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B2B要怎麼做供應鏈金融
這個模式目前都在探索中,還未形成成熟的模式,是潛在的大市場,有多家涉及,可以解決未來產業互聯網效率提升、交易成本降低的難題。從供應鏈的角度能更好的整合相關資源、上下游企業,更靈活精準的評估企業的信用、償還能力,讓資金在產業鏈裡面高效運轉,形成良性生態圈。另外,支付的安全性也與區塊鏈的技術發展水平有關。
Ⅱ 阿里旅遊新零售棋局:左手眾信右手Dufry 意欲何為
阿里本月初宣布與全球免稅巨頭Dufry達成合作後,兩者的合作進展便獲得外界的密切關注。解讀其意圖者甚多,以「要動中免的免稅蛋糕」的猜測為主。
近日,Dufry向外界披露了其與阿里的合作進展——該公司與阿里的合資企業目前正在確定和建立中,將尋找進一步發展中國旅遊零售渠道以及在數字化轉型領域進行合作的機會。
作為「五新」戰略的其中重要一支,阿里將新零售的布局延伸到旅遊領域則在情理之中。而當外界試圖解讀其與Dufry的合作時,先前發生的另一項戰投也不容忽視——9月底,阿里宣布戰略入股眾信旅遊,推進「旅遊線下新零售」商業模式。
兩者交映,阿里劍指旅遊新零售之心顯而易見。
難撼國內免稅格局
今年10月5日,阿里與Dufry達成戰略合作,前者擬同意收購後者不超過9.99%的股份,並且在中國組建一家合資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10月20日,入股事項有了實質性進展:Dufry對外公布了增發新股的最終發行數量和發行價,共籌集約8.2億瑞士法郎,阿里持股6.1%。
「目前沖擊不大。」當談到阿里入股Dufry是否會對國內免稅行業形成沖擊時,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兩者未來的合作更多可能集中於不需要免稅牌照的業務方面,如跨境電商方面,這一客戶群和免稅業務客戶群有所區別。
今年以來,國內免稅市場迎來了風口。一方面,政策和疫情驅使消費需求迴流,國內經濟大循環被激活;另一方面,免稅行業利好政策頻出,資本市場競相追逐免稅熱點。數據顯示,國內免稅行業正處於飛速發展的階段。2019年,中國免稅行業規模約520億元,同比增長約32%,這一增速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免稅市場。「十一長假」的數據同樣能反映國內免稅市場的燥熱:根據海口海關統計數據,10月1日至8日,海口海關共監管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金額10.4億元、旅客14.68萬人次、免稅品99.89萬件,同比分別增長148.7%、43.9%、97.2%。
國內免稅市場群雄逐鹿之下,阿里牽手Dufry,旋即引發外界對其意欲分食免稅蛋糕的猜測。這與後者全球免稅市場份額常年穩居第一的市場地位有關。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從2008年起,Dufry也在開始布局中國市場。但由於牌照因素,該公司無法在中國開展免稅業務,其主要業務表現形式為機場有稅。
在現行政策框架之下,不僅Dufry自身難以直接進入中國的免稅市場,即便作為全球免稅巨頭與阿里站到了一起,兩者合作也難以切入。
「這是一個以牌照為準的特殊行業。」前述分析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免稅屬於特許經營行業,需要持牌進入。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統計,截至目前免稅行業僅有10張免稅牌照,分別由中國中免、深圳國資委、海南國資委、國葯集團、王府井等持有。
實際上,阿里涉足免稅由來已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18年11月,中國旅遊集團免稅業務與阿里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攜手打造免稅新零售、旅遊購物領域新模式。而此次戰略合作內容涉及阿里的業務線頗廣,包括阿里旗下飛豬旅行、阿里雲、支付寶、菜鳥物流等。
與中國中免的免稅合作在2019年有了實質性落地。這年3月,飛豬旅行上線了「出境購」頻道,採取免稅預約的模式,即旅客可在出境前或出境游過程中通過該平台提前預訂免稅產品,在線選擇提貨時間和提貨地點,實現「線上買、線下提」。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詢飛豬旅行App發現,如今「出境購」頻道已經變更為「旅行購」,按免稅店地點劃分為了韓國、日本兩個境外子頻道,海南、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廣州、廈門、沈陽、南京、西安等境內頻道。此外,該平台還直接推出「直郵到家」。值得一提的是,與中國中免的合作是目前支撐飛豬旅行平台免稅購物的核心。換言之,飛豬旅行平台免稅的主要供貨渠道則來自中國中免的旗下免稅店。
阿里入股Dufry也無法解決入局免稅的牌照問題。但光大證券的分析指出,「從阿里角度來看,此次合作有望大幅提升其旅遊零售端的采購及供貨能力,加強其旅遊行業方面布局。」
能否「顛覆」旅遊新零售?
有分析認為,Dufry所擁有的供應鏈和大數據資源,是阿里通過此次合作「抄底」海外電商零售的一次機會。
據相關統計數據,Dufry在國際機場旅遊零售領域的市場份額佔比約20%,對標25億人的全球潛在客戶。此外,Dufry的國際品牌供應商達到1000家,這些數據都成為阿里進軍國際零售的寶貴資源。
事實上,阿里旗下淘寶、天貓等電商平台在國內市場的發展紅利已經接近飽和,國內電商市場的競爭格局已經變得越來越激烈。盡管電商下沉的趨勢愈發明顯,但在拼多多、美團、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圍攻」下,阿里需要再造新的增長點。
免稅只是旅遊零售的一部分,而阿里所要「顛覆」的是整個旅遊零售。
為了「革新」旅遊業,阿里投入了飛豬旅行這顆「重磅炸彈」。2018年發起的「新旅行聯盟」計劃記憶猶新:這一計劃是飛豬旅行聯合全球旅行服務商、各國旅遊局、阿里生態夥伴共同打造以消費者為中心,依託大數據、構築全鏈路連接的行業新生態,以期提升旅行體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飛豬旅行自誕生起便一再強調自身非「OTA」的屬性。其核心模式是,希望鏈通旅行商家和企業,依靠淘寶、支付寶等阿里生態圈資源,來提升旅遊、酒店行業的效率。隨後的發展顯示,飛豬旅遊的定位由「OTP」向「OTM」實現了升級。
在今年「十一」長假前夕,飛豬旅行率先打響「百億補貼」計劃,一度引發外界對其是否會掀起新一輪燒錢大戰的質疑。飛豬旅行總裁庄卓然對此表示,百億補貼不是短期營銷,是面向消費者構建商家價值的長期舉措。他還強調,行業對補貼的認知,不應該只停留在搶份額這個層面,而應該更多地比拼商家在平台的成長力。
戰略投入眾信旅遊,則再次彰顯阿里的決心——其希望將「革新」的觸角進一步延伸到線下。
今年發生的疫情對國內旅行社不僅帶來了直接的經營沖擊,更是暴露了旅行社的「痼疾」。眾信旅遊董事長、總經理馮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疫情之下,旅行社行業無論是供應商、渠道商還是資源、產品,都處於分散狀態,沒有一個高效聚合平台。
今年9月底,眾信旅遊公告稱,阿里擬受讓眾信旅遊4547.0395萬股股份,約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與此同時,眾信旅遊還與飛豬旅行母公司浙江阿里旅行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通過設立合資公司,探索和推進「旅遊線下新零售」商業模式。
阿里與眾信旅遊的合作涉及產品供給、渠道和品牌、大數據技術、支付和系統等方面。安信證券分析認為,兩者的合資公司定位旅遊B2B領域,擬打造全域旅遊分銷平台,對比目前均以線下商談的旅遊B2B模式,有望對國內旅遊行業的資源端、批發端、零售端等企業在匹配、渠道、獲客和資金等各環節實現效率提升。
馮斌對其與阿里的合作也抱以能解決旅行社行業難題的希望。「我們想與阿里一起打造一個面向B端旅行社的綜合服務平台,主要解決的兩個核心問題,就是資源和資金。」馮斌對媒體表示,阿里恰巧既有技術,又懂金融。
無論是入股眾信旅遊,還是牽手Dufry,阿里通過串聯旅遊行業的產品批發商、渠道商,也進一步加強了其在旅遊新零售的布局。來自旅行社的期待,或許正是阿里能實現「顛覆」旅遊業的可能性所在。
Ⅲ 旅遊B2B有哪些痛點以及發展方向
近兩年,旅遊圈、八爪魚、蜘蛛旅遊網等旅遊B2B同業平台先後獲得億元人民幣以上融資以及欣旅通1.95億被騰邦國際收購的消息接踵而來,中國旅遊市場燃起的熊熊烈火正越燒越旺,而B2B平台的快速崛起正是給在線旅遊行業澆了桶油。
從旅遊行業的整體情況來看,2015年中國旅遊市場規模預計超40億人次,旅遊已成為剛性需求,成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旅遊對就業的貢獻率將超過9%,未來五年,中國旅遊業將幫助1200萬人口擺脫貧困。2014年中國旅遊總收入3.3萬億元,在線旅遊滲透率8.5%,預計到2016年在線旅遊滲透率將超過10%,但年均增速不足1%,遠低於我國互聯網網民的平均增速。
由此可見,旅遊行業在未來仍然會有穩定的增長,不斷涌現的新模式也會是投資領域關注的熱點,作為旅遊行業的B2B平台來說,打通產業鏈各個環節,加快資源整合效率,對於提升旅遊行業的線上滲透率有極大幫助。
旅遊產業是比較典型的現金流充裕、低毛利、資源分散行業,隨著公款出國的減少,中國民眾旅遊熱情的提升,對旅遊產品的需求逐漸向個性化、碎片化轉移,目的地產品SKU多而分散,更加需要B2B平台的交易整合。在旅遊產業里,各環節的利潤分配情況大致如下圖,對於B2B平台來說,無論切的是哪一段市場,其根本目的就是線上交易提升兩端服務效率,通過互聯網改造降低原有的人力和營銷成本,縮短產業鏈,從而達到新的利潤分配體系,做旅遊經濟運轉的效率放大器。
目前旅遊B2B平台主要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渠道運營模式,例如旅遊百事通,通過加盟門市的方式聚集供應商和分銷商形成分銷體系,但這種模式不夠開放和中立,只是參與了交易結算。
第二種是供應商或聯盟自建模式,例如馳譽旅遊,通過吸引原有的經銷商在系統上查詢下單,這種模式仍然是把線下業務放到線上的形成B2B平台的自我催眠,參與度和地域性是限制其發展的瓶頸。
第三種是開放平台模式,如旅遊圈和欣旅通。這種同業交易平台通過整合形成了交易閉環和旅遊生態圈,是未來在線旅遊的趨勢之一,從B2B2C的角度看,分為由B2B向C端拓展和B2C向B端拓展兩種。
對於現有的旅遊B2B平台來說,單做撮合或者形成一定程度的交易閉環的系統能力都遠未達到真正的B2B平台所需要達到的效率需求,也由於龐大的線下門店體系,實時庫存以及相應速度跟不上旅遊產品的分銷節奏,可能是現在最大的問題。
當然,我們也看到有類似「歡逃游」項目這種旅遊分銷體系2.0版本GDS(全球分銷系統)出現在市場上,利用2.0分銷系統完成對碎片化境外旅遊產品的快速整合,降低人員值守成本。
除此以外,在線旅遊平台也勢必受到傳統旅遊平台的擠壓,在產品資源、獲客渠道、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上存在一定難度,而在未來行業資源更加集中的情況下,中小旅行社減少也會對旅遊B2B形成一定的沖擊。
縱觀旅遊市場,未來行業的大整合是個必然趨勢,無論是從大交通、住宿向餐飲、娛樂產品的橫向業務范圍拓展,還是從目的地旅遊產品供應商到客戶的縱向產業鏈擴張,甚至是從國內到全球的旅遊產品拓展,值得旅遊產業整合的環節還給B2B平台留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
方創研究院認為對於目前的B2B旅遊平台來說,已有旅遊圈、八爪魚、欣旅通這種跑在前面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平台,但並不意味著就沒有新模式新平台崛起的機會。評估旅遊B2B的項目,核心是團隊,其次具有切入機會的可以從信息技術、資源把控和資金變現三個維度去衡量。
比如,信息技術方面是否能夠用更加強大的解決方案替代人工值守,保證全球旅遊目的地眾多產品的信息整合,而非單純做一個電商平台;
資源上企業是否擁有旅遊行業的多年積累,能否做到旅遊產品服務質量的嚴格把控,上下游渠道的穩定和可聚合;
在資金變現方面,對於大多數 B2B平台來說,資金變現都是個難點問題,面對 O2O燒錢的玩法沖擊,旅遊 B2B 平台燒錢和刷單問題也是屢見不鮮,對於旅遊行業來說,不能局限於傳統的廣告、流量變現方法,真正打通供應鏈,讓平台服務越做越輕更加至關重要。
如果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旅遊B2B市場依然巨大,可取代的空間依然存在,至於是否能夠在這塊眾人虎視眈眈的肥肉里揩到油水,就看眾項目八仙過海各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