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互聯網醫療:你認為是泡沫還是轉機說說你的理由
和往年一樣,2015馬上就從我們手裡溜走。對移動醫療的參與者和關注者,這一年又跟往年不一樣,從喧鬧的年頭到稍顯清冷的年尾,有太多事件和經歷值得記述。
2014是移動醫療元年,因為很多人是在這一年才聽說這個詞或剛動了試水的心思。
2015各路豪傑從心動變成行動,用自己最美好的姿勢試圖推開醫療塵封的大門。不管平穩落地還是摔個跟頭,都懷著一顆努力過的心。
我有幸借獨角獸工作室的平台一年中實地拜訪了近三十家創業公司,深談了近百個投資人創業者,調研了解過一百多個創業項目,忍不住想對移動醫療來個全面的年終總結。
2015年的移動醫療太多姿多彩了,來比賽的、押賽道的、看熱鬧的還是潑涼水的,都可以找到自己鍾愛的劇情,再得出自己預設的結論。想用幾句簡單的話展現移動醫療酸甜苦辣鹹的一年,難免得罪一大批觀眾,我還是借2015年熱賣的五部電影來請各位對號入座吧。
速度與激情
只有這部電影才能配得上2015年移動醫療的熱鬧,感謝2014年融資成功的三甲公司,感謝國家的互聯網+政策,從幾乎無人關注到3000多款醫療APP上線只用了一年多,這只有大煉鋼鐵的熱情才能比得上。
掛號預約、網路問診和慢病隨訪是最火熱的創業門類,幾百個叫 XX醫生的APP能把你徹底繞暈。光糖尿病一個領域,獨角獸工作室就發現了50多款活躍APP。還有好多公司處在萬事俱備,只差程序員就可以開工的狀態。
跟醫葯沾不沾邊的都進來做移動醫療,誰讓我們都有關心人類健康的情懷?醫療是3萬億的盤子,算上大健康就有8萬億,難怪有仁和葯業定增十幾億押寶醫葯O2O,有平安自雇幾百名醫生專職做網路問診,有滴滴打車推出醫生上門,有掛號網獲得數億美金的天價融資,有馬雲喊出三十年後讓醫生失業。
誘惑和恐懼,讓大家都深深地記住了移動醫療。
不可思議
看了一年的移動醫療,我只能說有太多地方很奇妙。衛計委51號文規定網上不能做醫學診療、公立醫院朝南坐、醫保不給疾病預防買單、醫生無法自由執業和優質醫療資源供不應求的現狀,都決定移動醫療剛出生就營養不良。缺少可穿戴硬體和商保支持,移動醫療在患者那裡也沒討到便宜。
雖然做移動醫療很多,但能做的領域還非常少,大家自然少不了互相學(chao)習(xi)。很多APP號稱有N萬醫生或幾百萬患者使用,但看看身邊的醫患又好像沒人在用。很多公司敢從三五十人一年內膨脹到三五百人,沒有盈利沒有收入甚至看不到收入在哪,支撐信心的只有VC的錢和不知真假的運營數字。業界都認為某家名字里有個水果的公司恐怕明年會率先倒下,希望它到時候不要連累太多人家就好。
分歧者
一邊創業熱火朝天,一邊用戶冷眼旁觀;一邊說互聯網+醫療好,一邊說醫療+互聯網才是正道;一邊說移動醫療代表未來,一邊說移動醫療沒有未來。
移動醫療在2015年出現前所未有的分歧:一篇匿名文章就可以幾乎「說倒」移動醫療的標桿——春雨醫生;熱心「醫療信息化」的王杉院長跟力主「醫療去中心化」的張銳在一場對話中互相打斷18次;中國最大的移動醫療公司——網路跟它最大的金主——莆田系民營醫院為醫療廣告矛盾公開;有人說移動醫療剛開場,有人就唱移動醫療進入下半場;去年底投資人還非移動互聯網不投,今年底就變成沒有醫療收入不投。
移動醫療有人看好,有人唱衰,沒有一個理論能服眾,沒有一個模式能走通。
夏洛特煩惱
創業小公司起步艱難,移動醫療領頭羊也煩惱多多。雖然掛號網一氣融了4億美金,等於幾百家小公司的天使投資總額。但是線上流量無法變現,掛號也難以收到錢,春雨醫生、丁香園和掛號網紛紛辦起線下診所醫院,好大夫從分診延伸到隨訪,阿里健康醫葯電商業務受挫後轉型雲醫院和在線醫療還是不叫座,騰訊承認不懂醫療,就投資它認為能連接醫療信息和醫患的公司,一口氣在杭州就入股三家,據說小馬哥還想給幾家劃分地盤,不要自相殘殺。
火星救援
創業者都是打不死的小強,也沒有時間關注別人的想法,就像被遺忘在火星的馬特.迪蒙,只有自己拚命找到點可憐的資源才能熬到別人來救你。
移動醫療跟商業保險合作是下半年的熱點,「退糖鼓」和「騰愛糖大夫」都已經正兒八經玩起來,阿斯利康、賽諾菲和輝瑞都跟移動醫療深度結盟,都想借對方的體溫度過難挨的行業冬天,魚躍、樂普和福瑞索性自己做移動醫療,不就是做個APP嗎,誰說葯企的程序員就不能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呢?
國家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緊閉的醫療大門好像有打開一條縫的苗頭,VC不想投資個醫生集團都不好意思出門跟人打招呼。國家剛鼓勵實現分級診療,立馬涌現一批做轉診飛刀的公司, 「責任醫療組織」「整合醫療」和「凱撒模式」也張口就來。
為移動醫療打基礎的信息化項目沒有贏得足夠多的關注,無論是提倡醫療數據標准化與公享的OMAHA聯盟,還是蘋果research kit首批邀請宣武醫院項目入駐,或是首家雲醫院在寧波和首家互聯網醫院在烏鎮,或是西安盈谷與中國電信合作的「影像雲」工程,它們的巨大熱量將在未來幾年得到釋放,驚天動地也未可知。
如果把醫葯電商也算移動醫療的延伸,這是年度大戲中最吊胃口的橋段。總說要來,總是不來,大家早已屯好重金,連國葯上葯這樣超級選手都早早跟360、京東聯手,就等政策發令槍響。葯企的未來很煎熬,醫院的利益不會放,患者的習慣難以改,醫葯電商好處咱走著瞧!
還是這句話:不管你喜不喜歡2015年移動醫療,它的故事和表演都有聲有色。你可以懷疑移動醫療,但置之不理就會錯過一場好戲。
2016中國經濟有眾多懸念,結構調整才能平穩著陸,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才會有新產業生根發芽。移動醫療的價值會不會水落石出?移動醫療會屍橫遍野還是高歌猛進?哪些公司會變成移動醫療公認的獨角獸?你可以預設自己的答案等明年來檢驗。
❷ 養活一款app要"燒"多少錢
融資多在中早期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APP領域,天使期和A輪的累計融資比例達到三分之二。
去年至今,不斷有現象級APP涌現。紅極一時的包括魔漫相機、臉萌、圍住神經貓和足記等,不僅口碑極佳,還惹得投資人擠破門檻。
它們大都來自草根團隊,因此更加激發了APP的創業熱情。
數據顯示,App Store在2008年7月上線之初,APP數量只有500多個,同年10月谷歌上線Android Market(現為Google Play)僅有40多個;截至2015年1月,前者的APP數量達到121萬,後者則已突破143萬。
重磅融資消息不絕於耳。
滴滴打車、快的打車、掛號網、豌豆莢、今日頭條、丁香園、挖財網等APP均在2014年獲得了紅杉、軟銀、淡馬錫、IDG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且融資規模在千萬美元之上,排名居前。
投中研究院統計顯示,在2014年,社交通訊類APP獲得融資的案例最多,為95例;本地生活服務類緊隨其後,達到53例;但從平均融資金額來看,這兩個領域的投資熱度雖然高,體量卻較小(融資金額分別為7.5億美元、2.21億美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汽車交通領域,快的、滴滴在2014年的燒錢依然得到了資本市場鼎力支持。滴滴獲得淡馬錫、數字天空技術、騰訊等投資7億美元,快的獲得軟銀中國、阿里巴巴、老虎基金等投資6億美元,促使汽車交通領域融資總額達到17.74億美元之多。
不過熱錢湧入後,APP距離長成參天大樹還很遠。
投中集團針對VC/PE融資輪次分布進行分析後發現,2014年中國APP領域的融資絕大多數案例集中在中早期,天使期和A輪的累計融資比例達到三分之二。
「曇花一現」在APP大爆發的環境中,並不是問題。
「如果一款APP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火起來,並找到賺快錢的盈利模式,即便它活不長久,對市場化的投資者而言有時也並非壞事。」投中研究院分析師王子威稱。
王子威表示,許多項目的投資都處於天使或早期階段,對於VC和戰略投資者而言,更多時候會將其作為一種戰略儲備,少數優質項目可能會實現IPO,其他更多通過並購退出,比如出售給布局意願強烈的BAT等巨頭。
競爭寡頭化
「移動端IM基本被巨頭控制,其他比較活躍的入口,如音樂、視頻等等,也基本變成寡頭之間的爭奪。」
中國APP行業的發展大約始於2010年,隨後經歷了一輪爆發式增長。投中研究院認為,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PC互聯網出身的企業把其PC端業務平行地移植到了移動端;第二個階段,隨著智能手機用戶的增長,多數傳統行業也都開發了APP以順應潮流;第三個階段,較低的進入門檻使APP創業陷入瘋狂,同時O2O模式的興起使APP的移動屬性被發揮到極致。
而目前,APP創業正處於第四階段:資本和巨頭加速入場,APP推廣成本提高,O2O模式燒錢現象嚴重,商業模式需要資本的支持,進入大浪淘沙時代。
2014年APP行業出現投資並購大潮,即BAT在全面深入布局移動互聯網的圈地活動。
據統計,在2014年中國APP領域VC/PE融資案例金額Top 20中,騰訊、阿里巴巴投資的標的企業分別為四家。以垂直細分領域布局舉例,BAT在汽車交通上投資的公司分別為Uber、快的、滴滴;在教育上網路、騰訊分別投資了滬江網、跨考教育等。
「有數據顯示,主流APP的市場格局早在2012年就初步形成。」王子威對新京報記者稱。
他表示,傳統的互聯網企業最早進入,並利用其多年積累的入口和用戶優勢相對比較容易佔領市場。新進入者的門檻越來越高。移動端IM基本被巨頭控制。其他比較活躍的入口,如音樂、視頻、地圖、新聞、支付等等,也基本變成寡頭之間的爭奪。
「剛起步公司很難找到好的切入點,大都在賣創意,抓住的痛點也都是長尾的。有一段時間有需求,過一段時間沒有了。用幾天就卸掉了。」王子威稱。
「泡沫」下的輸家
在O2O領域APP的競爭中,率先找到行業痛點的那個,往往不是最後的贏家。
進入公眾視野的是被資本和巨頭相中的幸運兒,背後則有更多APP創業團隊倒在黎明前。
「O2O的概念是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熱。前面大家根本不清楚怎麼玩,價值在什麼地方,只知道機會多。」家政O2O平台雲家政CEO薛帥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裡面泡沫水分太大,有些根本不是用戶剛需,甚至是偽需求。
「你聽過嗎?還有上門搓澡的APP!」薛帥告訴記者,這家公司現在已經有資本進入,但他本人對此並不看好。
「很多根本沒有需求,都在炒概念,已經陸續被洗掉一批。」薛帥舉例稱,一家專注於做早餐配送的APP在不久前倒下,創始人發出長文總結教訓,物流體系、供應鏈有一大堆問題,「只做早餐太窄了,這一塊完全可以被美團、餓了么等提供早午晚三餐配送的平台整合掉。」
在O2O領域APP的競爭中,率先找到行業痛點的那個,往往不是最後的贏家。
2013年,打車軟體開山者搖搖招車在滴滴、快的雙方強大的補貼攻勢下悄然退出,被迫轉型;2014年,國內訂餐服務鼻祖飯統網陷入倒閉風波,這家公司曾是大眾點評的有力競爭對手;去年年底,美發O2O的代表公司時尚貓倒閉。
上門美發O2O企業時尚貓於2013年7月創辦於北京,當年10月APP上線,據媒體報道,時尚貓在倒下之前已經迅速獲得了兩輪融資。運營數字一度高速增長。
一位美業行業人士解釋稱,時尚貓做不下去的原因在於「燒錢」。「馬太效應在美業O2O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規模和品牌不夠大的話,得不到足夠的融資和資源,也很難獲得資本青睞。」
「美業O2O市場存量、美發師資源有限,除非具有絕對先發優勢,才能以較低的成本橫向拓展、獲取客戶和運營推廣。」該人士稱。
「燒錢」游戲何時了?
薛帥認為,O2O的競爭剛剛開始,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玩家。
被認為「活得很好」的美業O2O河狸家其實一直在燒錢中,一年融資了三次。經過最近一次C輪融資,公司獲得5000萬美元,估值3億美元。
河狸家創始人雕爺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一個月燒過一千五百萬左右」,一個城市的啟動非常耗錢,發過一百塊的美甲券,「這都是干賠」。
有風投的積極支持,河狸家尚無盈利的規劃,先考慮把市場做大。
許多O2O創業者卻不像河狸家這般幸運。王子威告訴記者,2014年APP投資案例雖然還不少,熱度相比2012、2013年時明顯降溫,風投的態度趨向謹慎,「APP創業黃金增長期已經過去。」
「細分領域都已經被分得很細,純粹開發APP想火起來不會有很多好的模式。加上APP沒有壁壘,容易被抄襲,BAT做了很多入口侵蝕。能夠抓住人們心理需求的產品是有,像臉萌、魔漫,不過生命周期都不是很長。」王子威說。
不過薛帥認為,O2O的競爭剛剛開始,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玩家。他表示說,在O2O領域創業一定需要燒錢。
他介紹稱,純線上的APP創業比較簡單,搞一個軟體、游戲,或電商項目,把錢用在線上尋找用戶拉流量就可以了;O2O創業則改變了成本規律——錢的大頭都用在線下。
「O2O本地服務,意味著沒有辦法全國標配,需要逐個覆蓋。融資1000萬,超過50%花在線下。除了擴展用戶、布點、投廣告這些,還要摸索物流體系、建工廠等等。」薛帥稱。
何時能觸及盈利點?薛帥表示,一個細分行業線下資源形成了比較大的壟斷,就開始出現曙光。在此之前,一般會發生慘烈的「價格戰」,家政O2O也不例外。
「當線下該搶的資源都被搶完了,要麼盈利,要麼具備了被收購的價值。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盈利,繼續擴大規模耗死對手直到一家獨大,像美團今天做的一樣。」
實際上,在滴滴、快的兩家打車APP爆發補貼大戰後,美團、大眾點評、餓了么、河狸家等均在各自領域開戰,已經洗掉了一批競爭者。「O2O就是如此殘酷。」薛帥說。
❸ 為什麼隨便一個app就可以獲得千萬融資
因為徵信管理的成功
❹ 有錢分APP項目有泡沫嗎,會不會崩盤
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因為有錢分運作模式是去中心化的,並不是資金盤,不存在崩盤。有錢分算是2019年比較火的項目了,經常在網上看到報道,有著比較新型的商業模式,平台去中心化,直接對接廠家,去除中間商,把利潤拿出來分給消費貢獻者,可以說0泡沫。
❺ 《這一波人工智慧泡沫將會怎麼破滅
作者:PENG Bo
來源:知乎
作為金融前從業人員說一句,其實泡沫是個金融概念,比如O2O泡沫,VR泡沫等等。而例如理論數學理論物理就無論發展多好也不會有泡沫,因為從來就沒人投資(感嘆)。
所以判斷是不是泡沫,不是看學科的發展如何,而是看學科的資金流入。當投資者聽到"人工智慧"就搖頭的時候,泡沫就破滅了。
在這個意義上人工智慧有些危險,因為現在變現似乎是個難題。資本永遠是逐利而短視的,如果只有好玩的結果,沒有能快速變成足夠多錢的結果,不久這個游戲就會無以為繼。
如何盡可能地把成果真正變現,或者讓投資者更清晰地看到變現的道路,而不是畫餅,這確實是AI從業人員此時需要更多思考的問題。
首先刷ImageNet當然不能變現。人臉識別的空間也不大(國內有很多人臉識別的startup,因為夠簡單夠成熟,然而壁壘和盈利能力如何,大家心裡清楚。是的,現在有投資者養著,但以後呢。是的,可以賣給安防公司,但這是當初描述的遠大前景嗎)。只有自動駕駛是稍微靠譜一點的,然後可能到醫療和基因工程,至於語音助手還很遠。自然語言識別好像就只能做炒股機器人了,而翻譯怎麼變現請告訴我(評論里有朋友還奇怪怎麼不能變現,您這個變現不是VC想要的變現)。說起來現在有一個深度學習真正變現了的領域,就是廣告和推薦,但所有需要這個的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團隊,沒有創業的窗口。在模型共享化的今天,許多方面的技術壁壘已經被無限降低,許多所謂AI創業公司都只是拿公開的模型來調而已(然後向投資者大吹技術實力)。
很直接地說:目前看來,AI可能並不足以支撐一個獨立的公司,它更適合作為其它公司的一個部門,或被其它公司收購。如果你做社交APP,做電商,做游戲,做生物,做材料,都可以自己活下去。但做AI,就會有難度。如果你幻想技術授權,或SaaS,你可能最終難免會失望。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資本很沒耐心,之前的波士頓動力大狗機器人看上去是不是也超酷,最後還是要被Google掛牌出售(感嘆)。前幾年許多公司狂招DL人才,怕的是lagging behind,但後來就有點有苦說不出了,因為人太多了,不需要這么多。我調查了一圈,發現Nvidia的股價可能都虛高了,因為大家甚至不需要那麼多顯卡來訓練!看來只能看NVDA能不能開拓好自動駕駛市場。
這有時令人想起生物。所有人都知道生物的前景光明,前途無量,必將改變人類的命運,生物的世紀必有一天會到來,生物已經有無數的應用,無數的盈利模式,而且生物還在日新月異地發展,時不時搞個大新聞。這么看來生物真的很好啊!但是現在有多少人往生物跳呢?繼「生物民工」之後,會不會出現「調參民工」(什麼?調一層十元錢?)?生物的今天是不是人工智慧的明天?(補充:可能90後00後的同學不知道,那時有句話叫"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後來令無數人懊悔不已)
在各位PhD同學和startup工程師陶醉於人工智慧的美好未來之時,請警惕生物的前車之鑒。生物現在依舊是熱門的創業領域之一,只是大家更加理性,因為已經吃過了泡沫的虧。目前DL之所以這么熱,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DL的幾位領軍人物很聰明,在很有意地試圖引導資本(尤其是現在大家都來找國內資本,因為國內資本更多更笨),但資本不會被忽悠太久。
最後說一個我發現的規律,這是一個令人憂傷的故事,就是如果學數學物理的同學都開始涌進某個行業,這個行業就必然會出現泡沫的嚴重化和最終的破滅,就像從前做金融衍生品,後來做APP,等等等等。哎,俺們學基礎科學的就是慘,哈哈。
===========
看到評論好像還是有同學沒明白,最後補充一句:這里的問題在於和生物的情況太像了,都是要研究很多年才能實用化。生物一個小領域活兩三家公司更沒有問題,基因就可以活n家公司。自動駕駛重要,還是治療疾病重要?我覺得治療疾病一點也不差吧。識別准確率進步10%重要,還是癌症5年生存率進步10%重要?好像不能說生物就低一等吧。但是學生物的同學肯定就很郁悶了:憑什麼AI現在就這么熱呢?這時我要說,生物也曾經熱過嘛,大家都有這個過程。
泡沫破滅了之後,也並不是說就沒有人研究,沒有人投資,沒有人創業了,而是回歸理性,成為公司的一個正常部門(比較遺憾的是薪水和就業可能不會像現在這樣好了),而不是一個投資概念,一個炒作題材。就像360老周說的實在:「今天再出來做一個公司,你要不說自己是用深度學習、人工智慧,你都不好意思出來混。就跟前兩年,你要不說自己是O2O,都不好意思去融資一樣,我覺得這個有泡沫的成分。」
❻ 移動互聯網 App 泡沫即將破滅嗎為什麼
互聯網沒錯,大數據也沒錯,錯的是有些人用偏了。互聯網是虛擬的,現在好多公司都在宣傳我們是互聯網創業,我們是大數據,可有幾個是做到接地氣的,互聯網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而且中國政府也不允許互聯網過分的發展!否則虛擬經濟會比房地產泡沫經濟更可怕!!!互聯網+實體服務,才能真正對接消費者終端服務終端!希望可幫到您!
❼ DMMP和APP哪個對聚氨酯泡沫的阻燃效果更好一些
各有優缺點,DMMP在組合原料中容易水解一般只能現配現用;APP作為固體粉末在原料儲存和操作的過程中有一點問題。在氧指數方面DMMP肯定比APP要明顯,在抑煙及熱釋放速率上DMMP不如APP。
❽ 造紙app漿產生泡沫的原因
大田化學造紙色漿消泡劑
由改性聚醚經過特殊工藝復配而成,易溶於
水,特別適用於造紙色漿消泡,產品穩定性好;和有機烴類物質的相容性好,
加入油性體系不影響產品透明度;有一定的流平性能。可在很寬的溫度范圍內
廣泛用於各種惡劣體系的泡沫消去和抑制。
❾ 盈利模式不清晰 APP的「泡沫」會吹破嗎
山寨之風在我國互聯網和IT行業橫行已久,但在APP市場尤為激烈。打開任何一個應用商店,各種版本的捕鳥、捕魚、連連看、鬥地主游戲琳琅滿目,實質內容卻基本一樣。
北京掌上飛魚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饒歡就選擇從游戲入手。捕鳥達人、單機鬥地主、捕魚人生、單機德州撲克等就是饒歡和團隊推出的主要產品。饒歡的合夥人朱金彪說,在起步階段開發這些游戲,「主要是為了賺錢」。
APP基本編碼並不復雜,簡單些的游戲程序一個人兩個月時間就能獨立完成,這讓山寨變得極為容易。「有的公司直接把我們的源代碼反編譯,然後加上自己的廣告條,直接上傳到市場了」。
一般而言,一個APP產品的研發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對於小公司來說,聘請程序員的成本並不高,這也是為何當前APP市場創業者眾多、競爭異常激烈的原因,但隨著應用市場和廣告平台日益標准化,對小開發者來說,門檻越來越高,生存日益艱難。
即使產品開發出來,也並不意味著成功。事實上,比APP開發更難的是後續的運營和推廣。「APP是要養的,這是當下APP研發者的共識。」一名小型手機游戲開發者張明說,「目前互聯網推廣渠道魚龍混雜,而大家最關心的也是推廣渠道。」
而在推廣渠道,泛濫的「水軍」幾乎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據業內人士透露,在APP領域,刷榜是普遍存在的。一款APP如果要刷到前幾頁,需要動用數千「水 軍」共同作業,每下載一次付費幾毛錢,並附帶評論打分等各項服務。要在有影響的應用商店中沖到前列,每天的「刷榜」費用高達幾萬元。
開發成本僅10歐元的憤怒的小鳥,至2012年底已為其開發者Rovio賺了5000萬歐元。這樣的成功在當下中國有可能復制嗎?
「當前APP應用的盈利模式並不清晰,僅靠廣告盈利還是太單一,應該探索多渠道的融資和盈利渠道。」李易說:「歐美的主流商業模式是收費,但是這一套在中國行不通!
對只能依靠APP產品和服務來盈利的創業公司而言,盈利模式不清晰讓不少創業者一次次碰壁。在游戲中插入廣告條和積分條,是國內游戲類APP公司常見的盈利模式。雖然不少APP游戲中有付費會員或付費買游戲裝備等項目,但遠未像PC網游那樣成為其主盈利渠道。
手機游戲APP研發公司一般也不會選擇對用戶收費。朱金彪說:「我們的應用以前在iOS平台上嘗試過收費,但是效果不好。現在我們公司的APP都不收費,主要靠廣告。廣告公司不給錢、扣錢、壓錢,團隊一度面臨著難以為繼的局面,好在我們堅持下來了。」
❿ 移動互聯網 App 泡沫即將破滅嗎為什麼
大的方面說競爭寡頭化我是認同的。(游戲等領域的另說) Apps 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他是移動互聯網上最直接易懂的入口。但是,桌面的 Apps 再多,用戶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 而"去 Apps "的趨勢,正在兩個緯度發生。 1 巨頭控制移動端日活躍的主要入口,並做轉化如果你觀察智能手機的日活躍,你會發現 IM App 非常非常強勢(具體數據欠奉)。而這種強勢必然讓移動端的入口的控制更加寡頭化 - 這個入口是微信控制的。 做個App 就可能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反對仍然可以細分,但是你也必須承認:給你留下的空間會越來越小,而解決問題的難度將越來越大。 2 系統廠家填補,並且為熱門網路服務創造新入口而且,除了巨頭在瓜分移動端的入口,手機廠商也在行動。比如 iOS 最近連續整合了 twitter ,facebook ,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 桌面的 Apps 不再是唯一的移動互聯網入口。這種系統級別的整合能提供更加高效,方便的入口。而且便利上要超越 Apps 。這讓第三方 Apps 更加相形見絀。 oauth 模式僅僅是看起來很美好而已。 (最近的幾次 WWDC 之後,都有第一流的第三方開發者的眼淚在飄) 3 Apps 的思維方式在落伍大廠家,比如微信,會搶占活躍度最高的入口。 手機廠家,比如魅族,利用系統的強大和便利彌補和創造其他入口。 而網路服務廠家,比如微博,也會主推官方客戶端,收緊第三方認證。 很殘酷?但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今天移動互聯網正在發生的現實。個人意見,小團隊的前途更傾向於技術深耕 - 然後展開合作。或者全新的細分領域 - 積累種子用戶和圈子,建立文化。這兩條路,應該說都和 Apps 關系不大了。 移動端的 Apps 僅僅是解決方案之一 - 也許是最重要的 - 但是並非答案。 Apps 背後的技術,或者用戶的維護,產品調整和運營,才是成敗的關鍵。 在運營中不斷進化的技術,或者積累的社區和產品的經驗,才是巨頭或者手機系統廠家無法輕易復制的東西。比如 si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