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社會融資總額增長速度

社會融資總額增長速度

發布時間:2021-10-28 04:14:37

1. 為何GDP未與社會融資總量同行

近年來,隨著直接融資快速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用顯著增強,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大量增加,社會融資總量逐漸替代新增人民幣貸款成為衡量金融與經濟關系的重要指標。一直以來,理論與實證研究均得出社會融資總量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社會融資總量的增加會對經濟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今年以來,在社會融資總量保持迅速增長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卻依然乏力,社會融資總量數據與實體經濟表現出現矛盾,原因何在?我以為有以下幾點。
社會融資總量與實體經濟表現矛盾的原因
首先,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長是相對GDP未來上漲的一個超前性因素。一方面,資金由金融體系流向實體經濟需要一定時間;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資金運用對經濟產生效果更需要相當時間才會顯現。如一些基建項目通常期限較長,投資效果需要長時間才會顯現。今年,受經濟發展周期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影響,GDP增速出現一定回落,但是從社會融資總量這個先前指標來看,預計下半年GDP增速會有所反彈。
其次,社會融資規模的快速增長,並沒有有效傳導到經濟發展之中,並沒有完全流入實體經濟轉化為投資。這又有三種情況:
第一,新增社會融資總量中信託、發債籌措的資金佔比不斷上升,而一些企業正是利用信託、企業債等間接融資形式獲得的資金償還銀行貸款,以新債替換舊債,較多融資用於展期。
第二,金融市場雙軌制使得跨市場套利機會增加,如銀行信貸、信託產品、企業債、民間信貸等收益率間存在較大套利空間,導致一些在融資上存在優勢的企業,將獲得的融資資金進一步放貸、投資金融產品等。這樣,部分融資資金投向了金融市場,而非用於生產性投資,社會融資總量提高,但實際經濟卻未見增長。
第三,經濟下行時期,一些企業對未來經濟缺乏信心,往往選擇「囤錢」觀望,而非增加投資。如房地產業,過去房地產業一直是經濟增長的拉動因素,而目前考慮到政府對房地產調控態度依然堅決,限購措施不斷出台等因素,盡管房地產業獲得大量社會融資,但這些融資實際上也並非增加了投資。
再次,在當前經濟發展放緩、內生動力不足的形勢下,中小企業作為一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其發展成為關鍵。而目前,從社會融資流向來看,更多的社會融資流入了政府融資平台和大型國有企業,基建和地產融資多增的部分佔全部多增量的70%以上,中小企業融資仍然不足,即使獲得少量融資,也會選擇持有現金應對經濟下滑,經營困境依然未擺脫,導致整個經濟發展乏力。
最後,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貨幣流通速度會下降,同樣的經濟增長往往需要更多的融資,這也成為GDP上升不明顯的一個原因所在。
應對「矛盾」的政策建議
對於社會融資總量快速增加而實體增速下行的矛盾表現,筆者有如下政策建議:首
先,解決社會融資總量快速增加,經濟卻依然下行的根本在於確保社會融資全然有效傳導到實體經濟。因此要根據不同融資渠道的資金使用效益,理順社會融資結構,加強資金投向管理,確保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不要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
其次,游離於實體經濟之外的融資規模的增加可能蘊含著較大的金融風險,因此規范社會融資增長總量與結構有很強必要性。如果企業最終沒有將融資全部用於投資和經營,那麼不斷增長的社會融資規模,意味著實體經濟在不斷增加杠桿,而一旦融資渠道被切斷,企業的流動性風險就可能爆發。
再次,堅持不懈地推動深層次結構改革和制度改革。當前中國經濟運行面臨各種考驗,信貸政策異常寬松,企業運行疲軟,實體經濟復甦乏力,經濟持續下滑;通脹有所回落,房價卻節節攀升;需求凸顯低迷,產能過剩非常嚴重等等。種種矛盾與困局表明,中國經濟重新恢復活力面臨巨大挑戰。

2. 股票常識中社會融資總量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哪三個方面

社會融資總量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這里的金融體系為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即,社會融資總量=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賠償+保險公司投資性房地產+其他。社會融資總量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3. 中國m2同比增長率

2020年3月末,廣義貨幣增長率(M2)為10.1%。

「廣義貨幣增長(M2)10.1%,狹義貨幣增長5%」「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7.1萬億元,存款增加8.07萬億元」。今日,央行發布金融統計數據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08.09萬億元,同比增長10.1%。

時隔三年,M2增速再上兩位數。如何看待數據背後的信貸結構、住戶和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人民網金融頻道采訪了多位專家,聚焦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傳導作用。

專家觀點認為,貨幣增速的短期波動,體現了一季度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情況下,金融體系群策群力,加大了對疫情影響的對沖,將有利於支持疫情防控和實體經濟發展。

(3)社會融資總額增長速度擴展閱讀: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高級研究員蔡浩對人民網記者表示,M2增速提高,除了貸款和企業債發行原因外,3月中旬的定向降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貨幣乘數,推升了貸款創造存款的效率。同時,5.16萬億元的社融規模體現了逆周期政策發力。

統計顯示,2020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1.08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多2.47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7.25萬億元,同比多增9608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摺合人民幣增加1910億元,同比多增1669億元。

圍繞3月社會融資規模,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62.24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從結構看,3月末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0.6%,同比高0.7個百分點。

4. 什麼是社會融資規模

社會融資規模(又稱社會融資總量或社會融資總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社會融資總量,就是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年度新增融資總量,既包括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又包括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
社會融資規模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社會融資規模反映的是我國實體經濟從境內金融機構獲得的融資總量,而外匯占款、外商直接投資屬於外部資金流入,因此不應計算在內。
社會融資規模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是增量概念。這里的金融體系為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具體看,社會融資規模主要包括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保險公司賠償、投資性房地產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資十項指標。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創新深化,實體經濟還會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如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等。未來條件成熟,可會將其計入社會融資規模。

5. 社會融資規模是什麼意思

社會融資規模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主要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是增量概念。
拓展資料:
一.金融體系
1.這里的金融體系是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信託、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 從公式來看:社會融資規模=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投資性房地產+其他。 社會融資規模由四個部分九項指標構成:一是金融機構表內業務,包括人民幣和外幣各項貸款;二是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包括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三是直接融資,包括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和企業債券;四是其他項目,包括投資性房地產和其他。 央行表示,社會融資規模數據是綜合了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央行一行三會的數據,給出的一個更全面的衡量指標,每個季度發布一次。
2.社會融資規模(又稱社會融資總量或社會融資總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
3.社會融資總量,就是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年度新增融資總量,既包括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又包括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
二.金融規模
1.社會融資規模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產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產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產業基金投資等。
2.社會融資規模反映的是我國實體經濟從境內金融機構獲得的融資總量,而外匯占款、外商直接投資屬於外部資金流,因此不應計算在內。
3.社會融資規模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是增量概念。這里的金融體系為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具體看,社會融資規模主要包括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保險公司賠償、投資性房地產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資十項指標。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創新深化,實體經濟還會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如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等。未來條件成熟,可會將其計入社會融資規模。

6. 社會融資規模 包括哪些指標

社會融資規模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內量指標。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容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是增量概念。
這里的金融體系為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
具體看,社會融資規模主要包括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保險公司賠償、投資性房地產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資十項指標。

7. 中國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15萬億元人民幣 是怎麼回事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報道,中國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環比急速回落,季節性因素減弱,企業和居民中長期貸款均大幅下降。中國央行同時公布,2017年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1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3166億元。


隨著總新增貸款下降,2月份企業中長期貸款也大幅回落。央行公布,2月份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7314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38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018億元,意味著中長期貸款在總新增貸款中佔比51.4%。

此前1月份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56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433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52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在總新增貸款中佔比74.9%。

同時,隨著調控持續,2月份以住房貸款為主的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也大幅回落,但佔比稍有回升。央行公布,2月份住戶部門貸款增加300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80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804億元,這意味著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佔比為32.5%。

1月份住戶部門貸款增加752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229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293億元,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佔比為31%。去年12月份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4217億元,在當月總的新增貸款中的佔比為40.5%,已較前幾個月大幅回落。

中國央行同時公布,2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1.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2個和2.2個百分點。M2增速低於預期。上述接受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2月末M2增11.4%。

此外,2月末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21.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6.9個和4個百分點。同時,2月末流通中貨幣(M0)同比增長3.3%。


8. 為什麼中國實體經濟對中國保險公司極度不歡迎

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虛實關系」是最重要的關系之一。放在今天,這種理念仍有其現實意義。比如,觀察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是否達到優化匹配,便有很大學問,值得深入研究。——亞夫我國實體經濟過去主要面臨的是發達國家技術和市場壁壘。現在,來自發達國家的金融博弈壓力加大,我國實體經濟需要面對復雜隱形的金融侵入,發展的不確定性上升。金融業應當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為目標,並與實體經濟形成協同發展格局。但目前看,我國金融體系存在自身發展扭曲和與實體經濟關系扭曲的雙重扭曲。房地產的過度繁榮,抑制了內需的有效增長,擠出了實體經濟的投資與信貸供應,提供了錯誤的財富積累示範效應,誤導了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嚴重損害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有諸多表現,而內生動力的不足是制約我國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另外,社會關注不夠,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較大,也制約了我國企業向中高端躍升。劉興國國際金融博弈升級,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壓力加大改革開放以前,因為歷史和意識形態原因,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長期遭受歐美國家的圍堵封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政治經濟交往日益密切,基於意識形態的封鎖已基本解除。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後,更是加快了實體經的繁榮發展。然而,隨著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壯大,一些發達國家對來自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壓力越來越敏感,以至於明裡暗裡採取措施來壓制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以美國為例,盡管美國宣稱樂見一個繁榮強大的中國,但美國力圖藉助金融戰略調整來維持強勢美元地位,維系二戰以來建立起來的美國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主導權,並通過美元周期性的貶值或升值來影響其他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侵蝕競爭對手的實體經濟利益,這一點是不變的。從上世紀的情況看,美國這一金融戰略的運作,先後遭遇了來自日元與歐元的抵制,但基於日美之間的特殊關系與歐元區的鬆散性,美國在金融博弈中先後都取得了完勝。從我國的情況看,由於早期實施的金融管制政策,美國的金融戰略對我國的影響並不顯著,我國甚至較為平穩地化解了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如今,隨著我國金融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美國金融政策的調整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增大。我國不得不以新博弈者的身份,加入全球金融博弈中。而全球金融博弈更趨復雜,博弈後果更加難以預料,尤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難以預測。此前,在金融管制階段,我國實體經濟面對的只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與貿易封鎖。如今,我們還需面對更加復雜和隱形化的金融侵入,這就使得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上升,來自金融博弈的壓力顯著加大。比如,在2008年,美國為轉移其國內次貸危機,引爆國際金融危機,將其國內的次貸危機擴散為全球金融危機,迫使全球金融機構、政府與私人投資者來被動分擔美國金融機構的危機損失。此後,美國推出巨額量化寬松政策和超低利率政策,在增加本國流動性、扶持本國企業發展的同時,通過美元貶值來減輕美國政府、企業或公眾的對外負債壓力。同時通過吹大證券市場資產泡沫,惡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破壞了全球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現在,在美國經濟逐步好轉的情況下,美國又推出量化寬松退出策略,以刺破泡沫的方式誘發其他國實體經濟的全面崩潰。美國主導的金融博弈正在影響其他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遭遇了重重困難,這是當下的中國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金融體系扭曲,偏離服務實體經濟軌道一國的金融體系承擔著為實體經濟輸血造血、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功能,金融發展應當以更好服務本國實體經濟為目標,並形成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格局。但目前看,我國金融體系存在兩方面扭曲問題:自身發展扭曲、與實體經濟關系扭曲。具體來看,我國金融體系存在五大扭曲現象。一是金融服務價格扭曲。銀行利率管制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高收益之間不對稱,民間金融、影子銀行的融資價格與商業銀行的融資價格呈現雙軌制。二是需求與供給扭曲。公眾投資理財意識覺醒刺激金融產品需求蓬勃增長,但金融產品供應不夠豐富,投資理財工具選擇有限。三是金融資源分布扭曲。銀行業資產占金融市場總資產的近85%,而保險、基金、證券、租賃、信託等非銀金融機構的發展滯後;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例,以及金融資源在不同金融行業間的規模和服務水平,均顯不對稱。四是金融市場主體行為扭曲。部分資金需求方對資金的價格信號反應極其遲鈍;普遍存在實體企業脫實入虛、投資金融資產的現象;金融產品內容創新缺乏,形式創新卻大行其道。五是金融市場相對封閉發展。受嚴格的金融管制約束,我國金融體系不能藉助外部競爭機制來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自我完善的壓力與動力不足;盡管國內融資成本高企,但實體經濟不能自主使用境外低成本金融資源。受金融扭曲影響,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關系也日益被扭曲。盡管社會融資余額持續快速增長,2014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22.86萬億元,是2002年末的8.27倍,年均增長19.3%,已經相當於2014年我國GDP的近兩倍,其中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已經高達81.68萬億元;但融資難與銀企關系緊張卻是實體企業的普遍感受。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扭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金體外循環。盡管社會融資余額高企,2014年全年增加9.78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但企業資金緊張狀況並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大量信貸資金在實體經濟體外循環,已是不爭的事實。2014年末社會融資余額中約有2/3進入了實體經濟,比2013年末有所下降。二是融資成本高於基準利率。目前我國企業綜合加權貸款成本遠高於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除了部分大型國有企業能夠獲取優惠貸款外,廣大中小企業為了取得貸款,往往只能被動接受銀行的苛刻條件,並支付利息以外的額外成本,大量中小企業的綜合貸款成本已經超過15%,甚至20%。那些無法從銀行取得貸款支持的中小企業,不得不以更高的融資成本向非銀行金融機構籌措發展所需資金。三是創新目標異化。金融機構過度強調對利潤的追逐,而忽視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要求;創新成為牟利手段,而不是為了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近年來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出,沒有一個是以降低融資成本為目標的,也沒有在客觀上帶來融資成本事實上的下降。相反,金融機構套利業務和理財、信託等通道業務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企業融資成本。房地產發展過度阻礙了實體經濟發展1978年,我國房地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只有2.2%;20世紀的90年代,這一比重基本上都維持在4%以下。21世紀初房地產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4%以上,2008年以後這一比例進一步躍升至5%以上。2014年我國房地產業GDP絕對額38167億,已經相當於GDP的6.0%。房地產雖然從來都沒有被政府正式列作支柱產業,但卻在事實上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二級產業。加上與之相關的服務業、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房地產對我國GDP的貢獻已經超過10%。與之相對應的是,房地產業投資與貸款余額以更快速度持續增長。2000年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4984.1億元,2014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已經達到9.5萬億元,年均增速為23.5%。2014年末,主要金融機構及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外資銀行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17.4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全年增加2.8萬億元,同比多增4055億元,增量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28.1%。無論是投資增速,還是新增貸款或貸款余額增速,房地產業均高於實體經濟部門。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嚴重損害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些損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抑制了內需的有效增長。目前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高達15倍,遠高於一般認為的3-6倍的合理區間。畸高的房價收入比迫使居民將收入用於支付所謂剛性需求的住房購置成本,同時不得不抑制其他消費需求。我國內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可能並不在於收入偏低,而是由於房價和被動儲蓄傾向過高。消費需求的不足,向上傳導的結果則是實體經濟部門的產能過剩加劇,持續發展動能被進一步削弱。二是擠出了實體經濟的投資與信貸供應。房地產業投資的高速增長,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了明顯的投資擠出效應;這一方面是由於投資總量的有限,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投資羊群效應作用的結果。由於大量信貸資金被投放給受益於行業整體繁榮的、低風險的房地產業,需要信貸支持的實體經濟部門融資難度與融資成本持續上升,實體企業發展明顯受阻。三是提供了錯誤的財富積累示範效應。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相應帶來了房地產開發商財富的快速積累。2014年胡潤中國百富榜中,有20%的富豪們的財富積累來自地產。房地產業的高盈利能力與財富積累能力,誘導著資本進入房地產投資領域。110多家中央企業中,有多達94家企業涉足房地產投資;民營大企業中,也鮮有不涉足地產投資的。當資本關注焦點都轉向房地產的時候,實體經濟部門的發展無疑會被人們所忽視。四是誤導了地方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房地產業的過度繁榮顯然已經綁架了地方政府。一方面,由於高房價有利於推高土地出讓金從而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誘導地方政府熱衷於推動房地產業持續繁榮;另一方面,大量貸款的存在和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高貢獻率的現實,決定了地方政府難以也不願意承擔房地產發展減速帶來的風險。房地產業的持續繁榮似乎已經成為我國地方政府產業發展政策的剛性需求,房地產業已經成為當前市場化領域中政府幹預程度最深的產業。內生發展動能不足,制約實體經濟持續發展內生發展動力的不足,是制約我國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具體而言,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動力的不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長期以來的模仿策略引致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企業創新意願偏弱。基於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企業奉行的基本上都是模仿跟進策略。早期我們模仿的主要是那些相對先進但已解除專利保護的技術,但隨著技術差距的不斷縮小,模仿開始向處於專利保護期的技術擴散。基於保護民族產業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有意無意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知識產權侵權事件時有發生。由於創新成果不能得到有效保護,重新投入回收風險加大,長期以來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根本不願意投入資金進行原創性研發,而是指望繼續依靠模仿維持生存。二是技術差距依然存在,研發投入少,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雖然我們已經在部分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高鐵、現代通訊、航空航天等領域甚至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但總體上我國企業與國際領先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依然存在。在技術研發投入上,國際領先企業為了繼續保有領先優勢,往往將銷售收入的5%以上作為研發投入,而我國企業在這方面做得明顯不如國外企業。長期以來,我國製造業500強企業的研發強度不及2%,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企業投入水平。技術基礎原本就差,後期投入又不足,創新能力難以得到明顯提升,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內部動力自然會受到影響。除技術創新之外,我國企業在企業管理、商業模式、經營業態等方面的創新能力也有待提高。發展我國實體經濟,需要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與新商業模式的推動。三是有效需求不足,企業成長空間受限。實體經濟對外提供產品或服務,如果生產的產品或服務不能正常實現銷售,資金不能順利周轉,實體經濟的生產經營活動受阻,發展必然就此中斷。有研究顯示,美國人工資總額佔美國GDP的58%,而中國這一比例只為16%,這是影響我國居民購買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2014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69,自2008年以來已經連續五年回落。但據抽樣調查,這一系數可能被低估,有研究估計2010年中國家庭基尼系數為0.61,遠高於國家統計局公布的0.481。相對偏高的基尼系數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國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阻礙了內需的增長。而房價的高企、未來預期的走弱、社會保障替代率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抑制了內需的增長。據估計中國內需只佔GDP的36%,遠低於美國的72%。2010年,消費支出對美國GDP的貢獻率為79.4%,而我國目前這一比率在50%左右。內需疲軟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瓶頸之一,內需比率偏低嚴重製約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四是缺乏企業家精神,企業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無論是在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整體上都缺乏企業家精神。嚴格上說,在國有企業中,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是稀缺的;國有企業的管理者,都是抱著從政的心態在管理企業,其目標是藉助企業這一工具來實現地位提升與職位晉升,因而關注企業的短期業績與規模擴張,對長期的持續發展關注較少。而且由於科學激勵機制的缺乏,國有企業的管理者也欠缺引領企業做大做強的動力。民營企業家中,真正擁有企業家精神的也不多見,不少民營企業家都抱有小富即安的心態,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張,企業家的發展動力逐漸弱化;有少數民營企業家把運營企業當作了從政工具,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走上了棄商從政的道路。同時,由於創業接班人的缺乏,我國家族企業的傳承普遍遭遇難題。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我國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內部動力,阻礙了我國實體企業的做強做大。社會氛圍欠缺,實體經濟未受應有重視盡管我國現代企業發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總體上看,我國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依然沒有真正形成,在許多方面還需要做出進一步的改進。社會投機情緒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總體上顯得比較浮躁,不願意腳踏實地經營實體企業,而夢想藉助投機一夜暴富。雙軌制的改革總體上是成功的,但其對我國社會與經濟秩序帶來了負面影響。雙規制改革帶來的最重要的不良後果就是助漲了全社會的投機情緒,並且對改革以來規范社會、經濟秩序的建立產生了長期不良影響。國有企業改革、股份制改革以及資本市場發展、房地產市場發展進程中的不規范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社會投機情緒。在較高的社會投機情緒推動下,實體經濟的經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全社會幾乎整體陷入盲目發展虛擬經濟的狂熱之中。虛擬經濟在不斷侵蝕實體經濟利益的基礎上不斷加速發展,部分虛擬經濟環節甚至已經脫離了實體經濟這一必要基礎。溫州經濟是研究這一問題的典型樣本。溫州從來不缺少資本,但溫州企業卻一直都深陷融資困境,難以得到資金支持。溫州資本先後被投資於股票、房地產和大宗商品,一些溫州投資者都冀圖從投機性交易環節獲取高額利潤,而不是腳踏實地的把資金投入到實體企業,以推進實體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發展。富有效率的外部營商環境尚未形成。所有制差異一直都是我國企業難以跨越的鴻溝,無論是對國有企業和非公企業,都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企業發展的掣肘。基於所有制的差異,國有企業和非公企業不能在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協同發展,各自優勢也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更談不上優勢互補。政府對企業經營的干預依然過多,創業和經營效率受行政干預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盡管近年來國務院各部門取消下放了2400多項審批事項,尤其是近2年內國務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733項,提前完成李克強總理提出的本屆政府削減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審批事項(當時為大約1700項)的任務目標,但與企業預期相差甚遠,實質性的松綁放權需求沒有得到應有滿足,行政審批效率也急需進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對企業的干預相對更直接,因為行政尋租而額外增加企業負擔的現象普遍存在;除必須依法繳納的18種不同稅收外,企業還需額外承擔諸多其他費用,綜合稅費負擔遠高於歐美國家。社會文化氛圍沒能對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持。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演進過程中,從來沒有哪個時期特別突出和尊重過創業行為和經商活動及其相關個體。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我們獨尊知識分子,新中國成立以來知識分子地位起起伏伏但總體尚可。商業行為在中國從來沒有被突出重視過,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為拒絕承認市場經濟,商業行為更是被視作資本主義尾巴,成為要被割掉的東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過程中,創業與企業經營雖然帶來了令人羨慕的財富效應,但創業者和企業家還沒有真正成為社會令人尊敬的對象。中國有將近5000萬家市場經營主體,2014年更是創歷史紀錄地新注冊了1293萬戶市場主體,但至今我們卻並沒有出現一個真正被社會所認可的企業家階層。總體上可以說,中國的私人資本,是在社會整體上並不尊重創業行為與企業家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在歐美國家,優秀人才都願意去創業、去企業,而我國優秀人才更願意報考公務員,而創業往往是被迫行為,只是這些行為最後都成為推進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實體經濟與發達國家差距依然存在當今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體系,中國實體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實體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加快了追趕的步伐,中國實體經濟與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但仍明顯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要讓中國實體經濟完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全球競爭中不斷向中高端躍升發展,尚需做出巨大努力。缺乏話語權。競爭力的大小不在於其規模,而是在於其在競爭體系中話語權。當今世界經濟體系是在美國的主導下建立起來的,中國實體經濟並沒有在現有世界經濟秩序中享有與其經濟規模相匹配的話語權。中國是鐵礦石、黃金、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交易的最大買主,卻沒有能夠在購買交易中獲得過話語權,往往只能被動接受國際賣家的價格。在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首的國際金融體系中,我國雖然有全球市值最高的商業銀行,有全球管理貨幣總額最大的央行,有自認為競爭力僅次於美元的人民幣,但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卻微乎其微。國際話語權的缺失,阻礙了我國實體經濟的對外擴張與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制約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我國已經在爭取國際話語權方面採取了大量有效舉措,並取得了初步成效。開放的中國實體經濟,在國際競爭中遭受雙向擠壓。以低端產業和來料加工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實體經濟,或者是技術受制於人,或者是原材料和市場受制於人,而其結局則均是在競爭中遭受來自國外競爭者的雙向擠壓。技術受制於人的低端產業,既在技術上處於不利地位,也在產業鏈上被鎖定於低端,承受來自國際市場中高端產品的競爭壓力。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業,其原材料來源與價格受制於國際市場,產成品的對外銷售也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中國實體經濟的現狀是,大量領域被長期抑制在產業鏈低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低端鎖定陷阱。在雙向競爭擠壓中,中國實體經濟以廉價勞動力與生產要素的大量消耗與環境污染,只是換取了微薄的經營利潤。基於低消費能力的國內巨量低層次消費需求使得中國實體經濟能夠不斷做大,但國際競爭擠壓卻決定了中國實體經濟短時間內難以在做強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9. 目前的社會融資增速是向上還是向下

截止2019年1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21.28萬億元,同比增長10.7%,2018年11月的同比是下降的;1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5萬億元,2019年1-11月累計增量為21.23萬億元;可以說是增速向上的狀態。

10. 2018上半年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有增長嗎

7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人民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總體看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市場利率運行平穩。

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9.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03萬億元。從結構上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貸款同比多增,債券市場融資明顯回升,股票融資有所下降,表外融資明顯多減。

閱讀全文

與社會融資總額增長速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證50杠桿 瀏覽:437
我國發展利率期貨研究 瀏覽:745
理財非保本浮動收益安全嗎 瀏覽:512
華安證券手機版下載交易 瀏覽:556
買銀行理財可以辦信用卡嗎 瀏覽:262
疫情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瀏覽:926
2018年浦匯外匯出金問題 瀏覽:728
000158常山股份到底是怎樣重組 瀏覽:479
高頻交易存在的風險 瀏覽:350
滬深今日交易提示 瀏覽:190
融資凈買入額是負的說明什麼區別 瀏覽:77
同花順黑馬指標用法 瀏覽:850
什麼是低風險理財產品 瀏覽:320
城投公司招金融類是考哪些專業知識 瀏覽:399
中西方金融機構區別 瀏覽:216
招聯金融租賃公司 瀏覽:443
有什麼投資理財產品 瀏覽:638
常山股份股票怎麼樣 瀏覽:369
通達信指標抓大牛 瀏覽:387
廣西今日廢銅價格最新行情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