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企業管理方法及營銷策略是什麼
人們經常把「經營」和「管理」這兩個詞彙聯系在一起,很多人也因此認為「企業經營」就是「企業管理」。
全世界第一個把「經營」同「管理」概念明確區分開來的是法國的法約爾。
他在1916年出版的《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書中指出,經營不同於管理。
經營是以顧客為核心,充分滿足市場需求甚至創造需求,以追求企業最大效益為目的;管理是以員工為核心,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追求企業最優效率為目標。
總的來看,經營和管理,一個眼睛向外、一個眼睛向內;它們好比是企業的兩只手、缺一不可,完整構成企業家工作的全部。
隨著並購重組浪潮的風起雲涌,在追求最大效益這個目的下,經營又逐漸分成產品經營和資本運營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
產品經營仍然致力於如何滿足顧客需求、如何創造產品品牌、如何提高技術含量、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在最大限度獲取利潤的同時也實現企業規模擴張;而資本運營則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其手段包括在資本市場上不斷融資、包括不斷兼並收購企業、甚至包括不斷重組或者賣出手中的企業,最終在實現資本擴張的同時也實現企業規模擴張。
與前者相比,它買賣的不是產品而是企業,走的是一條外延擴張的路子,規模擴張的速度自然就比前者來得更快,或者說更容易就「做大」。
正因如此,人們也把「資本運營」稱為「做乘法」,而把「產品經營」稱為「做加法」。
當然,另一方面,「做乘法」的風險也比「做加法」要大得多,因為「乘法」做得不好就會變成「除法」、而「加法」做得不好也只不過是變成「減法」而已。
為了不讓「乘法」變成「除法」,或者「加法」變成「減法」,其關鍵就在於「管理」。
事實上,當很多企業家為了產品經營或資本運營方面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窮於對各種危機進行管理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其實自己面臨的是一場管理的危機。
很多人都知道,通過加強管理,在提升企業效率的同時,也同樣會帶來企業效益的提高,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管理出效益」。
但當企業真的面臨市場拓展不力或者兼並重組不順的時候,很多人卻又常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忘記了應該跳出經營的范疇,回到「管理」或者說回到「人」這個根本問題上去找原因。
對此,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一書中是這樣闡述,「利用資源組成一家企業,若僅僅將資源按邏輯順序匯集在一起,然後打開資本的開關,是不夠的。
需要的是資源的嬗變。
而這種變化是不可能來自於諸如資本、原料之類無生命的資源的。
它需要管理。
」在所有的資源中,可以發生嬗變的只有人力資源;所謂管理,最重要的也就是對人的管理,或者說是「以人為本」的管理。
「以人為本」這幾年幾乎已經成為一個和「禁止吸煙」一樣的流行語了,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詞彙在很多地方都被作為標語到處懸掛。
可是,當某個理念一旦成為口號或者標語以後,是否能得到執行就不得不讓人表示懷疑。
相較而言,「禁止吸煙」至少在概念上還是明確的,而「以人為本」,當很多人把它作為標語懸掛在辦公室的牆壁上或者作為口號寫進企業文化手冊的時候,恐怕都還沒有真正明白它的含義。
經過考證,中國古代最早提出「以人為本」應該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
據西漢劉向編輯的《管子》「霸言」篇記載,管仲對齊桓公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
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
」而在中國歷史上,「以人為本」最有名的則是劉備。
當年曹操攻打荊州的時候,襄陽地區有很多的人跟著劉備逃跑,大概難民有十幾萬,輜重有數千輛,日行十幾里,走得非常地慢。
曹操派出輕騎,日行一兩百里,在後面瘋狂追趕。
眼看曹軍就要追上,手下很多人都勸劉備丟棄百姓先行逃難。
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劉備當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夫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據說當時感動得很多人熱淚盈眶。
但是,我們認為,即使是劉備的「以人為本」也還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當企業家嘴裡念叨著「以人為本」的時候,心中大概會有這樣三種情況。
一種事實上是「以人為成本」,著眼點往往是低工資、少福利、慢增長、少用人,也就是如何節約成本上;一種是劉備式的「以人為資本」,用各種辦法讓人力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以創造更大的效益甚至是幫助自己得天下。
關心也好、愛護也罷,在這里都僅僅是手段,而決不是目的。
真正的「以人為本」應該是「以人為根本」,也就是一切都要以人為根本前提、以人為根本目的。
以人為根本前提,是指以人的需求為根本前提;以人為根本目的,是指以滿足人的需求為根本目的。
所以,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的需求為本,就是要認真研究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去滿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
馬斯洛提出過著名的「需求金字塔」,將人的需求層次從低到高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其中自我實現是最高的需求。
這五種需求好象五級由低到高的台階,人只有首先滿足較低台階的一種需求後,才談得上去追求更高一級的需求。
很多人常常認為只有「企業文化」才需要以人為本,卻忘記了如果工人連工資收入得不到保障,甚至無法養活自己和家庭的時候,你在企業里搞一些諸如員工聯歡、文體比賽的「企業文化」活動想去滿足他的「社交需求」,只能是緣木求魚,自然也談不上「以人為本」。
因為現在的他連「生理和安全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企業首先應該做的是要通過薪酬考核系統的改善,讓員工通過努力可以獲得讓他滿意的報酬。
這種薪酬考核系統的改善和「企業文化」好象沒有關系,但它同樣是「以人為本」。
或者說在這種情況下,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如果薪酬問題沒有解決好,員工會不滿意;但反過來,薪酬問題解決了,員工就滿意了嗎?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告訴我們,答案是否定的。
赫茲伯格於1959年通過在匹茲堡地區11個工商業機構對200多位工程師、會計師調查研究發現,受訪人員舉出的不滿的項目,大都同他們的工作環境有關,而感到滿意的因素,則一般都與工作本身有關。
據此,他提出了今天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十分著名的「雙因素理論」(全名叫「激勵、保健因素理論」)。
傳統觀念認為,滿意的對立面是不滿意;而根據雙因素理論,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滿意,不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不滿意。
相應地,影響職工工作積極性的因素可分為兩類: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這兩種因素是彼此獨立的並且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人們的工作行為。
所謂「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職工不滿的因素,它們的改善能夠解除職工的不滿,但不能使職工感到滿意並激發起職工的積極性。
它們主要有企業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資水平、勞動保護、工作環境以及各種勞資關系處理等。
如果組織能滿足這些外部因素,組織成員也不會因此而得到激勵,只是不會覺得不滿意而已。
所以,「不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不滿意」。
所謂「激勵因素」,就是那些使職工感到滿意的因素,惟有它們的改善才能讓職工真正感到滿意,給職工以較高的激勵,調動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這些真正對人有激勵作用的內部因素,包括成就、認可、工作本身、責任、進步和成長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企業文化因素」。
如果組織能夠滿足成員的這些內部因素,就能使他們感到滿意,並達到激勵組織成員的目的。
如果組織沒有滿足這些激勵因素,組織成員也不會覺得不滿意,但失去了激勵作用。
所以,「滿意」的對立面是「沒有滿意」。
所以,真正的「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應該包括這樣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個是對保健因素的改善,這包括改善工作環境、加強勞動保護、調整人事政策、改善薪酬待遇等,以讓員工沒有不滿意的地方;另一個是對激勵因素的強化,主要是讓員工從工作中獲得使命感、歸屬感、責任感、成就感,以真正讓員工滿意。
後者就是屬於真正的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的工作。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兩者都是「以人為本」,但只有後者,才能給予員工真正的激勵,也才能把員工真正凝聚在一起。
這就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作用之所在。
② 福特汽車!!!
阿斯頓-馬丁(ASTONMARTIN)
阿斯頓-馬丁-拉宮達公司是由奧斯頓、馬丁、拉宮達三家公司全並而成的,以生產敞蓬旅行車、賽車和限量生產的跑車而聞名世界。參加車賽固然是發展轎車生產的重要手段,但耗資太大加上經營不善,1987年被美國福特公司收購。奧斯頓-馬丁汽車標志為一隻展翅飛翔的大鵬,分別注有奧斯頓、馬丁英文字樣。喻示該公司象大鵬一樣,具有從天而降的沖刺速度和遠大的志向。
③ 電子技術的發展史
中國是最早發現電、磁的國家,磁石首先應用於指示方向和校正時間,以後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在十一世紀就發明了指南針。在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記載。這不僅說明了指南針的製造,而且已經發現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紀,指南針才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④ 求「WTO對傳媒經濟的影響」
傳媒經濟是經濟學科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當前,傳媒業戰略性改組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正處於關鍵時期,如何使媒體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動傳媒產業戰略性布局調整與媒介集團組建,加速產業結構的順利調整升級,協調解決我國國民經濟運行與媒體發展面臨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是當前經濟理論界、政府部門和媒體自身十分關心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國內媒介集團在對外開放壓力和時代挑戰的大背景下發展十分迅速,並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僅概略闡述傳媒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傳媒經濟的影響因素,傳媒經濟的擴散與經濟增長的互動等採用經濟計量模型,利用媒介產業1980~2000年的數據對傳媒領域和GDP的關系建立經濟計量進行實證分析。
[關鍵詞] 媒介 經濟 增長
ABSTRACT: Media economics is a new study field of social economical knowledge. In res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studies about it and rapid progress of content in civil. Because of the short study time, there are not only many immature science opinions on demonstrational studies, but short of the extent on aspect of theory. This article has no intention of involving all fields of media economics, just expound several issues about the procing process of the media economics, the driving source of economics progre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dia economics, the pervasion of the media economics, the instrial structure of the media instry, the instr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o on. It aims to get the superficial understand on the media economics, and to activate the more studies and analysis.
KETWORDS: Media Economics Growth
傳媒經濟及其影響因素
信息產業作為21世紀的主導產業和世界經濟走向的決定力量,正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改變著世界經濟發展的面貌和發展模式。事實表明,隨著我國現代化的發展,作為信息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媒介傳播產業的規模在不斷壯大,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加,媒介產品亦成為當代人們消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媒業的發展狀況代表著傳媒經濟的變化規模,從1990年到2000年,媒介規模連年增長,媒介產業經濟收入由150億元增加到2031億元,從占國內國民生產總值的0.9%遞增到3.1%。傳媒產業已成為中國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成為促進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把傳媒經濟在整體上作為宏觀經濟分析的主題,使我們有點超越目前國內宏觀經濟分析的立場。其時,傳媒經濟作為我國特殊產業領域的經濟形態,在近期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已發展成為宏觀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媒經濟的產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鏈,是一個有組織的過程,這個過程產生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傳媒經濟比起任何屬於特定社會群體經濟形態來看,更為擴散又更為復雜。它是以社會經濟周期在穿越不同的市場層次時所塑造的經濟模式為特點的,傳媒經濟在媒體的內部與經濟實體外部起作用。二十世紀40年代,申農的資訊理論(1948年)、維納的控制論(1948年)和貝塔朗菲的系統論(1968年)確立了現代信息傳播工業的經濟理論。以報紙為代表的印刷媒介和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使生產領域發生了巨大變革,極大提高了生產率,促進了經濟增長。
西方文化工業理論提出作為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之一的文化工業,大眾傳播是經濟增長和現代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但究竟是何種媒介因素影響經濟發展,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心並努力探索的問題。圍繞著傳媒經濟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問題,國內外學者們提出了三種基本模式:
技術推廣模式 這種模式將傳媒經濟發展的動力歸結為傳播技術的發明,認為近現代科學發現和傳播技術發明創造了社會新需求。傳播技術推廣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同時推動著經濟活動的發展,該模式無論是從歷史發展角度上,還是從社會實踐的表徵上都是正確的。
市場拉引模式 市場拉引模式將媒介市場的動力歸結為市場的需求。 社會的習慣、消費水平及消費結構決定著媒介產品的方向,從市場消費結構方面向媒體提供信息,媒體便根據市場需求信息來研究製作新的媒介產品。
N-R關系模式 社會需求(N)與媒介資源(R)作為決定傳媒經濟發展的兩個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主題,傳播活動刺激社會需求,社會需求的增長使媒介經營資源緊缺,此時,就會刺激傳播活動解決媒介市場資源創新的緊缺問題。一旦成功,經濟便會得到促進和發展。樊綱教授提出了用體制結構系數——社會需求和媒介資源的產出比——來表示市場化的過程和經濟結構的變化。由此可以認為,社會需求與媒介資源這兩個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主題是引起媒介發展的客觀動力源,同時也是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
傳媒經濟對經濟的內推和牽引
媒介傳播是有組織的和制度化的系統安排,是為有用信息的生產和交換而創造出來的,將經濟思想延伸到媒介領域是對信息傳播現象從其物質和社會表現上做出的經濟過程,這個過程排列在至關重要的經濟活動關聯與擴散中。
因為,社會發展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各種各樣潛在的消費慾望凸顯出來,社會各種需求也在激增。在原有龐大的消費群中,這些需求顯露不足或暴露不明顯,但如果一旦媒介引出人的意義欲求,並把滿足某種需求的可能性顯示出來的時候,媒介傳播意識的需求便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推動力,甚至是社會日常產品「流行趨勢」的「助推器」,是經濟發展的「內推力」,二者對經濟都起著巨大的助力作用。
圖:信息傳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年度 實際GDI 改變 實際IT 改變 IT對實際增長的貢獻率
1991 6069.1 -48.7 359.2 12.2 --
1992 6199.7 130.6 392.7 34.0 26.0%
1993 6338.2 138.5 421.9 28.9 20.9%
1994 6596.5 258.6 472.8 47.6 18.4%
1995 6768.2 171.4 554.1 70.3 41.0%
1996 6982.7 214.5 679.9 74.4 34.7%
1997 7448.0 265.3 775.4 75.2 28.3%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1999年)
影響傳媒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包括政府的傳播政策導向與對建立意識形態的控製程度;社會大眾文化的狀況;社會資源的緊缺程度;市場化程度;競爭狀況;規模的大小和創新能力的強弱,這些都是影響媒介經濟的重要因素。
實現傳媒經濟利潤最大化的途徑也很多。但若從長遠發展和媒介運營擴展實力的角度來看,發展媒體集團,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人員成本、跨媒體經營、開發新媒介和新的消費市場是擴大傳媒利潤的基本途徑。在媒介市場投入資源強度的速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創造了社會需求,伴隨而來的是信息資源流動帶來的效益。
在我國,政府的支持(獲得政府對宣傳部門採用各種優惠政策)對傳媒本身發展起很大的作用,例如稅收政策,財政支持政策,產業調整政策,媒介集團化政策,這些無疑都起到鼓勵和發展傳媒經濟的作用。這種政府資源的條件,是社會資源有效利用的表現,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傳媒領域的市場結構與市場競爭的狀況直接影響媒介發展的速度。在西方傳媒經濟學中,媒介市場的格局有自由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但哪一種市場形態對媒介市場起積極作用,眾說紛紜,並且觀點各異,有的甚至大相徑庭。據我國現實的媒介市場情況分析,認為不同的市場形勢對媒介市場傳播有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完全靠國內經濟市場和產業屬性所決定。但我國不同特點的媒體,也存在某些特殊情況,但作為一個產業構成,應該適當集中,從而有利於這個行業提高應對外部力量,得以盡快發展。
媒介刺激與經濟增長
媒介刺激對經濟增長的核心是為社會帶來高附加值。通過理解媒介對經濟的推動與宏觀波動的影響,其漸進式過程:一是傳媒經濟發展也是「經濟極」延伸。二是表現刺激資源的多級延伸,包括必要的政策功能和滿足程度的調整。三是擴展新的媒介功能,也包括媒介產業化、集團化程度的提高,有效刺激如全面放開媒介市場的製作,市場覆蓋,控製程度的措施等等。
在知識經濟時代,大眾傳媒將扮演著多重角色: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載體之一,大眾傳媒是信息傳播的主力軍,並且大眾傳媒的影響力將越來越大,對社會生活的參與程度將達到一個更新的層面,成為人們獲取和傳遞新聞的最主要渠道;大眾傳媒又是信息產業的生力軍,傳媒走產業化、集團化道路,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
正如社會生產里可以強制生產關系發生變革一樣,任何一項有效的經濟增長極,都不同程度地改變人們的認識,乃至觀念和行為,如何實現增長的有效共享,要組織推進媒介集團化與多媒體優勢互補的聯合、並購、股份制方式的重組,以期適應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組織結構與方式。因為,不論怎樣方式,凡超越了媒介產品的初始階段就一定刺激經濟,並被視為經濟成果,因此,也就表明媒介活動已經有了商品或者經濟行為。而且是成功的商品和經濟行為。這里沒有其「資本運營」對傳媒經濟環境的直接作用和加速,但也是商品和信息有效流動對傳播經濟行為的推動手段。
媒介刺激對經濟增長為社會帶來高附加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支配收入中媒介消費(c)、媒體資產(s)、媒體總量(d)之間的比例。最上面的線是消費,中間的線是總量,最下面的線是資產。
首先,社會消費結構中文化(精神)生活消費在國有經濟成長總需求下呈膨脹性的增長;
其次,放鬆媒體管制對媒體市場造成沖擊,圖書、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機構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市場效應,這種效應是擴張性的;
第三,目前,媒體部門在投融資管制的情況下進行體制外資本運作,導致媒體部門的資本積累和資本效率升高,媒介集團的擴張能力隨之加強。
媒介集團對經濟刺激的有效性,是傳媒經濟研究媒體產業化、集團化研究的基本構築。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發動機」,國內消費需求旺盛,再加上我國經濟多年持續的經濟增長並加入世貿組織所帶來的樂觀的經濟前景,使得傳媒經濟在近年持續在整個國民經濟增長中位居前列。
中國對於傳媒行業在涉外政策上,有諸多限制,外資傳媒並不能明目張膽以直接投資控股方式,介入國內媒體市場,但加入WTO,意味著中國在5到10年間將會更開放,媒體產業的適度放開,令海外媒體集團蠢蠢欲動。國內媒體開始警醒並進行改組改革,境外媒體也躍躍欲試,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布局的機會。
中國傳媒蘊含巨大發展機遇。國際最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知名的管理顧問機構普華永道預估,全球娛樂與傳媒產業未來5年內將以每年7.2%的速度增長,而中國未來5年傳媒產業的成長速度,約是世界增長率的3倍。根據著名的媒體研究機構AC尼爾森公司的調查,中國內地2001年媒體廣告總量達112億美元,在亞太地區列第一,是澳大利亞總廣告量的3.7倍,年成長率為15.8%。
媒介傳播與經濟發展
任何一個產業組織都具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媒介傳播價值的外在表現是為社會提供有效信息服務,並在服務中獲得利益。
傳播活動提供有效服務的提法是市場法則的作用,媒介產品不只是為政府提供了有效服務,任何有效形式都必須由接觸媒介信息的市場來認定。通過對經濟、文化、政治的有效服務與媒介價值的認證,這也是現階段媒介產品商品化和產業化的理論認定。
推測媒介傳播與經濟發展的動態關系,把握當前我國傳媒經濟和經濟走勢,根據數量經濟學理論模型可以得出:
這里,K和Y分別代表媒體存量和產出水平。下標t表示即期,t-1表示前期。符號「 ^ 」代表「增長率」。上面的計算公式可以幫助我們來探討我們所估計出的經濟增長率與傳媒經濟-產出比率增長率之間的那個經驗方程對傳媒經濟形成速度的含義。
信息化社會期待傳媒經濟創造更高的社會需求,並成為基礎產業。目前以媒介資源滿足需求的能力會同經濟規模所獲得產業協同,考慮到媒介傳播的國際化發展,媒體間的差異也可以因文化或者資本力量進行區域組合,有利於媒介產品的因勢利導,利用更廣泛的資源進行合作,打破原有媒介傳播形態,以利於更大范圍內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媒介產業化是媒介產品商品化的全過程。媒介產品的有效傳播,可能是區域媒體之市場搏奕,更可能是區域經濟之搏奕。因此如果WTO規則促使實現本土媒介國際化的國際資本及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的實現時,就不僅僅是媒介產品受益,媒介產品商品化、產品化、國際化的未來道路,亦對媒介產業發展、媒介產品有效實現商業化、產業化、國際化方向作出貢獻。
通過媒介產業化和「資源整合」這一過程,其不再強調某一媒介產品的轉化過程,而是商品化的媒介產品推向成熟,穩定,大批量工業化生產以滿足文化、經濟、政治等屬性的過程。因為媒介產業化採用了「主動」的市場經濟規則,強化了主動競爭中保持市場位置的選擇。產業化的核心仍然是文化商品的使用價值,隨著社會經濟由生產向營銷的轉變,物質商品的文化價值也大比例的增加。
媒介產業化在我國的基本實現,是積極響應社會需求的積極表現,通過媒介產業促進其經濟發展,並形成一支強大的產業隊伍,構成國家經濟不可分離的部分,其結果,是經濟「增長波」持續產生,進而得以延伸。產業化需要媒介產品商品化帶來的高附加價值,而逐漸具備單靠產業化形成有極大推動的有效擴散,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型和軌道的重要體現。
經濟增長迅速的發達國家也強調密集的傳媒經濟的重要性,以至於這些經濟有時被認為代表了一種新形式的「媒體資本主義」。我國傳媒經濟面臨緊要解決的問題,是需要能夠打破意識形態分界的觀念,傳媒經濟研究為這種表面上的經濟趨同提供了更加深刻的概念基礎。然而,真正的經濟發展需要的不是膚淺的陪襯,而是具有強大說服力的基礎和理性預期。這種挑戰依然存在著。
結 論
●傳媒經濟正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從更多的靠政府政策主導和財政撥款的發展階段向由政府的政策和市場活力共同推動的傳媒經濟增長的階段跨越。
●只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並抓好落實,同時順應經濟形勢發展,適時適度微調,進一步搞活媒介集團,發揮市場積極作用,繼續推進結構調整,傳媒經濟就可以保持目前的良好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The Centr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World Development: Trades and Prospects",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New York, 1988.
〔2〕The Centr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World Development: A Re-Examination",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1978.
〔3〕The Centre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World Development: The Third Survey",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1983.
〔4〕(英)尼爾·胡德、斯蒂芬·揚:《跨國企業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4年。
〔5〕雷蒙德·弗農、小路易斯·T·威爾斯(1986):《國際企業的經濟環境》,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6〕羅伯特·希爾:《尼克松以後的美國:多國公司時代》,商務印書館1977年。
〔7〕Roy Hofheinz, Jr. & Kent E.Calder: The Eastasia Edge, American Basic Book Corp.1982.
〔8〕P.J.Sheehan, Nick Pappas & Enjiang, Cheng(1994) :The Rebirth of Austrialion Instry, Centre for Strategic Economic Studies, Victoria University, September 1994.
〔9〕R·J·格里克曼、D·P·伍德沃德(1989):《新競爭者:外國投資者正在如何改變美國的經濟》,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
[10]stephenLacy,Ardyth B.Sohn《Media Management:A Case book Aproach》。
[11]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Publishers, Mahwah ,New Jersey, London
[12]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3]《世界傳播概纜》洛特非.馬赫茲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年9月。
[14] The mass audienc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5] Media Management Review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6]《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馮建三著, (台)遠流出版公司。
[17]《美國電視的源流與演變》G.COMSTOCK著,鄭明椿譯,(台)遠流出版公司。
[18]謝千里、羅斯基和鄭玉歆,1995,「改革以來中國工業生產率變動趨勢的估計及其可靠性分析」,北京:《經濟研究》,第12期,第10-22頁。
[19]A.Young, 2000,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ssachuset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CXV, Issue 4(Number).
⑤ 福特汽車所有平台信息
我來為你解答:
1896年 亨利福特在底特律(Detroit)家中的棚屋內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汽車
1903年 福特汽車公司成立
1908年 福特推出T型車。
1913年 世界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在福特汽車工廠投入運行。
1915年 第1百萬輛福特汽車下線
1917年 福特推出了第一部TT型卡車。
1922年 收購林肯(Lincoln)汽車公司。
1935年 創建水星(Mercury)品牌。 (後被通用公司買斷)
1939年 林肯大陸(LincolnContinent)問世。(100年不變的車型)
1941年 福特汽車公司為美國軍方生產出第一部多用途汽車(GP車,即吉普車)。
1943年 艾德塞爾福特去世,年僅49歲。亨利福特重新擔任公司總裁。
1954年 推出福特雷鳥(Thunderbird)
1964年 福特野馬問世
1966年 投產後不到兩年,便生產出第1百萬輛野馬汽車。
1981年 福特汽車公司與馬自達汽車公司組建Autorama合資分銷中心
1987年 收購阿斯頓馬丁(AstonMartin)汽車公司75%的股份
1990年 福特用25億美元收購美洲豹汽車公司。 (捷豹)
1992年 福特獲馬自達汽車公司34%的股權
1993年 福特在芝加哥組裝廠開始生產靈活燃料汽車(FFV)特使(Taurus)。
1994年 收購阿斯頓馬丁汽車公司另外25%的股份,使之成為100%全資子公司
1997年 福特出售第一部天然氣出租汽車。
1999年 比爾福特(BillFord)擔任公司主席職位,傑克納賽爾(JacNasser)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1999年 福特汽車公司出資64.5億美元收購沃爾沃全球轎車業務部
1999年 推出新型福特雷鳥(Thunderbird)概念車
2000年 福特汽車出資27億美元收購陸虎(LandRover)。
福特在中國
1978 福特汽車設立中國事務辦公室
1992 在中國設立福特汽車辦事處
1993 福特汽車指定在中國的第一個經銷商
1994 自1994年開始在中國成立6家合資企業,生產車用零部件及為全順提供售後服務
1995 福特汽車購買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份,共同開發商用車全順
1995 建立福特汽車 (中國) 有限公司
1996 福特汽車設立第一個技術培訓中心
1997/12/2 第一部真正中外共同開發的汽車福特·全順下線
1998 福特汽車投資於江鈴汽車公司的股份增至30%
2001/4/25 福特汽車公司和長安汽車集團成立了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雙方各擁有50%的股份,專業生產滿足中國消費者需求的轎車。
⑥ 神州租車的企業融資
赫茲(Hertz)戰略投資神州租車
赫茲公司成立於1918年,具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赫茲旗下擁有赫茲(Hertz)、道樂(Dollars)及Thrifty三大租車品牌,是全球最大的機場租車品牌,並佔有美國超過25%的市場份額。赫茲在北美、歐洲、南美、亞洲、澳大利亞、紐西蘭、中東及非洲地區等全球150多個國家經營著約10400家直營、授權及特許經營網點,車隊規模約75萬台。
此次,赫茲將與神州租車在資本、業務、管理、技術等各層面開展全面深入的合作。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赫茲除向神州租車投入巨額資本外,還將為神州租車的快速發展提供全面支持,包括其近百年租車管理的專業經驗、行業領先的各項技術和工具、以及豐富的全球客戶資源;根據協議,神州租車將接入赫茲的全球預訂體系,雙方信息系統將實現無縫對接,從而共享客戶、車隊及服務網路等各項資源。
業內觀察者認為,此次強強聯合,是中國汽車租賃業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近些年來,神州租車獲得了聯想控股、美國華平投資等產業和資本巨頭的強力支持,發展迅速,並逐步鞏固了其在中國租車市場的絕對領導地位。此次合作,將進一步強化神州租車的資金和品牌實力,拉大其與國內競爭對手的差距,同時為神州租車走向國際資本市場布下重局;對赫茲而言,則可以藉助神州租車在中國的領先優勢迅速搶佔中國市場、實施中國戰略,將有利於鞏固其在全球租車業中的領先地位。
神州租車獲美國華平投資集團2億美元投資
2012年7月9日,神州租車控股有限公司。這是神州租車繼2010年8月獲得聯想控股戰略投資後的又一次大規模融資,也是國內租車業迄今為止最大的單筆股權投資。華興資本在本次交易中擔任神州租車的獨家財務顧問。
華平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華平成立於1966年,已募集了13支私募股權基金,在30多個國家的650多家企業中累計投資了逾400億美元。當前華平旗下管理了超過300億美元的資產,持有的投資企業超過125家,這些公司處於初創、成長、成熟期等不同的發展階段,涵蓋各行各業。華平自1994年首次在中國進行投資以來,已經投資了多家行業領先企業。
華平此次對神州租車的投資,充分顯示了華平對於中國租車市場和神州租車的高度認可。業內專家表示,此次合作將進一步擴大神州租車的規模優勢和領先優勢,加快市場優勝劣汰和行業集中的進程。
神州租車獲得中國銀行30億元或等值外幣的授信及融資
神州租車獲美國華平投資集團2億美元投資,僅僅74天後,神州租車就宣布了融資,數額甚至已經超過了他們原定計劃上市的募資額,這在中國企業的融資歷史中並不多見。隨後神州租車又宣布獲得中國銀行30億元或等值外幣的授信及融資安排。最新的消息是,2012年8月2日,其又獲得招商銀行的20億元的授信。
⑦ 福特的經營方式
亨利·福特二世的戰後重組計劃使公司迅速恢復了元氣,並使之進一步推出了擴展計劃,最終在美國成立了44個製造廠、18個裝配廠、32個零件倉庫、2個大型試車場和13個工藝開發和研究機構。除大規模增加福特車輛製造設施之外,這項計劃還引入了公司多樣化經營,涉及金融、保險、配件與服務、電子、玻璃、航空和汽車租賃等領域。
今天,除生產福特、水星、馬自達和林肯,公司還涉足金融(福特信貸)及服務(福特客戶服務部)和汽車租賃(赫茲公司)等領域。
福特信貸是福特汽車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在汽車融資業中位列全球第一。它在全球36個國家擁有1,100萬客戶,雇員人數接近2萬。另外,它還為12,500多個經銷商提供批發、資金和抵押貸款服務,解決他們的資金困難。福特信貸在客戶滿意度及忠誠度方面處於業界領先,它所獲得的由J·D·Power授予的顧客及經銷商滿意獎比任何其他由母公司控制的汽車融資提供商都要多。福特金融服務公司於1987年10月成立,它在關注客戶需要的同時,提供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以均衡公司的汽車業務。
赫茲是福特汽車公司的一家間接、全資子公司,擁有全球最大的汽車租賃業務。赫茲公司的業務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近7,000個運營點,為包括財富500強在內的許多商業用戶及數以百萬計的個人用戶提供服務。2001年度赫茲的營業額達到49億美元(美國本土佔77%)。
⑧ 格力空調上市時間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格力電器)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國際化家電企業,成立於1991年。 該公司擁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主營家用空調、中央空調、空氣能熱水器、手機、生活電器、冰箱等產品,於1996年11月18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格力電器)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國際化家電企業,成立於1991年。
該公司擁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主營家用空調、中央空調、空氣能熱水器、手機、生活電器、冰箱等產品,於1996年11月18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發展歷史
1985年,珠海市政府決定以公司為主體開發北嶺工業區,珠海經濟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珠海格力集團公司的前身誕生了,它的使命,是發展特區的工業,壯大珠海的經濟實力。在一片荒地上開發工業區,帶動了房地產項目的興起,身處特區的獨特環境,以貿促工方式的廣泛應用,使貿易業也得到了發展。從此,工業、房地產、商貿「一體兩翼」的產業結構便在格力集團這片土壤中生根發芽。經過二十年的培育和優選,集團具有年產空調器系列產品1500萬台(套)、小型家電800萬台、空調壓縮機600萬台、特種漆包線12000噸、電子元器件15億只、列印機墨盒2000萬只等產品的能力。其中,格力空調已連續11年產量、銷量排名全國同行業第一。格力電風扇、暖氣機、電飯煲、飲水機、電磁爐、列印機墨盒、特種漆包線等產品,也都在全國同行業占據重要地位。
2002年3月,珠海市政府對格力集團實施授權經營,作為國有資產授權經營主體,肩負著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使命。一方面,通過國有資產在不同產業的滲透,提高國有資本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國有資產的授權管理,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整合集團的資源,體現國有資本的集優功能,集中優勢擴大整個產業鏈,促進產業選擇的多元化。集團公司以資本為紐帶,對集團內授權經營企業實行分級管理,分層經營,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同時實施品牌拓展、多元化、社會化發展戰略,逐步實現大集團戰略,小核算體系,塑造格力系列品牌,打造格力航空母艦,努力使格力集團成為大型國際化、多元化的現代企業集團。
為充分利用品牌、資金、技術和人才上的優勢,格力集團不斷開展資本經營和對外投資。1996年5月,格力電器兼並了江蘇丹陽黃河紐士威空調器廠。1996年11月,格力電器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格力空調迎來了一個大發展時期。1998年,格力集團在重慶萬縣建立重慶格力新元電子有限公司。2001年,格力電器(重慶)有限公司成立,一期工程於2002年5月竣工投產,二期工程於2004年4月份建成,形成了年產空調300萬台(套)的生產能力。2001年6月格力電器投資2000萬美元在巴西建設的空調器生產基地正式投產。2002年5月,格力漆包線馬鞍山生產基地建成投產。2002年10月,入股香港環球動力控股有限公司。一系列重大投資項目的順利推進,為格力集團持續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