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共享單車盈利模式受挑戰是怎麼回事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的段子是「共享單車的顏色已經不夠用了」,一句話道盡了目前共享單車平台發展的尷尬。隨著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平台進入市場,不同顏色的共享單車湧上城市街頭,而原本被評價為設計巧妙的靠押金盈利的商業模式,在持續擴大的投資競爭中也受到嚴重挑戰。
30年前,自行車曾經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交通工具。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汽車市場快速增長,一度將自行車遙遙甩在後邊。數據顯示,到2016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1.94億輛,且保持10%以上的增長,有49個城市超過100萬輛,18個城市超過200萬輛,6個城市超過300萬輛。快速增長的汽車保有量使得許多城市交通開始堵塞,城市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城市生活質量也隨之急劇下降。
當然,在如此龐大的資本角逐中,也會帶來共享單車各種技術的創新發展,從齒輪傳動、實心輪胎、整體鑄造、智能車鎖、自發電技術、隱蔽性剎車到紅包點名、騎行社交、客戶信息定製、騎行服務再增值、移動智能運維等,可能會為未來的共享單車平台運營者提供更好的產品載體和技術基礎。
事實上,共享單車平台的橫空出世給城市綠色交通提供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也符合「互聯網+」智能交通的落地推廣要求,但其給城市帶來的負面效應也在逐步顯現,未來必然會出台一系列管控政策,這些管控政策一方面會鼓勵共享單車繼續對綠色交通作出貢獻,另一方面,則會通過設置更高的門檻來弱化其在運營及管理上的失范。而作為市場機制下的共享單車運營主體則必須要提前考量,在未來管控政策規范下,如何逃出規模報酬遞減區間,真正實現可盈利性發展。
本文作者為中交協危險品專委會常務副會長,清華大學博導
2. 共享單車行業目前發展十分艱難,許多公司虧損嚴重,為何哈羅單車卻風頭正盛
哈羅單車在上海宣布更名「哈啰出行」時,引人側目。
升級後的哈啰出行聯合首汽、滴答、高德等出行服務行業,共同打造智慧出行平台。同時,哈啰出行還將將與上海申通地鐵集團啟動「地鐵+單車一體化智慧接駁「的創新合作;與餓了么達成合作,進軍生活服務行業;聯合首汽約車、嘀嗒出行、高德地圖等多家出行服務商構築智慧出行平台。
共享單車泡沫過後,行業回歸理性,這時候,破局的方向成功與否是能不能走到最後的關鍵。
目前,共享單車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對用戶押金的資本運作。
如果平台倒閉,大批量退還用戶押金根本無法支撐。之前倒閉的近10家共享單車,如小藍單車、酷奇等,至少有15億押金無法退回,涉及用戶達六七百萬人。
還有一部分是廣告收入,ofo的APP中加入了5s的開屏廣告,加上其車身可以承載廣告位,廣告收入也相對客觀。但是,只靠廣告收入、用戶押金作為主要收入,對共享單車的盈利貢獻還是杯水車薪。
如今背靠阿里金主的哈啰,向出行升級,變身哈啰出行,展示了其謀求變革的決心。這其實也是探討新盈利模式的嘗試,謀求共享單車行業新生的願望。
3. 共享單車的「大潰敗」
在古埃及神話里,奧西里斯生前是一個開明的國王,死後成為冥界之王,執行人死後是否可得到永生的審判:如果心臟和羽毛一樣重就說明亡靈生前品行端正;如果心臟重於正義的砝碼,就說明亡靈生前是一個惡人,他的心臟就會被鱷魚頭怪獸阿姆特吃掉,那個亡靈就會遭到萬劫不復的命運。
這不是一個嘩眾取寵的比附,而是在講述一個顯而易見的商業本質。
據說,共享單車「七彩虹」已經基本成型,留給新晉友商的顏色真的不多了。讓人欣慰的是,顏色並非幾大共享單車品牌唯一的區別:小橙喜歡聊情懷,小黃一言不合就出海,小白更有創意,在公關層面強行借勢自來水網路...一種葫蘆七兄弟各顯神通戰蛇精的既視感不免讓人期待起他們的「大結局」。
可惜,商界鮮有動畫片式的大團圓出現。
不知是出於慣性還是某些別有心機的炒作,業界一直在有意無意的將共享單車與早先的專車大戰歸為一類。誠然,在網約車規定出台之前,專車大戰應該算是一個大團圓結局的寫照:大部分參與者都得到了善終和體面的退出;普通用戶也享受了一年之久的廉價專車;看似受了點委屈的資本方卻也欣慰燒錢大戰的戛然而止,大家終於可以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談談上市了。
不過,我並不認為類似於網約車式的一刀切政策會成為共享單車七兄弟的最大敵人,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三個「經不起的拷問」等待著前仆後繼的共享單車們。
「動機」是我的質疑之一。
昔日身為地產大亨的特朗普曾用這樣一句話點評鐵路大王范德比爾特在強行收購伊利股票時遭遇到的惡意套現:「競爭變得白熱化,沒人知道其殘酷程度,有時你甚至無法察覺,因為在你背後正上演著見不得人的陰謀」。
如果說小橙與小黃的出發點是始於情懷,那麼跟風入局的後者當中,不可避免的混雜著許多「見不得人的陰謀」。畢竟商業的本質是逐利,從經營模式上來看共享單車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摩拜創始人胡瑋煒曾經以一句「現在不去想如何盈利」委婉的道破個中玄機。
這個結論其實不難推演,胡瑋煒在設計製造出摩拜單車前手算了一筆賬,預估了一輛四年免維護的傳統自行車的大致成本。後來她在《一席》演講中坦言這並不靠譜,因為後來的摩拜單車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自行車。
但我認為真正「不靠譜」的是:對於早早就被灰色產業鏈盯上的共享單車來說,四年免維護可能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假設。然而,各主要城市屢屢曝出摩拜與ofo遭惡意損毀的新聞似乎沒能阻止他們兄弟姐妹的大膽進擊。大舉融資、閉門造車、開發移動應用,召開發布會宣布入局,一氣呵成。
「圖什麼」?
這顯而易見:為了在共享單車事業實現大一統的過程中分一杯羹。
不妨做一個大膽的猜想,共享單車里的路人甲乙丙們最想成為專車大戰里的誰?
是滴滴嗎?他們知道不可能。
是快的嗎?好像也差點意思。
是Uber嗎?他們慚愧一笑:對不起,我們還要點兒臉。
大黃蜂,應該是多數人期待扮演的角色。
大黃蜂何許人也?
在上一屆出行大戰中曾經的幾個重要時間節點中,就有它的身影:
2013年底,快的打車宣布與大黃蜂簽訂合並協議;
2014年4月,快的打車完成C輪融資;
2014年12月,滴滴打車獲得超過7億美元的D輪融資;
2015年1月,快的打車完成6億美元D輪融資;
2015年2月,滴滴打車快的打車宣布合並;
2015年2月之後,我們開始自發卸載掉手機里的快的打車;
在合並之前,快的與滴滴的融資節奏非常接近。在易觀國際發布的《中國打車APP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4年第4季度》數據顯示,2014年底雙方累計賬戶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6.5%和43.3%,「勢均力敵」大概是二者能不斷吸引融資的關鍵所在。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勢均力敵是建立在「快的收購了排名第三的大黃蜂打車」之後。吸納了大黃蜂的用戶量,快的打車才真正擁有了與滴滴一決雌雄的戰力,以及談判桌上的籌碼。
層出不窮的單車兄弟們,或許也期待著變成大黃蜂這樣的籌碼,最終迎來一個符合自身期待的溢價。
在商業大戰中,動機不純無可厚非,但尷尬的是,有人動機不純卻又缺乏支撐起這個不良動機的產品壁壘。
「產品壁壘」就是我的第二個質疑
從快的和滴滴長達一年之久的博弈可以看出,並購並非雙方的初衷。如果有可能的話,他們更願意通過幾輪密集的資本壓制讓對手從出行市場上自行消失。
可惜事與願違。
前車之鑒其實不少,曾經富可敵國的J.P.摩根、卡內基、洛克菲勒都是不計後果的絕對壟斷主義者。就是這三個財富總值可以比擬當今世界財富榜前40的人,也最終不得不在不同的市場下相互妥協。
所有基於商業原則的妥協本質上卻如出一轍:無法短時間徹底摧毀對手。
如果可能的話他們都願意在競爭開始前摧毀對手。事實證明,專車領域不存在這樣「完全擊潰」的可能性。專車大戰的主要產品壁壘有四個:獎勵機制、司機數量、售後體驗、軟體使用體驗。不能免俗的是,這些壁壘最終都可以歸結為資本層面的競爭。哪家平台融資能力強,補貼力度大,就能在短期看到用戶的明顯傾斜。在雙方融資能力相當的情況下,快速奪取對方市場這件事變得可望而不可及。
反觀共享單車,局勢卻是截然不同的。在橙黃二者占據大半個市場後,跟風入局者能做的僅僅是造車、造更多的車、造不同顏色的車。「造車」本身無法在短期產生一個引爆式的用戶積累過程,來阻礙到對手的市場投放節奏。
同時另外一個先發優勢也在顯現出來,押金。
押金本身並不足以成為一個產品壁壘。現階段押金沉澱所帶來的現金流也只能算是杯水車薪。但是在同質化且單次使用費率極低的共享單車市場里,押金在心智層面和用戶習慣層面的作用力卻被無限放大:想像一下,讓那些為了解決最後一公里出行問題的吃瓜群眾們「自發經過繁瑣的流程取回押金,然後轉投入其他平台」是多麼的不切實際。
「我就找個代步工具,真沒多大追求」應該是大部分共享單車用戶的心聲。與專車所對應的長途出行場景相比,單車出行本身就有很多替代出行方式,這就導致用戶手機里根本容不下兩個以上的共享單車應用。
我認為,依靠改善用戶騎行體驗、跨界營銷活動很難改變現有的橙黃格局。建議還想進入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們想想堆積如山無處安放的單車,再想想軟體里那少得可憐的押金,終了「被收購」這個夢吧。
對了,除非有不怕死的創業者玩玩類似於樂視的硬體免費或是零押金策略,但願這樣的荒誕場景不要被我不幸言中。
「多餘者的歸宿」,是我第三個質疑
據統計,共享單車領域整體投入資本已經超過30億元人民幣。我不知道30億人民幣刨除人員成本和軟體開發成本外能換算成多少輛自行車,總之,那應該是個很誇張的數字。我不確定的是,2016年12月共享單車概念股大漲後,又會有多少自行車生產廠商因為共享單車這個概念而放量造車。但我確定的是,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13億人口中,78%的家庭擁有自行車,我國擁有的自行車總數達4.5億輛。另一個數據則顯示,十年以前我國自行車作為中國家庭的「老三件」總量曾達4.87億輛。換言之,在汽車快速普及後到共享單車概念井噴前的這段時間里,我國自行車產業實際上是進入了一個緩慢發展的階段。從總量來看,這個世界已經不需要更多的自行車了。
我個人的觀察來顯示,在北京各區域靜置在投放點的單車數量遠遠超過了行駛在路上的單車,這說明橙黃二車的體量已經綽綽有餘,相信類似的使用與靜置比例在其他一線城市也大致相同。那麼,多出來的小綠、小粉、小白、小藍們該何去何從呢?
合縱連橫,在僅有的投放空間內與友商下圍棋?
劍走偏鋒,在非公共自行車投放區域打打擦邊球?
趁夜黑風高,使出一手乾坤大挪移讓友商的單車消失?
......
在類似的揣摩中,我看不到發展空間,卻只能看到人性的弱點。
與此同時,不要忘了單車領域里的另一股勢力:市政自行車。當單車兄弟們瞄準一線城市出行問題這一痛點,並把這一痛點的解決方案落地為五顏六色的海量城市單車時,有沒有考慮過這一舉動打了誰的臉?
要知道,當七色單車鋪滿北上廣所有角落時,有關部門的一句「亂糟糟的像什麼樣子」就能把七兄弟打回原形。
彼時,當類似於網約車的「特許投放權」出台,文筆再好的「致有關部門一封信」也只能成為吃瓜群眾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留給跟風者的最大問題或許是,如何在規定時間內把這些堆積如山的「違規設施」運走。
比起這些創業者,我更心疼那些無處可投的七彩單車們和二手GPS們,因為它們或許將以難以描述的方式和渠道進入某些原材料的灰色產業鏈當中,最終與它們的誕生初衷南轅北轍。
外界關於共享單車大潰敗的猜想和耳語從未間斷,只不過尚沒有人明目張膽的用「大潰敗」三字來定義這場商業競賽,我就冒天下人之大不違吧。
在我看來,橙黃二車之後的各類跟風者,都躲不開這場遲早到來的大潰敗。用哈耶克的理論來講,這是市場對於領先者的短期獎賞,同時解決了過剩生產的效率浪費。用我的理論來講,這是市場對「初心」純粹度的一場奧西里斯式審判。
4. ofo小黃車完成超7億美元融資,你如何看待共享單車的發展
共享單車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我自己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小黃車,慢慢的摩拜、小藍單車、優步、永安行也在逐漸的流通市場上面。
我們經常碰到的各種問題之中,尤其以小黃車最為嚴重,特別是車輪胎爆胎,剎車的問題,踏板的問題,不過也有一部分的改進,比如前面籃子的增加還是比較方便。
現目前許多的共享單車都有二維碼被損壞,車牌號損壞,定位裝置損壞,還有的一部分被丟到了偏遠的地區根本就找不回來,因此運營商應該還是要加強後期的維護。
大量資本的湧入造成了市場的畸形發展,我認為還是要逐步開拓循序漸進比較好。
5. 哈羅單車完成了近10億的融資了嗎
據報道,哈羅單車12月27日宣布完成10億元人民幣的D2輪融資,而在不久前的12月4日,哈羅專單車剛剛宣布完成D1輪3.5億美元的屬融資。
據了解,從今年6月起,哈羅單車就在進行一系列動作:依託共享單車及騎行大數據,確立「3510」(3公里、5公里、10公里)的立體化共享出行戰略,構建「4+2」(兩輪+四輪)業務模式,發展智能化、立體化的出行大生態平台。
希望哈羅單車可以快速發展起來!
6. 如何從投資、融資的方面分析ofo衰敗的原因
ofo小黃車是一個共享單車公司,
如何從投資、融資的方面分析其衰敗的原因如下:
1.資本斷裂
共享經濟要實現盈利,核心要點之一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用戶基數的最大化。共享單車企業如果不能在一定期限內實現幾何式增長,則商業模式難以維持。而共享單車企業要想獲得幾何式增長,必須依託源源不斷的資本融入,這也正是大部分共享單車企業「擠破頭」也要融資的原因。
2.融資方面,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相較共享單車在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3.7次的融資,第三季的融資出現明顯下降,平均每月只有1.3次。整個行業融資在減少。
3.成本增加,共享單車企業最大的成本投入就是單車本身。由於部分共享單車造價較高、投放布局不合理、使用率低,並且單車破損、丟失、維修的幾率越來越大,直接造成了共享單車企業的成本與日俱增。例如,悟空單車在今年初投入運營,前後共投放了1200輛單車,這批單車由於成本控制的原因,全都用的傳統機械鎖。令人震驚的是,其中90%的單車都已經找不回了。
4.盈利方式不明朗
一個企業的倒閉,最根本的原因是長期「入不敷出」,而倒閉的共享單車企業亦是如此。由於目前大部分的共享單車盈利不明朗,主要盈利依然是租金和押金。所以共享單車企業在運營前期是一個很風險投資期,只有當其到達了大規模的用戶圈佔和品牌灌輸的初級階段才有可能盈利。而一些共享單車企業在還沒盈利的階段,資金來源就斷了。
7. ofo融資10億美元為什麼遲遲沒宣布
就在媒體傳出ofo賬戶可用資金僅剩下不到6億的消息後,一位投資界人士透露:ofo的新一輪融資已經敲定,阿里領投,金額大約在10億美元左右。
另據該人士透露,ofo這輪融資2017年11月就已經完成,消息之所以遲遲沒有宣布,只因ofo的一位股東在背後搗鬼。
然而,滴滴向ofo派駐的高管全部離職,這意味著ofo與滴滴之間出現了矛盾。一旦ofo與摩拜合並,滴滴將面臨一個強大的對手。加之騰訊是摩拜的股東之一,滴滴背後有阿里扶持,ofo與摩拜一旦合並勢必影響滴滴在共享出行的布局。
至於此次ofo融資10億美元遲遲沒有完成股東簽字,滴滴是否故意拖延我們尚不得知。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阿里入股ofo已經是必然,共享單車行業的爭斗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