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有江西省林業廳發的(贛林辦發[2010 [77號文件)內容,發給我, 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精神傳達及貫徹意見
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精神傳達
及貫徹意見
為進一步推進油茶產業科學、有序、健康發展,2010年9月27日,國家林業局在湖南耒陽組織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會議總結了第二次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以來全國油茶產業發展情況,深入研究了創新油茶產業發展的模式和機制,全面部署了2011年以及「十二五」期間油茶產業發展工作。
一、 會議主要精神
會議精神主要體現在國家林業局賈治邦局長、祝列克副局長的重要講話中。會議認為,一年來全國油茶產業發展取得了新進展和新成效:一是油茶良種種苗矛盾大大緩解,苗木質量進一步提高。二是油茶造林穩步推進,去冬今春,全國新造油茶林面積達到260多萬畝,是2009年的4倍。三是油茶低改撫育得到了加強,全國撫育低改面積超過300萬畝。四是扶持油茶產業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全國一年來投入到油茶產業的資金達到51.7億元。五是社會各方面參與油茶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日益高漲。六是科技支撐力度進一步增強,新品種選育、產品深加工、技術推廣培訓取得了新的成果。
會議指出,目前油茶產業發展亟待解決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隨著良種生產供應能力不斷提高,資金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新的瓶頸。二是面向基層直接為生產一線提供技術服務的技術人員嚴重不足。三是促進油茶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如油茶良種補貼還沒有落實,新造林補貼標准偏低,有些地方發展模式還不科學,機制不夠靈活等。四是重造輕管現象普遍,個別地方不顧條件還在盲目發展。五是加工領域亟待整頓秩序,規范管理。
會議強調,「十二五」期間,油茶產業發展要把握好五個重點:
一是著力抓好高產油茶林基地建設。要嚴把種苗、種植和管護這「三道關」,扎實抓好良種壯苗這個基礎,確保造林苗木來自省種苗部門確認的定點生產單位,真正做到不是良種壯苗堅決不讓上山造林;要進一步加大種苗執法力度,嚴格執行油茶苗木生產許可證制度,對非定點育苗單位,堅決做到發現一起取締一起;嚴格執行油茶造林技術規程和標准,有條件的地方,要組建專業隊伍進行造林作業,高度重視造林後期管理和撫育。
二是認真抓好產品加工這個關鍵環節。要加強茶油精深加工和副產品開發及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提高綜合經濟效益;不斷創新加工工藝,規范操作流程;嚴格產品質量監管,確保茶油食用安全。
三是繼續強化政策扶持的重要保障作用。重點在建立多渠道的投資機制上下功夫,積極爭取國家進一步提高油茶新造林補貼標准;落實油茶良種補貼制度;盡快出台林地流轉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大省、縣兩級財政支持力度,擴大專項資金規模;通過創新機制和模式,廣泛吸引企業、金融機構、社會團體、造林大戶等社會投入;進一步挖掘潛力,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加大對油茶產業的支持。
四是充分發揮科技的強力支撐作用。抓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的實施;加大培訓力度,大力推廣應用現有的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制定和完善油茶產業發展各個生產環節的標准。
五是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繼續大力宣傳良種在油茶產業發展中的極端重要性;宣傳各地在推進油茶產業發展中好的發展機制和模式;宣傳茶油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
二、充分認識我省油茶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和存在問題
(一)省委省政府對油茶產業高度重視。一年來,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扶助油茶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一是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副省長陳達恆任組長,由各相關部門組成的省油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並在省林業廳設立了辦公室,統籌全省油茶產業的發展。二是省政府今年3月下發了《關於加快油茶產業發展的意見》(贛府發[2010]11號),編制了《江西省2011-2020年油茶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明確了我省油茶產業發展目標。三是從2010年始,省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設立省級油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油茶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設、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和油茶產業科技園建設等。四是進一步加大林業、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扶貧、農業產業化、以工代賑、水土保持、科研創新等項目資金的整合力度,扶持油茶產業發展。
(二)油茶種苗生產管理進一步規范。進一步加大了苗木執法檢查力度;按照《江西省油茶種苗質量管理辦法》(贛林造字〔2009〕300號)和《關於規范我省油茶苗木定點生產及項目造林用苗管理的通知》(贛林造字[2009]472號)的相關規定,開展了油茶采穗圃的認定工作,實行苗木定點育苗;開展了「油茶苗木質量月」活動,進一步完善了油茶苗木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規范了油茶苗木生產管理。
(三)造林面積不斷增加,造林標准進一步提高。據統計,2009年全省新造油茶林面積達到58.2萬畝,比2008年增加40萬畝以上,為歷史最高年份,吸引了一大批有實力的企業和大戶參與油茶產業開發。在項目造林過程中,嚴格執行《江西省油茶無性系豐產林培育技術規程》(DB36/T 551—2009),加強監督檢查,造林質量明顯提高。
在看到我省油茶產業良好發展態勢的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對油茶苗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些種植企業、大戶,甚至少數林業主管部門對油茶苗木質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些地方還在使用非定點育苗單位的苗木造林,對無證生產的苗木執法不嚴。二是造林質量提高,有些地方的造林作業設計和施工沒有達到油茶豐產林造林規程的要求。三是少數縣未完成項目造林計劃任務。四是重栽輕管現象普遍,造林成活率下降,苗木生長不良。五是產業發展模式和機制亟待完善,一些好做法、好經驗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廣。
三、當前要著重抓好的幾項工作
為貫徹落實好這次會議精神,結合我省油茶產業發展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繼續發揮政策扶持的引導作用。隨著油茶產業的快速發展,資金短缺和服務體系缺失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各地要在積極爭取政府對油茶產業給予政策扶持的同時,由政府牽頭,積極搭建融資平台,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金融機構、社會團體、個體私營業主等社會資金參股,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發展機制。要充分發揮政府統籌各類項目資金的優勢,加大對油茶產業的投入,引導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當地資源為依託,以科技力量為支撐,以油茶專業合作社、種植企業和農戶以及加工企業、流通企業、服務單位等為主體的油茶產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對油茶產前、產中、產後提供技術、資金、信息、管理、培訓、生產資料供應以及產品加工、銷售等服務。
(二)強化苗木質量管理。要切實增強對油茶良種極端重要性的認識,按照國家林業局《關於加快油茶種苗發展和強化種苗質量管理的通知》(林場發〔2008〕213號)和省林業廳下發的《江西省油茶種苗質量管理辦法》(贛林造字〔2009〕300號)、《關於規范我省油茶苗木定點生產及項目造林用苗管理的通知》(贛林造字[2009]472號)等相關規定及「四定三清楚」要求,組織開展種苗生產,嚴格執行油茶苗木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堅決取締無證生產和非定點育苗點,逐步改變混系育苗的現狀,積極推進分系育苗,做到油茶種苗品系清楚、造林多品種有效配置。
(三)全力抓好油茶高產示範林基地建設。一是要把好苗木質量關。高產示範林必須使用省定點育苗單位的合格苗木,否則項目不予驗收,資金不予撥付。同時,積極推廣使用容器苗和兩年生苗,提高造林成活率。二是把好造林質量關。要按照《江西省油茶造林作業設計規范》(試行)和《江西省油茶無性系豐產林培育技術規程》(DB36/T 551—2009)要求進行施工。在堅持「四不栽」的前提下,不搞全墾和帶墾,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盡量採用大穴整地方式造林。三是把好造林進度關。要保質保量完成當年項目造林任務,如出現尾欠,第二年不再安排項目。四是要把好造林後期管護關。要加強栽後管理,落實好撫育、整形修剪、施肥等技術措施,確保造林質量和成活率。
(四)認真抓好產品加工這個關鍵環節。目前,我省油茶加工能力接近10萬噸,但規模以上加工企業生產的茶油產量每年不足2萬噸,大部分由設備和技術落後的企業,甚至是手工作坊生產,產品利用率低,產品安全沒有保障。一是要提高加工准入門檻。按照「扶大、扶強、扶優」的原則,培育一批競爭力強、帶動面廣的油茶龍頭加工企業,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鼓勵現有加工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資本運作等方式,加快技術改造和工藝設備更新,規范操作流程,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二是要盡快啟動注冊「江西山茶油」商標的工作,統一使用「江西山茶油」品牌對外宣傳,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全省油茶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三是要加強產品加工科技創新、茶油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的開發,提高出油率,延長產業鏈,不斷增加產品附加值。四是加強產品質量監督,確保茶油質量安全。督促加工企業進一步強化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真正把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行業和企業的生命。盡快制訂我省茶油加工技術標准、產品質量標准,完善產品安全檢測制度。
(五)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科研部門在完成現有領域的油茶技術研究的同時,要採用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倍性育種等現代技術開展油茶良種選育的研究。加強加工工藝領域的研究,提高精深加工技術水平。
(六)總結典型經驗,創新油茶產業發展機制和模式。正確處理好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企業效益和農戶利益、政策扶持和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關系,調動各方面參與支持油茶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總結和推廣企業帶動型、種植大戶型、專業合作組織型、自主經營型等經營管理模式,採取召開現場會、組織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進一步創新發展機制,推動油茶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Ⅱ 如何提升湖南農業縣域經濟競爭力
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
3.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通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戶籍、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鄉社會管理機制。
4. 堅持特色發展。發揮資源、區位優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形成縣域經濟特色。因地制宜,將優勢產業做出特色、將特色產業做出規模。注重特色園區、特色項目建設,促進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5. 堅持開放發展。以開放增強活力、凝聚動力,加大對外開放和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實行多元化招商,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引導縣域中小微型企業與大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推進中小微型企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壯大縣域非公有制經濟規模,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質量。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農業領域。
6. 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系統建設,著力改善縣域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修復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業源頭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和城鄉之間交叉污染。
三、推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點
7. 以水利和路網建設為核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加強縣域水利、交通、電力、通信、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和抗災避險設施建設。完善交通路網結構,提高道路等級標准,提升通達、通暢能力,連通省際、市際斷頭路。加快縣域電力的擴容提質,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和農村通信全覆蓋,逐步實行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切實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水利建設,加大洞庭湖和病險水庫治理力度,抓好灌區續建配套和塘、壩、堰等小型水利設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災減災能力。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為重點,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統籌中心鎮、中心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
8. 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途徑,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提高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立足縣域現有工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以技術改造、創新發展為突破口,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用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現代工藝,做強傳統產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後產能。發揮縣域優勢,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建設縣域產業園(集中)區,完善產業園區布局規劃,明確功能定位,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和標准廠房建設,引導資源要素、企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支持縣域骨幹企業做大做強,促進縣域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增強縣域工業發展活力。
9. 以縣城和中心鎮為著力點,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做大做強縣城和中心鎮,加快中心村(社區)發展,構建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中心村(社區)為基礎,交通干線為主軸的新型城鎮體系。重點突出縣城擴容提質和功能完善,將產業園區建設與縣城擴容提質有機結合,提升縣城的承載力、帶動力和輻射功能。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配套、產業特色鮮明、能有效吸納農村勞動力及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鎮。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促進資本與人口向中心鎮聚集。加快省際邊界小城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培育鎮域產業,提高管理水平,推進省際邊界城鎮之間交通、旅遊、商貿、物流、人流的對接,建設一批省際邊界重點鎮,使其成為省際邊界區域性經濟中心,推動具備條件的省際邊界鄉改鎮工作。
10. 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優勢品牌為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突出農業基礎地位,用現代工業和科技裝備改造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縣域內每個主導產業重點打造1—2個骨幹龍頭企業,使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產業基地,做大做強糧食、生豬、油料、果蔬、棉麻、茶葉、烤煙、水產、竹木等優勢產業。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步伐,提高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實施現代種苗工程,提高農產品良種覆蓋率、優質率,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體系,著力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與加工。著力培育知名農產品品牌,注重保護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推進農產品品牌整合,每個產業形成3—5個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普及、農民素質提升。
11. 以生產和生活服務為主要內容,努力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務。重點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創意設計、服務外包、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生產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縣域主導產業融合互動。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培育一批現代物流龍頭企業,形成便捷高效、規范有序、聯通國內外的物流網路。適應加快縣域城鎮化要求,大力發展商貿、餐飲、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著力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新建一批農村綜合性市場,加快建設縣域商圈、商貿重鎮等。大力推進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構建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圍繞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抓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銷售、農業科技信息、農村金融保險等社會化服務。
12. 以地域文化和鄉村旅遊為內涵,加強文化旅遊建設。統籌推進城鄉文化建設,實施基礎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壯大文化龍頭企業,推動縣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整合縣域文化旅遊資源,實施旅遊精品戰略,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依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等重點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遊精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著力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示範點。加強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與合理利用,加快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
13. 以資源節約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著力推進科技創新。促進高新技術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和節約資源,引導縣域經濟創新發展。依靠科技加快縣域新型工業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傳統工業的技術含量,加強高新技術對工業的滲透嫁接,提升傳統工業產業,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用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重點抓好良種繁育、農業生物、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集約化高效養殖、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等農業新技術。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逐步形成國家扶持與市場引導、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鼓勵科研機構到縣市創辦經濟實體,促進縣市、院(所、校)對接,開展科技合作。
四、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各項配套措施。適當調整市、縣財政收入分配,促進財力分配向縣域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增強縣級政府可支配財力。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減少專項轉移支付使用限制,使縣級財政有更大的調劑空間。實行分類分檔配套,視情況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設、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的縣級配套。支持縣域產業發展,從2012年起,增加省縣域經濟工作引導資金。創新財政扶持機制,實施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每年扶持3個特色產業,每個特色產業集中扶持3個重點縣市區,每個重點縣市區扶持3年。整合現有相關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鼓勵撤鄉並村,每撤並一個鄉(鎮)、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獎勵,並列入補助基數。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內生態補償機制。
15. 強化金融支撐。完善縣域金融服務功能,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穩步提高縣域新增貸款佔全省各項新增貸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縣域存貸余額比達1∶0.55以上。開發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特點的信貸產品,推動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間金融共同發展。引導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到縣市設立分支機構。大力支持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成立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力爭5年內每個縣市區設立一家村鎮銀行。穩妥推進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支持每個縣市設立1—2家小額貸款公司。支持對中小微型企業金融服務實行差異化監管政策,實行差別授權管理,下放授信審批許可權。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支持組建中小微型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為信貸資金介入創造條件。開展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引導規范農戶和農村中小微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資金互助。穩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住房及宅基地、農業機械、水域使用權等抵(質)押貸款試點。對縣域內工業園區、中小微型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等經濟主體,開展信用評定,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繼續做好現有農業保險項目實施工作,積極探索將農房、土地規模流轉及地方農業支柱產業納入農業保險范圍,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實施「縣域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加強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和信用體系建設。
16. 加強用地保障。確保科學發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重點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項目。對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央企等戰略性投資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分解下達土地使用年度計劃時予以統籌,納入所在市州計劃,對於重大項目徵收耕地所在市州、縣市區不能占補平衡的,實行跨市跨縣占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向縣域產業園區傾斜,縣域產業園區建設用地指標與農村村莊整理復墾和新造土地增量掛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據項目投資強度確定用地規模,減少園區非生產性配套設施,嚴格控制廠區綠地面積,提高工業用地產出率。盤活土地存量,對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達不到投資強度、建築容積率過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時收回並重新進行招商。
17.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縣域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村官、「選調生」和「三支一扶」人員的選拔制度。創新人才引進機制,著力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把經濟管理經驗豐富、專業化水平較高的人才交流到縣域各層次領導崗位,從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定期選拔優秀幹部到縣市區工業園區或企業掛職或任職,鼓勵技術人員和海外留學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到縣市區創業,對縣市區引進的高級技術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級職稱)到縣域經濟領域創業滿3年的,由當地財政給予一定補助。繼續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從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選派技術人員到縣市區、鄉鎮掛職。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眼縣域產業提升和發展需要設置專業,切實培育縣域技能型人才。縣市區要加大統籌力度,充分發揮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的職能,統籌區域內各類專業培訓。
五、加強組織保障
18. 加強組織領導。省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重大事項,組織、指導、協調、考核全省縣域經濟工作。省直有關部門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分工協作、責任明確、服務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強對縣域經濟的指導和支持,要保持縣市區領導班子相對穩定,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人無特殊情況至少干滿一個任期。有計劃地選派經濟強縣市區的領導到經濟欠發達縣市區任職,加大縣域幹部與省直、市直幹部交流任職和掛職、跟班學習的力度。建立全省縣域經濟運行綜合分析制度,對縣域經濟運行中傾向性、前瞻性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對策建議。加強縣域經濟區域協作,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19. 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按照「能放則放、權責統一」的原則,選擇瀏陽市、耒陽市、澧縣、沅陵縣為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試點縣市,試點縣市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外,享受與地級市相同的經濟管理許可權。省級行政審批權,試點縣市能夠辦理的(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以及水電、礦產開發等涉及環境、資源保護等項目外),原則上直接放權或委託給試點縣市。試點縣市可直接參加省及省直部門召開的相關會議。試點取得經驗後,擴大推廣范圍。縣市區爭取上級支持的項目申報實行雙軌制,不需市級配套資金及平衡安排的項目由縣市區直接報省,國家、省的項目資金由省直接安排到縣市區。
20.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銳意改革,敢於創新。在加強縣域經濟發展硬體建設的同時,著力優化縣域經濟發展軟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優化服務措施,創新服務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實行部門聯企業、領導聯項目負責制。建立健全部門協同的公共服務平台,為中小微型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創業創新、知識產權、投資融資、管理診斷、檢驗檢測、人才培訓、市場開拓、財務指導、信息化等服務。建立法治、陽光、規范、效能型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強化執法監督,規范執法行為,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打造誠信政府,完善企業信用評價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強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評和激勵機制。實行不同類型縣域經濟考核評估,從2013年起在繼續以規模總量為主考核經濟強縣市的同時,按長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個區域,對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實行分類考核。科學設定考核指標體系,新增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開放經濟及社會發展等指標。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將縣域經濟發展實績作為縣市區主要領導幹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大表彰獎勵力度,每年對上一年度經濟強縣市和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進行通報表彰,並按有關規定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