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製造業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帶來哪些便利
「我方無法承擔貿易摩擦新增的關稅。請問你方怎麼考慮?如果不能接受,能否提前通知我方?」7月6日,美國宣布對340億美元自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征關稅後,中國機械鑄造企業安徽應流集團給所有美國采購商發了一封通知函。得到的回復卻驚人地一致:所有美國客戶都同意由他們消化關稅上漲帶來的成本。原來,美方企業經過精確測算後發現,即使加征25%的關稅,中國產品相對於美國產品仍具有性價比優勢。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業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條,與世界各國企業開展貿易往來,進行產業投資,同時引進和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中美兩國企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實現共贏,交流帶來機遇。
中國製造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惠及各國客戶
「面對美國加征關稅,我們不慌,是因為10年前我們就開始轉型升級,產品過得硬。」安徽應流主管技術的副總經理丁邦滿介紹,公司客戶大多是國際上的高端製造業企業,他們更看重產品的質量和交付能力,其次才是價格。「如果客戶要用別的供應商來代替我們,將涉及到圖紙、模具、工藝、合規等諸多生產環節的改變,短期內很難實現。」
杜應流是這家企業的創始人,在給美國客戶發完通知函後,他帶著研發和市場團隊到歐洲拜訪了一些企業。如今,他們不僅要開拓、鞏固美國市場,還在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推銷中國產的發動機和燃氣輪機葉片。
「起初,有很多機械產品我們製造不出來,國際上的那些企業對我們並不關注。」杜應流介紹,「而一旦我們具備生產能力,他們就會表現出歡迎的態度,願意與我們合作。市場中多一個參與者,就更有可能降低產品成本。」
以發動機葉片為例。最開始國際上的幾家葉片製造商之間缺乏競爭,所以定價格、定標准時非常強勢,這讓采購葉片的發動機廠家很被動。「不少知名的國際發動機廠家也受制於這些企業,希望看到有新的葉片製造商加入競爭,提高產品性價比。我去拜訪了幾家歐洲發動機廠,對方都對與我們合作表示出強烈的興趣。」杜應流說。
中國資本支持科技創新,助力各國創業企業
不但中國製造走向世界,中國資本也開始參與國際投資,向世界提供廣闊的市場。
在美國華盛頓州,初創型生物科技公司Cerevast研發了一種科技產品,該產品通過超聲波溶解血栓,可以第一時間對中風患者進行急救。市場上,許多這樣的先進創新技術是由中小型創業企業完成的,但這些企業要實現量產,進一步開拓銷售市場,還需要更多資金、戰略和產業鏈的支持。Cerevast在C輪融資中,就引入了來自中國的民營風投海銀資本。
中國資本如何幫助這家美國科技企業?海銀資本創始人王煜全介紹,首先是幫助Cerevast進入中國市場。通過與北京中關村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園合作,該公司向中國國家葯監局提出醫療器械注冊與審批申請。如果順利,18個月內就能完成報批。
更重要的是,海銀資本可以幫助這家公司實現從研發到量產的轉變。「與跨國巨頭相比,小公司在規模化量產和產業鏈組織能力上往往差距很大,導致許多創新產品未能最終實現量產,走進市場。」王煜全說。
王煜全帶著Cerevast生產的原型機來到深圳,這里擁有世界級的製造業集群,能夠支撐起創新產品的快速驗證並迅速實現量產。一家深圳廠商拿到王煜全帶來的產品後自信地說,只要Cerevast選擇在深圳投產,很快就能實現量產,降低產品成本。
來自中國的投資和製造能力,支持了一家美國企業的科技創新,而且在審批、生產上並沒有給外企「添堵」。「產品早一天上市,就能早一天讓各地的中風患者獲益。這樣的國際商業合作在中國很受歡迎。」王煜全說。
② 我為什麼來華為
正當全國各地企業爭先恐後地申請在創業板上市,然而作為全國科技創業型創領軍企業卻始終沒有上市計劃。狼性十足的華為,為什麼不上市?難道華為「不差錢」?華為的發展目標又是什麼?這些對外界來講成了一個「謎」。華為為何不上市?作為資金與技術雙密集的通信行業,資金是否充足成為企業快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條腿」。而「巨大中華」老大華為卻沒有上市。上市的理由總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卻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對於華為不上市的揣測頗多。有人說華為之所以選擇遠離資本市場,與公司總裁任正非的個人風格有關,在這位業界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領下,華為多年來保持著低調的作風。內部人士對記者說:從華為的經營層面上來看,不上市經營策略會更加靈活。很多不願意受監管的企業不想上市。上市後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營業務,市場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體高度關注也可能會對上市公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企業的重大經營活動及經營決策都必須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管理層在經營靈活性,降低資金效率,資金周轉等方面主控性相對受影響。華為不差錢,這也是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無融資需求,這類公司主觀上就不想成為公眾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也不想公眾分享企業成果。看上去華為現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錢的時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華為也受到了打擊,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這就是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內部員工持股計劃。華為會根據績效分給老員工內部期權,購買的這些股份年終會有分紅,這也將員工與公司緊密聯系起來。華為的這種融資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錢,利息照付,並且把一部分資產給子女作抵押。這種融資方式無疑是互惠的,深受華為員工歡迎,絕大部分員工都非常樂意擁有公司的內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時獲得資金支持,而華為的股份也沒有外流。如果持股員工想要離開公司,公司會將股份收回。但是據內部人士透露,現在進企業的新員工目前已經沒有購買股權的機會了。也正是因為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華為大比例的員工持股導致其內部股權結構復雜。這也是另一個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華為從1997年實施全員持股到2001年股權轉期權後,內部的股權結構已相當復雜,甚至連持有華為股票的員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頭的這點東西到底值多少錢。華為上市的利與弊在2000年,華為就成立了一個專事資本運作的小組,而據內部消息透露,任正非從2001年以來也曾嘗試向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這樣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讓20%~30%的股份,同時吸收5-6家企業投資入股,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過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後,再去海外整體上市,但是世界巨頭們卻不買賬,結果是不了了之。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權融資,一旦出現經營問題,將面臨嚴峻的擠兌風險。從2002年以來,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內的知名投行,都與華為接觸過,在他們看來,華為上市還有很大的難度。而從2003年以來,華為公司也開始變得復雜起來,華為一分為八,分拆為華為技術、華為移動等分支,這其中,也有為了理順股權的意思。據了解,針對內部股制度的改革,華為職工持有的股票被剝離出來組成一間新公司——華為投資,這間公司將以法人股東的身份持有未來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來可能上市的資產將以華為技術為主。這一改革或許也是針對上市而做的安排。全球五大電信咨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國總裁王煜全表示,雖然員工持股極大地激勵了華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華為這些年來取得的良好業績,但是這個問題越拖解決的難度就越大,內部股權紛雜可能是導致華為遲遲沒能上市的重要原因。很多人認為華為上市是遲早的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任正非也曾說過,「我們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一位在華為工作十餘年的老員工對記者說:「如果公司上市,我當然很樂意接受這份厚禮,但是從理性角度來看,上市對華為未必是好事。」他擔憂的對記者表示,現在華為的員工雖然在某些方面對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為華為人,每個人都有著一份歸屬感,通過「集資」把錢投到公司,從而與公司緊密相連。一旦企業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必然是棘手需要處理的一部分,處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會導致人心渙散。此外,對於一些持股比例較多的中高層來說,可能會出現追逐短期利益的現象。任正非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華為就帶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結,就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位。對於面臨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戰的華為,上市或許會助其一臂之力。華為有關人士表示,華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國際化、有競爭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於達到目標的措施。市場人士據此分析認為,華為的上市,尤其是走國際化道路的上市,有助於其吸引一批高質量的戰略投資者,同時對於華為現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國際業務而言,其透明、嚴格的公眾公司形象將極大地推動華為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以真正實現其成長為偉大國際化公司的目標。華為要做偉大的國際化公司華為在任正非的帶領下將企業的狼性演繹的淋漓盡致,這種狼性DNA不僅包括殘酷競爭,而且包括商業判斷力、生活工作態度等多層面的因素。任正非帶領他的華為「狼群」執著地追求目標,對歐美「獅虎」發動瘋狂的攻擊,在全球通信界占據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強度下,關於華為員工的工作狀態問題,也引起社會上的極大關注。每當有華為員工發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種意外,都會引起社會對華為員工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壓力的關注和拷問。1987年創華為時,任正非已經43歲。毫無疑問,這個年齡的人性格和價值觀都已固化,具備了成熟的理解、判斷能力。這是大多數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共同特徵。那麼,這個時候的任正非已經擁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和價值觀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調,因而身世異常神秘。關於他的個人經歷流傳著很多種版本,但他從來沒有不正面回答,就連與他朝夕相處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是一知半解。經過了20年,任正非帶領華為人經過艱苦奮斗,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搏殺,今天已成為中國企業界的翹楚,成為中國製造的典範和標桿,而且改變了世界通信製造業的競爭格局。今天,華為已經擁有近9萬員工,在全球經濟遭遇「寒流」的情況下,2008年華為在全球市場仍然實現了穩健的增長,全年銷售收入233億美元(相當於153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46%,其中來自海外市場的貢獻佔到75%。2008年華為公司上繳稅收120億元,截至2008年底,華為已累計交納各項稅收達到525億元。華為多年來一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目前全球研發中心有14個。在技術演進方面華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專利數量已經佔全球10%。2009年初,華為在歐洲簽署了全球第一個LTE合同,並且在國際上正與幾大主流電信運營商一起做LTE測試。預計2009年合同銷售額會超過300億美元。由此可見,華為現在不差錢。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腳。華為的目標是真正成長為令人偉大的國際化公司。華為的成功或許能夠給我們的啟發。
③ 除了錢,我為什麼要來華為「受虐」
正當全國各地企業爭先恐後地申請在創業板上市,然而作為全國科技創業型創領軍企業卻始終沒有上市計劃。狼性十足的華為,為什麼不上市?難道華為「不差錢」?華為的發展目標又是什麼?這些對外界來講成了一個「謎」。 華為為何不上市? 作為資金與技術雙密集的通信行業,資金是否充足成為企業快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條腿」。而「巨大中華」老大華為卻沒有上市。 上市的理由總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卻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對於華為不上市的揣測頗多。 有人說華為之所以選擇遠離資本市場,與公司總裁任正非的個人風格有關,在這位業界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領下,華為多年來保持著低調的作風。 內部人士對記者說:從華為的經營層面上來看,不上市經營策略會更加靈活。 很多不願意受監管的企業不想上市。上市後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營業務,市場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體高度關注也可能會對上市公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企業的重大經營活動及經營決策都必須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管理層在經營靈活性,降低資金效率,資金周轉等方面主控性相對受影響。 華為不差錢,這也是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無融資需求,這類公司主觀上就不想成為公眾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也不想公眾分享企業成果。 看上去華為現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錢的時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華為也受到了打擊,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 這就是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內部員工持股計劃。華為會根據績效分給老員工內部期權,購買的這些股份年終會有分紅,這也將員工與公司緊密聯系起來。 華為的這種融資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錢,利息照付,並且把一部分資產給子女作抵押。這種融資方式無疑是互惠的,深受華為員工歡迎,絕大部分員工都非常樂意擁有公司的內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時獲得資金支持,而華為的股份也沒有外流。如果持股員工想要離開公司,公司會將股份收回。 但是據內部人士透露,現在進企業的新員工目前已經沒有購買股權的機會了。 也正是因為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華為大比例的員工持股導致其內部股權結構復雜。這也是另一個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 華為從1997年實施全員持股到2001年股權轉期權後,內部的股權結構已相當復雜,甚至連持有華為股票的員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頭的這點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華為上市的利與弊 在2000年,華為就成立了一個專事資本運作的小組,而據內部消息透露,任正非從2001年以來也曾嘗試向 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這樣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讓20%~30%的股份,同時吸收5-6家企業投資入股,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過 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後,再去海外整體上市,但是世界巨頭們卻不買賬,結果是不了了之。 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權融資,一旦出現經營問題,將面臨嚴峻的擠兌風險。從2002年以來,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內的知名投行,都與華為接觸過,在他們看來,華為上市還有很大的難度。而從2003年以來,華為公司也開始變得復雜起來,華為一分為八,分拆為華為技術、華為移動等分支,這其中,也有為了理順股權的意思。 據了解,針對內部股制度的改革,華為職工持有的股票被剝離出來組成一間新公司——華為投資,這間公司將以法人股東的身份持有未來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來可能上市的資產將以華為技術為主。這一改革或許也是針對上市而做的安排。 全球五大電信咨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國總裁王煜全表示,雖然員工持股極大地激勵了華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華為這些年來取得的良好業績,但是這個問題越拖解決的難度就越大,內部股權紛雜可能是導致華為遲遲沒能上市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認為華為上市是遲早的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任正非也曾說過,「我們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一位在華為工作十餘年的老員工對記者說:「如果公司上市,我當然很樂意接受這份厚禮,但是從理性角度來看,上市對華為未必是好事。」他擔憂的對記者表示,現在華為的員工雖然在某些方面對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為華為人,每個人都有著一份歸屬感,通過「集資」把錢投到公司,從而與公司緊密相連。一旦企業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必然是棘手需要處理的一部分,處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會導致人心渙散。此外,對於一些持股比例較多的中高層來說,可能會出現追逐短期利益的現象。 任正非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華為就帶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結,就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位。對於面臨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戰的華為,上市或許會助其一臂之力。 華為有關人士表示,華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國際化、有競爭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於達到目標的措施。市場人士據此分析認為,華為的上市,尤其是走國際化道路的上市,有助於其吸引一批高質量的戰略投資者,同時對於華為現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國際業務而言,其透明、嚴格的公眾公司形象將極大地推動華為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以真正實現其成長為偉大國際化公司的目標。 華為要做偉大的國際化公司 華為在任正非的帶領下將企業的狼性演繹的淋漓盡致,這種狼性DNA不僅包括殘酷競爭,而且包括商業判斷力、生活工作態度等多層面的因素。 任正非帶領他的華為「狼群」執著地追求目標,對歐美「獅虎」發動瘋狂的攻擊,在全球通信界占據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強度下,關於華為員工的工作狀態問題,也引起社會上的極大關注。每當有華為員工發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種意外,都會引起社會對華為員工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壓力的關注和拷問。 1987年創辦華為時,任正非已經43歲。毫無疑問,這個年齡的人性格和價值觀都已固化,具備了成熟的理解、判斷能力。這是大多數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共同特徵。那麼,這個時候的任正非已經擁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和價值觀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調,因而身世異常神秘。關於他的個人經歷流傳著很多種版本,但他從來沒有不正面回答,就連與他朝夕相處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是一知半解。 經過了20年,任正非帶領華為人經過艱苦奮斗,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搏殺,今天已成為中國企業界的翹楚,成為中國製造的典範和標桿,而且改變了世界通信製造業的競爭格局。 今天,華為已經擁有近9萬員工,在全球經濟遭遇「寒流」的情況下,2008年華為在全球市場仍然實現了穩健的增長,全年銷售收入233億美元(相當於153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46%,其中來自海外市場的貢獻佔到75%。2008年華為公司上繳稅收120 億元,截至2008年底,華為已累計交納各項稅收達到525億元。 華為多年來一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目前全球研發中心有14個。在技術演進方面華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專利數量已經佔全球10%。2009年初,華為在歐洲簽署了全球第一個LTE合同,並且在國際上正與幾大主流電信運營商一起做LTE測試。預計 2009年合同銷售額會超過300億美元。由此可見,華為現在不差錢。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腳。華為的目標是真正成長為令人偉大的國際化公司。華為的成功或許能夠給我們更多的啟發。
④ 為什麼華為沒有進創業板
正當全國各地企業爭先恐後地申請在創業板上市,然而作為全國科技創業型創領軍企業卻始終沒有上市計劃。狼性十足的華為,為什麼不上市?難道華為「不差錢」?華為的發展目標又是什麼?這些對外界來講成了一個「謎」。 華為為何不上市? 作為資金與技術雙密集的通信行業,資金是否充足成為企業快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條腿」。而「巨大中華」老大華為卻沒有上市。 上市的理由總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卻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對於華為不上市的揣測頗多。 有人說華為之所以選擇遠離資本市場,與公司總裁任正非的個人風格有關,在這位業界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領下,華為多年來保持著低調的作風。 內部人士對記者說:從華為的經營層面上來看,不上市經營策略會更加靈活。 很多不願意受監管的企業不想上市。上市後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營業務,市場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體高度關注也可能會對上市公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企業的重大經營活動及經營決策都必須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管理層在經營靈活性,降低資金效率,資金周轉等方面主控性相對受影響。 華為不差錢,這也是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無融資需求,這類公司主觀上就不想成為公眾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也不想公眾分享企業成果。 看上去華為現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錢的時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華為也受到了打擊,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 這就是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內部員工持股計劃。華為會根據績效分給老員工內部期權,購買的這些股份年終會有分紅,這也將員工與公司緊密聯系起來。 華為的這種融資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錢,利息照付,並且把一部分資產給子女作抵押。這種融資方式無疑是互惠的,深受華為員工歡迎,絕大部分員工都非常樂意擁有公司的內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時獲得資金支持,而華為的股份也沒有外流。如果持股員工想要離開公司,公司會將股份收回。 但是據內部人士透露,現在進企業的新員工目前已經沒有購買股權的機會了。 也正是因為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華為大比例的員工持股導致其內部股權結構復雜。這也是另一個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 華為從1997年實施全員持股到2001年股權轉期權後,內部的股權結構已相當復雜,甚至連持有華為股票的員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頭的這點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華為上市的利與弊 在2000年,華為就成立了一個專事資本運作的小組,而據內部消息透露,任正非從2001年以來也曾嘗試向 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這樣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讓20%~30%的股份,同時吸收5-6家企業投資入股,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過 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後,再去海外整體上市,但是世界巨頭們卻不買賬,結果是不了了之。 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權融資,一旦出現經營問題,將面臨嚴峻的擠兌風險。從2002年以來,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內的知名投行,都與華為接觸過,在他們看來,華為上市還有很大的難度。而從2003年以來,華為公司也開始變得復雜起來,華為一分為八,分拆為華為技術、華為移動等分支,這其中,也有為了理順股權的意思。 據了解,針對內部股制度的改革,華為職工持有的股票被剝離出來組成一間新公司——華為投資,這間公司將以法人股東的身份持有未來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來可能上市的資產將以華為技術為主。這一改革或許也是針對上市而做的安排。 全球五大電信咨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國總裁王煜全表示,雖然員工持股極大地激勵了華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華為這些年來取得的良好業績,但是這個問題越拖解決的難度就越大,內部股權紛雜可能是導致華為遲遲沒能上市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認為華為上市是遲早的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任正非也曾說過,「我們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一位在華為工作十餘年的老員工對記者說:「如果公司上市,我當然很樂意接受這份厚禮,但是從理性角度來看,上市對華為未必是好事。」他擔憂的對記者表示,現在華為的員工雖然在某些方面對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為華為人,每個人都有著一份歸屬感,通過「集資」把錢投到公司,從而與公司緊密相連。一旦企業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必然是棘手需要處理的一部分,處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會導致人心渙散。此外,對於一些持股比例較多的中高層來說,可能會出現追逐短期利益的現象。 任正非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華為就帶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結,就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位。對於面臨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戰的華為,上市或許會助其一臂之力。 華為有關人士表示,華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國際化、有競爭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於達到目標的措施。市場人士據此分析認為,華為的上市,尤其是走國際化道路的上市,有助於其吸引一批高質量的戰略投資者,同時對於華為現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國際業務而言,其透明、嚴格的公眾公司形象將極大地推動華為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以真正實現其成長為偉大國際化公司的目標。 華為要做偉大的國際化公司 華為在任正非的帶領下將企業的狼性演繹的淋漓盡致,這種狼性DNA不僅包括殘酷競爭,而且包括商業判斷力、生活工作態度等多層面的因素。 任正非帶領他的華為「狼群」執著地追求目標,對歐美「獅虎」發動瘋狂的攻擊,在全球通信界占據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強度下,關於華為員工的工作狀態問題,也引起社會上的極大關注。每當有華為員工發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種意外,都會引起社會對華為員工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壓力的關注和拷問。 1987年創辦華為時,任正非已經43歲。毫無疑問,這個年齡的人性格和價值觀都已固化,具備了成熟的理解、判斷能力。這是大多數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共同特徵。那麼,這個時候的任正非已經擁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和價值觀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調,因而身世異常神秘。關於他的個人經歷流傳著很多種版本,但他從來沒有不正面回答,就連與他朝夕相處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是一知半解。 經過了20年,任正非帶領華為人經過艱苦奮斗,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搏殺,今天已成為中國企業界的翹楚,成為中國製造的典範和標桿,而且改變了世界通信製造業的競爭格局。 今天,華為已經擁有近9萬員工,在全球經濟遭遇「寒流」的情況下,2008年華為在全球市場仍然實現了穩健的增長,全年銷售收入233億美元(相當於153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46%,其中來自海外市場的貢獻佔到75%。2008年華為公司上繳稅收120 億元,截至2008年底,華為已累計交納各項稅收達到525億元。 華為多年來一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目前全球研發中心有14個。在技術演進方面華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專利數量已經佔全球10%。2009年初,華為在歐洲簽署了全球第一個LTE合同,並且在國際上正與幾大主流電信運營商一起做LTE測試。預計 2009年合同銷售額會超過300億美元。由此可見,華為現在不差錢。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腳。華為的目標是真正成長為令人偉大的國際化公司。華為的成功或許能夠給我們更多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