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dp如何計算
綜述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生產法
用生產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又叫部門法。這種計算方法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來源。
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只計算所增加的價值。商業和服務等部門也按增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就按工資收入來計算其服務的價值。
按生產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分為下列部門:農林漁業;礦業;建築業;製造業;運輸業;郵電和公用事業;電、煤氣、自來水業;批發、零售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服務業;政府服務和政府企業。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總,再與國外要素凈收入相加,考慮統計誤差項,就可以得到用生產法計算的GDP了。
從理論上說,按支出法、收入法與生產法計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常有誤差,因而要加上一個統計誤差項來進行調整,使其達到一致。實際統計中,一般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支出法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計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標准。
生產法計算GDP分為四項: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第一項為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包括貨幣形式的,也包括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葯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等。
第二項為生產稅凈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余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生產、銷售和從事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劃費。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是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單方面的收入轉移,因此視為負生產稅,包括政策虧損補貼、糧食系統價格補貼、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等。
第三項為固定資產折舊,是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
第四項為營業盈餘,是指常駐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收入法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來計算的GDP,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得到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這種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沒有政府的簡單經濟中,企業的增加值即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就等於要素收入加上折舊,但當政府介入後,政府往往徵收間接稅,這時的GDP還應包括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間接稅是對產品銷售徵收的稅,它包括貨物稅、周轉稅。這種稅收名義上是對企業徵收,但企業可以把它打入生產成本之中,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故也應視為成本。同樣,還有企業轉移支付(即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慈善捐款和消費者呆帳),它也不是生產要素創造的收入,但要通過產品價格轉移給消費者,故也應看作成本。
資本折舊也應計入GDP。因為它雖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應回收的投資成本中。
還有,非公司企業主收入也應計入GDP中。非公司企業主收入,是指醫生、律師、小店鋪主、農民等的收入。他們使用自己的資金,自我僱用,其工資、利息、租金很難象公司的帳目那樣,分成其自己經營應得的工資、自有資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資、利息、利潤、租金常混在一起作為非公司企業主收入。
這樣,按收入法計算的公式就是:
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也可看成是GDP=生產要素的收入+非生產要素的收入
從理論上講,用收入法計算出的GDP與用支出法計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支出法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從支出法來看,國內生產總值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用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額,它反映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產量,P1、P2……P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價格,則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勞務的最後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1.居民消費(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小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服裝、食品等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以及用於醫療保健、旅遊、理發等勞務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屬於消費。
2.企業投資(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住宅及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新造廠房、購買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為什麼住宅建築屬於投資而不屬於消費呢?因為住宅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或稱成為庫存)的增加或減少。如果年初全國企業存貨為2000億美元而年末為2200億美元,則存貨投資為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因為年末存貨價值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年初存貨。企業存貨之所以被視為投資,是因為它能產生收入。從國民經濟統計的角度看,生產出來但沒有賣出去的產品只能作為企業的存貨投資處理,這樣是從生產角度統計的GDP和從支出角度統計的GDP相一致。
計入GDP中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即重置投資與凈投資之和,重置投資也就是折舊。
投資和消費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具體的分類則取決於實際統計中的規定。
3.政府購買(用字母G來表示),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購買軍火、軍隊和警察的服務、政府機關辦公用品與辦公設施、舉辦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給政府雇員的工資也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是一種實質性的支出,表現出商品、勞務與貨幣的雙向運動,直接形成社會需求,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都不計入GDP。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該年生產出來的商品與勞務的作為報償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失業救濟、貧困補助、老年保障、衛生保健、對農業的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通過其職能將收入在不同的社會成員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將一部分人的收入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實質是一種財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轉移支付發生時,即政府付出這些支出時,並不相應得到什麼商品與勞務,政府轉移支付是一種貨幣性支出,整個社會的總收入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中。
4.凈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是指進出口的差額。進口應從本國總購買中減去,因為進口表示收入流到國外,同時,也不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出口則應加進本國總購買量之中,因為出口表示收入從外國流入,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因此,凈出口應計入總支出。凈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把上述四個項目加起來,就是用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
GDP=C+I+G+(X-M)
支出法計算的是國內生產總值劃分為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額,它反映了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
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居民消費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貨物和服務的消費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的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和服務;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務;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服務。
通過支出法計算的GDP,我們可以計算出消費率和投資率。所謂消費率就是最終消費佔GDP的比率,所謂投資率就是資本形成總額佔GDP的比率。
2. 如何計算金融業GDP增加值
金融業增加值核算方法以總量確定速度。先利用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和保費收入加權發展速度計算現價增加值,再利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的簡單平均價格指數計算不變價增加值。
當期金融業現價增加值=上年同期金融業現價增加值×(1+當期金融業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
當期金融業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當期銀行及其他金融活動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上年年度銀行及其他金融活動現價增加值÷上年年度金融業注]2現價增加值)+[當期保險業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上年年度保險業現價增加值÷上年年度金融業現價增加值)]
當期銀行及其他金融活動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當期人民幣存貸款余額現價增長速度×換算系數;
當期人民幣存貸款余額現價增長速度={當期人民幣存款余額現價增長速度×[當期人民幣存款余額÷(當期人民幣存款余額+當期人民幣貸款余額)]}+ {當期人民幣貸款余額現價增長速度×[當期人民幣貸款余額÷(當期人民幣存款余額+當期人民幣貸款余額)]}
當期保險業現價增加值增長速度=當期保費收入現價增長速度×換算系數;當期保費收入現價增長速度=當期保費收入÷上年同期保費收入;
當期房地產業(K門類)不變價增加值=上年同期房地產業(K門類)不變價增加值×(1+當期不變價增加值增長速度);
當期不變價增加值增長速度=當期相關指標增長速度×換算系數;
當期房地產業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不變價增長速度={[(1+當期房地產業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現價增長速度)÷當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100%
3. 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計算。
你好,
很高興為你回答問題!
解析:
在金融資產中,只有交易性金融資產屬於特例,其交易費用不需要計入到初始投資成本中,其他的金融資產取得時交易費用則都是要進入初始投資成本的。這是與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持有性質直接相關的,因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是不確定的,並且是隨時可以處置與出售的,所以這一規定就以人們的交易習慣而將此交易費用不計入成本,而是計入到了當期損益(投資收益)中。以上交易費用的處理的規定與背景,記住了就好了。
其次,就是關於你所說到的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核算問題了。
下面我就先說說,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投資收益二者的本質區別及異同: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和投資收益都是損益類科目,並且都是當期損益,都是反映企業的當期應計入到損益表中的損益。這就是二者的相同點。
但是二者卻有本質的區別:
公允價值變動是一種潛在的損益,是沒有得到最後實現的損益,只是在其相關資產或負債在持有期間內以市場公開的牌價,而得到的潛在的收益或損失,如你10元買來的股票,今天漲到了13元,你很高興,哇塞,能賺3元,這個就是公允價值變動,是一種潛在的收益,並沒有最終實現,沒有最終的落袋為安,第二天,股票跌了,價格為8元錢了,這時,你還會高興嗎?但是你也不必須悲傷,只要你不出售,那麼這個損失,也是不會成為現實的,它總有一天還會漲回來的。我經常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這一特徵比作是「鏡中之花」,看得心理很美,但你實際上得不到,只可遠觀卻得不到。
而投資收益就不同了,這是實實在在的收益或損失,是已真實的實現了的收益和真實發生了的損失。如果上例,你高興漲了3元,然後立即出售了,這時你就會真真正正的得到可以摸得到的3元。這就是叫做「落袋為安」。也就是說,潛在的損益轉化為真實的收益時,就得記入到投資收益科目中了。
再說說交易性金融資產吧:
投資之初的交易費用,是要記入到投資收益的借方的,這是真實發生的看作為一種損失了。在持有期間,不論其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如何變動,其都是一種潛在的,虛的收益與損失,不是真實實現的,所以都要記入到「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中來反映,這一科目就是反映潛在收益與損失的。而當你最後出售時,所有的這些公允價值變動的代數計算的和,就要在你出售這一時點上得以實現了,或收益或損失,都是在這時點上實現了,這一時點都變得真實了。所以在出售金融資產時,我們的會計處理上會有「同時」的一筆: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貸:投資收益
或是相反的處理,這就是將潛在的、虛的收益或損失轉化為真實的收益,這一筆處理是不會影響會計損益的,是損益科目內部的轉化,但卻其實質意義就不同了。
在做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練習題時,出題經常會給你一些文字游戲來考核你對此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如:出售時企業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是多少?這實質就是持有期間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的余額結轉到投資收益,另加上上一期末賬面價值與出售價之間的差額(這是按會計處理步驟的表述)。也可以是出售價與原始投資時記入到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科目的金額之間的差額,實際,就是老婆兒算賬,我的成本是多少,我賣了多少,很算的。(這適用於選擇題的回答與計算)。
還有一種問法:該交易性金融資產累計確認投資收益?這就是要求計算與該交易性資產相關的全部投資收益,這里你還得考慮取得時所支付的交易費用(投資收益借方)的事項,合並計算後,就是全部最終的答案了。
例如交易性金融資產,還有其他的問法:如某月該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失額是?出售該交易性金融資產對企業的損益的影響額是多少等等的一些,說白了,就是文字游戲。只要你對其核算原理掌握了,再就關注其所說到的時間點與表述的意思,一切的一切,都是浮雲。
如果還有疑問,可通過」hi「繼續向我提問!!!
4. GDP是如何計算的
1、GDP = 總產出 - 中間投入
總產出就是大家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市價,中間投入指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外購非固定資產物品和對外支付服務的市價之和。比如一個麵包店生產了 100 元的麵包,在做的過程中烤箱壞了,花了 40 元請人修好了烤箱(對外支付服務),同時又用掉了買來的 20 元的麵粉、牛奶、雞蛋等原料(外購非固定資產的物品),那麼計入 GDP 的就是 100 - 40 - 20 = 40 元。
2、GDP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凈額 + 固定資產折舊 + 營業盈餘
這個計算其實就是對上面提到的生產法中的價值增值進行拆分,看看生產出來的價值都分配給了哪些要素,也可看作收入分配。
3、GDP = 最終消費支出 + 資本形成總額 + 貨物和服務凈出口 = ( 居民消費支出+ 政府消費支出) + (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 存貨增加 ) + ( 貨物和服務出口 - 貨物和服務進口 )
(4)金融資產在GDP中的計算擴展閱讀:
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5. GDP怎麼計算
GDP計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1、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2、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
3、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凈出口三個部分。
GDP的指標意義: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 心指標。它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究竟處於增長抑或衰退階段,從這個數字的變化便可以觀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兩種,以總額和百分比率為計算單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GDP
6. 如何認識金融資本與gdp之間的相互關系
金融資本與GDP之間有著一定的相互影響。
兩者是可以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