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人民日報地方融資

人民日報地方融資

發布時間:2021-10-09 17:34:51

1. 人民日報:地方拍腦袋造新城成鬼城 「造城運動」誰是推手

很多新城規劃面積達到了現有城市面積的一半多,規劃人口基本相當於現有城市人口 「蘭州推移700座荒山建新城、延安將投千億元建新城、貴州多個貧困縣土地置換集鎮建設新城、廬山建新城1.5萬名居民遷下山……」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建新城這一關鍵詞,各地轟轟烈烈的「造城」新聞就會映入眼簾。 近年來,一些地方打著推進城鎮化的旗號,紛紛建設新城新區,並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對12個省區的最新調查顯示,12個省會城市全部提出要推進新城新區建設,共規劃建設了55個新城新區,其中沈陽要建設13個新城新區,武漢也規劃了11個新城新區。在144個地級城市中,有133個提出要建設新城新區,佔92.4%,平均每個地級市提出建設1.5個新城新區。161個縣級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區建設的有67個,佔41.6%。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新城」嗎? 「新城不是不可以建,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原有城市的承載力達到極限,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有其合理性,但現實中一些新城建設卻違背了發展規律,是人為的『造城』。」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說,目前一些地方新城新區建設中普遍存在著「數量過多、規模過大、標准過高」等問題。「在我們調查的城市中,有很多新城的規劃面積達到了現有城市面積的一半多,規劃的新城新區人口基本相當於現有城市人口。而且,不少地方新城新區建設都提出了較高的建設標准,生態城、智慧城、科技城、現代城等比比皆是,建設配置標准大多是國內和國際領先標准。」 這種拔苗助長、超越實際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許多問題。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拍著腦袋搞規劃,新城區動輒就是幾十、上百平方公里,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產業支撐,招來的商家寥寥無幾,新城區最終變成了荒草地;一些地方大興土木,用鋼筋水泥和磚瓦石塊在短時間內人為造出一個新城,但由於沒有足夠的人口,到了夜晚一片漆黑,無人居住,成為「鬼城」;還有一些新城在建設過程中,大肆違規佔地擴張,安置補償不合理,政策不到位,引發群眾不滿,群體性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造城運動」誰是推手? 一些地方在城鎮化的路徑選擇上,更偏重於城市空間擴張和土地開發,認為這樣推行起來見效更快 「新城建設過熱,根子在於各地對中央的城鎮化政策理解有偏差。」中國人民大學土地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嚴金明說,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城鎮化發展,但城鎮化絕不是鋼筋混凝土的簡單堆砌,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遺憾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在城鎮化的路徑選擇上,更偏重於城市空間擴張和土地開發,因為這樣推行起來相對更容易,見效更快,但副作用也比較大,很容易造成『爛尾工程』」。 一些地方以GDP為導向的發展思路,也是「造城運動」的重要推手。雖然各地都表示不再以GDP為考核指標,但實踐中不少地方仍「唯GDP論英雄」。當下工業招商競爭激烈,想以此快速拉動GDP增長困難重重,但通過新城開發,可以輕松帶動基礎設施投入,促進房地產業發展,短時間內就能實現GDP的大幅增長。 「目前很多新城建設體現的是政府和官員的意志。」李鐵認為,新城建設看得見摸得著,在城市周邊圈上一大塊地,規劃一個新城,再按照高標准建設一大批樓房、馬路、廣場、地標建築,城市的「品位」自然就提升了,政績很容易顯現出來。「有了這些『顯績』,政府官員就能獲得更多的提拔機會,而且,即便後來發現決策有誤,新城成了爛攤子,已經升遷的官員也會因為缺乏有效的獎懲機制,而不用為這一失誤承擔責任,所以大多數地方官在新城建設上都充滿熱情。」 「新區」建設變味,深層原因也在於一些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近年來,各地土地出讓金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斷提升。2012年,全國土地出讓金達2.69萬億元,相當於同期全國地方財政總收入的40%以上,在有些縣市,土地出讓金占預算外財政收入比重已超過50%。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現行財稅體制下,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不相匹配。地方政府在缺乏建設性財政資金的前提下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需要依靠經營性用地出讓取得資金,以支撐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支出。」因此,通過大規模造城來拉動地價,提升城市價值,以獲得更多的財政收益,也就成為很多地方的「理性」之選。盲目「造城」風險多大? 將帶來耕地大量佔用和嚴重的資源環境破壞,地方債務風險也不容忽視 專家認為,目前這種各級政府都熱衷擴張城市面積的做法十分危險,大躍進式的「造城運動」蘊藏的巨大風險不容忽視。 「很多地方在新城建設中,大量佔用耕地,這會嚴重沖擊我們的18億畝耕地紅線。」嚴金明說,一些城市「攤大餅」式擴張,脫離實際建設寬馬路、大廣場,建成區人口密度偏低,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耕地減少過多過快。據統計,1996年全國耕地面積19.51億畝,到2008年減少到18.2574億畝,12年間耕地面積減少了1.2526億畝,耕地保護形勢越發嚴峻。「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同時,對於糧食的剛性需求也在增加,耕地大量減少,將直接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 資源環境面臨的壓力同樣巨大。一些城市空間無序開發、人口過度集聚,交通擁堵嚴重,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加劇。 地方債務風險也不容忽視。「現在很多地方都把促進經濟增長的寶押到了新城建設上,利用融資平台舉債成為普遍的做法。」李鐵說,大部分新城規劃都確定了龐大的投資規模,寄希望於未來通過新城開發的土地出讓金償還。國土資源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84個重點城市處於抵押狀態的土地面積為34.87萬公頃,抵押貸款總額5.9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7%和23.2%。「這些新城建設,一旦開發主體不到位,地方政府必將面臨投資風險問題。」 目前一些城市的債務問題已經開始顯現。審計署對36個地方政府本級2011年以來政府性債務情況抽查結果顯示,兩年來上述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增長了12.94%,債務率最高的城市債務余額是當地綜合財力的兩倍多。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還債的重要「靠山」——土地出讓金卻出現下降。2012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2.69萬億元,這一數字遠低於2011年的3.15萬億元,加之中央政府又從出讓收入中提取了水利、教育等基金,使得地方政府掌握的可用資金大幅減少。這一增一減加大了債務風險。「新城」建設如何走正路? 關鍵要先解決幹部的考核問題,從「物本考核」轉變為「人本考核」,不能再「GDP至上」 城鎮化是歷史演進的過程,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絕不能把建新城作為追求GDP的手段和「應景之作」。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應當遵循科學發展的思路,更新城市規劃理念,切實轉變城市發展模式。 「引導地方的新城建設行為,關鍵要先解決幹部的考核問題,不能再GDP至上。」嚴金明認為,長久靠「造城」拉動GDP增長,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未來對各級幹部的考核評價,應更多著眼於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盡快從「物本考核」轉變為「人本考核」,評價內容要更多地體現科學發展的理念和關注民生、服務群眾的政績觀。 規劃本應是城市建設的「指揮棒」,但現實中常常是前面一個市長規劃的項目還沒做完,下一任市長就要重新改、重新建設,規劃成了「紙上畫畫」。「目前很多新城建設都是市長的拍腦袋行為,未來必須要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嚴肅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切忌行政推動。」李鐵認為,新城規劃出台前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對於已經確定的規劃要嚴格執行,絕不能上一任領導向東、下一任領導向西,要盡快建立約束機制,同時,也要加強對城鎮政府負責人在城鎮管理方面的培訓,提高對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的認識。 引導地方在城市建設上走正路,財稅體制也必須做相應的調整。在目前財權事權相割裂的分稅財政體制中,財力相對集中在中央、省級;事權則分散在地方政府。專家建議,未來要加快現有的財稅體制改革,建立財政收支平衡制度,重新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財權事權,減小地方財政壓力,同時建立並強化土地、金融、財政、規劃、審計等部門分工負責、信息共享、聯合督查的風險防範機制,減少違法違規抵押。

2. 人民日報四評網路建設,釋放出哪些信號

信號一,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落,中央有定力。
盡管一季度經濟增速下降,但經濟增長質量得到改善,即產業結構方面服務業加速增長,需求結構方面消費相對穩健,收入增長方面農村增長快於城市。這樣的變化可以看做是結構調整出現了正面成果,也可以說是另一面成績不佳的表現。不過從長周期角度看,這樣的變化是積極的,應該得到肯定。
信號二,調結構要主動,誰不主動誰吃虧。

經濟增長出現分化,地區之間有差異,產業之間有差別,企業之間有分化。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結構調整是否存在主動性。結構調整是新常態更本質的特徵,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這種說法是在傳遞中央要求,即地方政府要主動調整結構,不能為了幾個點的經濟增速而糾纏於老產業老產品。誰能主動調整,中央就會支持誰。當然,政策如何支持調結構,仍然需要具體化。除了政績考核不應有GDP增速外,還要對地方結構調整予以財政和金融的實際支持。

信號三,投資仍是主力軍,消費要有新政策。

穩增長要「三結合」,一是近期和長期相結合,二是發展和改革相結合,三是國內和國際相結合。這種表達就是,判斷中國經濟走勢要放在國際經濟框架內,要看到中國經濟調整是全球再平衡的一個過程,因而宏觀決策既要考慮短期反周期,更要顧及長期調結構。而穩增長不能影響改革,改革應該為增長創造制度條件。由於經濟下行壓力不小,從宏觀調控看,政府投資仍是主要手段,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但中央認識到消費對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因而為刺激消費,就要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社保制度,讓居民敢消費。可以判斷,未來政府將通過國有資產變現來改變社保困境,並通過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來刺激居民消費。最好的辦法是提高居民社會服務均等化水平,包括減少醫療支出,改變中小學入學辦法等,讓居民減少儲蓄,增加即期消費。中央政府意識到居民到境外消費產生的負面效應,因而很可能近期在國內增加「免稅區」,增加進口商品供給,通過降低關稅或免稅,「形成巨大的增長動力,留住寶貴的消費資源」。這樣做的辦法實際可以起到經濟和政治一箭雙雕效果。經濟上,擴大居民在國內消費。
信號四,牛市是長期需要。

「我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能不能把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是支撐穩增長的關鍵。目前居民儲蓄率很高,海量資金無處可去,人們難以獲得可持續的財產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和重大建設項目缺乏資金保障。所以,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必須整體推進,特別是要打通投融資渠道,挖掘民間資金潛力,讓更多儲蓄轉化為投資」。
信號五,防風險是一盤棋,打破剛性兌付,殺雞給猴看。

可能避免出現局部支付危機,維持剛性兌付局面。這意味著政府可能有選擇的打破剛性兌付局面,在不產生系統性風險前提下,殺雞給猴看。一方面讓老債務人積極去庫存,積極去產能。另一方面讓市場樹立契約概念,抑制融資沖動。

信號六,房地產還是不好賣。

表明政府對房地產認識非常客觀,房地產應該盡快去庫存。政策方面會刺激住房需求,但開發商更應該降價銷售。降價銷售才可以盡快去庫存,才能既可以啟動消費,也可以避免支付危機。實際上,只有房地產調整到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才能減緩。只有房價調整到位,才能真正啟動住房需求,才能啟動新一輪住房投資。權威人士的說法進一步驗證了房地產長周期拐點出現的判斷。
信號七,宏觀調控要玩平衡。

「今年的宏觀政策主要注重兩點: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採取什麼樣的有效措施」。這是在強調,宏觀調控要玩好平衡,要用巧勁。所謂巧勁就是一要力度合適,二要效果明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會更加積極,但積極的表現點不一樣。財政政策除了增加支出,更會積極減稅,特別是避免向企業徵收「過頭稅」。如果要做到兩頭平衡,也並不容易。政府一方面缺錢,另一方面還要減稅,左右為難。不過正如權威人士所言,中國有制度優勢,因此很可能通過政策性銀行來提供投資性貸款,變相實現財政貨幣化。貨幣政策仍然會繼續寬松。降息降准還是一個都不能少。由於美聯儲加息預期顯著,市場存在資金外流可能性,為避免外匯占款下降,央行一定會通過多次降准來對沖基礎貨幣供給不足。這樣做也是一箭雙雕,既可補充流動性,也可以穩定股市,從而對熱錢增加吸引力,避免大規模資金外流發生。
信號八,政策不會變,鼓勵發財致富。

當前社會心理預期處於敏感階段,穩定預期至關重要」。要穩定預期,就要有政策宣示,要保持政治穩定,社會和諧,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因此中央政策是「黨和政府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對企業家的支持是一貫的。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中央堅持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沒有變,保護民營企業產權方針沒有變,堅持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政策也沒有變」。這是對民營企業家喊話,也是對外資喊話,告訴他們,反腐不是反對私有產權,反壟斷不是打擊外資。

3. 唯彩會完成5850萬元融資,股票人民網會漲嗎

跟人民網沒有關聯,為此漲不漲沒太大關聯

4. 我國社會融資規模變動存在哪些特點

一是對實體經濟發放的貸款同比多增。上半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8.7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548億元。二是債券市場融資明顯回升。上半年,企業債券凈融資為1.0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38萬億元。三是股票融資有所下降。上半年,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為2511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799億元。四是表外融資明顯多減。

「資金運用方面,前期有較多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投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產企業。去杠桿過程中,這些行業的不規范融資在減少。資金來源方面,委託和信託貸款的部分資金來源於理財產品。上半年銀行表內資金對表外理財產品投資下降1.76萬億元,其中6月份下降9156億元,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資金來源明顯收縮。」阮健弘說,6月末人民幣貸款、企業債券余額分別同比增長12.7%、8.7%,一定程度上對沖了委託貸款、信託貸款下降的影響。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做好預調微調,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促進金融機構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預計未來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保持合理增長。來源:人民日報

5. 人民日報刊登虛擬貨幣獲國家批准交易是真的嗎

中國監管部門已經叫停了虛擬貨幣的發行和交易,中國政策不允許任何虛擬幣發行。

向左轉|向右轉

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

6. 人民日報:不能動不動就拿納稅人錢為國企違約買單

債券市場要想健康持續發展,必須打破剛性兌付,這應該成為共識.
近日,東北特鋼債券違約事件,因其第一大股東是遼寧省國資委,引起廣泛關注。投資人希望能夠財政兜底予以兌付,企業大股東則試圖以「債轉股」「債轉貸」等方式解決。當地政府、主承銷商和投資人能否通過市場規則和法治方式達成共識、破解困局,考驗各方智慧。
債券違約有增加趨勢。談到近期幾起違約事件,財政部負責人直言,「援助但不兜底」。的確,對於國企債券違約的處置,應該用市場化手段、堅持法治化方向。債券發行是一種市場行為,不可避免有違約的風險。而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國企債券違約風險漠視,存在著剛性兌付依賴。在發生兌付風險時,不少地方政府為了維持政府信用,也總是動用納稅人的錢,補市場的窟窿。當前,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為國企兜底的能力越來越弱,一旦發生國企債券違約,動輒幾十億元,政府即便想兜底也有心無力;更重要的是,剛性兌付使國企債務風險越來越高,杠桿率不斷提高,風險積累也越來越大。
打破剛性兌付,恢復建立良性債券市場,需要讓市場在債券的資源配置中真正起決定性作用。國企的違約問題固然不同於一般企業,政府應該給予一定援助,但援助不等於兜底。作為市場主體,國企應該按照市場規則處理債務違約問題。國企之所以債務規模偏大、債務率過高,主因就是把政府當保姆、當靠山,而金融機構也患「國企崇拜」病,總覺得政府可以兜底。
長期以來,剛性兌付成為「行規」,金融機構、投資者忽視了背後的風險,導致債券市場價格失靈,風險信號失靈。債券市場剛性兌付如果一直硬撐下去,泡沫只會越來越大,杠桿越來越高。東北特鋼資產負債率遠超警戒線,各種貸款、債券還是一路綠燈,債務居然超400億元,就是一個例證。
如何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投融資體制?實際上,長期存在的剛性兌付,使得債券市場扭曲失真。「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指出,「有序打破剛性兌付」,「局部的風險該釋放的也要及時釋放,打破剛性兌付,反而有利於降低長期和全局風險」。債券市場要想健康持續發展,必須打破剛性兌付,這應該成為共識。剛性兌付打破,信用債的定價回歸市場,企業再發債券,其利率就會由市場根據不同行業的投資風險定價,利率和資金會優化配置,一些落後產能發行債券就會越來越難,這對於去產能、去杠桿,國企的深化改革、產業的轉型升級作用巨大。
對政府來說,則要釐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的邊界。在市場經濟機制下,政府應該權責對等,該由市場來做的事情,不越位、不缺位。不能動不動就拿納稅人的錢來為國企的違約買單。同時,政府「援助不兜底」,該作為的必須作為。處理債券違約,要有底線思維,立足於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應該看到,目前債券市場整體違約率很低,構不成系統性區域性債務風險。
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絕不能倒退,債券處置也必須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發債企業、地方政府、承銷機構和市場監管部門應發揮各自作用,既不兜底,也要堅決防止逃避債務的惡意違約,盡最大努力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7. 人民日報批各地造城盛宴:5.95萬億債務怎麼還

很多新城規劃面積達到了現有城市面積的一半多,規劃人口基本相當於現有城市人口「蘭州推移700座荒山建新城、延安將投千億元建新城、貴州多個貧困縣土地置換集鎮建設新城、廬山建新城1.5萬名居民遷下山……」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建新城這一關鍵詞,各地轟轟烈烈的「造城」新聞就會映入眼簾。近年來,一些地方打著推進城鎮化的旗號,紛紛建設新城新區,並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對12個省區的最新調查顯示,12個省會城市全部提出要推進新城新區建設,共規劃建設了55個新城新區,其中沈陽要建設13個新城新區,武漢也規劃了11個新城新區。在144個地級城市中,有133個提出要建設新城新區,佔92.4%,平均每個地級市提出建設1.5個新城新區。161個縣級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區建設的有67個,佔41.6%。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新城」嗎?「新城不是不可以建,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原有城市的承載力達到極限,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有其合理性,但現實中一些新城建設卻違背了發展規律,是人為的『造城』。」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說,目前一些地方新城新區建設中普遍存在著「數量過多、規模過大、標准過高」等問題。「在我們調查的城市中,有很多新城的規劃面積達到了現有城市面積的一半多,規劃的新城新區人口基本相當於現有城市人口。而且,不少地方新城新區建設都提出了較高的建設標准,生態城、智慧城、科技城、現代城等比比皆是,建設配置標准大多是國內和國際領先標准。」這種拔苗助長、超越實際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許多問題。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設中拍著腦袋搞規劃,新城區動輒就是幾十、上百平方公里,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產業支撐,招來的商家寥寥無幾,新城區最終變成了荒草地;一些地方大興土木,用鋼筋水泥和磚瓦石塊在短時間內人為造出一個新城,但由於沒有足夠的人口,到了夜晚一片漆黑,無人居住,成為「鬼城」;還有一些新城在建設過程中,大肆違規佔地擴張,安置補償不合理,政策不到位,引發群眾不滿,群體性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造城運動」誰是推手?一些地方在城鎮化的路徑選擇上,更偏重於城市空間擴張和土地開發,認為這樣推行起來見效更快地方政府如此熱衷造新城,原因何在?「新城建設過熱,根子在於各地對中央的城鎮化政策理解有偏差。」中國人民大學土地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嚴金明說,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城鎮化發展,但城鎮化絕不是鋼筋混凝土的簡單堆砌,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遺憾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在城鎮化的路徑選擇上,更偏重於城市空間擴張和土地開發,因為這樣推行起來相對更容易,見效更快,但副作用也比較大,很容易造成『爛尾工程』」。一些地方以GDP為導向的發展思路,也是「造城運動」的重要推手。雖然各地都表示不再以GDP為考核指標,但實踐中不少地方仍「唯GDP論英雄」。當下工業招商競爭激烈,想以此快速拉動GDP增長困難重重,但通過新城開發,可以輕松帶動基礎設施投入,促進房地產業發展,短時間內就能實現GDP的大幅增長。「目前很多新城建設體現的是政府和官員的意志。」李鐵認為,新城建設看得見摸得著,在城市周邊圈上一大塊地,規劃一個新城,再按照高標准建設一大批樓房、馬路、廣場、地標建築,城市的「品位」自然就提升了,政績很容易顯現出來。「有了這些『顯績』,政府官員就能獲得更多的提拔機會,而且,即便後來發現決策有誤,新城成了爛攤子,已經升遷的官員也會因為缺乏有效的獎懲機制,而不用為這一失誤承擔責任,所以大多數地方官在新城建設上都充滿熱情。」「新區」建設變味,深層原因也在於一些地方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近年來,各地土地出讓金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斷提升。2012年,全國土地出讓金達2.69萬億元,相當於同期全國地方財政總收入的40%以上,在有些縣市, 土地出讓金占預算外財政收入比重已超過50%。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現行財稅體制下,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不相匹配。地方政府在缺乏建設性財政資金的前提下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需要依靠經營性用地出讓取得資金,以支撐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支出。」因此,通過大規模造城來拉動地價,提升城市價值,以獲得更多的財政收益,也就成為很多地方的「理性」之選。盲目「造城」風險多大?將帶來耕地大量佔用和嚴重的資源環境破壞,地方債務風險也不容忽視專家認為,目前這種各級政府都熱衷擴張城市面積的做法十分危險,大躍進式的「造城運動」蘊藏的巨大風險不容忽視。「很多地方在新城建設中,大量佔用耕地,這會嚴重沖擊我們的18億畝耕地紅線。」嚴金明說,一些城市「攤大餅」式擴張,脫離實際建設寬馬路、大廣場,建成區人口密度偏低,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耕地減少過多過快。據統計,1996年全國耕地面積19.51億畝,到2008年減少到18.2574億畝,12年間耕地面積減少了1.2526億畝,耕地保護形勢越發嚴峻。「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同時,對於糧食的剛性需求也在增加,耕地大量減少,將直接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資源環境面臨的壓力同樣巨大。一些城市空間無序開發、人口過度集聚,交通擁堵嚴重,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污染加劇。地方債務風險也不容忽視。「現在很多地方都把促進經濟增長的寶押到了新城建設上,利用融資平台舉債成為普遍的做法。」李鐵說,大部分新城規劃都確定了龐大的投資規模,寄希望於未來通過新城開發的土地出讓金償還。國土資源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84個重點城市處於抵押狀態的土地面積為34.87萬公頃,抵押貸款總額5.9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7%和23.2%。「這些新城建設,一旦開發主體不到位,地方政府必將面臨投資風險問題。」目前一些城市的債務問題已經開始顯現。審計署對36個地方政府本級2011年以來政府性債務情況抽查結果顯示,兩年來上述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增長了12.94%,債務率最高的城市債務余額是當地綜合財力的兩倍多。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還債的重要「靠山」——土地出讓金卻出現下降。2012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2.69萬億元,這一數字遠低於2011年的3.15萬億元,加之中央政府又從出讓收入中提取了水利、教育等基金,使得地方政府掌握的可用資金大幅減少。這一增一減加大了債務風險。「新城」建設如何走正路?關鍵要先解決幹部的考核問題,從「物本考核」轉變為「人本考核」,不能再「GDP至上」城鎮化是歷史演進的過程,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絕不能把建新城作為追求GDP的手段和「應景之作」。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應當遵循科學發展的思路,更新城市規劃理念,切實轉變城市發展模式。「引導地方的新城建設行為,關鍵要先解決幹部的考核問題,不能再GDP至上。」嚴金明認為,長久靠「造城」拉動GDP增長,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未來對各級幹部的考核評價,應更多著眼於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盡快從「物本考核」轉變為「人本考核」,評價內容要更多地體現科學發展的理念和關注民生、服務群眾的政績觀。規劃本應是城市建設的「指揮棒」,但現實中常常是前面一個市長規劃的項目還沒做完,下一任市長就要重新改、重新建設,規劃成了「紙上畫畫」。「目前很多新城建設都是市長的拍腦袋行為,未來必須要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嚴肅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切忌行政推動。」李鐵認為,新城規劃出台前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對於已經確定的規劃要嚴格執行,絕不能上一任領導向東、下一任領導向西,要盡快建立約束機制,同時,也要加強對城鎮政府負責人在城鎮管理方面的培訓,提高對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的認識。引導地方在城市建設上走正路,財稅體制也必須做相應的調整。在目前財權事權相割裂的分稅財政體制中,財力相對集中在中央、省級;事權則分散在地方政府。專家建議,未來要加快現有的財稅體制改革,建立財政收支平衡制度,重新調整中央與地方之間財權事權,減小地方財政壓力,同時建立並強化土地、金融、財政、規劃、審計等部門分工負責、信息共享、聯合督查的風險防範機制,減少違法違規抵押。

8. 人民網卓達非法融資國家怎麼有近期新聞嗎不查

無界新聞 你是在保護抄群眾利益嗎?你質疑你可以寫信向有關部門舉報。
你這樣一造輿論弄的人心惶惶。我是卓達的集資戶,在國外打工掙來的錢想再理理財升點值好買房安個家。你這次搞亂了卓達我會恨你一輩子,甚至寫在家譜上世代恨你!

9. 人民網卓達非法融資政府有新聞嗎

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董會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版SDR貨幣籃子相應擴大至美元、歐權元、人民幣、日元、英鎊5種貨幣,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為10.92%,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的權重分別為41.73%、30.93%

10. 人民日報:什麼是開發性金融機構

開發性金融機構是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深化和發展,以國家信用為基礎,以市場版業績為支柱,通權過融資貫徹國家政策,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簡單地說就是既開展政策性金融業務,又開展商業性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開發性金融機構是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深化和發展。它以國家信用為基礎,以市場業績為支柱,通過融資貫徹國家政策,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

閱讀全文

與人民日報地方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企業貸款目標 瀏覽:140
江西省旅遊集團借殼上市 瀏覽:742
中國msci的股票 瀏覽:59
遼寧遠東集團董事長 瀏覽:869
醫院股份合作可行性報告 瀏覽:948
2016年2月17日美元匯率 瀏覽:321
回租融資租賃 瀏覽:9
美國摩根銀行的外匯平台 瀏覽:282
固定匯率接標價法 瀏覽:920
安利傭金分配製度比較 瀏覽:470
杠桿閱讀術的意思 瀏覽:620
外匯mt4紅色代表賺錢嗎 瀏覽:912
三峽銀行近期理財產品 瀏覽:547
2014年12月港幣匯率是多少 瀏覽:633
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自查報告 瀏覽:185
鋼材買賣個人傭金合同範本 瀏覽:882
87年黃金價格 瀏覽:440
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外管理辦法 瀏覽:429
企業融資網湖北 瀏覽:392
2017萬達集團最新新聞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