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在藝術品租賃市場前景怎樣
眾所周知,目前藝術品的流通市場正在迅速成長,拍賣會一年比一年多,畫廊業日漸興旺,藝術投資從專業走向民間……同時,區別於傳統的藝術品交易一級市場(畫廊為主)、二級市場(各大拍賣公司)的格局,以北京為代表的藝術繁榮地區出現了一些比較「新潮」的藝術品市場新興現象。
說它們「新潮」,是因為這些新現象有的已經與國際接軌,有的顯示著新資本、新力量對藝術市場的關注和介入,有的則依託新技術、新媒體而誕生。它們的生存現狀如何?對藝術市場又會有何種影響?
1 藝術信託:彌補現行市場「斷鏈」
藝術家10年後可以獲取利益
來自美國的國際「藝術家共同信託」(APT)計劃,2007年年中正式落戶北京。據悉,不同於其他藝術基金的是,藝術家直接以作品投資。APT作為信託管理機構,藝術家在加入計劃的20年中,以一年一件共20件藝術作品來投資,藝術家仍保有作品所有權,但能在未來換取回報。當APT售出某一件作品時,利潤的28%將作為其投資和管理費用的回報,40%的銷售收入歸作者個人,另外的32%給集體公積金賬戶,信託中的每位藝術家都會從中獲得均等的一份。聽起來,這是一種保障盈利的方式,像是一個分紅養老保險產品。大約在加入APT10年後,藝術家開始從其個人賬戶和集體公積金賬戶獲取現金利益,可以隨時提取全部或部分現金。每個藝術家都可以指定自己的繼承人。
其實從根本上講,APT實施的是一種比較嚴肅的經紀機制。根據他們目前已經在全世界建立的紐約、洛杉磯、倫敦、柏林、新墨西哥城、聖保羅、北京等分部情況看,共有50位目前國際活躍的美術館館長、藝術基金會負責人、策展人、畫廊經理等組成專業陣營。
進入國際市場的通道
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博士、年輕的APT亞洲區、北京執行長楊心一對APT的中國之旅充滿了信心,他說推行半年來,北京地區已經有李天元、陳可、翁奮、林一林、徐坦、邢丹文等藝術家加入。楊心一說,比如他們打算把藝術家作品向歐洲一些國立美術館銷售,按經濟效益這樣做肯定得不到豐厚的利潤,但藝術家們普遍都很支持。「如果畫家真要靠賣畫掙錢不會找我們,他們的主要盈利也不會在我們這里,他們是想實現自身價值,進入國際渠道,大部分中國藝術家都不缺錢,缺乏的是嚴肅的、持續的推廣。我們並不想取代國內現行的畫廊、拍賣公司這種經紀機構,但事實上我們彌補了現行鏈條的一些斷層。」楊心一說。
北京APT總共預計容納藝術家250個,他們看的是「大盤子」的發展,而不是一兩個藝術家的行情變化。目前藝術家們普遍接受這種「銷售限制」,對賣出所得的32%作為公積金給其他藝術家平分也沒有意見,因為APT里的「夥伴」都是經過挑選後有資格並列的。
2 藝術品也能「租」出效益
在國內,一些非政府文化藝術機構租賃藝術品的例子不是沒有,但一般都是非盈利性質的。但繼上海之後,去年北京正式出現了盈利性質的藝術品租賃行業。
租賃資金藝術家得到一半
推出「藝術品租賃」的北京世紀牆文化藝術中心李國昌經理表示,「藝術品租賃」的概念在國外其實就是「藝術銀行」。最早是加拿大在1972年用於支持加拿大國內的年輕藝術家而提出的,同時增加了大眾接觸藝術的機會。至今加拿大「藝術銀行」現已收藏超過2500位藝術家的18000件作品。李國昌說,世紀牆把合作的幾十位藝術家的作品租賃給一些單位,本身就能加強資金周轉。而租賃方不用像買畫那樣要操心藝術品的真偽和保值增值問題,也不用考慮儲藏、維護等問題,而他們也想通過這條另類渠道,給眾多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以更多面世的機會,租賃的資金世紀牆和藝術家將對半分成。
每天租金是藝術品價位的6%
世紀牆藝術總監王泊喬說,他們目前的作品分幾個層次,一線藝術家有五六位,上百萬作品也在其中,也有一線藝術家限量復製品提供,主要是考慮租賃方的各種經濟需求設定的。目前已經有幾十家機構跟他們有過租賃往來,大多是酒店、高檔會所、涉外公司、國際性會議機構等。世紀牆對於短期租賃的藝術品除了收取押金外,還將收取租金,以日計算,租金收取額按雙方認可價值的3%至6%來收取。以羅中立一幅價值20萬元的畫作計算,每日租金約在6000元至12000元。世紀牆還專門給租賃藝術品做了財產保險。對於每天3%至6%的租金,有人說這價格太黑了,王泊喬說,上海也有人在做,租金更貴。「藝術品屬於小眾消費,有經濟實力的才會來談。」
租賃缺乏信譽
也有人說租賃太冒風險了,北京世紀藝苑畫廊老闆趙慶偉就認為,世紀牆提供租賃的都是昂貴的名家作品,像羅中立的畫天天在漲價,一年之後500萬元人家給賣了,就是寫好協議做出賠償那人家還是賺了。「中國信譽制度基本沒有。以前IBM等公司也想找我們畫廊做租賃,但我只有在一條原則下才想介入,那就是租、賣一樣價的作品,這樣丟了也不虧。」趙慶偉說,如果想用「高租金」把增值率包括進去是不可能的。
對此同行的擔憂,王泊喬笑說:「汽車租憑只要個身份證就可以租了,關鍵是合約里有條款,到期必須歸還藝術品原作。」當然,他也承認,具體的風險或者說能否有產業效應還不能預料。
3 藝術基民:炒完股票炒藝術
2007年北京最受關注的莫過於第一個銀監會獲准成立的「藝術基金」——民生銀行「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了。
從民生的1號產品看,它的運作基本是基金的標准運作模式。該基金規定投資起限為50萬元,投資期限為2年,給投資者的年收益率承諾為「最高18%」。該基金於2007年7月進入封閉期,民生銀行藝術品投資基金項目經理高蔚然表示,基金的募集情況達到了預期,目前運營良好。民生向基民報價的具體做法是:已經實現價格的投資作品,按照實現價格報告;還未實現價格的,按照成本價或參考價格報告(把同一位畫家同一組作品的近期市場價格作為作品的參考價格)。高蔚然強調,民生肯定要在眾多投資藝術品里進行篩選,並且依託專業機構進行價值評估和投資指導。現階段他們主要的投資方向是中國當代和近現代的書畫、油畫作品。
但說到能對藝術品價值做「惟一判定」的極具權威的認證體系,國內外似乎都沒有一家,尤其是針對泡沫橫生的當代書畫的鑒定力量不足,對此,高蔚然很樂觀:「中國股市也不健全,但是並沒有影響銀行的股票投資產品。其實投資項目中有幾件看得準的作品,就可能實現整體收益了。」
4 藝術品抵稅坐上「冷板凳」
在一些國家已經是「風風火火」的藝術品抵稅政策,在中國還是「琵琶半遮面」。記者在對多家畫廊進行調查時,一些老闆都希望國家能盡早提高購買藝術品減免稅收的比例,建立藝術品捐贈機制及藝術品抵稅政策。 一位畫廊老闆告訴記者,據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透露的消息是,目前國內對購買藝術品並捐贈給國家部門的企業,大概給予捐贈物10%價格的相應抵稅,但這一政策並沒有得到企業家們的熱烈回應,還是坐上了冷板凳。因為在國外,企業是可以通過「捐贈」盈利的。比如美國某企業花200萬美元買的古玩,但如果文物評估機構給出估價4000萬美元的話,美國是按評估機構的價格抵稅的,企業還有盈餘,而且獲贈的國家機構還會標出企業名字,無形中是種商業名譽。 加拿大的捐贈制度也非常具體,稅收體系為個人的慈善捐贈設置了稅收抵免機制。國內企業之所以沒人參與,一是因為穩賠,二是企業名譽也沒得到多少體現。 「國外採取這種做法,其實是建立國家收藏品體系和防止本國優秀藝術品外流的保護措施。但中國遠遠沒調動起企業家的積極性。」一位畫家說。
5 博客賣畫「搏」出好身價
最近,網路波普藝術家安迪的一幅KT版油畫以6846元成交的時候,給「互聯網銷售藝術品」市場帶來一個新規則,即以博客點擊數作為網路畫作的定價,一個點擊數定為一元人民幣。對自己的「另類」行為,安迪的朋友說:「當今的市場正在拚命把當代繪畫鼓吹為一種極具升值潛力的『有價證券』,製造著一個又一個巨大的、虛假的市場泡沫。而安迪的藝術與公共生活的界線在他的創作中開始消解,他也正在讓藝術直面公眾。」 安迪的藝術行為我們不予置評,但博客賣畫這種現象卻已經悄然在藝術圈興起。據悉,徐悲鴻美院的副院長徐唯新在雅昌藝術網開了博客,一些畫賣得不錯。而美院每年大批量畢業的學生也是博客賣畫的主力群,價格幾千到幾萬元不等。之所以沒有像安迪這樣公然地宣稱「網路直銷」,是好些藝術家內心還是豎著一條底線:博客是思想交流的地方,不太敢公開賣這種東西。 從目前看,國內著名的雅昌藝術網已經專門開辟了商業區,畫家可以直接在博客里賣作品。而一些諸如「中國書畫博客網」的民間網站也在興起,但因為網站交易上當的也不少。世紀藝苑的趙慶偉就吃過兩回這樣的虧。當年他在孔夫子舊書網和上海的書商訂購古籍線裝書,匯完錢東西寄到手了卻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一個網路編輯認為,網上方式如果解決了信譽保證問題,是完全可以實施的。比如找第三方銀行做擔保,或者像淘寶網、當當網那樣起碼是「貨到付款」。 業內聲音 「藝術品抵押」將占盤子5% 對於以上所涉藝術市場的新渠道,業內人士都給予了相當關注,世紀藝苑畫廊的趙慶偉跟記者談起了國外一些成功的模式,而中國目前還沒有觸及或者說遠沒有完善,比如「藝術品抵押」業務。 日本的「安田火災保險公司」有個成功案例,它充分證明了銀行介入藝術市場的重大作用。日本銀行有「藝術品抵押」的業務,企業可以通過抵押手頭現有藝術品的方式從銀行貸錢(一般比抵押品價格打些折扣),去購置其他藝術品或從事其他業務。當時安田火災保險公司將所購買的近1億美元天價的梵高畫作抵押給銀行,拿到錢去投資其他業務。產生的商業效應無以復加,安田公司被認為是最有錢最有實力的,他們的業務員通常只用對客戶說一句話「梵高畫就是我們買的」,就令對方肅然起敬。清末,溥儀為了對付宮廷的巨大開銷,把大量宮廷寶貝典當給花旗銀行,之後大量都沒贖回,被外國銀行賺了好多。 「所以從保護文物外流角度,中國銀行也應該涉入這塊業務。目前銀行在藝術市場擔任的角色還遠遠沒有發揮。」趙慶偉說,這「抵押」聽起來像當鋪,但銀行資金雄厚,操作起來的市場效應遠非當鋪可比。現在中國擁有藝術品的人非常多了,受眾群絕對沒問題,而對銀行來說,能收取貸款利息,萬一「死當」還能直接變賣東西,對銀行來說也是多了一種「產品」。 「藝術品抵押市場肯定會上來,而且會是外國銀行帶著這種業務進來,那時我們啟動就會有很大壓力。以整個中國藝術品總價值這個『大盤子』來說,它應該能佔到市場資金的5%。」趙慶偉對「抵押」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藝術交易進入「多選」時代 中央美院人文學院院長趙力認為,現在的藝術市場特別活躍,所以給上述這些交易新渠道、新策略開拓了空間,這些「新策略」有的相當創新,有的是和新媒介結合而生,有的則是和社會各種成熟的交易方式(比如金融)結合而成。這些方式會對藝術市場結構優化、新資金注入產生很大作用,藝術市場未來的可預見性越來越開闊了。但如果說哪種優劣,目前都還屬於創新階段不好判斷,而且這些方式都不是誕生於一個平台上的,以目前的市場需求來說都有「適用性」,都有發展空間。 「以後藝術品交易將是『多選』,不是『優選』的問題。」趙力說,不過他最看好「藝術基金」的市場表現。眼下國外基金正大發展,而國內也開始出現投資性、理財性基金。以國外藝術品全球交易額250億美元的「大盤子」看,國外藝術基金佔了18億美元。「這個比例還是很低的,將有大的發展。」而從交易平台看,只要解決「誠信」問題,網路藝術品交易遲早會普及,因為這種交易平台要比畫廊、博覽會等更開闊。
Ⅱ 藝術品收藏機構與藝術家的合作方式有哪些
中國藝術品收藏協會(英文名稱:China Artwork Collection Association,縮寫:CACA)是由國內多家收藏性企業、藝術品金融投資公司、畫廊,藝術館及藝術家等共同發起,是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是中國藝術品投資交易市場領域最具權威性、綜合性的社團組織,是為了加強當代藝術品投資領域的交流、管理,加快國內藝術品的安全交易金融化,並促進當代藝術品投資市場健康、理性、可持續發展而成立的專門機構
Ⅲ 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分別是什麼
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共同點:
兩者以目的作為開端是相同的,形成於空白的油畫布,以人們所持有的藝術觀點和思維為基點,把這種觀點與他人共享,目的在於啟發他人,與欣賞者思想溝通的媒介。
設計師與藝術家的不同點:
①藝術家的設計是種詮釋,設計師的設計是種理解。
②藝術家的設計在於品味,設計師的設計源於觀點。
③藝術家來源於天賦,設計師取決於技巧。
藝術和設計的界限模糊並且取決於你看待事物的方式,這些不同也來源於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不同。
Ⅳ 你認為發明家和藝術家有什麼共同點
發明家和藝術家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像能力,把想法付之於行動,創造出最大的自我價值。
Ⅳ 科學家和藝術家共同追索的命題是什麼
科學與藝術在古代並沒有明顯的分野。只是到了20世紀,科學得到了大發展,藝術也更趨多樣化,各自發展成了獨立的體系。如何把科學所蘊藏的巨大能量與藝術所具有的巨大魅力結合在一起,這個問題早已引起一些高層專家的注意,時至今日,總結和揭示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加顯得重要。
2001年6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成為新世紀伊始關於「科學與藝術」對話的一件大事。展會由李政道先生發起。他近年來積極倡導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由他闡釋科學主題,一些名畫家已創作出多幅作品問世,這次聳立在美術館門口的兩件大型金屬雕塑「物之道」和「生之欲」就是李政道和吳冠中兩位大師的創意之作。李政道先生認為:「科學和藝術都是用人類的創造力追求普遍性的真理,它們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於如何使科學與藝術相結合,他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一個人若沒有經過高等數學教育,他看數學公式能產生什麼情感呢?從數學公式中產生情感和從音樂符號中產生情感,都不是直接的,要通過另外一條途徑,音符中出情感要通過樂器,從數學公式中感受美感就要懂得其中具有的內涵」。這就道出了他約請畫家作畫的初衷。他還說,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科學與藝術是同流分渠發展過來的,真正的科學家和真正的藝術家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認為科學與藝術是不能分割的,恰如一個硬幣的兩面。
對於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問題,吳冠中先生與李先生有相似的見解,吳先生有句名言:「科學揭示宇宙的奧妙,藝術揭示情感的奧秘。」他認為科學與藝術整合有其內在的聯系,這種結合對促進科學與藝術的互動與互補,開拓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有重要的意義。李、吳同是這次活動的學術委員會主席。展會上展出了中外藝術家近600件作品,有金石雕塑、陶瓷玻璃、書法繪畫、攝影等等。參展作品都在嘗試表現科學與藝術這一主題,表達各自對這一命題的理解,盡管各人的理解相去甚遠。
另一位關注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大科學家是錢學森先生。他特別強調思維方法上的結合。他說,科學技術思維往往側重於邏輯思維(具體分析事物的各個部分,加以邏輯推理、科學試驗,把握事物的整體、本質和發展規律),文學藝術思維往往側重於形象思維和靈感(通過直觀感受,運用豐富的情感,從現象中探尋本質)。他認為科學與藝術的思維方式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科學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科學。錢先生本人一貫注意把科學與藝術的思維方式結合起來。他的藝術修養很深,喜愛音樂、詩歌、繪畫、書法等。在他的科學研究中,藝術(包括夫人蔣英介紹給他的音樂藝術)給了他很大幫助,「這些藝術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
Ⅵ 求各位老藝術家共同出演的電影一切如你網盤或者能在線觀看完整版的都行,謝謝了!!!!
鏈接:
電影《一切如你》是由黃宏擔任總編劇/總導演,黃兆函、傅紹傑、張楠、李譞聯袂執導,由於藍、於洋、秦怡、田華、謝芳等十六位老藝術家和奚美娟、劉佩琦、聶遠、馬蘇、張藝興等十六位中青年演員聯袂出演的以「養老、孝老、敬老」為主題的劇情片。該片將於2019年9月1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十個溫馨感人的親情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Ⅶ 藝術家的抱團,能夠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特納獎頒發給了四位提名藝術家,因為他們要求被視為一個團體,以體現「共同性、多樣性與團結性」。這一打破特納獎歷年規則的結果引發了一系列討論,《衛報》藝術評論員奧利文·巴斯奇奧(Oliver Basciano)從這一事件展開,撰文論述了自20世紀60年代激浪派誕生起,藝術團體的自我表達,以及他們與藝術市場的關系。他采訪了多位藝術團體的成員與畫廊主,有人認為,合作是對於「天才」藝術家個人備受推崇的藝術市場的反擊;有人則認為,團隊具有更大的文化包容性。
提名特納獎的四位藝術家組成團體來共享獎項的舉動在新聞與社交媒體上引發爭議。四位藝術家,勞倫斯·阿布·哈姆丹(Lawrence Abu Hamdan)、海倫·卡莫克(Helen Cammock)、奧斯卡·穆里約(Oscar Murillo)和泰·沙尼(Tai Shani)聲稱,他們「以共同、多樣和團結的名義」聚集在一起,並公開反對英國保守黨保守黨的緊縮與排他政策。
黑色音頻電影協會
策展人查爾斯·埃斯切(Charles Esche)說,共同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作為一個團隊進行工作的願望。「在我看來,特納獎所代表的是一種姿態,它指出並非一切都可以歸結為贏家和輸家。這不是教條的左翼主義,而是更適合我們所處時代的東西。」
埃斯切是將印度尼西亞藝術團體Ruangrupa選為下屆卡塞爾文獻展策展人的評委會成員之一。他們不僅是亞洲人首次執掌這個五年一度的藝術盛事,也將成為藝術團體首次擔任這一五年展的策展人。「我相信他們會以不同於往屆策展人的方式來處理工作中的壓力,並提出新的問題,」埃斯切說道,「這不只是因為他們是團體,還是因為他們的經歷與文化同理心——他們不太會陷入至今仍主導著歐洲文化政治的現代主義的自大陷阱。」
Ⅷ 藝術家與商業品牌合作對品牌自身會產生什麼的利弊及影響
我不是學經商這方面的,但我清楚的是,這種合作的目的在於給自己劃定一個新的推廣領域以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從社會心理學上來說,對品牌的影響要看人們對這個藝術家的評價是什麼,以及審視自身品牌與藝術家的氣質是否相契合。本能使人們善於給事物帖標簽,而不同年齡的人對相同品牌的接受度不同,這體現在人們對商品的選擇上面,商品的款式多樣決定了人們只能在短時間內憑借第一印象迅速作出選擇。例子中,與日本藝術家的合作很有可能表明這個品牌的下一個目標是日本的中等能力以上消費人群或者對這個藝術家有正面印象的其它地區,因為低消費人群在購買商品時只會考慮價格和實用性,只有相對寬裕的人才會考慮到品牌的其它象徵意義,即一件商品的非實用性方面,且這種傾向在越富有的人身上體現得越明顯。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奢侈品; 或者,一個貧窮的主人是永遠不會將金錢花費在一件非實用性價值超過實用性的傢具上
Ⅸ 藝術品信託的藝術品信託的主要形式
藝術家共同信託(Artist Pension Trust)是以「以物(作品)代幣」為交換基礎的投資項目。藝術家不是以現金,而是以若干件藝術作品來投資加入信託。APT不支付現金來收購作品,而藝術家仍保留作品的所有權,只是把他的經營管理權委託給APT,以換取投資和回報權益。
作品的銷售將由專家隊伍負責,如果作品在市場價值上出現了明顯的增值時,APT會決定何時得出手時機和價格。信託的每位藝術家都會從中獲得均等的一份,是每個人都從集體成功中獲利,不僅利於培養年輕的新銳藝術家,對成熟藝術家也是一種鼓勵,使得進入該信託計劃的藝術家在分享其他藝術家的收益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收益也和其他藝術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