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家庭房產占總資產高達69%意味著什麼
在中國,受「居者有其屋」的觀念影響,房子歷來都是民眾執念追逐的對象,以至於房產占據了家庭財富的主要部分。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和美國消費者金融調查(SCF)數據,中國家庭的房產在總資產中佔比高達69%,美國僅為36%。對中國家庭來說,房價的任何波動都會引起家庭財富的巨大變化,進而影響家庭成員的各種經濟行為和生活方式。
肇始於去年年初的新一輪房市上漲行情呈現出明顯的分化特徵。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北上廣深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比2015年增長40%,二線城市增長16%,其他城市僅增長4%。根據CHFS的今年一季度調查數據,過去半年裡,5.4%的城鎮家庭買了房,其中一二線城市買房的家庭分別佔5.8%和5.9%,其他城市買房的家庭比例僅為4.8%。反觀賣方市場,僅有2.7%的城鎮家庭賣房。
在這一輪的房價上漲中,房子不僅帶動了剛需買房,更成為有房家庭和富裕家庭追逐的投機品。CHFS數據顯示,過去半年,城鎮無房家庭新購住房的比例為4.9%,已有一套房再購房的家庭比例為5.3%,已有多套房再購房的家庭比例更高,為5.9%。此外,富裕家庭(總資產處於前20%)的買房比例高達8.1%。可見,房價上漲吸引了更多投機型的「土豪」買家,抬高了房價,也把為自住而買房的剛需者擋在市場之外。
房屋價值是家庭財富的一部分,房價上漲自然能讓財富增值,使得房產在家庭資產中的佔比更重,房市漲跌對於家庭財富的影響更為敏感,財富分化也將更為嚴重。首先,房價上漲拉大無房者和有房者的差距。CHFS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個月里,城鎮無房家庭的總資產變動指數為96.3,財富處於縮水狀態,有房家庭的指數為109.1,財富持續增長,其中有房且在近半年新購房的家庭的資產變動指數高達121.1。其次,房價的不均衡上漲會加劇地區財富的不均衡。在過去三個月里,一、二線城市的有房家庭總資產變動指數為110.3,而其他城市的資產變動指數為106.8。這意味著,房價上漲使得財富由無房家庭向有房家庭轉移,尤其轉向手持資本、從事投機活動的富裕群體。
對於住房剛需者,房價上漲意味著需要擠占更多的資金以滿足住房消費。對於炒房投機者,房價上漲會讓更多資金湧入房市。這兩者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家庭其他方面的消費。在當前情況下,如何引導居民進行資產多元化配置顯得尤為重要。
② 求2016中國家庭財富報告全文
去年的中國家庭財富報告的詳細內容是什麼呢?以下「2016年發布中國家庭財富報告七成資產在房上(報告原文)」是華當教育小編為大家整理收集的,希望對於大家能夠更加清晰的了解有所幫助。
由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編制的《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8日發布。該報告基於覆蓋全國25個省,268個縣共12000戶家庭的入戶訪問調查數據,涉及中國家庭財富的規模與結構、城鄉與區域差異、金融資產和住房、家庭投融資決策、養老計劃等方面,全面客觀地反映了當前我國家庭財富的基本狀況。
家庭人均財富14萬,你達標了嗎?
經濟日報社中經趨勢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家庭人均財富為144197元,其中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的人均財富分別為208317元和64780元。除了城鄉差異以外,家庭財富也存在著一定的地區差異,東部地區的家庭人均財富水平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低,其中東部地區的家庭人均財富分別是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1.44倍和2.52倍。
報告原文
2015年我國家庭人均財富為144197元,其中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的人均財富分別為208317元和64780元。城鎮家庭的人均財富是農村家庭人均財富的3.22倍。除了城鄉差異以外,家庭財富也存在著一定的地區差異。如圖1.1所示,東部地區的家庭人均財富水平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低。從數值上看,東部地區的家庭人均財富為187793元,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為130708元和74513元。東部地區的家庭人均財富分別是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1.44倍和2.52倍。
本報告根據戶主特徵對樣本進行了分類,並考察了各個子樣本的家庭人均財富狀況。根據戶主文化程度分類的家庭人均財富狀況來看,戶主文化程度不同的家庭,在人均財富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例如,戶主文化程度為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家庭,其人均財富是戶主文化程度是小學或小學以下的家庭的4.48倍。可以看到,隨著戶主文化程度的提高,家庭人均財富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從增長幅度看,不同文化程度對人均財富的增長作用存在著差異。對城鎮家庭而言,戶主文化程度從初中變為高中能夠帶來最大幅度的家庭人均財富增長;而對農村家庭而言,戶主文化程度從高中變為大專會使得家庭人均財富出現最大幅度的增長。
除了教育以外,健康也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對收入以及財富都有著促進作用。可以看到,戶主的健康狀況對家庭人均財富有著較大的影響。戶主健康狀況良好、一般以及欠佳的家庭的人均財富分別為66元、119119元以及44632元。在城鎮樣本中,戶主健康狀況良好與戶主健康狀況一般的家庭在人均財富上的差距較小,但農村樣本的這一差距較大。但城鎮樣本中,戶主健康狀況一般與戶主健康狀況欠佳的家庭在人均財富上的差距較大,但農村樣本的這一差距較小。
本報告也根據戶主工作單位的職業對樣本進行了分類,戶主為單位或部門負責人的家庭有著最高的人均財富。在全國樣本中,戶主為單位或部門負責人的家庭的人均財富達到了314520元。在城鎮和農村樣本中,戶主為單位或部門負責人的家庭的人均財富分別為352263元和138021元。戶主為非技術工人或農民的家庭的人均財富水平最低。在全國樣本中,戶主為非技術工人或農民的家庭的人均財富達到了66625元。在城鎮和農村樣本中,戶主為非技術工人或農民的家庭的人均財富分別為112100元和46708元。
③ 2016年在中國,家庭所有資產不超過50萬的,還有多少
太多了,一些貧困山區多的是啊😁
④ 中國人炒房炒股,熱愛存款,卻為什麼活的很累
2017-08-03 14:52
中國人最喜歡炒房,這一點毫無疑問。尤其在大中城市裡,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一般都擁有兩三套以上的住房。今天中國城裡人最大的負債就是房貸按揭。
過去幾年,伴隨著房價的飆升,中國居民貸款也呈現爆炸式增長。境內個人人民幣貸款已經從2010年的8.8萬億飆升到現在(2017年6月)的36.4萬億,當然,主要是因為房貸增長較快。
除了炒房,中國人還喜歡炒股。根據證監會的數據,2016年中國股民數量就已經突破1億。中國股民在股市是真的在「炒」股。他們頻繁進出股市,股票換手率極高,炒概念、炒題材、跟庄買單……據官方統計,在牛市時,A股散戶交易佔比可高達90%,在熊市時,散戶交易佔比也達到85%左右。
在中國家庭總資產中,房子與存款是中國人最為關心的,佔比也是最大的。據《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7)》數據顯示:在全國家庭的人均財富中,房產凈值的佔比為65.99%。除了房產,家庭儲蓄在家庭金融資產中獨占鰲頭。數據顯示,家庭新增投資幾乎都在儲蓄上,其他資產上的投資則非常少。在家庭儲蓄的主要原因中,位居前幾位的分別是「應付突發事件及醫療支出」佔41.9%;「為養老做准備」,佔34.19%;「為子女教育做准備」,佔33.56%;「不願承擔投資風險」,佔24.27%。城鄉家庭儲蓄的主要原因相似。
其實,美國人最捨得花錢的地方是養老投資與消費支出。美國人的「私人養老金」(不含社保)主要由兩個部分所組成:一是由僱主為雇員設立的補充養老金,也就是中國人所講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二是由個人自主開設的個人退休賬戶(IRA)。與此相反,在中國人的理財觀中,對養老金儲備十分淡漠。我們將社保繳費及養老金繳費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或「包袱」。
前面說到美國人不炒股,其實他們是把錢都用來購買共同基金,截至2016年底,美國共同基金凈值高達16.34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人不炒股,但他們會把錢交給專業的機構去打理,這些機構將美國股市打造成了一個典型的「機構市」,從而實現了美股的長牛。因此,美國人不需要炒房、囤房,並且有今天花明天錢的底氣。
⑤ 在中國能拿出六百萬資產(含車房)的家庭大約有多大比例
能拿出六百萬資產(含車房)的家庭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特別是在一線城市,房產的價值更是大得多,所以比例應該不少於10%。
我們生活在比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愛,有壞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一切都在比較中才能存在,沒有丑便沒有美,沒有失去便沒有得到。
我們只需要一個我真愛的人和真愛我的人,在一起,我們的人生便圓滿了。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利,不是富足的生活,而是得到真愛。有一個人愛上你的所有,你的苦難與歡愉,眼淚和微笑,每一寸肌膚,身上每一處潔凈或骯臟的部分。
真愛是最偉大的財富,也是唯一貨真價實的財富。如果在你活了一回,未曾擁有過一個人對你的真愛,這是多麼遺憾的人生啊!
生活中的定律是為實踐和事實所證明,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的論斷。定律是一種理論模型,它用以描述特定情況、特定尺度下的現實世界,在其它尺度下可能會失效或者不準確。
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以描述宇宙當中的所有情況,也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能完全正確。人生同樣有其客觀規律可循。
一、生活定律 痛苦定律:死無疑是痛苦的,然而還有比死更痛苦的東西,那就是等死。
幸福定律:如果你不再總是想著自己是否幸福時,你就獲得幸福了。
錯誤定律:人人都會有過失,但是,只有重復這些過失時,你才犯了錯誤。
沉默定律:在辯論時,沉默是一種最難駁倒的觀點。
動力定律:動力往往只是起源於兩種原因:希望,或者絕望。
受辱定律:受辱時的唯一辦法是忽視它,不能忽視它時就藐視它;如果連藐視它也不能,那麼你就只能受辱了。
愚蠢定律:愚蠢大多是在手腳或舌頭運轉得比大腦還快的時候產生的。
化妝定律:在修飾打扮上花費的時間有多少,你就需要掩飾的缺點也就有多少。
省時定律:要想學會最節省時間的辦法,首先就需要學會說"不"。
地位定律:有人站在山頂上,有人站在山腳下,雖然所處的地位不同,但在兩者的眼中所看到的對方,卻是同樣大小的。
失敗定律:失敗並不以為著浪費時間與生命,卻往往意味著你又有理由去擁有新的時間與生命了。
談話定律:最使人厭煩的談話有兩種:從來不停下來想想;或者,從來也不想停下來。
誤解定律:被某個人誤解,麻煩並不大;被許多人誤解,那麻煩就大了。
結局定律:有一個可怕的結局,也比不上沒有任何結局可怕。
二、工作定律
安全定律:最安全的單位幾十年沒有得過安全獎(最安全證明你們安全沒有做工作)
需要定律:同樣兩個相同的單位,同樣的辦公費。多少年以後,發生了變化(證明你們單位辦公不需要那麼多的錢)出來反對,這種成功的概論會歸結為零。
評比定律:領導認為誰好,誰就好。(只要領導看你不順眼,再辛辛苦苦地工作也是白費力氣。)
一票否決定律:在一個單位,比如升工資,比如提拔任用,一個人提出來,往往成功的概率最大,而另一個人站
接受教育定律:每個單位都有吊兒郎當不好好乾工作的人。但領導往往在批評這些人的時候,這些人恰恰不在場,於是,便出現了遵紀守法的人,經常接受教育的尷尬局面。
哭鬧定律;那個部門沒有幾個因為經常的哭鬧而得到了實惠,他有什麼理由不經常哭鬧下去。(此定理也適用那些經常在領導面前叫苦叫累的部門)
能者多勞定律:在同一科室里,有的人雖然在其崗,但卻不能勝任本職工作,那他的工作只能由能勝任該項工作的人去代勞。
不平衡定律:年年當先進的部門或個人,一年沒有當先進便想不通;從未當先進的部門或個人,當上先進後便想不到。
少勞多得定律:一般的單位,都分為合同工、(過去稱為正式工)協議工、臨時工等等。拿錢越少的工作量越大,而且越容易被解僱;拿錢越多的越沒有多少事情可干,而且最不容易被解僱。
⑥ 平均資產92萬,中國家庭收入差距有多大
西南財經大學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家庭平均資產91.9萬元較2013年增長20.2%,金融資產增幅最大,高達59.4%。從調查結果看,家庭金融資產增長主要來自於風險資產的增長,尤其是股票和金融理財產品,與2013年比,股票價值增長了92.5%,而金融理財產品更是飆升至198.5%。
此外,2015年中國家庭總資產中,房產佔比高達69.2%,這比美國的兩倍還多。這反映出我國的家庭資產的流動性非常弱。這和百姓對擁有房產的傳統意識有關,同時也說明了大家的收入還不算高,沒有更多的錢去配置流動性強的金融資產,還有就是中國百姓理財意識還不夠。
該數據一經發布,立即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感嘆自己「拖了後腿」,並對這一數據表示了質疑。實際上,據枕頭君了解,92萬的平均數並不代表全國家庭資產的中等水平,更好的指標是中位數,而此次調查的中位數僅為33萬,如果你家的資產總額高於這個數,則很可能排在全國前50%位了。
中國中等收入者有多少?
在中國,有多少財富才能算中產?月薪一萬元早已被網友們驚呼「拖中產的後腿」了。那麼中國有多少中等收入家庭呢?參照瑞信財富報告的標准,即個人凈財富在5萬至50萬美元之間即達到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標准。
根據瑞信研究院發布的報告,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達到1.09億人,超越美國9200萬的中產階級成年人。也就是說,差不多13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中等收入個體;若以3口之家為單位,則差不多4個家庭就有1個有中等收入個體。自2000年以來,中國中產階級的財富大幅增長330%,2015年已達7.3萬億美元,佔全國財富的32%。
另據社科院最新發布的2016年《社會藍皮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中等群體的年收入接近20萬元,在北上廣三地,同樣是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北京的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最高,年收入為256016元,其次是上海中等收入群體的年收入219770元,廣州的中等收入群體年收入最低,為170037元。北京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比例大約是55%,上海大約是51%,廣州大約是42.5%;——如果你在北上廣,你拖後腿沒?
中國家庭收入差距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92萬元的平均數與33萬元的中位數相差數倍,說明我國家庭資產分布不均,貧富差距明顯,這就是「平均數掩蓋下的真相」。
社科院數據顯示,2012年城鄉居民高收入家庭(最高20%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為43797.5元,而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為1587.7元,兩極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相差20多倍。
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顯示,收入最高20%家庭的收入是最低20%家庭的19倍。這兩個數據都表明,中國家庭收入差距明顯已成為不可忽略的社會問題。據國家統計局今年2月26日發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2014年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9,超過國際公認0.4的貧富差距警戒線。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重要指標。
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曾公開表示,未來幾年,中國的收入差距可能仍會處在高位徘徊狀態,既不會出現明顯擴大也不會出現明顯縮小的趨勢,基尼系數預計將在0.45—0.50之間波動。
怎麼辦?調整收入分配政策
城鄉差異、區域差異和教育差異等結構性因素被認為是造成中國家庭收入差距較大的重要原因。體制內因素是造成家庭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李實曾公開表示,中國戶籍制度導致農民工和城鎮職工在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雙軌制』運行,中國資本、土地交易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而政府在某些領域對市場干預,容易造成資源行業和一些自然壟斷行業同其他競爭行業之間產生巨大收入差距。
目前仍存在大量的市場准入限制,使權力尋租帶來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腐敗收入。調查顯示,中國40%的人沒有存錢,大量的存款是富人存的,這種情況下刺激內需是刺激不起來的,必須要解決收入分配,要讓窮人收入高一些,把錢花出去。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收入分配政策是最好的經濟轉型和經濟增長政策。短期來看,中國政府有足夠財力通過實施轉移支付政策來降低收入差距,也存在激勵相容的轉移支付政策。長期而言,中國政府可以通過加大教育投入,減少機會不均來降低收入差距。
「轉移支付就是要把錢轉移到相對貧窮的老百姓的錢身上,這個怎麼做?要通過比較激勵相融的方式,不能說只給錢不幹活。」甘犁說。
⑦ 五百萬的家庭資產在中國大概處於一個什麼水平
在全國前10%。
如果這筆資產放入到三四線城市,那麼階級又會不一樣,已經可以稱作富裕家庭了。
畢竟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完全不能和一二線相比,500W完全可以買個兩套房屋,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同時還會有剩餘一兩百萬的存款,那麼500W完全可以實現財富自由了。
(7)2016中國家庭金融資產擴展閱讀:
收入計算:
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項,分別為: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
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和各種福利;住戶或住戶成員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凈收入;住戶或住戶成員將其所擁有的金融資產、住房等非金融資產和自然資源交由其他機構單位、住戶或個人支配而獲得的回報並扣除相關的費用之後得到的凈收入。
⑧ 如何看待2016年《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去年全國人均家庭財富14萬
據最新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2016,中國家庭去年人均財富已經超14萬大關,人均財富達到144197元,全國各地區中,以東部家庭人均財富最多,而城鎮家庭和農村家庭的人均財富值差距還在繼續拉大,城鎮家庭的人均財富高達208317元,而農村家庭人均財富僅64780元,城鎮家庭人均財富是農村家庭人均財富的三倍多。看到中國家庭最新人均財富,講真,小夥伴你們又拖後腿了嗎?
4月28日,中國家庭財富調查報告發布,這份報告客觀地反映了當前我國家庭財富的基本狀況,報告涉及面廣又全,基於全國25各省、268個縣中的12000戶家庭調查數據得出。調查結果得出,2015年我國家庭人均財富超14萬,地區差異依舊是東部地區財富水平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而西部地區依舊墊底。
值得注意的是,從我國家庭財富來源上來看,房產是家庭財富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家庭人均財富中,房產佔了一半以上,城鎮是如此,農村也是如此。排在房產後面的是金融資產,在我國家庭人均財富中也佔有較大比值。
對於我國家庭人均財富超14萬,部分網友大哭表示太悲哀了又拖後腿了,另一部分網友則表現得很淡定:拖後腿早已成為一種習慣,還以為平均工資收入已經夠拖後腿,看到家庭人均收入後,前者完全不算什麼事啊,這次何止拖後腿,腳後跟都摸不到。
⑨ 房貸成為中國家庭債務大頭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田國強認為,現在中國家庭債務風險被忽視了,監管部門應該將它跟企業債和地方債風險放到同等重視的程度上來。
不同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都在敲響家庭債務風險的警鍾。2017年11月,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發布的《三季度中國去杠桿進程報告》指出,居民部門杠桿率依然延續上升趨勢,從2017年二季度的47.4%上升到三季度的48.6%。
顯然,這種變相「短貸長用」的行為,涉嫌違規操作。在沖擊業務的壓力下,商業銀行普遍通過給個人直接授信等方式,來擴大城市居民貸款空間。相比住房抵押貸款,披著「新馬甲」流入房地產的短期消費貸,存在更大的潛在金融風險。
⑩ 居民儲蓄率持續下跌,大家的存款都去哪兒了
主要有兩個去向
1、配置房產
房地產市場持續火熱,大家都爭先恐後的去買房子,買房不僅可能花光所有積蓄,還得找銀行貸款。目前中國家庭資產配置房地產的比例大大超過存款,2016年、2017年居民貸款增量連續超過居民存款增量,中國居民由資金的供給方轉變為資金的需求方。
2、投資理財
由於銀行的低利率,大家為了確保自己的積蓄能跑贏通貨膨脹,自然都會選擇收益更高的投資渠道。相比,銀行存款利息,理財、信託、互聯網理財等的收益都要高得多。自2013年以來,銀行理財、信託、公募基金、私募產品規模合計增長超過2倍,存款則成為這五年間居民主要金融資產中唯一佔比下降的資產。特別是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如余額寶等貨幣基金,對儲蓄存款的分流效應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