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企業存在融資需求時,為什麼首先選擇內源融資
成本及控制權因素
2. ppp模式財務計算中內部收益率怎麼是負值
可能因為前期工作不夠充分,根據模式的不同,對回報率的測算過低導致無法覆蓋相應的融資付息等問題。
3. 內部融資率是什麼意思
內部融資:即將自己的儲蓄(留存盈利和折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
根據定義理解,應該是企業內部投資的比率,反映企業的融資能力。
4. 怎樣算內源融資額
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折舊
5. 如何應用國泰安資料庫或者東方財富得出一個企業的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比例
外源融資(external financing)外源融資是指企業通過一定方式向企業之外的其它經濟主體籌集資金。外源融資分方式包括:銀行貸款、發行股票、企業債券等,此外,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融資租賃在一定意義上說也屬於外源融資的范圍。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融資方式總的來說有兩種:一是內源融資,二是外源融資。外源融資是指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儲蓄,以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單純依靠內源融資已很難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外源融資已逐漸成為企業獲得資金的重要方式。
6. 什麼是內源性融資
內源融資是指公司經營活動結果產生的資金,即公司內部融通的資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舊構成。是指企業不斷將自己的儲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舊和定額負債)轉化為投資的過程。
內源融資對企業的資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風險的特點,是企業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內源融資是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是企業資金的重要來源。
企業融資方式大體上可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兩類。不同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是企業在一定的融資環境下理性選擇的結果。市場經濟中企業融資主要是選擇適宜的資本結構,又稱融資結構。
企業資本結構是指企業的不同資金來源渠道之間,以及通過不同來源渠道籌集的資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比率關系,包括總資產與負債的比率、不同股東持有的股本的比率、不同債務之間的比率等。
(6)內源融資率為負數擴展閱讀
內部融資的優點
1、自主性
內部融資來源於自有資金,上市公司在使用時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只要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批准即可,基本不受外界的制約和影響。
2、融資成本較低
公司外部融資,無論採用股票、債券還是其他方式都需要支付大量的費用,比如券商費用、會計師費用、律師費用等。而利用未分配利潤則無需支付這些費用。因此,在融資費用相對較高的今天,利用未分配利潤融資對公司非常有益。
3、不會稀釋原有股東的每股收益和控制權
未分配利潤融資而增加的權益資本不會稀釋原有股東的每股收益和控制權,同時還可以增加公司的凈資產,支持公司擴大其它方式的融資。
4、使股東獲得稅收上的好處
如果公司將稅後利潤全部分配給股東,則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相反,少發股利可能引發公司股價上漲,股東可出售部分股票來代替其股利收入,而所繳納的資本利得稅一般遠遠低於個人所得稅。
7. 內源融資一般占企業融資多大比例較為合理
這個我有些模糊,但是是不是可以去金融公司問一下呢?
8. 內源性融資比率為負是什麼原因造成
我國企業仍缺乏尋求內源性資金的熱情,探尋其中的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方面:
(一)國有資本的產權界定不清晰。由於國有商業銀行與國有企業的產權均屬國家,銀企之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債權債務關系,不必擔心因不能按時償債而對自身的信譽與生存發展的威脅,因而沒有還款的內在壓力和自我約束能力,本應成為硬約束的銀行債務在我國卻變成了軟預算約束。同樣由於國有資本的產權界定,融資成本本應很高的股權融資卻因其約束較少且實際成本低廉而成為我國上市公司最為偏好的融資方式。因此,我國企業在融資結構安排上,內源性融資較少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我國上市公司存在委託-代理關系不明確、所有者虛位問題,沒有真正建立起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者之間相互制衡的治理結構,經營者只擁有剩餘控制權而沒有剩餘索取權,容易使經營者產生作出逆向選擇,在融資方式上傾向於選擇外源性融資。
(三)長期低折舊率政策的影響。我國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選用有著嚴格規定,除某些科技含量較高、技術進步較快的行業可採用加速折舊方法外,一般都必須採用平均年限法。而且,我國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較長,如1978年~1995年,我國國有企業固定資產平均折舊率在5%左右,這意味著固定資產使用年限長達近20年。這使得我國企業折舊計提嚴重不足,內源性融資能力有限。
9. 如何知道一個公司的內源融資比例
內源融資是指公司經營活動結果產生的資金,即公司內部融通的資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舊構成.是指企業不斷將自己的積累(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舊和定額負債)轉化為投資的過程。
內源融資理論從資本結構的「MM理論」發展而來。基於不對稱信息對融資結構的影響,企業融資的優選順序是:內部融資、債務融資和股票融資。
至於內源融資比例,按照定義進行計算即可!
10. 內源融資的利益
拓寬企業債務融資,有利於企業治理結構優化。對於企業家來說,最難的是尋找到既忠誠又能乾的經理人,其中的問題之一是激勵機制。企業家通常採用股票期權來激勵經理人。在此基礎上,如果增加企業負債,經理人會具有更大的激勵。其影響機制通過一個簡單的模型表述更為直觀。假設企業股本分為集權股(a)和經理股(b),總股本為a+ b,經理所佔的股份為b/(a+b),公司的債務融資金額為m,同時公司的資產收益率為q,債務利息率為p(通常情況下p≤q),則經理人的股權收益率為: ∏=b/(a+b)[(a+b)×q+m×(q-p)]=b×q+b/(a+b)×(q-p)×m
從中可以看出,隨著企業債務融資量m的增加,經理人的股權收益也趨增。運用破產理論來分析,企業債務增加,其破產概率將會加大,經理人要保住現有職位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
如果企業通過銀行信貸獲得債務融資,銀行作為債權人,承擔著貸款風險。那麼,銀行有可能為了自身資本的安全而參與到企業投資決策或企業監督中,典型的如日本治理模式所採取的主銀行制。這樣,便存在一種外在壓力迫使企業優化自身治理結構。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銀行必須是產權明晰的銀行,其治理結構應該是健全和完善的。
股權融資
通過股權融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稀釋,外部力量的引入有助於企業治理結構的優化。在集權股稀釋的過程中,企業利用股票市場的籌資功能,為企業融通永續發展的資金,可以極大地增強競爭實力。同時,企業受到外來的監督和約束,為健全企業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條件。此外,可以通過證券市場變現自己的股權,從而為成員退出企業提供製度平台。比較而言,股權融資的前提是發育健康和監督到位的證券市場,而且應該是內源融資和債務融資機制發育相對成熟之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