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樣對我國體育產業投融資作出合理預測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體育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擴大就業、提升產業附加值和文化輸出的重要工具,2013年全球體育產值為7.5萬億元,佔GDP比重約為2%,同期中國體育產業產值僅為3200億元,佔GDP比重僅0.56%,存在極為可觀提升空間。
當前國內體育產業正面臨三大騰飛機遇:1、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健身健康觀念的進一步普及,對於集觀賞娛樂及參與雙重屬性的體育產業的需求度正大大提升;2、體育良好的產業融合性使其成為國家經濟轉型及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徑,自「十二五」以來政策利好正不斷推進落地;3、體育運營良好的回報特性使得更多的優質資源整合者參與到其中,並通過融合創新的方式提供高附加值的健身健康相關服務及運營。
我國體育產業面臨產業轉型
體育產業被稱為露天金礦,中國體育產業正面臨著一個產業化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目前我國年人均體育消費僅為27美元,與全球平均的217美元存在巨大差距。體育產業佔GDP比重僅為0.56%,遠低於美國的2.93%,及世界平均的2%。以14億人口為基數,若中國可達到世界平均的人均體育消費水平,則國內體育產業市場空間可達到2萬億規模。
Ⅱ 中央投資萬億體育產業什麼時候開始
目前已有19個省市制定了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26個省市制定了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或將體育產業納入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11個省市成立了省級體育產業協會或產業集團。
一場體育產業的掘金盛宴似乎已開始。
努力做到
在本報記者的采訪中,46號文是被提及最多的,該文是去年10月20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14年第46號文件),該文件的發布之所以備受關注,首先其是一次「高規格」發布。
「該文件是去年年初,國務院向國內外經濟機構、經濟學家來咨詢,就是中國經濟下行裡面還有哪些行業未來不僅不會過剩。最後出乎國務院領導意料之外,大家共同都提到了體育產業。」參與起草該文件的一專家表示。
最終,由發改委牽頭,國家體育總局配合來成立了調研與起草文件班子,人員包括發改委社會司、體育總局經濟司以及一些幾個長期研究體育產業的學者。
46號文件出台背後是基於全國6個省市進行了實地調研、三個專題報告以及25個國家的體育發展情況,最後經過反復論證修改討論後,才在去年10月發布。
「與其他產業發展一樣,體育產業發展一定不是體育部門的事,這種『高規格』對於投資者是一種巨大的信心,這不僅僅一個產業本身自然成長發展的問題,也是經濟結構轉型下必然的發展趨勢。」王輝認為。
46號文另一大特點則是賦予了中國體育產業化巨大的想像空間,《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
「目前,中國體育消費是歐美的30分之一,未來10年,到2025年,我國的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前5年按15%增速來推,後5年按10%來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鮑明曉稱。
5萬億只是一個保守估算。
本月28日,在南京舉行的一體育論壇上表示,相關研究學者表示,中國體育產業2025年達到5萬億的規模並不算多,當然前提「如果有可能做得更好」,5萬億甚至能夠做到10萬億。
背後的邏輯有兩點,一是到2025年,中國的GDP至少達到120萬億時,健康產業到2020年就將達25萬億,
5萬億的體育產業與健康產業間還是存在著巨大的失衡。
二是在「互聯網+」的時代,如用移動互聯網把社會體育愛好者聯絡到一起,用APP移動客戶端把潛在的運動人口調動起來,用互聯網來改造傳統的體育產業前景廣闊,如此,5萬億只是一個「底線」。
各地熱情高漲
但體育產業光有一個頂層設計還不夠,還需要中層設計和基層設計相配套,體育產業的商機在於頂層設計、中層傳導和基層落實的聯動。
體育產業自身發展中,核心是兩塊,一是「轉播權」,二是「深化體制改革」。
這兩點的改革方向在今年出台的相關文件中已有明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第一大體育項目改革則已啟動。
在頂層設計與相關政策的力推下,地方體育管理層也開始了「行動」。
目前已有19個省市制定了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26個省市制定了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或將體育產業納入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11個省市成立了省級體育產業協會或產業集團。
比如北京,近期就召開了北京市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管理工作會議,會議要求,要抓緊研究制定《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和《北京市冬季體育項目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2年)》;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推動體育產業發展。
不僅如此,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體育部門已簽署《京津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議定書》。
根據議定書合作內容,三地將在共同打造體育服務業重點項目、聯合申報國家級區域體育產業重點示範項目、成立京津冀體育產業協會、聯合申辦和承辦高水平體育賽事活動、促進體育用品製造業發展、建立京津冀體育產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六個方面展開合作,共同推動京津冀體育產業互補發展、聯動發展。
長三角地區也不「示弱」,則發布了《體育藍皮書·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發展報告》,相關數據顯示,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的體育產業增加值總量已破千億元,目前佔全國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0%。
江蘇2013年體育產業增加值為626.11億元,浙江2012年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279.29億元,上海2011年體育產業增加值為112.42億元,三省市體育產業GDP佔比近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
珠三角雖沒有「聯合行動」,但該地區一直是中國體育產業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其不僅是中國體育產業中占據70%比重的服務業的重要生產之地(比如體育用品),而且也是投資「體育內容產業」熱度較高的地區,尤其是對三大球(足球、籃球、網球),珠三角民營企業參與度很深,高峰時期,單是籃球俱樂部,就有近十家企業參與。
管理者應向服務市場轉型
「整體而言,可以說是全國各地區都很關注,我們不能說,哪個地方好,但就投資者比較關注的是,當地的消費如何?地理環境如何?基礎設施如何?就我們所接觸的項目中,一個現實問題是,大家熱情很高,但究竟怎麼搞,還是不是很清晰,大家都需要改變,管理者也需要轉變思維模式。」王輝表示。
用鮑明曉的話說,「過去發展體育,政府獨輪驅動,未來改成四輪驅動,政府、社會、市場、公民個人一起推動體育發展,這叫改機制。」
事實上,本報記者在梳理一些地區加快體育產業市場化發展的相關措施時,發現相關提法中,除了」因地制宜發展體育產業,打造一批復合市場規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體育產業基地」外,大力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引導發展戶外營地等措施同樣也是核心內容。
這些改革發展的內容背後無疑透露著兩個信號,一是體育內容產業本身未來會發生變化,二是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粘稠度會越來越頻繁。
體育產業在國外為生活方式產業,生活方式產業他就是體育產業他必須要和相關行業要融合發展,比如說體育產業要和健康醫療、衛生養老、旅遊業關聯度都很高,比如,歐美休閑度假旅遊產品裡面50%都是體育內容,中國旅遊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行業,勢必要從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轉型。
所有這些都需要打破現在體育系統相對封閉概念,要破區域網向移動互聯網轉,除此之外,無論國家體育總局還是地方總局也要從圍繞幾個賽事轉向圍繞老百姓參與體育需求、觀賞性體育需求轉。
「無論是管理者的自上而下改革,還是消費者的自下而上需求,無論是5萬億的實現,還是沖擊10萬億,都需要所有參與者有突破與變革的准備與決心,才能夠實現這一切。」王輝認為。
Ⅲ 如何破解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困局
一、要破解體育產業的困局,我們首先需要一個全局化的視角
中國體育產業目前面臨的發展問題很多。體育聯賽不成熟低盈利,體育消費需求不足,體育文化薄弱,體育參與人口不足,消費者缺乏付=費觀賽的習慣讓體育媒體發展艱難、體育場地場館數量不足,體育創業相比其他新興行業的創業普遍更加艱難等等。
二、破解困局的關鍵在於大幅提升中國職業聯賽和校園聯賽的水平,激活老百姓心底對於體育的渴望
三、為何一個國家的職業聯賽和校園聯賽能主導整個體育產業的活力與產值?
打造體育產業宛如造車,聯賽是其發動機
打個比方:如果說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好像鋪路造橋,發展體育產業其實有點像是造車。
中國的體育產業過去好像一輛馬車,由金牌至上的舉國體制以及行政監管這兩匹馬拉著往前走。但是馬車對於現代中國老百姓來說並非生活必需品,所以對於大多數人最多也就是在特殊的時間和場合(比如北京奧運會時)體驗和觀望一下。
Ⅳ 近五年來體育產業的十個熱點是什麼
未來是兩個方向,一個是體育產業本體,一個是產業的融合創新發展,具體來看,可能有:職業聯賽及其周邊、冰雪體育運動(全領域)、日常大眾休閑健身(更好地體驗與增值服務、群眾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場館的投資與運營創新、體質與健康輔助(運動醫學與營養)、電子競技、大型賽會等。過去五年絕大多數都是熱點但由於種種原因實際上熱點不」熱「。長盛不衰的主題是職業聯賽、日常大眾休閑健身、大型賽會。
Ⅳ 2019年,國際體育界有哪些大事件發生
1.在近年底舉辦的鬥地主錦標賽全民星賽中,柯潔一舉奪魁獲得冠軍。柯潔雖然以第三名獲得決賽席位,但在決賽中以穩健的牌局策略一路過關斬將,9局結束以8300分的成績獲得冠軍。首次參加鬥地主比賽就取得冠軍的柯潔在賽後采訪中表示,“很滿意,也很歡樂”、“希望以後再多拿一些冠軍,無論什麼冠軍自己都想拿”。當天晚上,柯潔鬥地主冠軍,上了微博熱搜。本人後續發微博表示:不務正業嗷? 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
小編暫時介紹到這。
Ⅵ 為什麼要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
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消費需求愈加旺盛,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大力吸引社會投資。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領域,建設體育設施,開發體育產品,提供體育服務。進一步拓寬體育產業投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體育產品、服務等企業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中小企業私募債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新產品,開拓新業務,增加適合中小微體育企業的信貸品種。支持擴大對外開放,鼓勵境外資本投資體育產業。推廣和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體育產業發展。政府引導,設立由社會資本籌資的體育產業投資基金。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體育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社會組織給予項目補助、貸款貼息和獎勵。鼓勵保險公司圍繞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戶外運動等需求推出多樣化保險產品。
Ⅶ 體育產業如何創業
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一、以前怎麼樣?到2015年,體育產業發展緩慢,佔GDP的比重較低(13年、0.63%、14年、0.64%和3%),以及大量運動服裝和裝備製造業的支持。
四、巨人們進來的時候都做些什麼呢?巨人們也不例外,他們購買和購買,他們買的第一件東西是兩個:媒體權利和俱樂部。媒體版權是最容易被解僱的。騰訊支付30億5年在NBA(同比增長5倍),身體的力量花80億買5年中超聯賽(20次)比以前增長,PPTV花18億購買五年的西班牙(25次)比之前的增長,取決於購買德甲冠軍聯賽和意甲棒球,阿里買橄欖球等。頂級體育賽事的媒體權利主要是買賣後以高價競爭。(萬達收購了infront,而ironman則是更全面的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