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2013中國金融資產總額數據

2013中國金融資產總額數據

發布時間:2024-09-30 05:52:00

⑴ 中國最大的銀行是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於1984年。作為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經過20幾年的改革發展,中國工商銀行已經步入質量效益和規模協調發展的
軌道。2003年末資產總額近53000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和的近五分之一。2003年英國《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排序
,中國工商銀行名列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第十六位,連續五次入圍美國《財富》全球500強,並被美國《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高質量產品(
服務)十強。
中國工商銀行擁有中國最大的客戶群,約1億個人客戶和810萬法人賬戶;遍布全國的2萬多個營業網點和近39萬名員工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
的服務。截至2003年末,工商銀行各項存款余額4606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3929億元人民幣,全年經營利潤達635億元。
中國工商銀行業務范圍廣,業務量大,業務品種豐富。2003年末個人消費貸款余額達4075億元,個人住房貸款市場份額居國內第一;牡丹
卡發卡量9595萬張,消費額973億元,2003年累計實現票據交易16771億元;人民幣結算市場份額達45%,在證券期貨市場上的清算份額保持在
50% 以上;中國工商銀行還是國內最大的資產託管銀行,託管基金共28隻,託管總資產581億元。
截至2003年末,中國工商銀行在全球各主要國際金融中心設有70餘家分支機構和控股銀行,海外代理行超過1000家,外匯總資產492億美元
,2003年國際業務結算量1706億美元。隨著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
中國工商銀行擁有中國最先進的科技水平。在數據大集中工程的基礎上,2003年工商銀行成功投產了全功能銀行(NOVA)系統,加上為個性
化服務提供技術基礎的數據倉庫,共同構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金融信息技術平台,為業務和管理的進步提供了強健的動力。
在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下,中國工商銀行各項業務不斷創新。由自助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構成的電子銀行立體服務體系
日益成熟,網上銀行開通城市超過300個,2003年電子銀行交易額達22.3萬億元,網上銀行交易額19.4萬億元。
中國工商銀行的經營業績為世界金融界所矚目。連續多次被著名財經雜志如英國《銀行家》、美國《環球金融》等評為「中國最佳銀行」
。2003年再次被《環球金融》、英國《歐洲貨幣》雜志評為「中國最佳銀行」;被香港《金融亞洲》、《亞洲貨幣》雜志分別評為「中國最佳
本地銀行」、「中國最佳內地商業銀行」;《環球金融》雜志還授予其2003年度「中國最佳個人網上銀行」榮譽。
中國工商銀行實行統一法人授權經營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制。中國工商銀行總行是全行的經營管理中心、資金調度中心和領導指揮中心
,擁有全行的法人財產權,對全行經營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負責,在授權和授信管理的基礎上,實行「下管一級、監控兩級」的分支機
構管理模式,達到穩健經營,防範風險,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中國工商銀行經營范圍包括:辦理人民幣存款、貸款和消費信貸,居民儲蓄,各類結算,發行和代理發行有價證券,代理其他銀行委託的
各種業務,辦理外匯存款、貸款、匯款,進出口貿易和非貿易結算,外幣及外幣票據兌換,外匯擔保和見證,境外外匯借款,外幣票據貼現,
發行和代理發行外幣有價證券,代辦即期和遠期外匯買賣,徵信調查和咨詢服務,辦理買方信貸,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的轉貸,以及
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規定批準的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於1984年成立,全面承擔起原由中國人民銀行辦理的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擔當起積聚社會財富、支援國家建設的重任。
2005年,中國工商銀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為「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商銀行」);2006年,工商銀行成
功在上海、香港兩地同步發行上市。公開發行上市後,工商銀行共有A股250,962,348,064股,H股83,056,501,962股,總股本334,018,850,026
股。
工商銀行在中國擁有領先的市場地位、優質的客戶基礎、多元的業務結構、強勁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以及卓越的品牌價值。工商銀
行正以建設國際一流現代金融企業為目標,不斷發展進步,以真誠的服務與專業的能力幫助全球客戶管理資產、創造財富。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中國會計准則對2008年1月1日至6月30日的財務數據進行了初步測算,預計2008年上半年凈利潤較2007年上半年
凈利潤(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40844百萬元)同比增幅在50%以上,具體數據將在公司2008年中期報告中予以詳細披露。

⑵ 中國總資產是多少萬億

根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數據: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19.2萬億元。

有人估計,民間資產也有這么多。

二者相加,全國240萬億元左右吧。

⑶ 數據調研: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

一、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概況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二、中國的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中國金融資產的變化過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貨幣化過程,另一條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貨幣化過程。貨幣化有兩種含義:一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國家用印鈔票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改革轉軌過程中,產生超常貨幣需求,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本文的貨幣化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通貨膨脹率平均為7.5%,廣義貨幣(M2)平均每年遞增25%。廣義貨幣增長率在這樣長時期里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在各國經濟發展史中是少見的。據筆者保守估計,從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1994)估計,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實際綜合赤字那麼高(約佔GNP的8-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收入。

表2給出了中國貨幣化過程的主要指標。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間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實屬罕見。在1994-1995年間,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美國為59%,英國為104%,日本為114%,德國為70%,印度尼西亞為46%,韓國為44%,馬來西亞為89%,菲律賓為50%,新加坡為89%,泰國為79%(國際貨幣基金1996年報)。中國的這一比重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就是和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高的,僅次於日本。

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樣高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M1/M2)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貨幣占廣義貨幣的比重從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說,不僅廣義貨幣增長快,而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義貨幣中居民儲蓄的比重不斷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資產大都壓到銀行存款上了。1995年現金凈投放600億,全社會流通現金量只比上年增長8.3%;M1增長16.8%;M2增長高達29.5%,比25%的控制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還可從各國金融資產結構比較中看出。表3給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結構的比較。1993年中國股票市值佔GDP的9%,債券市值佔GDP的11%。而周邊國家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148%,債券市值平均佔GDP的30%。英、美、德、日四個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75%,債券市值佔GDP的74%。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周邊發展中國家。

三、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畸形的後果

1.企業負債率高。據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數字,1980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0到1993年分別為58.4%、60.5%、61.5%、71.7%。1994年對12.4萬戶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為75.1%,若扣除實際的掛帳損失,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吳曉靈,1995)。

2.金融運行風險高。首先,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國家銀行貸款年周轉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轉一次。第二,國有企業相互拖欠嚴重,國家銀行應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達220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第三,國有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22.3%,如果按國家銀行1995年底貸款余額為4萬億元算,大約有9000億元的不良貸款。第四,國有銀行經營困難。中、農、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潤343億元,1994年降為166億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現除中國銀行外的全行業性虧損。

3.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在總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凈虧損,虧損總額達34.1億元。虧損企業比重從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這個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剛,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況略有好轉,但總體經濟效益仍不容樂觀。國營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債務負擔重,許多國營企業資本金不足,特別是1985年實行撥改貸以後,有些國營企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國營企業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全都給銀行還本付息了。

⑷ 實體經濟分離


中國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分離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現象,涉及到經濟發展的多方面因素。這個現象在理論上可以被解釋為金融資產的增長速度超過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從統計數據來看,1991年至2006年間,中國廣義貨幣M2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1.83%,遠高於同期GDP的年均增長率10.16%。金融資產與GDP的比例從1991年的110.0%上升到2006年的172.4%。這一現象反映了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的分離。

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的分離問題本質上探討的是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理論上,金融功能觀強調了金融風險管理與資源配置等功能在解釋這一現象中的作用。然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理論和實證層面都存在長期爭議,至今沒有一致的結論。這使得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的分離是好是壞或是中性的問題沒有定論。在實踐上,我們不清楚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分離到何種程度才會對實體經濟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

中國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原因主要與經濟基本面相關。對外貿易順差的強勁增長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在現行匯率制度下,外部需求被動導致了金融資產的快速增加。大量對外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儲備增加,進而導致基礎貨幣大幅度增加。隨著中國經濟實現從外向型政策創造比較優勢向依靠國內大市場培育的規模經濟和勞動力條件形成的自發比較優勢的轉變,貿易順差的擴大成為未來較長時期內中國經濟對外貿易的基本態勢。

FDI(外國直接投資)在推動中國經濟中M2/GDP和FA/GDP增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外資企業占據了中國出口貿易額的較大比例,FDI增加了中國經濟中的投資和資本形成,促進了產業技術升級,對於推動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中國經濟中較高的M2/GDP和FA/GDP是由向好的經濟基本面所推動的。

實體經濟衰退主要體現在就業減少、失業增加、居民預期收入減少、消費信心受挫、消費支出增長停滯以及企業投資信心低沉等方面。這表明了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分離可能對就業、消費和投資活動產生負面影響。

在面對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問題時,需要綜合考慮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平衡。政策制定者應採取適當的措施,如實施小幅多頻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和行政管理政策,以消除局部資產價格過大波動帶來的潛在風險,同時確保貨幣政策能夠在金融層面和實體經濟層面之間取得平衡。政策目標應是避免惡化企業財務流動性,並防止企業投資大幅度下降,以促進經濟穩定和健康發展。


(4)2013中國金融資產總額數據擴展閱讀

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⑸ 境外機構持有境內金融資產規模近10萬億元,這一數據說明了什麼

這一數據說明了目前境外投資者對於國內的經濟發展情況比較有信心的。不然也不會將10萬億的資產放在國內進行投資,要知道在投資的渠道當中,實體資產是最為重要的,如果只是金融資產的話,也可能會受到離岸信託的影響。而這一次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發布的文章當中就直接指出了目前人民幣金融資產的流動性正在逐漸的提高。同時境外資產在國內的資產配額正在逐漸上升,已經達到了10萬億元。

第三,如何看待這樣的投資?考慮到在全球資產投資當中的配比原因,中國的經濟和中國企業的發展潛力要遠遠超過其他的國家。雖然目前我們的匯率下跌,導致在國內的資產投資與美元的兌換比例有所下降,但是這只是暫時的。目前主要證券的指數當中很明顯可以看出中國的GDP在全球當中的比例雖然偏低,但是卻正在逐漸的走向恢復。

⑹ 中國金融百年發展

2023年,一天下午上班,曹女士用手機付了一杯咖啡的錢。在等待的時譽棗候,她瀏覽了自己手機銀行里的理財產品和支付寶上的資金收益。如今,她幾乎不需要去ATM機取現金,也幾乎不需要每天帶著錢包。

從業十幾年的信貸經理張先生覺得最大的變化是貸款方式的數字化改變。10年前,客戶在貸款時需要填寫大量紙質合同文件。現在無論是貸款審批還是合同簽訂,都基本實現了網上系統直簽的方式。就連銀行內部的管理方式,比如材料、列印等,都已經在網上完成。

十年來,消費者存取款、貸款、轉賬、支付等更加方便快捷。此外,在理財和投資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背後是中國金融業這十年的變化和轉型。

截至2021年末,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381.95萬億元,同比增長8.1%;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30萬億元,同比增長12%左右。

金融業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和普惠性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5.5%和14.9%,遠高於貸款平均增速;a股市場增長238.9%,債券市場增長444.3%,均位居全球第二;市場上有超過2億的股票投資者;證券機構總資產十年增長5.5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目前為26萬億元,十年增長8倍,行業實力大幅增強。

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過去十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提升。

信貸經理張先生體會到的明顯變化是,銀行資金強烈向實體經濟傾斜,資金成本越來越低。與此同時,銀行一直在為小微企業提供特殊服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銀行等金融州胡機構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近年來,銀行在放貸時會給予專、新、小巨頭等創新主體更多的「優惠」。

十年來,銀行、保險、證券等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

2023年6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在介紹十八大以來金融領域改革發展情況時表示,2012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年均增速10.8%,與名義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十年來,我們以新發冊虛攔展理念引領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尤其是普惠貸款的數據格外亮眼。據陳介紹,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比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增強金融普惠共享,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今年一季度末,普惠性小額貸款余額超過20萬億元,支持了5000多萬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銀保監會副主席肖6月23日表示,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和普惠性涉農貸款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5.5%和14.9%,遠高於貸款平均增速。人均銀行賬戶約9.5個,普惠金融覆蓋面和可及性顯著提升。

肖表示,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已經逐漸形成。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銀行間的理財和信託渠道已經被gre

從證券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過去十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顯著拓展。大力完善多層次市場體系,推出新三板、科技創新板,設立北交所。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應性大大增強,存量債務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平滑科技、資本、實體經濟的高層次循環,科技創新板「硬科技」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交易所債券市場已成為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的重要渠道,期貨期權覆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領域。

資本市場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隨著中國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30萬億元,投資理財也進入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其中,資本市場日益成為企業融資和公眾投資的熱點。

十年來,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日益完善,新三板、科技創新板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目前已形成覆蓋滬深主板、科技創新板、創業板、北交所、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私募基金的多層次股權市場。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數據,a股投資者數量從2014年的7294.36萬人增加到2021年底的19740.85萬人。

招商證券2023年10月14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十年來,中國上市公司數量從2472家增加到494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從26.74萬億元增加到83.29萬億元,翻了一倍多,排名全球第二。中國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DP的比例從49.65%上升到86.66%。

招商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十年,中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佔比大幅提升。2012年,中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佔比僅為15.9%。2015年首次突破20%,達到24%。2018年突破30%,達到34.9%,之後連續五年高於30%。2023年直接融資佔比32.4%。2012-2023年期間,股票市場融資總額達到13.3萬億元,融資金額和融資企業數量均大幅增長。股票市場融資額從2012年的4452.68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8178.85億元,融資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314家增加到

2021年的1219家。

在談及A股這十年時,華福證券研報表示,實體公司上市規模逐漸增加,A股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助力明顯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4月底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66萬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 83%;2021年底工業企業利潤總額8.71萬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57%,年復合增速5%。上市公司中,實體公司數量穩定增長,實體上市公司總額在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中佔比逐漸增加,從 2012年的 25%增長到2021年的 45%,截至目前,已經增長到近50%。可以看出,十年間實體公司上市規模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實體經濟公司到A股上市,中國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助力不斷增強。

在招商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張夏看來,十年間,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突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提升,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資本市場已經成為拓寬實體經濟融資和居民投資渠道的重要途徑,承擔著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助力產業升級以及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重大歷史使命。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十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

據陳雨露介紹,十年間,中國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幣成功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成為第三大籃子貨幣,權重從10.92%提升至12.28%。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春英表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監管有效的外匯市場不斷健全,為高效配置外匯資源和管理匯率風險創造了良好條件。外匯市場可交易貨幣超過40種,交易品種涵蓋國際主流外匯交易產品,十八大以來交易量增長了3倍,2021年交易量達到了36.9萬億美元。

關於銀行保險業的改革開放,肖遠企介紹,十年來,我們推出50多項銀行保險開放政策。2021年,在華外資銀行資本和資產均較十年前增長超過50%,在華外資保險公司資本十年間增長1.3倍,資產增長6倍。一大批專業性銀行業保險業機構,如外資理財公司、外資資產管理公司等積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發展。

對於資本市場的開放,一位證券經紀人體會頗深:隨著近年來內地證券市場國際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內地與香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不斷融合。滬深港通開通後,內地投資者參與港股市場的速度越來越便捷。此前內地投資者想參與港股交易,必須要在香港交易所開通證券賬戶,如今卻只需要在A股證券賬戶開通港股通許可權便可以參與符合條件范圍的滬深港通股票了。

2014年11月,滬港通交易開通,標志著滬港兩市互聯互通的時代開啟。2016年12月,深港通開啟,香港與內地證券市場往來交易資金越發龐大。

李超介紹,這十年,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大幅增強。統籌開放和安全,制度型開放翻開新篇章。行業機構外資股比全面放開,啟動滬深港通、滬倫通,A股納入國際知名指數並不斷提升比重,外資連續多年保持凈流入。

招商證券研報數據指出,滬深港通開通以來,A股國際化程度大幅提高,外資通過陸股通這一渠道逐步布局A股市場,資金流入速度明顯加快,外資A股持倉市值由2014年的145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30197億元,成功突破3萬億元大關,增長幅度超過20倍,其中北上資金持倉市值超過2.7萬億元。

2017年6月和2018年9月,A股分別被納入MSCI和富時指數,帶來了龐大的海外資金流入和增量資金,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陳雨露在9月份召開的「2021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的講話中表示,我們將會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持續深化金融業開放,一手抓好金融業開放承諾的落實,一手加快完善各項制度安排,推動系統性的制度型開放。

相關問答:什麼是金融行業

金融行業是計算機使用的龍頭,是最早使用信息系統的行業之一。無論是技術還是使用水平都是比較領先的。從使用過程來看,可分為專項業務使用、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三個階段。到目前為止,金融系統的業務處理、管理監控、電子商務等各環節的使用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各大金融機構都已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手段實現了綜合業務系統。在此基礎上,對於辦公事務和信息的管理將成為業務系統的重要延伸。 金融行業的主要使用包括:金融(包括銀行和證券)綜合業務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金融(包括銀行和證券)信息系統等。隨著銀行使用的不斷擴展和系統的不斷升級,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金融系統龐大的、分散的、冗餘的客戶信息,是各個金融機構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中國金融企業必須構築面向未來跨國、多渠道和聯合經營的知識管理平台,才能全面提升競爭力,以應對入世的挑戰和防範金融風險。
閱讀全文

與2013中國金融資產總額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濟學外匯交易額表示 瀏覽:602
2013中國金融資產總額數據 瀏覽:153
工行匯率牌價美元 瀏覽:642
理財和貨幣基金相差多少錢 瀏覽:737
溫州銀行理財產品利率 瀏覽:109
成都潤運股票 瀏覽:495
傳媒公司融資計劃書ppt模板 瀏覽:555
哈爾濱道理房屋交易所 瀏覽:19
cftc黃金 瀏覽:506
人民幣兌換外匯的數量 瀏覽:884
上海期貨法人通訊錄 瀏覽:756
廣西證券業協會網 瀏覽:11
鮑毓明股票 瀏覽:43
信託交易零頭 瀏覽:132
2019年6月月1日美元匯率人民幣多少 瀏覽:730
塘沽銀河證券網點 瀏覽:410
融資按揭ppt 瀏覽:362
證券公司要求開通融資 瀏覽:479
融資租賃晉升 瀏覽:74
潭州股票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