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融資租賃業務是什麼意思
1、融資租賃是指在實質上轉移與一項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的一種租賃。
2、融資租賃(Financial lease)是指出租方融通資金為承租方提供所需設備,具有融資、融物雙重職能的交易,涉及出租方、承租方、供貨人三方當事人,包括租賃合同、供貨合同等兩個或兩個以上合同。
3、出租方根據承租方的要求和選擇,與供貨人訂立供貨合同支付貨款,與承租方訂立租賃合同,將購買的設備租給承租方使用,租期大部分相當於設備壽命期。
4、租賃期間內,承租方按合同規定分期向出租方交付租金,租賃設備的所有權屬於出租方,承租方在租期內享有設備的使用權。租賃期滿,設備可由承租方留購,續租或退回出租方。
5、在工程機械行業中,融資租賃業務也是在近幾年被引入中國,是由出租人根據承租人對供貨人和租賃標的物的選擇,由出租人向供貨人購買租賃標的物,然後租給承租人使用的一種銷售方式。
(1)百應融資租賃王華擴展閱讀:
1、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租賃為融資租賃:在租賃期滿時,租賃資產的所有權轉讓給承租方,租賃期為資產使用年限的大部分(75%或以上),租賃期內租賃最低付款額大於或基本等於租賃開始日資產的公允價值。
2、融資租賃是集融資與融物、貿易與技術更新於一體的新型金融產業。由於其融資與融物相結合的特點,出現問題時租賃公司可以回收、處理租賃物,因而在辦理融資時對企業資信和擔保的要求不高,所以非常適合中小企業融資。
3、中國的融資租賃是改革開放政策的產物。改革開放後,為擴大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開辟利用外資的新渠道,吸收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1980年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引進租賃方式。1981年4月第一家合資租賃公司中國東方租賃有限公司成立,同年7月,中國租賃公司成立。這些公司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融資租賃業的誕生。
4、融資租賃除了融資方式靈活的特點外,還具備融資期限長,還款方式靈活、壓力小的特點。中小企業通過融資租賃所享有資金的期限可達3年,遠遠高於一般銀行貸款期限。在還款方面,中小企業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分期還款,極大地減輕了短期資金壓力,防止中小企業本身就比較脆弱的資金鏈發生斷裂。
5、融資租賃雖然以其門檻低、形式靈活等特點非常適合中小企業解決自身融資難題,但是它卻不適用於所有的中小企業。融資租賃比較適合生產、加工型中小企業。特別是那些有良好銷售渠道,市場前景廣闊,但是出現暫時困難或者需要及時購買設備擴大生產規模的中小企業。
B. 廈門百應融資租賃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百應租賃控股有限公司致力於向中小型企業及個人企業家提供設備融資解決方案。公司具有融資租賃和應收賬款商業保理及其相關業務的資質。多年來公司在滿足紡織品、服裝、特種設備等主要領域客戶的融資需要方面累積了經驗。自創立以來,公司擁有逾1000名客戶,遍布超過20個省。
法定代表人:周士淵
成立時間:2010-03-09
注冊資本:237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20040003559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台港澳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保稅區)象嶼路88號保稅市場大廈7o室之四
C. 王華的狀元試卷
殿試考題:
皇帝制曰:朕祇舉丕圖,究惟化理,欲追三代以底雍熙,不可不求定論焉。夫三代之王天下,必有紀綱法度,然後可以治。而議者乃謂三代之治,在道不在法,豈法無所用乎?
聖王立法必有名以表實,然後可以傳遠。而議者乃謂三代之法,貴實不貴名,豈名非所先乎?治不在法,則繼以仁政之說似戾,法不貴名,則必也正名之說似迂,二者將何所從也?
嗣是稱治者,莫過於漢唐宋。漢大綱正,於父子君臣之道蓋得矣,而其治何以不能繼夫周?七制之君,知重道者孰優乎?唐萬目舉,如田斌兵刑之法近實矣,而其治何以不相遠於漢,三宗之內,能守法者孰賢否?至宋則大綱正,萬目未盡舉,似於唐不及,又謂其家法有遠過漢唐,足以致太平者八事,而並指其君之賢。其說又何所據也?夫法不徒行,名不苟立,古之人必有處乎此者,而後世獲效之不同如彼,何也?
茲朕於道必欲采其精微之蘊,於法必欲參其製作之詳,於所謂名與實者,必欲考求三代之所以相須而治,漢唐宋之所以不相須而治、不古若者,庶幾取捨明,而躋世雍熙可期也。諸生學古通今,出膺時用,必審知之矣。其各殫心以對,毋略毋泛,朕將采而行焉。
王華答題:
臣對:臣聞人君之治天下,有體焉,有用焉。體者何?道是也。用者何?法是也。道原於天而不可易,所以根抵乎法者也。法因乎時而制其宜,所以品節乎道者也。道立而法未備,則民生未遂,民患未除,未足以言治。法具而道有未立,則綱常淪斁,風俗頹靡,文奚足以為治哉?故善為治者,不徒恃乎法以制天下之人,要必本於道;而善為法者,不徒徇乎名以誣天下之人,要必求其實焉。夏、商、周之所以致天下於大治者,以其有得乎此也。漢、唐、宋之所以治不古若者,以其胥失乎此也。然則今日欲究化理而求定論,亦惟遵三王之道,行三王之法,務使全體大用之畢舉,而陋漢、唐、宋於不為可也。豈必外此而他求哉?《書》曰:鑒於先王成憲,其求無愆。此之謂也。
欽惟皇帝陛下,睿智聰明,根於天性,寬仁莊敬,見於躬行。丕承一祖四宗之鴻圖,默契二帝三王之心學,涵養深而天理明,歷閱久而世故熟。是以十有八年之間,聖德日新,治效日隆,誠可謂大有為之君,不世出之主也。然猶不自滿假,乃於萬幾之暇,廷集諸生,諏咨治道,且欲求一定之論,以追三代之隆。臣有以知陛下是心,其即古帝王好問好察謀及士庶之心也。臣以草茅之微,獲與諸生之列,仰承明詔,敢不俯竭愚忠,茂明大對,以少裨萬分之一乎?臣竊惟治之體本於道,治之用存乎法,法之行必有其名,而名之立必有其實。人君所以持一定之論,而致雍熙之治者,端在於斯矣。且道莫大於綱常,法莫大於田斌兵刑。三綱不正,不足以言道:四事不舉,不足以語法。臣請先以家喻之。今有矩室焉,父慈而子孝,夫義而婦聽,其家道正矣。然而耕耨失其時,收斂無其術,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或門庭之寇不能御,或奴隸之肆無所懲,如此而謂之家齊,不可也。其或家給人足,令行禁止,而父子夫婦之間或有所歉,如此而謂之家齊,不可也。又或事事而為之名,以聳人之觀聽,而求其實,則泯然無跡之可舉,如此而謂之家齊,可乎?
家之於天下,勢不同而理同。道也法也,實也名也,誠可相有而不可相無也。昔者三代之王天下,蓋有法以輔其治,非專恃乎法也。蓋有名以表其實,非徒狥乎名也。臣請略舉其概。如咸則三壤以制井田,差為九等以定貢賦,六師以征不序,三千而有贖條,此有夏治天下之法也。八家各授一區以為私田,八家同養公田以給賦稅,設六軍之制,制風愆之刑,此有商治天下之法也。詳之為井牧溝洫,而田有所分,纖之為九府圜法,而賦有所統,司馬掌九伐之法以正邦國,司寇掌五刑之制以糾為民,非成周治天下之法乎?其制田賦也,實足以裕民而足國:其制兵刑也,實足以御亂而禁奸:豈徒為虛名而已哉! 矧禹之治,本於只台德先,而率由典常,則其法有道以為之體,故能文命誕敷,以臻聲教四被之治。湯之治,本於克寬克仁,而肇修人紀,則其法有道以為之體,故能表正萬邦,以成兆民允懷之治。文王純亦不己,而茲迪彝教,武王建其有極,而歡民五教,則周之法亦有道以為之體,此所以致有夏修和,四海永清之治也。宋儒羅從彥謂:「三代之治在道不在法,三代之法貴實不貴名。」蓋言法之不可以離道,名之不可以失實耳。夫豈謂法無所用.而名非所先乎?三代而後,稱善治者,英過於漢唐宋,若秦隋五季之流,皆無足齒矣。漢高祖用三老之言而發義帝之喪,赦季布之罪而截丁公之叛,則君臣之義以明:因家令之言而葬禮太公,高四皓之名而割愛衽席,則父子之倫無失。是大綱正而道得其概矣。惜乎規模雖宏遠,而多襲贏秦之舊,《詩》、《書》之不事,而未脫馬上之習。故其時去成周雖未宏遠,而田賦兵刑之類,多缺典矣。果能如三代之制,道法兼資者乎?漢有天下,歷年四百。高祖而下,若文帝之躬修玄默,武帝之雄才大略,宣帝之信賞必罰,光武之沉幾先物,明帝之遵守成憲,章帝之寬厚長者,亦皆一世之賢君。王通取之為七制,宜矣。然以重道言之,則聖賢大學之道,概乎其未之有聞,臣未敢必其為孰優。此漢之治所以止於漢也。
唐太宗制口分世業之田,租庸調之法,彷彿乎先王田賦之遺意;定上中下府兵之制,五覆奏三訊之刑,依稀乎先王兵刑之舊規。是萬目舉而法近乎實矣。惜乎制度雖益詳,而不能自身推之於家;紀綱雖益密,而不能自家達之於國。故其法視兩漢雖若過之,而父了君臣之間,多慚德矣。果能如三代之法,名實相須者乎?唐有天下,傳世二十。太宗而後,若玄宗之削平內難,勵精政事,幾致太平;憲宗之剛明果斷,能用忠謀,克除僭叛,亦皆繼世之令主。史臣取之為三宗,當矣。然以守法言之,則二帝三王之法,邈乎其未之能及,臣未敢必其為孰賢。此唐之治,所以止於唐也。
逮宋室之興,太祖開基,事周後如母,愛少帝如子;鞭朴不施於殿陛,罵辱不及於公卿;慈闈一言,載在金匱,舍子立弟,付託得人,其大綱可謂正矣。但其兵雖有三衙四廂之制,而不足以御外侮;刑雖有折杖常刑之典,而不足以禁奸吏;天下之田,雖二十稅一,而未能合乎井牧溝洫之制;役民之法,雖因乎唐制,而未若租庸調法之詳,其萬目則未盡舉也。夫大綱雖正萬目未舉,似於唐不及也。而其家法之善,則有過於漢唐者焉。呂大防嘗言:「前代人主,朝見母後有時,祖宗以來,朝夕皆見,此事親之法也。前代大長公主,以臣妾之禮見,仁宗以侄事姑,此事長之法也。前代官闈多不肅,本朝宮禁嚴密,此治內之法也。前代外戚多預政事,本朝不許與事,此待外戚之法也。前代宮室多尚華侈,本朝宮殿止用赤白,此尚儉之法也。前代人主在宮禁,出輿入暈輦,祖宗步自內庭,出御後殿,此勤身之法也。前代人主在禁中,冠服苟簡,祖宗以來,燕居必以禮,此尚禮之法也。前代多深於用刑,惟本朝臣下有罪,止於罷黜,此寬仁之法也。」凡此八事,信乎家法之過於漢唐矣。太祖而下,如太宗之恭儉好文,真宗之寬仁慈愛,仁宗之力行恭儉,英宗之優禮大臣,庶幾其賢者歟!借其仁厚有餘,而剛斷不足。此宋之治,亦止於宋而已。
夫法非自行,必本於道而後行;名非自立,必有其實而後立。古之人皆有以處乎此?而後世獲效之不古若,豈非以其或有體而無用。或有用而無體歟?
洪惟我朝太祖高皇帝,創業垂統,用夏變夷,大誥申明五常之義,律令詳著萬法之條,養民有田,足國有賦,御暴有兵,禁奸有刑,大綱畢正,萬目具舉。其弘謨丕范,誠是以超越三王,垂示萬世矣。列聖相承,重光繼照。至於陛下,祖述憲章,克篤前烈,大孝尊親,上隆歡於慈極;彝倫故敘,下疏愛於天潢。分田賦民,惟祖宗之成憲是遵;練兵用刑,惟祖宗之舊典是式。總萬善於一身,光百王於千載。『其於道法兼資之要,名實相須之義,固已洞燭於淵衷矣。然於道欲探其精微之蘊,於法欲參其製作之詳,於所謂名與實者,欲考求三代之所以相須而治,後世之所以不須而治不古若者。臣以為此無他,在陛下一心轉移間耳。蓋人之一心,至虛至靈,所以具眾理者在是,所以應萬事者在是。但為氣稟所拘,物慾所蔽,其全體大用,始有不明矣。陛下誠能先明諸心,復其本然之正,去其外誘之私,不為後世駁雜之政所牽滯,不為流俗因循之論所遷惑,則於道也,必能探求其精微,而見於日用彝倫之間,莫不各有以盡其當然不易之則矣。於法也,必能參詳其製作,而形於紀綱法度之際,莫不皆有以成其巍然廣大之業矣。至於考求其名實,則知夏商周之精詳,非若漢唐宋之闊略,而其得失之際,又豈待辨而明哉!程子曰:「必有關睢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是知道與法必兼資而後可以言乎治。孔子曰:「君子名之可言。」是知名與實必相須而後可以傳諸遠。然則,道與法兼資,名與實相須,孰謂不在陛下方寸間耶?
雖然,人君之治固本於一心,而正心之要,尤在於意誠。《大學》曰:「欲正其心,先誠其意。」使意有不誠,則無以正其心而推於治矣。臣願陛下窮理以致其知,存誠以立其本,而凡一念將發之頃,必察其天理人慾之幾。天理耶,必循之而造其極;人慾耶,必遇之而絕其根。大廷廣眾之中,固此誠也。深宮燕閑之地,亦此誠也。念念相承,無少間斷。則一理渾融,萬幾密勿,將見體用兼全,本末日舉。陛下今日之治道,與三王同一道心之精微;陛下今日之治法,與三王同一時中之妙用;而盛治之效,亦將與三代比隆矣。區區漢唐宋之治,何足言哉!
昔宋儒朱熹入對,有戒其勿以正心誠意之說進者。熹曰:「吾平生所學,在此四字,豈敢隱默以欺吾君。」臣嘗誦此以自箴警。今承明詔,故於篇終直舉所得於學者以為獻。亦何敢負所學以欺吾後父耶?臣不勝惓惓之至,伏惟陛下留神察焉。則天下幸甚,萬世幸甚。臣謹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