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股權融資與債務融資對公司影響
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對公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股權融資對企業的影響:
1、對決策權的影響,股權融資就是引入合夥人,即股東,作為股東,有參與企業各項決定決策的權利;
2、對投票結果的影響,股東具有投票權,包括投票選舉經營管理者、財務預算、市場計劃等等,根據所持有的股權比例享有對應的決策權。
3、對利潤享有比例的影響,股東享有公司分紅權,也就是說公司利潤需要按比例分配給新入伙的投資人。
4、對公司秘密的影響,股東享有知情權。
二、找全融資對公司的影響:
1、對資金使用方向的影響,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按借款約定的方向使用資金,如果債務人沒有按約定使用資金,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提前還款並履行違約責任。
2、對公司信用的影響,如公司不能按時償還債務,會影響公司信譽。
3、對經營者的影響,債務能讓經營者如負重擔。
⑵ 分析股權結構對企業績效影響的方法有哪些
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認為企業業績隨資本結構優化而增加隨後又回落的傳統結論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沒有得到驗證。由此可見單純研究齎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是遠遠不夠的。將各行業面臨的不同環境變數納入實證研究范疇相當必要.因為行業特性決定了不同的經濟環境和制度環境對各行業的影響不同。導致各行業的融資偏好存在差異。從而影響企業績效;不同時間段環境波動的不一致。對各行業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許多研究者指出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有密切的關系。譬如,許小年(1997)對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國有控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績效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績效越好;個人股比例與企業績效基本無關。
隨著第一大股東所持股權比例的增加,達到50%後,發現國有企業對干效率有明顯的負作用.民營企業對於效率則有正面的作用。
產權改革的影響與行業的競爭程度是緊密相關的。中國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所有權性質不同.其公司業績、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也不同。第一大股東為非國家股東的公司有著更高的企業價值和更強的盈利能力,在經營上更具靈活性,公司冶理的效力更高,其高級管理層也面臨更多的來自企業內部和市場的監督和激勵。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能提升公司的市場價值現有的大量研究都涉及到產權與競爭對公司效率的影響問題.而在產權和公司冶理對效率的相對影響方面,目前尚缺乏相關的實證研究.尤其是有關不同產權主體與治理機制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更少
即使是在國有產權的情況下,將管理層報酬與公司績效進行掛鉤(這是一個主要的公司治理機制),會提高公司的生產率。
國有企業經理人員要受勞務市場的約束。
我們試圖通過將所有的三個重要變數——競爭、產權與公司治理。都引入到相關的分析之中。以彌補文獻中的這種不足。我們估算了三種因素對效率的相對重要性.同時也考察了它們的相互作用。通過將相互作用項引入到我們的回歸分析中,我們可以對三種因素間存在的替代性或互補性程度到底如何的問題做出回答。另外,我們特別對民營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了考祭,以探究其與國有企業治理結構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換言之.我們試圖探究以下問題: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面I臨更多的冶理障礙嗎?如果確實如此.那麼國有企業在哪些公司治理機制方面落後於民營企業?我們的研究是在中國經濟進行民營化變遷的背景下進行的。眾所周知.自1978年中國推行經濟體制改革至今.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大量國有企業已經從單一的國家所有制企業改制為產權結構更加分散的公司.民營產業從無到有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已超過整個經濟總量的一半,
「今天,中國GDP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是由非國有部門創造的.將近一半是由國內民營企業創造的。」)外國直接投資大量涌人中國市場。可以說.中國的經濟變遷歷程為我們探討效率問題提供了生動的教材
機構股東會對公司價值產生重大的正面效應;後文則發現在公司價值與政府產權之間存在一種非線性的U型關系。)
二、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國外關於股權結構和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
股權的分散使得無持股的管理者與股東利益發生沖突.從而使企業價值在這種內耗中不可能最優化。
企業價值取決於內部股東所持股份比例.而且與企業績效成正相關關系。
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結果表明,法人股比例越高,企業績效越好;國有股比例越高,企業績效越差;流通股比例與企業績效基本無關。
不同類型的股東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發揮的作用是狀態依存的.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對企業業績的正面影響取決於行業的競爭性。在提高行業競爭性的基礎上。通過適當減少國有股比例,提高法人股和流通股的比例,將能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通過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具體的最優股權結構是無法准確計算出來的。
第一.因為我國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比較大,人為粉飾的痕跡比較明顯.這就導致了用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的可信度不高;
第二.我國的宏觀經濟正處於轉軌時期.上市公司面臨的外部環境變數很大.用混合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具有很大的變動性;
第三,行業環境差別很大.競爭性領域和壟斷性領域獲得的政府政策傾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分行業的股權結構最優化研究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籠統地斷言國有股減持是不明智的。所以.對股權結構最優化的研究應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將行業特性和國有股作為交叉變數來分析股權結構最優區間才具有積極意義。
⑶ 股權融資的優缺點有哪些
股權融資的利弊:(一)風險不同對企業而言,股權融資的風險通常小於債權融資的風險,股票投資者對股息的收益通常是由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發展的需要而定,與發展公司債券相比,公司沒有固定的付息壓力,且普通股也沒有固定的到期期日,因而也不存在還本付息的融資風險,而企業發行債券,則必須承擔按期付息和到期還本的義務,此種義務是公司必須承擔的,與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盈利水平無關,當公司經營不善時,有可能面臨巨大的付息和還債壓力導致資金鏈破裂而破產,因此,企業發行債券面臨的財務風險高。
(二)成本不同對於籌資公司來講,股利從稅後利潤中支付,不具備抵稅作用,而且股票的發行費用一般也高於其他證券,而債務性資金的利息費用在稅前列支,具有抵稅的作用。因此,股權融資的成本一般要高於債務融資成本。
(三)對控制權的影響不同債券融資雖然會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能力,但它不會削減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力,如果選擇增募股本的方式進行融資,現有的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就會被稀釋
(四)對企業的作用不同發行普通股是公司的永久性資本,是公司正常經營和抵禦風險的基礎。債權資本增多有利於增加公司的信用價值,增強公司的信譽,可以為企業發行更多的債務融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可以獲得資金的杠桿收益,無論企業盈利多少,企業只需要支付給債權人事先約好的利息和到期還本的義務。
(五)股權融資偏好對公司自身帶來的不利影響股權融資偏好使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普遍下滑。經營業績的下滑是股權融資偏好的必然結果。公司通過股權進行籌資,募集到大量廉價的資本,而公司實際的收益率卻增長的緩慢,因此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和股權收益率逐年的下降。公司通過股權融資獲得資本並沒有給公司帶來理想的高收益率,反而導致了公司整體業績的下降。股權融資政策同時也不能起到對經營者的約束及發揮代理激勵作用,公司通過債券融資,債務人一般都會對經營者的行為進行約束,經營者同時也面對著經營壓力,如果經營者經營不善則會面臨著還本付息的破產壓力。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新編金融法小全書(第五版)》
⑷ 股權性融資與債務性融資對企業分別有什麼樣的影響
債權性融資比較常規,對於企業來說需要按借款合同中約定的期限支付利息與本金,如果成本較高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
股權性融資比較少,一般為PE\VC\眾籌所慣用,資金進入成為公司股東,往往與經營者一樣承擔公司運營的風險,分享收益,對於企業來說,股權的變更可能會使得決策權的分離,協調不好會融資在企業的經營上產生背離。
還有一種情況較為多見,就是假股真債,由於項目本身原因,投資人進入時以股權的形式進入,但是期限內,企業要回購期股權,回購前支付一定的利息。
⑸ 為什麼債權與股權不僅僅被看作不同的融資工具,而且還是被看作是不同的治理結構
(一)該問題的回答,要從「治理結構」的概念說起。
公司治理結構,分為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治理結構。
內部治理結構,即通常所說的法人治理結構,是根據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相互獨立,權責明確,相互協調又相互制衡的原則對公司的治理。
公司內部治理最核心的問題是公司的內部權力各方的制衡問題。主要涉及公司管理層與股東,或者公司內部人(管理層和控股股東)與外部股東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股東與管理層的利益沖突,即代理成本問題;二是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即隧道行為問題。
外部治理結構,是通過市場外部制度等來實現對公司的治理。市場對於企業的治理,包括產品市場、資本市場、企業家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等,市場能夠提供企業績效的信息,評價企業經營者行為好壞並通過自發的優勝劣汰機制激勵和約束企業的經營者。
(二)接下來談股權結構和資本結構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
◆(1)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
股權結構是指股份公司總股本中,不同性質的股份所佔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股權結構
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公司治理結構則是股權結構的具體運行形式。不同的股權結構決定
了不同的企業組織結構,從而決定了不同的企業治理結構,最終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和績效。
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可以從公司治理機制和公司治理績效兩個方面來理解。
從公司治理機制看,股權結構影響公司治理結構,在於它對董事會、大股東監督、代理權爭奪和並購等治理形式產生影響。
①股權結構影響公司治理結構,就在於它對於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有重大影響,因為這種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董事會發揮作用的效果。根據代理理論,大股東有更強的動機監控管理者;而小股東存在嚴重的「搭便車」現象,缺乏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
②股權結構影響股東對經營者的監督。當股權高度集中時,控股股東有權直接任免經理,有動力、有能力監督經營者;當股權高度分散時,分散的股東們對經理人員難以形成有效監督。
③股權結構影響代理權爭奪。在股權高度集中時,最大股東的代理人不容易被剝奪代理權;股權高度分散時,小股東沒有能力也沒有動力參與公司代理權爭奪;只有當股權適度集中時,公司有若干個大股東存在,最有利於經理在經營不佳時能被迅速更換。
④股權結構影響並購發生的概率。當公司股權高度集中時,公司擁有一個絕對控股股東,收購者的收購成本很大,並購難以發生;當股權高度分散時,收購方極易成功地進行標價收購。這種股權結構對公司外部治理即並購的影響,又會反過來制約企業經理人的行為,影響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和治理效率。
從公司治理績效考察,股權結構影響公司治理結構表現為股權集中度和股權結構維度對公司治理績效的影響兩個方面:
①外資並購控股後,股權集中度一般會相應上升,有利於強化對代理人的監督,提高公司治理績效。但要防止外資股東損害內資股東利益的行為。
②股權結構維度是指持股者的身份構成。外資並購進入改變了企業原有的股權結構維度,外資股東特殊的外資身份對於股東目標和股東施加影響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助於校正股東目標的偏離和提高治理績效。
◆(2)資本結構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影響: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長期資金來源的構成及其數量間的比例關系,一般指企業股權資本與債權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公司股權結構特徵將決定著資本結構性質,從而最終決定著公司治理結構的性質。
資本結構究竟如何影響公司治理?二者關系如何呢?
米勒(Miller)認為,資本結構可以通過股權和債權特有作用的發揮及其合理配置來協調出資人與經營者之間、出資人內部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利益和行為。
張維迎指出,資本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本結構。
這些觀點表明,資本結構實質上是資金背後的產權主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的某種利益配置格局,這種利益配置格局構成了企業的治理結構,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治理績效。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企業資本結構和治理結構,二者存在著有機的聯系。資本結構全面決定著公司治理結構是企業理論的基本思想,資本結構影響到企業權力在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分布關系,決定了各個利益主體受到的約束與激勵強度,能夠從委託代理和控制權爭奪兩方面對企業治理結構起決定作用。
⑹ 股權結構對股利政策的影響
股權結構是指股份公司總股本中,不同性質的股份所佔的比例及其相互關系。股權即股票持有者所具有的與其擁有的股票比例相應的權益及承擔一定責任的權力(義務)。基於股東地位(身份)可對公司主張的權利,是股權。
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公司治理結構則是股權結構的具體運行形式。不同的股權結構決定了不同的企業組織結構,從而決定了不同的企業治理結構,最終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和績效。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