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未來互聯網行業會怎麼樣
互聯網已走過整整50個年頭。早期它只是用於不同計算機之間傳輸數據。隨著接入主機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把它作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因其開放和共享的特性,互聯網在通信、信息檢索、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被挖掘出來,並最終走向全球。
從最初傳輸速率只有每秒幾百比特,到如今的幾十兆、上百兆光纖寬頻,網速的飛躍式提升帶給人們的感受最為明顯。未來的互聯網會是什麼樣子,在哪些方面能夠繼續得到改進?
首先提升的還是速度。隨著光纖網路的進一步普及,千兆網將走進普通百姓家庭。與此同時,5G移動網路商用化以後,速率將達到4G的數十倍。《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提出,2020年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將達到每秒20太比特(Tbps),是目前的兩倍多,到2025年將達到每秒48太比特。
其次是標準的擴展與完善。今天,我們能在互聯網上便捷訪問各類網站,得益於網路標準的開放與統一。
創建於1994年的萬維網聯盟(W3C)是網路技術領域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國際技術標准機構,其在全球的四個總部分別設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歐洲信息數學研究聯盟、日本慶應大學和中國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W3C目前已發布了200多項技術標准,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起到了基礎性和根本性的支撐作用。」W3C北航總部技術負責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胡春明表示,此前發布的HTML5標准,提升了網頁多媒體等多個特性,在移動端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
更多的業內人士將目標瞄準在下一代互聯網。「有人說5G+人工智慧+物聯網是下一代的超級互聯網,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5G在物聯網領域,比如智能家居、車聯網、無人駕駛這些領域都會有廣泛應用,而且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農村都有廣闊前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則認為,互聯網的新動能除了5G和人工智慧,還有工業互聯網。「互聯網經歷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幾個階段,現在發展到工業互聯網。支撐工業互聯網的技術,不僅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安全、移動互聯網,還有先進製造、機器人等工業技術。
⑵ 地鐵一公里造價達7億元,大部分城市都無法回本,為何還搶著建
最近幾年我國各大城市興起了一股地鐵熱,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只要稍微符合條件的,很多城市都在紛紛規劃建設地鐵,目前包括已經有地鐵在運營以及規劃建設地鐵的城市達到70個以上。
但是我們都知道,建地鐵的成本是非常高的,通常情況下,一公里的建造成本大概是7億元人民幣左右,有些城市甚至一公里可以達到8億人民幣到10億人民幣之間。
相比高升液蠢昂的建設成本,目前很多城市地理的營業收入不是很樂觀,大部分城市地鐵都處於虧損狀態,比如目前我國大陸有31個城市已經開通運營地鐵。
在這已經開通運營地鐵的31個城市當中,2018年運營收支比達到100%以上只有4個城市,分別是杭州,青島,深圳和北京,就是2018年地鐵運營實現盈利的只有這4個城市,其他都處於虧損狀態。整個2018年全國地鐵平均運營收支比為78%,這意味著全國地鐵平均虧損達到22%
那為什麼大部分城市地鐵都處於虧損狀態,但很多城市對於建造地鐵仍然非常熱情呢?
事實上,目前地鐵對於一些地方來說不僅僅是一種交吵陪通工具,更直接與地方的民生,GDP還有形象有很大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我國人口非常多,特別是一些大城市人口密度很大,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私家車的不斷增加,目前各大城市交通情況都不容樂觀,上下班高峰期路上堵個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很多人一天時間有很大部分都是堵在路上,這不僅引來市民的抱怨,關鍵是降低了 社會 的效率。
對於那些具備建造地點條件的城市來說,他們人口密度更大,交通壓力更大。目前我國對於各大城市建設地鐵的門檻是GDP達到3000億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300億以上,人口數量達到300萬以上。符合這些條件的城市不僅人口多,更關鍵的是經濟比較發達,一般都是區域中心,不論是人流還是物流都非常旺盛,這對交通的要求就非常高。
而地鐵作為一種非常高效的交通工具,他可以避免出現堵塞,也可以很大的改善一個城市的交通狀況埋跡,大大提升市民的出行效率。也正因為如此,對於那些財政收入比較高的城市來說,他們建造地鐵也是為了改善人生。
雖然地鐵只是一個普通的交通工具,但是有地鐵跟沒地鐵對一個城市的形象來說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如果一個城市沒有地鐵,那它跟普通的城市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如果一個城市已經開通運營地鐵,在大家的認識當中,說明這個城市實力是比較強的,這不論對於招商引資,還是吸引遊客前來 旅遊 ,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地方政府換屆的時候一般也是地鐵建設比較熱情的時候,這是因為地鐵建設跟GDP發展有直接的關系,也跟政府的政績有直接的關系。
地鐵看似一個普通的交通工具,但實際上它所涉及的產業鏈以及對於GDP的推動作用是非常大的。
第一,地鐵建造可以直接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地鐵建設工程一般投資都比較大,少則幾十億,多的幾百個億,而且建設周期一般都是3~5年時間,可以帶動很多產業的發展。比如上游可以直接帶動鋼材、鋁材、水泥,建築,橋隧的發展;中游可以直接帶動鐵軌、機車、電力工程、通訊工程的發展;下游可以帶動地鐵運營、貨運、客運、商品零售、廣告等業務的發展。
第二,地鐵可以直接帶動房地產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土地財政。
在我國地鐵和房地產一直密不可分,地鐵開通,一般都會帶動沿線房價的上漲,這樣就會引來更多開發商來開發,從而帶動土地的升值,這樣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收入就可以增加上去。
由此可見,地鐵對經濟的帶動能力是非常強大的。目前軌道交通建設投資對 GDP 的直接貢獻為 1:2.63,相當於投資一條200億的地鐵,可以直接帶來526億的GDP。如果把跟地鐵有關的商業零售以及房地產計算在內,那地鐵對GDP的貢獻不只是1:2.63這么低,從長遠來看,地鐵對GDP的貢獻,我認為至少可以達到1:3以上。
正因為地鐵不僅可以改善民生,還可以提升一個城市的景象,更關鍵的是可以直接促進GDP的增長,所以目前各個地方都在想方設法獲得地鐵審批,哪怕大家知道目前很多地鐵都是虧損的,仍然阻止不了各地方建造地鐵的熱情。
記著前段時間在某會上,大家一直在談論5G的問題,其中有人就說一定要發展5G嗎?而會上有人就說,這個問題已經探討了很多年了,但是阻擋不了5G的發展趨勢。為什麼,因為你不發展5G,就有可能重蹈智能手機時代諾基亞的覆轍。不發展5G,我們的工業智能就不能很好的發展……雖然4G剛進入收獲期,而5G成本和盈利期也比較長,但意義遠大於收益……
回到題主提的問題上,筆者想建設地鐵和5G有著異曲同工只用意。他們分別可以稱之為「5G經濟」和「地鐵經濟」,既有用途,也有重要意義,對經濟還有重要的帶動作用。
從生活便利角度,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跌帖帶來的方便不不言而喻。大家乘坐地鐵甚至可以把時間預計到分鍾。而地鐵的建設使用,又能帶動周邊的消費、地產投資等,進而推動經濟的發展。
地鐵是一項公共事業,也是一項服務工程,多是當地政府給市民的福利。但是當地也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建設地鐵,發展地鐵經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全國地鐵,唯有香港深圳賺錢。
北京地鐵1969年開始運營,至今也有半個世紀之久,為什麼它還沒有賺錢呢? 既然沒有賺錢,那當初修建干什麼呢?
地鐵相當於公共事業,被定位於服務業。 是不會想著賺錢的。如果地鐵想著賺乘客的錢,那麼乘客的成本將提高不少,我覺得現在乘坐地鐵還是不便宜。
眾所周知,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增多,道路越發擁堵,交通出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地面公共交通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時,那修建地鐵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地鐵固然修建周期長,但是它運量大,速度快、班次密、安全舒適、准點率高、全天候、運費低和節能環保等優點可以覆蓋其昂貴的建設成本缺點。
要致富先修路
城市發展,人們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一個良好的交通環境,城市的發展故不能太快,所以一個大城市,對於交通發展是很重視的。一個大城市的軌道交通若是癱瘓,那麼損失的經濟將按秒計算。
軌道交通除了地鐵,還有輕軌,單軌,有軌電車,捷運系統等等,根據城市的需求來選擇。例如重慶軌道2、3號線,根據地形選擇。而1號線也根據地形,和很多防空洞結合。
地鐵一響,黃金萬兩
地鐵一通,周圍的房價必漲。會帶動地鐵沿線的經濟。
放長線,釣大魚
成本雖高,但是對於乘客來說,就是便捷了一輩子,地鐵建設周期雖長,但是使用的周期同樣長,還能增加就業崗位,這么好的事,城市還有什麼理由不修呢?
但是隨著軌道交通門檻提高,之前很多二、三線城市已經不符合標准,也不是想修就修,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的通知》要求,建設地鐵必須符合四個條件:
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100億元以上;
2.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3.城市總人口超過700萬,城區人口在300萬人以上;
4.規劃線路的客流規模達到單向高峰每小時3萬人以上;此外必須是網路化,單線不能審批。
地鐵是一個城市的名片之一。
居不完全統計,截止2018年8月,國內開通地鐵的城市共有35個,還有30多個城市計劃近期開通。
由此可見,修地鐵是非常費錢的工程。
據了解,現階段普通城市地鐵每公里大約需要花費五億元人民幣,在一些特殊城市裡這個費用大約為十億元人民幣,根據查到的資料,北京地鐵16號線每公里造價達到12億元。
目前,全國唯一盈利的地鐵只有香港地鐵,內地地鐵全部處於虧損狀態。
以北京地鐵為例,一條線路二三十公里,按平均造價7個億計算,差不多需要150-200億,每年的利息就要6-8億。收入方面,依靠車票和少量的廣告,完全不足以覆蓋建設成本和利息成本。所以,北京市每年對於公共交通(公交、地鐵等)的補貼就有150-200億元。
地鐵屬於公用事業領域,公用性放在第一位,盈利其實是屬於次要考慮的問題。 而且,也不能完全算地鐵票的收入,還有很多地鐵帶來的優勢。
第一,地鐵極大提升城市形象。有了地鐵,城市就是中國前三十幾名,對於本地和外地人才的吸引力都將極大提升。
第二,地鐵拉動沿途地價、房價和商圈價值。買房、租房的都知道,離地鐵的遠近,直接決定了買房或者租房的價格,而且地鐵站帶來的巨大人流對於商圈價值也是不可限量的。
第三,帶動就業,拉動GDP。如果你是市長,相信如果讓你上馬地鐵項目,也會毫不猶豫的。對於工程機械、水泥、鋼材、建築材料、鐵路機車的需求大增,同時帶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還能提升城市形象,何樂而不為?
所以,我們不要算地鐵本身是否盈利這個「小賬」,而要算對所在城市帶來多少收益這個「大帳」。
地鐵本身要盈利,以北京為例,票價漲兩倍,盈利立馬可期。問題是,選擇地鐵出行的人數會大幅度減少,地鐵周邊的吸引力就會大幅下降,房價跌,地價跌,商鋪租金跌,對於城市帶來的傷害要遠大於門票多收的那三五斗。
(晴溪)
修建地鐵不是說以盈利為目得,主要目得在於緩解地上交通壓力,方便行人出行,這才是主要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修建地鐵更是一個城市的象徵,象徵著這個城市的發達,城市人口以及外來人口的巨多,才會斥巨資修建地鐵,一方面緩解交通壓力,方便行人出行,一方面是降低城市私家車輛的出行,緩解城市車輛尾氣排放,凈化城市環境。再有就是修建地鐵增快出行效率,總之這帶來的其他方面的效益那是特別顯著的。
如果說光站在修建地鐵成本和盈利上來說,那自然是不對等的,要看的是長遠效益,這更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名片,所帶來的好處自然顯而易見,尤其是對於已經運行地鐵的城市來說,那更能體現出來好的效果。
主要修建地鐵的原因是一個城市交通壓力擁堵,所緩解這種壓力最為有效的方式,筆者上大學的時候西安剛修建了地鐵,平時一段在公交車上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在地鐵上竟然十分鍾就能到,這就是最為顯著的效果,再也不用因為住的遠上班而發愁,因為交通擁堵上班遲到的擔憂,這就是最為明顯的效率提高。
再者就是緩解了地面街道人流擁堵,車輛擁堵的現象,所以說修建地鐵是必然的,尤其是對於一些發展中的城市而言,這可是一張顯而易見的名片,效果顯著,所帶來的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
在我國,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情,是一般人能想像到的。在很多經濟並不發達的中西部城市,道路、機場、公園、廣場都建設的非常氣派。即使地方財政收入並不高,也想方設法融資投入到基礎設施領域。
在地鐵建設中,地方政府有很大的沖動。甚至在中西部地區一些經濟並不發達的地級市中,規劃了地鐵建設的,有大量的城市。湖北襄陽、江西贛州全國來說都是普通的地級市,他們早就有了建設地鐵的規劃。
地鐵的建設成本確實很高,高到普通的城市難以負擔。比如說江西南昌,全市人口大概是500多萬,城區約為400萬。現在已經規劃了5條地鐵,即將通車兩條地鐵,另外三條地鐵已經在建設。
南昌1號地鐵全程接近30公里,總投入超過200億。其中的建設資金的大部分是通過銀行貸款,負擔一小部分。建成通車後,這條地鐵的收入部分用於存款銀行貸款。如果這5條地鐵全面建成,投入將超過1000億。因此,這個成本是非常高的。
這么高的建設成本,為什麼那麼多城市熱衷於建地鐵,甚至不惜借債呢?確實有很多城市為了建設地鐵,借了不少的債。比如,包頭。
第一,建設地鐵可以拉大城市建設框架。地鐵的長度一般都有幾十公里,一旦通車,確實可以把城市的框架拉得很大。有很多城鄉結合部,在地鐵通車之前破舊不堪。地鐵通車之後,立馬成為非常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城市。
第二,建設地鐵可以提升城市品位。現在的城市,即使是地級市,市區人口一兩百萬乃至三四百萬都很正常。如果沒有地鐵,城市的交通將非常混亂。有了地鐵之後,城市的交通狀況大有好轉。這對於提升城市品位有很大的幫助。
第三,建設地鐵雖然成本高,但卻是一門不虧的生意。雖然建設一條造價高達數百億,很多城市為此積累了大量的債務。但地鐵建設給商業經濟帶來非常大的發展機遇。商業一旦繁榮起來,就帶來滾滾不盡的稅收。一個簡單的例子,地鐵建設往往能夠帶動沿線房價上漲。房價上漲之後,政府的收入不也跟著水漲船高嗎?
所以建設地鐵雖然造價很高,但卻是一門不賠的生意。從這一點上講,就能夠解釋為什麼那麼多城市熱衷於建設地鐵。
修建地鐵的價值和修建高鐵的價值是一個道理,無法回本是一種經濟價值,但是我們修建地鐵還有很多的文化價值、 社會 價值和隱性價值等等。
以上海為例,作為一個超級城市,人口密度極大,城市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定位,有商業區,有生活區,有產業園區,人口需要在不同的區域之間流通,地鐵不會堵車,不會晚點,運行速度較快,這是地面交通無法比擬的。
現有的地面交通在修建了高架、大力推廣公交系統、限牌等情況下仍然擁擠不堪,在由地鐵的情況下上下班通勤時間在一個小時也非常常見,如果么地鐵,恐怕一天耽誤在路上的時間就四五個小時,生活體驗極差,上班的時間大大壓縮。 社會 總體的活力和價值創造都大大降低。
而對於很多城市,比如重慶這樣的山城本身地形走勢復雜,高低不平,對於蘭州中這樣的因為受制於地形的狹長型城市,對於濟南這樣的古城因為 歷史 規劃的原因,常規交通付出的能源代價、改造代價極大,甚至不可能實現,但是通過地鐵就可以解決,雖然地鐵有可能是虧損的,但是帶來在其他方面的成本縮減是隱形的,而國家必須考慮這種 社會 綜合成本,不是僅僅在一個項目上面實現盈利。
對於超級城市,有了地鐵這樣的便捷交通,一個城市才能變成統一的整體,不然各個區域各自為戰,自成一體,就達不到整體優化的目的,有了地鐵,信心、人口、物流的活力被激活,效能得到提升,簡單說,沒有無線電就沒有信息 社會 ,沒有地鐵,就沒有超級城市,地鐵就是城市的血脈。
綜合所述,對於大城市修建地鐵網路,對於中大城市修建地鐵線,利大於弊,對於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有深遠影響。
一個城市要建地鐵,我看來,理由三樣。
一,市區的交運系統己經不能滿足人民的平常出行需要。
二,保房價,
三,實體經濟不景氣,要政府再投資,利用市政拖動實體經濟,穩定經濟。
地鐵有什麼優點
一,不堵車
二,省時。
分析,針對理由一,買車的人多了,相對擠公交的人少了一些,隨著城市人口增長,車越來越多,沒車一族從擠公交向擠地鐵~
針對理由二,北上深就是很好的例子
針對理由三,政府投資拉動實體經濟,
不多說,舉幾個例子,07年股災後,中央政府投資4WE,首先活了重工,水泥,石化衍生品這些稅收支柱。之後向物流,輕工業滲透,到後來高 科技 的勃起,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實體經濟有起色,老闆,工人的收入增加了,買房的買房,買車的買車,放數的放數,物質生活提高了,衣,食,住解決了,三點一直線的行未解決,那麼,建地鐵方便出行就必須要上日程了。
當然,建地鐵,就要用納稅人的錢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先不說盈利,這是一件民生實事,是政府對百姓的關懷,溫暖~是一件大實事。
如果把眼光只局限於地鐵本身,恐怕非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型城市,人口千萬級別左右,才有可能僅靠地鐵營收回本、甚至盈利,且周期非常之長!但拋開地鐵建設而言,土地收入、房產增值、商業中心打造、拉動內需消費、提升城市形象,才是各大城市「爭先恐後」,擠破頭皮也要建地鐵的緣由所在!
現如今, 汽車 已經相對比較廉價,幾乎可以實現家家戶戶有車,甚至還有幾輛車的程度!這對於人口密度較大的城市來說,出行壓力極大,每天上下班高峰期,路上堵個幾公里、耽誤幾十分鍾,已經很是常見的!
因此,人口密度較大(300萬以上)、且財政能力較強的城市(GDP3000億、財政收入300億),建設地鐵,緩解交通壓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數,也就成為很多大中型城市的首要考量之一!
據我所知,地鐵從建設到正式運營,合理的的周期為5~6年,而採用BT模式最為常見,甚至部分城市還會參考PPP模式來建設,整個付款周期短則8年、長則15年,甚至更久!
雖說地鐵造價一公里高達7億元,但如此長的付款期限,對於地方財政收入動輒300億來說,每年支出的壓力並不是很大!
再者說,地鐵沿線可都是繁華地帶,往往在地鐵線路剛開始規劃時,各大房企就開始搶地、囤地,而地鐵一線的房價也蹭蹭往上漲,地鐵口附近的商業中心一座座拔地而起。房價上漲、土地增值,間接能提高地方財政收入!
從財政平衡的角度來說,地鐵建設的支出,恐怕用不了10年即可全部收回,這樣來說,地鐵建設的負擔也足可承受!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一個城市一旦地鐵建設開通,可以極大提高城市的形象,提高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也跟政府的政績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一個城市的品牌兒。提升全靠地鐵擁有地鐵的城市,這個城市它的經濟魅力和活躍能力就不一樣了。地鐵是這個城市的靈魂。
在地鐵沿線地帶呢,都是城市發展的相對繁榮的中心。年輕人尋找職業的過程當中,一般都會選擇地鐵沿線的工作單位。
地鐵沿線的產業的繁榮也會影響周邊的相關的經濟產業帶的發展。
一個城市的交通環境的大力改善,會促進這個城市的品牌的提升和經濟的繁榮。
國家在地鐵批件這個過程當中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好多城市人口規模不夠200萬的是不允許建設地鐵。地鐵投資大關鍵的問題,地鐵圖紙建成以後呢,要真正的能夠承載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緩解這個城市的交通的流量。城市規模小,承載不了這么大的一個投資項目。
城鐵的日常管理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因為我曾鐵的層次也義務著這個城市的管理水平,也需要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⑶ 手握7200億卻發債300億,華為「不差錢」卻還要發債是為何
最近,朋友圈裡有一條刷爆了的段子:如果有這樣一家公司,創始人75歲,股權分散無實際控制人,業務受貿易戰影響巨大,高管被拘,你會選擇投資嗎?
或許有人會嘲笑依然選擇投資的人:為什麼要投資?這樣的公司,有什麼前途?
但如果,這家公司是華為呢?
9月11日,中國最大民營企業、通信巨頭華為披露的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顯示,公司正謀求首次在中國境內發行公募債券。首期和第二期發行金額均為30億元,分別由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承銷。
「不差錢」的華為,為什麼要公開發行債券?
9月11日,來自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注冊系統顯示,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為」)在提交了2019年度第一期/第二期中期票據的注冊材料,在境內首次發債。
根據華為所上交的2019年度第一期、第二期中期票據的注冊材料,這次發債兩期發行規模各30億元,期限均為3年;第一期的主承銷商為工商銀行,第二期的主承銷商為建設銀行。
根據華為提交的票據募集說明書相關數據顯示,2016-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華為公司合並口徑實現營業收入5180.68 億元、5984.80 億元、7151.92億元和3965.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頃陵隱31.58%、15.52%、19.50%和22.86%,2016-2018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7.49%。
華為在說明書中表示,此次中期票據發行是針對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將按照面值發行,發行利率通過集中簿記建檔、集中配售方式確定。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將此次債券信評為信用評級為AAA/AAA。
AAA是什麼水平呢?它意味著在金融機構眼中,華為償還債務的能力極強,基本不受不利經濟環境的影響,違約風險極低。
聯合資信還列出了華為的七大優勢。例如,擁有通信業界完整的、端到端的產品線和融合解決方案,在基礎研究、專利規模、底層技術支持、5G技術及標准制定等方面構建了顯著的競爭壁壘和規模優勢,規模效益和客戶資源優勢顯著等。
明明手握7200億的資金,為什麼華為還要發行債券?對於華為的舉措,行業內的專家們也對華為發行債券的行為進行了一番分析。
一種猜測認為,華為此舉的目的在於融資利率。根據募集說明書,華為的融資成本並不算高。擔保類貸款中,截至2018年末,人民幣貸款佔比最高,利率在4.41%—4.90%,而LPR實施之前的1-5年期基準利率4.75%。與汪謹之相比,9月11日,3年期中期票據(AAA)收益率為3.39%。
而對於這次籌資,9月11日晚間華為也發布了自己的官方回應。 他們稱, 華為公司運營所需要的資金主要來自於企業自身經營積累、外部融資兩部分,以企業自身經營積累為主(過去5年佔比約90%),外部融資作為補充(過去5年佔比約10%)。
"華為一直堅持通過合理的融資布局,持續優化資本架構,以確保公司財務穩健。境內債券市場快速發展,目前市場容量全球第二,債券融資已成為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公司通過境內發債打開境內債券市場,將進一步豐富融資渠道,優化整體融資布局。"
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翻譯一下,華為這么干,其實目的就在於未雨綢繆,為了以後能夠多一條路走。華為的這步大棋,下到了整個行業的頭上,不得不說,走的高明。
微博用戶「後廠村 科技 評論」稱,企業通過發債,可以充分利用利率較低的融資環境,實現久期錯配保持一定的杠桿率,從而提高整體資本的使用效率。本次融資投資的多個項目,利用債務融資,就可以節省自有資金用在其他項目上。通過一系列的融資行為,還可以保持和市場金融機構的良好關系,為未來進一步融資做好鋪墊。
華為這次債券的發行,總讓人對華為的內部情況產生一些懷疑。在目前重重製約和阻礙下,華為還好嗎?
為了回應這樣的疑惑,華為也將公司的最新信息在債券發行的同時進行了一次大范圍的公開。
截至2018年末,華為企業業務營業收入747.50億元,同比增長23.64%,占總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0.45%;毛利296.62億元,同比增長19.16%。但截至2019年6月末,華為企業業務營收佔比從10.45%下降至7.96%。
備受大家關注的毛利率,也有了明確的數據。根據華為的信息,除企雀廳業業務外,運營商業務和消費者業務毛利率均穩定增長。2019年上半年,運營商業務毛利率為54%,企業業務毛利率為43%,消費者業務毛利率為30.24%。
此外,從華為官網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15-2018年,華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分別為523億元、492.18億元、963.36億元和746.59億元。不過,2018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較2017年減少216.77億元,降幅為22.50%,主要因為2018年加大了研發投入,並且適當增加庫存。
有業內人士開玩笑稱,「200億的中票(額度太少),不夠國內金融機構分的。當年發100億地產公司債,眼都不眨一下。」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華為參與國內資本市場後,「秀一下」資產負債表實力,為進一步打開與國內金融機構合作創造空間。
⑷ 全國兩會精神主要內容(全文)
全國兩會精神考點一: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
即將過去的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的大背景下,各地將亮出怎樣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這無疑將成為觀察地方兩會的重要視角。
全國兩會精神考點二: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在一些地方已經公布的省級人代會建議議程中,審議地方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成為本次省級人代會的標配議題。「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全國兩會精神考點三: 新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各地如何確定新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如何繪制未來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和2035年遠景目標,無疑將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此外,教育、醫療、環境、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一直是省級地方兩會輿論場中的熱門話題。新的一年裡,各地政府將作出哪些民生承諾和部署,同樣備受期待。
全國兩會精神考點四:就業、社保等凝聚民生新期待
「民生」向來是每年兩會的熱點。從就業增收到社會保障,從住房制度到教育改革,多個民生領域「熱詞」,承載了代表委員更多的民生期待。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社保是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標。不少代表委員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在就業領域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目標,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將進入快車道。
全國兩會精神考點五:常用詞
從關鍵詞來看,共有6個方向:
1.幾乎所有省份科技創新都擺在「C位」(各項工作的前3位);
2.突出產業轉型升級,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數字經濟是三大方向;
3.固定資產投資目標有所下調,傳統基建投資退潮,新基建和軌道交通是主方向
4.制度紅利有望進一步釋放,重點關注國企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
5.促消費的重要性提升,有三大抓手;
6.其他關注點,都市圈、碳達峰、碳中和鄉村振興等。
2021年兩會重點內容及熱點話題
一、2021年兩會重點關注三大內容!
1.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
即將過去的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的大背景下,各地將亮出怎樣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這無疑將成為觀察地方兩會的重要視角。
2.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在一些地方已經公布的省級人代會建議議程中,審議地方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成為本次省級人代會的標配議題。「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3.新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各地如何確定新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如何繪制未來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和2035年遠景目標,無疑將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此外,教育、醫療、環境、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一直是省級地方兩會輿論場中的熱門話題。新的一年裡,各地政府將作出哪些民生承諾和部署,同樣備受期待。
二、2021年全國兩會熱點話題
9個關鍵詞速覽兩會看點:
1.關鍵詞一:遠景目標
到2035年基本實現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必須遵循的原則和主要目標。
2.關鍵詞二:民生剛需要
就業、住房、醫療、消費、糧食等話題依舊是熱點。
3.關鍵詞三: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早在2018年1月,******、國務院在《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就提出了鄉村振興三個階段戰略構想,明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目前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其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一些改革試點和重大行動計劃也在積極有序推進。
4.關鍵詞四: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於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規劃先行,是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前提,也是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頂層設計。
5.關鍵詞五:健康中國
健康中國,是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發展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6.關鍵詞六:科技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將創新發展放到了新發展理念的首位。如今,創新在各個領域蔚然成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動機」。
7.關鍵詞七:制度創新
對全國人大法和全國人大議事規則作出修改。
8.關鍵詞八:正風反腐
建黨百年,更要反腐。
9.關鍵詞九:與世界共處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激盪、疊加共振;當今中國,正迎來中共建黨百年和「十四五」開局,並向著新中國成立百年的目標奮進。在此新的歷史交匯點,中國如何與世界共處,中國外交如何發力,全國兩會將是一個重要觀察窗口。
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有何亮點?「經濟高質量發展」將如何實現?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是否會有新一輪調整?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
3月8日19:30-21:00,《乾約》第8期再次隆重開播。乾道特約******政治局集體學習宣講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中國人民大學 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 經濟學院讓·莫奈講席教授黃衛平先生與我們分享了《2021年兩會精神解讀及宏觀經濟形勢展望》。
2020年中國經濟取得了非凡成就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一年,在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經濟深度衰退等多重嚴重沖擊,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頑強拼搏,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全年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我國改革開放和又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黃衛平先生認為,2020年全國人民在我黨的堅強領導下,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尤其是在去年第一季度GDP負增長、全球經濟受到疫情嚴重沖擊的情況下,我國依然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金融風險得到有效化解、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環境治理、生態恢復讓碧水藍天重現,可以說去年我國取得了非凡成就。
對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GDP增長6%以上的預期目標」,黃衛平認為,這充分體現了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要求,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促進增長潛力充分發揮。
在我國基本控制住新冠疫情、疫苗逐步廣泛接種、各行各業全面復工復產的情況下,同時由於去年的低基數效應,今年國際社會對我國GDP增速預期達到8%甚至更高。因此,實現6%以上的增長難度不大。
堅持「房住不炒」
創新是高質量發展階段主要驅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去年大力促進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功組建首批國家實驗室。「天問一號」、「嫦娥五號」、「奮斗者」號等突破性成果不斷涌現。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廣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相關舉措。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黃衛平認為,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去年至今年初房地產領域政府多次出手大力度調控,堅守「房住不炒」原則不變,堅決推進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顯然,創新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首要驅動力,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紅利出盡,第四次工業革命尚未全面來臨的「存量經濟」時代,包含「 5G 基建、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的「新基建」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為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動能。同時,相關領域也將成為國家財政與民間資本的投資重心。
貨幣政策合理適度
「放水」再難重現
政策工作報告中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處理好恢復經濟與防範風險的關系。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黃衛平認為,《報告》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維穩基調,提出將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財政政策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今年財政赤字率在3.2%左右,較去年大於3.6%的目標有所下調,但普遍高於市場預期,總體上屬於較寬松的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方面,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宏觀杠桿率和匯率基本穩定。與財政政策基調相同,貨幣政策也強調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此外,此次《報告》強調要繼續引導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使小微企業融資更加便利,預期企業整體融資成本將穩中有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