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雙匯海外收購成與敗 看並購後盈利如何
雙匯71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豬肉生產企業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是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最新一起。如果成功,這也是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最大一起並購案。如果僅從商業角度看,這是對中美企業間的一樁美事,但操作不慎,也可能成為一樁憾事。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市場,歐睿(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豬肉銷量接近5200萬噸,預計到2017年將增長至5800萬噸以上。對史密斯菲爾德而言,並購必將使其更多豬肉產品打入中國市場。 因此,對於雙匯伸出的橄欖枝,史密斯菲爾德首席執行官拉里·波普就毫不掩飾地說,「對公司全體股東,乃至美國農場主和農業來講,這是一樁出色的交易」。目前出口收入占史密斯菲爾德總營收的20%左右,按照他的預計,在雙匯的推動下,史密斯菲爾德以後的出口收入將出現「爆炸性」增長。 如果已是雙匯國際的子公司,史密斯菲爾德能夠盈利,雙匯自然受益。但雙匯的目標顯然不止於此。通過與史密斯菲爾德合作,雙匯既獲得了更多的海外供應,也有助於提高雙匯的管理水平,進而為雙匯成為跨國行業巨頭奠定基礎。 但更重要的是,這將有助於提高雙匯的國內外聲譽。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一直備受詬病,雙匯本身也時常陷入漩渦。藉助於史密斯菲爾德的良好名聲,雙匯將能贏得更多消費者的信心。當然,前提是雙匯真正能把食品安全落到實處。 這種對海外知名品牌的收購,其實正是一些中國企業擴大海外知名度、增強國內美譽度的一條重要途徑。聯想收購Thinkpad筆記本電腦雖然也有過虧損,但由此最終實現在國內外的跨躍式擴張;吉利並購沃爾沃,也讓國內外消費者對吉利刮目相看。《華爾街日報》就有文章說,從汽車到網球鞋在內的多個領域,「中國公司在建立自己的本土品牌方面一直困難重重」。但通過海外並購,既節省了品牌培育時間,又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從這個角度看,並考慮到雙匯是中國最大的豬肉生產企業,套句史密斯菲爾德首席執行官波普的話說,這樁並購案對雙匯全體股東,乃至中國消費者和農業來講,應該也是美事一樁。 但並購是否成功,一看並購能否完成,二看並購後盈利如何。 從第二點看,這依然是一個未知數。雖然美國超市的豬肉價格有時低於中國市場,但美國肉總體偏貴依然是一個事實,這對少數富裕的中國人自然不在話下,但如果大規模進口,是否真能賣出去,可能雙匯需要頗費思量。以前中國企業投出去真金白銀、買來後虧損連連的狀況,也並非少見。 這尚是從企業利益考慮,決策層還必須對相關產業影響有所籌謀。一旦大量美國豬肉進入中國市場,怎麼保證國內養豬企業的利益。畢竟,進口是補充,國內生產是根本,如果由此動搖了根本,損傷了國內相關產業的積極性,將會對國內市場帶來極大隱患。 另外,還有外界頗為關心的瘦肉精問題。在美國,添加瘦肉精為合法。以前雙匯為保護自身利益,反對開禁添加瘦肉精的美國肉,但現在它與美國企業利益一致,它會否成為開禁的鼓吹者?如果此樁並購不是促進中國食品安全,而是降低了中國食品安全標准,那真是跟中國人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 當然,所有這些分析,前提還是第一點,即雙匯並購案能否放行。此案已呈交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查。按照美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對筆者而言的,她曾是該委員會的成員,這個機構受政治操弄痕跡太多。作為佐證,該委員會此前就手起刀落,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多起中國企業的在美並購。 因此,不排除一些美國人會將豬肉當作戰略物資,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對這起並購案實施阻撓。但綜合來看,豬肉畢竟不像軍火和石油那樣敏感,而且,並購對美國擴大對華出口大有裨益,因此放行的可能性更大。
B. 雙匯被美國收購了 為什麼還能列入CCTV國家品牌計劃
出售股份是企業融資的一種正常手段,很多股民手裡也都有股份,但是並不控制其公司。
雙匯具體的股權結構,可以看上市公司的財報。
這是2019年1月的公司股權結構(可能已經發生變更),可見雙匯實業控股59.27%,羅特克斯公司控股13.98%,是兩大股東。
所以不要用簡單的什麼「美國收購」來看待現在的雙匯發展,股權結構是一種很復雜的東西,是資本為了融資和規避風險玩的一套東西,需要一定的投融資、法律和金融專業知識才能搞明白。
C. 雙匯集團被哪個公司收購
2006年4月26日,由美抄國高盛集團、鼎暉襲授權,代表上述兩家公司參與投標的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高盛集團的一家子公司),以20.1億元人民幣中標雙匯股權拍賣,獲得雙匯集團100%股權,高盛在羅特克斯中占股51%,鼎暉占股49%。而在轉讓前的2005年,雙匯集團總資產已達70億元,銷售收入201億元。僅雙匯的品牌價值就達到106.36億元。而10億元的掛牌底價,讓雙匯集團的全部售出蒙上了賤賣之嫌。
在入主雙匯後的2007年10月8日,高盛將其所持羅特克斯的股份由51%降至46%,鼎暉在羅特克斯中的股份則由49%變為54%。鼎暉變成了雙匯集團的實際控制人。
三年後的2009年,高盛將所持有的雙匯集團一半的股份(即23%)轉讓給鼎暉。並計劃將逐步淡出雙匯,最終使高盛在雙匯的持股比例降至5%左右。在06到09這三年,高盛凈賺至少15億人民幣。
其實高盛和鼎暉在投資雙匯集團之前已經有過多次合作,此前雨潤、蒙牛、分眾傳媒以及後來的皇明集團等收購都是二者聯合投資的。
D. 雙匯被收購了么
1、2006年由美國高盛集團、鼎輝投資授權,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以20.1億元人民幣中標雙匯股權拍賣。
雙匯集團公司及其下屬所有公司匯總資產為60.94億元,凈資產為35.9億元,其中國有資產5.71億元。本次轉讓的5.71億元的國有股權,最終轉讓價為20.1億元,使國有凈資產增值14.39億元。國有股權轉讓後,不改變雙匯集團的主營業務,集團總部和主要生產基地仍在漯河市,
2、2006年5月12日上午11時,簽約儀式正式舉行。在北京產權交易所的組織和國信招標公司的參與下,漯河市政府副秘書長、國資委主任杜廣全代表轉讓方,與受讓方羅特克斯有限公司代表張弈、焦樹閣,共同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美國高盛集團控股的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以20.1億元購得雙匯集團公司的國有股權。
3、雙匯國有股權轉讓項目,於2006年3月3日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交易,至3月30日下午5時掛牌結束,共接待了10多家意向投資者的咨詢,產生2家符合受讓條件的意向受讓方:以美國高盛集團為實際控制人的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以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及CCPM亞洲投資基金為實際控制人的雙匯食品國際(模里西斯)有限公司。
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以招標方式確定受讓方。4月17日至26日,由國信招標有限責任公司組織進行招標,經過有關專家的評審,羅特克斯有限公司符合綜合性要求、報價最高且得分第一而中標。
(4)雙匯並購融資擴展閱讀
1、雙匯國有股權轉讓的原因:
(1)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需要。雙匯集團公司所從事的肉食加工業,屬於完全市場競爭的行業。按照國有產權「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改革思路,本次國有股權轉讓,符合國家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要求。
(2)是推動雙匯集團公司國際化發展的需要。通過股權轉讓,有利於其產權制度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新管理機制,有利於開辟新的融資渠道、構築新的融資平台、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3)是擴大開放、加快漯河發展的需要。雙匯集團公司是漯河市的經濟支柱,其股權轉讓和國際化發展,將提升漯河市的對外開放水平。
2、雙匯股權裝讓中,中標的香港羅特克斯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為參與雙匯集團股權轉讓項目而根據國際慣例在香港新注冊成立的項目公司。高盛策略投資(亞洲)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羅特克斯51%的股權,鼎暉Shine有限公司持有其49%股權。
E. 雙匯發展怎麼有71億美元那麼多錢收購的,它的資產只有200億人民幣。
收購美國企業的不是雙匯發展,而是雙匯集團占股30%的雙匯國際,用於收購的71億美元不全是雙匯自有資金,包括其他參股股東和國際投行的資金。
F. 雙匯為什麼要收購外國肉廠花幾百億
這個就是為了打入國外的市場。
收購國外的為國外帶來了就業和稅收。
更容易得到當地的支持。
G. 雙匯火腿腸,被哪家公司收購了
在2013年初,史密斯菲爾德的股價已經低迷了五年,一系列裁員之後,公司發展陷入困境。這天,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拉里·波普的電話響起,投資銀行家拉塞爾科拉科的聲音從話筒傳出:「老伙計,我給你帶來一筆交易!」
克拉克知道波普一直有意購買中國最大的肉類公司——雙匯國際20%的股份,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豬肉消費第一的國家,波普一直想把自家豬肉製品賣到中國,但美國豬肉進入中國困難重重,一些美國廠商常用的添加劑被嚴格限制,波普想通過與雙匯的結盟,打開打入中國市場。
但克拉克帶來的交易與波普的設想稍有偏差:「中國企業不想救你,他們想買下你。」
放下電話,波普有點兒懵,史密斯菲爾德的年收入是雙匯的兩倍多,生豬養殖和豬肉加工的技術和經驗也都領先於雙匯,但中國的廣闊市場又是如此誘人。
在進一步交涉中,雙匯開出極具吸引力的報價——比史密斯菲爾德的股價高出30%,如果一切順利,這筆交易將以71億美元的成交額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跨境並購案,波普和公司股東欣然接納了這一報價。
於是,波普來到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面前,證明這筆交易不會損害美國利益。
美國方面認為,地球的食物供應增量早就攆不上人類需求的增長,未來世界將面臨針對食品的地緣政治斗爭,食物關乎國家安全。如果雙匯完成收購,美國四分之一的豬肉將屬於雙匯,史密斯菲爾德的成熟技術也會被直接引入中國,有學者甚至直言,這是中國控制美國豬肉產業的第一步。
不過當時的美國太需要外資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而且比起高科技,農業並不算敏感領域,這樁並購案最終在2013年9月26日塵埃落定,史密斯菲爾德從交易所退市,成為雙匯國際的全資子公司。
H. 雙匯被高盛收購了
雙匯集團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其被收購前總資產為63億元、員工3萬人,2005年雙匯集團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2006年雙匯集團被高盛集團和鼎暉中國成長基金以20.1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其100%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