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再融資窗口指導

再融資窗口指導

發布時間:2021-10-26 09:12:34

『壹』 中國監管部門進行窗口指導了嗎

2月12日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針對上周股票市場的暴跌,中國證監會及相關監管部門在周末進行窗口指導,以支持股票市場穩定。指導包括:鼓勵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或控股股東增持股票;要求一些券商機構提供上周的交易總結和對本周交易的預判和計劃;敦促一些基金限制賣盤,不要出現凈賣出。

①日本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比一些西方國家高,因而日本銀行更注重對信貸量的控制;
②由於歷史和傳統的原因,日本政府和金融當局更傾向於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控制;
③日本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在戰後較長時期不甚發達,利率的杠桿作用受到抑制,銀行信貸是佔主導地位的融資方式,因此,英、美等國家中央銀行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在日本缺乏有效的市場運行基礎。

『貳』 央行的政策為什麼叫窗口指導,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確切的說窗口指導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的一種,不能說央行的政策就是窗口指導。
窗口指導:是指央銀行通過勸告和建議來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行為,屬於溫和的、非強制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是一種勸諭式監管手段,指監管機構向金融機構解釋說明相關政策意圖,提出指導性意見,或者根據監管信息向金融機構提示風險。窗口指導是監管機構利用其在金融體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引導金融機構主動採取措施防範風險,進而實現監管目標的監管行為。
窗口指導產生於50年代的日本。這是由當時特殊的條件所決定的:

①日本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比一些西方國家高,因而日本銀行更注重對信貸量的控制;

②由於歷史和傳統的原因,日本政府和金融當局更傾向於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控制;

③日本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在戰後較長時期不甚發達,利率的杠桿作用受到抑制,銀行信貸是佔主導地位的融資方式,因此,英、美等國家中央銀行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在日本缺乏有效的市場運行基礎。

『叄』 融資融券的幾個小問題!懂的進!!

1、融資利率8.6%,指的是年息。
2、融資只能用來買標的股,不能取。融資不是指從證券公司借錢,想什麼時候用就什麼時候用。融資與買入成交是同時的,也就是你選擇融資買入標的股,成交了就融資成功了。
3、18個月
4、50萬以上
5、成功開立信用帳戶後,可以通過銀證轉賬轉入資金,也可以通過擔保物劃轉從普通帳戶將股票轉入信用帳戶。現金可以百分之百充抵保證金,股票需要打7折或6.5折計算。有了保證金就可以融資。所以信用帳戶裡面不一定要有現金,股票也行。

『肆』 中央銀行的貨幣工具在我國貨幣政策工具運用中存在哪些問題

中國貨幣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盧慶傑
摘 要: 從應用方面看,基礎貨幣由流通中的現金、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金構成,這些都是中央銀行負債的構成要素。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控制自身的資產負債表,也就控制了基礎貨幣,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與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的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仍存在以下問題:信貸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備金率影響了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開市場業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匯率制度影響了外匯操作工具的運用;非市場化利率影響利率調整工具效果。
關鍵詞: 貨幣政策,資產負債表,信貸政策,准備金,公開市場業務,匯率制度,利率市場化

一、貨幣政策工具與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從應用方面看,基礎貨幣由流通中的現金、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金構成,這些都是中央銀行負債的構成要素。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控制自身的資產負債表,也就控制了基礎貨幣,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表1是中央銀行簡化的資產負債表,基礎貨幣數額通過資產方表示為:
B=NPA+NPG+L+OIN (1)
基礎貨幣數額通過負債方表示為:
B=C+R (2)
根據式(2),基礎貨幣等於流通中的現金及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金。根據式(1),從基礎貨幣的來源方面看,外匯市場的干預、對政府的借款以及對國內商業銀行的借款影響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的控制。首先,如果中央銀行從國內信貸機構購買外幣,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開立的賬戶本幣值相應增加,中央銀行的凈國外資產(NFA)就會上升。當中央銀行購買外幣以支持本幣幣值時,這種外匯市場干預就會發生。如果為避免本幣貶值而在外匯市場出售外幣時,中央銀行的凈國外頭寸就會下降。其次,中央銀行對政府貸款的增加會使其對政府的凈頭寸(NPC)上升。不過,只要相應貸款仍存在其在中央銀行的賬戶上,凈頭寸還是保持不變的;一旦政府用這些貸款向在商業銀行開立賬戶的私人部門經濟代理人進行支付時,基礎貨幣就會增加。如果中央銀行在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中購買政府債券,基礎貨幣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增加。第三,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貸款的增加可以通過信貸工具(Credit Facility)或執行拍賣程序(如證券回購協議)進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銀行控制基礎貨幣的主要工具有:再融資工具,包括再貸款和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包括二級市場上的一次性交易或回購協議;公開市場類操作,即中央銀行在一級市場出售政府或中央銀行證券,類似於公開市場操作;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一次性非沖銷操作、外匯互換以及儲備要求。表2概括了貨幣政策工具如何影響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表1:簡化的中央銀行資產債務表

(一)再融資工具

通過再融資工具中央銀行以向商業銀行提供信貸(再貸款、再貼現)的方式向銀行體系注入資金,提高中央銀行對存款貨幣銀行的債權(表1中L項),同時增加了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流動資金賬戶余額。如果商業銀行以現金的形式接受中央銀行的部分信貸,商業銀行持有的庫存現金也會增加,使凈國內資產、銀行儲備和基礎貨幣擴張。相反,償還現有貸款以減少商業銀行的儲備,同時減少中央銀行對它們的債權,收縮基礎貨幣。

(二)公開市場操作及公開市場類操作

公開市場買入(一次性買斷交易或回購)提高了銀行儲備、凈國內資產和基礎貨幣;公開市場賣出(一次性賣出交易或逆回購)則減少銀行儲備、凈國內資產和基礎貨幣。公開市場類操作與公開市場操作的區別是前者發生在一級市場,而後者在二級市場上進行。公開市場類操作可通過政府或中央銀行的證券發行進行。票據正的凈發行(即新發行的票據的價值高於到期票據價值)提取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負的凈發行向商業銀行注入流動性。出售中央銀行票據時,中央銀行的負債增加;出售政府票據時,政府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增加。兩種操作均導致商業銀行流動資金賬戶余額的減少,使凈國內資產和基礎貨幣下降。

(三)法定準備金比率

調整准備金比率並不是流動性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商業銀行並不持有大規模的超額儲備的條件下,提高法定準備金比率會使商業銀行資金的流動性減小,結果造成利率的提高,而對基礎貨幣的影響是不確定的。短期內,盡管有高的儲備率,基礎貨幣有可能擴張,但對銀行而言,不可能將資產負債表迅速調整。為了能夠履行更高的儲備要求,中央銀行將不得不向銀行體系提供必要的流動性資金,在短期內增加了基礎貨幣。

(四)外匯操作

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通過銀行體系的一次性操作,影響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和負債方,改變銀行儲備和基礎貨幣水平。購買外匯會通過增加中央銀行對非居民的債權和銀行儲備,具有擴張性效果,基礎貨幣上升;出售外匯則通過減少中央銀行對非居民的債權和銀行儲備,具有收縮性效果,基礎貨幣下降。在兩種操作中凈國內資產均保持不變。若法律允許,中央銀行一般以證券形式持有大部分外匯儲備。
中央銀行根據貨幣政策目標控制基礎貨幣的能力取決於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及相應的制度安排:(1)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自主權。在固定匯率制下,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自主權受到限制。不過,如果中央銀行為維持固定匯率而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大規模的干預,只要中央銀行能夠通過對商業銀行貸款的減少來沖銷外匯市場上的擴張,使NPA=-L,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的有效控制仍然是有可能的。(2)中央銀行獨立於中央政府。中央銀行不必被迫通過發行貨幣為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提供最後的融資。(3)中央銀行必須能夠控制對商業銀行的借款。

表2:不同貨幣工具下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移動概括

二、中國貨幣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與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的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仍存在以下問題:信貸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備金率影響了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開市場業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匯率制度影響了外匯操作工具的運用;非市場化利率影響利率調整工具效果。

(一)信貸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

1990年之前,我國的融資渠道為單一的間接融資渠道,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只通過銀行信貸渠道進行傳遞,但不是典型的信貸渠道傳導機制。中央銀行根據經濟發展和價格的控制指標來確定貸款規模計劃,根據貸款規模計劃執行貨幣政策。貸款規模計劃既是貨幣政策工具,又是操作目標,還是中介目標。這種傳導機制簡單、過程短。1991年以後證券市場的運作開辟了直接融資的渠道,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也因此發生了變化。但我國金融市場並不發達,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的統計,貸款仍是當前我國非金融機構主要的融資渠道。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國內非金融機構貸款融資分別占融資總量的86.8%和87.8%(見表3),因而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仍以信貸渠道為主。不同的是,1998年貸款規模控製取消以後,原來非市場化的信貸傳導機制就變為市場化的信貸傳導機制了。

表3:2006年上半年國內非金融機構融資情況簡表

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信貸政策一般只作為短期的窗口指導,不承擔結構調整、信貸創新等多重任務。而我國的信貸政策不僅要進行窗口指導,還要規范和引導商業銀行信貸創新。中國的信貸政策在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調整經濟結構,以及支持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試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而,信貸政策仍具有較濃的計劃性色彩,還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的貨幣政策工具。另外,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等問題影響了信貸政策的運用,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仍是影響信貸政策工具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二)高准備金利率影響了准備金率及公開市場業務工具的有效運用

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准備金支付較高的利息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有效實施。市場化利率的運行需要一個合理的利率結構框架。中國中央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利率和准備金利率是中國非常特殊的兩個利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不對准備金付息,更不可能對超額准備金付息。中國中央銀行的支付系統不夠發達,同業拆借市場的交易規模一直較小,中國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金由其總行在所在地人民銀行集中繳納,而商業銀行分 (支)行又需要保留部分超額准備金以保證在當地的大額支付,因而商業銀行一般保持了較高的超額准備金水平。為了減少商業銀行的財務負擔,中國人民銀行仍對超額准備金付息。較高的超額准備金利率使商業銀行缺乏減少超額准備金的動機,從而使同業拆借,特別是隔夜拆借的需求下降,使中央銀行不能有效調動商業銀行充分使用所持資金,阻礙了中央銀行對宏觀經濟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的過程。另外,對商業銀行的准備金支付較高的利息已經影響了央行的貨幣控制及貨幣政策的效率:首先是因為央行對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存款支付利息構成了央行基礎貨幣增加的渠道之一;其次是准備金利率降低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傳導效率,尤其是在市場利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的套利行為使准備金利率構成了貨幣市場利率的下限,從而使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引導貨幣市場利率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對准備金存款支付較高的利息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實施信貸規模控制而對商業銀行的必要補償制度,但在取消了信貸規模控制及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已經降到極低的水平之後,對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支付利息的制度基礎已不復存在。
下面分析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及超額准備金)支付的利率與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間的關系,以及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收取的利率與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間的關系,說明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層面的利率結構的合理性。理論上而言,中央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及超額准備金存款利率應低於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再貼現及再貸款利率應高於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此,我們選取了1996年1月到2005年9月銀行間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的月度數據,以及相應期間的准備金利率、超額准備金利率、再貼現利率及20天再貸款利率進行分析(我們在此選取的數據均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網站(http://www.pbc.gov.cn)及中國經濟統計資料庫(http://db.cei.gov.cn)。從圖1可以看出,對於再貼現利率而言,合理的利率結構開始於2001年9月,銀行間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在再貼現利率和准備金(超額准備金)存款利率組成的通道內運行,即商業銀行為補足准備金,從銀行間市場進行高成本融資;同理,若從銀行間市場融資並將其上存央行則收益為負。而從1998年4月到2001年8月期間,銀行間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高於再貼現利率,即對商業銀行而言,若存在資金缺口,更有利的選擇是向中央銀行進行再貼現,而不是從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融資。這一扭曲的利率結構限制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功能的有效發揮。同時,從圖1我們也可以看到,從2003年12月2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改革准備金存款利率制度,對金融機構的法定準備金存款和超額准備金存款採取"一個賬戶、兩種利率"的方式分別計息,法定準備金存款利率維持1.89%不變,超額准備金存款利率由1.89%下調到1.62%,2005年3月17日再次調低到0.99%,銀行間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也應聲下降,2005年4月以來處於低於准備金存款利率的水平,但高於超額准備金存款利率水平。超額准備金存款利率構成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的下限,也是中國利率的底線。所,以說,中國央行對准備金存款支付利息,縮小了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空間。

圖1:貨幣市場利率結構圖a

接下來分析圖2。對於再貸款利率而言,從1998年6月開始在合理的利率結構區間運行。在此之前,銀行間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高於20天再貸款利率,即若商業銀行存在資金缺口,首選是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貸款,而不是從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融資。同樣的道理,這一扭曲的利率結構限制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發展。另外,我們從圖1、圖2中還可以發現,由再貸款、再貼現利率與(超額)准備金存款利率組成的利率通道越來越寬,說明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中央銀行管理利率結構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率結構。

圖2:貨幣市場利率結構圖b

由於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支付利息, 2005年3月之前超額准備金利率水平為1.62%,而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利率僅為0.72%,商業銀行的吸儲成本低於資金上存的獲利,商業銀行有增加超額准備金的利益驅動,致使超額准備金率偏高。對准備金支付利息影響了中國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 2005年3月超額准備金利率調整為0.99%後,大量資金又調頭進入貨幣市場,導致銀行間市場利率不斷走低。大量資金脫離了銀行媒介,在銀行體外"空轉"。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准備金率仍高達4%以上(見表4),超額准備金起著貨幣政策調控緩沖器的功能。當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或公開市場業務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時,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降低超額准備金率來抵消政策沖擊。

表4:中國銀行業超額准備金率(%)

因此,對准備金支付利息不僅從利率結構的角度而言降低了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效果,而且導致商業銀行保持高的超額准備金比率的偏好,從而降低了准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業務作為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三)公開市場業務工具的運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公開市場業務通過政府債券來完成,則公開市場業務連接國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發達國家的中央銀行一般會干預政府債券的二級市場,將貨幣控制與債務管理間的干擾降到最低。而在金融市場不發達的條件下,中央銀行難以執行真正意義上的公開市場操作業務。通過圖3可以看出,近年來,在中國的中央銀行資產結構中,外匯占款是基礎貨幣的主要投放方式;中央銀行對政府的債權所佔比例仍然很低,2005年末,這一比率僅為3.13%。作為公開市場業務工具的政府債券的不足仍是制約中央銀行開展公開市場業務的瓶頸。與中國基礎貨幣供應方式相比,美國基礎貨幣的投放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業務進行,對中央政府的債權是其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主要資產。

圖3:中國中央政府資產負債結構表

為避免運用政府債券開展的公開市場業務使貨幣和債務管理在同一市場上、運用同一種工具進行,中央銀行有時更願意用中央銀行票據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主要通過中央銀行票據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共發行125期央行票據、27882億元(面值),年末央行票據余額為20662億元; 2004年共發行105期央行票據,發行總量為15072億元,年末央行票據余額為9742億元。票據的運用給了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更大的自主權和自由度,但若大量發行,會給中央銀行形成支付成本的壓力,而且中央銀行票據佔用的貨幣資源會影響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上其他金融工具的發展。
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由直接轉向間接使中央銀行與財政部門的相關性更強。兩個部門協調不足會破壞中央銀行的操作機制,影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因而,在選擇用於執行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工具、減少貨幣與債務管理的干擾及促進金融市場發展方面,兩個部門的協調尤其重要。

(四)匯率制度影響了外匯操作工具的效果

1994年我國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人民幣匯率雖然名義上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伴隨著金融全球化、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國內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逐漸加強,合法和違規的資本大量湧入。外匯儲備佔中央銀行資產的比例不斷上升,影響了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能力。截至2006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 9411.15億美元,外匯儲備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外匯儲備的激增使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影響。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導致貨幣供給的增加,加大通貨膨脹壓力。為了緩解外匯儲備增長而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央行不得不加大力度進行沖銷操作來阻止貨幣供給的增加,但這又會造成信貸收縮,進而增大人民幣利率上升的壓力,反過來又迫使央行買入外匯儲備,最終增加貨幣供給,導致央行試圖改變貨幣供給的努力大打折扣。2005年,我國出現了"寬貨幣、緊信貸"的局面,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面臨嚴峻挑戰。其次,外匯儲備的大規模增加加大了央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調控的難度;最後,大量"熱錢"進入房地產市場,直接影響了我國政府對房地產行業調控的效果,即影響了信貸政策的效果。
目前,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邁出了歷史性步伐。2005年7月 21日晚,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即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參考一籃子貨幣可以使投機資本對人民幣匯率的沖擊失去依照,從而使我國在匯率管理中獲得主動權。人民幣匯率不再釘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2006年1月3日,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 1月4日起,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即 OTC方式)和做市商制度。詢價方式即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並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匯率制度改革使得人民幣匯率更具靈活性,增強了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第一,匯率制度改革使我國的匯率波動區間變寬,意味著我國在資本自由流動程度逐漸提高的背景下,通過放棄匯率穩定的目標而增加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第二,匯率制度改革以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是根據市場價加權平均形成的,是一種浮動的匯率制度;同時,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確定,並規定浮動范圍,是一種有管理的匯率制度,使中央銀行的外匯干預有一定的調控空間,擺脫了為穩定匯率而在外匯市場上買入(賣出)外匯,從而被動地增加 (減少)基礎貨幣投放的困境,提高了我國貨幣政策的主動性。第三,浮動匯率制下,調節利率對國際收支產生的影響,可以通過匯率波動來進行反向平衡,從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五)利率市場化進程影響了利率調整工具的效果

利率市場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指在政府的指導下,利率水平由市場主體行為及市場資金的供求決定。2004年10月29日,中央銀行宣布徹底放開金融機構(不含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的上限;允許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利率在不超過各檔次存款基準利率的范圍內下浮,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實現了"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美國從1982年到 1986年用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美國的利率市場化過程實際上就是關於存款利率上限"Q條例"逐步取消的過程。我國目前的存款利率仍有上限限制,同時貸款利率有下限限制,非市場化的利率機制制約了利率調整工具的效果。要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仍需要商業銀行定價能力的提高、金融市場的完善及利率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首先,利率市場化將使商業銀行獲得更大的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自主定價權,商業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是利率市場化的前提條件。在利率由官方制定的條件下,商業銀行只能被動接受央行統一確定的貸款利率及其浮動范圍,沒有利率定價權,利率管理比較簡單;而在利率市場化以後,商業銀行必須根據資金市場的供求狀況、自身的成本以及信貸客戶的信用情況來制定適合的利率,利率定價能力將成為商業銀行經營與發展的關鍵。利率市場化的趨勢將是貸款利率下降而存款利率提高,也就是說,銀行的存貸款利息差將縮小。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比較單一,存貸款業務占絕大比重,利息差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主要的盈利模式。利率市場化後,存貸款利率將由資金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變動頻繁且可預見性差,必將引起銀行的成本、收益不確定性增加,加大銀行經營風險。市場化的利率會使商業銀行面臨重新定價風險、基本點風險、收益曲線風險和內含選擇權風險。根據不同的利率風險,商業銀行可以選擇表內管理方法和表外管理方法以及資產證券化技術等利率風險管理技術。正確的利率定價管理是利率風險管理的基礎,是立足於數據處理基礎上的分析技術與決策藝術的結合。因而,商業銀行的定價能力就成為利率市場化的微觀基礎,對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的穩健運行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以間接融資為主的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需要商業銀行定價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其次,市場化的金融市場是利率市場化的基礎條件。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首先引起官方利率的變化,貨幣市場短期利率隨之變動,然後貨幣政策的傳導主要以發達的金融市場為依託,貨幣市場利率通過各個市場之間高度的相關性和利率期限結構的調整,影響長期利率,然後通過各種傳導途徑最終影響總需求。在我國的利率體系中,目前實際被管制的主要是銀行存款利率。從各國經驗看,所謂利率管制,主要就是指存款利率管制。穩定的存款利率有助於穩定存款,進而穩定貨幣供應,同時,穩定存款事實上還是穩定支付清算的基礎。在發達國家,存款利率市場化一般是通過"脫媒"過程來推動的,也就是說,利率市場化以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充分發展為前提條件。我國同樣需要在金融市場上創造更多的工具和服務來逐步替代銀行存款,逐步推動整個利率市場化。在我國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市場中,銀行貸款是企業主要的融資渠道,股權融資只佔很小部分。只有資金在市場中的份額足夠大、市場化機制佔主導地位的時候,利率市場化改革才能最終完成。
最後,利率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是利率市場化的輔助條件。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利率市場化加快時期,也是利率風險增大時期,各種利率風險管理工具也就應運而生。我國金融市場中的利率,除企業債外絕大部分都已經市場化。銀行體系的利率是半市場化的,存款利率還有上限管制。我國目前的國債現貨市場利率已經完全實行了市場化,國債招標發行利率的下限也已取消,這使債券市場利率,特別是長期利率波動十分頻繁。利率波動使商業銀行等持有大量債券的金融機構承受著巨大的利率風險,為債券期貨的套期保值交易提供了強烈的內在需求與前提條件。同時,對於投機者而言,價格的波動性提供了賺取價差的機會,利率市場化會吸引投機者參與國債期貨交易。利率衍生產品的推出為利率的變動提供了避險工具,反過來促進了市場化利率的形成,有助於利率市場化的推進。

作 者:盧慶傑
出 處:金融與保險
經濟類別:財經政策
庫 別:國內論文子庫

相關文章
關於當前貨幣政策的八點看法 (2007-04-27)
目前的貨幣政策不會導致通縮 (2007-04-26)
貨幣與貨幣政策:1999~2006年歐洲央行經驗回顧 (2007-04-26)
不控制新增流動性進入,貨幣政策將無功而返 (2007-04-24)
貨幣政策的供給效應與我國現階段的宏觀調控 (2007-04-23)
貨幣政策應防止出現過高資產泡沫 (2007-04-23)

版權所有:中經網數據有限公司

『伍』 股票窗口指導什麼意思

窗口指導(moral persuasion/window guidance)窗口指導概述窗口指導:是指中央銀行通過勸告和建議來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行為,屬於溫和的、非強制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是一種勸諭式監管手段,指監管機構向金融機構解釋說明相關政策意圖,提出指導性意見,或者根據監管信息向金融機構提示風險。窗口指導是監管機構利用其在金融體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引導金融機構主動採取措施防範風險,進而實現監管目標的監管行為。窗口指導的產生窗口指導產生於50年代的日本。這是由當時特殊的條件所決定的:

①日本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比一些西方國家高,因而日本銀行更注重對信貸量的控制;
②由於歷史和傳統的原因,日本政府和金融當局更傾向於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控制;
③日本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在戰後較長時期不甚發達,利率的杠桿作用受到抑制,銀行信貸是佔主導地位的融資方式,因此,英、美等國家中央銀行傳統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在日本缺乏有效的市場運行基礎。窗口指導的目的實行窗口指導的直接目的是通過調控貸款資金的供求以影響銀行同業拆放市場利率;間接目的是通過銀行同業拆放市場的利率功能,使信貸總量的增長和經濟增長相吻合。日本銀行利用其在金融體系中所處的中央銀行地位和日本民間金融機構對其較大的依賴關系,勸告它們自動遵守日本銀行提出的要求,從而達到控制信貸總量的目的。有時,窗口指導也提出民間金融機構的貸款投向,以保證日本經濟中重點傾斜部門的資金需要,達到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窗口指導特點以限制貸款增加額為特徵的窗口指導,作為一種貨幣政策工具,雖非法律規定,只是勸告性指導,但由於這種指導來自享有很高信譽和權威的中央銀行,實際上帶有很大程度的強制性。如果民間金融機構不聽從指導,盡管不承擔法律責任,但最終要承受因此帶來的其他方面的經濟制裁。中國的窗口指導在中國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政策工具中,沒有明確的窗口指導這一說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也有類似的做法。由於中國的公開市場業務還不成熟,法定準備率和中央銀行貸款利率的作用又有限,貨幣政策的最主要工具是信貸的計劃管理。而信貸計劃管理是與窗口指導密切相關的,窗口指導的做法貫穿在中國人民銀行對國家專業銀行的整個信貸計劃和資金管理過程中:
①中國人民銀行在審批專業銀行上報的信貸計劃時,也規定專業銀行年度和季度的信貸最高限額;
②對專業銀行信貸投向提出建議,指導信貸結構的調整;
③根據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及時提出信貸資金管理的具體措施。
中國人民銀行對專業銀行進行窗口指導的特殊形式,是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之間的行長聯席會或業務部門之間的碰頭會制度。
自1987年以來,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建立了比較穩定的聯席會與碰頭會制度。行長聯席會或業務部門碰頭會平時根據需要不定期舉行,在經濟活動高峰期的第四季度則往往每旬舉行一次。在上述會議上,專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報告即期的信貸業務進展情況,中央銀行則向專業銀行說明對經濟、金融形勢的看法,通報貨幣政策的意向,提出改進專業銀行信貸業務管理和調整信貸投向的建議。雖然聯席會或碰頭會採取溫和的道義勸告方式,指導性政策建議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專業銀行通常都能接受這些建議或勸告,成為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及時互通情況、貫徹貨幣政策的有效途徑。中央銀行和專業銀行除總行一級外,各級分行也建立了具有類似作用的聯席會和碰頭會制度。

『陸』 簡述貨幣政策工具中的窗口指導。

你說的是貨幣政策裡面的貼現窗口嗎
貼現窗口是央行向銀行開放提供的一種有限的且只滿足其臨時流動性需求的業務,一般為銀行的最後資金渠道,銀行以短期的國庫券、政府債券和商業貸款等作抵押從央行借入資金。借入資金的利率即為貼現率,由央銀設定,一般低於銀行從其他渠道獲得的短期資金成本。央行通過貼現窗口上調貼現率,可規范銀行的借款行為,約束銀行的粗放式借款行為;反之下調貼現率則是鼓勵銀行借款。貼現率會決定短期利率,同而控制貨幣供給

『柒』 新股發行的新股發行的發展

據證券時報網報道,《中國證監會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6月21日結束徵求意見,但時至今日正式版依然「只聞樓梯響」。據了解,「難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方反應激烈、建言爭議很大。梳理可見,主要集中在招股說明書預披露如何平衡提高透明度和保護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IPO)是否可以試行儲架發行、業績下滑處罰重保薦輕發行人以及鎖定期與二級市場股價掛鉤是否與市場化相矛盾等方面。
一是招股說明書預披露如何平衡提高透明度和保護發行人。徵求意見稿中,招股說明書預披露大幅提前被認為對震懾造假行為作用巨大,市場普遍持贊同觀點。不過,券商則結合發行人體驗給出了不同看法。有券商認為,招股說明書預披露提前是把「雙刃劍」,提高透明度的同時,也給發行人帶來了很多的工作量,同時披露的內容過多過細,會使競爭對手、客戶和供應商獲得發行人較多的信息,影響發行人的生產經營。由此建言在提高透明度的同時還應該兼顧考慮對發行人合理權益的保障。
二是IPO是否可以試行儲架發行。IPO發行方式是歷次新股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歷史上市值配售、窗口指導等方式都有嘗試。在本次反饋意見中,有券商建言IPO是否可以試行儲架發行,再融資是否可以試行閃電配售。
所謂儲架發行制度,即一次核准、多次發行的再融資制度。該制度被認為有助於改變發行人信息披露的利益動機,加強全過程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當發行人信息披露存在瑕疵時,直接導致的後果是下一次發行成本的大幅提高,甚至關繫到合格發行人資格的保留與否。由於「儲架」為發行人提供了持續再融資的長期利益,可以有效引導發行人及時披露相關信息,規避謀取短期利益的不理智行為。而所謂閃電配售,即在召開年度股東大會時即授權董事會可擇機非公開發行不超過現行股份20%比例的股票。此後發行人可根據實際情況在發行價確定的基礎上隨時進行增發或配售,增發和配售的股份即可上市流通。引入「閃電配售」方式,可以縮短非公開發行的周期,減少發行價格提前泄露而造成的股價異動。
不過據了解,當前監管部門對此建議的態度是,再融資未來可以試行儲架發行方式,但IPO目前來看是不會實行的。另外,閃電配售在再融資方面與儲架發行有一定的替代關系。未來再融資的定價會更具有彈性和更市場化。
三是業績下滑項目處罰中重保薦輕發行人引爭議。對於業績下滑公司,徵求意見稿中對保薦機構明確了處罰標准。該條款引起了券商保薦機構的不平,認為在對於業績下滑項目的處罰上,對保薦機構進行了暫不受理等處理措施,但是對發行人沒有相應的處罰條款,有可能會導致發行人和保薦機構在信息披露時的矛盾和摩擦,不能客觀披露真實的業績風險。而此前坊間也認為,徵求意見對於該事項的處罰存在重保薦輕發行人的問題,給市場以發行人粉飾業績、造假上市的違法成本過低印象。
四是董監高設鎖定期與二級市場價格掛鉤被指有違市場化。券商認為,控股股東、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鎖定期滿後減持和二級市場股價相掛鉤是否與市場化發行的初衷相矛盾。限售股東限售期滿後減持是遵循設定的「游戲規則」,強制與二級市場價格掛鉤對已經解禁的限售股東來說有失公平原則。
關於大股東持股意向透明度的條款,券商也認為存在操作上的疑問,建議監管層明確該如何披露,公開發行前持股5%以上股東的持股意向及減持意向的時間期限到底是指多長時間范圍內。
2015年11月27日證監會晚間發布《證監會進一步規范發行審核權力運行》。文件規定,在正常審核狀態下,新股發行的審核時間不超過75天。即從受理到召開反饋會不超過45天,從發行人落實完畢反饋意見到召開初審會不超過20天,從發出發審會告知函到召開發審會不超過10天。對此,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為,從理論上,如果項目准備充分,上述進程「無縫鏈接」,那麼新股審核到發行最快只要75天。
對此,有專家發布報告解讀稱,上述觀點是錯誤的。按照新規定,假設有兩輪反饋,從受理材料到發審會召開基本上要6個月。其中第一個環節,從受理到召開反饋會不超過45天;第二個環節差不多是三個半月(假設是兩輪反饋:1個月+20天+1個月+20天),按照規定投行在拿到反饋意見一個月之內必須上報反饋材料,新規中從發行人落實完畢反饋意見後到召開初審會不超過20天;第三個環節初審會到發審會告知函一般是1-2周;第四個環節10天。第五個環節為核准拿批文,這次新規定裡面沒有對此給出時間周期。但是相較於之前,審核速度的確是提速了、周期縮短了,例如在2012年發行較為順暢的年份,審核也基本上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捌』 央行窗口如何指導銀行投信用債

2018年7月18日,央行窗口指導銀行,將額外給予MLF(中期借貸便利,業內俗稱「麻辣粉」)資金,用於支持貸款投放和信用債投資。業內表示,央行和銀保監會的此次疏導是結構上的精準發力,都是將資金引導到目前融資較難、資金較緊的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

數據顯示,6月新增社會融資11800億,同比大幅少增5918億;1-6月新增社融累計91000億,同比也大幅少增20684億;截至6月底,社融存量同比增長9.8%,較上月底下滑0.5個百分點,再創有該項數據記錄以來最低水平,更是首次低於同期名義GDP增速。

央行還表示,對於信用債投資,AA+及以上評級按1:1比例給予MLF,AA+以下評級按1:2給予MLF,要求必須為產業類,金融債不符合。也就是說,此次窗口指導鼓勵銀行增配較低信用評級信用債。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央行指導銀行增配低評級債券,主要也是源於今年以來債券市場風險增大,信用債違約情況增多,在這種情況下高評級債券和低評級債券的信用利差不斷擴大,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情況,「AAA大家拚命買,AA+以下的大家都不去買」。央行通過窗口指導要求銀行增持低評級債券,有利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通過債券市場進行融資,緩解這些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18日,已有28隻債券出現違約,涉及債券余額289.27億元,對應15家發行主體。從發行主體看,有7隻違約債券發行時的發行主體評級在AA+以上;從債券本身評級看,發行時債券評級在AA+以上的違約債券有3隻。此外,債市流動性不斷下降,今年以來已有超過300隻債券推遲或者取消發行。

「不是說要把整個債市搞上去、把整個流動性提高上去,政策的核心是要把資金更多地引導到實體去,尤其是小的民營企業」。曾剛表示。

九州證券前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此次央行對於信用債投資的支持,並不意味著央行對信用風險進行擔保;換而言之,如果出現違約事件,基本上不存在央行對違約部分進行兌付的可能。「該政策的核心目的,是鼓勵銀行將流動性用於信用債投資,但究竟是否投資,投資多少,信用風險與收益之間如何取捨,取決於各家銀行自己。」

董希淼表示,銀行業應加強對已授信企業的風險排查、跟蹤和提前預警,並提前制定風險處置預案,有效防範信貸違約風險,減少新增不良貸款規模。

閱讀全文

與再融資窗口指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收藏紙幣價格 瀏覽:918
Gcp矽谷融資 瀏覽:244
貴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瀏覽:127
涉及到金融營銷的金融機構有 瀏覽:307
上汽大眾退金融服務費 瀏覽:744
國元證券怎麼激活手機交易 瀏覽:473
華為鏡頭股票 瀏覽:204
標准外匯正規嗎 瀏覽:525
海絲雲交易 瀏覽:877
四川天府交易所1066會員 瀏覽:752
上證50杠桿 瀏覽:437
我國發展利率期貨研究 瀏覽:745
理財非保本浮動收益安全嗎 瀏覽:512
華安證券手機版下載交易 瀏覽:556
買銀行理財可以辦信用卡嗎 瀏覽:262
疫情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瀏覽:926
2018年浦匯外匯出金問題 瀏覽:728
000158常山股份到底是怎樣重組 瀏覽:479
高頻交易存在的風險 瀏覽:350
滬深今日交易提示 瀏覽: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