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對策論文 是會計論文么
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根據資金來源可以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即資金來自企業內部,是主要來源,企業將自身儲蓄資金轉化為投資,是企業運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盈餘資金、固定資產變形資金轉移、折舊准備金、應付賬款等;外源融資即企業向其他經濟機構或主體籌集資金,例如發行企業債券或股票、銀行貸款等。
權衡風險和收益是融資的基礎。風險對資金來源和融資渠道具有重要影響,風險的直接表現是融資困難,民營企業自身的收益、風險特點也反映出其融資的特點:第一,融資費用高。我國民營企業規模較小、數量眾多、融資需求量大,但資金需求隨機性大、周期短,民營企業在利用銀行貸款時,銀行花費的人力、財力較多;第二,實現貸款擔保和抵押困難。擔保和抵押是減少貸款風險、提高企業信譽的重要措施,但民營企業的經濟信息透明度低、較為離散、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使企業的抵押品和擔保不符合規范;第三,融資具有階段性。民營企業在不同成長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不同。
一、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及原因
1.民營企業自身原因
我國民營企業大多數是家族企業,並沒有進行公司制改革,所以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實際上是集中在一起的,加之企業管理鬆散,導致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較強;而且很多企業不具備上市所需的大量資金,因此幾乎不可能依靠發行股票或企業債券的方式籌集資金。此外,我國很多民營企業的規模較小、成立時間短,通過非金融機構融資難度較大,因此企業只能將銀行貸款作為外部籌集資金的重要途徑,融資渠道單一。但是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的固定資產較少、還貸能力不高,降低了銀行對企業提供的貸款額度。而且,民營企業的資產、經營信息披露不完整,財政缺乏透明度,不良資產占較大比例,有些企業甚至存在偷稅漏稅、財務報告不真實的違法違規行為,對企業信譽造成嚴重影響,提高了銀行貸款的成本和風險,銀行貸款困難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2.銀行貸款風險
與國有企業相比,銀行對民營企業提供的貸款的經濟風險相對較大。國有企業的規模大、擁有大量固定資產、流動資金充足、還貸能力強,導致銀行形成呆賬、壞賬的可能性較小,如果市場需要的資金量大,銀行更願意為國企提供貸款而不是選擇民營企業。此外,現有金融體系為民營企業提供的信貸業務大多是短期的,中長期信貸供給不足。
3.外源融資成本高、收益低
我國民營企業的地域分布不夠集中,貸款頻率高,導致銀行對民營企業的實際經濟情況進行實地調查的范圍較大、花費較多。而且企業申請的貸款量小,雖然貸款利率相對較高,但是由於成本高,銀行獲得的凈利潤少。而國有企業與金融機構聯系緊密,銀行對國企的放貸業務不需要繁瑣的審查,加之國企貸款量大,銀行能夠取得更高收益。商業銀行制定信貸計劃時期授信額度更多地向國企傾斜,這也是民營企業銀行貸款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4.缺乏健全的信用擔保體系
銀行在向民營企業提供貸款業務時,考慮到風險和成本,通常需要民營企業在申請貸款時提供第三方信用擔保,但我國的信用擔保行業起步較晚,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尚不完善,為民營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服務的機構規模較小、實力不強、收取費用較高,發展進程緩慢。所以,民營企業的銀行貸款信用擔保缺乏有力保障。
5.信息不對稱
民營企業的財務信息通常不會向外界公布,所以企業在外部籌集資金時無法證明其自身的經濟實力和信用水平。民營企業為了成功獲得銀行貸款,會對需要披露的信息進行選擇,披露的信息並不全面,而且,由於一些民營企業存在賬務混亂、管理不規范的情況,降低了民營企業的整體信用水平。同時,我國也沒有建立其健全的信用評估體系,民營企業缺乏權威性的評估機構對其實際信用水平實施准確評估。這是導致企業與銀行信息不對稱的主要原因。銀行在進行貸款業務時,首要的考慮因素就是風險,而信息不對稱成為風險根源。銀行不了解民營企業的財務狀況、潛在資金能力、信用情況、償還能力等,為了確保貸款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為民營企業提供貸款時會更加慎重,相應地企業獲得資金的難度更大。
二、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1.企業提高自身的經濟實力和信用水平
民營企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是降低融資難度、通暢融資渠道的主要手段。民營企業需要充分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和核心競爭力,規范經營和管理。根據國家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增強實力和信譽,有利於資金向企業流動。首先,民營企業要明確產權界定,打破家族管理的傳統模式,向職業化、專業化管理過渡,根據實際的產權結構,分析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實行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建立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其次,企業要加大信用建設力度,完善信用制度。企業要樹立強烈的信用意識,實施嚴格的產品管理,保證產品質量,為企業的社會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礎;建立完善的信用機制,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為貸款申請提供科學依據,並加強與銀行的信息溝通;成立專業的信息管理部,重視信用控制,防範信息風險,及時對企業信息進行修改和補充;最後,企業不斷提高管理能力,完善管理制度,規范管理流程和內容,以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增強資本實力。
B. 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探討
1、 淺談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
摘要:在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很大,是一個龐大而且還在不斷發展的企業群體。它創造了一半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在我國經濟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針對目前中小企業存在的規模小、勢力弱等特點,本文對如何提高中小企...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49 KB 日期:2008-04-01
2、 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從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管理及應收賬款管理的現狀談起,通過調查數據的分析,提出信用管理的關鍵即應收賬款管理,並指出我國中小企業要想更有效地發展就必須加強對於應收賬款的受信企業的全程信用管理。隨後...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2.93 MB 日期:2008-03-25
3、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及其解決方案
摘要 :我國中小企業是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但是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卻遭遇到國家金融政策的限制、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滯後、商業銀行過度防範風險、外資銀行的客戶定位等一系列融資障礙,鑒於此本文...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45 KB 日期:2008-03-19
4、 外貿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探索
摘 要企業持續競爭的源泉和基礎在於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在1990年由兩位管理科學家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企業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和企業能力理論在企業發展和企業戰略...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871 KB 日期:2008-01-15
5、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內容摘要:目前,中小企業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融資難的問題也日益被人們所關注。本文主...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21 KB 日期:2007-10-31
6、 論中小企業吸引人才的困難與對策
[摘要]:中國入世後,面臨著極大的機遇與挑戰,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國家首次提出了人才強國的戰略決策,旨在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優勢,以增強綜合國力在世界競爭中的優勢。各行各業均肩負著在其自身發展的基礎上...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24 KB 日期:2007-10-17
7、 中小企業銷售人員激勵問題的探討
摘要:一個企業的銷售團隊對於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的。一個企業的命運取決於一個銷售團隊,一個銷售團隊取決於一個企業的激勵機制。中小企業銷售人員的激勵是影響銷售人員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直接...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84 KB 日期:2007-09-20
8、 我國中小企業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摘要: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發揮著大企業難以取代的作用。我國現已加入世貿組織,成為世界經濟共同體中的一員。中小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然而...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90 KB 日期:2007-09-20
9、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研究
摘 要中小企業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也是一個長久性的課題.因為不論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而且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存在著中小企業問題。各國經濟發展表...
類別:畢業論文 大小:181 KB 日期:2007-09-10
10、 中小企業網站建設
摘要如今,互連網對企業來說已經不再是新鮮的事物了,大多數的企業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網站。隨著互連網的快速發展,網路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電子商務、網路行銷已不在只是被炒做的概念,人們對其的認識也在深入...
類別:課題課程 大小:1.5 MB 日期:2006-12-14
11、 中小企業辦公自動化系統設計
一、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3二、 設計思路與實施 3(一)技術背景與系統基本目標 31、技術背景 32、系統基本目標 4(二) 用戶需求分析 4(三)系統設計 51、系統功能設計 62、系統詳細設計 83...
類別:課題課程 大小:262 KB 日期:2006-07-27
C. 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及其對策有哪些內容
民營企業現行的融資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A、銀行融資,銀行融資又可細分專為以下幾種:
1、抵押融資,用屬企業或者企業主的不動產抵押給銀行來做融資。
2、信用融資,從企業的良好經營狀況、應收賬款、年開稅票總額等各方面綜合考察來給企業做一筆信用貸款。
3、科技融資,獲得國家高新企業認證的民營企業可用股權從銀行獲得高新企業專用額度且有政府貼息。
B、民間資本,如各種私募、資產管理公司、擔保公司等,以出讓公司股權或約定年化利率獲得融資。
C、風投,如各種風投公司,看中企業良好的經營狀況和成長空間,只接受股權融資。
D. 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研究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是自我結累;二是外部融資。外部融資主要指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在外部融資方面,中小企業由於缺乏規模效應、市場競爭力弱小、融資成本昂貴、無形資產稀缺等不利因素。
與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相關的外部團體主要有三個:政府機構、商業銀行、各類投資者。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商業信貸;各類投資者為中小企業提供股權融資;政府既可以對中小企業投資或借債,又可以通過擔保或監督的形式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與大企業比較,中小企業更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就直接融資而言,中小企業需要管理制度、市場機會的支持;就間接融資而言,它們則需要第**三方擔保和對口服務。政府作為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紐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的政府支持、銀行信貸、直接投資**三方面的融資比例是相仿的,據對美國小企業金融抽樣調查,美國小企業的股權融資約占其總資產49.63%,債務融資則佔50.37%。就外部融資而言,以天使基金和風險基金為主的直接融資占總資產的12.86%,銀行信貸佔18.75%,非金融機構和政府擔保的商業信貸佔15.78%。可見,間接融資仍然是發達國家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間接融資中商業銀行自願型的貸款以及政府支持的信用貸款旗鼓相當。直接融資中的風險投資雖然是中小企業融資的又一重要渠道但並非全部。而且最為重要的是,風險投資由於追求高收益,一般喜歡選擇高成長的高科技企業,而高成長的高科技企業畢竟只是中小企業中較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從政府作用、間接融資、直接融資**三個角度概括我們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觀點。
一、政府與中小企業融資
(一) 政府對中小企業的作用
發達國家設立專門的政府主管部門是對中小企業融資統籌管理的必要條件。我國目前是在經貿委下設立中小企業司,主要負責中小企業政策性研究、中小企業行為輔導等。相信以後中小企業司的作用會越來越大。發達國家的政府部門雖然也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但最主要的形式還是提供擔保支持
(二)政府在中小企業間接和直接融資中的角色
政府的作用可以在中小企業兩種主要融資形式中得以體現:
在間接融資方面,發達國家都有相應的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商業信貸資金的對口銀行。;法國成立了中小企業發展銀行,主要職能是為中小企業提供商業銀行的貸款擔保、小部分直接向中小企業貸款。發達國家的政府支持中小商業銀行的存在和發展,通過制定反壟斷法規、中小銀行優惠政策的形式保證中小企業貸款的獲得。在直接融資方面,發達國家政府不僅鼓勵中小型投資公司參與投資中小企業,而且利用其高度有效的資本市場為中小企業拓展直接融資空間。以美國為例,官方的中小企業投資公司和民間的風險投資公司是中小企業籌資的重要來源之一。
(三)我國政府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現實選擇
具體的介紹您參考這里,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http://hi..com/cncapital/blog/item/8c22a618f491210735fa41a5.html
E. 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財務融資策略研究
經濟「新常態」的基礎是企業「新常態」
作為市場經濟的細胞,企業的「新常態」是中國經濟 「新常態」的基礎。那麼企業的「新常態」又新在何處?或者說企業「新常態」的特徵有哪些?
首先,企業「暴利」時代已經結束,「微利」時代已經到來。1998年至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而到2013年,這一增速降至12.2%,今年1至5月僅為5.8%。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傳統的依靠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投入獲得「暴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企業主要依靠信息、知識和技術這些新要素,依靠創新獲得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來獲取利潤。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下,企業需要對人力資源進行長期積累和投入,利潤的獲取將更加艱難,那種期待一夜暴富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積小利為競爭力的企業將成為常青樹、不倒翁。
其次,以現代信息技術、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物聯網企業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新趨勢。以現代科技、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物聯網,已經初步形成覆蓋物聯網感知製造業、通信業和服務業的完整產業鏈,改變著企業的生產、儲存、營銷全過程,產生新的業態,發展出新的盈利模式,引領著企業的發展趨勢,並且帶來新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再次,中小企業成為「新常態」的主力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億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員提供工資性收入。隨著國家反壟斷的規范化,國家將加大對國有企業、跨國企業壟斷的監管力度,依靠行政和技術進行壟斷的機會逐漸弱化,相反,國家在財稅政策、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創業興業、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將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中小企業將成為我國企業中數量最大、最具內在活力和動力的企業群體,在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增加稅收、吸納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將發揮主導作用。很顯然,中小企業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成為「新常態」的重要特徵。
最後,企業的國際化成為一種常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中國企業的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與配置加速,中國企業通過引資、引技、引智的方式,將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帶向國際市場,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製造基地、研發設計基地和營銷渠道,尤其是資源、能源、高新技術和先進製造業企業,國際化、跨國經營不可阻擋。
「新常態」下企業要抓住四大機會
面對「新常態」這樣的大背景,企業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逐漸強身健體,同時要抓住機會,有所作為,少講「逆勢而上」,多說「順勢而為」,關鍵是要抓住四大機會。
一是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技術機會,盡快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增速換擋步伐,始終使企業走在「新常態」的潮頭。
二是抓住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帶來的改革機會。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企業結構,「新常態」為企業加快混合所有制結構的建構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通過混合所有制的建設,改變企業僵化、缺乏活力的經營體制,將使企業在組織結構上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是抓住城鎮化作為國家發展長期戰略蘊藏的政策機會。新型城鎮化是拉動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引擎,引發中國社會一系列變革,巨量的投資、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產階級群體的蘊育,為企業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會。
四是抓住市場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機會。中國的改革盡管已經30多年了,但由於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對中國的企業來說總體上尚很陌生,很多企業尚不會運用市場經濟規則和現代企業制度來配置資源,發展自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為走在市場高端同時有能力創造市場的企業提供了機會。
「新常態」下企業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進入經濟「新常態」,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大多數企業面臨一道坎。順利跨越,前程似錦;超越不了自己,生死難料。
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布局,強調內外平衡,把握發展主動權。在價值觀上,企業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有所為有所不為,既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社會責任賬,既注重當前,更注重長遠;在經營觀上,以多元共贏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維模式,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競爭對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企業發展中促進共同發展;在對外開放戰略上,由出口為主轉向進出口並重,從貨物貿易為主轉向更加註重服務貿易,由「引進來」為主轉向「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在社會責任承擔上,致力於維護和發展開放型經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治理機制完善和規則制定,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積極參與者。
具體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式時,還可參考以下策略。
智謀為先,審時度勢。「新常態」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環境,企業謀發展、做決策,不能憑感覺,而是要關注大勢,特別是面對未來的差異化調控,企業應更講究經營戰略與戰術。哪些地方該支持,哪些地方不支持,政府會有所側重,企業必須審時度勢,借勢發展。
精專為上,強化主業。擴張的時代過去了,企業也要收縮戰線,不要再繼續簡單擴張,要向著精、專方向發展;要立足主業,立足產品,做好品牌。要盡快縮短技術差距。要懂得整合資源,嫁接改造,縮短新技術的研發時間。企業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整合資源,通過收購兼並國內或國際企業,在其技術基礎上實現獨立創新,也是一種可以考慮的捷徑。
資本為王,縱橫聯合。「新常態」下的企業應考慮如何使有效資產盡快進入資本市場,全力以赴推動以上市公司為平台的、縱向的、橫向的、跨國產業的整合,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在資本充裕的基礎上,儲備戰略資源,要深刻理解商業模式的變革,做強實體經濟。
創新為本,科技引領。「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實體經濟之中,抓住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會,以信息經濟、智慧經濟引領企業轉型發展,引導企業與互聯網接軌,在全球鋪設營銷網路,大力發展跨境電商。企業決策者要懂得,過去造就富翁的行業是房地產業,現在造就富翁的是互聯網行業,未來造就富翁的將是金融業。
企業、政府、社會三向聯動
「新常態」下的企業要大有作為,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企業眼睛向內、做強自身的基礎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勵,為企業創造有利於發展的良好環境,是企業實現超越的保障。
政府、企業、銀行要三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動,加強溝通,提升信心,鼓舞士氣,才能幫助企業通過考驗。
政府要幫助企業解決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現階段,融資成本侵蝕著企業的平均利潤,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銀行基準利率過高。銀行掌控著國家經濟命脈,屬於非常規企業,國家以常規企業的考核機制對銀行進行管理,這種考核機制的不合理,使得銀行運用霸王條款,將實體經濟微薄的利潤轉變為銀行的利潤。這種狀況不改變,會使得實體經濟企業在「新常態」下難有作為。
要松綁貸款擔保條件,釋放企業積極性。在當前互保危機頻發的情況下,銀行對於貸款擔保條件的設置越來越嚴苛,不僅要求企業間互保,有些地方甚至新增了「夫妻雙方或重要股東簽字」的貸款條款,把企業的有限責任擴大為無限責任,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家的積極性。因此,政府有責任強化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銀行間的信任關系。
要盡快出台適合「新常態」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高稅收已經成為企業的沉重負擔,使得作為轉型升級主體的企業失去了轉型升級的動力。中小微企業日子更加難過,而各地稅收又不能少,於是只好轉嫁到當地的大企業身上,甚至出現預交稅現象。
政府必須意識到,「新常態」下,傳統的調控手段不好用了。過去,一旦經濟增速慢下來,宏觀調控的一種常用手段是寬松貨幣政策,用以擴大貸款、刺激投資。現在,我國的存量貨幣規模相當可觀,2013年末廣義貨幣(M2)余額達110.65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56.88萬億元,M2與GDP之比為1.95,而美國的這個數字是0.65,僅為中國的1/3.M2與GDP的比值越高,說明經濟運轉的效率越低——投入了大量的貨幣,卻產出很少的GDP.
總之,「新常態」下中國企業要順利度過增速換擋期,進入平穩發展期,必須發揮企業、政府、社會三個車輪的作用,三向聯動,相互推動,才能實現中國企業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