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選擇適合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方式
事實上,我個人認為所有企業都應該按不同發展階段選擇不同的融資渠道。因為你小公司不可能說馬上去新三板掛牌融資吧,單是融資成本就要上百萬。而你要是大公司也不能靠那些小貸公司去融資。
下面貼一篇融資服務平台壹顧問老總周泉的采訪稿,介紹下具體的融資方式。
我們大概把企業融資渠道分為四類。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一類渠道是銀行貸款,全國有7百多家銀行,國有五大行和大部分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廣西都有分支機構,本土城商行有北部灣銀行、桂林銀行、柳州銀行,另外還有農信社、農合行、國民村鎮銀行等一百多家獨立法人的銀行類金融機構;
銀行以外信託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十多類持牌金融機構可分為一個大類;
第三類是民間融資渠道,包括小貸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金融服務公司、P2P/眾籌網站等公開渠道,還有更多方式靈活多變完全不持任何牌照的民間資金渠道。
第四類是股權融資渠道,高大上企業到上交所、深交所主版上市公募融資,私募融資可以在北部灣股權交易所等場外市場掛牌融資、向各類股權投資基金、專業投資公司、專業投資者尋求股權私募融資。
㈡ 融資階段哪個最好
沒錢了才想起找融資,是最壞的時機
為什麼這么說?
第一,臨時抱佛腳,時間不對稱
回想當年大學期末前突擊復習的經歷,依然記憶深刻。簡單說,就是用有限的時間(一兩周)去學習無限的知識(整本書都是重點),那種絕望和痛苦讓人抓狂。
沒錢了才想起融資,也是一樣的,用確定的公司生命倒計時(現金流只能撐2個月)去挑戰不確定的融資周期(3-6個月都有可能,也有可能根本融不到),真的很難。
所以盡量多給自己留些冗餘時間。融資並不是聊聊天、談談心就能拿到錢的,尤其是到資本寒冬的今天,融前的BP准備、DD材料包、Data Package都得准備好,之後都會用到。
而且,股權融資是一個不確定性極大的事情,從見到投資人到最終拿到錢,是個漫長的過程。還會遇到各種需求(提供更多資料或客戶訪談),意料之外的變故(比如負責你項目的投資人突然離職了),謹慎的觀察期(驗證下你所描述的藍圖)等等,都需要更多的時間。
第二,命懸一線,太被動
公司現金流可能只剩支撐2個月了,對創始人來說,2個月不能輸血公司就倒閉了,但投資機構並不是非要在2個月內必須投你。
所以,在有限的倒計時肯定會陷入心急如焚、一切都好談的被動局面。
估值肯定是不用太糾結,還可能會面臨很多苛刻條約,這時候簽署不平等條約如果能拿到投資也能保住公司,但未來副作用遲早會逐漸顯現。如果你時間充足,現金流好一點,還能平等談判,可是命懸一線就沒辦法了。
第三,雪中送炭?錦上添花!
聽過不少資本助力創業的故事,聽得多了可能覺得資本總會幫你,沒錯,但要分時間點。
投資機構從來都不是雪中送炭,只會錦上添花。在你公司發展好的時候,資本當然願意助力,給你充足的彈葯加速擴張,最好能爆發性成長
㈢ 公司融資的幾個階段
股權融資根據公司不同發展階段可分為種子輪、天使輪、A輪、B輪……直到PreIPO、IPO、上市後股票增發等。在實際操作中,可分為篩選項目、初步接觸和評估項目、機構內部立項、盡職調查、設計方案、投決會上會、投標及談判、完成交易、投後管理等。
㈣ 創業公司何時啟動A輪融資,以及如何選擇資本
創業公司何時啟動A輪融資,以及如何選擇資本
對於創業前期的成長型企業而言,要何時啟動A輪融資,到哪裡找資本,以及如何選擇資本?以下是我J.L分享的創業公司何時啟動A輪融資,更多創業指導請關注應屆畢業生創業網。
我們主要關注方向為天使輪到B輪的項目,根據我們成功的350多個案例來看:
天使輪一般是核心團隊已經基本成型,項目的方向和具體做法已有雛形,融資金額一般是小幾百萬人民幣。
A輪一般是有產品,團隊有一定數據支持,商業模式已經經過驗證的。金額從大幾百萬人民幣到小幾百萬美金都有可能。
B輪屬於商業模式相對成熟,在行業中有一定地位的項目。融資額從幾百萬至幾千萬美金都有。
何時融資主要取決於三個方面:
資本周期 資本市場好的時候
行業周期 公司所在的大行業是不是熱門
企業周期 在公司上升期(各項數據都在上升)的時候融資
在時間點上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
有的創始人馬上就要沒錢了才會匆忙開始找錢,從我司經手的案例來看,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在此也提醒各位創始人一定注意,准備融資前一定要給自己留夠現金,要知道天使輪創業者拿TS需要20多天,然後盡調 簽SPA,直到最後打款至少1個月;而A輪至少2個月。所以在一切順利的前提下,創業者應至少留2-4個月的現金。
再多說一句,一旦決定融資,創始人至少要花60%的精力,至少整一個月全身心投入;
我也遇見過有的創始人不確定要不要融資,於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但是,投資圈很小(投資人僅六七千,真正一線活躍的不到三千),如果心態不定,圈裡很快就會傳遍,極大影響創業者聲望;而且融資失敗本身對企業士氣的打擊也很大。
如何選擇資本:
從資源的角度來說,基本上分為三類:
(1)投後。
一線基金都有專業的投後團隊,一方面幫企業招人,另一方面幫企業進行下一輪融資。
此外,在不幹涉企業經營決策的基礎上,會參與部分董事會的決議,給企業必要的指引。
(2)產業協同。
不考慮企業未來的盈利性(如京東,美團),更多的.追求企業和自己在現有資源上的協同性,即"戰略投資人"
(3)資源對接。
將投過的創業者做成一個小圈子,把自己認識的創始人或合資過的投資方對接給創業者,尋求各創業者之間的業務合作(如王剛老師、源碼資本)
從企業未來的發展來看,找一家專業的機構投資,肯定比找土豪投資更有好處。
那麼如何選擇投資人:
1、速度
現在的市場環境下,速度大於價格,到賬是重中之重
2、認同
當有多家機構有投資意向且速度價格相當時,就要判斷是否"合得來"。一方面是他是否真正理解你,另一方面,他提出的新思路是不是你想要的。
3、條款
條款關繫到投資人的權利,以及它們對公司治理的干預程度;所以除了要理解條款本身,更多的是要理解它背後的含義。
比如, TS規定公司五年內上不了市就要求你回購,復利15%。這是典型的"不平等條約",但是為什麼這樣規定呢?
首先,一個基金的投資期就是五年,之後創業者就要還錢了,所以對賭五年上市;
為什麼讓你回購呢,因為如果上不了市,投資人需要保證一個退出通道。但是並不一定是你自己承擔回購責任,還可以幫他找一個下家接盤,留得青山在。
4、投資人"案底"
有些機構Drop概率大(TS被召回);此時需要去挖行業"八卦",看對方有無"前科"
5、決策流程
機構決策流程分兩類,一類是投資經理上會前就給TS,此時變數比較大,你還是要多見一些投資人。另一類是上會決策後才出TS,成功概率大很多。
有人說:學習就是洗腦。
而馬雲說:
凡是學習的場所,門口停的是賓士,寶馬,路虎,勞斯萊斯等等:
而在網吧,游戲廳,麻將館門口,停的都是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這就是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而窮人越來越窮!
學習才有希望,不學就會跟不上,要想改變口袋,先改變腦袋!
再好的手機都要充電,再好的電腦系統也要更新,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觀念不改變,將會被這個社會淘汰。
——學習永遠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