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ofoE2-2輪融資已在路上了嗎
近日,共享單車平台ofo小黃車宣布完成E2-1輪融資8.66億美元,這給從去年年底就在傳的ofo新一輪融資正式蓋章定論。
這筆在冬季即將結束時到來的資金,對於ofo無疑是個好消息,更重要的是,這筆錢也許即將改變原本並不明確,甚至讓人沮喪的共享單車戰局。
此外,今年ofo仍然會把海外市場作為重點之一,這也意味著,ofo將會繼續在海外市場加重布局。
② ofo質押單車補血為何讓人出乎意料
傳聞許久的Ofo小黃車融資消息終於落地,只是方式有些出乎意料。Ofo小黃車通過動產抵押向阿里借款17.7億元,這距Ofo小黃車上一次超7億美元融資時隔8個月。
第二筆動產抵押發生於7天後的2月12日,上海奧佛合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將未確定具體數量的共享自行車抵押給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浙江天貓」),債權數額為12.66億元人民幣。
雖然對於這一金額,Ofo小黃車方面向第一財經表示不予置評,但根據以往披露的單車投放數量粗略統計,Ofo基本抵押了目前運營的所有單車。
③ 共享單車ofo計劃以30億美元估值融資5億美元的詳細介紹
知情人士稱,中國共享單車ofo正在與投資者磋商,希望以大約30億美元估值進行新一輪融資。
ofo與摩拜單車的競爭正在升溫。摩拜單車在今年完成了一輪2.15億美元融資,由騰訊和華平投資領投。對於摩拜單車等處於目前這種發展階段的公司來說,這筆融資相當龐大,凸顯出投資者對於共享單車領域的興趣正不斷增大,而不是只局限於滴滴主導的打車應用領域。
④ ofo小黃車正式宣布完成多少融資
記者今日從ofo公司獲悉,ofo小黃車宣布完成超過7億美元新一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阿里巴巴、弘毅投資和中信產業基金聯合領投,滴滴出行和DST持續跟投。易凱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獨家財務顧問。
據悉,2017年底,ofo小黃車計劃投放2000萬輛車,服務全球200個城市,進入20個國家和地區。
ofo小黃車憑借其行業領軍者地位及強勁的發展勢頭,贏得了戰略及財務投資方的一致青睞,創下共享單車行業單筆最高融資,融資總額行業第一,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共享單車平台。新一輪巨額融資將加速ofo的產品智能化進程,使其成為行業智能化標桿。
⑤ 共享單車平台ofo小黃車宣布完成超過7億美元新一輪融資
戴威,ofo創始人兼CEO,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 200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本科,2013年畢業以後跟隨團中央支教團在青海大通縣東霞鎮,做了一年的數學老師。2014年回到北大讀碩士。2014年與4名合夥人創立ofo共享單車。
目前共享單車項目的最新融資情況:
摩拜單車,ofo的最大競爭對手,於2017年6月獲得由騰訊、交銀國際、TPG德太資本、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中國、Farallon Capital法拉龍資本、工銀國際投資的E輪融資。
Hellobike(哈羅單車),主攻二三線城市,於2017年7月獲得威馬汽車B+輪數億元戰略投資。
小藍單車,野獸騎行旗下共享單車服務品牌,於2017年2月獲得黑洞投資和智能星通的4億人民幣A輪融資。
⑥ ofo和創始人被「限制消費」,本人出行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近日,ofo創始人戴威因拖欠供應商貨款,被北京海淀區法院正式限制消費。在一紙限制消費令下,飛機、高鐵、旅遊、房子統統拜拜了。遠比個人危機嚴重的是,ofo穩定的用戶群一夜崩盤。截止到2018年12月18日,其排隊退押金的用戶已突破1000萬人。若以每人99元計算,ofo僅押金一項債務就高達9.9億,更何況相當一部分人的押金都是199元。
這意味著ofo距離破產僅一步之遙。
有人說,押金在賬戶上,直接退回去不就完了么?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據財新網報道,早在2017年12月,ofo就因資金緊張,將30億用戶押金挪用一空。
滿城穿梭的小黃車,為什麼說黃就黃?
派系斗爭、上層變動、腐敗成風都曾是ofo的殺手之一,但這些病沒有切中要害,正如馬化騰所說:“最近這么多分析(ofo)的文章,沒有一個說到真正原因。”
2
馬化騰:這是一個價值200億的教訓
12月20日,在一個“誰殺死了ofo”的朋友圈討論中,馬化騰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真相:“veto right(一票否決權)”
⑦ 阿里為推支付寶給ofo施財務壓力
在《互聯經濟:增長的平台》分論壇上,主持人問ofo聯合創始人張巳丁,阿里巴巴是否為了推廣支付寶給ofo施加壓力,尤其是通過財務方式施加壓力,張巳丁並未正面回應,只是表示,ofo的投資方很多,不光是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日前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接受采訪時,第一次談到了共享單車話題,但是他的發言讓人大跌眼鏡:「我確實不知道我們投了哪家共享單車,到現在也沒搞清楚。ofo?可能投了一點點吧,不多吧?」
事實上,阿里巴巴並沒有把共享單車的雞蛋都放在ofo這一個籃子里。螞蟻金服就參與了哈羅單車3.5億美元的D1輪融資,永安行和哈羅單車的合並也是阿里巴巴推動的。
⑧ ofo小黃車創始人戴威被限制消費,昔日老總為何會落得如今的模樣
ofo小黃車創始人戴威創業失敗,剛開始不懂管理,後來跟合夥人鬧掰,一意孤行,他錯在了沒有管理經驗,公司內部情況沒有掌握好,如今,戴威連小黃車押金都退不出來,所以被限制消費。
戴威沒有注重小黃車保養
戴威剛開始沒有注重小黃車保養,小黃車都定位了,公司應該定期有員工修理不能騎的小黃車,由於沒有修車師傅,小黃車壞了丟在路邊或者公園,車子損失過大。他一心想著快點把小黃車發展起來,光想著投放片區,沒想過定期維修,這是創業失敗原因之一。
小黃車剛流行時候,很多人騎著都方便,後來,車子隨便擺放,公司也沒有定期找小黃車,沒有專業管理人員根本不行,服務對象是消費者,公司也要定期管理,戴維如今被限制消費,因為他創業失敗,押金都退不出來,一個小黃車老總如今落魄,相信以後他能卷土重來。
⑨ ofo貼著摩拜打,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單車大戰是產品體驗、市場份額、用戶數據以及融資競賽之爭,而這些爭斗又集中、及時反饋在媒體、自媒體的聲勢上,「橙黃大戰」成為共享單車的主線,為何在產品質量、運營效率差距巨大的兩家公司卻被屢屢並列談起?在紛繁的表象之中,這其中的「山山水水」耐人尋味。
ofo每輪的融資總額總要刻意比之前摩拜的融資更高一些,每次公開投放到市場上單車數量也理所應當的比摩拜更多一些,並且拉上了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機構調研出報告,顯示其市場份額恰好比摩拜強一點,這種貼著摩拜打的策略無疑是成功的。
最近ofo提出做共享單車「安卓」,稱摩拜單車是「蘋果」,突出ofo低成本、以數量搶占市場,把摩拜捧成走精英路線,既突出了ofo比市場份額比摩拜多,形成「兩分天下」的聲勢;實際上能稱之為共享單車「安卓」的實際上是為ofo等提供開放供應鏈的代工工廠。套路玩得這么深, 處心積慮地貼著摩拜打,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一、在騰訊與阿里的場景之爭中站隊並漁利
沒有AT(阿里、騰訊)入局的風口似乎不夠火。AT比一般的風險投資機構更有錢,更有業務上戰略考量,不急於「退出」,流量扶持力度也很大。當摩拜、ofo把共享單車演變為「馬化騰」與「馬雲」兩個後台老闆的博弈時,事已經成了一半。
在金沙江創投A輪投資ofo之後計劃把投資滴滴的資本力量悉數引入到ofo,可惜朱嘯虎跟丟了騰訊、淡馬錫、富士康等投資方。金沙江創投副總裁羅斌也說「90天終結論」是錯估騰訊會投ofo。
騰訊在共享單車之中選擇投資哪一方,往往是決定性的,比如此前騰訊投資的58、滴滴就在與趕集、快的的對抗中獲勝。
馬化騰在朋友圈懟朱嘯虎清晰地表明其投資摩拜的邏輯不僅僅是看人情,而是看好智能單車在物聯網(IOT)時代的前景。而此前的騰訊挺摩拜早有跡象,從微信官方把摩拜單車作為第一個小程序落地場景,微信錢包的流量位置比滴滴出行靠前。而滴滴出行已經完成了其普及微信支付的使命,摩拜單車對比騰訊的「連接」戰略更為重要。
雙方都把跑馬圈地作為當務之急,ofo的地推人員在地鐵、繁華區域用更多的小黃車把摩拜單車圍住,傾向於在投資機構的寫字樓下鋪量,在早期ofo與摩拜對標的優勢在於造成成本低、押金低,具備一定的規模優勢,這也讓其在對標摩拜單車中收獲VC重視。
在D+輪螞蟻金服注資之後,ofo被認為是站在阿里巴巴的棋盤上,甚至為了突出阿里系背景,從微信公眾號起家的ofo一直沒有開發「小程序」的流量入口。ofo在市場鋪量、媒體聲量上貼著摩拜打的「紅利」凸顯,在7月初,ofo宣布完成7億美金E輪融資,已成為2AT的最大贏家。
二、第二梯隊項目或成為「橙黃大戰」的輸家
ofo貼著摩拜打,其實無法打敗摩拜,畢竟摩拜單質量在長期高強度的公共自行車運營中損耗率更低,並且在支付訂單環節沒有漏洞,在騰訊及眾多VC機構扶持摩拜前提下,以劣幣驅逐良幣是不可能的。
ofo是實際上資本市場製造「二選一」的局面,當ofo吸干共享單車賽道上的剩餘資金之後,其他共享單車項目就面臨無錢可融的窘境,只能等死,悟空單車、3Vbike等共享單車一家家倒下正是由於融資斷裂而死的。
(圖片來源ofo官網)
小黃車的一至三代是機械鎖裝置,既缺乏准確的硬體定位數據,也沒有精準的成交數據,去年戴威還稱機械鎖打開是99.9%,而智能鎖打開率是90%,所以ofo使用機械鎖。ofo對物聯網的漠視、智能化裝備的滯後以及短途大數據缺失,顯然與阿里巴巴集團致力於成為「DT時代」基礎設施的戰略目標、「五新戰略」之中的「大數據」並不相稱。
在馬化騰看衰ofo是「啞終端」和小靈通之後,ofo在次日宣布其推出了全球首款物聯網智能鎖,但這些鎖何時才能對投放在市場上的單車進行更換,ofo卻並沒有給出時間,從這個角度來看ofo公關實力確實厲害。
結語
如今ofo終獲阿里巴巴融資,使得市面上第二梯隊及尾部項目生存局面堪憂,也讓其在用戶心中留下ofo是市場領頭羊的刻板印象。
但沒有哪家公司能靠打擊競爭對手長期存活的,就像「開車不能一直盯著後視鏡」,真正的較量最終還是要靠用戶,而ofo前期依靠公關驅動型及野蠻式鋪量,並不能真正顯著改善用戶體驗。
而對ofo來說,最大危機莫過於市場第二梯隊項目獲得阿里加註融資,或者能在精細化運營上取得突破,這將一舉打破只有兩家獨大的市場格局。
作者:李星,靠譜的阿星,科技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