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知道阿里巴巴融資歷史嗎
阿里巴巴是1999年9月9日注冊成立,這個日子也是真好 ,5個9,中國文化好講究個吉利數字,百年難得一見的時間點,阿里能有今日的成績和這個時間點有關系嗎?
1、第一輪融資
阿里巴巴剛剛成立後不久馬雲就見到了事業中第一個最重要的男人——蔡崇信 ,蔡崇信的加入阿里巴巴,任職CFO,這位律師出身的投行高管很快就施展了他的才華,1999年12月1日就獲得了A輪500萬美元的融資。這筆投資由高盛集團領頭,其餘投資機構有Fidelity Capital(富達投資)、新加坡政府 科技 發展基金、銀瑞達Investor AB(這是蔡崇信的上一個老東家),蔡崇信的加入不僅給剛剛成立的阿里巴巴帶來了巨額的資金,也帶來了國際一流的制度,從一開始就搭建了一套國際化的資本架構,可以說:沒有蔡崇信就沒有今天的馬雲!當然反過來說 也是如此,事業就是相互彼此成就的結果!
2、第二輪融資
接下來馬雲遇到了他事業中第二個最重要的男人——孫正義 ,2000年12月,馬雲和孫正義「一見鍾情」,孫正義被眼前這個長相怪異但是極富激情的男人打動了,並且領投2000萬美元,馬雲有了這筆資金也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孫正義在以後的19年裡始終和馬雲站在一起,無論馬雲作出何種抉擇,他都選擇相信和支持。而阿里巴巴的投資也是軟銀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貢獻了80%的投資收益,這又是一個相互成就的故事。
這次投資有五家投資機構,領投的機構是軟銀中國資本、 其他的有斯道資本(富達亞洲)、銀瑞達Investor AB(這家機構A輪就已經投資了的,這次再次選擇跟投)、KPCB凱鵬華盈中國、JAIC日本亞洲投資。
第三輪融資
三年之後的2004年2月,阿里巴巴再次獲得C輪融資 ,融資金額是1.02億美元,領投的機構依然是軟銀中國資本(領投8000萬美元),其他的有斯道資本(富達亞洲)、KPCB凱鵬華盈中國、GGV紀源資本。
第四輪融資2004年12月,阿里巴巴再次獲得投資,融資金額是8200萬美元, 其中軟銀領投6000萬美元,其他投資機構有凱鵬華盈、紀源資本、富達亞洲。
第五輪融資2005年8月,阿里巴巴獲得了D輪融資,馬雲也遇到 了他事業中最重要的第三個男人——楊致遠,這位雅虎的創始人,互聯網的先驅,當時正好是事業的巔峰,他的這次決定對雅虎影響深遠,楊致遠對雅虎做的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分別是創立了雅虎、投資了阿里巴巴!
這次雅虎帶來了10億美元的資金,雅虎也把雅虎中國作為嫁妝給了阿里 巴巴(這個事件後來又牽涉到了另一位互聯網大佬周鴻禕,這又是後話了),雅虎獲得了阿里巴巴40%的股份,阿里巴巴用了這10億美元的現金,為日後的戰役准備了充足的彈葯。如果沒有這10億美金,淘寶的免費戰略就無法實施,也很難說未來就會在競爭中能夠獲勝!
第六次融資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終於迎來IPO,其B2B部分在香港上市 ,融資15億美元,合計116億港元,創下港股融資 歷史 記錄。這次發行價是13.5港元,5年後的2012年6月宣布以每股13.5港元私有化,15億美元無償使用5年,這次阿里巴巴的上市並未給二級市場的股東帶來什麼回報。
第七次融資2010年3月,紅杉資本戰略投資阿里巴巴,具 體金額不詳。
第八次融資2011年9月,阿里巴巴獲得E輪融資,融資金額16億美元 ,投資機構主要有銀湖資本、DST Global、Temasek淡馬錫、雲鋒基金。
第九次融資2012年8月,阿里巴巴獲得Pre-IPO輪融資,融資金額為42.88億美元 ,投資機構 有中投公司、中信資本、創業工場、Temasek淡馬錫等機構(這次牽涉到回購雅虎持有的股份問題,比較復雜)。
第十次融資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融資250億美元, 創下當時全球IPO募資記錄。
阿里巴巴 歷史 共完成8輪融資(包括兩次上市融資),共融資309.12億美元。
投資機構中獲利最多的是軟銀,軟銀投資阿里巴巴8000萬美元,現在的市值超過1400多億美元,獲利1700多倍。軟銀的孫正義在公開場合表示阿里巴巴是其投資最成功的公司。
阿里巴巴截至目前公開統計的有9輪融資,共融資421億美元!
投資機構中獲利最多的是軟銀,軟銀投資阿里巴巴8000萬美元,現在的市值超過1400多億美元,獲利1700多倍。
軟銀的孫正義多次公開場合表示阿里巴巴是其投資最成功的公司。
【感謝閱讀!歡迎點贊+關注,我們一起聊聊 財經 背後的故事】
在港交所和美股兩個地方同時上市的阿里巴巴,市值已經輕松超過騰訊成為我國互聯網企業當中市值最高的,而且這個差距越來越大,未來其他企業要能超過阿里巴巴市值需需要一段時間。阿里巴巴誕生於1999年10月份,當時我國的互聯網還是個萌發期,當年阿里巴巴完成了第1輪的融資,融資金額500萬美元投資機構,包括高盛、新加坡tdf等。
接著2000年互聯網泡沫,急用錢的阿里巴巴找到了當時的軟銀。馬雲和軟銀的孫正義聊了不長時間,孫正義決定領投阿里巴巴2500萬美元,其他機構包括新加坡TDF、富達、匯亞基金、瑞典AB等。
2004年2月,阿里巴巴融資8200萬美元,軟銀和新加坡TDF跟投。
第4輪融資:2005年8月,阿里巴巴融資10億美元,雅虎,兌換阿里巴巴集團39%的普通股,並獲得35%的投票權。
第5輪融資:2007年11月,阿里巴巴香港港交所上市,融資15億美元。
第6輪融資:2011年9月,阿里巴巴融資20億美元,主要投資機構:美國銀湖、俄羅斯DST、新加坡淡馬錫、中國雲峰基金。
第7輪融資:2012年8月,阿里巴巴融資43億美元,主要投資機構:中投、中信資本、博裕資本、國開金融、美國銀湖、俄羅斯DST、淡馬錫。
第8輪融資:2014年9月,美國上市,阿里巴巴融資220億美元
第9輪融資:阿巴在港交所再次上市,募集880億港幣。
所以阿里巴巴 歷史 共完成9輪融資(包括3次上市融資) 。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是財思,專注於 財經 領域,有自己的一些經歷可以分享,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關注點贊。
阿里巴巴成立於1999年9月9日。注冊地在開曼群島,總部所在地在中國杭州,國際總部所在地在中國香港。截止到2019年,在20年的時間里,阿里巴巴共完成了六次融資。
阿里巴巴第一輪"融資『』1999年3月,以馬雲為首的18人團隊投入50萬元資金在杭州啟動了阿里巴巴網站的運營。半年後,也就是1999年10月,網站會員人數達到4萬人左右。在拒絕了幾十家風險投資後蔡崇信的加入,幫助團隊落實了股權協議,徹底將阿里巴巴變成了股份制企業。同時獲得了高盛、新加坡TDF以及蔡崇信以前供職的銀瑞達investor AB的500萬元美金的融資。
阿里巴巴第二輪融資進入2000年後,阿里巴巴的會員達到了10萬人,遍布180個國家和地區。此時日本軟銀主席孫正義來到中國找投資項目,決定投資3000萬美元獲得阿里巴巴30%的股份。然而,馬雲提出2000萬美金。作為條件,馬雲必須自己掌握阿里巴巴。在2000年1月,軟銀聯合富達、匯亞資本、日本亞洲投資、瑞典投資、TDF等共計2500萬美元入股阿里巴巴,其中軟銀投資額達到2000萬。
阿里巴巴第三輪融資截止到2004年,阿里巴巴已經連續四年被評為全球最佳B2B網站,2003年並已經實現每日收入過百萬的目標。此時eBay的崛起和非典的入侵逐漸開始改變人們的購物習慣,阿里巴巴抓住了這個契機,於是淘寶網正式誕生。2004年2月,阿里巴巴再次獲得軟銀、富達投資和GGV共計8200萬美金的投資,其中6000萬美元單獨注資淘寶,軟銀是最大的股東。
阿里巴巴第四輪融資第四輪融資共涉及四項交易。第一項交易為雅虎以3.6億美金的代價收購軟銀所有淘寶股權。交易二為軟銀將套現淘寶股權所得的3.6億美元中,拿出一半用於接手阿里巴巴前三輪投資人所轉讓的2770萬股阿里巴巴股票。交易三為雅虎以3.9億美金的代價收購阿里巴巴前三輪投資人(除軟銀外)所持有的剩餘6000萬阿里巴巴股票。交易思維雅虎以2.5億美金和從軟銀手上購得的淘寶股權以及雅虎中國的全部資產,換取阿里巴巴集團向雅虎增發2.016億股股票。
阿里巴巴第五輪融資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業務在香港上市。發行價13.5港幣每股,開盤價30美元,漲幅達到122%,成功融資15億美金,創下中國互聯網融資之最。2012年阿里從香港退市退市價仍為13.5港元每股,此輪融資對阿里而言,就是從股民手中獲得一筆價值為190億港元的無息貸款。
阿里巴巴第六輪融資股票代碼BABA,申請時間2014年5月7日,上市時間2014年9月19日,上市地點紐交所。融資218億美金,估值2314億美金,發行價68美金。
阿里巴巴是地球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擁有三個主要的電子商務網站-淘寶,天貓和阿里巴巴每天吸引數千萬在線用戶。
阿里巴巴有多大?6.74億活躍用戶,還是7.55億移動用戶?或每年3760億(人民幣)的收入(即540億美元)。
毫無疑問,阿里巴巴是一個巨大的電子商務成功案例,並且正在不斷發展,這是一個值得講述的故事,並且主要是由一個有遠見的創始人撰寫的故事,他看到了基於Internet的電子商務中的機會並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
如今,阿里巴巴正在全球范圍內與包括谷歌,亞馬遜等競爭對手開展競爭, 從電子商務和支付系統到雲服務和人工智慧,阿里巴巴建立起強大的領域。
在這里,我們簡要地介紹了阿里巴巴的 歷史 ,並舉例說明了幫助阿里巴巴迅速崛起的關鍵里程碑:
21世紀的 90年代,馬雲是第一次訪問美國時被介紹認識了互聯網的,幾年後,他從一個投資者財團(由高盛、富達等組成)獲得了 500萬美元的資金 ,與其他17位聯合創始人一起創立了阿里巴巴集團。
阿里巴巴在線零售平台Alibaba.com(B2B)和1688.com(B2C)的發布時間適中,互聯網的繁榮才剛剛來到中國, 21世紀的曙光對阿里巴巴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阿里巴巴從軟銀(SoftBank)領導的投資集團那裡籌集了2000萬美元 ,現金充裕一年後,阿里巴巴建立了淘寶網(Taobao.com),旨在為中國做eBay在海外所做的事情。
隨後 又進行了另一輪融資(公司籌集了8200萬美元) ,推出了即時通訊工具Aliwangwang和第三方在線支付平台Alipay,這三項業務最終將演變成電子商務,物流和金融的「 鐵三角 」,而今天的阿里巴巴集團就是以此為基礎的。
2005年阿里巴巴與雅虎(Yahoo!)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隨後接手了中國業務,在隨後的三年中,阿里巴巴又發起了三項成功的活動:淘寶大學(在線電子商務教育計劃),Alimama(在線營銷平台)和TMall(第三方品牌產品在線市場)。
成立了研發部門以加強內部創新之後,該公司在2009年慶祝成立10周年,成立了阿里雲並收購了中國領先的IP提供商HiChina, 通過收購物流公司Vendio,Auctiva和One-Touch,以及Juhuasuan(團購市場),AliExpress(中國出口商的全球市場)和DianDianChong(移動社交網路應用程序)的成功收購。
到2014年,阿里巴巴在全球范圍迎來未來,因為250億美元的首次公開募股席捲了華爾街,並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現金,阿里巴巴在中國首屈一指的電商公司。
這是阿里巴巴 歷史 上的關鍵日期。
1999年:公司由馬雲(Jack Ma)和18位合夥人在中國杭州成立。
2000年:公司從高盛( GS )籌集了2500萬美元的資金,獲得軟銀 ( SFTBY )和富達投資等。
2002年:阿里巴巴實現了有史以來的首次盈利。
2003年4月4日:阿里巴巴推出了其消費者電子商務網站淘寶,並推出了其在線支付系統支付寶。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
2009年:在成立10周年之際,阿里巴巴推出了其新的雲計算平台。
2010年:雷朋在阿里巴巴的淘寶商城開設在線商店,為在華經商的美國企業開辟了一條新的獲利途徑。
2013年:馬雲卸任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他的繼任者是馬雲親自挑選的繼任者陸俊卿。
2014年:阿里巴巴成長為最大的面向小型企業的在線商務平台同年,公司上市後,以250億美元的IPO及 68元每股新的交易價格擊敗如Facebook 。
2018年:阿里巴巴淘寶網的月活躍用戶達到5.8億,同年,馬雲宣布將在2019年卸任阿里巴巴董事長。
2 019年,馬雲離開阿里巴巴,他於2019年9月辭職,到2019年6月,阿里巴巴打破了新的電子商務記錄,其移動用戶群已增長到11億,而收入增長了42%。該網站目前擁有6.74億活躍月度用戶,截至2018年底占整個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60%。它在全球的員工總數已增長到86,000,該公司每年通過其菜鳥網路交付的包裹數量為5700萬。
【從馬雲阿里巴巴融資經歷,了解阿里巴巴如何成功的?】
馬雲草根嗎?我們很多人覺得馬雲並不草根,反而馬雲實際上的家底殷實。但是,馬雲的阿里巴巴之路確實非常的不容易,我們知道阿里巴巴的成功確實不是一蹴而就,現在的馬雲雖然已經退出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位置,可是他的經歷依然可以寫一本令人驚喜的書。
融資經歷,這里需要從蔡崇信開始。這里有一段描述,蔡崇信和馬雲在湖中劃船,馬雲試探著問:還能和我共創電商輝煌?蔡崇信二話沒說,點頭答應。馬雲太興奮了,畢竟蔡崇信可是耶魯大學的博士,年薪高達七十萬美元,最後加入馬雲的創業集團,每月只拿五百塊。
可想而知,馬雲的成功確實是有貴人呢——阿里巴巴融資的過程: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1.1999年10月,蔡崇信幫助馬雲從高勝拿到了500萬美元的融資。這里,蔡崇信的人脈起了關鍵性作用。
2.2000年,阿里巴巴迎來了軟銀的加入,2500萬美元的優勢,讓阿里巴巴可以說是一飛沖天。
3.在2004年孫正義確實更聰明了,直接投入了6200萬美元,特別是軟銀一家給出了6000萬美元的投資。
4.2005年,阿里巴巴獲得了雅虎10億美元的的投資,從此淘寶,支付寶被推出。
實際上,我們完全能夠知道阿里巴巴的成功確實和融資的分不開關系,如今它的優勢之一,確實被融資給激發了出來。在趕上時代的同時,我們也忽略不了阿里巴巴的綜合的優勢,抓住了網路發展的黃金時刻,也滿足了我們對於電子商務,線上支付的發展,都成就了阿里巴巴。
你們看到的都是表面上的,據小道消息:第二筆2500萬美金融資,是某江找到孫正義介紹給馬雲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支付寶業務沒有打包進入上市公司的原因。一個初創公司,2500萬美金不是小數目,在那個年代,對於軟銀來說也是一筆大投資。融資這件事,信任建立很重要,在中國市場早期創業者中,人脈很重要。
1999年馬雲創建阿里巴巴時,中國只有200萬互聯網用戶,僅僅過了6個月,數字就翻了一番,年底就達到了900萬!早在馬雲籌劃創辦阿里巴巴之前,新浪、搜狐和網易就已經贏得了國外VC的青睞。可以這么說,阿里巴巴的誕生,不是在風口!
馬雲曾經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初創公司,千萬不要去做這些事情。沒戰略,活下來就是戰略。
1999年2月21日,馬雲和十八「羅漢」湊夠50萬元創辦了阿里巴巴。並且這50萬元,馬雲不允許任何人向他們的父母、朋友借錢。當時,希望網站能堅持10個月,期望10個月之後就能吸引到投資。這其實更像一場賭博,現在大家想想,如果中途遇到任何情況,根本不用到10個月時間,阿里巴巴就會消失。
根據彭蕾的回憶,馬雲每次從外邊回來,都會對大家說:「我又拒絕了一家VC……」有一天他說自己已經拒絕了37家VC。而近幾年謎底才揭曉,原來當年馬雲是被37家VC給拒絕了,因為沒人相信他的話!」
阿里巴巴的第一位財神其實是蔡崇信,蔡崇信放下七十萬美元年薪的德國投資公司工作,千里迢迢來投奔馬雲,每月只拿五百塊人民幣的薪水,幫馬雲去注冊公司。
在湖畔花園炎熱的夏夜,蔡崇信揮著汗水對著白板和第一批員工講股份講權益,將十八份完全符合國際慣例的英文合同,叫馬雲和十八羅漢簽字畫押。如果沒有蔡崇信這樣的人加入,阿里巴巴會是一個家族企業,會一直以「感情」、「理想」和「義氣」去維持團隊。蔡崇信到來以後,將阿里巴巴做成了公司,並以正式合同的形式,將最初十八羅漢團隊的利益綁到了一起。
在蔡崇信的幫助下,終於在1999年8月,一次偶然的相遇帶來了阿里巴巴的第一筆「天使基金」:高盛公司開始關注阿里巴巴。
正是這個耶魯大學畢業的資深風險投資背景的優秀職業經理人蔡崇信的投身加入,為阿里巴巴帶來了高盛牽頭的5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進而有機會進入孫正義的視野,為後來獲得更多的投資創造了條件。
如果沒有蔡崇信的加入,即使馬雲真的是一個優秀企業家,阿里巴巴的初始團隊真的是優秀的團隊,即使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真的是成功的模式(盡管這些都被事後的成功證明了),但是這種隱形優勢在一般層面上是很難被發現的,更難得到應有的認同,所以初始阿里巴巴團隊拿到風險投資是較難的,同年,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被雅虎最大的股東、有網路風向標之稱的軟銀老總孫正義所注意,並最終敲定了8200萬美元的投資。
緊接著,阿里巴巴2005年缺錢,軟銀又不能一直燒錢,於是傍了洋大款雅虎拿了10億美金加雅虎中國,渡過了危機。但是阿里巴巴的股權被雅虎掌握了40%。靠這10億美金,孵化了淘寶,支付寶。渡過了2008金融危機。但是,雅虎本來希望阿里能幫它運營好雅虎中國,結果阿里巴巴沒怎麼花心思在上面,然後雅虎在中國死了。
㈡ 關於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案例
案例一:以廣州市某食品公司為例,該公司雖然有良好的發展空間,但由於沒有抵押物,仍然無法獲得銀行貸款。該公司成立於1992年,注冊資金1000萬元,職工約300人,銷售網路穩鍵,主要生產某類高端食品,是南方地區某類高端食品第一品牌。近年來,企業發展迅速,2007年營業收入約8000萬元,是典型的成長型中小工業企業。2004年因市區經營條件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所需,租用村民宅基地60畝50年,新建約兩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生產基地。因搬遷興建耗盡積累,導致流動資金吃緊,資金缺口約1000萬元。該企業跑了多家銀行,也與外資銀行進行過接觸,因沒有土地權證,不能給銀行提供法定的抵押物,盡管有良好的現金流,仍然沒有獲得銀行貸款。 案例二:以中山某電器公司為例。該公司生產裝飾型電風扇,產品通過香港的關聯公司銷往海外,年銷售額6000多萬元,純利過1000萬元。最近擴大再生產,向多家國有銀行申請貸款融資,因在國內銀行沒有好的現金流量和信用記錄,該企業始終無法獲得銀行貸款。從該公司可以發現,銀行重視企業的信用紀錄,說明了企業信用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案例三:以東莞某機電設備公司為例。該公司是成立於1996年的一家台資企業,主要為華為、朗訊、西門子、愛立信等國內外通訊企業提供配套產品。2002年前公司一直沒有向銀行貸過款,今年廣東發展銀行東莞分行為其提供7300萬元的授信,去年實際用掉7000萬元授信,今年還有約700萬元資金缺口,現在正在想辦法解決資金周轉的困難。公司產品約70%為內銷,30%為外銷,其中為華為提供的配套產品約占公司全部銷售收入的50%。而華為一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美元,其中超過一半是出口到國際市場。今年由於國際市場需求下降,華為的國際銷售大幅下降,致使該公司生產和銷售受到較大影響,至今倉庫還積壓著2300萬元的產品,造成該公司流動資金緊張。該公司的情況說明,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資金困難,其實質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的一種表現。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㈢ [高分求案例]高分求一個MBO的案例
MBO產生於傳統並購理論,在西方國家有近20年的發展歷史。今天,作為資本運作的一個重要手段,MBO正在中國悄然興起。
MBO的興起取決於外部經濟環境,我國國有股減持以及國有企業的抓大放小政策為MBO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經濟背景和發展契機。針對中國的具體情況,如何解決公有企業"產權模糊、產權主體缺位"的難題,MBO在理論上提供了一條較為可行的思路。正當我國對國有股減持方式以及產權改革方案困惑彷徨的時候,MBO的出現不失為一個積極的嘗試。由於在實踐中還存在種種障礙和疑慮,所以斷言"MBO將成為未來中國產權改革的主流方式"還為時過早。但中國企業的產權困境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並且在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隨著不同利益主體地位和相互關系的衍變而不斷變化,時至今日每個公有企業的產權結構都有自身的特點,只有符合本企業具體情況的改革方案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目前我國MBO不乏成功的例子,例如粵美的、宇通客車、深圳方大等,如果說這些大的上市公司MBO案例具有某種特殊性或條件性的話,那麼對於一般的非上市國有中小企業或國有企業某個部門的收購,則具有更加普遍的意義和可操作性。
實現一個蛻變
一夜之間從企業的管理人員成為企業的所有者,成為擁有一定資源基礎的創業者,這種"不可思議"的蛻變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但MBO項目要想成功實施並不是那麼簡單,只有找准合適的機會、選擇適當的途徑、控制內在的風險才能保障項目的成功。
1.什麼樣的企業或部門適合管理層收購
MBO既是一種資本運作的工具,又是一種企業管理方式上的變革,收購只是手段,整合才是關鍵。由此可見整合對MBO實施成功的重要性。整合一般分為兩個方面:內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前者指公司組織結構、財務結構及經營管理本身的調整與整合;後者則是指公司針對資本市場的運作和調整。經過整合,公司要實現改善經營管理、獲得穩定現金收入並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最終使投資者獲得可觀的投資回報。
一個能成功地實施MBO的企業或部門,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特點:第一,該企業或部門應該具備管理效益的空間。只有當企業管理者的報酬與他們所創造的價值之間有較大的差異時,實施MBO後,才能使管理者的潛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有利於企業的發展。管理者成為所有者之後,能夠把這部分潛力轉化為企業的效益。第二,企業管理層的素質必須很高,有事業心。管理層必須是一個團結的團隊,領導者之間目標一致,有很好的合作心態。第三,企業所處行業傾向於成熟產業,且企業債務負擔不是很重。第四,企業經營管理層在企業管理崗位上的工作年限較長,經驗豐富,各方對其管理能力均表認可,有利於MBO活動的開展。第五,第一大股東的股權比例應該較低,這樣可使收購的費用不是特別高,有利於管理層控股,也利於MBO的實現。
2.尋找合適的融資渠道
MBO是杠桿收購方式的一種,而杠桿收購的特點決定了融資在整個收購過程中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我國,落後的金融體制和不發達的資本市場限制了許多融資渠道,因此目前較為常見的方法就是抵押貸款和引入風險投資,如前面所提到的MBO案例中,只有一部分的款項是自有資金,其餘都是通過抵押貸款和風險資本解決。當然,不同的融資渠道也導致了不同的實施過程和風險程度,因此,MBO實施主體應該根據自身所具有的客觀條件和信用地位來選擇融資方式。
3.規避政策和法律上的風險
在MBO剛剛起步的中國,很多法律和制度上還缺乏清晰的規定,因此,目前MBO活動有很多細節還介於合法與不合法的灰色地帶。如法律規定禁止銀行貸款給個人從事股權投資的活動,同時也禁止公司用資產或股票作為抵押貸款從事股權投資。
在MBO的實施中,管理層和職工通常需要共同設立一個殼公司並以法人的名義展開收購活動,而我國《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有2~50人的限制,當然職工可以以職工持股會的名義介入,但職工持股會屬社會團體的性質,是非盈利性的組織,不能夠進行投資活動。同時,殼公司對原公司的收購行為是一種股權投資,對於股權投資,我國《公司法》明確規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除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外、累計投資額不得超過本公司凈資產的50%,顯然這一點在MBO實施過程中也很難滿足。
針對這樣一種客觀環境,MBO的實施主體一方面要適當地規避法律或制度上可能的障礙,另一方面也需要和當地政府及主管機關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合作,以確保MBO能順利進行。
案例
顧是在2001年收購科龍的,MBO時他是科龍的絕對領導人.
2000年,科龍電器所在地,容奇鎮,發生了一件決定科龍命運的事——容奇鎮與緊鄰的桂洲鎮合並成立容桂鎮。行政區劃的調整帶來了政府領導的連鎖變更。新來的鎮委書記是原順德市北滘鎮的鄧偉根,原容奇鎮副鎮長徐鐵峰則被選定擔任鎮長。
在此之前,容奇鎮鎮政府通過下設的容奇鎮經濟發展總公司(後更名「容聲集團」)一直對科龍電器保持著絕對控股地位。期間雖然歷經潘寧與王國端的人事更迭、不同領導者在經營上的策略搖擺、以及裙帶企業擠占科龍電器利潤等種種問題,科龍依舊在1999年完成了56億元的營業總額。當年,科龍冰箱產量國內第一,全球第五,空調產量亦排名國內第五。然而,隨後在2000年發生的這場政府改制,讓科龍走進了一場漩渦。
改制後出任容桂鎮鎮長職務的徐鐵鋒,原系科龍的法人代表。據《財經》事後報道,徐鐵鋒與新來的鎮書記鄧偉根不合,又加之他曾一直冀望容桂鎮書記一職卻敗於鄧偉根,因此,徐鐵鋒履新不久,即生去意,於2000年6月辭去鎮長一職,「下海」出任科龍總裁。
但讓徐鐵鋒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下海有些生不逢時。2000年正是國內家電業競爭激化的一年,曠日持久的價格大戰讓科龍損失嚴重。再加上徐鐵峰本人疏於品控,上任當年便發生產品質量事故,回收冰箱逾萬台。結果,科龍當年巨虧億元。
此時,顧雛軍出場了。
顧雛軍是在科龍股價跌破發行價的背景下出現在容桂鎮鎮政府面前的。據當時的媒體報道,科龍的巨虧已經讓榮桂鎮鎮政府將其視為燙手的山芋。書記鄧偉根亦向媒體表示,科龍歷史問題嚴重且現狀堪憂,再由政府把持已無前途,只要接手之人能夠把企業留在容桂,為政府貢獻稅收,解決就業,政府便可以退出。就這樣,2001年10月,顧雛軍與容聲集團簽約,以每股2.73元的價格收購20.64%科龍電器股份,成為科龍第一大股東。
顧雛軍入主科龍之後的事,我們已經多次在媒體上見到。他掌控科龍的四年間,第一年巨虧,繼而在第二年、第三年轉盈,其本人也榮登《財富》百富榜,並成為「2003年CCTV年度經濟人物」,隨即,第四年再虧。正是最後2004年的虧損引發了輿論爭議,也引來了中國證監會的立案調查,顧雛軍旋即案發。
郎咸平在質疑格林柯爾收購時曾經質疑,顧雛軍通過進入收購公司管理層,大幅提高企業運營費用,提高公司虧損幅度進而壓低收購價格。
郎咸平炮轟顧雛軍席捲財富 MBO想說愛你不容易
㈣ vie的結構案例
案例一: 你是中國公民,在國內創立了一家企業A,業務很好,想去上市(為了融資、為了退出)。但是無法達到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要求,即使達到要求,對漫長的審批也無望。於是想到海外(香港、美國等)更容易上市、方便融資和退出的市場去IPO。
但你這家私人企業,要去海外上市,也需要中國證監會等部門審批的,以「防止國內資產外流」。你又一次倒在審批的高牆下。
這時,有一位聰明絕頂的會計,想出個辦法:在海外成立一家殼公司B,B(或者通過其在國內設立的全資子公司C)與內資的公司A簽訂一份幾十年的協議,將A所有債務和權益都轉給B,B以此在海外成功上市。史稱新浪模式,也就是VIE模式(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目前在海外上市的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採用該模式,包括新浪、網路、騰訊、阿里巴巴(1688)等。
案例二:
你作為中國公民,在中國創立一家公司A,申領了各種許可證。一些行業對外資進入有限制甚至被禁止,比如新聞網站、網路游戲、在線視頻、在線支付等,但對你這內資公司來說,都不是問題。
後來,想找點融資。發現極少有人民幣基金(因為外匯管制的問題),而且很難和他們談。但美元基金又不能直接投你的內資公司。於是,你在海外注冊了一家公司B,基金將美元投給B(你和基金都擁有B的股權),B再到國內注冊成立一家外資全資子公司C。然後,A和C之間,簽訂一份幾十年的協議,A的所有債務、權益全部由C承擔和享有。也就是典型的VIE結構。以上兩個案例,並非獨立,有交叉,可能從創立企業、融資、領取各種牌照、到海外上市,各環節均涉及VIE。
---
歡迎MM交流
㈤ 輕資產注入香港上市公司萬達回歸A股計劃要變嗎
在賣賣賣之後,萬達又開啟了針對輕資產的重組。周三晚間,在香港上市的萬達酒店連夜發布公告顯示,將暫定收購萬達文化旅遊創意集團有限公司(萬達文旅)、萬達酒店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受此消息影響,昨日萬達酒店股價漲幅一度高達38.79%。
不過,將萬達商業的輕資產注入萬達酒店,業界普遍質疑,這樣的交易是否意味著萬達商業回歸A股計劃已經生變?
嚴躍進認為,萬達如此決策,反而充分體現了萬達商業回歸A股的決心,背後的各類資源正加快整合,這也有助於梳理業務條線,對於萬達加快回歸A股
有積極作用。嚴躍進表示,對於文旅板塊來說,憑借萬達酒店的平台地位,會加快進行上市;而對於一些重資產的酒店和地產業務會拋售,目的或在於改善財務狀況
和提高現金流的穩健性。
㈥ 求一個近5年資本運作成功或失敗的案例
資本運作的核心是整合資源,它以資本為紐帶,使社會資源迅速向投入產出高的地方集中,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例如,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獲得急需的資金,得以把蛋糕迅速做大,進而與投資者共同分享成果;或者通過戰略重組,合作雙方取長補短,實現共贏等。說到底,它是一種經營策略,可以快速獲取資源,但如何用好這些資源,還要看企業自身的能力。以下五個小故事,展示的是通過資本運作,資源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迅速集聚的過程。故事結束了,現實中的主人公們並非可以從此高枕無憂。快速得來的東西,一不小心也會快速失去。千萬不要以為資本運作就等於「爆發式增長」加上「窮小子登上富豪榜」。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一時的成功也不能代表永遠。那些想通過炒作引來資金,而後直接套現的人已涉嫌欺詐。而所謂「純資本運作」,鼓吹百分百保本保收的,更是需要萬分警惕的赤裸裸的謊言了。
【一】
有一IT人士,其實也談不上他懂多少IT知識,但是他有博士頭銜,有在國外學習、生活k的經驗和圈子。這就是他的資源,於是,他充分利用這一資源來實現自己的創富夢想。
做法是:他先提出了在中國建立一個搜索引擎網站設想(那時,中國網站很少,不像現在,網站多如牛毛),並告訴他的老師,老師借給他10萬美金,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探索出一個有可能賺錢的模式,於是找到國外的風險投資進行游說,並成功獲得了新的投資,幾年後又成功在那斯達克上市,趕上股市正瘋狂炒做互聯網概念,該股票價格和其他類似股票價格一樣,一路彪升,於是乎,該IT人士,立馬成為了IT精英,一舉進入中國富豪榜。其他IT精英創富的路數,也基本差不多。
評論:其實現在看來,建一個網站很容易,找10萬美金也很容易,那麼,為什麼他能成功,而別人沒有成功,關鍵在於:一、他充分利用了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並且將它發揮到了極致。試想,如果他沒有在國外生活過,沒有博士頭銜,他就很難有超前的眼光,來發現他的機遇,很難去說服國外的風險投資商,除非你實打實地拿出現金流,拿出利潤來。二、他抓住了一個可以讓人發揮想像力的項目,既是說,這個項目有無限擴張的潛力。
【二】
十幾年前,有一個17歲的小夥子來到北京,經過幾年打拚,經營起了一家經營家電的商店,後來又變成若幹家連鎖店,同時也做過一點房地產。盡管他乾的很成功,但也默默無名。最近由於進行了資本運作,突然身價百億,成了中國首富。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很簡單。
做法是:他首先把房地產作價與一家香港上市的公司(香港把低於1港元錢一股的股票叫仙股)進行資產股權置換,從而很容易就取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權。然後迅速擴張他的連鎖店,由幾家變成幾十家,無形資產迅速膨脹。經過評估,再次作價進行資產股權置換,上市公司隨即變成市值超過百億的幾十家家電連鎖店的控股公司。小夥子也從擁有看不見的、迅速膨脹的、一時無法變現的、說不清楚的無形資產,一夜之間變成了擁有價值上百億的可以隨時變現的上市公司股票。
評論:經營家電零售業,據說利潤很低。很多商店經營困難。而為什麼,這個小夥子能成功。關鍵是,一、他看到了連鎖店的好處,即一家成功的模式可以迅速復制,而實際投入的資本不需要增加太多,但無形資產卻能以幾何級數增長;二、他通過學習,成功地掌握了資本運作的技巧,無須花費太多的資金就實現了市值上百億上市公司的控制。
【三】
前些年,有一個所謂發明家發明了一種據說可以代替現行冰箱或空調中的製冷劑的環保產品。為了推廣該產品,他在全國各地注冊了許多家公司,並創造了一種新的推銷模式,該模式的核心就是以免費更換更環保的製冷劑的名義,向賓館、飯店、機關單位、廣大的家庭住戶直接推銷該產品。由於產品具有壟斷性,國內市場又是如此龐大。經過一番精心准備和概念化包裝,他終於使自己的公司在香港創業板成功上市。上市後,由於故事畢竟是故事,公司業績並不理想,於是改變主意,打著整合製冷行業的大旗,利用上市所融資金以及其他杠竿資金,大肆收購國內的空調、冰箱企業,經過合並報表,使上市公司的業績,由虛變實。幾年下來,發明家已不再是單純的發明家,而更多的是行業內的財富人士。
評論:發明家如果只是將發明專利賣掉,撐死了也就是個百萬富翁。但此案例中的發明家,把發明專利與特殊的營銷方式結合起來,編成一個故事,並用這個故事在股市中圈錢,卻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故事無法再講下去的時候,一個新的故事又開始,而且做得很成功,的確不是常人所能為的。
【四】
網上傳說,有一高官之子,在國外讀完書,當然讀金融或MBA,之後在一家投資銀行工作,可能也攢了一些錢,即使沒有錢,估計也有人會借給他。
做法是:於是他大肆收購了一家在內地經營燃氣,但不太景氣的香港上市公司股票。前期工作完成之後,他通過正常渠道,從中牽線搭橋並運作,使國內某大型國有控股石油公司出巨資參股該燃氣公司。該高官之子當然就成為該燃氣公司之董事長。消息一傳出,燃氣公司股票價格扶搖直上,兩個月之內,股價翻了一番。股票則由原來的垃圾股,變成了熱門股。隨之可以想像的是,高官之子,也變成了財富之子。
評論:此案例是典型的利用人際關系資源,經過合法的資本運作手段創富的例子。盡管常人會對此提出這樣那樣的疑問,並表示自己的不滿,但我相信,如此高明的高官之子,絕對不會因此而犯法。因為這一切都是那麼地順理成章,無可挑剔。案例中,所有交易各方當事人所獲得的好處,都是不言而喻。
【五】
有一個文化人,幾年前去了香港,發了財。後來回國投資失敗,變得幾乎一無所有,甚至欠了一屁股債,於是他打起了資本運作的主意。
做法是:先在維京群島注冊一個A傳媒公司,並以A名義與各地方電視台簽了一攬子協議,協議規定,A公司將免費為各電視台提供一定時段的節目,回報是給A公司每天幾分鍾廣告時間。接著,他又找到某節目製作公司,承諾向該公司進行投資,回報是製作公司必須向A公司每年提供若干小時節目。一切搞定之後,他向一家股票已成仙的香港上市公司老闆講,他手中掌握著大量的廣告時段經營權,這足以使他每年獲得幾個億的廣告收益。老闆聽後,心知肚明。於是決定以現金加股票的形式收購A公司30%的股權,該文化人立即成為上市公司第2大股東,所獲現金拿出部分投資給製作公司,以兌現諾言。文化人如此這般一番後,又成了有錢人,時間不超過兩年。
評論:只要善於整合資源,把各方利益擺平,就會結出碩果。這是此案例給我們的啟示。縱觀當事各方,電視台有廣告時段,沒節目製作能力;製作方有節目製作能力,沒有節目製作資金,上市公司有資金卻又沒有項目。而文化人什麼都沒有,卻把他們整合在一起,從而突顯了文化人的價值。再通過資本運作,使這種價值得以在股市上以具體數字體現出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