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比較分析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優劣勢,結合現實分析目前中國的融資格局及其發展趨勢
2013年中國融資租賃業總體發展迅速。2013年融資租賃公司突破了1000家,達到1026家,比年初的560家增加466家,增長83.2%;融資租賃行業注冊資金突破3000億人民幣大關,達到3060億人民幣。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融資租賃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我國金融租賃業近年來都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預測認為2017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金融租賃大國。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融資租賃合同餘額約1.9萬億元人民幣,比年初1.55萬億元增加約3500億元,增長幅度為22.6%。其中,金融租賃合同餘額約7400億元,比上年底的6600億元增長12.1%;內資租賃合同餘額約6600億元,比上年底的5400億元增長22.2%。
我國融資租賃行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融資租賃行業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加明顯。
⑵ 中國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發展狀況
在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上,目前中國為1:8.2,而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均為1:1,韓國為1:1.6,日本為1:1.7。
⑶ 簡要分析當前中國網路金融存在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當前中國金融市場主要的問題還是制度問題,改革開放後,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體制的改革遠遠落後於實體經融體制改革的滯後,最終必將影響到實體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記得2006年的時候我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將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科學的風險管理機制、高效的市場營銷機制以及雄厚的資本實力等優勢,與中資銀行展開全方位的競爭.我國金融體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三大問題
第一,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當前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從兩個方面得出初步判斷.
首先是儲蓄—投資轉化率.社會資金轉化為投資通常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貸資產形式發放給資金需求者;二是通過財政資金如國債的形式轉為投資;三是通過資本市場如股票、債券等形式轉為投資.在財政融資方面,盡管我國稅收佔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與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指標30%—40%相比,仍相距甚遠,更何況財政支出具有很強的剛性,且大部分支出為非生產性支出.在證券融資方面,由於資本市場的不規范,近年來其佔比更有明顯下降.由於上述兩個融資渠道相對較弱,銀行信貸仍然是我國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主要途徑.從2000—2003年國內金融市場融資情況可以佐證以上的分析.2000年,貸款占國內金融市場融資總量的比例為69.7%,國債佔比17.8%,企業債佔比0.6%,股票佔比12%;到2003年,貸款佔比升至85.1%,企業債佔比微升至1%,國債佔比降至10%,股票佔比降至3.9%.
根據人民銀行和西南財經大學聯合課題組的統計分析數據顯示,自1995年我國商業銀行首次出現存差約0.3萬億元以來,到2003年末存差已經擴大至4.9萬億元,大量資金沉澱在國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並未有效轉化為生產性資金.
另外,國內儲蓄過剩與外資大量湧入並存的現象存在,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國內金融資源的浪費,反映了儲蓄無法順利地轉化為投資.
其二是M2/GDP指標.大量的理論及實證研究表明,M2/GDP指標過高,通常反映出貨幣供應量超過經濟增長的實際需要,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2003年末中國M2/GDP比率已經達到189%,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遠遠超過一般國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盡管這裡面有貨幣化進程的因素,但M2/GDP這一指標的持續上升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信貸推動特徵,而且信貸資產的運用效率趨於下降,不能不說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問題.
另外,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和績效可以說代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績效.但是,按照英國《銀行家》雜志2004年第7期公布的全球性1000家最大商業銀行最新排名和主要財務數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按資產排名分別為第20位、第28位、第33位、第41位;按績效排名則分別為第85位、第83位、第69位、第81位.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2006年我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之時,外資銀行將於中資銀行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展開全面競爭,我國金融業所面臨的形勢是何等之嚴峻.
第二,融資結構扭曲,金融體系內風險向銀行集中.
目前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嚴重失衡,我國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增加了銀行貸款風險,制約了經濟持續協調健康地發展.從國內金融市場整體融資結構來看,2003年國內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規模約為3萬億元,占融資總量的85%,而同期股票、國債、企業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新增規模為5340億元,只佔融資總量的15%.再進一步具體化,從2001年、2002年到2003年,銀行貸款占企業融資的比例分別為75.9%、80.2%和85.1%,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93.8%.可以看到間接融資佔有絕對比重,融資結構嚴重失衡.
按照金融運行的一般規律,短期資金需求主要靠銀行貸款,即間接融資的辦法予以解決;長期資金的需求主要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方式來解決,這樣可以避免用短期資金來源解決長期資金需求的種種弊端和風險.然而,目前我國的現狀卻是,90%的長期資金需求都是通過商業銀行以間接融資渠道解決的.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資產來源又是以短期資金為主,從而產生了短存長貸引發的流動性問題,蘊藏著潛在的金融風險.
第三,直接融資體系內結構失調.
一是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發展不平衡.在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通常是股票市場融資額的數十倍.我國的情況則相反,2002年末,中國GDP總值為10萬億元,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和企業債的未清償余額為35000億元,相當於GDP的35%.其中,企業債券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它的未清償額不到1000億,佔GDP總額的比重不足1%.
與債券市場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迅速.自1991年開始,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股票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市價總值、交易規模等,逐年攀升.截至2003年底,我國股票市場的市價總值4萬多億元,相當於當年GDP的36%.股票市場融資相對於間接融資的比重在調整中也逐步上升,2004年第三季度這一比重達到了4.8%.
二是在債券市場中,企業債的發展嚴重滯後.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品種主要有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特種金融債和企業債四大類.從1994年開始中國國債發行規模呈現跳躍式增長,2004年中國國債的發行規模已近7000億元人民幣.同時,政策性金融債發行總額也呈快速增長態勢.2004年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總額已達到4298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債券市場中發行規模僅次於國債的券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後.10餘年來,在多數年份中,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都不超過500億元.從2004年的情況看,截至2004年11月底,企業通過股票市場籌資1273億元,通過債券融資245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僅為股票融資規模的五分之一.
二、對策建議
第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實體經濟背景.
現代金融體系存在的基本價值就是積累資本,配置資本,資本的配置效率依賴於金融體系.但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不僅僅依賴於金融體系,它還更多地依賴於金融資源的主要使用者——國有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承擔的過重的政策性負擔,使之在愈來愈市場化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舉步維艱,但無論如何,融入市場,加快自身的市場化步伐是國有企業的唯一選擇.
因此可以說,國有企業攻堅戰與我國金融體系建設是站在一條船上的難兄難弟,患難與共,禍福同享.加快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必須同時加快國有企業攻堅戰步伐,以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條件和前提.
第二,以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化進程為核心,進一步完善金融產權制度.
完善我國的金融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是,要加快金融產權的多元化進程,允許各種投資主體投資金融產業,實現金融主體成分的多元化.無論是什麼性質的產權主體控制金融,都要對金融機構的經營失敗負責,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經營失敗成本轉嫁,即真正實現金融產權的完整化.只有把金融機構轉嫁失敗成本的路堵死了,金融機構的成本才是真正內在化的完全成本,預算約束才是真正的完全硬約束.
目前的一個著力點是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力度.核心是股權多元化.產權結構的多元化有利於形成相互制衡、有效約束的內部治理機制,將國有商業銀行還原為真正的金融企業,使其逐步建立靈活有效的經營機制,真正以利潤最大化或公司價值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同時,多元化的產權結構也有利於強化外部監督,促使各項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
目前,加快發展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關鍵,是盡快出台2000年以來一直加緊修訂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放鬆一級市場管制.一是改審批制為核准制,並逐漸進步到注冊制.二是打破對發債主體的限制.三是放寬所募資金使用限制.四是實行企業債券利率市場化.五是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要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應該大力培育保險公司、商業銀行、養老基金、投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以提高市場流動性,降低市場風險
⑷ 如何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目前,金融業進入了去杠桿、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階段。而金融改革劍之所指,就版是力圖減少金融資源內權部循環,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助推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2017年,銀行業針對空轉套利等問題加強整改、嚴肅追責,禁止杠桿多、嵌套多、鏈條長、套利多等行為,主動壓縮同業業務。銀行表外資產擴張放緩,資金空轉現象減少,企業融資鏈條縮短,有效緩解了實體經濟融資壓力。與此同時,5家大型國有控股銀行掛牌普惠金融事業部,為實體經濟進一步提供有效支持。一些關鍵性指標正在發生積極轉變:貸款結構優化,新增貸款更多投向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領域。
⑸ 中國從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借鑒的研究目的、意義和主要內容是
美國金融監管政策經歷了從強化監管到放鬆管制的十年輪回。奧巴馬政府強化金融監管體系建設並出台沃爾克規則,特朗普政府則大力放鬆金融監管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特朗普政府提高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資產認定門檻,放鬆大型銀行監管標准,明顯放鬆中小銀行監管要求,著力放鬆沃爾克規則,並適度降低資本市場監管要求。監管放鬆有利於美國金融提高國際競爭力,但可能導致國際監管合作重構,誘發負面外溢效應和全球監管套利,引發新的重大金融風險。與美國不同,中國金融監管近期逐步強化監管,這與中美金融發展階段、金融結構和監管體制的差異緊密相關。中國需著力把控美國金融監管放鬆的外溢沖擊,全面深化金融改革開放,有效防範內外風險共振,消除監管灰色地帶和監管空白,同時,借鑒美國實行差異化監管,大力提升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水平和消費者保護水平。
【關鍵字】監管放鬆 沃爾克規則 外溢效應 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爆發促使美國進行「大蕭條」以來最為重大的金融監管改革,監管日益強化。2008年,奧巴馬政府在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下,開始對金融業進行嚴格監管,出台了《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以下簡稱《多德—弗蘭克法案》)以及極為嚴格的沃爾克規則(VolckerRule)。但是,自特朗普競選總統開始,放鬆金融管制的呼聲漸強。特朗普在競選階段就對沃爾克規則提出嚴厲的批評,認為沃爾克規則對大型金融機構進行的嚴格監管,抑制了華爾街金融創新並降低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競爭力。其一上台就放鬆了對金融體系的管制,重點是修改沃爾克規則,提高美國金融體系的效率和國際競爭力。作為《經濟增長、放鬆監管和消費者保護法案》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沃爾克規則」修訂案於2019年8月20日獲得美國貨幣監理署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批准,美國金融監管放鬆走向了新高潮。美國金融監管呈現從強化到放鬆的十年輪回。在美元霸權體系下,美國擁有全球最發達的金融市場,其金融監管政策對於全球具有顯著的外溢效應。隨著美國貨幣政策調整、稅制改革以及實質放鬆金融管制,其他經濟體可能面臨較為顯著的金融波動和經濟沖擊,甚至產生系統性的影響。反觀中國,過去數年實施的是日益嚴格的金融監管,在以去杠桿為主導的政策調整中強化了對金融機構和市場的調控與監管,金融機構的風險暴露可能有所縮小。但是,面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壓力,中國金融體系的韌性和彈性能否提高仍有待觀察。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互動日益深化,美國貨幣政策轉向和金融監管放鬆所帶來的外溢沖擊及其應對策略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系統梳理近十年美國金融監管政策的演進過程及核心內容,評估其產生的全球影響,對比中美金融監管改革的差異並分析原因,進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⑹ 投資銀行是如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
配置效率改進措施
第一,大力發展中國債券市場,深入推進股票市場上市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例,轉變社會融資方式。社會融資方式藉以減輕對銀行信貸方式的過度依賴,既能形成銀行體系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外在壓力,又能紓解銀行體系改革的內在風險。
第二,貨幣當局應改變以上調存款准備金率、控制信貸規模等數量調控手段為主的貨幣政策思路,逐漸過渡為以利率價格手段為主,流動性延續寬鬆手段為輔的策略。流動性延續適當的寬松,可以提供金融資源供給避免傷害到實體產業正常性貸款需求,與利率價格上調合力形成對金融資源需求的有效調控。
第三,政府主動適時調整國家產業政策與財政投資進度,控制好國內基礎設施等固定投資的過快增長,從而避免信貸配給手段下造成對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變相「擠出效應」。
據審計署去年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07174.91億元,其中銀行貸款為84679.99億元,佔比79.01%;已支出的債務資金中用於市政建設、交通運輸、土地收儲整理、科教文衛及保障性住房、農林水利建設等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的支出佔86.54%。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去年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企業投資佔比為35.60%。
⑺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在中國資本領域哪個比例大
直接融資在中國資本領域比例大
現在的中國更適合直接融資,因為中國現在的信用體系發展還不太健全。
1.資金供求雙方聯系緊密,有利於資金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2.由於沒有中間環節,籌資成本較低,投資收益較高。
3.由於資金供求雙方直接聯系,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融資要求或條件進行組合,有利於實現資金的順利流通和優化配置。
4.直接融資的發展必將要求相應機構的發展,由此引起整個金融體系的變化。直接融資的發展與企業的股份制改造、資本運作、財務管理緊密相連,由此要求現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的發展,這正是我國目前所欠缺的。投資銀行的發展,可以有兩條道路,由商業銀行發展投資銀行業務或發展獨立的投資銀行。
⑻ 為什麼"我國金融體系發展不平衡,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影響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不利於金融"
間接融資就是銀行吸收存款然後貸出去么,我們國家現在強調發展直接融資,也就是證券發行和交易市場,這樣資金配置效率更高,對資金贏余方和需求方來說,當然是後者更直接有效么,對么?呵呵,請選我做最佳答案,謝謝
⑼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在線等~~!~
一、間接融資的比較優勢 1、間接融資對促進金融體系穩健發展與經濟增長具有獨特優勢。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間接融資(銀行體系)具有貨幣創造功能,對經濟增長有切實的促進作用。由於投資增長是經濟處於增長期的常態,要滿足投資需求,離不開銀行體系的貨幣創造,而直接融資只是對現有儲蓄的重新組合,不能創造出新增貨幣。因此,在資金供應方面,銀行體系十分重要。從銀行體系本身來看,由於銀行體系規模龐大,具有規模經濟,有能力開發與利用專門技術,降低交易成本,在向擁有生產性投資機會的人提供資金和流動性服務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 從金融市場的運行看,由於金融市場上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導致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成為金融市場正常運作的障礙。而銀行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範這些風險的發生。因為銀行在認定貸款風險,防範由逆向選擇造成的損失方面,有豐富的經驗與辦法。銀行還有一定的手段監督借款者行為,從而減少由道德風險造成的損失。因此,銀行能夠在向儲蓄者提供利息收益或大量服務的同時仍然獲利。 從上述方面說,銀行體系在金融市場上開辟了一條渠道,能有效地將儲蓄資金引入擁有生產性投資機會的人們手中,在增進實體經濟的效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2、銀行體系面臨著短資長用和銀企關系過密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銀行體系也有弱點。表現為, 銀行資金來源期限一般較短,而貸款期限通常更長一些,這種期限的不對稱導致了流動性的不對稱,易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困境中,並引起系統性風險。 而如果銀行主導金融體系,銀行將對企業產生重大影響。一旦銀行獲得了有關企業的重大內部信息,它就可以向企業索取租金,而企業也不得不付出這一租金以得到資本。同時,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中,銀企關系往往較為緊密,常常阻礙企業創新與增長。 在銀行和企業關系緊密時,銀行家往往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因此可能被企業所收買,或與企業共謀對付其它債權人。而銀行對企業的控制同樣也擴展至銀行本身。在這種情況下,盡管銀行對企業享有了控制權,可以充分獲得企業信息,並監控企業經營,但銀行與企業將不可避免地聯結在一起,往往與企業共謀,並可能導致銀行在金融事務中過度強大,加大了風險集中度。 二、直接融資的比較優勢 1、直接融資可以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改進企業治理結構。與銀行體系相比,直接融資(證券市場)能夠更有力地促進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一個運行良好的證券市場首先可以促進信息的獲取與傳播。由於市場規模較大,流動性較高,市場主體因而有更大的動力花費資源去研究企業,從而改進信息披露制度,促進資源配置,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在促進企業管理方面,股票市場的運行便利了收購與兼並,從而使經營良好的企業具有更大的動力,經營不善的企業面臨直接的市場壓力,更易將管理人員的報酬與企業業績掛鉤,有利於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發展。在降低風險方面,一方面,運行良好的股票市場提高了企業規避流動性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由於許多有利可圖的投資要求獲得長期的資本承諾,但投資者往往不願長期放棄其對儲蓄的控制權,而流動性較好的股票市場允許投資者在需要資金時迅速而成本較低地出售股票,從而使得長期投資更具吸引力。 在資源配置方面,股票市場的正常運行有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而運行良好的股票市場還有助於鼓勵高效的會計標准、信息披露標准和減少資源配置障礙的合約制度的發展。 2、直接融資面臨著信息不對稱、進入壁壘及監管等問題。盡管如此,直接融資在促進經濟發展中也具有很大的缺陷。首先,證券市場的正常運作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方便投資者平等及時地獲得相關信息。這樣,如果一些投資者花費了大量資源獲得相關信息,其它市場參與者將同時獲得其研究成果。因此,他們同時購買該股票,導致股票價格上漲,從而產生了搭便車問題,降低了市場參與主體獲得信息的動力。 其次,直接融資在監控企業方面存在缺陷。一是內部人往往比外部人擁有更多的企業信息。這種信息的不對稱降低了證券市場的效率,因為信息不完全的外部人在企業控制方面不如擁有完備信息的內部人,除非他們付出很高的代價。二是由於證券市場的流動性較高,交易活躍,為降低企業風險和防止大股東操縱企業經營,鼓勵企業股權的分散化,從而使企業擁有許多小股東,而每一個小股東監督經理人員行為的動力較小,從而降低了建立審慎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動力。 再次,由於逆向選擇的存在,直接融資還有較高的進入壁壘。對於希望進入證券市場直接融資的企業來說,必須披露足夠的信息,其經營規模也須達到一定要求。而企業規模越大,企業越著名,投資者在市場上獲得的有關它的信息就越多,評定企業優劣就越容易,因而願意直接投資於這類企業的證券。因此,進入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的多為大企業,中小企業難以進入證券市場,倒是從銀行獲取信貸更具成本優勢。 最後,證券市場如果運行不當,往往會引致投機,引起證券價格的猛漲暴跌,導致市場動盪,並連鎖反應到其它金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