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信用債風險控制如何拿捏
由於國內信用債市場規模小、歷史短,信用評級經驗少, 債券違約記錄很少,違約率、損失率等風險度量無法量化,也無法科學的設立風控指標,總是出現投資部門與風控部門吵架的事情。 2007年以前,因為出現過(非上市)企業發債不能及時兌付,引發普通持有人「討說法」的小規模事件,所以發改委一直比較注重企業違約風險帶來的社會和政治影響,在選擇發債企業時,條件比較高,審批嚴格,債券市場的信用債比例因此一直很低。由於供遠小於求,可投資債券以有擔保高信用級別債為主,因此機構對於債券信用風險的控制需求不大,信用利差長期保持較小區間。 2008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從依賴直接融資向間接融資轉移,信用債發行條件和審批程序放寬, 央行和發改委鼓勵企業發行債券進行融資,尤其是短期融資券和城投債大量發行,無擔保、低評級債券逐漸增多,中國信用債市場開始走上成長之路。隨著發債企業的不斷擴大,不但低信用評級債券總量擴大,尤其是近期,同信用級別的不同發債主體的資質逐漸分化日漸明顯。與此同時,在結果導向和賺錢效應的影響下,投資者的低級別信用債投資比例越來越集中,信用風險的控制和評價成了機構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由於各機構信用風險評估人員和經驗的不足,對於信用債風險的控制措施,多以限制可投資債券信用級別下限和單券投資比例等指標進行風險控制。該方法制定簡單,對總體信用風險的控制和分散有一定效果,但對目前我國信用債市場投資的制約也很明顯。從投資的角度,筆者對信用債的風險控制有以下想法。 首先,根據經濟景氣周期,以資產配置策略的為出發點,動態調整(中期)信用債券投資風控指標,更符合投資需求。信用風險首先是宏觀經濟風險,在經濟景氣周期,整體信用風險下降,企業信用評級上移概率大,這時候應加大風險資產配置比例,低風險信用債比例應該增加;反之亦然,在經濟景氣下降周期,應減少信用債投資比例,同時提高信用債券投資級別限制下限。因此,信用債券投資級別下限、比例等限制指標,應該定期(如:季度、年度)根據經濟周期和整體信用風險的評價動態制定和調整。 其次,在中期信用資產配置(信用風險)策略的指引下,通過行業景氣周期和風險分析,制定(短期)行業信用級別投資下限和資產配置比例限制進行風險控制,是相對可行和合理的。國內信用債市場還在起步階段,市場還很小,發債需求很旺盛,發債有一定的門檻和壁壘,如福禧債這樣的非系統性單個債券發生信用違約風險的概率不大,也難以預測,單券比例等指標雖然可以分散風險,但也難以規避由此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貳』 衡量企業償債風險的科目是哪個
衡量企業償債風險的最重要的財務指標是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是資產與負債的比率,表明企業負債的多少,直接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的大小和抗風險水平的高低。
償債風險是指企業由於債務負擔過重,缺乏短期融資和必要的現金持有量,導致支付困難的可能性。通常情況下企業需要通過借款、杠桿收購等方式來完成並購。而收購後目標企業未來資金流量具有不確定性,杠桿收購更是必須實現很高的回報率才能使收購者獲益。
對舉債經營企業而言,要降低償債風險,最直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企業的債務本息控制在償債能力范圍內,為此需要為企業確定一個最佳的資產負債水平。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多大才算是合理,主要取決於企業價值的大小。企業價值高,一方面表明企業盈利水平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大、償債資金多,另一方面也說明在銀行的信譽高、獲取銀行貸款的可能性大、償債能力強。
『叄』 如何衡量一個公司能否股權融資的指標
1.遵循先「內部融資」後「外部融資」的優序理論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融資方式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內源融資,即將企業的留在收益和折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另一種是外源融資,即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儲蓄,以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我們清楚的明白,在企業的進步和生產規模擴大過程中,單純依靠內源融資是很難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的,企業獲得資金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外源融資。內源融資資金產自企業內部,不需要實際對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會減少企業的現金流量;不需要融資費用,使得內源融資的成本要遠遠低於外源融資,可以有效控制財務風險,保持穩健的財務狀況。因此,它是企業首選的一種融資方式。企業內源融資能力的大小取決於企業的利潤水平、凈資產規模和投資者預期等因素,只有當內源融資無法滿足企業資金需要時,企業才會轉向外源融資。
企業的外源融資由於受不同融資環境的影響,其選擇的融資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可以遵循先選擇低風險類型的債務融資,後選擇發行新的股票這樣的順序。採用這種順序選擇融資方式的原因有:
(1)負債比率尤其是高風險債務比率的提高會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破產風險。
(2)企業的股權融資偏好易導致資金使用效率降低,一些公司將籌集的股權資金投向自身並不熟悉且投資收益率並不高的項目,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隨意改變其招股說明書上的資金用途,並且並不能保證改變用途後的資金使用的獲利能力。在企業經營業績沒有較大提升的前景下,進行新的股權融資會稀釋企業的經營業績,降低每股收益,損害投資者利益。此外,在我國資本市場制度建設趨向不斷完善的情況下,企業股權再融資的門檻會提高,再融資成本會增加。
我國多數上市公司的融資順序則是將發行股票放在最優先的位置,其次考慮債務融資,最後是內部融資。這種融資順序易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財務杠桿作用弱化,助推股權融資偏好的傾向。
2.考慮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
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營及財務狀況,並考慮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等情況,選擇較為合適的融資方式。
(1)考慮經濟環境的影響。經濟環境是指企業進行財務活動的宏觀經濟狀況,在經濟增速較快時期,企業為了跟上經濟增長的速度,需要籌集資金用於增加固定 資產、存貨、人員等,企業一般可通過增發股票、發行債券或向銀行借款等融資方式獲得所需資金,在經濟增速開始出現放緩時,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降低,一般應逐漸收縮債務融資規模,盡量少用債務融資方式。
(2) 考慮融資方式的資金成本。資金成本是指企業為籌集和使用資金而發生的代價。融資成本越低,融資收益越好。由於不同融資方式具有不同的資金成本,為了以較低的融資成本取得所需資金,企業自然應分析和比較各種籌資方式的資金成本的高低,盡量選擇資金成本低的融資方式及融資組合。
(3) 考慮融資方式的風險。不同融資方式的風險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債務融資方式因其必須定期還本付息,因此,可能產生不能償付的風險,融資風險較大。而股權融資方式由於不存在還本付息的風險,因而融資風險小。企業若採用了債務籌資方式,由於財務杠桿的作用,一旦當企業的息稅前利潤下降時,稅後利潤及每股收益下降得更快,從而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甚至可能導致企業破產的風險。美國幾大投資銀行的相繼破產,就是與濫用財務杠桿、無視融資方式的風險控制有關。因此,企業務必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並考慮融資方式的風險程度選擇適合的融資方式。
(4) 考慮企業的盈利能力及發展前景。總的來說,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財務狀況越好,變現能力越強,發展前景良好,就越有能力承擔財務風險。當企業的投資利潤率大於債務資金利息率的情況下,負債越多,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就越高,對企業發展及權益資本所有者就越有利。因此,當企業正處盈利能力不斷上升,發展前景良好時期,債務籌資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而當企業盈利能力不斷下降,財務狀況每況愈下,發展前景欠佳時期,企業應盡量少用債務融資方式,以規避財務風險。當然,盈利能力較強且具有股本擴張能力的企業,若有條件通過新發或增發股票方式籌集資金,則可用股權融資或股權融資與債務融資兩者兼而有之的融資方式籌集資金。
(5) 考慮企業所處行業的競爭程度。企業所處行業的競爭激烈,進出行業也比較容易,且整個行業的獲利能力呈下降趨勢時,則應考慮用股權融資,慎用債務融資。企業所處行業的競爭程度較低,進出行業也較困難,且企業的銷售利潤在未來幾年能快速增長時,則可考慮增加負債比例,獲得財務杠桿利益。
(6)考慮企業的控制權。中小企業融資中常會使企業所有權、控制權有所喪失,而引起利潤分流,使企業利益受損。如:房產證抵押、專利技術公開、投資折股、上下游重要客戶暴露、企業內部隱私被明晰等,都會影響企業穩定與發展。要在保證對企業相當控制力的前提下,既達到中小企業融資目的,又要有序讓渡所有權。發行普通股會稀釋企業的控制權,可能使控制權旁落他人,而債務籌資一般不影響或很少影響控制權的問題。
『肆』 國債的風險如何評價
[摘要]如何評價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其財政風險程度,也就是說通過哪些指標來評估國債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由於國債擴張帶來的財政風險程度,仍然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度量需要在確定一定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指標的選擇要具有層次性、代表性、簡明性和相關性。既然國債政策的不可持續性直接導致財政風險(危機)的局面,那麼影響和決定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基本因素也就直接決定了財政風險的形成和發展。考察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基本原則包括:國債收益大於成本原則、國債的代際公平負擔原則、國債擴張的限制性原則以及國債政策的靈活性原則。 通過若干數量指標衡量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其一,進一步准確認識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的基本含義;其二,明確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數量標准和界限,為經濟決策提供依據;其三,對國債政策實施可能帶來的財政風險因素進行合理的評價,並對相關的財政風險或危機狀態進行監測及預警。 如何評價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其財政風險程度,也就是說通過哪些指標來評估國債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由於國債擴張帶來的財政風險程度,仍然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度量需要在確定一定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指標的選擇要具有層次性、代表性、簡明性和相關性。既然國債政策的不可持續性直接導致財政風險(危機)的局面,那麼影響和決定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基本因素也就直接決定了財政風險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我們可以依據這些因素確定評價原則,並選擇相關指標。考察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基本原則包括:國債收益大於成本原則、國債的代際公平負擔原則、國債擴張的限制性原則以及國債政策的靈活性原則。根據這些原則,我們可以選擇如下指標或方法,用來衡量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及其財政風險程度。 一、內部因素引起的可持續性及風險問題 所謂內部因素是指由於國債發行本身引起的可持續性及風險問題,是從國債發行的經濟效應和經濟負擔兩方面考察國債的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問題。相關指標包括:赤字比率、國債負擔率、外債償債比例、國債利率和國債資金的資產形成率。 l、赤字比率 赤字比率是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財政赤字是一年當中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的差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財政赤字(盈餘)=(總收入+無條件贈款)-(總支出+凈增貸款)。「國債與財政赤字密切相連,國債是彌補赤字的基本手段,因此,長期高赤字必然導致高債務。這是因為債務的利息支出是財政支出的一項內容,赤字擴大需要發行國債,發行國債需要償還利息,從而引起赤字的更大幅度增加並推動國債的膨脹,影響國債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赤字比率不能長期保持在高位上。從經濟周期的規律看,赤字比率應該與經濟增長率保持負相關關系。這是因為在經濟衰退時期,國家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財政支出增加,赤字水平提高,債務規模擴大,隨著總需求水平提高和國民收入增加,財政赤字減少甚至出現盈餘,債務規模趨於減小。這種發展趨勢顯示國債政策進入良性發展軌道,財政風險減弱。 2.國債負擔率 國債負擔率是指國債余額佔GDP的比例,該指標反映了國家債務存量總規模,是衡量國債風險情況的基本指標。從理論上講,國家財政支出的需求壓力和償債能力、居民的收入和儲蓄水平以及國內生產總值規模都是制約國債發行規模的重要因素。但是這些因素都可以通過GDP的規模反映出來。這是因為GDP越大,社會資金總量就越多,財政的償債能力就越強,企業和居民的應債能力也就越強。因此,對國債規模產生約束和限制,以及國債是否會對未來造成沉重負擔的主要方面就是考察國債余額與GDP的相互關系,即國債負擔率是否適當。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經濟理論及實踐經驗並未對國債規模的合理界線作出明確和科學的解釋。即使是歐盟國家簽署的馬約中規定的國債負擔率60%、赤字率3%的國債規模安全線標准也是非常不準確的。因為馬約標准只是為了形成共同的市場條件,並有利於協調成員國之間的利率和匯率水平,促使達不到目標的國家必須努力達到相關標准,反映的是歐盟當時經濟發展程度下的一個平均水平和經驗數字。因此,其他國家國債規模合理性的判定如果只是比照這一標准,則有生搬硬套之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運用國債負擔率指標對國債規模的合理性及國債政策的風險性進行分析。當一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增加成為不可控制時,就可能導致債務負擔率的持續上升,或者大幅變動,就可能在短期內積累債務風險;如果利率水平高於經濟增長率,即使赤字為零,也會出現債務增加導致利息增加、利息增加導致債務持續增加的惡性循環,從而使國債負擔率快速上升。 補充: 3、外債償債比例 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中指出:內債是一國政府欠本國公民的錢,許多人認為內債不構成負擔,盡管這種看法過分簡單化,但它卻表現出一種真正的洞察力。而外債是一國政府欠外國人的錢。這種債務確實導致債務國公民可支配資源的凈減少。外債利息的沉重負擔,意味著一國消費水平的降低。因此,外債對國債政策及財政穩定性的影響或威脅可能會更大。一國經常帳戶赤字表現為凈債務的增加,而在開放經濟中,國民收入核算恆等關系表示為:經常帳戶赤字=(投資-儲蓄)+(政府支出-稅收)。因此,任何引起投資相對於儲蓄上升的因素,任何引起政府支出相對於稅收上升的因素,都可能引起凈外債的增加。舉借外債對於一國彌補國內儲蓄不足,以及實現國際收支平衡都很重要,但這並不說明任何規模與結構水平的外債都是適宜的。因為,如果經濟的長期增長都依賴於外債流入,那麼外債不斷增加就會對未來償債造成壓力;如果外債被用作有利可圖的項目或用於進口高檔消費品,那麼外債的利用就不會增加出口行業的產出能力,也就不可能改善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從而給外債的償還帶來更大的困難;如果政府政策過分壓制國內儲蓄率,還會造成過度舉借外債。盡管很難通過單一指標判斷一國外債的最優水平,但是人們認為償債比例(債務償還額占出口收入的比例)是實用的。若它很高(例如在25%以上),則表明該國對外貿或國際利率水平的逆向變化是脆弱的。由於償付外國貸款是一國的基本義務,政府可能需要提高國內利率,削減重要的進口,而這會使該國經濟績效受到損害。 補充: 4.國債利率 國債利率直接影響舉債成本,如果在市場利率水平較高的時期大量發債,勢必增加未來時期的付息負擔,形成還債高峰,並可能使赤字持續增加。所以,國債利率上升會導致財政融資成本增加,從而削弱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國債利率上升有可能是國債規模超過資本市場容量產生的結果。由於資金的稀缺性,國債的過度發行會引起市場利率上升,從而導致國債成本上升,如果在利率持續上升之後,仍然不能滿足政府的融資需要,就可能導致國債貨幣化融資,從而使基礎貨幣增加並擴大貨幣供應量,增加通脹壓力。通脹水平上升,又會迫使國債利率上調,進一步增加舉債成本,形成惡性循環的局面。因此,國債利率持續上升可能是國債政策出現問題的重要表現,也是財政風險相應增加的表現。國債利率高低也是政府信用狀況的反映,包含了資本市場對政府債務風險程度的評價。如果政府信用狀況好,投資者所要求的風險溢價水平就低,國債的市場利率相應就低,國債價格趨於上升;反之,則國債的市場利率就高,國債價格趨於下跌。在國債市場上,如果國債利率持續走高,國債價格持續下跌,仍然難以吸引投資者購買,那麼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也就無從談起了。 5、國債資金的資產形成率 如果通過國債籌集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夠給人們提供應有的效用,能為私人投資創造良好的條件,國債形成的政府支出就具有生產性。由於政府債務融資並非完全用於消費性支出和轉移支付,而是有相當一部分用於公共工程和基礎設施投資,這便形成了政府所擁有的各種「可再生性資產」。如果國債資金純粹消費性支出越少,可再生性資產越多,則通過資產增值實現債務償還和負擔減輕的能力就越強,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也就越強。更進一步考慮,如果國債資金用於諸如教育、培訓等方面的經常性支出,形成人力資本,將會產生正的外部性,提高財政支出的社會效益,增進後代人的收益或效用,類似的消費性支出活動將不會造成後代人的凈負擔,從而有利於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並降低財政風險。因此,只要國債形成的政府支出是用於與公共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形成有關的項目,就將有利於國債政策的可持 補充: 二、外部因素引起的可持續性及風險問題 如果金融體系出現問題,銀行不良資產大量增加;如果國有企業虧損嚴重,債務負擔嚴重,需要進行資產重組;如果人口老齡化帶來養老金赤字迅速上升,中央政府都會出面援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缺乏必要的市場機制化解的話,上述隱性及或有債務就可能導致國債的較大增加,在轉軌經濟國家此類問題尤為嚴重。因此,各類隱性及或有債務的存在,盡管不會對國債政策產生直接、顯性的影響,但其風險轉嫁作用也將使國債政策受到顯著的約束,政府也將面臨更大的財政風險。通過一定指標對這些外部因素進行評價與描述,有助於我們更准確地掌握相關因素對國債政策及財政風險的潛在影響。 l、銀行不良資產比率 銀行貸款損失增加、不良資產水平高時,表明銀行體系較為脆弱,抵禦風險和危機的能力木足。銀行體系的脆弱性會從收入和支出兩方面影響國家的財政平衡。從收入方面看,貸款損失增加,將使銀行可被征稅收入減少,銀行稅收也就減少;中央銀行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支持會給政府帶來直接成本,或者降低中央銀行的利潤轉移;中央銀行對銀行不良資產的接管,將導致中央銀行的利潤下降和稅收減少。從支出方面看,由於國有銀行實際承擔了財政的部分職能,因此,銀行不良資產化解的最終責任者只能是政府,也就是說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政府出資為銀行彌補資產損失,補充資本金。這些銀行不良資產已經成為政府的負擔,政府只能通過發債的形式籌措資金,從而逐步改善銀行的資產質量。因此,對國債規模的判斷必須充分考慮龐大的銀行不良資產的因素。銀行不良資產的規模製約和削弱了財政為其他公共消費和投資支出繼續擴大債務規模的可能性。國際經驗表明,銀行不良資產占總貸款的比例在10%以內,銀行體系是比較穩健的,而超過該比例的銀行不良資產比率變動也就成為我們判定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的重要指標。 補充: 2.政府對國有企業或公共部門支持和參與程度 在一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國有企業的虧損也通常是政府財政赤字增加的原因之一。盡管中央政府的財政帳戶不能反映公共部門的財務狀況,但是,大部分國有企業的虧損最後是由中央政府承擔了。在許多國家,由於管理薄弱和公共部門缺乏財務責任,政府支出得不到適當控制,這些支出也不一定能被有效和公平地分配到社會急需的地方。政府支出被用於支持具有強大政治勢力的集團,或只使少數人受益。在亞洲新興工業國,國家干預分配信貸的現象十分普遍,金融機構受到政府的多種保護,使銀行業為爭取客戶不惜降低貸款審查標准,大搞人情貸款和優惠貸款,結果造成不良貸款的迅速膨脹。由於大企業與政府的聯系緊密。政府對銀行間接融資實施嚴格控制,難以避免地形成了經濟腐化和金錢政治,造成了貸款運用效率低下。在發展中國家,政府部門對公共或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進行擔保是普遍現象,因而形成了政府的顯性或有債務。由於缺乏其他融資渠道,基礎設施債務依賴型的融資模式使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不斷增大,利息負擔沉重,有些連利息也難以償還,只能借新債還舊債。盡管有政府信用作為保證,但是,由於政府項目的還款困難,銀行也相應調低了該類項目的資信程度,使政府信貸再融資的成本提高。上述政府對國有企業或公共事業的財政支持,加重了未來財政支出的負擔,是財政深層次風險的體現。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財政赤字及國債規模急劇擴大。造成財政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支出增長迅猛,其中最大的支出增長因素是轉移支付,又以公共養老金為主。目前,所有工業國家仍然面臨繳費缺口,尤其是主要工業國家,它們的年度缺口達到GDP的1.8%。養老金赤字不斷積累使主要工業國的養老金負債超過了國家的有形政府債務。在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國家,養老金支出高於收入對今後赤字造成的壓力比發達國家還要巨大。按照世界銀行的研究結果,公共養老金負債屬於政府隱性直接負債,即政府對職工的負債。從現收現付向完全積累制為主的養老金制度轉變的融資渠道,較為可行的是發行國債和出售部分國有資產,而通過提高稅收和降低財政支出的空間較小,通過財政盈餘為養老金債務融資幾乎是不可能的。政府承擔的養老金負債可以分為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短期債務是當前需要支付的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和即將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這部分債務可以通過擴大養老金的覆蓋面、提高退休年齡、延長繳費時間、提高繳費率,以及增加其他稅收收入、增加國有資產出售收入等方式解決資金來源問題;長期債務是若干年以後需要支付的養老金,它的償還分散在較長時期里,會大大減輕短期內籌措養老金債務的壓力,可以通過發行國債或稅基擴大以後的稅收收入來融資。但是,無論是國債融資還是稅收融資,都會使未來數代人為償還養老金制度的轉軌費用而付出更多。由此可見,養老金制度欠賬會對未來國債擴張產生壓力,這種壓力的大小取決於通過其他財政手段、市場或私人(私人管理或建立養老基金)方式解決問題的程度。因此,對養老金以及其他社會保障收支狀況的考察和預測也是評價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的重要方面。 --end---累死了,希望LZ有用
『伍』 用什麼方法確定投資組合風險度量
風險的度量是以風險的認識為基礎的。本文從風險的基本概念入手,研究了風險的本質屬性和特徵;在此基礎之上,釐清了證券投資、證券組合投資、證券組合投資風險的基本概念、本質屬性及其特徵;研究了證券組合風險的分類、表現形式以及風險的來源。在對證券投資組合的風險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之後,本文研究了證券組合收益率的計算;詳細研究了馬克維茲的方差方法、威廉·夏普的β值法、哈洛的半方差方法等各種傳統風險度量方法的概念和具體的計算方法;分析研究了信息熵、重標極差、VaR等各種現代的組合風險度量方法;評價各種方法的優劣並選擇了適合本系統使用的風險評價方法。
『陸』 商業銀行面臨的金融風險及度量的指標有哪些
商業銀行風險是指在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由於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使得銀行實際收益偏離預期收益,從而導致遭受損失或獲取額外收益的可能性。
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種分類方法是根據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將其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與操作風險等。下面我們將分別介紹這幾種風險的定義及其度量方法。
(一)信用風險
1.信用風險涵義
信用風險是指由於信用活動中存在的不確定性而導致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確切地說,足所有囚客戶違約而引起的風險。比如資產業務中借款人無法償還債務引起的資產質量惡化;負債業務中的存款人大鞋提取款形成擠兌等等。
2.信用風險度遣
(1)傳統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包括專家制度模型、Z評分模型等。
(2)現代信用風險量化度量和管理模型,主要包括:KMV公司的KMV模型、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 Model(信用計量模型)、Credit Risk+(信用風險附加型)和宏觀模擬模型(CPV模型)。
(二)市場風險
1.市場風險的涵義
市場風險足金融體系中最常見的風險之一,通常是由金融資產的價格變化而產生的,市場風險一般又可分為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等。
(1)商業銀行利率風險是指市場利率水平變化對銀行的市場價值產生影響的風險。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曾經長期處於利率管制的的火環境下,但是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不斷加強,利率風險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也將口益突出。
(2)商業銀行匯率風險是指銀行在進行囝際業務中,其持有的外匯資產或負債凶匯率波動而造成價值增減的不確定性。隨著銀行業務的國際化,商業銀行的海外資產和負債比重增加,商業銀行面臨的匯率風險將不斷加大。
2.市場風險的度量
早在七、八十年代,西方各金融機構普遍感到傳統的金融風險管理工具已不能適應金融市場發展的需要,紛紛開始研究如何用單個模型來度磕整個金融機構所面對的市場風險。其中JP.Morgan研製的風險模型Risk Metrics最為成功。在此風險模型中使用的風險度量指標就是VaR即在險價值。
(三)流動性風險
1.流動性風險的涵義
狹義的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沒有足夠的現金來彌補客戶存款的提取而產生的支付風險;廣義的流動性風險除了包含狹義的內容外,還包括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不足而未能滿足客戶合理的信貸需求或其它即時的現金需求而引起的風險。以最近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為例,表面上看此次危機足銀行流動性缺乏所造成的,但其根本原因是商業銀行資產配置失誤,肆意發放信用等級低、質量差的貸款導致的。
流動性風險的最大危害在於其具有傳導性。由於不同的金融機構的資產之間具有復雜的債權債務聯系,這使得一旦某個金融機構資產流動性出現問題,不能保持正常的頭寸,則單個的金融機構的金融問題將會演變成全局性的金融動盪。我們正任經歷的這次金融危機就是由美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傳導到美國金融各個領域進而傳導到世界各國的金融領域的危機。
2.流動性風險的度量
(1)靜態分析方法
①存貸比率:是反映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的傳統指標,它等於貸款對存款的比例。該指標在很人程度上反映了存款資金佔用的程度,這一比例愈高,表示流動性愈低,風險越大。
②流動資產比率:它分為流動性資產與總資產比率以及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比率兩個層面,該比率愈高,表明該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愈小。
(2)動態分析方法
①流動性缺口法
流動性缺口衡聳的是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差額,目前的資產負債產生的流動性缺口是靜態缺口,資產和負債不斷變化而產生的缺口足動態缺口。這。方法可以用來比較特定的時間序列中銀行未來的現金收入和現金支出。
②現金資本模型
一般適用於比較大型的銀行金融機構。這種模型首先假定銀行不能獲得任何的外來融資。通過評估銀行所有的資產的流動性,來分析資產的可銷售性,再運用適當的折扣率,來計算通過資產出售能夠維持多久的流動性。
(四)操作風險
巴塞爾委員會的定義為:操作風險就是指由於內部程序、人員、系統不充足或者運行失當,以及因為外部事件的沖擊等導致直接或間接損失的町能性的風險。
與其它幾種風險相比,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有著較為顯著的特點。由於每個銀行經營的操作環境不問,因此銀行應考慮自己具體情況來對操作風險進行分析.這是操作風險的最顯著特徵。
『柒』 什麼是信用風險如何衡量信用風險如何防範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概述
信用風險(Credit Risk)又稱違約風險,是指交易對手未能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即受信人不能履行還本付息的責任而使授信人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發生偏離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風險的主要類型。在過去的數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風險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s)發展迅速。適當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減少投資者的信用風險。業內人士估計,信用衍生市場發展不過數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億美元的交易量。
信用風險是借款人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足額償還債務或銀行貸款而違約的可能性。發生違約時,債權人或銀行必將因為未能得到預期的收益而承擔財務上的損失。信用風險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經濟運行的周期性;在處於經濟擴張期時,信用風險降低,因為較強的贏利能力使總體違約率降低。在處於經濟緊縮期時,信用風險增加,因為贏利情況總體惡化,借款人因各種原因不能及時足額還款的可能性增加。
②對於公司經營有影響的特殊事件的發生;這種特殊事件發生與經濟運行周期無關,並且與公司經營有重要的影響。例如:產品的質量訴訟。舉一具體事例來說:當人們知道石棉對人類健康有影響的的事實時,所發生的產品的責任訴訟使Johns- Manville公司,一個著名的在石棉行業中處於領頭羊位置的公司破產並無法償還其債務。
信用風險有四個主要特徵:1、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傳染性,一個或少數信用主體經營困難或破產就會導致信用鏈條的中斷和整個信用秩序的紊亂;3、可控性,其風險可以通過控制降到最低;4、周期性,信用擴張與收縮交替出現。
由於信用風險會對公司或個人的利益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信用風險管理變成很重要的工作,較大的公司常有專門人員,針對各個交易對像的信用狀況作評估來衡量可能的損益以及減低可能的損失。
信用風險管理,指的是針對交易對手、借款人或債券發行人具有違約「可能性」所產生的風險,進行管理。詳細拆分此風險成分,可以區分成「違約機率 default probability」、「違約後可回收比率 recovery rate」、「本金 principal」。
信用風險管理為目前金融業界的最大課題。除了針對「放款部位」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外,也需要針對其投資的「交易對手」,或「證券發行者」進行信用風險管理。[編輯本段]信用風險的測量
信用風險對於銀行、債券發行者和投資者來說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影響決策的因素。若某公司違約,則銀行和投資者都得不到預期的收益。現有多種方法可以對信用風險進行管理。但是,現有的這些方法並不能滿足對信用風險管理的更高要求。本部分對如何測量信用風險和信用風險對投資者、發行者和銀行的影響作了詳細說明。並對管理信用風險的傳統方法(如貸款出售、投資多樣化和資產證券化等)作了總結。
國際上,測量公司信用風險指標中最為常用的是該公司的信用評級。這個指標簡單並易於理解。例如,穆迪公司對企業的信用評級即被廣為公認。該公司利用被評級公司的財務和歷史情況分析,對公司信用進行從 aaa到ccc信用等級的劃分。aaa為信用等級最高,最不可能違約。ccc為信用等級最低,很可能違約。 另外一個對信用風險度量的更為定量的指標是信用風險的貼水。信用風險的貼水不同於公司償債的利率和無違約風險的債券的利率(如美國長期國債)。
信用風險的貼水為債權人(或投資的金融機構)因為違約發生的可能性對放出的貸款(或對投資的債券)要求的額外補償。對於一個需要利用發行債券籌資的公司來說,隨著該公司信用風險的增加,投資者或投資的金融機構所要求的信用風險貼水也就更高。某種級別債券的風險貼水是該類債券的平均利率減去十年期長期國債利率(無風險利率)。信用評級與信用風險貼水有很強的關聯。公司的信用評級越高,則投資者或金融機構所承擔的信用風險越低,所要求公司付出的信用風險貼水越低;而公司信用評級的降低,則投資者或金融機構所承擔的信用風險越高,則在高風險的情況下,投資者或金融機構要求公司付出信用風險貼水越高,則公司會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融資成本。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信用級別的債券,在不同的時間段里籌資所要求的風險貼水也不同。是依據無風險利率和該類債券平均利率的變化而確定的。[編輯本段]信用風險的影響
信用風險對形成債務雙方都有影響,主要對債券的發行者、投資者和各類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有重要作用。
『捌』 投融資風險定量分析和評價方法有哪些
不確定性分析與風險分析 一、不確定性分析 項目經濟評價所採用的基本變數都是對未來的預測和假設,因而具有不確定性。通過對擬建 項目具有較大影響的不確定性因素進行分析,計算基本變數的增減變化引起項目財務或經濟 效益指標的變化,找出最敏感的因素及其臨界點,預測項目可能承擔的風險,使項目的投資 決策建立在較為穩妥的基礎上。 二、風險分析 風險是指未來發生不利事件的概率或可能性。 投資建設項目經濟風險是指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導致項目實施後偏離預期財務和經濟效益 目標的可能性。經濟風險分析是通過對風險因素的識別,採用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估計各 風險因素發生的可能性及對項目的影響程度,揭示影響項目成敗的關鍵風險因素,提出項目 風險的預警、預報和相應的對策,為投資決策服務。經濟風險分析的另一重要功能還在於它 有助於在可行性研究的過程中,通過信息反饋,改進或優化項目設計方案,直接起到降低項 目風險的效果。風險分析的程序包括風險因素識別、風險估計、風險評價與防範應對。 三、不確定性與風險分析的區別與聯系 不確定性分析與風險分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由於人們對未來事物認識的局限性,可獲信 息的有限性以及未來事物本身的不確定性,使得投資建設項目的實施結果可能偏離預期目 標,這就形成了投資建設項目預期目標的不確定性,從而使項目可能得到高於或低於預期的 效益,甚至遭受一定的損失,導致投資建設項目「有風險」。 通過不確定性分析可以找出影響項目效益的敏感因素,確定敏感程度,但不知這種不確定性 因素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程度。藉助於風險分析可以得知不確定性因素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給 項目帶來經濟損失的程度。不確定性分析找出的敏感因素又可以作為風險因素識別和風險估 計的依據。 四、不確定性分析主要內容 盈虧平衡分析是指項目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條件下,通過盈虧平衡點(Break-Even-Point, BEP) 分析項目成本與收益的平衡關系。 敏感性分析是投資建設項目評價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技術,用以考察項目涉及的各種不確 定因素對項目基本方案經濟評價指標的影響,找出敏感因素,估計項目效益對它們的敏感程 度,粗略預測項目可能承擔的風險,為進一步的風險分析打下基礎(敏感度系數、臨界點分 析)。 四、風險分析的基本程序與方法 (一)經濟風險的來源 (二)風險分析過程 風險識別 風險估計 風險評價 風險應對 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分析的基礎,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對項目進行全面考察綜合分析,找出潛在的 各種風險因素,並對各種風險進行比較、分類,確定各因素間的相關性與獨立性,判斷其發 生的可能性及對項目的影響程度,按其重要性進行排隊,或賦予權重。 風險識別應注意的問題 投資建設項目的不同階段存在的主要風險有所不同; 風險因素依項目不同具有特殊性; 對於項目的有關各方(不同的風險管理主體)可能會有不同的風險; 風險的構成具有明顯的遞階層次,風險識別應層層剖析,盡可能深入到最基本的風險單元, 以明確風險的根本來源; 正確判斷風險因素間的相關性與獨立性; 識別風險應注意借鑒歷史經驗,要求分析者富有經驗、創建性和系統觀念。 2.風險估計 風險估計又稱風險測定、測試、衡量和估算等,風險估計是在風險識別之後,通過定量分析 的方法測度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對項目的影響程度。 風險估計與概率 風險估計是估算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及其後果的嚴重程度,因此,風險與概率密切相關。概 率是度量某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它是隨機事件的函數。必然發生的事件,其概率 為1,不可能事件,其概率為零,一般的隨機事件,其概率在0 與1 之間。風險估計分為主 觀概率(估計)和客觀概率(估計)兩種: 在項目評價中,要對項目的投入與產出進行從機會研究到投產運營全過程的預測。由於不可 能獲得足夠時間與資金對某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大量的試驗,又因事件是將來發生的,也 不可能做出准確的分析,很難計算出該事件發生的客觀概率,但決策又需要對事件發生的概 率做出估計,因此項目前期的風險估計最常用的方法是由專家或決策者對事件出現的可能性 做出主觀估計。 3.風險估計與概率分布 風險估計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確定風險事件的概率分布。概率分布用來描述損失原因所致各種 損失發生可能性的分布情況,是顯示各種風險事件發生概率的函數。概率分布函數給出的分 布形式、期望值、方差、標准差等信息,可直接或間接用來判斷項目的風險。 常用的概率分布類型有離散概率分布和連續概率分布。當輸入變數可能值為有限個數,這種 隨機變數稱為離散隨機變數,其概率稱離散概率,它適用於變數取值個數不多的輸入變數。 4.風險評價 風險評價是對項目經濟風險進行綜合析,是依據風險對項目經濟目標的影響程度進行項目風 險分級排序的過程。它是在項目風險識別和估計的基礎上,通過建立項目風險的系統評價模 型,列出各種風險因素發生的概率及概率分布,確定可能導致的損失大小,從而找到該項目 的關鍵風險,確定項目的整體風險水平,為如何處置這些風險提供科學依據。風險評價的判 別標准可採用兩種類型: 以經濟指標的累計概率、標准差為判別標准財務(經濟)內部收益率大於等於基準收益率的 累計概率值越大,風險越小;標准差越大,風險越大。 財務(經濟)凈現值大於等於零的累計概率值越大,風險越小;標准差越大,風險越大。 以綜合風險等級為判別標准 風險等級的劃分既要考慮風險因素出現的可能性又要考慮對風險出現後對項目的影響程度, 有多種表述方法,一般應選擇矩陣列表法劃分風險等級。 5.風險應對 在經濟風險分析中找出的關鍵風險因素,對項目的成敗具有重大影響,需要採取相應的應對 措施,盡可能降低風險的不利影響,實現預期投資效益。選擇風險應對的原則 貫穿於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全過程。可行性研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經濟風險來源於技 術、市場、工程等各個方面,因此,應從規劃設計上就採取規避防範風險的措施,才能防患 於未然。 針對性。風險對策研究應有很強的針對性,應結合行業特點,針對特定項目主要的或關鍵的 風險因素提出必要的措施,將其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可行性。可行性研究階段所進行的風險應對研究應立足於現實客觀的基礎之上,提出的風險 應對應在財務、技術等方面是切實可行的。 經濟性。規避防範風險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提出的風險應對所花費的費用遠大於可能造成 的風險損失,該對策將毫無意義。在風險應對研究中應將規避防範風險措施所付出的代價與 該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權衡,旨在尋求以最少的費用獲取最大的風險效益。 6.決策階段的風險主要應對 提出多個備選方案,通過多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選擇最優方案; 對有關重大工程技術難題潛在風險因素提出必要研究與試驗課題,准確地把握有關問題,消 除模糊認識; 對影響投資、質量、工期和效益等有關數據,如價格、匯率和利率等風險因素,在編制投資 估算、制定建設計劃和分析經濟效益時,應留有充分的餘地,謹慎決策,並項目執行過程中 實施有效監控。 7.建設或生產經營期的風險可建議採取迴避、轉移、分擔和自擔措施 案例分析 企業投融資決策方法 -----投資(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基本程序及方法 一、投資項目經濟評價方法 的歷史沿革 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1987 年版) 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1993 年版) 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三版) 兩個層次的評價 經濟評價(費用效益分析) 財務評價 二、兩個評價層次的概念和作用 1.經濟評價(費用----效益分析) 經濟分析包括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和費效果分析,是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分析項目的投資 活動所耗費的各種經濟資源及所產生的各種經濟後果,分析項目投資的經濟效率。對於需要 進行經濟分析的項目,應對經濟分析的相關內容進行評價論證,為國家投資決策及對企業投 資項目的核准提供依據。 2.財務評價 財務評價是依據國家現行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採用市場價格,分析預測項目的財務 收入與成本、稅費用,計算財務指標,分析擬建項目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據以判斷項目 的財務可行性。 財務評價的結論是重要的決策依據之一。 財務主體 公司融資,可稱企業融資,是以現有公司為基礎開展融資活動,進行投資決策,承擔投資風 險和決策責任。以這種融資方式籌集的債務資金雖然實際上是用於項目投資,但債務人是現 有公司,即以現有企業自身的信用條件為基礎,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 用於企業的項目投資。債權人不僅對項目的資產進行債務追索,而且還可以對公司的全部資 產進行追索。現有公司(企業)法人是財務主體。 項目融資,項目融資是指為建設和經營項目而成立新的獨立法人--項目公司,由項目公司完 成項目的投資建設和經營還貸。對於無追索權項目融資方式,項目負債的償還,只依靠項目 本身的資產和未來現金流量來保證,既使項目實際運作失敗,債權人也只能要求以項目本身 的資產或盈餘還債,而對項目以外的其他資產無追索權。對於有限追索權融資方式,一般要 求由項目以外的與項目有關的第三者提供某種形式的擔保,以分散項目盈利的不確定性因素 所帶來的風險。項目公司是財務主體。 投資決策 資金作為企業的一種稀缺資源,其數量總是有限的,理財人員應當通過科學的投資決策將資 金用到最有效的地方上去。財務理論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即是為企業進行投資決策提供概念 和方法上的支持,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投資決策的科學性。投資決策所要考慮的一些基本問 題包括:企業現在或將來有多少可供選擇的投資項目?這些項目所產生的現金流量或者所節 約的現金流量能否抵補投資支出並帶來符合要求水平的盈利?項目的風險程度如何? 融資決策 投資決策一旦作出,理財人員必須進行籌資決策,為企業投資籌措所需要的資金。籌資 決策所要考慮的一些基本問題包括:所需資金的數量有多大:需要短期資金還是長期資金? 籌資資金所能承擔的最高資本成本是多少?籌措與償還資金的現金流量與投資項目的現金 流量是否一致? 投資估算 資金籌措 經營成本及 總成本估算 收入及 稅費估算 編全投資現金流量表及 自有資金現金流量表 編損益、資金來源與運用 及資產負債表 盈利分析 清償分析 計劃 市場 流程 靜態投資估+ 營運資金 經營成本 估算 收入及 稅費估算 項目現金流量表 盈利分析 市場經濟 現代理財 FIRR、FNPV 投資回收期 流程 總投資= 靜態投資+營運 資金+漲價預備 費+建設期利息 總成本費用= 經營成本+ 折舊、攤銷+ 財務費用 收入及 稅費估算 編利潤表、財務計劃現 金流量表及資產負債表, 資本金現金流量表 融資分析 市場經濟 現代理財 流程 FIRR、FNPV 利息備付率等 資金籌措 方案 三、投融資決策應遵循的原則 資金時間價值 有無對比 現金流量 1.有無對比 企業投資建設項目是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進行的生產性長期投融資決策,它是企業發展規劃 的重要組成部分,擬建項目 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原有資產和資源,以增量帶動存量,或以較小的新增投入取得較大的新 增效益。 企業現有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對項目的投融資決策有較大影響。 企業在生產經營或有在建工程,其現狀況還在發生變化,因此項目效益和費用的識別、計算 較復雜。 2.有無對比分析應注意以下四方面問題 沉沒費用 機會成本 對企業其他部門效益和費用的影響 「有、無項目」 的預測 3.現金流量是投融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四、財務盈利能力分析----決策分析 1.項目投資財務盈利能力分析 2.權益投資財務盈利能力分析 3.投資各方財務收益分析 五、融資方案分析 1.資金來源 (1)資本金 (2)債務資金 2.融資決策分析應遵循「總量」分析原則 建設項目的融資決策分析,包括融資方案、資本結構分析及債務償還能力的分析等內容。融 資決策分析所謂遵循「總量」分析原則,是指在企業經營現狀和財務現狀的基礎上對項目實 施後的財務狀況作出評價,企業對項目所需的建設資金以及投產後償還貸款的能力進行綜合 分析. 應區別項目的具體情況,分析的內容有所不同: 經營性(准公共產品)企業的建設項目,根據企業經營現狀和財務現狀分析企業的籌資能力, 政府投資介入的必要性、介入方式及金額,債務資金的來源及對債務償還能力的分析; 私人產品企業的建設項目,根據企業經營現狀和財務現狀分析企業的籌資能力,債務資金的 來源及對債務償還能力的分析。 對於經營現狀和財務現狀良好、銀行信譽等級高的企業,其建設項目所需資金來源,可考慮 全部用銀行借款,此時只需分析企業對債務償還能力。 當企業有多筆債務時,在債務償還能力的分析中,應按借款償還計劃統籌考慮。 反映項目償債能力的指標有: 1.利息備付率 2.償債備付率 六、財務可持續發展分析 財務生存能力分析應遵循「總量」分析原則 財務生存能力分析通過編制項目實施後的企業財務計劃現金流量表,分析項目建設期、還款 期及還款後三個階段凈現金流量的餘缺,來考察項目的財務生存能力。應區別項目的具體情 況,分析的內容有所不同: 企業投資項目為准公共產品,凈現金流量短缺時,一方面重新調整建設規模或修改融資方案, 另一方面在市場允許的范圍內適當提高產出品(服務)價格、降低成本費用或建議政府採取 補貼措施等。 企業投資項目為私人產品,凈現金流量短缺時,一方面重新調整建設規模或修改融資方案, 另一方面在市場允許的范圍內適當提高產出品(服務)價格、降低運營成本費用。 案例1:企業並購項目財務分析 一、概念及內容 並購項目系指既有企業通過投資兼並或收購目標企業,獲得目標企業部分或全部產權的項 目。並購的目的在於擴大既有企業規模,提高既有企業效率,減少競爭對手,取得管理、經 營、財務協同效益,增強既有企業的競爭能力,同時維持或改進目標企業原有的生產系統。 並購項目經濟評價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1.分析目標企業所處行業地位、競爭對手、行業發展趨勢、市場格局與前景; 2.分析目標企業經營管理現狀、資產與債務結構、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並預測發展前景; 3.分析既有企業管理能力與水平、財務狀況、品牌商譽、市場份額、融資能力、企業現狀 等; 4.測算並購成本; 5.測算改組改造所需投資; 6.預測並購收益和經營費用; 7.構造並購後的現金流量表,依據內部收益率等指標判斷並購的可行性; 8.並購風險分析。 xxxxx 公司收購xx 礦山機械有限公司 股權及技術改造融資項目可行性研究 1.股權收購 2.技術改造 3.融資方案 案例2:某新建公路項目經濟評價 本案例是以我國西部地區某新建公路隧道項目為背景,演示了公路項目經濟費用效益分析、 財務分析以及風險分析方法的應用。 1.正確區分了經濟費用效益分析與財務分析的范圍:經濟分析范圍是項目直接與間接影響 的相關路網,財務分析范圍僅為本項目21 公里收費路段。 2.採用「有無對比」方法,分析計算項目直接與間接影響相關路網的經濟費用與效益,論 證項目的經濟合理性。 3.案例模擬了在交通部門現行的「政府投資、統收(費)統還(貸)」管理模式下項目的財 務生存能力分析過程。在這種模式下,盡管收費收入納入財政管理、免收各種稅費、不計固 定資產折舊、公積金等,項目還貸資金仍不足,要長期依賴短期借款(18 年)或在「統收 統還」的情況下要利用其它項目的收入來彌補本項目的還貸資金不足,項目財務風險較大。 4.案例模擬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選擇新的融資方案,來解決項目經濟效益與財務效益 的差異,探討由政府補貼部分投資,在滿足投資者最低期望收益率的前提下,吸引企業投資, 採用企業經營管理的運行模式,解決項目的生存能力問題。 5.案例結合項目特點,對項目涉及的風險進行了識別、估計、評價和應對分析。利用專家 0>調查法對風險進行識別,判別風險因素發生的可能性及對發生後對項目的影響程度, 在調查資料匯總的基礎上,利用概率與數理統計的方法,得出各個風險因素的主觀概率分布。 在此基礎上,案例利用CIM模型(可控制區間記憶模型),模擬了項目投資增加的風險;其 後,再利用層次分析法,分析項目財務可持續性的風險,求得各類風險因素對項目財務可持 續性影響的權重,然後再利用概率統計方法計算項目財務可持續風險的分布函數。 案例3 某新建鐵路項目經濟評價 1.案例重點演示在新的投資體制下,政府投資的鐵路建設項目,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和財務分 析的方法。 2.本項目為國家重要基礎設施,公益性特徵明顯,票價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調控, 難以按市場化運作,造成項目經濟效益與財務效益較大差異,項目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但 在財務上不具生存能力。 3.本案例重點分析研究,產生經濟效益與財務效益較大差異的原因,分析項目對不同群體在 經濟上的影響程度,提出改進項目生存能力的政策建議。 4.這類項目財務分析過程及財務報表的設置,與盈利性項目的分析過程有所不同。如財務分 析報表的設置完全根據財務分析研究的需要,只編制總成本費用表、利潤和利潤分配表、財 務計劃現金流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