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密聯創策源:上半年收獲360 世紀佳緣 網秦
這是一支投資了中國當下最新銳公司的基金;這是一個從未接受過雜志專訪的投資人。他們始終特立獨行地堅持早期投資,把這視為一門「手藝」。現在,他們手裡有了第三期基金,規模3億美金。你會是他們的下一個「獵物」嗎? 為什麼是策源? 馮波和聯創策源(下稱策源)正在開始擁抱屬於自己的「秋天」。經過六年多的沉寂,他們准備好了「秋後算賬」:僅僅今年上半年,策源收獲了三個項目:奇虎360、世紀佳緣和網秦。 這並不是故事的高潮。如果說上述幾個投資項目只是IPO前的臨門一腳,那麼,真正體現功力的早期項目,比如凡客誠品、蘭亭集勢、豆瓣……儼然已成為策源的下一波明星企業。從電子商務到視頻,再到移動互聯網,用一位投資人士的話說,幾波熱點,策源都已布好局。而且是在幾年前,大多在天使階段就已「下注」。 投行出身的馮波一直都是一個謎。他極少接受媒體采訪(如果算上本次《創業邦》雜志的專訪,總共不超過3次)。他和他的團隊始終堅持早期投資,把這當成一門「手藝」。他出身良好,但生性叛逆,在堅持原則與不按規則出牌之間尋求平衡感。凡客誠品的創始人陳年說,「馮波極聰明,但有彈性。」 事實上,僅僅藉助當年的投行經歷,就足以讓馮波在中國風險投資行業留下屬於自己的坐標:他幫助王志東完成了第一筆融資以及參與了日後對中國創業者影響極為深遠的「新浪架構」的設計工作。馮波當年的另一個項目叫亞信。 1997年,美國《福布斯》雜志做了一期關於新經濟的專題策劃,邀請了全球各個領域最為著名的商人撰寫評論,包括比爾·蓋茨、安迪·格魯夫和楊致遠等人,馮波是受邀的唯一在華代表。那一年他還不到30歲。 但是,當馮波創立策源之後,他和他的團隊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2005年前後策源將賭注加註在無線和Web2.0,早期投資漫長的等待期和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突變期,曾讓人認為馮波和他的團隊可能會隨著那些不可預測的早期項目「倒在沙灘上」。 到目前為止,馮波和他的團隊至少還站在那裡。策源合夥人趙維國與馮波共事已經超過十年,他說現在很多項目都是他們的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投的。「現在我們的孩子長高了,這些項目也還在,而且看起來挺健康的。」趙維國笑稱。 策源另一位合夥人元野把一份項目列表擺在了我們面前,你很容易把其中的一些公司與你的生活聯系起來:凡客、蘭亭集勢、迅雷、豆瓣、樂淘、UCweb、PPS、點點、六間房、鑽石小鳥……幾乎都是從第一輪開始領投,不少項目還是從A輪跟到現在。 一位剛剛投資聯創策源的LP評價,「如果這些企業最終相繼上市,策源毫無疑問將是近年來回報表現最好的早期基金。」 8月的一個雨後的下午,在北京秦老胡同35號,那個被媒體反復提及的那個四合院,一位身著黑襯衫,淺色休閑褲,花色尖頭皮鞋的高大男人,拉開一間客房的半扇木門,不說話,隨手拽過一旁的滅火器「啪」一下抵住這扇門,然後大步邁進門來。「敞開門涼快些!」人未進門,聲音已到。 馮波來了。 解密策源 這是策源的辦公地點。一稱這是清朝索額圖家眷的住所,一稱也是民國初年搞復辟的張勛宅邸。現在卻是幾家中國互聯網明星公司的創始人經常出入的地方。策源的團隊在幾顆百年老樹下跟他們喝茶聊天,順便就把公事給談了。 這符合馮波一貫的閑散和隨意。唯有一樣除外——「我出門喜歡戴帽子,否則感覺像沒穿衣服一樣。」馮波的工作狀態很可能會遭到大部分中國投資人的羨慕與嫉妒。很少來上班,更別說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地看項目;一旦看上一個項目,果斷出手;他應該感到幸運,趙維國、元野等幾位合夥人的存在讓他有了更多的時間陪陪家人、看看風景。面對《創業邦》雜志,馮波坦陳策源的團隊很執著,就像一群手藝人,在一個小作坊持續地做一件事。 策源第一期基金總額的30%都投給了陳年的凡客誠品。在完成投資的兩期基金里,這是他們迄今為止投資額度最大的一個項目。而且凡客從第一輪到第五輪的融資,策源無不跟進。「尤其到第四輪和第五輪,我們的估值是很高的。他們每輪都進,我還是很意外的。」凡客創始人陳年對《創業邦》說。 對堅持投資的原因,馮波說:「做投資,一看市場好不好;二看生意好不好;三看團隊好不好。結果凡客這三者都很好。」從投資凡客的第一天開始,馮波就是他們的大客戶。他本人每年會從凡客購買大批消費卡送給朋友。「如果我沒記錯,去年他應該在我這里買了至少20萬元的衣服。」陳年說。 而陳年不知道的是,馮波每年都采購近100萬人民幣的凡客購物卡,送給客戶和朋友。「馮波也是我們最大的個人用戶。有時候我們新上的某款衣服,我還不知道,馮波就打電話過來,告訴我存在哪些問題。」陳年說。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馮波也是凡客的大贏家。如果根據媒介上報導的凡客目前至少35億美元的估值粗算,策源已經拿到200倍的賬面回報。在策源進入之後,蘭亭集勢、迅雷、豆瓣、樂淘、UCweb、點點這些公司已經成為馮波眼中「互聯網舞台上比較炫目的新銳」。 「未來20年,他們是從新銳進入主角的一個過程,這是必然趨勢。」馮波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 豆瓣還是創始人楊勃一個人維護的時候,一點商業元素都沒有,他想找100萬美金。但凡看過的投資人都說,「挺好,挺好」,可就是誰都不投,個個都在觀望。策源投了,但不是100萬,是200萬美金。 「他們想占更多的股份」,這是楊勃的第一反應。在北京朝陽門,楊勃住所的附近,馮波給他解釋,「100萬美金用的時間不夠,你出去再急於融資的話,會失去你的鴻鵠之志,把你的生活也會搞得很拮據,我們索性給200萬美金。」楊勃接受了,出讓了跟100萬美金價值相差的股份。 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豆瓣准備第二輪融資的時候,正好花掉其中的100萬美金。事後楊勃才意識到,自己是個幸運兒,「如果不是當時策源的200萬美金,我們會搞得很被動,不會那麼從容地做完第二輪融資。」 2005年,在中國本土VC如雨後春筍般的冒進和熱鬧中,馮波拉上趙維國等人一起創辦了聯創策源。從第一天起,它就是要發掘和幫助新興創業者,且成為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堅守早期項目投資的VC之一。如果講得再細點,他們駐守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大本營。除了一直盤算著但不敢下手的新能源,他們絕不侵犯其它行業。 「好的公司還是鳳毛麟角,不管是人民幣基金還是美元基金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偉大的事情不是天天在你身邊的。」馮波一直強調,「我們就是作坊,作坊就是手藝活。我們沒有能力做大,你給我們好多好多錢,我真的不知道該干什麼?」 策源第一期基金只有1億2千萬美元,幾乎1/3都投給了凡客。剩下的錢進入到豆瓣、好大夫、3G泡泡、酷訊、網秦、啟明星辰等企業。 基金剛剛成立那會,正是互聯網低潮的恢復階段,馮波說:「大家都在抱團取暖,生意很難做。Web2.0誰也不懂,反正就很酷。那時候還沒有 Facebook,只是博客、RSS。」所以,他們投了很多web2.0的企業,失敗的項目也有一些。「算是替創業者交了學費吧。」回顧這些投資,馮波似乎很淡然。 「策源是不叫項目的,我們就叫公司或者合作夥伴,項目是投行才叫的,」馮波強調說,「我們投一個公司,首先不是看它的回報率,財務上是沒法預測的;我們看一個公司,首先在於它有沒有特定的歷史意義。我們是創業投資者,我們不是基金管理人,別人為什麼要來投資我們?就是我們有這種傳統和信念去參與到一些能夠改變產業的公司中去。」 2007年,第二期基金的規模達到兩億美金,策源開始發力。「幾個合夥人在一起商量,認為接下來電子商務會是一個比較快的發展時機」。蘭亭集勢、鑽石小鳥、樂淘等電商細分領域的企業都被他們逮了個正著。據說,有些公司已經在籌備上市進程中。 策源對具體項目的判斷,首先來自看大勢。什麼是大勢?「就是未來十年哪些領域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馮波說,「首先肯定是互聯網,那麼多信息、那麼多人,這是基礎工具;其次是無線,再次是新能源。這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視頻和電子商務是策源幾期基金的重中之重。以視頻為例,馮波和團隊的判斷是,幾年前都在講寬頻,窄帶變寬了會發生什麼?當然是跑視頻。「我們說服自己的唯一理由就是信念,即今天沒有,不等於10年以後沒有。」馮波說。 「以前策源是屬於被人家遺忘的。這些公司慢慢成長起來之後,才沒有被人徹底遺忘。」馮波說。目前,策源的第三期基金已經募集完成,規模達到3億美元,早期TMT領域依然是重點。 在外人看來,紮根互聯網和專注早期投資背後一定有著深刻的戰略意圖。被逼急了,馮波就反問,「這么多年,你見我講過第二個故事嗎?大學沒畢業我就經過朋友介紹去了投行,沒見過傳統行業的公司,天天見的是高科技公司,全是史蒂夫·喬布斯那樣的人。我們真的幹不了別的。」 當年在矽谷工作,馮波見到的高科技創業型公司基本上都是「標配」:一個光頭、很胖的老闆,旁邊坐一個很精乾的小夥子,跟著一個很沉穩的中年人。一般情況下,這個小夥子就是公司的創始人兼技術負責人,中年人是COO或CFO,那個老頭則是最大股東。小夥子先發言,誠惶誠恐,渾身冒汗;中年人在一旁給他捋清思路;最後老頭壓軸。上市的公司也這樣的配置。「一天突然有個瘦高個進來,穿一個高領的黑色毛衣。這是喬布斯為宣傳皮克斯而來。那絕對是戰神,如日中天。我從來沒有用過PC,一直都用蘋果機。當時這種技術文化對我影響最大。」 「我的第一份工作中,跟老闆學的是高科技手藝,就學高科技手藝,根本沒想過搞別的。」馮波說,「做投資沒個十年、八年的積累很難做好,就好比遠游,有些人到了成都就說去西藏了,這不是很好笑嗎?到了拉薩晃一圈回來了說去過西藏了,這是不對的。」 對於早期投資,馮波的看法是,這是一個人的「現實結晶」,而不單單是一種生意。有時候甚至就是交什麼樣的朋友就會獲得什麼樣的機會。投資豆瓣之後,在一次閑聊中楊勃提起了剛剛創立蘭亭集勢的郭去疾和文心。策源的合夥人立即行動,最終在蘭亭集勢的第一輪融資中拔得頭籌。 「我們沒有什麼可後悔的,為什麼投資豆瓣?對我們來講,自己做一件自己很喜歡做的事,然後這些創業者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人,我就覺得我們很幸運了,至於成不成,那是沒有定數的。」馮波說。
2. 成都鑽戒選擇哪個品牌好
這個只要多去對比就能知道,網上很多都能查到。而且還有很多達人寫的攻略你也可以看看。
轉載自百家號:
兩年,成都鑽戒定製越來越火,選擇鑽戒定製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鑽戒定製有效遏制了傳統珠寶店的價格暴利。對大多數結婚人士來說是極好的事情。
總結:盤點的三家鑽戒定製店是結合品質和價格綜合考慮後的推薦,鑽石的選擇證書是其一,其二就是品牌的口碑。因為鑽石的證書無法完全涵蓋鑽石的品質,比如鑽石的奶咖就不會寫在任何證書上。好了,祝願各位結婚新人婚姻美滿,一帆風順,結婚事情多切記不要急躁,多互相體諒不要爭吵喲!
原文出處:網頁鏈接
3. 創業中國人鑽石小鳥是那一期
2019年6月28日和7月5日的節目都有鑽石小鳥參與,6月28日參加節目的是鑽石小鳥的創新總經理郭海峰,7月5日參加節目的是鑽石小鳥的商業拓展總經理唐瑞文。
4. 成都哪裡買鑽戒~
愛心金行嘛,感覺那兒還可以,或者走區縣去買,那些地方的就要稍微便宜點。。。
5. 飛向千家萬戶的鑽石小鳥
鑽石小鳥是中國最早從事網路鑽石銷售的專業珠寶品牌之一,目前已經成長為中國規模最大、性價比最高的網鑽品牌。
2009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鑒
從2002年初創品牌到2004年在國內首開基於OFFICE的鑽石體驗中心,再到2008年獲得千萬美元二輪融資;直至今日的短短7年時間,「鑽石小鳥」迅速把「滑鼠+水泥」的全新鑽石銷售模式從上海相繼帶到了北京、杭州、廣州、寧波、南京、成都、武漢、西安,在未來的2年內將覆蓋全國各大一線城市。同時傾力打造專業的在線鑽石銷售平台www.zbird.com,線上及線下均為顧客提供一對一的VIP購鑽體驗。
2009年1~11月,鑽石小鳥銷售總額為27240.8萬元,與2008年同期銷售總額同比增長幅度達92.67%。在全行業范圍內,2009年鑽石小鳥銷售額穩居行業第一。2009年,據盛世長城專業品牌估值,鑽石小鳥市場品牌估值超10億元,同樣占據行業首位。
2009年,不僅在銷售額方面表現優異,鑽石小鳥還創造了很多個業內第一:第一個與國際鑽石權威機構HRD、Eurostar簽署獨家合作協議的中國電子商務鑽石品牌;第一個打通全球裸鑽平台,打造國內最大的全球裸鑽共享庫;第一個將體驗中心升級為4C概念體驗中心,為中國網路鑽石行業建立了行業標准。
作為中國網路鑽石銷售的領軍品牌,鑽石小鳥也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2009年,鑽石小鳥開創了國內領先的4C概念品牌體系,分別為Culture of Diam ond(鑽石文化)、Concept of new model(新模式)、Create your Own ring(鑽戒DIY)、Care for love(呵護愛),涵蓋了鑽石小鳥獨創的鑽戒D IY模式、一對一購鑽服務等優勢服務項目,致力於傳播鑽石文化和「愛」的品牌理念,在為廣大用戶帶來購鑽體驗和高超性價比鑽石的同時,也嘗試著為中國網路珠寶業構建統一的行業標准。目前,4C概念品牌體系,已經逐步成為國內網路鑽石行業的經營准則,為維護行業形象、創造誠信經營的行業環境樹立了標桿。
未來,鑽石小鳥將以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影響力,與中國網路鑽石行業一起成長,共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