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google融資歷史

google融資歷史

發布時間:2021-10-12 10:17:22

⑴ 谷歌公司要回歸中國了,回來了是不是谷歌就屬於中國公司了

不是的呢,谷歌的總部還是在美國,這里只不過是一個分支而已

⑵ 在Google供職十年整,到底能學到啥

這個問題是提給自己的,算是對我 Google 十年的一個小結。

強調「不裝逼」,主要是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下列俗套:
離職後靠黑前僱主、八卦前僱主、揭秘前僱主搏出位(這條是惡行)
滿足大眾獵奇心理
吹噓自己,貶低他人
我 2006 年 3 月加入 Google,2016 年 9 月離開。離開時的頭銜/職位是 Staff Software Engineer / Manager。前後 10.5 年,大致分三期:
前兩年關注 Linux 桌面搜索產品和 Google 的開源項目。
中間三年花了許多力氣在 Google 中國相關的產品上,諸如輸入法、谷歌音樂之類。
後面四五年大致都在 Knowledge Graph 的范疇內工作,這些工作和 Google 搜索、Google Now 最近幾次大幅度的變革密不可分。
其間,代碼寫了不少,團隊也帶過好幾個。除此以外,這些年還長期在 Google Doodles 團隊作為 20% 的開發人員幫忙開發那些好玩的首頁塗鴉——嗯,這是真的,好多好玩的 Doodle 裡面,都有我的一點小貢獻。
學到了啥?嗯,很多,很雜,揀最重要的三四條來說說:
1
第一次真實地生活在一個差異化的世界裡

國內教育氛圍向來是不喜歡差異化的,個人愛好、冒險精神、特立獨行之類的語詞,總會讓家長、老師乃至領導、官員操碎了心。從小到大,我基本生活在一個試圖將所有孩子圈養在尺子、框子、籠子里的世界;可以想像,像我這樣的 70 後一腳踏入 Google 時,會有怎樣的感慨。
Google、Apple、Facebook、Twitter……對雇員來說,這些公司本身就是一種鼓勵差異化生存的大家庭、大社會。其中,Google 又總是扮演引領者的角色,這是在 Google 工作很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差異化的最大好處,就是你有機會認識形形色色的神奇人物,然後,當你和人生觀、生活方式、個人愛好乃至行為**慣差異巨大的人一起工作時,你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一點兒也不單調,這里有太多好玩的人、好玩的事等著你去發現。

在 Google,看見什麼樣的差別都不該奇怪。
往小了說,身邊既有縮在角落裡悶頭寫代碼,討厭和人交流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也有精神煥發的社交明星。辦公室里,有帶狗上班的愛心族,有重視家庭的好爸好媽,有整夜整夜奮斗的夢想家,有痴迷奇特愛好的技術極客……
就拿愛好來說,跟我一起工作過的同事里,說起來好玩的愛好就包括:天天在車庫里打造奇形怪狀的自行車,休一個無薪假期去幫別人競選總統,每個周末都跑到一個從沒去過的地方留下到此一游照,研究古音韻學,出遠海調查海洋生物,長期倒賣二手攝影器材,寫科幻小說,嘗試大氣層外跳傘並打破世界紀錄……
當然,要尊重差異化,你就沒法阻止任何人從早睡到晚然後每天只花兩個小時幹完別人十二個小時才能幹完的活兒。
往大了說,Google 對 LGBT 群體的支持眾所皆知。我當初更多地將這種支持理解為「政治正確」層面的東西。沒過多少時間,我就知道我的理解有多麼膚淺。有一次,Google 舊金山辦公室一對男同在公司餐廳的浪漫求婚視頻廣為傳播,感動了許多同事。事後我才想起,自己曾在矽谷一次會議上,見過那對幸福戀人中的一個。
另有一次,自己所在的整個團隊收到了一位高管宣布自己性別改變的郵件,說從那天開始,大家需要稱呼他為「她」。與許多人理解的相反,這些發生在身邊的事情並沒有時時提醒你 LGBT 群體的存在,反之,經歷愈多,你會愈加淡化對他們的注意——他們或她們就是人類的普通成員,與你我並沒有太大的分別。
去年在 YouTube 上追看 Google 推介的紀錄片 HUMAN 時,我已經很清楚,Diversity 這個詞早已是自己血液的一部分,我的大腦與紀錄片製作者的大腦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隔閡。那時,我會對著屏幕上一張張陌生的面孔陷入冥想。
我覺得,這個世界最可笑的一件事就是人類進化明明得益於基因與性格的差異,許多人竟會嘲笑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並竭力迫使他人改變,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如自己一般固執、愚昧。性取向如此,戀愛、婚姻、家庭、工作、事業無不如此。
Google 員工經常面臨一個典型的兩難困境:因為許多同事早早離開 Google 去融資、創業、上市、發財,像我這樣安心在 Google 工作了十年的普通工程師就變成了另類——當面問我「為什麼還沒離開 Google」的人,他們眼睛裡鄙夷的目光藏都藏不住;反過來,在家人眼中,我打算離開 Google 的舉動無異於自己砸碎金飯碗,放著穩定的收入和豐厚的福利不要,非要和不確定性為伍。
其實,如果懂得「多樣性」的重要,這種左右兩難的困局就不再成立。既然有人選擇快節奏和世俗生活,為什麼我就不能辭了職,慢悠悠地隨著自己的興趣,由著性子,從不同的角度理解這個世界與自我的關系?為什麼「慢生活」就必須是一種逃避?
宇宙很大,人很渺小。安全感是扯淡,特立獨行地活著才最重要。
2
看技術的心態完全不同了

這個主要是說我自己。到 Google 以前,我在國內做銀行業的業務軟體研發,給工行、中行之類的大企業做軟體。這和 Google 這種面向最終用戶的互聯網背景是有天壤之別的。
以前看待技術,覺得是身外之物,是工具,是磚木,是用來解決用戶需求的必需品。這個心態其實也沒什麼錯,但不自覺地就把自己放在技術追隨者的位置上了。
那時的我,很多時間都拚命在了解、學**和追趕新技術,生怕落伍。從這個語言追到那個語言,從這個框架追到那個框架,從這個模式追到那個模式,從這個平台追到那個平台……根本停不下來。
那時的我只是個技術的「用戶」,就像搬磚蓋房子,如果不天天關心今年流行什麼材質的磚,明年流行什麼樣的房子架構,後年流行什麼樣的房子外觀,那肯定被客戶和其他程序員罵「老土」。
到 Google **胳膊挽袖子一忙活,才發現以前的自己狹隘了,小氣了,井底之蛙了。原來以前追的好多頂尖技術,根本就是 Google 工程師主導或參與鼓搗出來的。而且,Google 內部還藏著許多外界不大知道的神奇玩意兒。最最重要的不同是——自己現在是引領技術潮流的大團隊中的一員了。
以前是不斷學別人怎麼設計房子,看別人推薦什麼材料蓋房子。現在,最頂尖的房屋設計專家、材料專家就在身邊,自己也很快就能和他們一樣指導別人蓋房子了。這種感覺,就像跳進了一個大寶藏,還清楚地知道自己並非盜賊,而是寶藏的主人。盜竊寶藏 vs. 創建寶藏,這兩者間的差別很微妙。
心態一下子大不一樣了,從技術的「用戶」變成了技術的「主人」。
比如,有段時間要解決 C++ 的 ABI 相關問題,猛想起 C++ 標准委員會的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在 Google 工作的,有一年的全體大會還是在 Google 總部開的——那直接拉著既是同事也是 C++ 權威決策人的傢伙一起開會討論不就是了?
類似的,Linux 內核的維護者、Python 的發明人、UNIX 的元老、Google Brain 的創建者……跟那麼多牛人在一個公司里工作,你肯定不好意思只是單方面地跟人討教,但凡有機會,你總會希望自己也像那些牛人一樣,為技術發展做點兒貢獻,哪怕只是一丁點兒。
再比如,像 MapRece、Bigtable、TensorFlow 之類由 Google 原創、對業界影響深遠的技術,在 Google 內部可不僅僅是身外的工具,它們都是 Google 工程師這個大集體的作品和驕傲。因為大家都是主人,對哪些東西不爽,可以去鼓搗源代碼,可以去提交自己的補丁或者新功能,甚至推翻重做。
別小瞧這推翻重做,雖然很難很難,因為你得一邊說服老闆和用戶,一邊找到足夠的開發人手,但事實上, Google 內部重新發明一遍、兩遍、三遍的框架、工具、庫、介面、服務比比皆是。一言不合就動手做個新版本、新系統,這毛病既帶來數不清的流程混亂,也帶來一山又比一山高的良性競爭——表面的混亂之下,良性競爭引發的技術飛躍常常超出想像。
在 Google,工程師有好幾萬,不能說每個人都渴望做技術的主人,但躊躇滿志的大有人在。因為 Google 走在技術最前沿,有追求的工程師確實沒臉當個純粹的技術追隨者。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 Google 里沒人去做那些不那麼酷的「苦力活兒」,而是說大多數人都有個爭強好勝的心態,即便是做相對簡單的技術工作,也時常會想想怎麼能做出世界一流的效果來。
拿面試來說,有個工程師想出了一道與月球相關的面試題,把演算法、編程、設計、維護問題放在太陽系的大背景下,層層追問。我在一次內部面試技術培訓時拿這道題當過樣例。結果,參加討論的工程師表達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有人說這題設計精妙如天馬行空,另一些人則批評這題目遠離實際如鏡花水月。
其實,Google 的技術宅們幾乎每天都在深入實際與憧憬未來這兩個極端的對位、矛盾、轉化中工作。常說的「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遠不能形容 Google 工程師的兩面性。
一方面,工程師們深知自己的代碼是如何參與了這個地球乃至這個星系裡最前衛、最大膽的計算機系統,如何為諸如十年後的搜索引擎、擁有人工智慧的手機或機器人、量子計算機、基因工程、無人駕駛汽車等貢獻力量;
另一方面,工程師們「極客」和「宅」的一面常常在外人難以注意的工作細節里表露無遺——這里有十數年如一日致力於優化編譯器的語言高手,有設計最好的代碼審讀系統的工具專家,有親自動手實現軟硬體原型的技術總監,有堅持為地球上每一種人類語言提供輸入輸出解決方案的國際化團隊……
這是心態的差別,或者說,是技術境界的差別,烙在 Google 工程師的基因里,旁人想學也未必學得到。
3
「管理」二字的意義完全不同了

在 Google,有時候工程師很難管理,因為大多數人都想法新、主意多、眼光高、個性強。在 Google,有時候工程師也很容易管理,只要鼓勵他們把一件看似普通的事兒做出世界級的水準,他們自己就有足夠優秀的執行力,用不著督促。
在 Google 做技術經理帶團隊,和我以前在其他公司帶團隊,完全是兩碼事。這也許和技術團隊的平均水平有關,但根本還是管理境界的問題。
記得以前在別的公司,花大力氣搞開發流程管理,現在想想,大多是繁文縟節,程式化,教條化,最極端的像 ISO9000 之類的流程認證,弄得所有人筋疲力盡,效果未必有多好。

到了 Google,發現一個秘訣,再多的規章制度,再多的流程,不如一套好用的工具來得有效。比如 Code Style 和 Code Review,以前能把技術經理煩死,三令五申也執行不下去,頂多三天熱度之後,大家就陽奉陰違了。在 Google,這件事不完全是個制度的問題。
剛進來的工程師沒有過 Readability Review,他就沒法方便地自主提交代碼,這是代碼管理工具設置的硬性限制。這直接把工程師們送到評審委員會那裡接受「再教育」,沒錯,真的是「再教育」,連 Python 之父 Guido van Rossum 也花了挺大力氣才通過了 Python 語言代碼的 Readability Review。
接下來,提交新代碼前,各種靜態、動態檢查工具自動運行,幫你報出一系列風格錯誤、編譯錯誤、單元測試錯誤和簡單的邏輯錯誤,你得先依著工具的提示,把這些低級別錯誤改一遍,然後才進入 Peer Review 的環節。整個 Code Review 都在非常方便的網頁工具里完成,寫代碼的和審閱代碼的人可以方便地交互、討論,甚至在線修改代碼。
工具的「強制性」保證了制度的執行,工具的「便捷性」最大程度減輕了工程師執行制度的負擔,二者相輔相成。當然,Google 內部也不乏對制度敷衍了事的,但相對其他公司,Google 的確做得更好些。
說到管理,在 Google 帶技術團隊的其實都苦哈哈的。我就先後兩次把團隊交給別人帶,自己樂得去做些單純的代碼工作。道理很簡單,頭銜是 Manager,可你沒法高高在上指手畫腳,Google 最好的團隊帶頭人都是沖在第一線帶著大家一起干,除了主動包攬大家不想乾的臟活、累活、雜活之外,還要做管理者必須的非技術工作,比如給每個人寫評語、定獎金,幫每個人申請升職,跟心理負擔重的談心……
一個人做兩份工,吃力不討好,對團隊成員的晉升也沒有決定權(這事兒也挺神的),這種 Manager 的活兒,誰願意干誰干去,我是不大喜歡乾的。不過,不喜歡歸不喜歡,Google 這種挺不一樣的管理既顯著混亂無序,又運行良好,確實很神奇。
嚴格地說,聰明人在一起,只需要激勵,不需要管理,Google 的辦法主要也是強調這一點。
必須坦白,我加入 Google 時,工程師才三千人上下,無序管理、自發管理、扁平管理佔主流。Google 越來越大以後,大公司病也如約而至。流程越來越復雜,層級越來越多,職權重疊和模糊越來越嚴重,不同團隊之間管理風格的差異也越來越大。
但即便如此,Google 基因里那種蔑視陳規、抵制辦公室政治、抗拒繁文縟節的管理風格還是能在許多團隊帶頭人的身上找到——這是 Google 肌體里的健康因素,活力因子,彌足珍貴。
順便說一句,最近中文圈子熱傳不寫代碼/不會寫代碼的 CTO 一事,許多 Google 工程師出身的 CEO/CTO 都在朋友圈裡曬自己寫的代碼,以表明態度。我自己對技術管理者寫不寫代碼沒啥傾向,寫不寫都可以是好的管理者,但如果「不會寫代碼」還以此為榮,就完全沒法接受,這個是底線。
我在 Google 面試了不少 Manager 和 Director 的候選人,都考過對方寫代碼或者至少討論一段代碼的能力——不是要他一定在管理過程中寫代碼,而是怕他和 Google 工程師沒法交流,和 Google 技術基因沒法共存。
在 Google 做技術管理,學不到啥成文的規矩,能學到的其實主要靠「悟」。
4
看待職業生涯的心態也完全不同了

這個要因人而異,很多人來 Google 還是奔著一份優越的薪資待遇來的。所以,這里只談我自己。
有一種感覺是我開始在 Google 工作才有的。而且,那感覺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吸引人,以至於十年下來,我幾乎把這種感覺視為我工作時的第一推動力了。怎麼說呢,這種感覺可能很多人都有,描述出來大概是:
在整個職業生涯里,至少要有一部分(哪怕是一小部分)時間,可以比較純粹地為了開心而工作。一家公司是否適合自己,主要就是看這家公司能不能,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滿足這個需求。
我在 Google 做不同項目,有時很吃力,有時很痛苦,有時很緊張,當然有時也會開心。但普通項目沒法讓我比較純粹地享受那種開心、愉悅的幸福感,於是乎,我在最近五六年裡,把我的 20% 時間,都投入到了 Google Doodles 這個既有趣,也適合我的項目里。
Doodle,嗯,首頁塗鴉,純粹為了讓用戶開心而設立的項目。這項目既需要畫畫的藝術家,也需要寫動畫、音效和游戲代碼的成員,不但好玩,還特別有品,特別有文化。因為參與其中,我有機會跟 Google 總部那些厲害的藝術家一起合作,真的開心。
有一次做 Google 生日的 Doodle,大家選中的是美國小孩子在生日常玩的一種叫 Piñata 的游戲。在電腦里實現這樣的游戲,需要簡潔的美術風格,支持 JavaScript 的物理引擎,還有平滑、高效的動畫引擎,這些是技術細節,不展開談。
可在技術之外,我們這群追求開心的人硬是嚷著要親自玩一次現實里的 Piñata。那次在 Mountain View,就在 Google 總部有一隻霸王龍骨架的那片空地上,我們把一個真的 Piñata 掛在樹上,輪流用竹竿去打,直到打出一地的糖果來。十幾個藝術家和工程師開心得像小孩子。
就是很純粹的,很簡單的,很開心的那種體驗。無論工作里有多少煩惱,至少要給自己保留這樣一塊空間,叫心情家園也好,叫隨便什麼名字也好,哪怕再小,也得有那麼一個。
對我來說,在參與 Doodles 項目的過程里,可以和 Doodles 紀念的偉大科學家、藝術家們跨時空交流,可以和正在設計、製作的小動畫、小游戲隨時互動,可以預測到最終用戶看到每個 Doodle 時的快樂,這的確是一件超贊的事。
很幸運,Google 可以為我這樣追求開心的人提供合適的機會。很不幸,(我確切地知道)不少公司從不考慮員工的這種需求。這大概也是公司基因決定的事,沒法強求。正因為有了在 Google 的十年工作經歷,我才會毫不猶豫地將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追求定義為「開心」。

十年職業生涯,除了快樂,還有歷史的厚重感。特別是 Google 中國這十年,我有幸親歷歷史,可算人生里的大風浪。不幸,許多歷史是不能詳盡言說或評價的,所謂春秋筆法,絕不僅僅是史官的政治妥協,更多情況下也是從更高維度審視歷史的一種大智慧。
Google 與中國那些事兒,寫得太感情用事了,褒貶就缺乏力量;太直白了,話語權就容易被粗暴剝奪;太詳盡了,就難免掉進結果論與動機論對立的死循環。
許多年以後,當互聯網這個詞不再具有產業先導精神,當獲取信息如呼吸空氣般自由,那時的人類史家和人工智慧史學機器人一定會一起編撰諸如《互聯網信息審查史》、《科技產業自由競爭和地區保護史》、《網路政治生態與網民意識形態史》、《信息交流史》、《禁毀網路文章和敏感網路關鍵詞從考》、《網路經濟與政治壁壘》、《互聯網背景下的政府行為》、《維基網路的誕生和消亡》、《社交網路的全球化歷程》等學術著作。
只有節奏慢下來了,才有足夠的清醒程度,可以從不同視角審視歷史。今天哪怕是板上釘釘的史論,交給子孫後代時,許多也會有新的爭議和不同角度的闡發吧?
那時,我的後代也許可以用極為八卦的口吻悠悠地對子孫輩說,在某年某月某日某公司與某國政府無法就互聯網審查達成一致的那個歷史性時刻,我們家族的祖上是有人在現場目擊歷史的。有時,真的很想穿越到未來,只為了評估一下,今天我們極為看重的事情是不是早已被子孫們淡忘。
總的說來,我喜歡一種本質上不是消極避世的「慢生活」,「快樂」和「多樣化」是這種生活的力量源泉。離開 Google 後,我堅信這種生活就是自己的未來。
想法漸多,身心漸老。下一個十年,請慢一些到來吧。
7月深圳,是怎樣的技術觸動技術的心弦?不管是共享經濟下各巨頭同台競技還是大數據上中外大牛各顯神通,一切都將在12月北京更進一步:立足經典,雙十一技術競技、高可用架構、大數據、移動等,精彩依舊;擁抱熱點,視頻直播、新聞資訊、Fin-Tech等,引爆架構前沿。

⑶ 谷歌和騰訊參投中國AI企業總融資額有多少美元

晶泰科技是一家葯物研發公司,利用人工智慧(AI)、雲計算和量子物理技術,提升葯物設計流程。公司總部位於深圳,並在北京、波士頓設有分部。

本次投資是谷歌和騰訊宣布達成專利交叉授權許可協議後的首次聯合投資。

谷歌近期加強了在中國的投資,還宣布在中國成立AI研究中心。

⑷ 谷歌發展歷程iky

網路概要】
網路(bǎi dù,Nasdaq:BIDU,<a href="http://www..com" target="_blank">www..com</a>)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2000年1月由李彥宏、徐勇兩人創立於北京中關村,致力於向人們提供「簡單,可依賴」的信息獲取方式。 「網路」二字源於中國宋朝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詩句:「眾里尋他千網路」,象徵著網路對中文信息檢索技術的執著追求。2007年9月26日,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2007年中國搜索引擎市場調查報告》,其結果顯示,網路的用戶首選份額已從2006年的62.1%升至74.5%。之前的宣傳口號為「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迄今(2007年3月)網路在Alexa中網站排名第7。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中文搜索引擎為網站帶來流量的比例網路為74.88%,Google為13.54%,而雅虎僅為3.94%。

公司類型:公開(NASDAQ:BIDU)
成立時間:1999年
總部地點: 中國北京
重要人物:
李彥宏: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
梁冬:網路口號的發起人
口號: 網路一下,你就知道。
產業 :網路信息服務 。
產品: 搜索引擎 競價排名
營業額: 39.555 百萬美元 (2004年)
稅前盈餘: 4.442 百萬美元 (2004年)
員工數: 約6000人
官方網站: <a href="http://www..com" target="_blank">http://www..com</a> <a href="http://www..cn" target="_blank">http://www..cn</a> <a href="http://www..com.cn" target="_blank">http://www..com.cn</a>

【發展簡史】
網路公司(.com,inc)於1999年底成立於美國矽谷,它的創建者是在美國矽谷有多年成功經驗的李彥宏先生及徐勇先生。2000年1月,網路公司在中國成立了它的全資子公司-網路網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隨後於同年10月成立了深圳分公司 ,2001年6月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辦事處。

網路的名字寄託著網路公司對自身技術的信心,另一層含義就是突破「事兒做到九十九度就是做到頭」的西方說法,網路就是想要力爭做到一網路,做到頂上開花的境界。

網路公司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網路公司。它既不是著眼於互聯網內容的提供,也不是門戶網站,而是一家立足於自主掌握並提供互聯網核心技術的技術型公司。在中國互聯網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網路公司結合世界先進的網路技術、中國語言特色以及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現狀,開發出了中國互聯網信息檢索和傳遞基礎設施平台,並且運用最先進的商業模式,直接為整個中國的互聯網提供高價值的技術性服務互聯網產品,是中國最優秀的互聯網技術提供商。

網路公司自進入中國互聯網市場以來,就一直以開發真正符合中國人習慣的、可擴展的互聯網核心技術為使命。網路所堅持的目標就是為提高中國互聯網的技術成份,幫助中國互聯網更快地發展而努力。為此,網路不僅帶來解決互聯網基礎問題(信息搜索和信息傳遞)的產品,而且帶來了矽谷式的企業文化以及互聯網應用嶄新的理念。現在,網路擁有3條產品線,除已被業界廣為認可的門戶網站中文搜索引擎外,還有服務於企業的高針對性的搜索產品-網路網事通,以及網站加速技術。網路的出現為中國互聯網樹起了民族技術的一面旗幟,將原來中國互聯網依賴於外國網路技術的局面打破。

網路以自身的核心技術「超鏈分析」為基礎,提供的搜索服務體驗贏得了廣大用戶的喜愛;超鏈分析就是通過分析鏈接網站的多少來評價被鏈接的網站質量,這保證了用戶在網路搜索時,越受用戶歡迎的內容排名越靠前。網路總裁李彥宏就是超鏈分析專利的唯一持有人,目前該技術已為世界各大搜索引擎普遍採用。

網路擁有全球最大的中文網頁庫,目前收錄中文網頁已超過20億,這些網頁的數量每天正以千萬級的速度在增長;同時,網路在中國各地分布的伺服器,能直接從最近的伺服器上,把所搜索信息返回給當地用戶,使用戶享受極快的搜索傳輸速度。

網路每天處理來自超過138個國家超過數億次的搜索請求,每天有超過7萬用戶將網路設為首頁,用戶通過網路搜索引擎可以搜到世界上最新最全的中文信息。2004年起,「有問題,網路一下」在中國開始風行,網路成為搜索的代名詞。

網路還為各類企業提供軟體、競價排名以及關聯廣告等服務,為企業提供了一個獲得潛在消費者的營銷平台,並為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提供海量信息檢索與管理方案。網路的主要商業模式為競價排名(P4P,Pay for Performance),即為一種按效果付費的網路推廣方式,該服務為廣大中小企業進行網路營銷提供了較佳的發展機會,但同時也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人認為該服務會影響用戶體驗。

【網路標志】
「網路」這一公司名稱便來自宋詞「眾里尋他千網路」。 (網路公司會議室名為青玉案,即是這首詞的詞牌)。而「熊掌」圖標的想法來源於「獵人巡跡熊爪」的刺激,與李博士的「分析搜索技術」非常相似,從而構成網路的搜索概念。也便成於網路的百標形象。

在這之後,由於在搜索引摯中,大都有動物形象來形象,如SOHU的狐,如GOOGLE的狗,而網路也便順理成章稱做了熊。網路熊也便成了網路公司的形象物。
新聞回放: <a href="http://www..com/events/20050330/logo0401.html" target="_blank">http://www..com/events/20050330/logo0401.html</a> 在網路那次更換LOGO的計劃中,網路給出的3個新LOGO設計方案在網民的投票下,全部被否決,更多的網民將選票投給了原有的熊掌標志。

此次更換LOGO的行動共進行了3輪投票,直到第2輪投票結束,新的笑臉LOGO都占據了絕對優勢。但到最後一輪投票時,原有的熊掌標志卻戲劇性地獲得了最多的網民選票,從而把3個新LOGO方案徹底否決。

【產品大全】

hao123網址之家、網路風雲榜、網路沸點、網路知道;
網路、網路博客搜索、網路超級搜霸、網路常用搜索 ;
網路傳情、網路詞典、網路大學搜索、網路地區搜索 ;
網路地圖、網路法律搜索、網路國學 ;
網路黃頁、網路教育網站搜索、網路空間、網路指數;
網路MP3、網路殺毒、網路少兒搜索、網路視頻搜索;
網路手機搜索、網路手機娛樂、網路搜藏、網路貼吧 ;
網路圖片、網路圖書搜索、網路網站、網路網頁 ;
網路WAP貼吧、網路WAP知道、網路文檔搜索、網路下吧;
網路新聞、網路硬碟搜索、網路影視、網路音樂盒 ;
網路音樂掌門人、網路郵件新聞訂閱、網路郵編、網路政府網站搜索 ;
網路文化共享搜索、網路詞典、網路游戲、網路財經;
網路企業推廣、2008總動員、圖書搜索、網路專利搜索;
網路財經、網路基金、網路股票、統計數據、網路娛樂;
網路安全中心、網路hi。

【核心價值】
• 給人們提供最便捷的信息查詢方式
• 認真聽取每一條建議和投訴
永遠保持創業激情
• 每一天都在進步
• 容忍失敗,鼓勵創新
• 充分信任,平等交流

【網路使命】

• 為網路用戶提供最高端的網路技術服務,創造中國互聯網路企業的經營奇跡
• 使網路在品牌、用戶滿意度、經營業績方面成為同行業的領先者
• 提高中國互聯網的技術成分,努力幫助更多的互聯網公司更快地盈利

【網路遠景】

• 成為最優秀的互聯網中文信息檢索和傳遞技術提供商
• 成為中國網路技術企業在全球同行業中的優秀代表

【價值觀念】

員工觀念
• 員工是最重要的資產
• 在信任和尊重基礎上的員工管理理念
• 為職工和管理人員提供自由交流的環境,考慮員工利益,激勵員工,保證公平等等
效率觀念
• 精確預算
• 制度嚴格
• 開放而切題的溝通交流
競爭觀念
• 結果導向
• 保證能力
• 確定方向
• 實施負責
上線和下線觀念
• 促進銷售,銷售和銷售
• 降低成本,成本和成本
變革觀念
• 將來和過去不同
• 以經常性的變革來應對挑戰
• 永遠追求新觀點,新服務,新技術以及新目標

【網路團隊】

初建:李彥宏,徐勇(離),劉建國(離),雷鳴(離),郭耽,崔姍姍,王嘯;
後期加入:梁冬(離),俞軍,朱洪波(離),王湛生(去世),威廉張,任旭陽,向海龍。

【產品歷史】

2000年01月 從美國回來的兩個年輕人攜風險資金從矽谷回到中關村,創建網路。
2000年05月 網路簽署第一個客戶矽谷動力(enet.com),網路產品開始為用戶提供服務。
2000年06月 網路正式推出全球最大、最快、最新的中文搜索引擎,並且宣布全面進入中國互聯網技術領域。
2000年08月 網路開始為搜狐(sohu.com)提供服務。
2000年09月 網路正式推出面向企業級用戶的網事通信息檢索軟體。
2000年09月 dfj、idg等國際著名風險投資公司為網路投入巨額資金。
2000年10月 網路開始為新浪(sina.com)提供服務。
2000年10月 網路深圳分公司成立。

2001年01月 網路為263 提供全面搜索服務。
2001年02月 網路為tom.com提供全面搜索服務。
2001年08月 發布Bai.com搜索引擎Beta版,從後台服務轉向獨立提供搜索服務,並且在中國首創了競價排名商業模式。
2001年10月22日 正式發布Bai搜索引擎。
2001年06月 網路在上海成立上海辦事處。
2001年10月 網路為上海熱線提供全球中文網頁檢索系統。
2001年10月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信息管理中心,採用網路「網事通資料庫檢索」軟體。

2002年01月 央視國際全套引入了網路「網事通」信息檢索軟體。
2002年03月 網路總裁李彥宏獲選「中國十大創業新銳」。
2002年03月 網路全面接管263搜索頻道。
2002年03月 網路啟動「閃電計劃」,不斷保持技術領先優勢。
2002年05月 千龍-網路中文信息檢索技術實驗室成立。
2002年06月 網路推出深受網民喜愛的「ie搜索伴侶」。
2002年07月 網路推出業界首例「競爭情報系統」軟體,並舉辦全國巡展。
2002年08月 網路網易深度合作,競價排名全面提升。
2002年09月 神州數碼,中石化簽約網路企業競爭情報系統;國務院新聞辦簽約網路新聞監控系統。
2002年10月 網路競價排名業務全國代理商大會召開;網路開始為雅虎中文(yahoo.com.cn)提供服務。雅虎同時加入網路競價排名陣營。
2002年11月,發布mp3搜索; 並推出搜索大富翁游戲,廣大網民參與踴躍;並為網易(netease.com)提供服務。
2002年12月 中國移動簽約網路企業競爭情報系統;康佳、聯想、可口可樂等國際知名企業成為網路競價排名客戶。

2003年01月 網路總裁李彥宏榮獲首屆「中國十大IT風雲人物」稱號。
2003年02月 推出了常用搜索功能,集成常用實用的小功能於一起,方便用戶使用;
2003年03月 網路在北京世紀劇院舉行了主題為「活的搜索,改變生活--網路搜索激情夜」的大型活動。
2003年06月 由第三方賽迪集團下屬中國電腦教育報舉辦的「萬人公開評測」公布了評測結果。網路超越google,成為中國網民首選的搜索引擎。
2003年06月 網路推出中文搜索風雲榜 ;
2003年06月 據美國第三方權威統計機構alexa統計,在最受歡迎的中文網站中網路已經位居第四,表明網路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2003年07月 網路推出圖片、新聞兩大技術化搜索引擎,鞏固了中文第一搜索引擎的行業地位。
2003年08月 推出網路網站頻道。
2003年09月 網路開展「9月營銷革命」,在全國近百個城市展開「競價排名」付費搜索服務的市場推廣活動,取得巨大市場反響。
2003年10月 網路總裁李彥宏榮獲「中關村科技園區第二屆優秀創業者」榮譽稱號。
2003年12月 12月1日,網路陸續推出地區搜索、「貼吧」等劃時代功能,搜索引擎步入社區化時代;同時發布的還有高級搜索、時間搜索、新聞提醒三個功能。

2004年01月 網路、胡潤聯合打造「2003中國百富人氣榜」。
2004年01月 網路總裁李彥宏再次榮獲「十大IT風雲人物」稱號。
2004年01月 網路總裁李彥宏獲得「京城十三新銳」的稱號。
2004年02月 光線傳媒、網路聯合打造《全球華人明星人氣榜》。
2004年03月 中國搜索引擎調查揭曉,網路壟斷中文搜索市場。
2004年04月 網路規模進一步擴大,遷入理想國際大廈。
2004年04月 網路推出「下吧」。
2004年05月 據alexa最新顯示網路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網站。
2004年05月 「天氣預報搜索」、「網路電子計算器」、度量衡轉換 、股票信息、列車航班,英漢詞典等新產品陸續面世;
2004年06月 網路成功融資。
2004年06月 WAP版網路貼吧面世,通過手機也能方便的去貼吧逛逛。
2004年07月 網路隆重推出「網路營銷之道」全國巡講。
2004年08月 網路推出超級搜霸。
2004年08月 網路收購好123網址之家。
2004年09月 網路廣告每日每字千金,創下中國網路廣告天價。
2004年09月 推出文檔搜索功能,用戶通過高級語法可以在網路中搜索豐富的中文文檔資源;
2004年09月 中國第一部搜索書籍《巧用網路》正式出版。
2004年10月 李彥宏代表中國網路界出席新加坡工業領袖大會。
2004年10月 網路設立「蘋果獎」 全球范圍徵集搜索創想;
2004年11月 推出世界上第一款WAP/PDA中文網頁搜索引擎;
2004年12月 iresearch發布《2004中國搜索引擎研究報告》,網路霸主地位凸顯。

2005年01月 網路開放首頁一周救助海嘯受難人民。
2005年01月 網路總裁李彥宏蟬聯三界十大it風雲人物。
2005年02月 網路發布全球首款支持中英文的硬碟搜索工具。
2005年05月17日 網路與中國電信合作推出網路黃頁搜索測試版,藉此正式進軍本地搜索業務領域,同時將黃頁數據資源引入網路已有的PDA和WAP移動搜索等服務。
2005年06月23日 網路又推出名為「網路知道」的網上問答服務,進軍「知識搜索」領域。
2005年08月05日 網路在NASDAQ成功上市。同時在alexa排名中超越新浪,成為第一中文網。
2005年08月11日 網路推出「網路傳情」服務,為用戶提供基於人名搜索的情感信息傳遞功能。

2006年01月 網路開通國學頻道(guoxue..com)。千年國學,網路一下。
2006年03月 網路首席財務官王湛生當選中國首個傑出CFO 2006年03月 網路與世界領先移動通信製造商諾基亞攜手,在諾基亞手機中植入中文移動搜索服務 。
2006年03月 《電腦報》公布2005年讀者首選搜索引擎品牌調查結果,62.29%的讀者首選網路。
2006年04月 繼「網路貼吧」與「網路知道」之後,網路推出第三個社區類搜索產品——「網路」(ke..com),網路社區知識搜索三駕馬車浮出水面 。
2006年04月 網路捐贈百萬元人民幣,資助河北省生態生態文明村建設 。
2006年04月 網路與IBM展開全方位合作。
2006年05月 網路在全國33個城市成功舉辦以「企業營銷,效果為王」為主題的2006網路營銷百強全國峰會。
2006年06月 網路競價排名調整原先統一起始價規則,「智能起價」系統正式上線 。
2006年06月 國家人事部授予網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資質,網路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唯一擁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公司 。
2006年07月 網路指數升級,個性化關鍵詞監控儀全新登場 。
2006年07月 網路推出顛覆性廣告模式——精準廣告 。
2006年07月 網路正式發布新產品「網路空間」(hi..com) 。
2006年07月 網路成功舉辦首屆「網路世界大會」。
2006年07月 網路成功簽約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
2006年08月 網路攜手微笑圖書室,為甘肅藏區貧困小學捐獻圖書 。
2006年08月 聯手北京大學,網路推出權威法律搜索(law..com)。
2006年08月 網路上市一周年 。
2006年09月 CNNIC和CIC搜索引擎市場報告均顯示:網路市場佔有率遙遙領先 。
2006年09月 網路在全國56個城市開始舉辦「尊享營銷利器,成就紫禁之巔」2006網路競價排名金秋營銷盛典 。
2006年09月 網路中國搜索引擎入選中國十大創新軟體產品 。
2006年09月 網路競價排名全面推出智能排名功能,以「綜合排名指數」作為排名的標准 。
2006年10月 網路「更懂中文」系列營銷策劃獲得 「艾菲獎」金獎 。
2006年10月 網路公司榮登中國首屆「陽光財富榜」榜單 。
2006年10月 網路與全球傳統娛樂巨頭MTV開展戰略合作,探尋國內數字音樂發展模式 。
2006年11月 網路推出新產品「搜藏」(cang..com) 。
2006年11月 網路勝訴mp3搜索侵權案 。
2006年11月 網路聯手7家知名網路安全廠商,推出殺毒頻道(sha..com)。
2006年12月 網路推出新產品「博客搜索」 。
2006年12月 網路知道問答過千萬 。

2007年02月 網路視頻搜索發布。
2007年02月7日 網路沸點首次舉行。
2007年03月20日 網路日文網站首頁測試版上線。有網頁、圖片兩個產品,可檢索到結果。這表明網路國際化戰略構想已邁出實質性第一步。
2007年04月20日 網路圖書搜索正式上線。
2007年04月25日 網路盲道發布。網路盲道包括了7項主要的網路搜索服務,他們是盲道版的網路新聞搜索、網路網頁搜索、網路MP3搜索、網路貼吧、網路知道、網路、Hao123網址導航。
2007年8月9日 網路世界大會召開,「網路世界」大會是網路公司舉辦的一年一度針對用戶、客戶、合作夥伴的行業盛會。作為全球最大中文網站,網路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2007年9月19號,正式宣布游戲頻道上線,並啟用域名 <a href="http://game..com" target="_blank">http://game..com</a>。
2007年9月21日,網路宣布其奧運互動平台「網路2008總動員」上線。
2007年10月18日,搜索引擎公司網路宣布進軍電子商務,籌建C2C平台,預計2008年初推出。
2007年11月1日,網路統計系統測試版正式上線。<a href="http://tongji..com/" target="_blank">http://tongji..com/</a>
2007年11月9日,網路財經頻道測試版上線。<a href="http://fund..com/" target="_blank">http://fund..com/</a>
2007年12月21日,網路專利搜索上線。
2008年 1月12日,網路娛樂正式上線。
2008年2月27日,兼具免費病毒查殺、系統安全檢測、系統漏洞修復、惡意軟體清理等多項功能的網路安全中心正式上線。
2008年2月29日,網路IM軟體「網路HI」開始內測。
2008年3月5日,網路正式宣布,其語音搜索(yuyin..com)服務正式進入測試階段,用戶通過撥打網路語音搜索服務熱線400-666-8585,連線網路服務工程師提出自己的搜索關鍵詞,工程師根據用戶請求進行搜索,並將相關搜索結果提供給用戶。

放不下了。 下面是谷歌的介紹,你看下。goc希望對你有幫助

⑸ 谷歌上市十年都創造了哪些神話

10年前,谷歌上市,融資近17億美元,估值約為270億美元。該當時還年輕的互聯網公司隨即迅速利用起那些資金,使得自己遠不止是一家在線搜索公司。

2004年底前,它利用收購回來的公司打造出谷歌地圖和谷歌地球服務。當時,它的觸角已經伸向了互聯網之外,還掃描圖書讓人們可以在線搜索閱讀。該公司推出了包括Google.org在內的眾多項目,尋求開發超高效能的汽車,試圖解決全球貧困問題,分析數據來預測流感爆發等事件的發生。

2006年,谷歌看中YouTube並將其買下。2007年,它發布Android移動操作系統。2008年,它推出了Chrome瀏覽器。

一路下來,谷歌持續不斷地擴展自己的疆域,甚至進入偏離其核心業務的諸多領域。2010年,它創立了Google X秘密實驗室,涉足一個又一個的「登月」項目。

下面就來盤點谷歌在上市10年來最瘋狂的10個項目,其中大部分發生於Google X部門創立之後。

無人駕駛汽車

2010年末,谷歌揭開了它的一項秘密項目的神秘面紗——開發無人駕駛汽車,欲將那個未來主義科幻電影才會有的玩意變成現實。確切地說,該公司展示了它的無人駕駛汽車,該汽車改裝自豐田普銳斯汽車,配備激光器、感測器和計算機,目前已經沿著舊金山灣區公路走了數千英里。

該公司聘請了數位頂級研究人員來推進該項目,其中包括曾領導斯坦福大學團隊贏得2005年DARPA(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自動化駕駛挑戰賽的塞巴斯蒂安·特龍(Sebastian Thrun)。谷歌今年5月也在Re/code舉辦的Code大會上展示了一款重新打造的新無人駕駛汽車,該汽車沒有方向盤,沒有油門踏板,也有剎車踏板。

Project Loon氣球網路

去年夏天,谷歌開始在紐西蘭啟動Project Loon氣球網路試驗,該舉旨在通過一系列放飛在平流層的、相連接的氣球讓更多發展中國家的人能夠連網。

谷歌解釋道,「Loon氣球通過上升或下降至適合飛行的方向的風層到達需要它們的地方。人們可以利用安裝在其樓房上的專用網路天線來連接該氣球網路。信號會從該天線傳送到氣球網路,然後再傳送回地球上的網路。」

機器風箏

谷歌投資過並最終收購了可再生能源公司Makani Power,後者開發了一款機載風力渦輪機。該鏈拴的機翼會像風箏一樣形成大圈飛行,藉助較高海拔更快、更穩定的風速。雖然該公司的確切計劃還不得而知,但大目標是提升效能,推動可持續能源的普及。

Calico

去年年末,谷歌成立了一家名為Calico的公司,最早的報道稱該舉是為了「解決死亡問題」。

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恰當。不過該計劃確實雄心勃勃。具體細節還不多,但可以確定的是,該公司是專注於解決衰老問題和伴隨衰老而來的疾病。

減緩人的衰老顯然意義重大,因為很多疾病似乎是變老的結果,而不是變老的原因,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以及各類癌症。

「到你真的患上某些疾病的時候,要恢復健康非常困難。」巴克老年研究所主席布萊恩·肯尼迪(Brian Kennedy)指出,「但減緩衰老可以推遲所有那些疾病的到來。」

智能隱形眼鏡

今年年初,谷歌向Re/code透露,它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可以通過淚液測量血糖的智能隱形眼鏡。

它旨在讓糖尿病患者能夠以一種相對無創的方式追蹤他們的血糖水平,而不必每次檢測血糖都要刺破手指,頻繁受到皮肉之苦。該技術有望對全球數億的糖尿病患者的長期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它也將會給普通消費者提供一種定期監測身體狀況的方式。

與無人駕駛汽車一樣,該項目並非誕生於Google X內部,而是來自外來的、從事相關研究多年的頂級研究人員。

Jetpack噴射背包

今年3月,谷歌Google X主管阿斯特羅·特勒(Astro Teller)在TechCrunch Disrupt紐約大會上表示,其研究部門至少考慮過開發噴射背包,但最終因為它太低效,太嘈雜而放棄。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不論安全性,可運作的噴射背包已經出現了數十年時間。在1964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上,試飛員羅伯特·科特(Robert Courter)曾捆綁火箭驅動的背包飛上天空。

太空電梯?

《紐約時報》曾報道稱,Google X的潛在項目名單包括「太空電梯」——實質上是一從地球通向太空的電纜或者塔樓,可方便人們造訪太空,而不必總是使用費用高昂且體積龐大的火箭。

《商業周刊》的布拉德·斯通(Brad Stone)隨後撰文駁斥了該傳聞。Google X主管特勒本人去年也在South by Southwest大會上表示,他們並沒有積極追逐這樣一個項目。但Fast Company爆料稱,谷歌的研究人員至少探討過該想法,只是後來意識到以當下的材料科學那是不可行的。

瞬間移動和漂浮技術

這些不算谷歌積極研究的范疇。據斯通稱,「特勒和他的同事說他們花過時間思考漂浮和瞬間移動技術。後者的研究已經叫停,日後再作研究,部分因為任何你需要瞬移的特別物品(比如畢加索畫作)在另一端復原之前都必須先完全毀掉。」

Hoverboard懸滑板

Fast Company在對Google X的一篇特寫中指出,谷歌工程師丹·皮伯尼(Dan Piponi)試圖打造一個懸浮板原型。該與圖書大小相仿的設備覆蓋了循環的磁體,應用驅動中國和日本的磁浮列車的原理。

正如Fast Company所解釋的:「這些列車『磁浮』系統擁有穩定的架構,可在列車處於懸浮,向同一個方向前進的時候讓它們保持處在軌道上。這種系統顯然不能夠讓懸浮板既能保持穩定,又能向任意方向移動。正如皮伯尼所解釋的,問題是磁體趨向不斷改變極性,因此懸浮板會不斷翻滾。任何一位玩滑板的人都會告訴你那意味著什麼:你的懸浮板真爛!」

⑹ google的最大股東是誰

今天下午Zynga重新向SEC提交了619頁的IPO文件,這是他們最初提交文檔的三倍之多,其中披露了更多Zynga公司內部的信息。 我們最感興趣的當然就是當初Google對Zynga超過1億美元的投資,這次Zynga提交的文件里也明確了Google是多位投資者之一,那麼很顯然Zynga不會在Facebook這一棵樹上弔死,他們肯定會將為Google+社交網路開發游戲。 Google排在所有投資者里的第一位,盡管Zynga沒說這個排名是按投資額還是重要性排列的,但估計 也八九不離十。Zynga在提交IPO之前仍在融資,2008年2月到2011年2月之間他們總共融到8億4500萬美元,最大的一輪融資高達4億9千萬美元。 詳細股東列表如下:

Google Inc.
SOFTBANK CORP.
DAG Ventures Limited
SB Asia Pacific Investments Limited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Limited
DST Global Limited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Fenwick & West LLP
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 XII, L.P.
Union Square Ventures 2004, LP
Union Square Principals 2004, LLC
PG Ventures, Inc.
Foundry Venture Capital 2007, L.P.
F&W Investments LLC-Series 2007
Attention: Laird H. Simons, III
Theodore H. Pincus Declaration of
Trust Dated June 10, 1992
Archimedes Capital
Reid Hoffman
Paul Martino
The D』Anconia Trust

⑺ 阿里巴巴能從亞馬遜和谷歌的IPO中借鑒哪些經驗

阿里巴巴到底價值幾何?回顧一下亞馬遜(Amazon.com)的IPO會有助於回答這個問題。1997年上市時,亞馬遜還只是一家在線書籍零售商。如果投資者只把它視為美國的一家書商,那麼要想讓首發價格達到18美元,亞馬遜就得迅速占據美國圖書市場90%以上的份額並且一直保持這樣的水平!不過,這樣的衡量標准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當年亞馬遜具有的實物期權價值。
最初,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傑夫•貝佐斯列出了20種有可能在線銷售的商品,包括書籍、軟體和CD。雖然從圖書起步,但如果他的經營模式獲得成功,就可以推廣到其他產品上,也可以延伸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事後證明,這種規模擴張期權蘊含著極大的價值。當這些期權兌現時,不僅證明了亞馬遜的IPO價物有所值,還證明了該公司的股價應該遠高於首發價格,2014年9月15日亞馬遜的收盤價為323.89美元,按照12比1的整體股票拆分比例復權後,亞馬遜的市值為1500億美元,而上市當天市值僅為4.38億美元,也就是說亞馬遜這些年來的年均資本增長率高達41%!
和亞馬遜一樣,阿里巴巴的大部分收入也來自在線交易,該公司佔有中國約80%的電子商務市場份額。其第一個交易平台Alibaba.com把中國的製造商和小型企業聯系在了一起。淘寶網是它的C2C平台,類似於eBay,是一個虛擬市場。天貓是B2C平台,是一個虛擬購物中心,中國購物者可在此買到跨國公司的產品。支付寶則是阿里巴巴的在線支付業務,類似於eBay的PayPal,為每一筆交易提供擔保。
科技與市場調研機構Forrester Research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在線零售行業的規模已經突破3000億美元,預計到2018年將增長80%。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里巴巴的招股說明書著重強調了這一增長機會。該公司還有一條兌現實物期權的途徑,那就是跨越國界的國際性擴張,包括向美國消費者的延伸,因為他們是世界上在線購物消費最高的群體。從亞馬遜的IPO中可以看出,實物期權兌現時的規模將極大地影響阿里巴巴的最終估值水平。
如果要推測阿里巴巴的上市對IPO市場有何影響,我們就應該回顧一下谷歌(Google)的首發過程。周二,阿里巴巴對提交給美國證監會(SEC)的F1表格進行了第7次修正。修正後的信息顯示,該公司將3.201億份美國存托憑證的詢價區間從60-66美元調整為66-68美元。本次IPO的規模預計將達到211-217.7億美元,超過2008年Visa首發時的197億美元,預計將在美國市場創下新的紀錄。從歷史上看,重大IPO能夠保證隨後的IPO市場處於炙手可熱的狀態嗎?未必。
2004年穀歌的首發規模為16.7億美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與之前那些通過修改後的荷蘭式招標[又稱單一價格招標,是指按照投標人所報買價自高向低(或者利率、利差由低而高)的順序中標,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中標的承銷機構以相同的價格(所有中標價格中的最低價格)來認購中標的國債數額。——譯注]上市的公司相比,谷歌的IPO規模要大得多(在它之前的10次荷蘭式招標的總融資額只有3.13億美元)。然而,谷歌的IPO並未引發新股洶涌而來的局面,在這之後也一直沒有公司用荷蘭式招標首發上市,直到2005年才出現了晨星(Morningstar)1.40億美元的IPO,隨後是2007年5月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 Group)12億美元的IPO。
關鍵的一點不同可能是路演過程揭示的需求情況。我曾在案例分析文章《別作惡:記2004年穀歌通過荷蘭式招標首發上市》(Don』t Be Evil: Google』s 2004 Dutch Auctio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由哥倫比亞商學院CaseWorks項目出版)中明確指出,谷歌原計劃融資27億美元。該公司原定發行股票2460萬股,詢價區間為每股108-135美元;隨後,發行數量提高到了2570萬股。但接下來,谷歌調整了自己對需求的樂觀預期。由於路演遇到困難,谷歌的IPO再三推遲。最終,該公司只發行了1960萬股,詢價區間也降至85-95美元;最終確定的發行價為85美元,籌集資金16.7億美元。需求萎縮也許不僅意味著對這支新股的興趣減弱,而意味著對所有新股的整體興趣減弱;它所體現的可能不僅僅是投資者對這家公司的增長前景信心下降,他們對所有新上市公司可能都是如此。
和谷歌的遭遇相反,阿里巴巴的股票一直非常受歡迎,而且早早就完成了申購。周二收盤後,阿里巴巴提高了詢價區間,發行價上限從66美元升至68美元,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們對新股變得更有興趣,投資者對其他公司的增長前景也更有信心。許多互聯網和科技公司都已經提交了首發上市申請文件,但還沒有開始公開招股,其中包括雲存儲服務商Box Inc.、網路域名供應商GoDaddy Inc.、集客式營銷軟體製造商HubSpot、個人貸款公司LendingClub Corp.以及太陽能企業Vivint Solar。這些公司都等著看阿里巴巴的表現,然後再進行自己的發行。

⑻ 百度的歷史

這個人,名叫李彥宏,典型的「海歸」,1999年從矽谷回國創業。這個公司叫網路,一家做搜索引擎的典型網路技術型公司,「網路」兩個字取自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李彥宏是網路公司總裁。

李彥宏不平凡——

他在著名搜索引擎google、infoseek、yahoo在網路世界如日中天的時候,逆風飛揚,回到中國來搞中國人自己的搜索引擎;

他和IT界頭號人物比爾·蓋茨、邁克·戴爾一樣,放棄了唾手可及的「洋博士」學位,輟學經商,一舉成功;

他在2000年6月互聯網的寒冬里,不但一舉拿下新浪、搜狐、網易、TOM的技術委託大單,而且第二次融資1000萬美金成功。

他回國不到2年,僅憑一個不到百人的公司家底,奪得「2002中國十大IT風雲人物」的桂冠。

他創建的網路引擎,三年成名,在中國已經堪與google比肩,在某些指標方面甚至超過google,被國際網路界譽為奇跡。網路的日訪問量,現在已經躋身中國網站「四強」。

Google情未了!

2003年6月4日下午4:30,網路總裁李彥宏和市場總監畢勝在苦等一個結果。從創建網路到融資1000萬美元,從賣技術給新浪挖到第一桶金,到搞自己的獨立搜索網站,從8個人的草台班創業到100人的「閃電計劃」,李彥宏等的就是一個結果——是網路好還是Google好?

自從2000年Google推出中文版後,「上帝」像暖風般吹醉了中國人,對「上帝」贊不絕口的,首先就是那些記者和編輯,像劉韌、方興東這樣的「名記」,幾乎逢人便要說「今天你GoGo了沒有?」據說後來方興東突然不用Google了,原因是,他突然發現,他大名鼎鼎的「方興東」三個字居然在 Google上搜不出結果。

李彥宏要用網路與Google比,「聰明人」一看就覺得是拿雞蛋與石頭比。可李彥宏不這樣看,他認為網路成「金」了。自2002年年底「閃電計劃」結束後,他就要求公司的人「絕對不要再用Google,網路已經不比Google差!」遇見道上的朋友,李彥宏不好「赤化」別人,就由市場總監畢勝 「代嘮」:「網路已經不比Google差!」據說被他們「赤化」的朋友,沒有一個認為上當受騙,比較中肯的評價認為,「在中文領域,網路和Google一樣好用了!」。

由中國電腦教育報舉辦的「Google Vs Bai——兩大搜索引擎對決搜索之巔」萬人公測,在2003年6月4日下午16�30結束,共計持續一周時間。在參加評測的10�015名普通用戶中,約55%的人選擇了「Bai比Goolge好」,10%的人選擇了「Bai、Goolge差不多」,35%的人選擇了「Google比 Bai好」。

有「謠言」說,這次「萬人公測」有網路幕後公關的影子;有「觀察家」疑神疑鬼。6月5日的《京華時報》報道:萬人公開評測,網路超越 Google;同一天,發行量很大的《北京青年報》載文說:網路成為中文第一搜索門戶,網路殺進中文網站「四強」,緊跟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之後。

記者們喜歡筆下生花是常有的事,坊間總有人「公正」地懷疑某事件的「幕後」,本不奇怪。三年苦練,網路今日能夠被媒體拿來與Google說事,本來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李彥宏心中有一段Google情未了。1998年4月,他與Infoseek技術總監威廉·張一起去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參加國際互連網大會,與會的就有Google的兩位年輕的創始人。那次會議的來賓有二分之一與搜索引擎有關,李彥宏當時正在Infoseek做技術主管,大家對他好奇心很重,要求與他交流技術的人士一個又一個。於是,他們臨時搞了個小型聚會,也就在會議的留言板上把自己的姓名和聚會地點留下,就來了100多人,那個時候,完全就像 「西部淘金」。兩位創始人向他提出了很多技術問題,他也毫無保留地貢獻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沒想到,就這么三四年,這兩個傢伙的Google像引擎殺手一樣,相繼把Infoseek、Yahoo砍於馬下。李彥宏在矽谷的時候就憋著一股勁,別的國家你摧城掠地也罷,在中國,我李彥宏是要與你血戰到底的。

李彥宏心中有一段Google情未了。2002年春節後,李彥宏開始隱約感覺到中文搜索引擎的市場已經開始成熟,而更叫他開始擔心的是 Google在中國網民中的口碑越來越好。一種壓力開始令李彥宏不安——一方面是網路占據著中國市場80%的份額,另外一方面Google已經在國際上成為最主流的搜索引擎。網路如何抵禦Google對中國本土的進攻?這些問題無時不在刺激著他的每一根神經。

李彥宏感覺到與Google的決戰就在眼前。

網路必須在技術上超越Google。

2002年三月,以雷鳴為首的技術突擊隊成立,李彥宏給這次秘密技術行動命名為「閃電計劃」。(未完待續)

《網路傳奇》之二——網路「閃電」

1999年聖誕節那天,當所有東方的、西方的窮人和富人在家祈禱上帝的時候,李彥宏卻穿雲破霧要回中國去,很顯然,這一天,飛機上的李彥宏比地球上的大多數人離上帝更近。

8年前,他去美國的時候,也是聖誕節。不知是巧合,還是故意,李彥宏事業中最關鍵的兩天,都和上帝在一起。

而這一回,他要回國乾的搜索引擎業務,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被西方網民稱為「上帝」的Google。

他決計要成為挑戰「上帝」的人。

網路「閃電」

-本報記者黎和生楊子北京報道

1999年聖誕節那天,當所有東方的、西方的窮人和富人在家祈禱上帝的時候,李彥宏卻穿雲破霧要回中國去,很顯然,這一天,飛機上的李彥宏比地球上的大多數人離上帝更近。

8年前,他去美國的時候,也是聖誕節。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故意,李彥宏事業中最關鍵的兩天,都和上帝在一起。

而這一回,他要回國乾的搜索引擎業務,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被西方網民稱為「上帝」的Google。

他決計要成為挑戰「上帝」的人。

網路公司真正開張是2000年3月份,除了財務、出納、行政外全是技術人員,李彥宏和徐勇兼做Sales,專職的技術人員有5人,其他都是來兼職的北大、清華的學生。不是不想多招幾個技術人員,李彥宏感嘆,國內真正懂搜索引擎技術的人才太少,只好一邊干,一邊培養。

李彥宏的新公司選在北大資源樓。這個地方緊鄰北大,和中關村隔四環相望,非常適合技術創業。他這套選址的技術是從矽谷學來的,矽谷的很多IT創業公司就環繞斯坦福大學辦公,老師和學生兼職起來方便。早期的矽谷創業公司,誇張點說,「是踩在特曼教授和他學生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

北大資源樓剛好餘下兩間房,420在樓道的轉角,面積大些,適合技術人員集中辦公;406正好在樓道的中間,不到20平方米,李彥宏就把財務、行政安排在裡面。李彥宏自己的辦公室設在420靠窗處,從窗口斜望去,他當年在北大讀書時住的43號樓一覽無余,每到晚上,43號樓的燈光總能勾起他對大學生活的無限回憶。

北大資源樓被一片綠樹環抱,樓下的那棵老槐樹少說也有30年樹齡了,那個夏天,知了在這棵樹上炸開了窩,整個晚上不停地鳴叫,像在開一次沒完沒了的研討會。420房整夜亮著燈,有人困了,躺在椅子上就睡;有人實在扛不住睡意,就去廁所洗把臉,回到電腦前接著干;「煙民」們抵抗黑夜的辦法明顯更多,端一把椅子,在廁所旁的過道里吞雲吐霧,聽知了唱夜歌。網路就在這么一個校園民謠似的環境中誕生了,並且用2年的時間一舉拿下了80%的中文搜索引擎市場,2002年初,公司搬到了更加寬敞的海泰大廈。

2002年3月,北京。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春節剛過,企業里彌漫著過年的餘波——

「畢勝,今年回唐山老家過年了嗎?」「Robin�李彥宏的英文名 怎麼樣,矽谷的春節熱鬧嗎?」

李彥宏是在美國過的年,看看老婆和孩子,10天不到,他就匆匆回國了。美國人的「聖誕」節早就過了,Google這個時候正在加緊他的華語市場擴張。他想起自己1999年聖誕節回國,決計在本土與「上帝」交戰,兩年多來,網路在中國與Google的交手中,功力仍顯不夠。Google在2000 年9月推出中文版後,中國至少有500萬網民開始用Google。

網路的新年突然緊張起來,按照李彥宏的意見,以雷鳴為首的「閃電計劃」成員必須在9個月內「讓網路引擎在技術上全面與Google抗衡,部分指標還要領先Google......」

雷鳴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系2000屆碩士畢業生,在學校里就小有名氣,按照李彥宏的話說,雷鳴的確是個搜索引擎方面的天才。

雷鳴的「閃電小組」很快行動起來。李彥宏給他們另外還下達了具體指標,要求「閃電計劃」完成後,網路的日訪問頁面(Pageview)要比原來多10倍,日下載資料庫內容比Google多30%,頁面反應速度與Google一樣快,內容更新頻率全面超過Google。

那年夏天,天熱得出奇。

「閃電小組「的成員們除了在技術上有了巨大的革新,還有了新發明,他們買了一部遙控玩具汽車,把需要交換的磁碟和文檔放在玩具車上,誰需要什麼,就由車運過去,倒省了不少腿腳功夫。還有人買了滑板車,站在滑板上去財務室報賬。「閃電小組」忙中取樂,一團熱火。

2002年8月,李彥宏對「閃電計劃」的進展仍然感覺不滿意,決定自己親自兼任組長,帶領小組成員作研發。由於他在搜索引擎方面的技術積累已經很深,加之對當時世界的前沿技術非常了解,他的加盟,確實使「閃電計劃」的進展比原來大幅提高,到2002年12月,老樓下的那棵老槐樹掉下了最後一片葉子,新樓里的「閃電計劃」也終於大功告成,一段忙碌的攻堅歲月塵埃落定。

李彥宏的「閃電計劃」一共15人參與,有人戲稱是「野戰排」,當初有小組成員憂心忡忡,人家Google是800人,一個加強營的兵力,「我們打得過嗎?」李彥宏4月份還在廣安門醫院住院,他給大家打氣說:「我們是在自己的國家『打仗』,你們每個人平時不都對Google不服氣嗎?這回真刀真槍干起來了,誰怕誰?」

「閃電計劃」的結果是輝煌的,在網路,有人悄悄地刪掉了Google的鏈接,理直氣壯地用自己的網路。畢勝率領網路的市場隊伍,白天拜見客戶,晚上拜見媒體,開始了推廣方面的「閃電計劃」。他們要讓每一個中國網民明白,中國人自己的搜索引擎,不比Google差。

「閃電計劃」勝利結束後,公司沒有召開「慶功會」。李彥宏帶著大家去郊外玩了兩次,算是對大家的犒賞。

網路前面的路還很長,比起矽谷的同行來,李彥宏只是對中國的路更熟一些。

下期請看《網路傳奇》之三——矽谷狂想曲

在世界IT史上,矽谷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矽谷其實不是谷,從地域上看,矽谷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是舊金山市和聖何塞市之間一塊30英里長、10英里寬的狹長地帶。此地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脈,面對舊金山灣的一片海洋,為山海所環繞,這里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谷,只是在人們想像中是一個「谷」,一個高科技之谷。

1997年夏天,李彥宏離開工作了三年半的一家金融信息公司,從新澤西州踏上去矽谷的第二次創業之路。

矽谷狂想曲

-本報記者黎和生楊子北京報道

在世界IT史上,矽谷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矽谷其實不是谷,從地域上看,矽谷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是舊金山市和聖何塞市之間一塊30英里長、10英里寬的狹長地帶。此地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脈,面對舊金山灣的一片海洋,為山海所環繞,這里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谷,只是在人們想像中是一個「谷」,一個高科技之谷。

1997年夏天,李彥宏離開工作了三年半的一家金融信息公司,從新澤西州踏上去矽谷的第二次創業之路。

矽谷是李彥宏心中的夢。那裡有HP、SUN、網景、Yahoo�、Oracle,那裡有Internet和VC�投資商 ,那裡有斯坦福大學和加州伯克利分校。那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寸陽光,都是那麼讓他嚮往。

威廉·張站在Infoseek大樓的門前迎接他。這位Infoseek的CTO來自台灣,哈佛博士頭銜,從工程師干到CTO,也算身經百戰的 「江湖高人」。他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與李彥宏邂逅相遇,談技術,談大陸,談台灣,談中華文化,談互聯網,談搜索引擎……人逢知己。威廉·張極力慫恿李彥宏,到矽谷Infoseek共謀發展。

李彥宏原來供職的那家金融信息公司,實際是道瓊斯屬下的一家專門分析財經數據的專業咨詢公司。李彥宏的頭銜是「高級顧問」,平日里接觸最多的就是財經新聞,《華爾街日報》幾乎是每天的必修課,Yahoo�的楊致遠,網景的安德森這些互聯網追捧出來的神話英雄,幾乎天天占據華爾街日報的重頭版面,李彥宏心裡隱隱有了一股沖動——到矽谷去。

李彥宏一直想「做大家需要的東西」,加盟Infoseek使他興奮不已。看著每天有幾百萬人在使用自己設計的東西,他心裡有說不出的滿足感。

李彥宏的住所離網景公司很近。網景當時是華爾街的「紅人」,開發了一個稱作「領航者」的瀏覽器軟體,連微軟都懼怕三分,股民追,媒體捧,是大家心目中的「富翁速成機器」。

李彥宏晚飯後常去網景公司附近散步,看著一棟棟辦公樓拔地而起,塵土飛揚的工地幾個月就變成了漂亮的網景工業園區,讓他一次次地感嘆新經濟的魔力。矽谷的中國工程師很多,李彥宏經常去參加大家的聚會,大家聚在一起,哪家公司上市了,股票價格一路飆升啦;誰誰又通過options(股權)賺了錢,別墅買到山上去了啦。

每一次談話都是一次躁動。

李彥宏很喜歡Infoseek的開發環境,大家相互之間比較尊重,氛圍輕松。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工程師的技術功底,幾乎沒有人懷疑。有人這樣評價李彥宏在Infoseek的貢獻——威廉·張創造了第一代Infoseek,羅賓·李(彥宏的英文名)創造了第二代Infoseek。

李彥宏加入Infoseek的那陣子,這個公司既輝煌也痛苦。跟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一樣,外面看起來像一團火、一尊神,內部人覺得是一塊冰、一個坑。投資商給每家公司的壓力——市場佔有率要大,現金流要健康,盈利能力要強——還真應了那句古話「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Infoseek和 excite打得最厲害,Infoseek的前任總裁約翰遜曾想通過緊縮開支來拖垮對手,結果excite沒拖跨,自己反而被「拖垮」了。接替約翰遜的是 36歲的哈瑞·馬超。

馬超果然不辱使命。到了1997年年底,Infoseek第四季度的收入達到125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5%,虧損為每股0.15美元,比華爾街預計的每股要少虧0.05美元。這是Infoseek上市以來最風光的一個季度。

1998年4月,李彥宏與威廉·張一起參加了布里斯班世界互聯網大會。在這次會議上,他認識了Google的兩位年輕的創始人。李彥宏的印象中,這兩個傢伙也就20多歲,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

這個月還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迪斯尼宣布購買Infoseek 40%股份。迪斯尼的加盟,使華爾街興奮無比,而對Infoseek的技術人員來講,卻是一段從天堂通往地獄的長路。迪斯尼的作風是典型的「排排坐」,員工的升遷主要看資歷,這對習慣了矽谷自由之風的年輕人來講,就像關閉了一扇面向大海或者草原的窗景。李彥宏感覺到自己在Infoseek的美好時光已經不多了,雖然這時候他已經擁有50多萬美金的Infoseek股權。

1999年10月,中國政府邀請了一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參加「國慶典禮」,李彥宏有幸在受邀之列。這次中國之行,從根本上堅定了他回國創業的決心。此前的1998年夏天,李彥宏曾經應清華大學邀請,在清華作了一次技術講座,搜狐的一幫員工也去聽他講課,課後這些搜狐員工鼓勵他:「你有這么好的技術,還不回國自己創業?我們搜狐買你的技術!」。

從「國慶典禮」返回美國的李彥宏已經無心再在Infoseek繼續幹下去,他想起了好朋友徐勇。徐勇是李彥宏剛剛從東部闖盪到矽谷的時候認識的,當時徐勇在一家制葯公司做銷售。後來,徐勇和一幫矽谷的中國人攢著拍攝的紀錄片《走進矽谷》,在北京電視台和內地其他電視台還播出過。11月的某一天,徐勇邀請李彥宏到斯坦福大學參加《走進矽谷》一片的首映式,李彥宏約好第二天與徐勇談回國創業的大事。

《網路傳奇》之四——在美國淘金的日子

-本報記者黎和生楊子北京報道

《走進矽谷》首映式的第二天下午,徐勇應約來到李彥宏的家裡談「大事」。李彥宏拿出一份「保密協議」,徐勇有些驚訝,但馬上轉為鎮定——李彥宏在矽谷兩年半,已習慣美國人的談話作風了。

徐勇在「保密協議」上簽了字。李彥宏說,「我們回國干一家互聯網公司吧。」

融資

徐勇也是北大的高材生,當然,這時候他在美國的身份是生物學博士後。

兩人一邊吃飯,一邊商量著各自在未來公司里的股份比例、職責分工、發展規劃等等。對於這兩個身處矽谷的「夢想家」來說,創業的躁動,對前景的嚮往,就像突然噴發的火山,一時之間,讓他們激動不已。

矽谷11月的早晨,秋陽如春。經過一夜暢談,兩人美麗的新公司計劃已然「萬事俱備,只欠投資」。

他們的融資目標100萬美金。矽谷有的是投資家,據說一片樹葉落下,總會砸住三個VC(風險投資商)。然而這一次風向變了,VC們的口味不再是門戶,而是電子商務,其中商業模式B2B最受青睞。

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竟然有三家VC願意給他們這家技術公司投資。這些公司看重他們新公司的三個概念:中國,技術,團隊。徐勇找理由把一家不太中意的VC婉拒了,另外兩家,用他的話說,「熱情得實在無法拒絕」。這些VC當然不是錢多得沒處花,那天簽字前,有個VC借故偷偷到房間外打電話問 Infoseek的威廉·張,「這個羅賓·李真的很厲害嗎?」。羅賓是李彥宏的英文名。威廉·張告訴他,「羅賓在引擎技術方面,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兩家VC更放了心,有人甚至想獨投,徐勇和李彥宏覺得還是兩家一齊投資更好,一家60萬美金。

簽訂投資協議後,徐勇先回到了中國,李彥宏在矽谷多呆了一段時間,看看老朋友,陪陪妻子馬東敏。沒有妻子的幫助,他那本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矽谷商戰》不可能完成,也沒有今天的回國創業。

1999年聖誕節,李彥宏登上了飛往祖國的飛機。這是他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抉擇。

8年前的這一天,他離開北大、離開家鄉陽泉去美國「鍍金」的一幕一幕,猶在眼前。

留學

李彥宏在北大讀的是圖書情報專業(先為北大信管系),自己卻喜歡計算機,和北大眾多出國留學的同學一樣,他廣種薄收,一次向美國十多所大學遞了申請,最後被紐約布法羅大學錄取。

布法羅風景秀麗,李彥宏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正是白雪皚皚,冰封大地。這所大學的計算機系在全美排名在前20名之內。本來李彥宏是奔著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去的,但那幾年,美國的IT太火,中國的計算機教育在這些學校眼裡,基本上還是「嬰兒」,根本不招中國大陸留學生。布法羅本來也不準備招大陸留學生的,只因為學校聘了兩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教授,在教授們的要求下,學校破例招了他們幾個中國大陸學生。

靠近尼亞加拉瀑布的布法羅大學,受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影響,一年中有6個月都下著雪。初來乍到,李彥宏白天上課,晚上補習英語,編寫程序,經常在學校忙到凌晨2:00。李彥宏的勤奮,其實也是眾多中國留學生初到美國的真實寫照——補習,上課,打工。

李彥宏實在忍受不了布法諾夜晚冰徹的寒冷,十二分心痛地從留學盤纏中拿出1000美金,購買了一輛豐田二手車。校園里的停車場一到凌晨2:00 就要清場,這是李彥宏在學校能呆的最晚時間。雪很深,冰很厚,每一次啟動車子,沒有10分鍾的預熱和打掃時間,汽車是根本開不動的。

李彥宏在布法羅讀書期間搬了三次家,第一次與一對中國夫婦合租,合不來,因為夫婦倆經常在每月的電話費上做假,比如,本市通話是不收月租費的,這對夫婦以為他不知道,非要讓他平攤月租費。第二次的環境不錯,但房東家養的那隻貓,竟然讓他過敏。第三次與一個來自香港的留學生合租,雙方合得來,離學校近,很滿意。這一段時間,他的口語和專業英語都有很大長進,不像當初,很多專業課都聽不大懂。他在美國的留學生活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留學生們常常稱其為「磨合期」。

過了「磨合期」的留學生們總會有些躁動。比如,在校外兼職打工啦,參加組織校友會、同鄉聯誼會啦,總之「不閑著」。

1993年4月,李彥宏產生了出去「闖一闖」的念頭。5-8月是學校的暑假,呆在學校里也沒有什麼意思,他決定去「打工」。

李彥宏在網上看了不少招工廣告,覺得合適的,就發一份簡歷過去,又一次「廣種薄收」之後,又一次驚喜的「幸運」——一家叫Matsushita的公司願意接受他去做實習工作。

改變

去Matsushita的實習,改變了李彥宏的一生。

李彥宏要去一家公司實習的消息很快在中國留學生中傳開了——這家公司給李彥宏開出了每小時25美金的實習報酬,同等條件下,這家公司給的待遇之高,在留學生中幾乎聞所未聞。有趣的是,當他那位香港同屋問他「去的到底是哪家公司?」時,他不好意思地回答說「一家叫Matsushita的、名字怪怪的小公司」。這位同屋聽後大驚,「這還是小公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松下呀」。原來,Matsushita是日本松下的日文直譯。怪不得這么拗口。 1993年5月,李彥宏在位於普林斯頓的松下信息技術研究所正式實習。這是他人生第一次走上崗位,靠自己掙錢吃飯的開端。普林斯頓是一個寧靜美麗的小城,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曾經養育了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同時,這里也是工業界、尤其是IT界的研究基地。

松下的工作環境非常舒適,一進門就能看見大廳里的室內花園。工作之餘,李彥宏經常坐在花園里看報紙,《華爾街日報》是他最喜歡看的報紙。

李彥宏從事的是OCR(光學字元識別)領域的研究。實習期間,他提出一種提高識別效率的演算法,受到松下高度重視,以至於當他必須結束暑期實習回到學校的時候,松下竟然打破常規,繼續聘用他在學校里兼職,並鼓勵他把這一研究成果寫出來發表。李彥宏後來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這個研究成果的時候,得到國際OCR學術領域一位「泰山北斗」的賞識,在他的推薦下,這一成果順利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上。

攻讀博士期間能寫出這樣具有國際水平的論文,導師認定他的博士文憑已經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如果不出特別意外,松下一定會在他博士畢業後高薪聘請他。李彥宏的美國之路彷彿一片坦途。

《網路傳奇》之五陽泉小子

1994年暑假前,李彥宏突然接到華爾街一家小公司的聘書,邀請他去做帶「工程師」性質的「高級顧問」工作。李彥宏有些猶豫,自己在學術領域已經有了「開門紅」,接下來順理成章的將是「博士-教授-權威」的金光大道,而這條人生之路,是他從家鄉陽泉走出來時就抱定的理想。

做工程師還是做科學家,李彥宏再次面臨人生的重要抉擇。

陽泉小子

-本報記者黎和生楊子北京報道

1994年暑假前,李彥宏突然接到華爾街一家小公司的聘書,邀請他去做帶「工程師」性質的「高級顧問」工作。李彥宏有些猶豫,自己在學術領域已經有了「開門紅」,接下來將順理成章是「博士—教授—權威」的金光大道,而這個理想,是他從家鄉陽泉走出來時就抱定的理想。

做工程師還是做科學家,李彥宏再次面臨人生的抉擇。

抉擇

李彥宏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正是柯林頓和戈爾鼓吹信息高速公路的時候,以互聯網技術為先導,美國經濟牛氣世界,大批公司上市圈錢,各公司人才流動異常活躍。

留美學生中這個時候流行一股風氣,只要有工作,讀博士的學生,大都拿了碩士文憑就走人。李彥宏很想拿到博士文憑再去工作,但這家公司的人對他非常熱情,老闆對他的研究非常欣賞,而且兩人在學術上談得非常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李彥宏最後決定放棄博士學業,到這家公司作「高級顧問」。

李彥宏的科學家夢想就這樣破了。

人生的重要抉擇有很多,每一次選擇都是人生的轉折。每一次都想深思熟慮,每一次都是身不由己。

從山西陽泉到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到紐約布法諾大學,從華爾街到矽谷,李彥宏每一步走得彷彿都那麼自然,而每一步彷彿又那麼艱難。

童年

李彥宏和他們那一代出生的人一樣,沒上過幼兒園,啟蒙教育也基本上是他的兩個姐姐教的。李彥宏五姊妹,三個姐姐,一個妹妹。李彥宏家門前有個小院子,支一塊小黑板,那是他三姐經常給他們這幫小孩子上課的地方。那時候李彥宏最喜歡學的是數學。

李彥宏8歲的時候,被送到「陽泉一小」上小學。兩個月後,李彥宏隨著家庭的搬遷轉學到晉東化工廠子弟校。在那裡,老師們覺得這是重點小學校的孩子,沒多久讓他當了副班長。當時的李彥宏對老師的態度是:哪個老師表揚他,他就乖乖聽誰的;誰要是批評了他幾句,李彥宏就會在課堂上調皮搗蛋。

大多數小學老師都認為李彥宏不是一塊學習的料,李彥宏也不覺得自己是塊特殊材料。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李彥宏給班上一位女同學遞條子,表達「愛慕之情」,被這個女生告到了班主任處,班主任通知了李彥宏的父母,老師和家長都來開「批鬥會」,搞得他很沒面子,也算一場「桃色風波」。

李彥宏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壓力還是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因為李彥宏一心想上大學,所以他想到陽泉一中讀高中。那所中學80%的高中生可以考上大學,是山西有名的「高考大戶」。

幾乎沒有人認為子弟校的李彥宏可以考上陽泉一中,兩個姐姐更是為他擔心。李彥宏倒不這樣認為,他曾經回憶這段人生最初的抉擇時說,「我小時候有很強的不服輸心理,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我越是要做成。」也許就是這樣的一個心理,

閱讀全文

與google融資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企業貸款目標 瀏覽:140
江西省旅遊集團借殼上市 瀏覽:742
中國msci的股票 瀏覽:59
遼寧遠東集團董事長 瀏覽:869
醫院股份合作可行性報告 瀏覽:948
2016年2月17日美元匯率 瀏覽:321
回租融資租賃 瀏覽:9
美國摩根銀行的外匯平台 瀏覽:282
固定匯率接標價法 瀏覽:920
安利傭金分配製度比較 瀏覽:470
杠桿閱讀術的意思 瀏覽:620
外匯mt4紅色代表賺錢嗎 瀏覽:912
三峽銀行近期理財產品 瀏覽:547
2014年12月港幣匯率是多少 瀏覽:633
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自查報告 瀏覽:185
鋼材買賣個人傭金合同範本 瀏覽:882
87年黃金價格 瀏覽:440
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外管理辦法 瀏覽:429
企業融資網湖北 瀏覽:392
2017萬達集團最新新聞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