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融資租入固定資產遞延所得稅

融資租入固定資產遞延所得稅

發布時間:2021-11-15 08:44:43

『壹』 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折舊對所得稅的影響

融資租賃年折舊:10 000/3=3 300
稅法年折舊:13 000*(1-5%)/5=2 470
固定資產余值差異:13 000*5%-100=550為永久性差異
年限——————固定資產計稅基礎——————固定資產賬面價值
第一年————13 000-2 470=10 530——————10 000-3 300=6 700
第二年————10 530-2 470=8 060——————6 700-3 300=3 400
第三年————8 060-2 470=5 590——————3 400-3 300=100
第四年————5 590-2 470=3 120——————100
第五年————3 120-2 470=650————————100
故第一年: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0 530-6 700-550=3 280
第二年:可抵扣暫時性差異:8 060-3 400-550=4 110
第三年:可抵扣暫時性差異:5 590-100-550=4 940
第四年: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3 120-100-550=2 470
第五年: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650-100-550=0

以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計算:
第一年:3 280*25%=82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820
貸:所得稅費用 820
第二年:4 110*25%=1 027.50
1 027.5-820=207.5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07.50
貸:所得稅費用 207.50
第三年:4 940*25%=1 235
1 235-1 027.50=207.5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07.50
貸:所得稅費用 207.50
第四年:2 470*25%=617.5
617.5-1 235=617.5
借:所得稅費用 617.5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617.50
第五年:轉回剩餘617.50元
借:所得稅費用 617.5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617.50

『貳』 經營租入的固定資產的遞延所得稅怎麼處理

經營租入的固定資產不用遞延所得稅處理啊,該固定資產不屬於你的啊。

『叄』 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產、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為什麼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呢

納稅的時候按照稅法的規定來,賬務處理的時候按照會計准則來,不需要為了納稅方便調整會計核算方法。

『肆』 遞延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有幾種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根據所得稅准則確認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資產。

根據稅法規定可用以後年度稅前利潤彌補的虧損產生的所得稅資產,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應當按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等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三、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主要賬務處理

(一)企業在確認相關資產、負債時,根據所得稅准則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

(二)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根據所得稅准則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大於本科目余額的,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小於本科目余額的,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三)資產負債表日,預計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按應減記的金額,借記「所得稅——當期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貸記本科目。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

資產減少了,費用增加了,負債增加了,總資產相應就減少。可稅法不確認這種減少。但確實是減少了,稅法暫時不確認,以後也要確認,這種減少,就會讓以後少交稅,就形成了遞延所得稅資產。

(4)融資租入固定資產遞延所得稅擴展閱讀:

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遞延所得稅根據本准則第二十二條規定,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相關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之間形成暫時性差異的,應當按照本准則規定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計入資本公積。

按照稅法規定允許用以後年度所得彌補的可抵扣虧損以及可結轉以後年度的稅款抵減,比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原則處理。

遞延所得稅是當合營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與會計上的利潤總額出現時間性差異時,為調整核算差異,可以賬面利潤總額計提所得稅,作為利潤總額列支,並按稅法規定計算所得稅作為應交所得稅記帳,兩者之間的差異即為遞延所得稅。

按這種核算方式,合營企業需設置「遞延所得稅」科目來進行核算,在時間差額完全自行消失以後,本科目的余額也將為零。

『伍』 弱弱的問一個問題。。。。由融資租賃入賬的固定資產產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為什麼不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我看稅法的時候也想這個問題了;回去查書給我的感覺就是,1判斷是不是永久性差異還是暫時性差異;這個給我的疑惑最大;後來一查書,資產的計稅基礎就是未來期間可以抵扣的金額;看來不管是提折舊還是減值還是盤虧。這些都會在資產收回他的價值,也就是每期的現金流中,最終把入賬1000消耗到0為止。這些都會影響當期的利潤總額。而咱們平時做題那些提減值,折舊的暫時性差異都是,因為稅法允許抵扣的時間不同造成的。這個資產叢1000到0過程中,提減值產生可抵扣差異,當期多交稅了,他早晚會因為實際發生損失時候稅法允許抵扣,從而轉回這種差異;這個題資產入賬就是最低租賃付款折現額或者公允價,肯定比那麼沒折現的每期合同付款額小;這種差異產生不會影響利潤;
而咱們學的資產負債表賬務法都是根據利潤總額調整應納稅所得額,這個屬於特例,和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產是一個道理。這個東西產生就有差異,後期提折舊也不會轉回。它屬於資產負債表無法使用的,你就當特例記吧;本來資產負債表賬務法,不好使的。書上都當特例講。
最後你問到提折舊影響的是應納稅所得額,而不是利潤。你就參考那個自行研發的固定資產,假如研究資本化成功了;他有100的賬面價。150的計稅。這個資本化不會影響本期利潤吧,影響利潤是在後期折舊,減值,盤虧什麼的;後期計算5年折舊。年底剩80.那個120計稅。但是你就不能按資產負債表賬務法去比他的賬面計稅了,因為他一開始就有差異。後期也調不回來。你就只能想影響利潤的20的折舊。影響計稅的30的折舊。你用利潤總額目的是算應納稅所得額吧。你看稅法折舊允許你扣除30,你算利潤只扣20 ,稅法還多允許你扣10。你在調利潤總額的時候是不是要多算10。但是這種差異因為轉不回來,你確認了一個遞延所得稅資產,那麼你的當期所得稅費用就減少了,那麼利潤就多了,所有者權益就多了;可是問題回來了他是不影響利潤總額的,那個經典公式就不平了就不成立;
我是根據書上寫的加上我自己的大白話

『陸』 融資租入固定資產要計提折舊,為什麼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有差額的時候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

書上沒有寫不等於不需確認。
融資租賃固資實際是固定資產項下的二級科目,CPA會計中,參照所得稅中固定資產的遞延作法就行了,在租賃那章中,為了突出重點,是省略的做法。

感謝acco125125,以下是他基於我對於這個問題向他請教的回復:
你好。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在入賬時,因入賬價值與計稅價格之間的差異而產生的暫時性差異,不確認遞延所得稅。但是,在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後,以及因折舊方法的差別而導致的會計與稅務處理之間的差異,仍然應當確認遞延所得稅。

因此,你的理解是適當的。

acco125125

『柒』 怎樣理解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不予確認的情況

一、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情況

(一)除企業合並以外的交易,若其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交易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不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

如承租方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會計准則規定應當將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以及相關的初始直接費用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而稅法規定以租賃協議或合同確定的價款加上運輸費、途中保險費等的金額計價,對二者之間產生的暫時性差異,若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例如,某項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按會計准則其入賬價值為100萬元,但按照稅法規定,其計稅基礎為120萬元,若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20萬元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會使該資產的入賬價值減少20萬元,此時既不是該資產的公允價值,也不是其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不符合會計准則中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標准,改變了該資產的初始計量,違背了歷史成本原則。

(二)按稅法規定可結轉以後年度的虧損,若數額較大,且缺乏證據表明企業未來期間將會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可結轉以後年度的虧損,稅法規定可用以後年度的稅前利潤彌補,但彌補期限最長5年,這就產生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但是否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要視未來期間是否有足夠的應稅所得可用於抵銷以前年度虧損。只有未來期間稅前利潤抵銷了以前年度虧損後,未來期間的所得稅費用才會減少,才會有經濟利益的流入,而這正好符合資產的定義,即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但若企業未來期間無利潤,繼續虧損,無所得稅可交;或者沒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於抵銷以前年度虧損,則不能保證這項經濟利益的流入,不能確認為資產。

其實,不僅是可結轉以後年度虧損問題,所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確認時,都要以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預計將獲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因為只有當未來轉回期間預計將獲得的應納稅所得額大於待轉回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才會使未來期間的所得稅費用減少,才會在未來期間產生經濟利益的流入,才符合資產的確認原則。

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況

(一)商譽的初始確認中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中,因企業合並成本大於合並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按照會計准則規定應確認為商譽,但按照稅法規定其計稅基礎為0,兩者之間的差額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准則中規定對其不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負債,否則會增加商譽的價值。

例如,A企業以1000萬元購入B企業100%的凈資產,該合並符合稅法規定的免稅改組條件,購買日B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均為800萬元,計稅基礎為700萬元,則有100萬元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假設B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為30%,則可確認30萬元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賬務處理為借記凈資產800萬元,貸記銀行存款1000萬元,同時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30萬元,借貸方的差額230萬元確認商譽。但實際上A企業是以1000萬元購入B企業公允價值為800萬元的凈資產的,也就是說,這一並購行為實際上產生了200萬元的商譽,但因確認了該商譽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使商譽的價值增加了30萬元。若繼續確認230萬元商譽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69(230×30%)萬元,則會進一步增加商譽的價值,此時的賬務處理為借記凈資產800萬元,貸記銀行存款1000萬元,同時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69萬元,借貸方的差額269萬元確認商譽。如此往復,商譽的價值會不斷增加。因此,准則規定商譽的初始確認中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二)除企業合並以外的其他交易中,如果交易發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由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不予確認。

如,某項資產按會計准則確認的入賬價值為100萬元,按稅法規定確認的計稅基礎為80萬元,若確認該項遞延所得稅負債20萬元,則其入賬價值應為120萬元,違背了會計准則中的歷史成本原則。

(三)與聯營企業、合營企業的投資相關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在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不予確認:投資企業能夠控制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時間;該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不會轉回。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會導致未來期間產生應稅金額,會有經濟利益的流出,但若企業能夠決定這項經濟利益是否流出和流出的時間,甚至可以使該項經濟利益在未來期間內不流出企業,則其就不是企業的一項不可推卸的責任,就不符合負債的定義,不應確認為一項遞延所得稅負債。

建議這種問題不要研究太深 會做書上題目就是了

『捌』 關於固定資產計提遞延所得稅,一直搞不懂啊

如果只有固定資產折舊遞延調整,不存在永久性差異,那麼,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所得稅稅率=所得稅費費用。

假設會計利潤為100萬,

1、假設會計折舊 50萬, 稅法允許扣除折舊 20萬 ,

遞延所得稅資產 (50-20)*0.25=7.50

應交所得稅(100+50-20)*0.25=32.50

分錄為:

借:所得稅 25

遞延所得稅資產 7.50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32.50

2、假設會計折舊 30萬, 稅法允許扣除折舊70萬,

遞延所得稅負債 : (70-30)*0.25=10

應交所得稅 : (100+30-70)*0.25=15

分錄為 :

借:所得稅 25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15

遞延所得稅負債 10

影響的情況就是上述兩種情況。一般公司就設置「所得稅費用」一個一級科目,它反映和當期收入配比的所得稅費用情況。

『玖』 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會計與稅法有差異么

融資租賃相對經營租賃而言,是指實質上轉移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風險和報酬的租賃。會計處理政策依據:《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企業所得稅處理政策依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七條、五十八條規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行為有關稅收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13號)。融資租賃的固定資產,在會計准則和企業所得稅業務中都按企業固定資產進行處理,但在資產初始成本計量、折舊計提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差異,納稅人在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應根據稅收會計差異,進行納稅調整。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一、融資租賃方式確認
會計上按照租賃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歸屬程度,將租賃分為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第六條規定:符合下列一項或數項標準的,應當認定為融資租賃:(1)在租賃期屆滿時,租賃資產的所有權轉移給承租人;(2)承租人有購買租賃資產的選擇權,所訂立的購買價款預計將遠低於行使選擇權時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因而在租賃開始日就可以合理確定承租人將會行使這種選擇權;(3)即使資產的所有權不轉移,但租賃期占租賃資產使用壽命的大部分;(4)承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的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幾乎相當於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出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的最低租賃收款額現值,幾乎相當於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5)租賃資產性質特殊,如果不作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稅法上未對融資租賃概念進行專門規定,對租賃方式劃分和對融資租賃方式確認,應與《企業會計准則》規定是一致的。
二、固定資產初始成本計量差異
在會計處理上,《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第十一條規定,在租賃期開始日,承租人應當將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將最低租賃付款額作為長期應付款的入賬價值,其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承租人在租賃談判和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可歸屬於租賃項目的手續費、律師費、差旅費、印花稅等初始直接費用,應當計入租入資產價值。
在稅務處理上,根據《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五十八條第三款規定,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以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的,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
會計准則中,考慮融資租賃付款資金時間價值,計算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體現會計核算準確性,更符合融資租賃資產實際價值;而稅法不考慮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而是按照實際支付的款項作為相關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按歷史成本原則,體現稅法規范性。
在租賃資產初始成本計量方式選擇上,會計上按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體現會計核算謹慎性原則,不高估資產;而在企業所得稅中,則按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依次選擇,更注重相關數據可靠性。
三、未確認融資費用處理
會計上,《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第十五條規定:未確認融資費用應當在租賃期內各個期間進行分攤,承租人應當採用實際利率法計算確認當期的融資費用。
稅務上,按《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五十八條第三款規定,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計稅基礎不計算現值,即會計上「未確認融資費用」已包含在稅法計稅基礎之內,並在其使用期間內以計提折舊的方式實現稅前扣除的。所以,對於會計上未確認融資費用的分攤額,稅法上不再允許稅前扣除,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
四、固定資產折舊計提方面差異
會計與稅法計提折舊都是以固定資產的初始成本為基礎,由於其初始成本確認方式的不同,以及折舊年限上的差異,從而決定了其每期折舊額的財稅差異。
從本文第二項「固定資產初始成本計量差異」可看出:會計上處理中,將融資租賃資產公允價值與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而在稅法處理中,不考慮租賃付款資金時間價值,按照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資產的公允價值依次確認租入資產的計稅基礎。所以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稅法上的計稅基礎一般大於會計上的初始成本。
融資租賃折舊資產年限,《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第十六條規定:承租人應當採用與自有固定資產相一致的折舊政策計提租賃資產折舊。能夠合理確定租賃期屆滿時取得租賃資產所有權的,應當在租賃資產使用壽命內計提折舊。無法合理確定租賃期屆滿時能夠取得租賃資產所有權的,應當在租賃期與租賃資產使用壽命兩者中較短的期間內計提折舊。
在稅務處理上,根據《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四十七條第(二)項規定,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發生的租賃費支出,按照規定構成融資租入固定資產價值的部分應當提取折舊費用,分期扣除。其折舊年限,應符合《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六十條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如下:房屋、建築物,為20年;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傢具等,為5年;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電子設備,為3年。如果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符合加速折舊情形,也可以加速折舊。
如某運輸公司通過融資租賃方式租入輪船一輛,租賃期為9年,合同中未對租賃期滿該輪船的歸屬進行規定,輪船使用壽命估計在15年以上,按《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第十六條規定,會計上該輪船折舊年限應為9年。而按《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六十條規定,輪船最低折舊年限為10年,所以在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應進行納稅調整。
五、關於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處理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規定,構成確認銷售商品收入的重要條件是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顯然,融資性售後回租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不能拆解為「銷售」和「回租」兩筆業務,實質是融資租賃。《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第三十一條規定:售後租回交易認定為融資租賃的,售價與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予以遞延,並按照該項租賃資產的折舊進度進行分攤,作為折舊費用的調整。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行為有關稅收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13號)指出,根據現行企業所得稅法及有關收入確定規定,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中,承租人出售資產的行為,不確認為銷售收入,對融資性租賃的資產,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賬面價值作為計稅基礎計提折舊。租賃期間,承租人支付的屬於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
由此可見,會計和稅法上都體現了融資性售後回租業務的實質是融資租賃,與租賃資產有關的全部報酬和風險屬於承租方,不作銷售處理,承租人對該資產仍視同自有資產一樣計提折舊。會計上將售價與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予以遞延,並按照該項租賃資產的折舊進度進行分攤;稅法上規定將承租人支付的屬於融資利息的部分,作為企業財務費用在稅前扣除,兩者並無本質區別。
六、有關融資租賃實務處理
案例2010年12月31日,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融資租賃合同,甲公司向乙公司租入專用設備一台,合同主要條款如下:租賃期限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每年末支付租金20萬元,該設備2010年12月1日的公允價值為90萬元,承租期滿時,該設備歸甲公司所有,租賃合同約定的年利率7%。
案例解析
(一)融資租賃資產初始成本計量
會計核算上,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20×PVA6%,5=20×4.2124=84.248(萬元),大於公允價值90萬元,因此,租賃資產的入賬價值為84.248萬元。
稅法上,融資租賃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支付的相關稅費=20×5=100(萬元)
(二)未確認融資費用處理
會計核算上,未確認融資費用=最低租賃付款額-租賃資產公允價值=100-84.248=15.752(萬元)
2011年度應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100-15.752) ×6%=84.248 ×6%=5.055(萬元)
稅法上,2011年度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5.055萬元不得稅前列支,匯算清繳時調增應納稅所得額5.055萬元。
(三)融資租賃固定資產折舊計提
假設會計與稅法折舊年限均為5年,凈殘值為0,都採用直線法折舊,則會計上每年計提折舊=84.248÷5=16.850(萬元),稅法每年計提折舊=100÷5=20(萬元),形成財稅差異為3.15萬元。
甲公司在2011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分攤未確認融資費用5.055萬元不得稅前列支,應調增應納稅所得額5.055萬元;融資租賃固定資產折舊形成財稅差異,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3.15萬元。

『拾』 在稅法中,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成本以公允價值計算嗎

是的,稅法是以歷史成本作為基礎,公允價值不認的,這里可以作為遞延所得稅資產。

閱讀全文

與融資租入固定資產遞延所得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州盛融小額貸款公司旗下 瀏覽:102
藍箭電子股票 瀏覽:436
歐元匯率什麼時候低 瀏覽:662
淘寶貸款1000利息 瀏覽:145
金融機構沒有將某一具有可疑 瀏覽:75
wind每日信託 瀏覽:90
合肥長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867
農行理財產品待清算 瀏覽:319
杠桿利用二力平衡 瀏覽:823
保費杠桿率高 瀏覽:436
公司虧損小股東不出資 瀏覽:689
安逸花匯率 瀏覽:866
集中量常有指標 瀏覽:985
idc融資方式國外 瀏覽:345
證券公司融資案例 瀏覽:365
股東大會罷免董事 瀏覽:418
購買基金公司理財如何做賬 瀏覽:549
恆大集團2月8日 瀏覽:492
全球證券交易所成交量 瀏覽:927
銀行從業理財計算題系數 瀏覽: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