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尚福林:做好疫情沖擊下的金融風險防範化解工作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當前,內外部風險挑戰增多,內防風險擴散、外防風險傳染的壓力加大。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定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豐富風險化解手段,加大風險處置化解力度。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 社會 三大攻堅戰之首。其中,金融風險作為最突出的重大風險之一,被視為「首要戰役」。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 社會 的影響程度和波及范圍均是前所未有的,加上國際疫情形勢的不確定因素,造成經濟下行伴隨金融風險上行壓力增加,防控難度顯著加大。面對嚴峻形勢和內外部沖擊,需要各方進一步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增強預判,將防範金融風險與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有機結合,積極應對困難挑戰。
不斷提高防控金融風險認識,始終保持對風險變化的高度警惕
一是不斷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 確立了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目標,不斷創新政策工具和調控手段。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開展逆周期調節,在治理通貨膨脹、防止通貨緊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平穩抑制了改革開放初期因投資過熱等因素引發的惡性通貨膨脹,成功應對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經受住了經濟周期考驗,避免了外部風險傳染。在此次疫情應對中,通過採取更加靈活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創新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和措施,確保了流動性合理充裕,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經濟 社會 發展。
二是不斷強化金融監管體系。 從以人民銀行為單一主體的金融集中管理體制到形成完善的分業監管架構,從行政性、合規性監管轉向審慎性風險監管,構築了支持經濟發展的金融安全屏障。「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銀行監管理念,證券市場公開、公正、公平「三公」原則深入人心。2018年,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銀保監會正式掛牌,金融監管的統籌協調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金融監管的權威性、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得到進一步加強。金融行業法治建設和國際化水平日益提高。
三是不斷加大風險處置化解力度。 改革開放初期,重拳出擊整頓金融秩序,堅決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整治「金融三亂」,清理「三角債」。黨的十八大以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整治金融市場亂象,積極推動結構性去杠桿。針對融資平台、房地產、交叉金融等領域的風險累積,突出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風險防控。影子銀行規模大幅壓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逐步化解。一批重大非法集資案件得到嚴厲查處。在證券市場,嚴厲打擊內幕交易、市場操作、財務造假等違法行為,凈化市場環境。另一方面,積極 探索 創新處置化解手段。20世紀90年代末,發行特別國債為四大國有銀行注資並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承接不良資產,開創了金融風險市場化處置的新途徑。近年來,通過深化中小銀行改革、推進高風險機構兼並重組等方式化解大量 歷史 包袱;推廣債權人委員會機制,推動問題企業債務重組和破產重整。積極構建市場化的損失吸收和風險防範機制,有序建立以存款保險為平台的金融風險處置框架。
四是不斷健全風險防控長效機制。 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改革全面深化。證券市場股權分置改革破解了同股不同權的基礎性制度障礙。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完成,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股權結構得到優化,「三會一層」治理組織架構基本建立,奠定了現代公司治理基礎。近年來,監管部門加強對股東股權的穿透監管,督促商業銀行建立了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資產負債約束機制,樹立資本約束現代經營理念,加快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深入研判疫情對金融風險防控形勢的影響
當前,國內經濟 社會 秩序正在逐步恢復,全球經濟政治格局面臨深度調整。內外部風險挑戰增多,內防風險擴散、外防風險傳染的壓力加大。
全力做好新形勢下金融風險防控工作
雖然疫情對經濟金融造成了重要影響,打亂了正常的經濟生活秩序。同時也要看到,疫情帶來的外生沖擊並未改變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在韌性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隨著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金融市場運行也會趨於正常。此外,疫情對金融業造成的沖擊總體仍在預期區間,現有政策儲備和調節空間相對充足,加上前期金融風險防控工作取得成果,銀行業撥備能力、保險業償付能力目前都處在較高水平,不良貸款率與國際相比仍處在較低水平,股市、債市、匯市總體運行平穩,為應對當前風險挑戰留出了迴旋餘地。基於上述判斷,無論從 歷史 經驗還是當前金融市場情況看,都有信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打贏這場風險攻堅戰。
首先,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定位,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實體經濟的 健康 發展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基礎。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精準施策,全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聚焦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構建保證實體經濟順暢運行的資金循環體系,推動形成經濟金融良性循環。一是宏觀層面精準加大調控力度。繼續科學穩健地運用逆周期宏觀調節手段,引導貸款利率和債券利率下行,引導用好定向降准等扶持資金,穩企業、保就業,拉動居民消費,釋放潛在需求,對沖疫情影響,刺激經濟回暖。二是中觀層面聚焦重點地區、行業以及薄弱環節。特別是解決好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問題。這既關繫到就業民生和 社會 穩定的大局,也與銀行自身信貸資產質量息息相關。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採取非常規、臨時性的特殊手段,給予續貸、展期、增加授信額度等支持,向企業合理讓利,緩解企業財務支出和流動性壓力,幫助因疫情造成暫時困難的中小微企業紓困解圍。三是微觀層面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運用 科技 等手段,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和定製化金融產品,在持續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上下功夫。
其次,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化解風險的治本之策。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困難挑戰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還要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依靠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提高金融供給體系的質量,增強金融結構適應性。一是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深化中小銀行改革,完善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加強內源性資本補充,拓寬外源性補充渠道,增強資本實力,培育核心競爭力。深化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改革,打造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增加有效資本供給。二是加強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為服務實體經濟和防控金融風險提供機制保障。進一步完善各司其職、有效制衡、協調運作的「三會一層」架構,促進加強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強化金融機構資本管理和償付能力管理,建立風險、發展與效益平衡的激勵約束制度,推行風險為本的企業文化,提升風險抵禦能力。
最後,豐富風險化解手段,加大風險處置化解力度。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永恆的主題。一是鞏固前期整治成果,防止風險反彈回潮。保持監管定力,推進資管行業轉型發展,防範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風險,密切監測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狀況,努力實現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持續開展股權和關聯交易整治,堅決打擊股東違法違規行為。穩妥有序處置網路借貸、私募股權等重點領域非法集資活動,維護 社會 大局穩定。二是積極處置化解新增暴露風險。抓住中小銀行機構等重點群體,針對不同類型風險分類施策、「精準拆彈」。通過債委會、市場化債轉股等多種方式,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提高處置效率。三是強化日常風險監測評估。做實資產分類、做好壓力測試、摸清風險底數、前瞻制定各類風險處置應急預案。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評估、調整、補充相關政策措施,防止局部風險擴散蔓延。
0
2. 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 缺乏貸款所需的抵押擔保品,很難獲得外源融資支持。
中小企業作為信貸融資一方當事人,存在諸多缺陷,如:中小企業管理水平低,自我積累意識差導致企業內源融資源頭不暢;中小企業大多不甚規范,經營管理隨意性很大,使得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預期不明、評價不高、信用評級普遍偏低;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固定資產和適當的其它資產,同時抵押程序煩瑣、各種費用較高,從而使中小企業不能很好地滿足銀行的要求。
(二)銀行貸款經營和管理體制的缺陷
銀行惜貸的原因如下:商業銀行貸款許可權上收;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加大了對企業的財務和信用的考察,並要求抵押和擔保;商業銀行在經營方向上「抓大放小」。這些因素使中小企業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同時目前各行對貸款普遍實行了嚴格的責任追究,導致調查人員過於謹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可能性。
銀行是為了滿足銀行自身利益生存發展方面的需要才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具體表現最為嚴重的就是占市場主體的國有銀行對中小企業普遍有所有制歧視。
(三)政府和社會融資環境的影響。
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應該是積極干預的,而我國 府對中小企業許多方面還做得不夠,造成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結構的不合理、行為的不規范和效率低。同時金融機構貸款投向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企業性質或規模的歧視。從信息成本的角度揭示了中小企業融資的根本困境在於,其特定信息結構所對應的邊際信譽成本高於大企業,而銀企雙方單方面都難以突破這一內生的制度。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夠,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在客觀上缺乏良好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中小企業與國有企業相比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具體表現在市場准入壁壘、稅賦環境、商業票據融資、信用和法律等幾個方面。
(四)體制性障礙。
中小企業融資難本質不是技術上的原因而是制度上的原因,認為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及債務合約的特點難以克服利率與風險交替上升的惡性循環,使得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方式不適合銀行。導致擔保公司不能為中小企業融資保駕護航。包括信用擔保機構、信用評估機構等在內的中介服務機構發展緩慢,缺乏權威性的企業信用評估機構,銀行根據自行建立的企業信用評估系統為中小企業發放貸款,而在這個企業信用評估系統中,經營規模這樣的中小企業最薄弱的環節卻被賦予很高的權重,這使中小企業信用等級低,難獲得銀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