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特色小鎮投融資模式各有什麼優勢
特色小鎮的投資建設,呈現投入高、周期長的特點,純市場化運作難度較大。因此需要打通三方金融渠道,保障政府的政策資金支持,引入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資金,三方發揮各自優勢,進行利益捆綁,在特色小鎮平台上共同運行,最終實現特色小鎮的整體推進和運營。
特色小鎮投融資主要有六大模式,其主要優勢及區別可以參考:六大特色小鎮投融資模式匯總
Ⅱ 特色小鎮為什麼這么火,它到底有哪些投資
我國特色小鎮整體來講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沿海發達地區發展快於內陸地區,大城市城郊區域發展快於中小城市和農村,文化積淀和傳承豐富地區發展快於其他區域。特色小鎮市場表現良好,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居住在特色小鎮成為生活的一種時尚,是居住品質和生活質量提高的象徵。所以,有些特色小鎮概念一提出,馬上迎來大量客戶,市場火爆。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特色小鎮不同於傳統的「造城」式新型城鎮化(地產),也不同於傳統的旅遊景區建設(旅遊),
而是在經濟轉型升級、城鄉統籌發展與經濟供給側改革新背景下提出的,核心在產業,通過新興產業集聚加快區域創新發展,有利於加快高端要素集聚、產業轉型升級和歷史文化傳承,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
我們預計未來五年市場規模將超過兩萬億,真正具備品牌影響力和強大開發運營能力的地產商、建築園林企業和運營企業都將受益。
Ⅲ 1000個「特色小鎮」發展模式面臨哪些問題
「特色小鎮」發展模式面臨「問題」
從「特色小鎮」一詞首次提出至今,特色小鎮的發展確實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在遍地開花的特色城鎮建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賈若祥直言,在可選餘地十分有限的情況下,部分小城鎮建設往往本著「撿到籃子就是菜」的想法,很難對城鎮發展進行長遠的謀劃,甚至缺乏必要的規劃,造成為了「特色」而「特色」,甚至還存在填湖、削山、砍樹等破壞生態的現象。
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避免「千鎮一面」、唱「空城計」,成為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賈若祥給出三點建議:一是要突出特色,以特興城。小城鎮的規劃和建設,一定要發揮小城鎮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就是小城鎮的最大特色,要通過充分發揮小城鎮的特色和長處,促進小城鎮做精、做專、做強。二是要以大帶小,聯動發展。
小城鎮發展要和毗鄰的中大城市聯動起來,根據自身優勢積極承接毗鄰中大城市需要向外疏解的功能,通過借大城市的力和勢,促進小城鎮加快發展。三是要科學規劃,務實推進。小城鎮的建設要建立在科學規劃基礎上,要根據小城鎮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未來發展潛力,合理規劃小城鎮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用地規模,不能貪大求洋,更不能冒進。
「特色小鎮的建設目前還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應該首先選擇具備基本條件的小鎮著力建設」。專業規劃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除了要找有一定的產業特色、與中心城市聯系較為方便的小鎮,又如有較為悠久歷史傳承、民族特點或者有較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的小鎮,還要根據這些小鎮的特色進行規劃與建設,成熟一批,建設一批,不能著急趕進度。只有充分發揮出這些小鎮本來具有的特色,同時借鑒一些共性的、普遍適用的技術尤其是建築節能、垃圾固廢處理技術,才能夠避免那些重復的、「千城一面」的建設。
特色小鎮的施工建設只是開頭的一小步,後期的管理、維護和運營是重頭戲,不能相互割裂,造成資源浪費,要使特色小鎮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
而在面對「融資難」的問題上,現有的一些成功案例告訴我們,地方政府如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推進公私合營(PPP)模式成為重要突破口。「特色小鎮的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尤其一些基礎性投資,回收周期長,面臨資金約束,需要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劉雲中說。從鼓勵企業積極性的角度,他認為,地方政府可以從三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對特色小鎮的建設內容進行分類,對於成本收益劃分比較明確的項目,積極鼓勵企業資金的進入;第二,在較高的行政層級上,例如省一級或者地級市層面,將一定數目的特色小鎮建設集中打包,通過採取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等方式吸引民間資金進入;第三,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一些特殊政策,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整體進入,承建和運營特色小鎮。PPP模式也是企業和政府合作來建設特色小鎮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有較為明確收益的特色小鎮建設項目中,可以採取PPP模式,減輕政府資金投入的壓力。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該具有契約精神,信守合同的約定。
除對小城鎮進行合理規劃,還要釐清政府和市場的責任,對於能夠發揮市場作用的,消除各種障礙,為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創造條件。賈若祥指出,要推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加強事中和事後監管。對於競爭性領域,政府更多地是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並加強市場監管,通過負面清單管理的模式,放開社會資本進入門檻,激發小城鎮建設活力。另外,小城鎮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是一個薄弱環節,僅僅靠小城鎮自身發展十分困難,需要上級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幫助,尤其是在資金、土地、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需要特殊的扶持政策。
「特色小鎮」建設尚存進步空間
追溯「特色小鎮」的前身,劉雲中告訴記者,在一定程度上,特色小鎮建設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一村一品」「一鎮一品」的延續,與現在有所不同的是,當時的情形比較側重於產業和產品特色。從過往的經驗看,這種突出產業特色的做法增強了村鎮的經濟實力,而且這種方式從珠三角、長三角逐步擴展到中西部地區,取得了成效。而當前建設特色小鎮,則是對原有的模式有所拓展,產業特色不再僅僅是製造業和貿易產品,還要突出服務業,例如商業貿易、休閑旅遊、創業創意等;還要進一步從產業特色向生活宜居、環境保護、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突破和拓展。
「從『特色小鎮』的成功案例中,我們還可以總結出四點值得借鑒的理念。」賈若祥說,一是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特色小城鎮建設,政府要在規劃編制、宣傳推介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小城鎮建設和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一些區位條件好、發展潛力大、資源環境承載力高的小城鎮得到更好更快發展。二是藉助互聯網,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很多小城鎮有自己特色的產業和產品,而且品質很好,但是量不大,藉助互聯網,可以促進農業、加工、銷售、貿易、售後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小城鎮做得更專、更精、更強。三是保護生態,促進綠色發展。青山綠水已經成為寶貴的資源,藉助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生態優勢也能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休閑旅遊、特色農產、傳統文化等在小城鎮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保護好生態,可以進一步放大小鎮在上述領域的發展潛力。四是注重引入戰略投資者,吸引多元主體參與小鎮建設和發展。目前,特色突出、發展潛力大的特色小鎮越來越受到戰略投資者的青睞。戰略投資者對小鎮進行統籌規劃和建設,可以有效防止小鎮建設過程中的碎片化,因此,要盡可能地吸引戰略投資者對小鎮進行統一規劃和開發。同時也積極吸引多元主體參與小鎮建設,發揮多元主體參與小鎮建設的積極性。
而在具體的規劃設計方面,劉雲中還特別強調,一定要注意借鑒我國的傳統建築手法和規劃理念,體現我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的建築特點,盡量多地採用當地的建築形式,不要搞大拆大建,盡量尊重原來居民的意願,做到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和諧與融合。
Ⅳ 特色小鎮項目,憑什麼給你投資
特色小鎮投資周期較長,如何才能控制好回報的周期也是投資方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前瞻產業研究院考察的一些小鎮項目,大多是通過一個IP做一些核心資產運營,比如做度假目的地、文旅、養生養老等等,但是這些資產運營是相對長期和漫長,投資回報周期很長,我們希望能夠配套一塊能夠快速實現回報的資產或者是配套的住宅也好,或者是像剛才的能夠長期租賃的一塊資產,能夠實現一個快速的回報,這是很重要的。基本上我覺得現在比較好的類型項目,是在核心城市的周邊,因為高鐵完全改變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周邊的項目處於一個能夠相對快速到達的區位。
周期長,投資大,就必須要有完善合理的退出機制。然而很多投資方在考察之後發現,目前的特色小鎮項目大多都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Ⅳ 前一段時間迅速發展起來的特色小鎮,如今發展現狀如何
近幾年,特色小鎮作為新型「文旅產業」在中國遍地開花,然而,各地小鎮盲目跟從,忽視自身基礎,最終因「東施效顰」,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走向了衰敗。今年4月,一份「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在網路上不脛而走,文章指出,我國至少有100個特色小鎮因資金鏈斷裂,商家空留招牌逃離,導致小鎮荒廢。其中典型的案例是投資了3.5億的陝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也因在創建中失去「特色」,難免跌入了「小鎮發展陷阱」—空心化,同質化,泡沫化里,最終不得不拆除。
面對特色小鎮出現的問題,國家也提出相應的政策。例如,2018年國家發改委對已公布的特色小鎮進行優勝劣汰測評。2020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的意見。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中提到「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要以各省份為單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鎮清單,開展動態調整、優勝劣汰」。
特色小鎮的發展是推動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舉措,未來如何推進特色小鎮高質量建設,並經得起市場與歷史的考驗,是需探索的一大問題。
Ⅵ 如何破解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融資問題
特色小鎮建設融資渠道主要可以分為開發性金融、政府資金、政策性資金、社會資本、商業金融五種,若想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並盤活小鎮特色產業發展,就必須充分認識並發揮好這五種融資渠道的不同作用:
第一,開發性金融發揮「特殊作用」。
在特色小鎮建設中,開發性金融主要承擔長期的融資任務,提供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等領域所需的長期大額資金。
第二,政府資金發揮「杠桿作用」。
政府資金應在特色小鎮融資中起到引導作用,例如,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對符合條件的特色小鎮項目給予專項資金支持,中央財政對建設較好的特色小鎮發放適當獎勵等。
第三,政策性資金發揮「助推作用」。
例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要將特色小鎮建設作為信貸支持的重點領域,開辟辦貸綠色通道,對相關項目優先受理、優先審批,提供中長期、低息貸款。
第四,社會資本發揮「主體作用」。
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特色小鎮建設,不僅有利於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提高建設效率,而且可以為民營企業拓寬投資渠道,實現可以令各方共同受益的良性循環。例如,目前特色小鎮發展最為成功的浙江省就充分利用了社會資本,僅在2015年第三屆世界浙商大會上,就有多達24個涉及特色小鎮的PPP項目現場簽約。
第五,商業金融發揮「促進作用」。
商業銀行應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引進企業、發展特色產業、征地拆遷等工作,並根據特色小鎮實際需求和建設進度,推出特色信貸融資產品,對基礎設施、龍頭企業、產業經營戶等提供多種多樣的信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