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創業公司在第一次融資時如何確定自己應該融多少錢
第一次融資:別激動得找不著北
早期創業公司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什麼精確的「估值」方法,你和VC去討價還價看著辦吧。這樣吧,換個角度來看,先讓我們限定討論的邏輯假設:
1.萬事有一個起點;
2.錢是在時間過程中增值的(金融風暴暫且忽略不計);
3.我們吃飯是一口一口吃的,爬樓梯是一節一節地爬上去的,融資也是同樣的道理;
4.公司的規模等於公司創造收入(包括利潤)的能力;
5.賣方永遠希望以最高的價格出售;
6.買方(理論上)永遠希望以最低的價格購入(奢侈品牌除外);
創業者們心急火燎地尋找錢,就算你運氣好,一出門就撞上了一個肥頭大耳的VC,他問你需要多少錢,你急切地央求:「快快給我20萬吧……不對不對說錯嘴了,是200萬……不不不,又錯啦,還是給我2000萬吧。」
VC輕松地一笑又詭異地轉轉眼睛:「錢嘛,當然是沒問題的……不過你得告訴我,出這筆錢能買你公司的多少股份?你的公司到底值多少錢?」
如果這是你有生以來第一次找VC要錢,我猜這時的你,肯定就像第一次聽到一個女孩對你說「我愛你」那樣,會頃刻間面紅耳赤、不知所措。
創業者們,要是此時此刻的你一無所有、只有一個idea,請原諒我,我實在不知道如何幫助你找答案。
不過,假如換了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絕對不會連20萬和2000萬都搞不清楚……我會精確算計好我未來6到12個月內必不可少的資金,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
然後這樣地對他說:「如果你能給足我6到12個月的運營資金,我可以給你1/3的公司股份,這是我的底線,絕對不會超過;如果你能把我下半輩子的經營給全部包下來的話,你我肯定應該是法定的一半一半。」
討價還價:買方確認估值價格
早期創業的公司,尤其是還沒有成型的、沒有現金流的公司的估值,實在是很難確定出一道公式的。無論是創業者還是VC,可以看好未來的發展潛力,相互談判公司的估值和定價,應該客觀、理性、適可而止,不要寸步不讓,寸土必爭。
創業者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設法搞定「第一個機構投資人」來確認你公司的估值。因為專業的投資人通常不會莫名其妙地拍腦袋叫價砍價,他們會根據分析和判斷來對你的公司進行估值,其依據包括但並不限於:
1.你的公司目前和未來的盈利能力如何?
2.看看有沒有類似的公司被VC投資了,那些公司的估值大概在什麼范圍?
3.算算看如果根據計劃發展,你的公司多久後要進行下一輪融資,在那時候,我投入的錢,至少會有幾倍增值?
看出來了嗎?估值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拍拍腦袋就可以搞掂的。我們不妨再來分析一下,
1.盈利能力是硬道理,在你的盈利基礎上雙方討價還價討論倍數是件很簡單的事情;
2.和同類被投企業比較估值是危險的,因為一旦發現市場上還有你的競爭對手,大多數VC就會把自己已經伸了出來的頭又縮了回去,人們不是都說VC只投老大、老二的嗎?你要是老三的話,機會很小,即使有VC願意投老三,你的估值一定不會比老大高;
3.VC其實算計得最多的,並不是你的估值,那是你最關心的事情。VC心裡有他們自己的一本帳,那就是在下一輪投資人進來時,或者在自己投資退出的時候,他們現在投入的錢到底有沒有可能增值,如果有,到底可以增加幾倍?
別總想著「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融資就像我們平時吃飯要買米,你知道自己創業辛苦胃口大,每天要吃一斤飯,預測自己至少要活70年,一輩子要消耗的大米等於25550斤。但是你不會把這70年要吃的米一次性買好,而是會每過兩個禮拜出去買一次,吃完了再買。實際一點吧,別老是白日做夢搞定你的「第一個機構投資人」。
初創的公司如果有了第一次機構投資人的「認價」,等於萬事有一個起點。而有了第一次估值以後,你公司再融資時就容易很多。
VC投資的游戲就是:在我投入資金以後,這公司就要增值,換句話來說,當下一個投資人進來時,他理所當然要花更高的價錢才能買到和我相同大小的股份。
公司成長需要不斷地引入更多的資金,所以會有一批又一批的VC願意一輪輪地把錢投入到你的公司里來。每經過一輪融資,股價就相應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早進來的VC的持股不斷增值,後來的VC不斷對公司重新溢價認價,公司的價值也就不斷地翻倍。
融資規模越大,風險越高,下一輪融資越難,因為投資者們需要不低於投資成本十倍回報的收益,早期的投資人甚至要求更高。有數據表明,投資人更願意為一兩億的收益投資,而不願意為四五億的收益去冒險,因此設置低一點兒的資金額度更容易完成融資。
假如你在估值2000萬美元時融資500萬美元但沒能成長進入到下一輪估值的話,你會陷入困境,因為風險投資人厭惡「流血融資」(down round,即下調估值)。這將嚴重破壞你與之前投資機構的合作關系,VC管理團隊可能會出於無奈接受下調估值但他們會因此喪失繼續幫忙的動力! 切記,切記!
⑵ 公司融資為什麼選擇風險投資資金
因為大多數創業者都輕信「一夜暴富」的神話,以為選擇風險投資是最便捷、容易和最低成本的途徑。其實,一個有一定創新技術或產品的創業公司最容易拿到的應該是政府的扶持資金(成功率約20%),那才是相對而言容易和最低成本的,其次是貸款(成功率約10%),最難獲得和成本最高的是風險投資(成功率約1-2%)。
⑶ 創業融資的定義
創業融資是指創業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要求,結合生產經營、資金需求等現狀,通過科學的分析和決策,藉助企業內部或外部的資金來源渠道和方式,籌集生產經營和發展所需資金的行為和過程。
創業融資的主要資金來源一般包括自籌資金、創業投資、天使投資、金融機構貸款、信用擔保以及其他來源。以下舉出幾個渠道[1]:
渠道1
銀行貸款銀行貸款被譽為創業融資的「蓄水池」,由於銀行財力雄厚,而且大多具有政府背景,因此在創業者中很有「群眾基礎」。從目前的情況看,銀行貸款有以下4種:
1、抵押貸款,指借款人向銀行提供一定的財產作為信貸抵押的貸款方式。
2、信用貸款,指銀行僅憑對借款人資信的信任而發放的貸款,借款人無須向銀行提供抵押物。
3、擔保貸款,指以擔保人的信用為擔保而發放的貸款。
4、貼現貸款,指借款人在急需資金時,以未到期的票據向銀行申請貼現而融通資金的貸款方式。
提醒創業者從申請銀行貸款起,就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因為申請貸款並非與銀行一家打交道,而是需要經過工商管理部門、稅務部門、中介機構等一道道「門坎」。而且,手續繁瑣,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
渠道2
風險投資在許多人眼裡,風險投資家手裡都有一個神奇的「錢袋子」,從那個「錢袋子」掉出來的錢能讓創業者坐上阿拉丁的「神毯」一飛沖天。但風險投資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風險投資家以參股的形式進入創業企業,為降低風險,在實現增值目的後會退出投資,而不會永遠與創業企業捆綁在一起。而且,風險投資比較青睞高科技創業企業。提醒風險投資家雖然關心創業者手中的技術,但他們更關注創業企業的盈利模式和創業者本人。
渠道3
民間資本隨著我國政府對民間投資的鼓勵與引導,以及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民間資本正獲得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民間投資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而是向基礎設施、科教文衛、金融保險等領域「全面開花」,對正在為「找錢」發愁的創業者來說,這無疑是「利好消息」。而且民間資本的投資操作程序較為簡單,融資速度快,門檻也較低。
渠道4
創業融資寶創業融資寶,是指將創業者自有合法財產或在有關法規許可下將他人合法財產進行質(抵)押的形式,從而為其提供創業急需的開業資金、運轉資金和經營資金。該融資項目主要針對「4050人員」,以及希望自主創業的社會青年群體。辦理創業融資寶的手續較為簡便,創業者只要有資產,就可申請貸款,貸款期限最長為半年,可充當抵押的物品范圍非常廣泛,房產、大宗物資、有價證券、機動車、名表等凡價值在300元以上的都可以。
創業融資寶的融資「力度」不是很大,因此,解決創業資金問題一般要經過幾輪融資後才能實現。對創業者來說,第一次融資時不能要求十全十美,不要嫌資金太少,關鍵是先解決生存問題,然後再求發展。
渠道5
融資租賃融資租賃是一種以融資為直接目的的信用方式,表面上看是借物,而實質上是借資,以租金的方式分期償還。該融資方式具有以下優勢:不佔用創業企業的銀行信用額度,創業者支付第一筆租金後即可使用設備,而不必在購買設備上大量投資,這樣資金就可調往最急需用錢的地方。
融資租賃這種籌資方式,比較適合需要購買大件設備的初創企業,但在選擇時要挑那些實力強、資信度高的租賃公司,且租賃形式越靈活越好。
決策原則:
1、做好融資成本與效益的分析;
2、把握合理的融資結構及控制權;
3、融資方式的選擇應與創業企業的成長階段相匹配;
4、確定適度的融資規模及融資期限。
⑷ 什麼是第一輪融資
第一輪融資也就是第一次融資或首輪融資,只是一個稱呼。
企業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發展的各個階段,都需要投入,在自身資金匱乏的情況下,需要引進外來投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風投。企業第一次引入外來投資,就稱為第一輪融資(可是一家或多家),在後續發展中,再次融資就稱為第二輪融資,以此類推,後續只要企業有需求而又有願意投入資金的個人或機構,就會有第三輪、第四輪......;因此X輪融資只是一個稱謂,有的媒體報道也習慣將第一輪融資稱為A輪,第二輪稱為B輪......
在企業發展成熟以後,通往上市之路的快走到終點時候,此時還有人想投資,一般叫做Mezzanine Capital,夾層投資、Pre-IPO Capital;
上市之後還可以融資進行公司私有化,叫做Buy-out capital等等。
這些不同的階段的不同名字,也只是約定俗成而已。
⑸ 為什麼創業公司要找風投而不是民間融資
最近公司發展需要大量資金,
可問題是老闆錢不夠。
那就需要融資。
為了這事,忙活了我們整個財務部。
以上這些,希望對大家了解企業民間融資有所幫助。其實筆者談的這些問題都是很細節的,不是專業人士可能就不會在意那麼多。但是,一旦跟錢扯上關系,多多少少還是了解一下,畢竟,辛苦錢來之不易~
以上內容為學會計有方法原創,作者:壹木,轉載請留言獲授權,歡迎轉發。
⑹ 初創公司的融資需要注意哪些
初創公司的可以採取的融資方式:風險投資是初創企業獲得資金的常用途徑。獲得風險投資的程序較為繁冗。創業者需要提交商業計劃書,還要證明企業具有穩定的管理結構。大多數風險投資機構會要求獲得初創企業的股權,這就意味著他們想要擁有你公司的股份,以此換取提供種子基金。不過風險投資可以充分地提供企業所需資金,確保創業者成功實現自己的創業想法。創業者的家人會願意借錢給創業者,從而提供創辦企業所需的資金。但是,要保證像對待其他投資者一樣對待家人。不要因為是自己家裡人就認為他們不想要收回自己的資金。實際上,自己家裡人借錢不能歸還造成的問題更多,甚至不如不借。
⑺ 風險投資與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的區別是什麼
1、概念不同
風險投資簡稱風投,又譯稱為創業投資,主要是指向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並取得該公司股份的一種融資方式。風險投資是私人股權投資的一種形式。
直接融資是間接融資的對稱。沒有金融中介機構介入的資金融通方式。在這種融資方式下,在一定時期內,資金盈餘單位通過直接與資金需求單位協議,或在金融市場上購買資金需求單位所發行的有價證券,將貨幣資金提供給需求單位使用。
商業信用、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以及企業之間、個人之間的直接借貸,均屬於直接融資。
間接融資是指資金盈餘單位與資金短缺單位之間不發生直接關系,而是分別與金融機構發生一筆獨立的交易,即資金盈餘單位通過存款,或者購買銀行、信託、保險等金融機構發行的有價證券,將其暫時閑置的資金先行提供給這些金融中介機構。
然後再由這些金融機構以貸款、貼現等形式,或通過購買需要資金的單位發行的有價證券,把資金提供給這些單位使用,從而實現資金融通的過程。
2、形式不同
直接融資即為直接融資市場,也稱證券市場,直接融資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會游資,直接投資於企業生產經營之中,從而彌補了間接融資的不足。間接融資是由金融機構以貸款、貼現等形式,或通過購買需要資金的單位發行的有價證券,把資金提供給這些單位使用,從而實現資金融通的過程。
3、特徵不同
直接性在直接融資中,資金的需求者直接從資金的供應者手中獲得資金,並在資金的供應者和資金的需求者之間建立直接的債權債務關系。
分散性直接融資是在無數個企業相互之間、政府與企業和個人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或者企業與個人之間進行的,因此融資活動分散於各種場合,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間接性在間接融資中,資金需求者和資金初始供應者之間不發生直接借貸關系;資金需求者和初始供應者之間由金融中介發揮橋梁作用。資金初始供應者與資金需求者只是與金融中介機構發生融資關系。
⑻ 在創業融資中如何運用風險投資
在企業融資中使用風險投資的優點主要在於帶來一筆有壓力的資金,可以完善公司財務與內部管理,在市場與品牌方面也可以借力風投的智囊團。風險點主要是來自市場發展或公司管理與風投的意見不和,影響資金的利用效益。
在企業融資中使用風險投資的優點主要在於帶來一筆有壓力的資金,可以完善公司財務與內部管理,在市場與品牌方面也可以借力風投的智囊團。風險點主要是來自市場發展或公司管理與風投的意見不和,影響資金的利用效益。在風險投資的項目選擇上和投資監控上,最關鍵的是對創業者的選擇和對其經營活動的監控。創業中心的管理者對在孵企業非常了解,基於這點,如果風險投資與創業中心結合起來,或者風險投資介入創業中心產業,便可降低投資風險,可使創業中心加快培育入孵企業。創業中心作為進行科技創業的專門服務機構,把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的另外一個名稱)作為支持科技創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引入到科技人員的創業過程,可以說對創業者創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科技人員在創業中心孵化中的創業過程主要是科技企業的初創期、發展期和擴張期,而風險投資的種子資本、初創資本、創業資本和發展資本的投入恰恰覆蓋和支撐了科技人員的創業全過程。進入擴張期後,大多數科技企業將從創業中心「畢業」;而接受風險投資的企業在擴張期也正好是風險投資的「收獲季節」,將以公開上市、股權轉讓、企業並購上市等方式退出,以獲得風險投資的高額回報。從創業中心和風險投資的產生看,二者都是與技術革命伴生的制度創新。
⑼ 創業企業找風險投資的流程有哪些
(一)初審
國際風險投資機構在拿到申請表或商業計劃書後,往往只用很短的時間走馬觀花地瀏覽一遍,以決定在這件事情上花時間是否值得。必須有吸引他的東西才能使之花時間仔細研究。因此,申請登記表或商業計劃的第一部分--執行總結對融資者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風險投資機構之間的磋商
在大的國際風險投資機構,相關的專業人員會定期聚在一起,對通過初審的項目建議書進行討論,決定是否需要進行面談,或者回絕。
(三)面談
如果風險投資機構對企業家提出的項目感興趣,則會與企業家接觸,直接了解其背景、管理隊伍和企業,這是整個過程中較重要的一環。
(四)盡職調查
如果初次面談較為成功,接下來便是風險投資機構開始對企業家的經營情況進行考察以及盡可能多地對項目進行了解。他們通過審查程序對意向企業的技術、市場潛力和規模以及管理隊伍進行仔細的評估,這一程序包括與潛在的客戶接觸,向技術專家咨詢並與管理隊伍舉行幾輪會談。
(五)條款清單
審查階段完成之後,如果風險投資機構對於所申請的項目前景看好,那麼便可開始進行投資形式和估價的合作談判。通常企業家會得到一個條款清單,概括出涉及的內容。
(六)簽定合同
風險投資機構力圖使他們的投資回報與所承擔的風險相適應。基於各自對企業價值的評估,投資雙方通過談判達成最終成交價值。
通過談判後,進入簽定協議的階段,簽定代表企業家和風險投資雙方願望和義務的合同。
(七)投資生效後的監管
投資生效後,風險投資機構便擁有了風險企業的股份或其他合作方式的監管權利。多數風險投資機構在董事會或合作中中扮演著咨詢者的角色。他們通常同時介入好幾個企業,所以沒有時間扮演其他角色。作為咨詢者,他們主要就改善經營狀況以獲取更多的利潤提出建議,幫助物色新的管理人員(經理),定期與企業家接觸以跟蹤了解經營的進展情況,定期審查會計師事務所提交的財務分析報告。由於風險投資機構對其所投資的業務領域了如指掌,所以其建議會很有參考價值。
(八)退出
一般在5-10年取得一定收益後投資合作商採取的退出方法。主要有:公開上市;股份回購;出售(一般購並和第二期購並);清算。
⑽ 創業公司為什麼要找風投而不是民間融資
1、風投是專業風險投資機構,有評估項目的專業能力,和參與項目開發的能力、還有幫助你獲取更多創業資源的能力。而親戚朋友卻很少具備這些能力和條件的。
2、風投機構有錢有資源,而親戚朋友恐怕沒有多少是像風投一樣擁有雄厚的投資資金的,親朋友也沒有相應的創業資源提供給你。
3、風投不代表就是天使投資,有的風投是做債權的,有的是專門做背書的,有的是來蹭項目的,什麼是蹭項目呢,就是先不投錢,先將你掛住(簽個初步意向協議),等你自己將項目做起來了或者找到真正的資金了再投。
4、親戚朋友無論是借貸給你,還是純風險投資給你,都是大好事,應該感謝親戚和朋友,他們借給你的或者是投資給你的,不僅僅只是錢,而是一份支持,一份心意,同時也是幫你樹立公信力,試想你做個事連親戚朋友都沒一個支持你的,陌生的投資人更會懷疑你的人品和能力還有項目的可行性,馬雲有一句話說的好:」兔子就是要吃窩邊草「。要是一個創業者連窩邊草都吃不著,這創業能力也太蒼白了吧。
5、風投和親戚朋友其實都具備做天使投資人的能力和潛力的,關鍵在於你是不是能說服他們投資你,無論是風投投資你,還是親戚投資你,對於創業者來說都是融資成功,有了第一步的成功,後面的A輪、B輪、或者是C輪,只要企業需要,相對於天使融資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