場,提升干線機場功能,推進支線機場新建和改造。加快構建鐵路網路、公路干線網路、城市軌道交通、城際鐵路、航空運輸、水運網路等有機銜接、優勢互補、立體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到2015年,鐵路營業里程由目前的3840公里增加到6100公里,復線率達到60%,電氣化率達到98%,高速鐵路營業里程358公里;公路通車里程由23萬公里增加到24.5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由4285公里增加到6000公里,完成一般國省道升級改造4000公里,新增農村公路12000公里;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內河港口吞吐量達到1億噸;全省開通航空航線達到280條。
(三)水利建設。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為重點,推進現代水利示範省建設,加強工程設施建設,統籌利用客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構建完善綜合水利保障體系。水資源開發利用體系,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和膠東調水配套工程建設,加快引黃濟青改擴建步伐,新建、改建一批水庫和河道攔蓄工程,推進海水淡化產業化,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水災害防禦體系,加快骨幹河道綜合治理,完善防洪防潮體系,提升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質量和水平。城鄉水資源管理體系,加快建設水資源監測與控制骨幹網路,全面實施取水許可證與水資源論證制度,統籌管理和科學調度全社會用水規模。到2015年,新增供水能力20億立方米,節水10億立方米,基本滿足城鄉用水、工農業用水和環境用水需要。
(四)市政建設。加強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理順管理體制,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構建完善綜合市政服務體系。加快高架、立交、環線、輕軌、地鐵等快速通道建設,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強城市公用設施建設,提高水、電、熱、氣等管網覆蓋率和集中供應率。建立健全包括消防、防洪、抗震和人防等在內的城市綜合防災體系,提高緊急事件處置能力。
五、科教興魯和人才強省
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一)科技創新。加強重要領域和關鍵技術研發,力爭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加快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一批基礎較好的重點城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家級高技術產業基地,支持黃河三角洲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力爭更多的高新區進入國家級高新區行列。到2015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2%以上。
(二)教育優先。推進實現教育現代化,努力建設教育強省、人力資源強省。基礎教育,以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為重點,著眼於促進教育公平,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學齡前和高中階段逐步實施免費制度;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重點,強化基礎能力建設,鼓勵全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以突出特色、提升內涵為重點,優化整合教育資源,重點建設若干所全國一流的高水平大學。堅持教育公益性方向,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到2015年,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達到基本辦學標准,全省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7%;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和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分別達到159萬人、89萬人,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提高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40%
(三)人才發展。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養機制,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打造「人才山東」品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建設高端人才聚集地和優質勞動力資源富集地帶為目標,培養造就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六支隊伍。調整優化人才結構,打造特色產業人才培育基地,支持重點發展區域、欠發達地區引進發展急需人才,強化對民營經濟的人才支撐,推進人才引進和交流。創新人才機制,健全人才選拔任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形成促進各類人才幹事創業和發展的長效機制,構建統一規范的人才市場體系,加強人才公共服務。力爭到 2015年,全省人才資源總量由目前的975萬人增加到1380萬人,高技能人才達到200萬人;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19%,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43人年。
六、文化繁榮和創新發展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領力、競爭力和創新力,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用新的理念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文化建設。以建設文化強省和增強文化軟實力為目標,創新文化發展模式,加強文化載體和設施建設,推動經濟文化融合發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規劃建設一批重大文化設施,深入實施各類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壯大文化產業實力,集中力量突破高科技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形成以孔子文化為核心的齊魯文化品牌體系,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到2015年,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翻兩番,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快文化改革創新,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文化內容形式、文化生產方式、文化傳播方式、文化投融資體制和文化市場管理模式創新,提高文化改革發展的科學化水平。
(二)文明山東。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文明風尚,弘揚和培育新時期山東精神,實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工程,深化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快建設「誠信山東」,完善政府信用體系、企業誠信體系和個人信用體系,營造良好社會誠信環境。
七、和諧社會和公共服務
以擴大供給、提升質量、促進公平、提高效率為主線,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一)民生保障。逐步完善符合國情省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公共服務體系。把擴大就業作為宏觀調控和政府績效考核的優先目標,拓寬就業創業擇業渠道,有效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力爭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20萬人以上。加快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推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逐步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准水平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推動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健全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在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統籌層次和實現制度統一等方面邁出更大的實質性步伐。到2015年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農村新型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強化各級政府責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努力滿足城鎮中低收入家庭、新就業職工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基本住房需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十二五」期間,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實施健康老齡化戰略,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提高殘疾人教育、就業和康復水平。
(二)衛生體育。以全民健康為目標,深入推進衛生、體育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全省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積極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創新,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營運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加快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促進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提高居民醫療保健水平和健康水平。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建立健全體育設施體系,發展體育健身市場,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和競技體育水平。
(三)社會管理。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提升社會管理水平,全方位推進社會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加強食品葯品監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食品葯品安全預警機制,健全覆蓋城鄉、打防控一體化的社會治安管理體系,加快建設「平安山東」。
八、生態文明和資源環境(略,文字太長)
http://news.sina.com.cn/o/2011-02-26/033922017169.shtml
『肆』 包鋼銀行是怎麼回事
包商概況
2014-02-12 包商銀行成立於1998年12月,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早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前身為包頭市商業銀行,2007年9月經中國銀監會批准更名為包商銀行。目前,包商銀行在內蒙古自治區內的包頭、赤峰、巴彥淖爾、通遼、鄂爾多斯、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呼和浩特、興安盟、烏蘭察布、烏海、阿拉善和自治區外的寧波、深圳、成都、北京設立了16家分行、146個營業網點,員工7600多人;此外,還成立了達茂旗包商惠農貸款公司,發起設立了北京昌平、天津津南、江蘇南通、大連金州、四川廣元、貴州畢節、吉林九台、河南郾城、山西清徐等27家村鎮銀行;機構遍布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2013年末,資產總額2348億元,各項存款余額1420億元,各項貸款余額678億元。
包商銀行是中國銀監會評定的首批風險最小(即二級)的七家城商行之一,近幾年監管風險評級始終保持在二級水平。2011年,李鎮西董事長榮獲「2011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年度公益獎,2012年榮獲「中國企業文化領軍人物」榮譽稱號、「社會責任引領人物獎」。2011年,包商銀行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被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和中國中小企業家年會組委會共同授予「2011年度全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十佳商業銀行」榮譽稱號,榮獲「2011年度全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十佳商業銀行」榮譽稱號;2012年,在《銀行家》雜志發布的大型城商行競爭力排名中列第3位,榮獲「中國企業品牌文化管理十佳單位」;2013年,榮獲中國中小企業協會頒發的「2013年度最佳城市商業銀行獎」,榮獲中國中小企業家年會組委會頒發的「2013年度全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十佳商業銀行獎」。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對話、經濟半小時等節目,以及《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人民網、新華社等媒體曾多次深入報道了包商銀行的小微金融服務工作。
一、在市場定位上,堅持為小微企業服務,打造特色和品牌
包商銀行從2002年開始,就始終圍繞「以小微企業為核心客戶」的市場定位,堅持「沒有不還款的客戶,只有做不好的銀行」和「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的服務理念,把加強小微金融能力建設放在首位,在小微金融市場精耕細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在業內和社會上形成了較大影響並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目前,包商銀行培養出一支2000多人、在業內頗有影響的專業化、年輕化的小微金融隊伍,推出了面向微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牧民的「真珠貝」五大系列、十五個產品,並針對小企業發展需要研發了30多種產品,累計發放小微企業貸款2000多億元,月最高發放微小企業貸款超過3.1萬筆,累計為幾十萬戶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牧民發放了貸款,支持了160多萬人的就業、創業和展業。
二、在企業管理上,緊緊圍繞「1-3-5」,實現精細化、集約化
近年來,包商銀行牢固樹立「學習、創新、誠信、發展」的企業精神,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奮力拚博,以「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的好銀行」為戰略願景,以成為「全面的金融服務集成商」為戰略目標,以「立足百姓創業,立志國際品牌,做最好的小企業金融服務集成商」為發展目標,以「包容乃大,商贏天下」為核心理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1-3-5」管理模式。「1-3-5」就是以「國際化」為標准,狠抓「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經營、管理、創新、企業文化、金融生態」工作水平。管理的精細化所帶來的財務指標和管理指標的提升,使包商銀行在全國中小銀行競爭力評價中名列前茅。
三、在商業模式上,努力打造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集成商」
小微企業需要的金融服務並不僅僅局限於貸款業務,而是全面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包商銀行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的商業模式——「金融服務集成商」,並分四個步驟來打造。
第一步,成為小微企業融資專家。即以小微企業為戰略重點和核心客戶群,加速擴大客戶基礎,為小微企業及其業主提供全面融資服務。專注重點行業,逐漸形成專業化和規模化優勢。第二步,成為全生命周期銀行服務提供商。即強化小微企業的核心地位,拓展產品線,滿足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小企業的金融需求。第三步,成為全面金融服務集成商。即以小微企業客戶群為基礎向非銀行金融服務擴展,積極開拓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強化全面金融服務集成商的角色,由「賣產品」向「為客戶量身定製綜合金融服務解決方案」轉變,把小微企業信貸提升為小微企業金融。第四步,成為「資智」結合的「知識型銀行」。包商銀行不僅向企業提供信貸、結算、保證、理財、財務顧問等金融服務,而且要提供管理咨詢服務,為企業經營管理出謀劃策,使銀行成為客戶的戰略合作夥伴。
四、在支持城鎮化和「三農」服務上,積極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包商銀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支持城鎮化建設、縣域經濟和「三農」服務,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成立了達茂旗包商惠農貸款公司,發起設立了北京昌平、天津津南、江蘇南通、大連金州、四川廣元、貴州畢節、吉林九台、河南郾城、山西清徐等27家村鎮銀行。這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依託包商銀行,將微小企業信貸技術和模式成功移植到縣域和農村金融服務領域,採用「重分析、輕抵押」的信貸方式為農牧區的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牧民提供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務,有效填補了金融市場空白。在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進程中,包商銀行探索積累了我行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寶貴經驗,不斷提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當地市場的影響力和社會美譽度,得到當地政府、監管部門、小微企業和農牧民的廣泛贊譽。
五、在民生問題上,加大關鍵領域和支柱產業信貸投入,為社會發展做貢獻
包商銀行一直把支持地方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始終堅持「取之於地方,用之於地方」的信貸政策,充分發揮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作用。包商銀行近幾年不斷為新型產業、裝備製造業、環保產業、農牧業產業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投入信貸資金,有力地支持和促進了關鍵領域和支柱產業發展;而且,積極拓展小微金融業務,有效地緩解了包商銀行經營覆蓋區域的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特別是包商銀行積極與政府、擔保公司合作,不斷創新就業、再就業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金融服務,推出了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貸款業務,貸款全部投向貿易、餐飲、手工等流通業和服務業。同時,包商銀行積極打造總部經濟,努力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納稅大戶。2013年繳納稅金16.14億元,自成立以來,累計繳納稅金56.64億元,成為了內蒙古自治區A級信用納稅人和包頭市納稅大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六、在社會責任上,爭取定點幫扶7個國家級貧困縣,積極探索支持公益事業的新路徑
2011年黨中央頒布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要大力倡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鼓勵企業採取多種形式,積極投身於新時期扶貧攻堅主戰場。包商銀行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新時期扶貧開發的偉大號召,動員全行職工積極投身於扶貧開發的宏偉事業中。對於沒有定點幫扶單位的17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包商銀行經過認真研究,選擇其中7個旗縣作為我行定點幫扶縣,並於2012年4月11日正式獲得國務院扶貧辦的批准,計劃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扶貧開發。在定點扶貧任務正式確定後,包商銀行做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工作,開展縣域經濟研究,從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兩個維度,積極探索金融扶貧的新模式,促進社會公平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同時,在包頭市,包商銀行也積極開展對口扶貧工作,出資為固陽縣下濕壕解決農戶吃水難的問題;為達茂旗農牧民新建深水井井房,解決數字有線電視入戶工程;在土右旗革命老區設立教育基金和文化基金,為土右旗毛岱村捐贈各類圖書,並出資修建了小學校舍,鋪了砂石路,建了文化大院和商業街,完善了基礎設施等。在鼓勵青年創業、大學生創業方面,包商銀行承辦了「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幫扶大中專畢業生自主創業貸款」。
『伍』 集群e家的發展歷程
★2007年6月——開業慶典隆重舉行,拉開了西部最大電子商務平台的建設的帷幕;
★2007年7月——與陝西省政法委聯合舉辦英模子女回延安活動,受到當地市委老英雄的接待,弘揚愛國精神,緬懷革命英雄;
★2007年8月——公司集群消費創新新模式全面運營;
★2007年9月——集群消費創新模式受到經濟學專家的關注,王志宏總裁受邀參加中亞經濟論壇世界經濟研討會做專題演講;
★2007年10月——陝西省公安廳與公司共同組織開展「共建警民文明單位」活動;
★2007年12月——王志宏總裁應邀參加中國地名陝西卷的編撰工作;
★2007年12月——王志宏總裁代表陝西省在人民大會堂參加經濟論壇,作了集群消費理論的演講報告,提出以新的經濟模式推動西部經濟發展的構想;
★2008年1月——與西安市教育局共同舉辦的「共沐陽光.情滿人間」西部捐資助學系列活動拉開帷幕;
★2008年1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亞太(投融資)經濟年會品牌盛典頒獎大會上,公司被授予「世界華人明星企業獎」;王志宏總裁榮獲「世界經濟十大華人傑出創新人物獎」;
★2008年6月——企業與消費者自己的大型網站——「集群網」開通上線;
★2008年7月——集群網同城交易項目正式啟動;
★2008年7月——《戰略規劃研討會》在西安召開,成為公司新的跨越和戰略發展的新起點,從此,公司拉開了蜂窩連鎖的四級服務網點建設工作。為公司未來戰略夯實基礎;
★2009年1月——第三屆中國品牌論壇會上,公司榮獲「中國電子商務優秀品牌」;
★2009年3月——推出「企業集群」項目,完善了公司的運營體系;
★2009年5月——第十二屆中國國際電子商務大會上,公司榮獲「中國電子商務十年發展最具創新獎」;
★2009年7月——中國財富論壇暨第四屆中國品牌建設高峰會上,公司榮獲「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品牌」;
★2009年9月——「新中國成立60周年輝煌成果展高峰論壇會」上,公司被授予「改革創新」示範單位殊榮;
★2009年11月——公司「規范行政管理工作」的會議上,分別建立了市場總監管理委員會、網點負責人管理委員會和文化建設管理委員會,完善了基層管理體系。完善了組織管理章程,獎懲細則,為公司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提供了嚴謹的行政組織保障,使公司向統一化、標准化的集團企業邁進;
★2009年12月——王志宏總裁榮獲「中國工商界傑出貢獻人物」獎。作為一家新型的電子商務企業,憑借著王志宏總裁對電子商務獨到的理解和創新,集群消費電子商務運營模式得到了社會各屆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09年12月——陝西省舉辦的《輝煌六十年》最具活力和影響力企業頒獎盛典,公司獲得「最具活力和影響力企業」的榮譽稱號;
★09年12月——公司隆重推出「百萬太太集群消費團」大型活動,全國各地數萬家企業、商家、社會團體等共同參與,規模龐大,活動范圍涉及上百個行業,史無前例、盛況空前的消費大軍將跨區域、跨行業升溫消費市場,引爆消費新潮流,真正意義上拉動內需,促進消費市場的活躍;
★09年12月——09年完成33個省級分部建設,70%市級服務中心建設,50%縣級服務站建設,社區服務網點幾千家,加盟企業、商戶1000餘家,注冊會員數量突破百萬大關。
★2010年1月——擴充了新的辦公區域,擁有了良好的辦公環境,並成功注冊「陝西集群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為升級集群集團公司做好了堅實基礎;
★2010年3月——隆重推出「集群e家」項目,標志著公司全面打響了「集群e家」的品牌化戰役。通過對「集群e家」品牌的強力塑造和推廣,實現規模化發展,開始升級集團公司的籌備工作。品牌化運營,集群化發展,公司一步一個台階,塑造了良好的企業形象,提升了企業品牌知名度,逐漸打造公司在國內及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2010年3月——「西部大開發十周年」慶典活動中,王志宏總裁被授予「陝西十大創業先鋒」;
★2010年5月——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陝西省文化交流協會、《聚焦西部》編委會聯合創辦的西部大開發十周年座談會上王志宏總裁光榮地列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10年7月——7月27日,一個展翅飛翔,揚起理想風帆的日子。集群e家湖北分公司——湖北集群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暨集群e家品牌超市開業慶典在武漢市隆重舉行。作為一家擁有全球獨一無二運營理論體系、運營模式,獨特消費理念的新型全程電子商務企業,集群公司進駐湖北的行動,獲得了包括湖北政府在內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湖北省原副省長王重農和原政協副主席丁鳳英等多位省市老領導和企業家出席了剪綵儀式和開業慶典。
湖北分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公司一次新的飛躍,集群e家又邁上一個更高的台階;集群e家地麵店落戶湖北,並在全國率先引爆,標志著集群e家地面工程在湖北,在武漢啟航了,也標志著集群e家地面工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010年8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第五屆中國企業發展自主創新論壇暨中國優秀創新企業家」頒獎典禮上,公司喜獲「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先進單位」稱號,王志宏總裁獲得「中國優秀創新企業家」榮譽;
★2010年9月——以「合作促進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電子商務文化節暨2010中國電子商務百強企業峰會」在杭州市餘杭區隆重召開。會上公司榮獲「2010中國電子商務百強企業」,獲得「電子商務新銳獎」。第二屆中國電子商務文化節是我國電子商務領域影響力最大、最具有創意的主題活動和頂級盛會,通過本次盛會,公司進一步提升了在業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並引起各界廣泛關注,進一步塑造了「集群e家」品牌的良好形象;
★2010年9月——「集群e家品牌落戶吉林啟動儀式暨經貿洽談會」在白山市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隆重召開。白山市市人大、市政協、市發改委、新聞媒體、商務局、市經濟技術合作局等有關部門領導參加了會議,吉林省地麵店鋪建設工作成功引爆。
★2010年10月—— 在西安賓館召開了「第三期集群e家品牌縣級服務網點業務培訓會」,全國各地縣級服務網點共470多人參加了此次培訓。
★2010年10月——在「集群e家品牌服務網點業務培訓會」現場,公司組織家人們為來自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中痛失3位親人的家人楊舟金捐款30115元。
★2010年11月——在西安賓館召開了第四期「集群e家縣級服務網點業務培訓會」,此次培訓會議也是本年度服務網點業務培訓會的最後一場,來自全國各地縣級服務網點的370餘名負責人參加了會議。至此,全國各地已有1800餘名服務網點負責人接受了全方位的業務培訓。
★2010年11月——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域經濟專家委員會陝西省調研室、縣域經濟與市場發展座談會組委會組織召開的「西部大開發十周年——縣域經濟與市場發展座談會」在陝西省人民政府招待所(止園飯店)召開,王志宏總裁榮獲「最受尊敬企業家」獎。
★2010年11月——以「後危機時代中國營銷之路」為主題的「中國企業品牌新營銷模式高層論壇暨首屆華尊獎——中國行業標志性品牌企業頒獎盛典」在北京國務院二招召開,集群e家品牌榮獲「華尊獎——中國電子商務新模式標志性品牌」,王志宏總裁榮獲「中國經濟最受尊敬時代創新人物」獎。
★2010年11月——「集群e家品牌落戶臨夏啟動儀式暨經貿洽談會」在臨夏市煥越賓館隆重召開,當地政府領導及新聞媒體出席了會議,公司領導、各級市場領導人以及集群e家品牌代理商、企業家代表共計180餘人參加了會議。
★2010年11月——「集群e家落戶清水啟動儀式暨經貿洽談會」隆重召開,與會300餘人,此次會議得到了縣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清水縣21家加盟商家的肯定。
★2010年12月——「集群e家落戶唐山暨灤南供銷大廈啟動儀式」隆重召開,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領導,新聞媒體,公司領導、市場領導人及京津冀地區的各級服務中心、商家及會員300餘人參加了會議。
★2010年12月——公司被CHC全國高科技質量監督促進工作委員會授予「中國科技品牌」榮譽,王志宏總裁榮獲「全國品牌建設貢獻企業家」。CHC全國高科技質量監督促進工作委員會是由原國家科委、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電子部、建設部、軍總後、農業部、機械部、化工部等九部委的相關部門聯合組建的全國高技術產業化協作組織的直屬機構。
★2010年12月——「昭通市集群e家品牌啟動大會」在昭通金鼎大酒店隆重召開,當地政府有關部門領導,新聞媒體,公司領導、市場領導人及昭通的全體家人,共計170餘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2010年12月——2010年度評優評先活動揭曉,評選出優秀全國商務總監3個; 優秀省級商務總監6個; 優秀講師6個;優秀會員12個; 先進省級分部1個;先進地市級服務中心3個先進縣級服務站6個;先進社區服務網點9個; 先進加盟企業12個;優秀員工4個;
★2011年2月——公司總裁辦召開了2011年首次工作會議,會議研究部署了新一年公司工作思路和要點,確定了全年工作計劃、目標及任務。各部門副總結合分管工作,對2011年的工作進行詳細的規劃,提出2011年的工作思路及重點,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2011年2月——湖南分公司秉承總公司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宗旨,在1300多份招聘投遞檔案中,初選50餘人參加公司培訓,經過考核合格後上崗。
★2011年3月——公司春季業務工作會議,對公司發展的現狀與未來進行了總結與規劃,並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的管委會成員。
★2011年3月——「2011集群e家講師培訓會議」對54位講師學員進行了強化培訓與專業指導,促進了講師新生力量的快速成長,也為公司今後的發展儲備了優秀人才。
★2011年3月——集群e家湖南省各級代理商工作會議,就《公司三大管委會管理章程修改草案》向與會代表進行了公布,管委會新章程的出台為公司在未來的發展中提供了規范的依據。
★2011年4月——以「西安荊山黃帝鑄鼎地辛卯清明祭祖大典」暨「科學發展 富民強省 區域經濟發展論壇」在西安市閻良區荊山皇帝鑄鼎地隆重舉行。論壇會評選出「科學發展 富民強省」科技先鋒陝西十大新聞人物,王志宏總裁榮獲殊榮。
★2011年4月——「網點技術培訓會議」如期召開,全國各網點選送的技術骨幹參加了本次培訓。
★2011年4月——「集群e家落戶湖南新聞發布會」隆重召開,湖南省委領導、省直機關領導、各廳局領導、學術界、企業界、商界、新聞界和全國各分部負責人代表等100餘人參加了此次發布會。期間,王志宏總裁接受了湖南衛視、湖南經視、湖南廣播電台、湖南交通頻道、瀟湘晨報、中國人民日報、紅網等記者的現場采訪,就大家關注的電子商務的誠信問題、品牌優勢、集群e家與湖南省貿促會合作的原因和效益等問題一一作了回答。
★2011年5月——集群e家品牌首屆「講師大比武」活動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位參賽選手參與本次活動。活動中一批優秀講師人才脫穎而出,為集群e家講師隊伍建設注入新生力量。
★2011年6月——集群e家網路直播系統正式開播。
★2011年6月——公司以「立足新起點,開創新局面」為主題召開了集群e家第三次戰略規劃研討會。王志宏總裁對公司「二次騰飛」戰略規劃作了報告,並提出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執行。
★2011年6月——公司對在編講師與市場的骨幹精英30餘人,進行了強化培訓。
★2011年7月——「2011中國電子商務與物流協同發展大會」暨「物聯網新應用發展論壇」拉開帷幕,電子商務及物流界精英大腕們出席了會議。公司總裁王志宏先生以「電子商務待運營解決方案」為題作了演講,贏得所有與會領導及嘉賓的共同贊許,成為本次大會的亮點。
『陸』 封面人物 | 顧凌波:踏風來,追夢去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顧凌波
安徽省招標集團董事長
中國招標投標協會副會長
中國工程咨詢協會特邀常務理事
合肥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
中國招標投標行業發展30年30大傑出人物
首屆徽商奧斯卡「十大徽商名媛」
上海交通大學安徽校友會會長
對安徽省招標集團董事長顧凌波來說,她度過事業單位靠行政壟斷的金飯碗時代,也走過商海沉浮的激盪歲月,她親歷過安徽省招投標行業起伏變遷的30年,也嘗試過全過程工程咨詢業態轉型之道的艱難 探索 。她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在招標行業中需要濃墨重彩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更是中國招標行業大舞台上需要被定格和聚焦的一個華彩身影。
常見她如凌波仙子,春風拂面,是可以寫進江南小令里的婉約佳人;但商海驚濤駭浪中的她,卻始終從容篤定;在招標咨詢行業深耕三十載,雲卷雲舒,天高雲淡,盡在她的心中。
在她16年企業掌舵的背後,是4年名校求學、7年大學任教、3年機關錘煉、5年下海闖盪、6年潛心蟄伏的厚積薄發,她正在完成一個完美追求與居安思危結合的、任何人都難以復制的經典案例。
雖然安徽省招標集團已成為全國招標采購咨詢行業創新發展的典範與標桿,每年都有很多經濟發達省份同行來學習取經,可顧凌波依然不滿足於眼前的成就與行業位置,帶著「小行業要有大作為」的職業夢想再度起航,不斷創新「省招」模式,向著推動安徽咨詢業發展壯大和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新型智庫的方向發起全力出擊。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每當展開安徽省咨詢大廈的設計藍圖時,顧凌波的心底總會湧起一股創造的詩意和澎湃的鬥志,激盪起一股激情和憧憬,她是時代的踏歌者、是行業的踏浪者、更是改革的踏風者。
不久的將來,在合肥市濱湖新區省府板塊一片佔地約31.6畝的土地上,安徽省招標集團全新的總部大樓將拔地而起。這里不僅承載著顧凌波構建「省招」新發展格局、打造高端咨詢產業領頭人的夢想,還將吸納全國優秀的咨詢企業、咨詢人才匯集於此,成為安徽省獨具特色的,以全過程工程咨詢各業態為主體、其他咨詢業態相互促進的咨詢產業領域崛起的集聚園。
當顧凌波腦海中這片無限的想像空間正加速變為現實,似曾相識的畫面又出現在眼前。
2008年,也是顧凌波成為「掌舵人」的第三個年頭,當時的她正在和管理團隊共同謀劃新辦公樓,也就是目前所在的安徽省招標集團大廈。
在她的耳邊,一些不同的聲音響起,「有些人認為,公司彼時所在的仁和大廈地處長江中路,交通便利,而且也就幾十位員工,哪裡需要一萬多平米的辦公樓。加之對招標代理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疑慮和對大額固定資產投資的擔憂,很多人都覺得太折騰了。」
但她卻十分堅定, 企業的成功源於堅持不斷的創新求變 ,而不是守成保業,企業要有跨越式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承載夢想的平台,所以公司需要擁有一棟自己的辦公樓。
事實證明,如果沒有當年的超前意識,也沒有後來整合同行、組建安徽省招標集團的底氣。顧凌波的底氣不是一時起意,而是來自於自身創業的經歷、對市場的准確預判和對行業的深耕研究。
「我的職業生涯前十年,就是在不斷的『折騰』中度過的。」1984年,從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專業畢業後,顧凌波選擇了留校任教。7年後,為了照顧家庭,她選擇了回到合肥,調入原安徽省經貿委的省機電設備招標中心工作。
作為靠政策壟斷吃飯的安徽省直屬事業單位,當時的工作量並不飽和,本以為怡然自得的生活會讓她歲月靜好,但她卻因為太「閑」而無所適從,她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停薪留職,由此打開了不可預測的下海經商之路。
不過力求完美的她,即使是白手起家,也要做到最好。不到3年,她就成為安徽省內小有名氣的手機及通訊設備供應商。
就在她的商業江湖即將鋪展開來之時,她卻接到單位通知,事業單位停薪留職的政策取消了,在家人的勸說下,她選擇重返原來的單位。
即使是回歸,但踏風而來的顧凌波永遠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1999年,剛回到原單位不久,她便發現,事業單位的固有觀念比較落伍,辦公設備早已跟不上時代。她至今猶記得,當時的開標記錄竟然還是在黑板上用手寫的,電腦、投影儀這些必需的辦公設施也沒有使用……
反觀這一年的招投標行業,卻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和《機電產品國際招標管理辦法》的正式頒布,正在醞釀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曾經大浪淘沙的下海經歷令顧凌波的市場意識敏銳而強烈,「所有的行業浮沉,最終都會交給市場。逆水行舟,一篙松勁退千尋。」在商場上摸爬滾打了多年,她早已習慣了令行禁止。
於是,她自告奮勇向領導提出要更新辦公設備的要求,並統一制服、建立績效工資制度,讓員工有競爭意識,把工作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顧凌波的積極上進、求新求變令她迅速在單位中脫穎而出,她所帶領的業務部門業績一直名列前茅……最終,在事轉企改革的大潮中,她迎來正式披掛上陣的機遇。
2005年因經貿委撤銷,安徽省機電設備招標中心劃歸到安徽省機械設備成套局管理,此時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注冊,中國招標投標協會正式成立。也正是在這一年,安徽省國際招標有限公司組建新一屆領導班子,顧凌波出任總經理,從此跨入了改革發展的新紀元。
擔任總經理後,顧凌波帶領她的團隊剛剛開啟發展的新征程,突如其來的外部變化令她措手不及。
為合肥市熱火朝天的「大建設」服務,2006年8月25日,合肥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建立合肥招標投標市場,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招標投標管理工作的意見》,確立全市招投標「一委一辦一中心」(招投標市場管理委員會、招管辦、招投標中心)的組織架構。
這意味著原本隸屬於不同監管部門的合肥市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政府采購、產權交易等各種涉及政府投資以及公共資源的交易性行為均要在招投標中心平台上進行交易,並接受合肥市招標投標市場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的統一監督管理。
「企業管理者在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要有足夠的敏銳和勇氣,帶領企業在戰略上作出重大調整轉變,從舊有的發展模式中掙脫出來,走上新的發展路徑。」顧凌波與她的管理團隊清醒地認識到,為了企業的發展, 求新求變的唯一出路就是走出去,主動拓展市場 。在走出去的征程中,安徽省國際招標公司選擇了下沉縣域市場。
就這樣,一些中層的業務骨幹成為先鋒隊,駐扎在縣域。先是不計成本地幫助客戶解難題,他們專業能力很快得到了充分認可,逐步打開了縣域市場。
為了更好地保障業務人員有充足的精力服務客戶,公司組建小型車隊,每天清晨的招標大廈門口總集結著幾十輛奔赴全省各地的車,專職駕駛員們年平均駕駛里程接近10萬公里……公司上下披星戴月的堅持,終於拓開了一片新天地。
2010年,按照安徽省政府的要求,由安徽省國資委牽頭,以安徽省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為平台,整合了兩家事業單位及多家企業單位的資產、人員、更名組建了安徽省招標集團有限公司。2011年,集團整體搬遷到現在的辦公大樓,當大家坐在嶄新的辦公室里感受現代化、信息化的辦公環境時,自豪感油然而生,對集團未來的前景充滿信心。
居安思危,敢立潮頭唱大風
當一家公司成為一家集團,當寂寂無名成為省內一流,當員工、當 社會 對企業的期望值越來越高,「掌舵人」的壓力更大了。在顧凌波看來, 發展是企業永恆的主題,發展最終要回歸本質,咨詢企業的本質就是要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咨詢服務 。
雖然集團的招標代理業務已經做到全省第一,但是在工程建設中,招投標僅僅是項目實施中的一個環節,從前期的立項可研到工程設計、勘察、造價、監理等環節缺一不可。「單一化的服務無法更好地體現為客戶創造最具價值服務的宗旨。」此時顧凌波提出了「 一業強體、一體多業 」的發展戰略。
彼時,放眼安徽省造價咨詢行業,從事造價咨詢業務的企業雖然很多,但造價企業「小而散」、同質低價競爭、人均產值低等問題凸顯。不僅如此,很多造價師不願意坐班、造價公司實行業務外包導致行業缺乏管理和培訓體系成為常態,「在當時的全國造價企業百強中,安徽省沒有一家上榜。」她回憶。
在行業亂象叢生中,顧凌波卻看到了機會。2014年,她決定成立集團造價事業部,並計劃用她的理念來實現在這一領域的「彎道超車」。
首先,她選拔了一位具有較強業務能力的同志擔任事業部總經理;然後招聘一些有經驗的、認可企業文化的專業人員加盟團隊;同時大量招聘優秀畢業生,進行手把手的培養。
「除了提高團隊專業能力,我更重視培育員工的責任意識與工作態度。」她透露,經過三年的卧薪嘗膽,2017年,安徽省招標集團的造價業績就沖到了全省第一的排名並連續4年穩居頭把交椅。
工程造價僅僅是一個開始。
2015年,集團成立PPP咨詢研究院,做到全國前列的PPP咨詢業務令安徽省招標集團開啟了咨詢業務發展的新里程。
截至目前,集團的PPP咨詢業務已從安徽省走向廣東、浙江、江西、湖北、四川、河南、河北、陝西、甘肅、新疆等地,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安徽」。服務項目累計450餘項,累計項目投資金額7185億元以上,連續多年位居國家財政部入庫機構業績前四名,多個項目入選財政部示範項目和國家發改委典型案例。
顧凌波舉例,霍山縣互聯網+城鄉環衛一體化PPP項目受到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第九檢察組充分肯定,《人民日報》推出特別報道並點名表揚。
2016年,乘著工業互聯網的風口,集團成立了以實現數字化招標采購為願景的安徽省優質采 科技 發展有限公司。短短5年間,優質采 科技 實現了從無到有和助力集團轉型升級的蝶變。
服務的采購人達250多家、注冊供應商共45萬多家——作為國家首批電子招投標交易平台試點單位,優質采 科技 業已成為 「安徽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榮獲「全國十佳電子化采購平台」「安徽工業互聯網十大優秀案例」等殊榮。
2017年,集團組建了投資咨詢研究院、產業咨詢研究院、國招工程咨詢公司……經過橫向上向投資咨詢、金融債務咨詢、設計咨詢、招標采購咨詢、造價、監管一體化等細分領域延伸產業鏈條,縱向上跨界工業互聯網、政務咨詢等新型咨詢業務發展,一個涵蓋策劃規劃咨詢、投資咨詢、工程造價及BIM咨詢、工程監管一體化服務、優質采電子交易平台七大咨詢業態的「省招模式」日臻成型。
此時的招標集團也真正實現了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高附加值的咨詢服務。
思辨求變,青山繚繞千帆隱來
擔任企業「掌舵人」16年,顧凌波帶領著安徽省招標集團從一個只有20多名員工的事業單位一路疾馳,發展成為如今擁有700餘名員工的全國一流、省內龍頭的大型高新技術綜合咨詢企業,並成為安徽省全過程工程咨詢領域的先行者與 探索 者。
集團經營數據顯示,安徽省招標集團每年的招采及咨詢項目近萬個、年咨詢業績超過2000億元、招標采購及PPP咨詢業務已走向全國。在投資咨詢方面擁有7個甲級專業資信證書、3個乙級專業資信證書、1個政府和 社會 資本合作(PPP)咨詢甲級專項資信證書;同時擁有建築設計、監理等專項資質。
「 過去的成功源於我們從不固步自封,不僅善於抓住機會,而且有很強的危機意識。 」不能因為是全省「老大」,就不知有漢。她認為,每一個板塊都要對標全國的優秀企業,要尋找更多的風口。
適逢此時,全過程工程咨詢行業開始嶄露頭角,在工程咨詢這片紅海中,終是讓顧凌波找到了一片藍海。
過去由於資質劃分和條塊分割等原因,我國的工程咨詢總體處於「碎片化」的服務狀態。
直到2017年2月,為了促進建築業 健康 發展,完善我國工程建設組織模式和提高工程咨詢服務水平,保證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建築業持續 健康 發展的意見》,要求完善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發展全過程工程咨詢。這是一個里程碑事件,涉及投資決策、工程建設、運營等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策劃咨詢、可行性研究、工程設計、招標采購、投資控制、工程監理、項目管理、合同法務、中期評估和績效評價等各個階段、各個類別的咨詢服務,咨詢服務一體化模式可能成為藍海。
隨後,全國近20個省份已開展了全過程工程咨詢試點工作,試點企業數千家。
安徽省招標集團正是其中的生力軍之一。集團於2018年以安徽省首批全過程工程咨詢試點單位為契機,向全過程工程咨詢領域邁進,全面開啟招標集團的轉型升級之路。
由於提前布局,招標集團已具備了向全過程咨詢業務進軍的實力。他們結合集團業務特色,確立了「以項目管理為主線、以投資管控為核心、以過程式控制制為手段」的咨詢理念,實行在全咨決策委員會領導下的總咨詢師(項目負責人)負責制,倡導按照「1+N+X」全過程咨詢服務模式開展具體業務。
短短2年多時間,集團中標全過程咨詢項目近20個、累計實施項目總投資額超180億元。
盡管集團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業務方興未艾,但在顧凌波看來,作為一個國家開始鼓勵和提倡的建設工程組織模式,全過程工程咨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頂層設計層面 ,應以開放包容的機制和理念鼓勵咨詢企業由「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轉變,進而由「競爭戰略」向「共生戰略」轉變,培育一批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全過程工程咨詢企業。
行業層面 ,地方政府和業主方對全過程工程咨詢模式的認識存在巨大差異、接受程度參差不齊,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內容與業主、監理職能重疊等問題亟待解決。
企業層面 ,安徽省招標集團要繼續堅持人才戰略和價值服務理念,不僅將集團打造成為安徽全省的咨詢人才高地,還要拓展業態的深度與進度,提升核心競爭力,努力成為政府和企業在咨詢領域的智庫。
咨詢業是一個城市承載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行業,安徽省已經到了需要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對於咨詢業的需求在不斷提高,合肥的咨詢業產值在GDP中的佔比相對同屬長三角地區的上海與南京差距很大,而咨詢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是人,大力發展咨詢業一定是方向,一定有未來。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顧凌波強調,要做安徽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型智庫,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道路上,在「雙招雙引」的政策環境下,安徽省招標集團恰逢其時,勢在必行。
鼓瑟吹笙,人盡其才百事興
完美是顧凌波人生字典里出現最多的詞彙。對自己要求完美,小到妝容,大到人生;對單位要求完美,因為她的內心裡始終有夢想;對未來要求完美,因為她覺得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可以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她說, 正是心懷夢想,才會追求完美,才會不斷突破,才會嚴格自律,才會更加卓越 。
回想過往,每一個熠熠生輝的坐標、每一次成功推進的一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於她16年來堅持不懈地對人才梯隊的選拔與培養,這背後傾注了她大量的心血。「企業和員工是雙向選擇、相互成就的,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靠一個人的努力是不行的,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優秀團隊一起拼搏,我的目標就是凝聚大家,共同努力奮斗。」她表示。
自擔任安徽省國際招標公司總經理的第一年起,她就決定用公開招聘的方式吸納人才,她婉拒了很多關系戶介紹的人,在那個「有資源、有人脈」就等同於有業務的時代,作出這樣決策是很「另類」的。
愛才惜才敬才 是公司里很多人對她的共識,在公司里最讓她親力親為的事就是人員招聘。10多年來,幾乎公司的每一位人員最終錄用都經過她的終面,大家對於她的識人選人能力頗為贊賞。
為了能更好地選拔人才,她多次親自去她的母校——上海交大舉辦招聘宣講,動員優秀的安徽學子回家鄉貢獻力量。
「我們是一個人力資源密集型的行業,優秀的人才是企業未來長遠發展之根基。任何的行業都可以做出精彩,關鍵是怎麼做、誰來做,所以選拔好的苗子,用心培養,讓他們與企業共同成長,成為企業的核心人才,才能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在其看來,優秀的人是激勵出來的,而不是管出來的。選拔有正念的苗子很重要,但對員工、尤其是年輕員工的挫折教育更重要。要做到寬嚴相濟、包容個性、不包容惰性。這是管理者的格局和胸懷。
「企業的領導者代表了一個企業的氣質,更決定了企業文化。」人才培養之外,她還要求管理團隊都要有胸懷和格局,目標一致、團結協作、不斷進取,才能給員工做榜樣,「現在的年輕人有無限可能性,他們有想法、有理念、有活力,管理者的思想及工作方式也要不斷變革,與時俱進。因此,要建立一個風清氣正的企業文化,讓努力的員工感到公平,看到希望,讓進取、盡責成為習慣。」
在全體員工大會上,顧凌波曾對年輕員工提出十二字職業發展要求——「行大道、練修為、找定位、共發展」,既是對員工的殷切期望,也是分享人生的成功經驗。
乘風去,逐夢直掛雲帆外
「工作是快樂的,和很多同齡女性相比,在我這個年齡,還可以有一個工作的舞台、可以和年輕人共同奮斗是幸運的,吾道不孤,我的使命就是建立一個高尚的企業,成就一批優秀的員工。」顧凌波認為, 一個高尚的企業要具備 社會 責任感和使命感 。
為了推動行業的 健康 發展、改善行業的生態環境,從受邀參加國家《招標投標法》修改討論到參與編制多項行業技術標准、規范,她和她的團隊多年來堅持為全國及地方招投標制度完善建言獻策。
2019年集團榮獲中國招標投標協會頒發的「推動行業發展突出貢獻單位」獎牌,正是對顧凌波和招標集團的 社會 價值和責任的充分肯定。
在2020年集團總結表彰大會上,她正式宣布了集團未來5年的發展願景: 繼續以推動行業發展為使命,努力構建全過程工程咨詢高質量發展綠色生態圈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夢想,而我所需要做的事,就是帶著大家一起築夢,共同奮斗,共同實現。」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企業的發展要有長期的理念,比的是耐心、毅力和定力,在奔向復興夢想的路上,顧凌波,這位時光沉澱的美麗女人,將帶領她的團隊永遠在追夢的路上……
原文刊載於《徽商》雜志2021年7月刊
文 | 本刊記者 邵夢 攝 | 李朦
製作 | 余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