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不足的影響因素
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金融不相適應性的存在,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並使城鄉經濟的非均衡性問題進一步突出.金融對經濟的支持不足,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弱化,嚴重製約了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構建新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體系時,要注重該體系
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對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一直以來深受學者關注.本文就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梳理歸納,討論了以下三個問題: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含義和度量,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以及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因素
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對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一直以來深受學者關注。本文就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梳理歸納,討論了以下三個問題: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含義和度量、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以及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因素。首先,本文回顧了關於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Wurgler投資彈性系數方法、DEA衡量方法、金融相關比率衡量方法;其次,從經濟效應的角度說明金融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再次,重點綜述了學者們關於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包括產業發展、政策制度與微觀主體行為等幾個方面;接著,從信貸歧視、貨幣政策結構性調控不足、銀行自身經營缺陷三個角度討論了關於金融資源錯配影響因素的研究;最後,對文獻進行評述總結,以期為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領域研究提供參考。
B. 金融資源的錯配 會給銀行帶來什麼後果
在企業生產初期,銀行對產能過剩行業中的企業發放大量低廉貸款導致過度投資;在企業試圖退出產能過剩行業階段,銀行與政府聯手設置高退出壁壘,加劇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問題的根源在於體制,銀行信貸資源錯配是造成體制性過剩背後重要的金融誘因。
C. 金融資源錯配的根源是什麼
一種是生產要素資源錯配,一種是金融資源錯配。
首先看第一種,生產要素資源錯配。
在,生產要素資源價格基本上是放開的,但是並沒有完全放開,部分關鍵資源仍然處於壟斷地位。
當然,部分關鍵資源如礦產、天然氣、水資源價格不能完全放開也有一定道理,而在這些生產要素逐漸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某些競爭性環節價格放開還是很有必要的,否則的話,將會使整個行業失去活力與競爭力,挫傷中小企業的活力。第二類資源錯配是金融資源錯配。
我們知道,銀行的主要收益來源是存貸款利差。也就是通過吸收儲蓄用戶的存款,然後以高於儲蓄存款的利息貸出去這部分資金獲利。
但是,由於上述生產要素資源錯配以及其他原因,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那裡得到企業發展所亟需的資金,而處於上游的企業則不同了,他們往往是一些大型國企、央企、上市公司,不僅資金雄厚,而且有足額的抵押品,甚至有國家信用作為背書,銀行就更願意把資金貸給這些企業。
即使在這些企業並不缺少資金的情況下,銀行同樣有強烈的意願貸給他們資金。
對於實力雄厚的企業而言,雖然他們不缺錢,銀行同樣有動力給他們貸款。因為假如銀行借給甲企業1個億,那麼在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就可以計入1億元,若同時說服該企業把這1億元重新存入該銀行,那麼在銀行資產負債標的負債端就可以再次計入1個億,這樣就可以完成2個億的指標。
然後,銀行就會利用某些中小企業乙缺乏資金、但是銀行又不願意貸款給他們的狀況做「委託貸款」業務。
也就是說,銀行撮合甲企業借款給乙企業,並從中收取中介費用。當然,甲企業貸款給乙企業的利息肯定遠高於甲企業從銀行貸款的成本。
D. 馬勇的發表論文
轉軌經濟中的銀行監管代理關系與監管者自利,《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年7期。
混業經營與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基於銀行危機的全球實證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年3期。
中國金融業混業經營中的開放保護與國家控制,《財貿經濟》2008年3期(封面文章,《中國經濟學年鑒(2009)》收錄)。
社會信用文化、金融體系結構與金融業組織形式,《經濟研究》2008年3期。
重新解讀現代金融體系:理論詮釋及基於中國國家稟賦的現實選擇,《貨幣金融評論》2008年4期。
金融業組織形式變遷與金融監管體系選擇:全球視角與比較分析,《貨幣金融評論》2008年6期。
關於農戶信用和風險偏好的幾個注釋,《財貿經濟》2009年1期。
金融自由化、國家控制力與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3期(封面文章)。
農戶信用與收入的基本框架及其差異化解釋,《改革》2009年4期。
中國農貸市場的利率決定:一個經濟解釋,《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年6期。
農戶類型變遷中的資本機制:假說與實證,《金融研究》2009年4期。
農村金融中的政府角色:理論詮釋與中國的選擇,《經濟體制改革》2009年4期(封面文章)。
信貸擴張、監管錯配與金融危機:跨國實證,《經濟研究》2009年12期(封面文章)。
金融體系結構與金融危機,《金融評論》2009年創刊號(封面文章&刊首文)。
作為「邊際增量」的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幾個基本問題,《經濟體制改革》2010年1期(封面文章)。
金融結構、銀行發展與經濟增長,《財經科學》2010年2期(封面文章)。
金融危機中的信息機制:一個新的視角,《金融研究》2010年3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地方政府的介入與農信社信貸資源錯配,《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年4期(封面文章)。第五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論文提名獎
資本賬戶開放與系統性金融危機,《當代經濟科學》2010年4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一國銀行業的發展,《財經研究》2010年8期(封面文章)。
監管獨立性、金融穩定與金融效率,《國際金融研究》2010年11期(封面文章)。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11年4期。
現代金融危機的基本機制:文獻述評,《金融評論》2010年6期(封面文章)。
金融危機應對政策的有效性:基於40起事件的實證研究,《財貿經濟》2011年1期(封面文章)。
中國農村金融:核心問題與發展的選擇,載於《中國金融服務理論前沿(6)》,裴長洪主編,2011。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at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An Overview, The I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2011. 2: 2-41(刊首文)
系統性金融風險:一個經典注釋,《金融評論》2011年4期(封面文章,刊首文)。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12年2期。
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一國的金融體系結構,《財經研究》2012年1期。
銀行效率的決定因素:跨國實證,《當代經濟科學》2012年1期(封面文章)。
泡沫、實體經濟與金融危機:一個周期分析框架,《金融監管研究》2012年1期(封面文章,刊首文)。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12年5期。
最優銀行集中度之謎,《金融論壇》2012年3期(刊首文)。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12年8期。
宏觀審慎監管:目標、工具與相關制度安排,《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年3期(封面文章,刊首文)。2012年14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宏觀經濟理論中的金融因素:若干認識誤區,《金融評論》2012年3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中央銀行的宏觀監管職能:經濟效果與影響因素分析,《財經研究》2012年5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貨幣與財政政策後續效應評估:40次銀行危機樣本,《改革》2012年5期(封面文章)。人大復印資料《財政與稅務》2012年第9期。
中國逆周期資本緩沖的「掛鉤變數」選擇:一個實證評估,《教學與研究》2012年12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構建中國的「金融失衡指數」:方法及在宏觀審慎中的應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年1期(封面文章)。
社會自律文化、銀行發展與金融監管,《當代經濟科學》2013年4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金融體系結構、金融效率與金融穩定,《金融監管研究》2013年5期(封面文章,刊首文)。
植入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與宏觀審慎政策規則,《世界經濟》2013年8期。
植入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最新研究進展,《經濟學動態》2013年8期。
宏觀審慎政策的協調與搭配:基於中國的模擬分析, 《金融研究》2013年8期。
E. 彼得
資源錯配究竟應該如何定義?現實中存在資源錯配嗎?經濟學文獻主要從宏觀層面的全要素生產率方面進行分析。經濟學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常常被視為科技進步的指標。彼得
F. 關於貨幣政策有效性有哪些理論啊
貨幣政策有效性理論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指根據經濟變化的徵兆來調整政策取向,當經濟出現衰退跡象時,貨幣政策偏向擴張;當經濟出現過熱時,貨幣政策偏向緊縮。這種政策取向的調整,最終反映到物價上,就是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G. 彼得
資源錯配究竟應該如何定義?現實中存在資源錯配嗎?經濟學文獻主要從宏觀層面的全要素生產率方面進行分析。經濟學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常常被視為科技進步的指標。彼得·克萊諾教授利用微觀層面的生產率差距來定義資源錯配,不僅回答了以上問題,更對產生資源錯配的原因進行了深層次地探究。 在微觀層面,所謂的資源錯配是指在經濟體中,不同產業或是不同企業之間存在邊際產出價值的不相等。很顯然,這一現象違背了經濟學原理中的基本教條,即,市場經濟實現的最優資源分配格局中,不同單位間的邊際產出價值應該相同。 實際中,資源錯配是廣泛存在的。在宏觀層面,不同國家之間全要素生產率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在全球化背景下,很難完全歸因於技術壁壘,相反倒有可能是由資源的不同配置模式所引起。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的產出低下,正說明資源配置對生產率具有重要影響。在微觀層面,克萊諾教授測算了中、美、印三國不同部門的邊際產出價值分布,發現這三國存在不同程度的資源錯配。如果這些錯配能夠被完全消除,那麼中、美、印三國的產出將分別增加115%、43%和127%。 如果說資源錯配確實存在並且對產出影響巨大,那麼產生資源錯配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克萊諾教授給出了資源錯配的五種來源:第一,調整經濟結構存在成本。主要表現在就業和資本市場上的摩擦;第二,通過國有企業而非市場配置資源。以中國國有企業改制為例,改制後存活下來的國有企業的邊際產出價值,明顯高於國企的平均邊際產出價值;第三,非正規部門的存在。印度和墨西哥製造業的數據顯示,非正規部門和正規部門之間因為技能差異而存在較為嚴重的資源錯配;第四,貿易成本的存在。估算表明,通過減少國內各州之間農業產品的價格差,美國農業在1950-1997年階段的產出能夠增加98%;第五,不能根據人的才能分配資源。人與人之間的才能是有差距的,而這種差距可能會影響到資源的配置效果。通過降低不同群體間的職業差距,可以有效地提升一國的產出水平。 減少資源錯配的程度對增加產出具有重要意義。在現實操作中,因為資源配置模式的多樣性以及經濟體所處環境的各不相同,人們不可能獲得資源最優配置的確定模式來指導實踐,但這並不意味著,對資源錯配的研究沒有政策含義。相反,相關研究再次啟示我們,由於不同部門在資源配置上的動態聯系,改革者在政策制定時,應該更加註意從全局出發進行系統性的改革設計。(供稿:財經國家智庫陳菲菲,國家發展研究院方偉)人物簡介: 彼得·克萊諾是斯坦福大學經濟系宏觀經濟學教授,2008年起任頂級學術期刊美國《經濟學季刊》副主編,目前也是《計量經濟學》副主編,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和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訪問學者。研究領域包括經濟增長、生產力和商業周期。
H. IT行業里企業資源錯配怎麼來解決希望能做個了解。
在IT行業企業由於是項目制管理方式,所以普遍存在人力資源錯配。
I. 資源錯配的情況一定是不持久的。怎麼理解這句話
資源錯配的情況一定是不持久的。怎麼理解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