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分眾傳媒融資的原因是什麼
擴大公司規模,增加市場佔有率,是自己處於行業的主導地位,提高利潤率,更好的運作公司
Ⅱ 解析江南春分眾傳媒成功之道
江南春,生於1973年,祖籍寧波,生於上海。1995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取得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士學位。 1994年~2003年期間,江南春擔任永怡傳播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2003年5月起開始擔任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和首席執行官。 1994年,大三學生江南春成立了永怡廣告公司,自任總經理。到了2001年,永怡收入達到了1.5億,在上海廣告界已經聲名鵲起。 2003年5月,江南春創立了分眾傳媒,擔任董事局主席和首席執行官。此時的江南春決定繞開競爭慘烈的傳統媒體,走「分眾」之路,專攻樓宇液晶媒體。 2003年12月,江南春被評為年度傳媒人物,並獲得「中國當代傑出廣告人」稱號。 2005年3月,江南春被評為「中國廣告10大風雲人物」。 2005年7月13日,分眾傳媒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股市,成為海外上市的中國純廣告傳媒第一股,並以1.72億美元募資額創造了當時的IPO紀錄。 上市之後,江南春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在國內泛廣告領域跑馬圈地: 2006年1月4日,分眾傳媒以3960萬美元收購框架媒介,在其版圖上增加了高檔公寓媒體資源。 4天之後(2006年1月8日),分眾傳媒再次拋出大手筆,投資3.25億美元合並當時中國樓宇視頻媒體第二大運營商聚眾傳媒,進一步鞏固其在樓宇電視、社區 電視、戶外大屏幕等領域的霸主地位。 2006年3月7日,分眾傳媒以1500萬美元現金及價值1500萬美元股票全資收購北京凱威點告網路技術有限公司,啟動「分眾無線」手機廣告媒體品牌,突入手機廣告領域。 2006年8月31日,分眾傳媒收購影院廣告公司ACL,收購完成以後,ACL更名為分眾「影院網路」,進入了影院廣告領域。 2007年3月1日,分眾傳媒宣布,將以7000萬美元現金和1.55億美元分眾傳媒普通股收購國內最大網路廣告服務商好耶,進軍網路廣告領域。 2006 福布斯榜: 第40名 2006 胡潤榜: 第51名 2006 總資產(億): 41 借雞生蛋,再用蛋錢買回雞,22歲的大三學生江南春擁有了50萬的存款和完全屬於自己的廣告傳播公司。憑借又是「裁判」又是「運動員」的優勢,江南春的永怡傳播占據了上海IT領域廣告代理市場上95%的份額。 兩次「借雞生蛋」 1994年,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的學生江南春成立了永怡傳播公司,自從公司成立之日起,除了身份證上的數字證明他只有21歲之外,言行舉止以及生意場上的談判風格已然是一個老練成熟的老闆。只不過,江南春只擁有公司管理權,永怡傳播公司不得不依附於當時的永怡集團,嚴格意義上說,在法律制度上江南春沒有「所有權」。 從「管理權」到「所有權」轉變的這個過程,江南春玩了兩次「借雞生蛋」。1994年的時候,憑借江南春的資金實力,他還不足以成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於是只能「借雞生蛋」,靠別人的錢幫助自己注冊成立公司。公司成立之後,自己不是法人,但是為了能盡快將公司收歸己有,他必須拚命賺錢,通過「還款」或者「購買股份」的方式讓永怡傳播公司改姓「江」。 又當「裁判」又當「運動員」 「統占資源」比「個人優秀」更重要!江南春在大學期間競選學生會主席的經歷讓他悟到了這條生意真經,帶領永怡傳播急速壯大的過程當中,這條真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江南春有一個朋友負責IDG在華東地區風險投資的業務,這個朋友也是華東師范大學的校友。IDG當時是世界著名的IT出版集團,在中國投資了大量的IT媒體,想在上海設個點推廣它的業務。江南春私下裡早就認識了這個IDG的朋友,在很多場合也經常碰到,一來二去變得相當熟悉。這個朋友就建議江南春和IDG進行合作,然後一起開拓中國IT領域的廣告市場。 在這之前,江南春對於IT產品一竅不通,他已經習慣了做消費品大眾廣告,並沒有將業務劃分得那麼細。雖然,當時的江南春已經有了IT方面的各種人脈資源,比如見過楊元慶,也代理過聯想在上海的廣告,但英特爾公司是幹嘛的?江南春一點都不清楚。不過,江南春精明的意識到IDG這棵大樹的分量,也敏感地嗅到了IT廣告市場在未來的發展狀況,他開始調整永怡傳播的業務方向,專心去攻IT廣告市場。 1995年底,永怡傳播和IDG通過協議進行合作,不拿一分錢工資的江南春成了IDG上海辦事處的主任。設想一下,IDG在中國投資了很多IT媒體,永怡傳播在上海積累了大量的IT客戶,江南春一方面在IT媒體上有話語權,另外一方面,IT客戶做廣告又要找江南春,又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江南春的永怡傳播想不賺錢都不行,很短的時間之內,永怡傳播就成為上海灘IT領域最大的廣告代理商。到了1998年,永怡傳播已經占據了上海IT領域廣告代理市場上95%的份額,營業額最高達7000萬元。 「2001年苦苦地過了一年,我覺得身心俱疲。我們原來不是處在產業優勢的位置,是處在產業最脆弱的位置,那個時候,我終於明白,原來我做的產業是錯誤的,我做的產業是價值鏈當中最脆弱的環節。公司雖然大了,但還是有很多的公司和我們競爭,他們都有很好的職業團隊,我感覺壓力特別大,所以,我決定轉型,我覺得生意不能這么做下去。」 不因為暫時的成功而燒瘋了頭腦,不因為暫時的失敗而失去冷靜的思考,理性地對待「得與失」和「成與敗」,讓「虛榮心」成為自己的「原動力」而不是「絆腳石」,冷靜地找出冰山下邊的東西,這是江南春的過人之處。 第三部分:別出心裁,電梯旁生出新產業 來自電梯間的廣告誘惑 2002年的春節,創業十年的江南春破天荒地給自己放了7天假,啥都沒有干,從大年初一開始,坐在自己喜歡的漢源書屋裡「閉門思過」。 「從1992年創業開始到2002年,我已經在傳統的廣告界做了10年,我覺得經過10年我應該有所轉變。在傳統的廣告領域,我發現自己不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我在思考,我以前10年做過的事情到底對還是不對。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我所做的事情是必須經過的,但是是錯誤的,因為只要在這個行業繼續做,那麼你就要付出很多。」江南春向記者真情表白當年思索後的真實想法。 其實,在過去的辛苦勞作的2001年,江南春就已經時不時地開始「否定」自己十年的選擇了。因為業務往來,江南春認識了陳天橋,當時陳天橋還沒有成為後來的「中國首富」。不過,深聊過幾次之後,江南春對陳天橋的商業頭腦和戰略眼光欽佩不已,更是羨慕陳天橋由於成功所獲得的「虛榮」。「陳天橋有很好的產業判斷力,他給我最大的啟發是,總是去創造全新的產業,而不是和別人在一條道上擠。」江南春說,「所以,你應該自己創造一個產業,然後快速地在這個產業得到壟斷地位,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的把所有競爭對手丟在後邊。」 於是,江南春在「閉關」7天之後決定創造一個新的產業模式,使自己不再是夾在企業和媒體中間的代理廣告商,而是本身就是一個新型媒體。但是,做什麼呢?正當江南春苦苦思索如何尋找一種新的產業模式,如何打造一個新媒體時,坐電梯的一次經歷讓他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那天,江南春去徐家匯太平洋[18.10 4.32%]百貨辦事,結果就在等電梯的一剎那,他被電梯門上的粘貼廣告吸引住了,他發現,就在人們等待電梯的那一剎那,無事可做的人除了聚精會神地看粘貼廣告外,並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而就是這簡單的十幾秒時間,粘貼廣告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將寫字樓的電梯全部包下來,然後粘貼廣告不就是很好的一種新型媒體嗎? 「我覺得電梯廣告這個創意蠻好玩的,我對電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我在上海國貿,我就去問了國貿物業的人,能否把電梯門承包下來。國貿物業的人說,這不可能,任何一個寫字樓也不會把門變成一個廣告載體。後來,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但是我換一種角度想,我如果不去貼這個門,我有沒有可能掛一個小的液晶電視?因為我是LG的廣告代理商,所以我對液晶電視非常熟悉。我去問了一些寫字樓的物業,他們覺得這個問題不大,而且還蠻感興趣。於是,我就決定嘗試了。」 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從2002年6月到12月,江南春說服了最早的一批40多家高檔寫字樓。到了2003年1月,江南春的300台液晶顯示屏裝進了上海50幢高檔寫字樓的電梯旁,同時,招商銀行[18.04 4.64%]信用卡和軒尼詩洋酒等企業客戶也成為第一批廣告客戶。江南春走出「永怡傳播」時代,進入新的「分眾傳媒」時代。 跑馬圈地需要新的資本模式新的廣告模式雖然吸引了第一批客戶廣告訂單,但是由於投入巨大,江南春越來越「騎虎難下」。第一批液晶顯示屏的平均價格是8000元,拋開和物業合同有關的費用不談,300台液晶的價格就在240萬。更重要的是,區區50個寫字樓的覆蓋率不足以吸引更大的客戶進行長期的廣告投入,江南春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地擴大寫字樓的覆蓋面積,那麼產品成本和人工成本就會驟升,盈利需要一個臨界點,但這個臨界點到底是需要突破多少座寫字樓,江南春的心裡也沒有數,但給自己留了一個燒錢3000萬的底線。 「到了2003年5月份的時候,寫字樓已經擴大到100多棟,但還是在燒錢,我就覺得自己蠻尷尬。畢竟燒的是自己的錢,當時感覺心裡很痛、晝夜不眠。後來燒得麻木了,感覺燒的不是錢,而是十年當中的青春歲月。十年當中花了這么多努力,短短幾個月就嘩嘩地給花掉了,這個時候的壓力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回憶當時的情景,早已經走出困境的江南春還是笑得有些苦澀。 如果此時的江南春不追加投資,不僅前期投下的錢打了水漂,而且苦苦思索才得來的新媒體模式就會胎死腹中。但如果繼續燒錢,燒到何時才是盡頭?萬一到最後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十年的成果有可能因為這一次決策失誤而功敗垂成。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江南春壓力最大、眼看就要頂不住的時候,一個手握大筆風險投資的人主動找到了江南春。 那個人是軟銀公司上海辦事處的首席代表余蔚。 分眾傳媒上海總部位於江蘇路的兆豐世貿大廈,而這個樓曾是軟銀亞洲在中國的總部,分眾傳媒正好和軟銀處在同一層樓,這樣江南春和余蔚抬頭不見低頭見,所以也就成了見面可以聊一聊的朋友。一開始,余蔚只知道江南春做廣告,後來閑聊當中得知了江南春正在專注做樓宇液晶廣告。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余蔚又從其他途徑詳細了解了一下江南春獨創的新媒體項目,還有他十年來的創業經歷。一番認真詳細地調查之後,余蔚決定找江南春好好聊一聊,三個小時聊完之後,余蔚已經和江南春達成了初步融資協議。最後,軟銀決定注資分眾。 「我做生意的習慣,一個是從來不借錢給別人,另外一個是從來不向別人借錢,至於融資,內心從來沒有打開過這樣的想法。但是燒了半年錢,還是沒有起色,我就知道我先前對這個項目的估價過於簡單了,從資金以及各項資源上存在很多難度,所以要想做起來,融資是當時我能決定的最好的選擇,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對於從「燒自己的錢」到「燒別人的錢」,江南春向記者坦誠自己的轉變心路。 風險投資商的加入幫了江南春的大忙。隨著軟銀加入,經過幾輪融資,鼎輝國際投資、DFJ、高盛等數家投資公司紛紛將巨資注入分眾。有了錢之後的江南春,迅速地帶著他的液晶顯示屏在全國跑馬圈地,不僅僅是寫字樓,還包括大賣場、公寓以及高爾夫球場、醫院等場所。到2004年年底的時候,總營業收入已經到2.4個億,總共有1.5萬塊液晶屏和部分等離子電視掛在全國各地不同樓宇電梯旁的牆上。
Ⅲ 求問 分眾傳媒投資了一個億給還唄
沒錯,還唄是分眾傳媒投資的。
Ⅳ 公司創業融資時如何估值
每個公司都有其自身價值,價值評估是資本市場參與者對一個公司在特定階段價值的判斷。非上市公司,尤其是初創公司的估值是一個獨特的、有挑戰性的工作,其過程和方法通常是科學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公司在進行股權融資(EquityFinancing)或兼並收購(MergerAcquISition,MA)等資本運作時,投資方一方面要對公司業務、規模、發展趨勢、財務狀況等因素感興趣,另一方面,也要認可公司對其要出讓的股權的估值。這跟我們在市場買東西的道理一樣,滿意產品質量和功能,還要對價格能接受。 公司估值方法 公司估值有一些定量的方法,但操作過程中要考慮到一些定性的因素,傳統的財務分析只提供估值參考和確定公司估值的可能范圍。根據市場及公司情況,被廣泛應用的有以下幾種估值方法: 1、可比公司法 首先要挑選與非上市公司同行業可比或可參照的上市公司,以同類公司的股價與財務數據為依據,計算出主要財務比率,然後用這些比率作為市場價格乘數來推斷目標公司的價值,比如P/E(市盈率,價格/利潤)、P/S法(價格/銷售額)。 目前在國內的風險投資(VC)市場,P/E法是比較常見的估值方法。通常我們所說的上市公司市盈率有兩種: 歷史市盈率(TrailingP/E)-即當前市值/公司上一個財務年度的利潤(或前12個月的利潤)。 預測市盈率(ForwardP/E)-即當前市值/公司當前財務年度的利潤(或未來12個月的利潤)。 投資人是投資一個公司的未來,是對公司未來的經營能力給出目前的價格,所以他們用P/E法估值就是: 公司價值=預測市盈率×公司未來12個月利潤 公司未來12個月的利潤可以通過公司的財務預測進行估算,那麼估值的最大問題在於如何確定預測市盈率了。一般說來,預測市盈率是歷史市盈率的一個折扣,比如說NASDAQ某個行業的平均歷史市盈率是40,那預測市盈率大概是30左右,對於同行業、同等規模的非上市公司,參考的預測市盈率需要再打個折扣,15-20左右,對於同行業且規模較小的初創企業,參考的預測市盈率需要在再打個折扣,就成了7-10了。這也就目前國內主流的外資VC投資是對企業估值的大致P/E倍數。比如,如果某公司預測融資後下一年度的利潤是100萬美元,公司的估值大致就是700-1000萬美元,如果投資人投資200萬美元,公司出讓的股份大約是20%-35%。 對於有收入但是沒有利潤的公司,P/E就沒有意義,比如很多初創公司很多年也不能實現正的預測利潤,那麼可以用P/S法來進行估值,大致方法跟P/E法一樣。 2、可比交易法 挑選與初創公司同行業、在估值前一段合適時期被投資、並購的公司,基於融資或並購交易的定價依據作為參考,從中獲取有用的財務或非財務數據,求出一些相應的融資價格乘數,據此評估目標公司。比如A公司剛剛獲得融資,B公司在業務領域跟A公司相同,經營規模上(比如收入)比A公司大一倍,那麼投資人對B公司的估值應該是A公司估值的一倍左右。在比如分眾傳媒在分別並購框架傳媒和聚眾傳媒的時候,一方面以分眾的市場參數作為依據,另一方面,框架的估值也可作為聚眾估值的依據。 可比交易法不對市場價值進行分析,而只是統計同類公司融資並購價格的平均溢價水平,再用這個溢價水平計算出目標公司的價值。 3、現金流折現 這是一種較為成熟的估值方法,通過預測公司未來自由現金流、資本成本,對公司未來自由現金流進行貼現,公司價值即為未來現金流的現值。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CFn:每年的預測自由現金流;r:貼現率或資本成本) 貼現率是處理預測風險的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初創公司的預測現金流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貼現率比成熟公司的貼現率要高得多。尋求種子資金的初創公司的資本成本也許在50%-100%之間,早期的創業公司的資本成本為40%-60%,晚期的創業公司的資本成本為30%-50%。對比起來,更加成熟的經營記錄的公司,資本成本為10%-25%之間。 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較為成熟、偏後期的私有公司或上市公司,比如凱雷收購徐工集團就是採用這種估值方法。 4、資產法 資產法是假設一個謹慎的投資者不會支付超過與目標公司同樣效用的資產的收購成本。比如中海油競購尤尼科,根據其石油儲量對公司進行估值。 這個方法給出了最現實的數據,通常是以公司發展所支出的資金為基礎。其不足之處在於假定價值等同於使用的資金,投資者沒有考慮與公司運營相關的所有無形價值。另外,資產法沒有考慮到未來預測經濟收益的價值。所以,資產法對公司估值,結果是最低的。 風險投資估值的奧秘 1、回報要求 在風險投資領域,好像他們對公司估值是非常深奧和神秘,但有些諷刺性的是,他們的估值方法有時非常簡單。 風險投資估值運用投資回報倍數,早期投資項目VC回報要求是10倍,擴張期/後期投資的回報要求是3-5倍。為什麼是10倍,看起來有點暴利?標準的風險投資組合如下(10個投資項目): –4個失敗 –2個打平或略有盈虧 –3個2-5倍回報 –1個8-10倍回報 盡管VC希望所有投資的公司都能成為下一個微軟、下一個gooGLe,但現實就是這么殘酷。VC要求在成功的公司身上賺到10倍來彌補其他失敗投資。投資回報與投資階段相關。投資早期公司的VC通常會追求10倍以上的回報,而投資中後期公司的VC通常會追求3-5倍的回報。假設VC在投資一個早期公司4年後,公司以1億美元上市或被並購,並且期間沒有後續融資。運用10倍回報原則,VC對公司的投資後估值(post-moneyvaluation)就是1000萬美元。如果公司當前的融資額是200萬美元並預留100萬美元的期權,VC對公司的投資前估值(pre-moneyvaluation)就是700萬美元。 VC對初創公司估值的經驗范圍大約是100萬美元–2000萬美元,通常的范圍是300萬美元–1000萬美元。通常初創公司第一輪融資金額是50萬美元–1000萬美元。 公司最終的估值由投資人能夠獲得的預期回報倍數、以及投資人之間的競爭情況決定。比如一個目標公司被很多投資人追捧,有些投資人可能會願意降低自己的投資回報率期望,以一個高一點的價格拿下這個投資機會。 2、期權設置 投資人給被投資公司一個投資前估值,那麼通常他要求獲得股份就是: 投資人股份=投資額/投資後估值 比如投資後估值500萬美元,投資人投100萬美元,投資人的股份就是20%,公司投資前的估值理論上應該是400萬美元。 但通常投資人要求公司拿出10%左右的股份作為期權,相應的價值是50萬美元左右,那麼投資前的實際估值變成了350萬美元了: 350萬實際估值+$50萬期權+100萬現金投資=500萬投資後估值 相應地,企業家的剩餘股份只有70%(=80%-10%)了。 把期權放在投資前估值中,投資人可以獲得三個方面的好處: 首先,期權僅僅稀釋原始股東。如果期權池是在投資後估值中,將會等比例稀釋普通股和優先股股東。 比如10%的期權在投資後估值中提供,那麼投資人的股份變成18%,企業家的股份變成72%: 20%(或80%)×(1-10%)=18%(72%) 可見,投資人在這里佔了企業家2%的便宜。 其次,期權池占投資前估值的份額比想像要大。看起來比實際小,是因為它把投資後估值的比例,應用到投資前估值。在上例中,期權是投資後估值的10%,但是占投資前估值的25%: 50萬期權/400萬投資前估值=12.5% 第三,如果你在下一輪融資之前出售公司,所有沒有發行的和沒有授予的期權將會被取消。這種反向稀釋讓所有股東等比例受益,盡管是原始股東在一開始買的單。比如有5%的期權沒有授予,這些期權將按股份比例分配給股東,所以投資人應該可以拿到1%,原始股東拿到4%。公司的股權結構變成: 100%=原始股東84%+投資人21%+團隊5% 換句話說,企業家的部分投資前價值進入了投資人的口袋。風險投資行業都是要求期權在投資前出,所以企業家唯一能做的是盡量根據公司未來人才引進和激勵規劃,確定一個小一些的期權池。 3、對賭條款 很多時候投資人給公司估值用P/E倍數的方法,目前在國內的首輪融資中,投資後估值大致8-10倍左右,這個倍數對不同行業的公司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不太一樣。 投資後估值(P)=P/E倍數×下一年度預測利潤(E) 如果採用10倍P/E,預測利潤100萬美元,投資後估值就是1000萬美元。如果投資200萬,投資人股份就是20%。 如果投資人跟企業家能夠在P/E倍數上達成一致,估值的最大的談判點就在於利潤預測了。如果投資人的判斷和企業家對財務預測有較大差距(當然是投資人認為企業家做不到預測利潤了),可能在投資協議里就會出現對賭條款(RatchetTerms),對公司估值進行調整,按照實際做到的利潤對公司價值和股份比例進行重新計算: 投資後估值(P)=P/E倍數×下一年度實際利潤(E) 如果實際利潤只有50萬美元,投資後估值就只有500萬美元,相應的,投資人應該分配的股份應該40%,企業家需要拿出20%的股份出來補償投資人。 200萬/500萬=40% 當然,這種對賭情況是比較徹底的,有些投資人也會相對「友善」一些,給一個保底的公司估值。比如上面例子,假如投資人要求按照公式調整估值,但是承諾估值不低於800萬,那麼如果公司的實際利潤只有50萬美元,公司的估值不是500萬美元,而是800萬美元,投資人應該獲得的股份就是25%: 200萬/800萬=25% 對賭協議除了可以用預測利潤作為對賭條件外,也可以用其他條件,比如收入、用戶數、資源量等等。 總結及結論 公司估值是投資人和企業家協商的結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什麼公允值;公司的估值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於初創公司,所以估值也要考慮投資人的增值服務能力和投資協議中的其他非價格條款;最重要的一點是,時間和市場不等人,不要因為雙方估值分歧而錯過投資和被投資機會。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
Ⅳ 如何看待分眾傳媒股票的投資邏輯
近些日子,一則“如何看待分眾傳媒股票的投資邏輯?”的問題,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我來說下我的看法。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分眾傳媒是幹嘛的。分眾傳媒是一個傳媒公司,他這個主要是從事打廣告的業務的,比如電梯裡面的廣告他們是做的非常好的,電視電影的都會有。那麼,分眾傳媒的走勢如何呢?他的走勢從去年4月份3塊多漲到了13塊,現在回調到了8塊多。漲勢也還算是比較不錯的。是否值得投資呢?這個行業也不是什麼特別新奇的行業,我認為可以選擇其他更有成長性的企業會更好一些。那麼具體的情況是什麼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分眾傳媒分眾傳媒是一個傳媒公司,他這個主要是從事打廣告的業務的,比如電梯裡面的廣告他們是做的非常好的,電視電影的都會有。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加關注+收藏哦。
Ⅵ 七喜控股明明是分眾傳媒借殼七喜的為何必成為七喜的子公司難道不該名為分眾傳媒了嗎如果改名 七喜的
好問題。你說的都沒錯。
1、首先,借殼通常都是大公司借小公司在A股的殼。此次是七喜小,分眾大。
2015年月1日,七喜控股宣布,以截至擬置出資產評估基準日全部資產及負債與分眾傳媒全體股東持有的分眾傳媒 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本次借殼七喜置出資產作價8.8億元,分眾置入資產作價457億元,兩者差額為448億元。置入資產與置出資產的差額部分由七喜控股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自分眾傳媒全體股東處購買。
其中,向 FMCH 支付現金,購買其所持有的分眾傳媒 11%股權對應的差額部分;向除 FMCH 外的分眾傳媒其他股東發行股份,購買其所持有的分眾傳媒 89%股權對應的差額部分。
因此,借殼即七喜對分眾的原有股東進行增發股份,將分眾從原有股東手中買到七喜控股下面,即將分眾傳媒置入了殼公司,所以是其子公司。
2、借殼完成後肯定是要更名的,你可以看到公告,12月30日,原來七喜的高管大部分都辭職了,管理層是要全部換掉的,之後就會更名了。
借殼完成後,江南春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Media
Management (HK)將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
3、如1中所說,置入資產與置出資產的差額部分由七喜控股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自分眾傳媒全體股東處購買。即現金+股票。
七喜之前價格10.46,借殼之後漲到30多,現有股東江南春他們當然大賺了。這個價差才說明借殼的公司都會大漲。但是其也有36個月的限售期,超過限售期之後才能減持。
所以這才是為什麼都要從美國退市,而回A股上市,就是A股估值高,好套利。
Ⅶ 分眾傳媒融資的背景是什麼
啊啊
Ⅷ 分眾傳媒的老總江南春算不算奸商1
奸商奸商,無奸不商!
從古到今,商人在國人的心目中就是很低的!
如果是美國佬來做這樣的商業化,同時是商業利潤最大化,那麼國人就要說:人家美國佬真的是會商業運作,應去多學習!
都是一個說法而意,能賺到市場中的利,就是好的商人!~
那麼好的商人有了利,才可以回報社會,如果在回報的過程中也用了個「奸」,那時,國人在去罵他們也不晚!
首先商人做的如何「奸」,一定要合理,不能超過社會的道德底線!~
Ⅸ 分眾傳媒股票的投資邏輯,你是如何看待的
分眾傳媒的這筆投資從財務角度來看,毫無疑問是失敗的。但是,我感到非常的慶幸,因為從此以後我開始明白了,投資這條路是一場艱苦的旅行,必須更多的靠自己去走。我非常敬仰的這位投資者也在分眾傳媒上失手,尤其是犯了基本的概念錯誤讓我明白,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信賴,投資一定要有自己的邏輯,這將會是我最後一次盲目抄作業。
盡管分眾傳媒認虧出局,但我感到慶幸的原因就是,我深刻領悟到,投資是一場艱苦的旅行,旅途中會有暫時的失意,也會有不時的喜悅,但是無論如何,這條路必須更多的靠自己去走。同時,我也更加深刻的明白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重大意義,在後來中國平安以及寧滬高速的投資上,我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目前的收獲還算滿意。
Ⅹ 分眾傳媒融資的背景是什麼
直接找那些懂技術的人請教技術解決方案,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