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租公寓的模式頻頻爆雷,我們在租房時該如何避「坑」
租房需要簽協議,將各種東西都清楚的寫進去並檢查是否有隱藏條件,檢查好房子中是否有隱患。
Ⅱ 長租公寓發生了什麼,為何會深陷信用危機
多地的長租公寓都採用“高進低出”“長收短付” 這種不對等的方式在出租經營,這樣的模式顯然是存在很大的問題。不正常的運作模式背後肯定有古怪,果然多次的長租公寓都出現了卷錢跑路的情況,給租客和房東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因此長租公寓也陷入了信用危機。
所謂“高進低出”“長收短付”是指這些公司從房東那裡高價收來房子,與房東簽訂了代管合同後,再以低價的方式出租給租戶。租房子不是為了賺錢嗎?這樣的模式怎麼賺錢呢?就這是其中的古怪之處了。
這樣就導致租客非常的被動,只能在很短的時間里趕緊需要住處。真的是又丟了錢,又增加了很多的麻煩。目前這樣的案件已經在成都、上海、合肥、鄭州等多個地方都相繼發生了,所以不再是個例。大家在租房時一定要多留個心眼。
Ⅲ 長租公寓「租金貸」、「資金池」是爆雷罪魁禍首,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在租房市場“長租公寓”是很多人關注的“香餑餑”,而隨著這個市場不斷的爆雷,也讓大家對“長租公寓”,“租金貸”充滿了顧慮。那麼為什麼長租公寓相關的“租金貸”會爆雷,和資金池又有什麼關系,該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呢。下面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了解一下什麼是長租公寓提到長租公寓,很多人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租期比較長的公寓。這種理解也沒有什麼錯,只不過不夠細致。
租過房的都知道,我們一般租房都是直接和房東直接簽訂合同。有的人說我是和中介簽的呀,其實不是的,你在路邊看到的一些中介門頭只不過是幫助房東租房子,拿中介費,他們不是合同的甲方。
所以說解決長租公寓租金池爆雷的問題就需要公開透明化租金池的資金流向,只有這樣才能合理的監管中介的肆意擴張!
Ⅳ 萬億長租公寓市場 VC/PE如何投資布局
長租公寓市場的競爭還在延續。無論各大品牌對於規模的渴求有多麼的強烈,資金問題還是要解決的。盡管當前龍湖冠寓的經營資金以集團投入為主,但從年初的30億住房租賃專項債券開始,龍湖一直在嘗試擴充融資渠道。
據了解,龍湖向來善於跟機構投資者打交道。
而這次,它找來了全球最富盛名、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新加坡主權基金)。
龍湖長租公寓投資平台
6月12日,龍湖集團宣布,將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共同設立一個長租公寓投資平台。
平台專項投資公司位於中國一線和核心二線城市的長租公寓項目,首期投資額共計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億元。
目前,龍湖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蘇州、杭州、武漢、廈門、西安、合肥、長沙、成都、重慶、天津、濟南以及寧波等17個城市,經營超過1.5萬間公寓房間。
今年這個數字還要翻幾倍,龍湖冠寓正計劃將累計開業房間數量增至6.5萬間的規模。大規模的擴張,無疑需要大量銀碼為其背書。
同樣與市場上眾多的長租公寓品牌一樣,龍湖並不諱言盈利挑戰。龍湖創新業務負責人韓石曾在接受包括觀點地產新媒體在內的媒體采訪時就表示,集團希望在三年內主要考慮的是品牌和規模,因而在這段時間內不考核長租公寓的利潤情況。
細看龍湖2017年全年業績,其投資性業務不含稅租金收入為25.9億元,其中商場業務佔比高達97.7%,其他業務為0.8%,冠寓業務則占剩餘的1.5%(租金收入約為3885萬元)。
另外,觀點地產新媒體也獲悉冠寓未來會逐步走向輕重資產並舉,最終使資產輕重比達到2:8。但在重資產模式運營下,長租公寓租金除了需要覆蓋裝修成本外,還需要覆蓋收購成本。有分析指,不考慮任何租金上漲的情況下,回本時間需要大約18年。
而據韓石去年透露,在輕資產模式下,冠寓項目的毛利率是35%以上,但動態投資回收期還是要長達5到6年。
總的來說,長租公寓不僅投資回報周期長,而且前期投資非常大,且如何真正盈利還不明朗,企業獲取資金支持受到限制。
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主權基金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合作夥伴。
作為一支主權基金,GIC被賦予的最關鍵任務是,要戰勝通脹,而不是要一夜暴富。其最害怕的,不是回報不夠好,而是發生一次性的大幅度投資損失(比如之前對大悅城的投資,曾一度縮水近50%)。
分析認為,正因為如此,在旁人看來盈利周期長、流通性較低的長租公寓投資,在GIC眼裡頗具價值,因為這家基金的一般投資周期長達8-10年。
況且,在政策紅利推動下,未來國內租賃市場的未來發展已不必再用冗長辭句描畫。GIC產業投資(GIC Real Estate)首席投資官李國紳此前出席活動時曾表示,他看好中國快速增長的長租公寓市場的前景。
另一方面,龍湖集團方面也回復觀點地產新媒體稱,此次與GIC合作,系以股權投資的形式進行。
「未來,除龍湖自持的長租公寓外,我們其實也會投資其他長租公寓資產。同時除GIC外,目前集團也在跟其他投資者接洽,不排除會有更多合作。」
來自新加坡的資本捕手GIC
北緯1°18′,東經103°51′,獅城新加坡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一條細細長長的馬六甲海峽促使其積累了大量財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經濟增長強勁、高儲備率和鼓勵節儉的財政政策,新加坡外匯儲備持續增加,數量很快超出正常需求。「我們有這幺多的可流動外匯儲備,需要更有效率地管理。」在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提議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於1981年成立。
公開資料顯示,新加坡的外匯儲備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有,用於調節外匯市場和作為貨幣督察局發行貨幣的保證。
另一部分資金則交由GIC管理,目標是保證獲得持續的長遠回報,以保障資產的實際價值。同時,GIC還能調動國家的財政儲備。
截至2018年2月,GIC管理的基金規模已經超過3500億美元,位列世界第八。次於挪威養老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阿聯酋阿布達比投資公司,以及科威特投資公司等。
在每年的年度報告中,GIC都在不斷重申自己的使命:公司的投資策略是建立一個,包括各種豐富資產類別的投資組合,其保證能夠長時間產生良好的實際回報,同時不會超出我們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
因此,GIC的投資組合被分成兩大類型。第一是參考組合,這個投資組合包括65%的全球股票,和35%的全球債券。是GIC做出其他投資決策的參考,其他投資的長期投資回報,至少要比參考組合這樣的投資組合更好。
GIC的實際投資組合也分兩種,一種叫主動組合,由一幫有膽識的基金經理操作,尋求通過承擔超出平常的投資風險,來獲得超額投資回報。
另一種叫政策組合(Policy Portfolio),其主要分為六大核心資產類別,房地產投資就包含其中。
通常,發達國家股票會占上述組合的20%-30%份額;發展中國家股票佔15%-20%;一般政府債券和現金佔25%-30%;防通脹債券佔4%-6%,房地產投資佔9%-13%;私募股權佔11%-15%。
而根據該公司2016-17年度報告(截至2017年3月末),房地產這種偏風險資產只佔了當年政策組合中的7%。但在他們看來,房地產的非流動特性也十分有利於對沖通貨膨脹。
據了解,GIC現時的相關投資,包括傳統的私人地產磚頭資產、公共股權(如入股開發商)、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和房地產相關的債務。
而物業資產包括辦公室、零售、住宅、工業和酒店業。當中,GIC團隊在選擇具體標的時,會基於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包括建築位置、建築質量、租戶組合,租賃到期概況和收入流展望,這與其他同行並無差別。
受公司策略影響,GIC近年來非常熱衷於投資公寓類產品,特別是學生公寓。有數據顯示,GIC正成為全球學生宿舍最大的投資者之一。
最具代表性的是,2016年9月,GIC聯合迪拜基金斥資4.3億英鎊買下了英國Three Sixty學生公寓資產包,包括7150個床位,是2016年學生公寓市場最大的一筆投資。
除此之外,GIC還收購了這些學生公寓的運營公司Student Housing Company,直接介入英國學生公寓的運營環節。
而在2017年,在新加坡向美國砸下95億美元進行的地產投資中,GIC就占據了近四分之三。這家主權基金投資了包括位於德意志銀行美國總部寫字樓,以及一系列學生公寓。
包括2017年3月,GIC聯合了加拿大養老金計劃投資委員會(CPPIB)和某芝加哥地產公司,斥資16億美元投資了一個美國的學生住宿物業項目。
最近,在2018年1月3日,GIC旗下一間合資公司則以11億美元,收購一組24個美國學生宿舍,總計1萬3666個床位。
對於如此大量的投資,李國紳就曾指出:「從總體投資組合角度來看,學生公寓對經濟周期的依賴程度較低,波動性小,因此能提供有別於其他傳統房地產行業的防禦性和多元化收益。」
Ⅳ 解讀|六部門監管新規直擊長租公寓暴雷根源:禁止套取消費貸
4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輕資產住房租賃企業監管的意見》,明確要求各地加強住房租賃企業從業管理,開展住房租賃資金監管,禁止套取使用住房租賃消費貸款,合理調控住房租金水平。同時,明確住房租賃企業單次收取租金的周期原則上不超過3個月;除市場變動導致的正常經營行為外,支付房屋權利人的租金原則上不高於收取承租人的租金。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自從2016年鼓勵規模化、機構化租賃以來,輕資產的租賃企業發展非常迅速,既有集中式的,也有分散式的。相比重資產經營(比如招拍掛配建和自持,國企帶頭參與的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項目等),輕資產住房租賃企業在經營上最大的問題是輕資產經營、擴張速度快,容易出現違規行為,比如黑二房東(隨意漲租、苛扣押金、隨意收取水電費等),以及長租短付,搞資金池,蓄意捲款潛逃。
對此,新華社文章指出,此次監管部門重拳出擊,《意見》直擊住房租賃企業爆雷根源。
對此次《意見》的出台,中指調查事業部研究副總監戰雪認為,《意見》旨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促進住房租賃市場健康發展。
戰雪表示,此次《意見》呈現以下三個特點:第一是層級高、范圍大,之前部分城市單獨發布政策約束住房租賃企業的租金收取行為,此次的政策高度上升到了部委的層級,覆蓋面也更廣。第二是定位準。精準定位從事轉租經營的輕資產住房租賃企業。此類企業進行轉租經營時沒有資產抵押,收取的租金額度也較高,沒有資金監管容易聚集金融風險。第三是強穿透。除了禁止住房租賃企業變相開展金融業務,還強化金融機構的貸款審核,在首尾兩端發力,避免住房租賃企業單方面誘導承租人使用住房租賃消費貸款的情形。
首次對輕資產住房租賃企業進行定性,納入監管
按照《意見》要求,從事住房租賃經營的企業,以及轉租住房10套(間)以上的自然人,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其名稱和經營范圍均應當包含「住房租賃」相關字樣。住房租賃企業跨區域經營的,應當在開展經營活動的城市設立獨立核演算法人實體。住房租賃企業應當具有專門經營場所,開展經營前,通過住房租賃管理服務平台向所在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推送開業信息,由所在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通過住房租賃管理服務平台向社會公示。
李宇嘉指出,目前市場上住房租賃企業種類繁多,比如二房東,投資機構等。在珠三角核心城市,有代房東管理的二房東,有職業二房東(賺代理費或賺租金差價),有投資者一次性包租很多套或一棟,然後裝修出租。但現實中,這類主體很難監管,他們往往利用互聯網、微信和小廣告開展業務,利用信息差、違規操作(比如水電費亂收取、以損壞室內設施為由不退押金等)獲取租金受益。承租人利益受損失也難以有渠道伸張,損失不大、息事寧人。因此,迫切需要納入監管。
打擊長收短付的資金池行為,避免資金風險
具體而言,《意見》針對從事轉租經營的輕資產住房租賃企業,明確要求各地加強從業管理的同時,規范住房租賃經營行為,住房租賃企業應當將經營的房源信息納入所在城市住房租賃管理服務平台,單次收取租金的周期原則上不超過3個月,支付房屋權利人的租金原則上不高於收取承租人的租金。
在業內人士看來,「單次收取租金的周期原則上不超過3個月等規定,直擊長租公寓企業此前存在的各類違規做法,具有積極的導向。這有助於規范市場經營,同時防範經營方面出現金融風險。」
「這一政策表態也是在疫情後針對長租公寓暴雷現象,國家一貫的態度,主要目的是維護出租雙方的權益,避免老百姓利益受損和群體性的上訪事件發生。對於輕資產的租賃企業,更容易出現『長收短付』的資金池行為。管住了資金,長租公寓的風險就降低了一大半。」李宇嘉說道。
嚴厲打擊資金貸,「租金異常上漲必被打壓」
《意見》還要求,各地應開展住房租賃資金監管。企業單次收取租金超過3個月,或單次收取押金超過1個月的,應當納入住房租賃資金監管賬戶。同時,禁止套取使用住房租賃消費貸款。企業不得利用承租人信用套取「租金貸」,不得誘導承租人使用「租金貸」。金融機構嚴格管理住房租賃消費貸款,加強授信審查和用途管理,對住房租賃企業加強名單式管理。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此次政策對於租金貸款的管控更加規范和到位。對於各類違規的套現行為,政策明確,不得利用承租人信用套取住房租賃消費貸款,不得以租金分期、租金優惠等名義誘導承租人使用住房租賃消費貸款。同時,金融機構應當嚴格管理住房租賃消費貸款,加強授信審查和用途管理,發放貸款前必須採取有效手段核查借款人身份信息,評估還款能力,核實借款意願,並做好記錄。從這兩點看,租金貸被明確嚴管,而租賃消費貸款則依然受認可。這兩者的區別在於,租金貸進入到了輕資產長租公寓企業的賬戶,而租賃消費貸則是進入租客的賬戶。這是後續在明晰不同貸款方面所需要注意的。
此外,《意見》指出,各地應合理調控住房租金水平。租賃需求旺盛的大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建立住房租金監測制度,定期公布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租賃住房的市場租金水平。此外,各地還需落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建立多部門協同的住房租賃聯合監管機制,將相關部門的監管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
業內人士認為,後續租金監管也將更明確。同時在住房租賃市場租金監測方面也會加強。「過去租金的收取等沒有監管,導致資金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也是金融風險的來源點。此外,過去租金的管控確實不到位,而現在租金異常上漲受到關注,後續也和房價管控一樣,異常上漲必被打壓。」
《意見》還提到妥善化解住房租賃矛盾糾紛。六部門要求,各有關方面應當加強協同聯動,積極化解住房租賃引發的矛盾糾紛,妥善處置相關風險。
ICCRA住房租賃產業研究院院長趙然表示,此次印發的《意見》將對行業特別是輕資產運營公司產生兩大影響。第一,迫使輕資產運營公司從「包租公」轉向專業化的住房租賃服務提供商。從國際經驗來看,控租金使得輕資產運營公司無法單純依靠租金收入實現利潤增長,探索如何提供各類與住房租賃相關的增值服務將成為未來輕資產運營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關鍵。第二,「去杠桿」將使輕資產運營公司形成兩極分化。一方面,頭部大型機構能夠依靠資產證券化等金融手段,擴規模求發展;另一方面,深耕區域的小型運營公司將依託本地化優勢,降低運營成本,獲得生存空間。大量靠金融杠桿擴規模的輕資產運營公司將被徹底淘汰。
Ⅵ 青年長租公寓行業有哪些知名風投如何看待V領地完成超2億美元的A輪融資
最近影響最大的一筆長租公寓行業風投應該就是美國華平領投的,對V領地青年公寓的2億美元A輪融資。
Ⅶ 隨著長租公寓暴雷事件不斷上演,租金貸模式是否該存在
隨著長租公寓暴雷事件不斷上演,租金貸模式是否該存在?
不應該存在。因為租金貸的模式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模式。
這種模式必定會造成崩盤,而崩盤後的後果只能由消費者來承擔,因為沒有法律約束,也就導致了這種模式的猖獗。
而為什麼會有這種租金貸模式的存在呢?原因有幾個方面。
一、市場不斷逐利,持續擠壓正常商家的生存空間
其實有一些商家本身也是想要好好做生意的,但是有人開始使用租金貸模式來運營長租公寓之後,這些正常商家就沒辦法跟他們競爭了。
因為租金貸模式可以大量套用消費者的“預付金”,導致正常商家完全競爭不過這樣的商家。
正常商家要想在市場中占據份額,要麼跟這些商家一樣搞租金貸模式,要麼就只能自己拿出本錢來砸錢買市場。
但是長租公寓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資金來維持運作,通常能夠拿出更多本錢來的商家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市場上的長租公寓就基本上都是採用租金貸的模式了。
Ⅷ 長租公寓頭部企業房源數量三年翻番,投資者預期回報率下降
中國長租公寓市場在過去幾年經歷了行業洗牌和市場沉澱,但在人口結構變化、購房門檻提升、政策支持和資本助力等驅動力助推下,中國長租公寓行業市場發展仍面臨較大需求。
9月23日,仲量聯行在其最新發布的《中國長租公寓市場白皮書》中指出,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正將目光聚焦在中國長租公寓的開發投資上,且對穩定回報率預期普遍保持在4.5%~5.5%,但較2018年有明顯下降趨勢。隨著中國REITs試點的不斷推進,未來REITs有望成為長租公寓投資者的主要退出機制之一。
房源數量三年翻番,需求以初入職場的白領人群為主
《白皮書》指出,中國長租公寓市場在2017-2018年經歷了政策紅利及機構化紅利的釋放,大量企業進入市場試水,其中不乏一部分品牌盲目擴張。在經歷了2019-2020年的行業深度洗牌和市場沉澱後,中國長租公寓市場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期。
一些仍堅定地走在長租公寓賽道上的企業已逐步摸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模式,其中頭部品牌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據仲量聯行統計顯示,10家市場頭部長租公寓品牌的存量房源總數已從2018年底的35.6萬套翻番增長至2020年底的73萬套。這些存量主要分布在一線及1.5線城市中;且開業6個月以上門店的平均入住率高達89%~95%。值得指出的是,部分城市的中高端長租公寓市場已逐漸成型。
從需求端看,目前仍以大學畢業生及初入職場的白領人群為主,但也有一些新型需求來源出現,如企業中層人員、陪讀家庭、自由職業者及短期過渡型需求等,這也意味著作為新興業態的長租公寓在中國正逐漸被更廣泛的人群接受。
仲量聯行認為,未來,隨著租賃需求升級,以及開發商、投資機構及其它市場參與者的深度參與,長租公寓產品有望加速迭代更新,長租公寓市場將在質量和數量上均更上一個新台階。
京滬深最受投資者青睞,回報預期在4.5%~5.5%
在「房住不炒」的長期定位、支持性政策的相繼出台以及市場基本面的有力支撐下,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和投資人將目光聚焦在了中國長租公寓的開發投資上。
根據仲量聯行面向30多家不同類型的投資機構進行的問卷調研結果,投資者現階段的關注焦點依然是上海、北京、深圳等經濟發達、外來人口佔比高且購房門檻較高的一線和新一線城市。而在細分賽道方面,目前97%的投資者希望進入面向企業精英白領市場的中高端長租公寓細分市場。從發展模式看,投資者目前仍主要採取重資產擴張模式,尤其是存量資產改造模式。
此外,《白皮書》指出,大部分投資者對國內長租公寓穩定回報率的預期集中在4.5%~5.5%之間,但相比2018年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對於未來5年的穩定回報率走勢,45%的投資者認為會保持平穩,39%的投資人認為會下降。
仲量聯行中國區投資及資本市場業務負責人龐樹東表示:「隨著國內長租公寓市場逐漸成熟,其空置風險將更低、資產表現也將更趨於穩定,預計資本化率會繼續向辦公樓等傳統商業資產靠攏。」
中國租賃住房REITs市場規模千億可期
仲量聯行指出,「資產價值過高」以及「土地和資產獲取困難」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長租公寓市場投資者面臨的兩個最大挑戰。對於大部分機構型投資人而言,存量改造是進入國內長租公寓投資市場的主流模式。但國內一線城市核心區存量資產的價格普遍偏高,再加上項目改造成本、投資回報率往往低於機構投資者的預期。投資者有必要深入了解市場租賃需求特徵,在非核心商務區或產業園區尋找適合的投資機會。
要想在短期內實現規模效應,目前投資者所依賴的存量改造模式很難達成,拿地開發是效率更高的方式,但目前機構投資者在本地市場獲取開發土地還存在一定難度。投資者應考慮與擁有土地優勢的國企和開發商以及擁有豐富管理運營經驗的運營商合作,各市場參與方發揮各自優勢,能夠有效應對這一挑戰,實現合作共贏。
此外,「資產流動性過低,導致退出困難」成為第三大挑戰,退出機制已是投資者最關注的話題之一。短期內,單一資產或資產包退出仍將是主要的途徑;但中期有望通過REITs提升長租公寓投資市場的流動性。
仲量聯行中國區評估和咨詢服務部執行董事熊建平表示:「租賃住房和REITs天然適配,雖然現階段公布的政策暫時僅將保障性租賃住房納入中國REITs的底層資產,但我們認為,中國REITs拓展到市場化的租賃住房是必然趨勢。租賃住房有可能成為中國REITs的又一個藍海;而REITs有望成為長租公寓投資者未來主要的退出機制之一。」
《白皮書》顯示,國際經驗表明,租賃住房一直都是優質的REITs底層資產。2020年美國GDP為20.9萬億美元,權益型REITs總市值1.37萬億美元,約佔GDP規模的6.5%,若按照上述比例推算,預計中國公募REITs市場規模可達6.5萬億元。而在美國,租賃住房類權益型REITs總市值占所有者權益型REITs總市值的14.9%,按這個比例推算中國租賃住房REITs市場的潛在規模將有望超過9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