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國有金融資本存在的問題

國有金融資本存在的問題

發布時間:2024-11-15 08:15:52

1. 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資本市場是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建立初期改革不 配套和制度設計上的局限,資本市場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制約了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目前,我國資本市場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資本市場結構方面的問題 1、投資主體結構不合理 我國資本市場投資主體結構不合理,投資者現在還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機構投資者數量相對來說較少,兩者比重相差較大。個人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主要是以投機為主,其投資行為取決於個人對證券產品的投資偏好,這種投資偏好的市場隨機性很強,增加了不穩定性;而機構投資者則更注重對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選擇策略投資對象進行理性的價值投資,是穩定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市場上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還比較弱小,難以適應投資的機構化的需要,阻礙了這種穩定資本市場功能的發揮。 2、上市公司結構不合理 (1)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①國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過於集中,導致「一股獨大」現象;②公眾流通股的比重非常低,絕大部分股份不能上市流通;③流通股過於分散,機構投資者比重小;④上市公司的最大股東不是自然人,通常是一家控股公司。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不合理導致了多方面的問題:由於國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國家股和法人股就始終占上市公司股份的主要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雖經改制而成為股份公司,實質上仍然是原來的國有企業,很難期望它能真正轉換經營機制。這樣,上市雖然有助於企業在市場上直接得到資金從而緩解經營困難,但長期來看對其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未必理想。同時,在國家股和法人股始終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流通股規模較小,很容易形成機構大戶操縱市場的局面,並且由於國有股不能自由地交易和轉讓,由市場所決定的資產兼並重組就不可能發生。在股 市上所進行的企業並購只是在政府部門授意下才可能發生,這就決定了我國的股市難免投機盛行。 (2)上市公司組成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①國有企業比重大,非國有企業比重小;②大中型企業比重大,小企業比重小;③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多,企業整體上市公司少;④傳統產業上市公司多,高新技術產業上市公司少。例如,滬深兩市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通過直接上市和買殼上市的民營企業所佔比例只有16%左右;行業分布存在較大缺陷,傳統產業的上市公司數量太多,競爭性領域企業數量超過85%;有超過65%的股權不能流動,對社會資源造成極大浪費。 3、金融產品結構不合理 (1)傳統金融業務產品結構單一。在銀行業,業務集中在信貸等傳統的零售業務領域,即使在傳統的零售業務中,也缺乏為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系列產品,金融中介等批發業務嚴重不足;而國外銀行業在企業的整個發展期、成熟期,甚至二次創業中都會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務品種。在證券市場,中國股票市場相對於債券市場發展迅速,同樣存在法人股、國有股的流通問題以及A股和B股的合並問題。 (2)金融衍生工具發展滯後。衍生工具是企業規避或分散經營與投資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1991年中國建立了期貨市場,但交易品種局限於綠豆、有色金屬等商品期貨,至今尚未推出利率、匯率、股指期貨以及期權、貨幣互換、股權互換等來規避金融風險。由於缺少組合投資所必需的金融衍生品,各類投資者行為趨同,容易形成市場的單邊運行,在宏觀經濟運行和金融調控方向發生變化時可能導致風險積聚。 (3)金融手段創新不足。在金融業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潮流中,各國金融業已藉助電子技術的發展迅速實現金融業的電子化、網路化,為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提高競爭力、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中國銀行業和證券業已基本實現電子化,銀行、證券業務網路化也已起步,但與國外發達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同時,由於體制問題,金融機構在電子化與網路化過程中各自為戰,如各銀行的自動取款系統和結算系統獨立運行、互不兼容,增加了金融業電子化與網路化的發展成本,也因規模不經濟和便利性不足而抑制了自身的快速發展。 4、資本市場層次結構不合理 我國資本市場體系結構單一,缺乏層次性。首先,僅從方便監管、防範風險角度出發,形成了全國簡單劃一的,以滬、深兩個交易所為中心的單一資本市場,而缺乏適應市場需求的多層次市場體系。我國目前只有主板市場,雖然推出了中小企業板塊,但離真正的二板市場還有相當的距離,三板市場還遠未形成氣候,資本市場缺乏層次性,不能滿足投資者和籌資者多樣性投融資要求,產權交易體系尚未完善,資本市場體系發展不完善。

2. 中國金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1、金融業對整體經濟貢獻度較低,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尚待完善。
2、資本配置效率較低,存貸款差距日趨加大。
3、銀行貸款集中度較高,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大。

3. 商業銀行資本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1、資本數量不足:資產結構的轉變、業務種類范圍的擴大,可能引發新的風險。
2、資本結構不合理,來源單一:我國銀行資本金主要由國家財政撥款、銀行積累資金和待分配盈餘等三個途徑形成。1993年以後,各方投資者投入商業銀行的資本金以及由這些資金增殖等原因形成的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利潤分配形成商業銀行的所有者權益,代表著投資者在商業銀行的權益,供商業銀行在存續期內長期使用。國有商業銀行業務范圍狹窄。
3、資產質量差,貸款存量不活:我國銀行業應調整資產結構,從傳統的單一信用貸款轉變為貸款、證券投資以及各種金融創新業務。
4、監管者的素質不高: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商業銀行的風險在不斷增加,而我國銀行內部控制風險的能力還不是很強,監管者的素質還不是很高。
商業銀行資本金就:指銀行投資者為了正常的經營活動及獲取利潤而投入的貨幣資金和保留在銀行的利潤。

4. 我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重新認識

國有資產,顧名思義,就是屬於國家所有的一切財產和財產權利的總稱,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它存在於各個經濟領域當中,雖然其表現的形態不一樣,但涉及的卻都是國有資產管理的問題。具體地講國有資產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1、經營性國有資產。經營性國有資產指國家作為出資者在企業中依法擁有的資本及其權益。具體地說,經營性國有資產,指存在於產品生產、流通、經營服務等領域,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其產權屬於國家所有的一切財產。根據經營活動的不同性質,經營性國有資產可以劃分為金融性國有資產和非金融性國有資產兩大類。

2、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廣泛存在於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文化教育、國防產業等公共領域。隨著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深入,以公共事業為主的國有資產投入將迅速增長,發展空間和活力很大,是國有資產拓展的一個重要領域。

3、資源性國有資產。資源性國有資產是指在人們現有的知識、科技水平條件下,對某種資源的開發,能帶來一定經濟價值的國有資源。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國家擁有的土地、森林、礦藏、文物等。這一形態的國有資產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種國家可以支配的資產;另一方面這種支配對於生態、環境等又存在較大影響,因此需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統籌規劃、科學利用。

二、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對國有資產進行規范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立法滯後,適應新體制要求的法律法規短缺,沒有相關的國有資產管理法規來調整國有資產關系、規范國有資產運行,使國有資產的監管與經營缺少必要的依據。

(二)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尚未健全

目前的情況是資產形成上渠道多頭、來源復雜,資產管理分散,相關部門工作缺乏有效協調,甚至嚴重影響規章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實施。因此,必須認真研究誰在實際上履行出資人代表的職責,更好地建立出資人制度。

(三)國有資產管理辦法過於單一,管理目標不明確

目前我們在國有資產管理上,單純以競爭性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目標來衡量所有資產,沒有針對不同類型國有資產進行差異化管理和建立不同的管理體系、評價體系,從而導致了不同類型的國資管理與其目標職能發生扭曲和錯位,在制度的基本層面上為國有資產管理的低效率現象提供了容留的空間。另外,在各類國有資產的管理中還存在如下問題:

1、對國資委缺乏有效監督。按照十六大精神設立的國資委集管資產、管人、管事於一身,如果缺乏有力監督,國資委的權力就無限大,由少數人專權和操縱,極易形成內部人控制,各種規章制度等都可能成為牟利的工具。

2、政企分開仍未徹底解決。目前,我國國資改革一些先行地區在國資管理體制上採取「三個層次」構架模式,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出於保證社會穩定的考慮,或多或少超越出資人職責范圍,干預國資管理機構及其下屬營運機構的經營活動,干涉國有企業的人權、事權和資產處置權。

3、金融性國有資產等的出資人缺位問題依然存在。新成立的國資委僅管理非金融類的國有經營性資產。國資管理體制改革沒能解決金融性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資源性資產的出資人缺位問題,特別是多龍治水的局面仍存在於金融領域,無人對金融業經營的盈虧負責。

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

(一)逐步完善國有資產法體系,立法規范國資管理

1、國有資產法體系應當反映國有資產運行的中國社會主義特色。始終把保障國有資產運行符合全民利益,作為國有資產法體系的結構據以定型和變動的宗旨。

2、國有資產法體系應當符合市場經濟對國有資產運行的基本要求。在制定統一適用於各種國有資產的法規的同時,分別制定經營性國有資產法規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法規,並且把經營性國有資產法規作為國有資產法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將確立國有資產所有者、投資者和佔用者的市場主體地位的法規和保障國有資產實現價值化、貨幣化、證券化的法規,置於國有資產法體系中的突出地位。

3、國有資產法體系應當與國有資產運行系統的結構相吻合。國有資產法體系的結構,在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同時還要適當兼顧國有資產運行的過渡模式的某些要求;把關於非經營性國有資產、資源性國有資產作為國有資產法體系中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

(二)國有資產有進有退,逐步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

政府作為公共機構,主要職責應為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不應是經營國有資產或收取企業利潤而應是稅收,並將收入用於公共建設和服務,其目的在於為整個社會提供基礎性服務,促進社會的平等和整體發展。因此,規范的國有資產布局應逐步向公共領域和基礎性產業傾斜。但在目前國有企業依然在競爭性領域大量存在的情況下,對國有經營性資產管理體制的完善就成了重中之重。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因此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除極少數與國家戰略和安全息息相關的企業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外,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進一步促進競爭性國有企業產權的多元化和流動化。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壟斷行業改革,積極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市場和政策引導,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繼續支持和幫助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預防國有資產流失,治理企業腐敗。

1、搞好資產評估,准確量化國有資產。國有資產定價應以市場為基礎,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即在公開、公平、透明的原則下,由中介機構根據當時的市場供需情況來評估確定。在交易過程中嚴格審查參與交易各方的資質,充分發揮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服務、監督作用,提高評估結果的准確性、公正性。

2、規范產權交易行為。進一步落實產權責任主體,建立規范的交易決策和運作制度,防止少數人權力過分集中,搞暗箱操作。有效發揮產權交易所和技術產權交易所的作用,加強產權交易的監督力度,指導產權市場有序發展,為國有資產的交易提供透明的平台。

3、健全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長效機制。明確上市公司對經營者實施股票激勵制度的股票來源渠道,應允許經營者將股權通過指定的產權交易進行交易,交易價格由市場決定。

4、完善國有大中型企業資產運作的相關政策。對進行資產運作前存在的不實資產,可以按規定進行核銷;採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國有資本退出企業過程中進行的資產評估,使評估價值更接近市場價值;對在資產置換過程中,債權債務同時轉移給受讓方的,有關因轉讓資產行為應繳納的增值稅中的地方收入部分,准予先征後返;對資產運作中企業直接支付的稅收和費用,也作適當的降低和調整等。

5、加強對無形資產的管理。(四)建立科學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1、縱向上,以國家所有為前提,以出資人為根據,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國有資產范圍,並賦予其完整而統一的權力與責任。堅持以國家所有為前提,已不同於傳統的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管理,這里的國家所有,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而非單純由中央政府來履行。

2、橫向上,要區分國有資產的不同類型,確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在分別確定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角色之後,需要進一步落實專門的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機構。政府應研究出台相應政策,對業已成立的國資委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約束,防止其權力過大。

按照上述原則,應逐步完善金融性、行政事業性和資源性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應該特別提出的是,在進行金融性國有資產管理改革時,不應將其歸入國資委管理,因為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國有企業的債權人,如果都由國資委行使所有者權益,就會存在利益沖突,國資委甚至有可能安排金融機構為國有企業發放定向貸款,最終延誤企業改革。

3、一步健全非金融競爭性國有資產經營體制。對於非金融性國有資產,可以參照先行地區的成功經驗,構建三層管理體制:第一層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出資人主體,對政府負責,主要職責是管資產、管產權;第二層是控股公司,是資本運營主體,在國有資產調控的范圍內決定具體投資行為,選派國有資產產權代表;第三層是國有資產所投資的具體公司,為經營實體,是國有資產能夠增值與否的決定性環節。

管理的分層級授權,強化了不同層級的相對獨立性。在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條件下,事實上存在雙重授權,即國務院授權國資委代表國家行使出資人職責;國資委對授權代理的資產也可採取授權方式,選擇有條件的資產經營公司代理經營。在授權的范圍內,每一個層級可以獨立運作,並擁有不受干預的權力。由於中間層是代表政府對企業行使國有資產的所有權,以股東身份對企業進行控制並對控股企業行使股東權利。因此,中間層離企業距離更近,控制更直接,利益關系更明顯,因此應逐步制定相應規范,規定其不可行使行政管理和行業管理職能,防止其對企業的管理控制與公司治理規則發生沖突.

5. 我國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
1、對於金融監管邊界的認定不明確。
2、放鬆金融管制為目標的金融自由化運動的思潮沖擊。
3、創新金融產品和基金的監管不到位。
4、金融監管法律的滯後性。
5、金融監管的不平衡和不完全扭曲聊金融機構之間的利益。
6、清算制度和資本要求,改革破產制度和信用機制的監管不完整,監管力度不夠。
7、對金融行業的薪酬制度沒有明確的規定等等。

導致這些問題主要原因:
1、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積累的遺留問題。
2、制度性的缺陷、和結構性的矛盾,但主要根源在於資本市場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早期制度設計的缺陷等。

6. 目前我國金融體制存在哪些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金融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整體來說我國金融體系還面臨以下問題:

(一)金融發展格局還不合理

我國間接融資比重高,金融發展格局還不合理等問題仍未解決。金融體系仍然由銀行主導,銀行業資產佔全部金融資產的90%以上,全社會的融資風險仍高度集中於銀行體系。資本市場仍具有新興加轉軌的基本階段性特徵,證券業業務結構雷同且業務種類單一,資本擴張和市場融資能力有限;業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保險密度和深度較低,保險產品不豐富保障功能發揮不夠。

(二) 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服務需要加強與完善

從組織體系看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足,銀行業對民營資本的市場開放仍有空間。從服務領域看農村金融服務需要強化,截至2009年末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還有2792個。農村金融產品單一,服務不到位。同時,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往往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金融體系對對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仍不足。2012年5月26日,中國銀監會制定《中國銀監會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2013年7月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這些舉措表明意在完善我國的金融組織體系。

(三) 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經營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些金融改革偏重於機構的增減和人員變動,對金融制度和組織結構創新不夠重視。銀行業戰略規劃比較薄弱、競爭同質化考核機制和經營模式不科學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觀。農村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問題較為突出,證券公司業務模式比較傳統,創新能力較弱。一些保險公司內控和基礎管理較為薄弱,治理結構還不完善,市場競爭行為仍不規范。

(四) 金融機構潛在風險和金融系統性風險不容忽視

銀行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仍然突出,市場風險管理水平不高,內部控制需要進一步加強。銀行巨量信貸增長存在風險隱患,貸款集中度風險日趨突出,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有所加劇。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普遍存在資本金補充壓力,證券保險類機構的經營機制和風險管控能力需要加強。普遍存在的順周期行為和監管、會計等制度因素不利於防止和化解系統性風險。在分業監管體制下對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業務的監管存在縫隙,此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融資主體和部分金融產品存在風險隱患。

主要金融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有待深化。貨幣市場利率向信貸市場利率的傳導機制不暢,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仍有管制長期利率定價缺乏有效的外部基準,金融機構風險定價能力較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存在靈活性不足,市場供求的決定作用有待提高,供求關系不盡合理等問題。

7. 運用你所學的知識,分析當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成因和對策

我個人覺得當前中國金融市場主要的問題還是制度問題,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體制的改革遠遠落後於實體經融體制改革的滯後,最終必將影響到實體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記得2006年的時候我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將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高效的市場營銷機制以及雄厚的資本實力等優勢,與中資銀行展開全方位的競爭。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三大問題

第一,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當前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從兩個方面得出初步判斷。

首先是儲蓄—投資轉化率。社會資金轉化為投資通常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貸資產形式發放給資金需求者;二是通過財政資金如國債的形式轉為投資;三是通過資本市場如股票、債券等形式轉為投資。在財政融資方面,盡管我國稅收佔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指標30%—40%相比,仍相距甚遠,更何況財政支出具有很強的剛性,且大部分支出為非生產性支出。在證券融資方面,由於資本市場的不規范,近年來其佔比更有明顯下降。由於上述兩個融資渠道相對較弱,銀行信貸仍然是我國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主要途徑。從2000—2003年國內金融市場融資情況可以佐證以上的分析。2000年,貸款占國內金融市場融資總量的比例為69.7%,國債佔比17.8%,企業債佔比0.6%,股票佔比12%;到2003年,貸款佔比升至85.1%,企業債佔比微升至1%,國債佔比降至10%,股票佔比降至3.9%。

根據人民銀行和西南財經大學聯合課題組的統計分析數據顯示,自1995年我國商業銀行首次出現存差約0.3萬億元以來,到2003年末存差已經擴大至4.9萬億元,大量資金沉澱在國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並未有效轉化為生產性資金。

另外,國內儲蓄過剩與外資大量湧入並存的現象存在,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國內金融資源的浪費,反映了儲蓄無法順利地轉化為投資。

其二是M2/GDP指標。大量的理論及實證研究表明,M2/GDP指標過高,通常反映出貨幣供應量超過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2003年末中國M2/GDP比率已經達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遠遠超過一般國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盡管這裡面有貨幣化進程的因素,但M2/GDP這一指標的持續上升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信貸推動特徵,而且信貸資產的運用效率趨於下降,不能不說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問題。

另外,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和績效可以說代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績效。但是,按照英國《銀行家》雜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業銀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財務數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按資產排名分別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績效排名則分別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2006年我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之時,外資銀行將於中資銀行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展開全面競爭,我國金融業所面臨的形勢是何等之嚴峻。

第二,融資結構扭曲,金融體系內風險向銀行集中。

目前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衡,我國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增加了銀行貸款風險,制約了經濟持續協調健康地發展。從國內金融市場整體融資結構來看,2003年國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模約為3萬億元,占融資總量的85%,而同期股票、國債、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新增規模為5340億元,只佔融資總量的15%。再進一步具體化,從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銀行貸款占企業融資的比例分別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可以看到間接融資佔有絕對比重,融資結構嚴重失衡。

按照金融運行的一般規律,短期資金需求主要靠銀行貸款,即間接融資的辦法予以解決;長期資金的需求主要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方式來解決,這樣可以避免用短期資金來源解決長期資金需求的種種弊端和風險。然而,目前我國的現狀卻是,90%的長期資金需求都是通過商業銀行以間接融資渠道解決的。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資產來源又是以短期資金為主,從而產生了短存長貸引發的流動性問題,蘊藏著潛在的金融風險。

第三,直接融資體系內結構失調。

一是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發展不平衡。在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通常是股票市場融資額的數十倍。我國的情況則相反,2002年末,中國GDP總值為10萬億元,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企業債的未清償余額為35000億元,相當於GDP的35%。其中,企業債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償額不到1000億,佔GDP總額的比重不足1%。

與債券市場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迅速。自1991年開始,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市價總值、交易規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3年底,我國股票市場的市價總值4萬多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36%。股票市場融資相對於間接融資的比重在調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這一比重達到了4.8%。

二是在債券市場中,企業債的發展嚴重滯後。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品種主要有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特種金融債和企業債四大類。從1994年開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呈現跳躍式增長,2004年中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已近7000億元人民幣。同時,政策性金融債發行總額也呈快速增長態勢。2004年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總額已達到4298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債券市場中發行規模僅次於國債的券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後。10餘年來,在多數年份中,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都不超過500億元。從2004年的情況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業通過股票市場籌資1273億元,通過債券融資245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僅為股票融資規模的五分之一。

二、對策建議

第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實體經濟背景。

現代金融體系存在的基本價值就是積累資本,配置資本,資本的配置效率依賴於金融體系。但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不僅僅依賴於金融體系,它還更多地依賴於金融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國有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承擔的過重的政策性負擔,使之在愈來愈市場化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舉步維艱,但無論如何,融入市場,加快自身的市場化步伐是國有企業的唯一選擇。

因此可以說,國有企業攻堅戰與我國金融體系建設是站在一條船上的難兄難弟,患難與共,禍福同享。加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必須同時加快國有企業攻堅戰步伐,以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條件和前提。

第二,以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化進程為核心,進一步完善金融產權制度。

完善我國的金融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是,要加快金融產權的多元化進程,允許各種投資主體投資金融產業,實現金融主體成分的多元化。無論是什麼性質的產權主體控制金融,都要對金融機構的經營失敗負責,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經營失敗成本轉嫁,即真正實現金融產權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機構轉嫁失敗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機構的成本才是真正內在化的完全成本,預算約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約束。

目前的一個著力點是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力度。核心是股權多元化。產權結構的多元化有利於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約束的內部治理機制,將國有商業銀行還原為真正的金融企業,使其逐步建立靈活有效的經營機制,真正以利潤最大化或公司價值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同時,多元化的產權結構也有利於強化外部監督,促使各項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

目前,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關鍵,是盡快出台2000年以來一直加緊修訂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放鬆一級市場管制。一是改審批制為核准制,並逐漸進步到注冊制。二是打破對發債主體的限制。三是放寬所募資金使用限制。四是實行企業債券利率市場化。五是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要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應該大力培育保險公司、商業銀行、養老基金、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以提高市場流動性,降低市場風險

8. 談談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原因、意義及措施

目前,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正處於一個特殊時期。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試點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對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金融體制,增強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克服自身弊端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國有商業自身的現狀又決定了其股份化改革不能急於求成,一蹴而就,而必須循序漸進,分步實施。論文就這些問題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的股份制改造進行了論述,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一、 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歷史回顧
中國銀行業改革是在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經歷了長期的、階段性的演變過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正式起步,並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 國家專業銀行階段(1984-1994)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的是「大一統」的銀行體制,中國人民銀行是惟一的金融機構。1984年,為適應中國改革開放的需要,從人民銀行分設出中國工商銀行(601398,股吧),加上原來專營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原來行使財政職能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以及1979年恢復的中國農業銀行,這四家銀行成為國家專業銀行,人民銀行則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從此形成了各司其職的中國二元銀行體制。
回顧這一階段,盡管國家專業銀行有了一定的經營自主權,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專業銀行運用信貸資金的權力有限,在信貸計劃「籠子」內不能越雷池一步。但不管怎樣,這一階段的改革還是宣告了幾十年的「大一統」銀行體制的結束,二元銀行體製成為中國銀行業的基本制度框架,並延續至今。
(二)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階段(1994-2003)
1994年,國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實現了政策性金融與商業金融的分離;199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從法律上確立了國家專業銀行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地位,明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要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為經營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但這次改革的初期,由於整個國家處於轉軌階段,仍存在政府對銀行的干預問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很難真正做到自主經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確保經濟金融穩定,1997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並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措施:
一是進行財務重組。1998年,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專門用於補充資本金,使四家銀行資本充足率按1996年標准達到4%;1999年,將1.4萬億元資產(其中9800億元為四家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給新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
二是改善內部管理。四家銀行進一步強化統一法人體制,實行嚴格的授權授信制度;國家正式取消貸款規模,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將經營效益和資產質量納入對四家銀行管理者的考核,實現了由行政評價向經濟評價的轉變。同時,較大規模精簡了機構和人員。
三是強化外部監管。適應防範金融風險的需要,成立了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分離了人民銀行對證券、保險業的監管職能,人民銀行專司對銀行業的監管,集中精力監管銀行風險。
通過上述改革,加之四家銀行內部也進行了多項改革,許多先進理念和方法被引入,四家銀行經營績效和風險內控機製得以初步建立。
(三)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階段(2003年至今)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這意味著從當時算起再經過5年的過渡期,外資銀行將大步進入中國市場,中資銀行將與外資銀行在同一環境下開展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依我國商業銀行的現狀,如不進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將難以應對加入WTO的挑戰。加入WTO預示了進一步深化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的緊迫性。
2002年,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明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方向是按現代金融企業的屬性進行股份制改造。這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2003年底,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選擇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於12月30日通過匯金公司注資450億美元。這為兩家試點銀行股份制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2004年,兩家試點銀行大規模的財務重組和公司治理改革全面展開,銀行業改革開始進入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階段。

二、 國有商業銀行的主要問題
作為中國銀行業的主體,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支持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國銀行業的主體,是中國經濟建設資金的主要籌集者和供應者。截至2003年底,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產達15萬億元人民幣,佔到全部銀行業資產總額的55%。目前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吸收各類存款佔全部銀行業存款額的57%,發放各類貸款佔全部銀行業貸款額的55%,並承擔著全社會80%左右的支付結算量。但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改革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這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公司治理結構方面
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脫胎於傳統體制下政府主導型的銀行體制,屬於國有企業,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國家單一享有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國有產權,導致所有者虛置、產權主體不到位,銀行內部監督機制薄弱,無法實現整體的有效運行,從而對國有產權保護不力。國有商業銀行所有者的非人格化和它與政府之間的密切關系,導致社會資源利用率不高,使銀行的壞賬率和銀行的風險增高。產權結構單一,治理結構不完善,使銀行經營管理效率不高,難以適應加入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的要求。

2. 資產質量方面

雖然近年來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改善貸款質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各行平均不良貸款比率仍處於較高水平。按照國際通行的五級分類口徑測算,2003年底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約為20%。較高的不良貸款給銀行帶來了沉重的包袱,大大影響了其市場競爭力。

到2003年9月底,已實行五級分類的銀行不良貸款率平均為18.74%,其中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做了大量工作,但不良資產率仍高達21.38%;相比之下,股份制商業銀行為8.4%,外資銀行則僅為4.26%。截至2004年6月,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52萬億元,比年初減少4014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15.59%,比年初下降4.82個百分點。截至2003年9月,股份制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689.4億元,比2002年底增加72.4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7.4%,比2002年底下降2.2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比率的下降,意味著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不斷提高,但也不能排除部分銀行擴大貸款規模或增加長期貸款數額,即以擴大分母的方式,來降低不良貸款比率。
3. 資本金與盈利能力方面
與資產質量低下相對應,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也處於較低水平。就目前情況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均還處於較低水平。資本充足率是銀行核心資本與風險資產總額的比率,是衡量一個銀行抵禦風險能力大小的重要標志,而這又是我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軟肋」。資本金比率偏低,表明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不強。與此同時,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整體盈利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虧損。盈利能力不高也制約了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

截至2004年初,包括政策性銀行在內,我國所有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平均資本充足率為 6.3%左右,四大國有銀行的平均資本充足率僅為5%左右,遠低於巴塞爾資本協議規定的8%的警戒線。在「中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核心競爭力」模塊的討論中,與會專家詳細分析了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現狀,指出中國商業銀行目前仍主要以開展傳統業務為主,產品缺乏多元化,利潤來源單一,缺乏核心競爭力。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構成當中,來自傳統存、貸、匯、結算業務的部分佔了很高比重,未來應當主要通過提供高質量的金融媒介服務、開展工具和業務創新等方面變革贏得利潤。在法律框架內有序推動銀證合作,將極大地拓寬商業銀行的創新空間。此外,與會專家亦提出現有法律框架已不適應變化了的形勢,有必要進行修改和完善。

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與國外銀行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首先,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本收益率普遍很低,只有5%左右,而且呈逐年下降趨勢,而同期英國銀行業的平均資本收益率高達26%,美國為20%,新加坡為15%。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相對較強,但 2000年進入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平均資本收益率也只有11%,與國外銀行同樣存在較大的差距。
4. 創新能力方面
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方面也存在明顯差距。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雖注重拓展銀行中間業務,如委託理財、基金託管、代收代付和客戶理財等,加快發展電子銀行和網上銀行業務,但從總體上看,大部分商業銀行的經營業務仍處於以國內業務為主的傳統存、貸、匯范疇,金融創新的步伐遠落後於西方銀行業的發展進程。這也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5. 信貸結構方面
無論是從存量指標還是從增量指標來看,近年來商業銀行資產長期化、負債短期化的趨勢十分明顯。今年在國家宏觀調控、信貸緊縮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比例繼續上升,信貸期限結構錯配問題尤為突出。這些問題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會加大流動性風險,引發商業銀行支付困難,直至最終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國家中長期建設資金高度依賴銀行供應,會使經濟風險過分集中於銀行體系,給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帶來更大的風險。

6.外資銀行的進入加劇競爭程度
目前中國已加入WTO,根據我國與世貿組織的有關協議,到2006年底我國將全面開放銀行業,外資金融機構將享受中資金融機構同等的國民待遇,屆時外資銀行將與中資銀行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展開競爭。據亞洲開發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布魯斯估計,10年或15年以後,外資銀行在我國佔有的市場份額可能會達到30%左右。這勢必會給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帶來巨大的挑戰。中國銀行業將遵循國際上通用的市場經濟規則,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來辦事。完備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利益機制等市場機制的建立,都將大大加劇市場的競爭。外資銀行入駐我國,將會在優質客戶資源、中間業務和優秀人才方面與我國商業銀行展開激烈拼搏。如果不能通過深化體制改革提高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中外資銀行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其後果不僅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將受到巨大沖擊,還會延緩中國銀行業市場化發展進程。

三、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意義
首先,銀行產權制度改造是我國資本市場化的根本。應當承認,在我國經濟轉軌的市場化進程中,資本市場化的進展程度相對於商品市場化和勞動力要素市場化的進程來說,相對遲緩一些。這種遲緩集中表現在資本市場上的價格仍是政府定價,而不是市場定價。如利率和匯率等的決定仍是政府行為。因此,在討論中國資本市場化加速的問題時,人們往往首先關注利率和匯率作為價格何時放開,或者說在多大程度上由市場定價。
事實上,在我國現階段資本市場化最為實質性的進展,首先並不在於利率、匯率等資本價格決定的放開問題。價格(無論是利率還是匯率或是其他商品的價格)說到底不過是交易條件。交易條件如何確定,從根本上說取決於誰在交易。價格決定能否受市場約束,根本上取決於交易主體能否真正受市場硬約束。正是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受金融體制上的規定,活躍於市場上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大都具有國有壟斷性質,在政企尚不能分開的時候,這些單位的行為不能不接受政府行政規則的約束,因此,也就不可能完全接受市場經濟規則的約束。這些單位與其他方面相互間產生交易活動,交易條件(價格)的決定當然就是政府行為,而不可能首先是市場行為。
因此,要切實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化,僅僅或主要關注利率、匯率等價格是否放開、是否由市場決定是不夠的,關鍵是銀行是否真正成為受市場硬約束的金融企業。而要使銀行真正成為受市場硬約束的企業,最重要的便在於銀行產權制度的改革。
其次,銀行產權制度改造是我國銀行提高其競爭性效率的最為重要的制度條件。在論及我國銀行業之所以效率較低的原因時,人們往往將壟斷作為重要的原因。因而為提高其效率,人們還常主張打破壟斷,允許各類中小金融中介進入市場,放鬆金融市場准入的管制,提高我國銀行業的競爭程度。
當然,一般地說,壟斷的存在,是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但我國現階段銀行業競爭性效率較低的最為主要的原因,首先並不在於銀行業是否存在壟斷,而在於存在的是什麼性質的壟斷。如果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與銀行產業集中度及相應的規模經濟要求相適應的銀行業高集中度,那是並不排斥競爭的,而是在競爭中形成的一種結果。問題的症結在於,如果這種壟斷不是通過市場力量形成的,而是通過政府行政力量形成的壁壘,那就必然導致保護性的軟預算約束,導致低效率。我國銀行業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在於以國有制獨占為基礎的政府行政性壟斷。所以,提高我國銀行業競爭性效率的根本,並不在於降低銀行的集中度,並不在於是否允許眾多各類中小金融中介進入市場,而在於是否從銀行業的產權制度上打破國有制的獨占和壟斷,以產權的多元化來改造國有銀行。這是提高銀行競爭性效率的根本。
股份制是跨國銀行普遍採用的形式,也是較為靈活有效的形式。就我國國外銀行而言,基本上都是採用股份制。國有銀行要真正成為跨國銀行,股份制應是其產權制度的基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各國經濟包括金融的相互依賴程度大大提高。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必須盡快提高我國經濟和金融的國際競爭力,加大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力度。尤其是在加入WTO後,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進程進一步加快,與世界市場的聯系將更加深刻和廣泛,這就要求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必須盡可能地符合國際通用的規則,而股份制正是國際上銀行資本或產權組織的一般制度,是一種國際規則和慣例。因此,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使銀行財務會計制度以及資產風險管理制度等方面採取國際慣例,將更加有利於國有商業銀行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
四、關於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化

此次中國政府動用450億美元國際儲備等向兩家試點銀行注資是財務性重組措施,將產生積極作用。但是,兩家試點銀行股份制改革真正要取得成功,僅有注資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在於轉變經營機制,加強內部管理,建立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經驗,結合國有商業銀行特別是兩家試點銀行實際情況,建立良好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建立規范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制度。根據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要求,按照「三會分設、三權分開、有效制約、協調發展」的原則設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做到「三會」制度的具體落實和到位,各項議決事規則的細化和執行,戰略投資者的談判和引進,關聯交易的控制和防範,業務流程的重組和改造,薪酬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等。
二是確保改革在系統內縱深推進。要在總分行上下聯動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要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改革深入到各級分支機構,使各分支機構真正做到思想到位、體制到位、工作到位,提高整體關注度,提高全員向心力。同時,要嚴防不良資產反彈,嚴防案件的發生。
三是積極穩妥地做好上市工作。上市的目的在於將國有商業銀行變成真正市場化的主體,完全按市場規則接受檢驗。上市工作等不得,也急不得,要堅持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按規范的公司治理要求苦練「內功」,切實轉換機制,積極穩妥地做好上市前的准備工作。
四是公平、公正地選擇境內外戰略投資者,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技術和方法,促進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與國際先進銀行接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五是制定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實現銀行價值最大化。從自身條件出發,以市場為導向,研究核心競爭優勢,制定與發展目標相適應的綜合發展戰略,並分年度落實,確保實現。
六是建立科學的決策體系、內部控制機制和風險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在內的風險管理體系,有效地識別、計量、監測、控制風險。
七是按照集約化經營原則,實行機構扁平化和業務垂直化管理,整合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優化組織結構體系,完善資源配置,提高業務運作效率。
八是按照現代金融企業和上市銀行的標准和要求,實行審慎的會計制度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財務管理,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綜上,中國銀行業經歷20多年的改革發展,目前正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歷史時期。國有商業銀行如果通過本次改革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對中國銀行業來說不僅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跨越,對整個中國經濟金融的發展也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銀行業改革任重道遠,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借鑒國際銀行業股份化的成功經驗,又能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以對歷史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努力工作,我們的改革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閱讀全文

與國有金融資本存在的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行理財應聘怎麼說 瀏覽:757
網上投資理財產品靠譜嗎 瀏覽:89
中國建行優e貸款 瀏覽:7
英國股票漲幅 瀏覽:70
華聯股份管理層 瀏覽:543
職位傭金行業分布比例 瀏覽:245
廣發證券融資融券72 瀏覽:807
鄭州商品交易所是什麼期貨交易所 瀏覽:757
證券公司營業部櫃員 瀏覽:263
川投集團概況 瀏覽:142
承德金融公司 瀏覽:915
新希望最新股東人數 瀏覽:723
宜信貸款一次性還可以減免多少 瀏覽:135
上海有期貨交易所 瀏覽:98
職能部門杠桿作用 瀏覽:952
互聯網金融公司員工想進國企 瀏覽:161
今日抗戰銀幣價格 瀏覽:183
招商銀行理財產品介紹ppt 瀏覽:335
華泰證券輔助資金賬戶 瀏覽:217
深圳哪個證券公司服務好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