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十大房地產公司排名
導語:房地產產業一直在我國長盛不衰,這使得房地產產業成為一個熱度比較高,競爭頗為激烈的產業。在我國,龐大的房地產公司林立,但是,有哪些房地產公司能夠成為中國房地產業的「龍頭老大」呢?這樣的公司還是不多的。下面的這篇文章來為大家揭曉中國十大房地產公司的排名。
根據2015年最新的房地產產業的銷售額以及過去數年裡這些公司的實力對比,我們來做一個綜合排名,排出現在最強盛的十大房地產公司。
首先,排在第一位的是萬科地產。萬科地產是目前最大的專業住宅開發企業之一。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萬科集團的業務已經擴大到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城市群和中西部53座大中城市,覆蓋區域極廣,年銷售住宅面積平均在6萬套以上,是中國房地產產業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
緊跟萬科地產之後的便是赫赫有名的恆大地產。恆大集團在我國可是鼎鼎大名的集團,它的業務范圍覆蓋民生住宅、文化旅遊、乳業等各大領域,總資產達到4660億,距離世界五百強企業僅有一線之差。而恆大地產則覆蓋全國各大中城市,規模宏大,實力雄厚。
排在第三位的是綠地集團。綠地集團是當今中國唯一一家以房地產產業為主、躋身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公司。根據2014年的《財富》排行榜,綠地集團目前處於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第269位,它已經覆蓋了全國各地的主要省市區,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全國性大集團。
第四名,保利地產。保利地產是中國大型的國有房地產企業,成立於1992年。總資產達到2000億,品牌價值達到100億元,成為我國房地產業的領導品牌。
第五名,中海地產。中海地產是香港中國海外集團有限公司的下屬公司,總資產達到1800億元,在北方各大城市、南方大多數城市皆有開發。規模較大,實力非常雄厚。
第六名,萬達集團。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8年,經過數十年的打拚,已經形成商業地產、高級酒店等核心產業。萬達集團的房地產產業主要在商業用地上。
第七名,碧桂園。廣東碧桂園集團是中國房地產的十強企業,在界內榮獲過「中國馳名商標」的稱號,總資產達到1500億元,實力雄厚。
第八名,華潤置地。華潤置地有限公司是華潤集團旗下的房地產公司,也是中國內地最具實力的綜合型地產開發商。之所以會排到第八名,是因為華潤置地的發展已經過了鼎盛期。不過華潤置地公司依然實力強勁,在中國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第九名,世茂房地產。世茂房地產是中國房地產界領袖企業,由於世茂房地產公司成立時間較短,所以,世茂房地產公司是一個處於發展中的企業,發展的潛力極大。
第十名,華夏幸福集團。華夏幸福集團是中國較大的房地產產開發商,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華夏幸福集團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它是中國房地產業當之無愧的大亨。
⑵ 樓市解壓,融資放寬,地產牛市啟動、地產科技迎來高光時刻
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大房企的施工、線下銷售鏈條按下暫停鍵。
伴隨著各地樓市成交冰封,房企資金壓力與日俱增。為給樓市解壓,近期我國出台了相應的措施。據悉,全國各地已有20個省市出台了專門針對穩定樓市的政策或建議,部分城市明確土地款可申請延期或分期繳付。同時各大銀行也相繼公布了可申請延期還貸的政策。
疫情之下金融環境也開始松動,房企也在復工時刻再次迎來融資潮。
此外,地產科技公司也迎來了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
超20城出台新政解壓樓市
▼
據了解,2月12日,西安、無錫打響了給樓市解壓的第一槍,隨後上海、天津、南昌、北京、天津、西安、蘇州、貴州、杭州、無錫、廣州、佛山、合肥、駐馬店、南寧、東莞等在內的20多個省市密集出台出台各種不同力度的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政策。主要涉及的措施有:放寬房企土地出讓金、稅費繳納時限,以及放寬了預售條件等方面。整體來看,主要側重於緩解房企資金壓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駐馬店的政策顯示,穩定樓市政策開始從救企到救市發展。具體表現為對在市中心城區、各縣城區購買首套居住房屋的給予補助,補助對象和標准分別為:各類人才補助標准200元/㎡,大中專以上畢業生補助標准150元/㎡,農民工補助標准100元/㎡。補貼資金由受益財政承擔,中心城區補助資金按屬地稅收受益比例由市區兩級分別按50%承擔等等。
駐馬店的政策帶有很強的刺激傾向,是當前全國政策力度較為寬松的代表性政策。類似政策客觀上也說明地方政府在房地產方面的態度,對於全國其他城市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後續預計各地樓市政策放鬆的動作會更加多,對於穩定樓市行情等有積極的作用。
在確保疫情防控下,各地政府紛紛出台涉房政策,福州、南京等地還對售樓處開放、工地復工方面給出了明確的政策指引。
隨著供需端政策的不斷調整,房企對市場的信心也在不斷加強。以北京土拍屢創新高為例:2月18日北京通州區台湖鎮、大興區采育鎮、大興區舊宮鎮3宗地塊狂攬87億,最高溢價率達到49.78%,創兩年來新高;2月14日,海淀區西北旺鎮和昌平區東小口鎮的三宗地塊成交總價196.8億元,最高溢價率34.24%;2月25日,北京土地市場以76億元總價成功出讓海淀區西北旺鎮一宗地塊。今年以來,北京土地出讓金收入已達672.73億元,刷新歷史紀錄。
房企正處於融資窗口期?
▼
為應對疫情,國內融資渠道近期也有明顯松動的跡象。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及償還到期債務,目前房企正採取積極的行動發債融資。
2月20日,包括正榮地產、華南城、當代置業、合生創展集團等多家房企宣布發行美元債,合計融資額11.25億美元(合約人民幣79億元)。除了上述四家房企,瑞安房地產擬贖回兩筆共10億美元優先票據,並發行一筆新票據;綠景中國則擬就今年到期的4億美元票據交換要約,並發行新票據。
在近一個月的時間內,上交所、深交所累計的7筆受理房企發債申請中,4筆均在2月11日、12日兩日內獲得受理,近期房企債券受理速度明顯加快。
金地集團、碧桂園、龍光控股金額分別為110億元、85.38億元、30億元的公開發行公司債券雙雙獲得上交所受理。同時,富力地產70億元的私募公司債也已更新為「已受理」。
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及償還到期債務,目前房企正採取積極的行動發債融資。此外,已經被受理的龍湖、融僑小公募債,最新狀態也變更為「已回復交易所意見」。
此外,為保障「戰疫」資金保障,監管部門還給「抗疫債」開辟了「綠色通道」。個別房企成功獲批發行「抗疫債」。
「抗疫債」最顯著的特點是審批快、利率低。華南一家房企的財務部人士表示,類似於國資背景或者信用資質不錯的房企所發行債券只要用途與疫情防控類相關,基本兩三天內就能獲批,而且能獲得低於同類型產品的發行利率。
由此可見,房地產行業仍受金融機構青睞。從投資機構來看,房地產行業投資收益較高、壞賬較少,風險更低,可以被視作一種不錯的投資標的。從資本市場來看,疫情爆發期利空股市利好債市,資金具有更高的意願向債務市場流動。
因此,無論是從政策環境層面、金融機構動力還是市場需求來看,房企目前發債融資均是一個較好時機。
低調的房地產技術公司正在浮出水面
▼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個房地產行業備受沖擊。土拍暫停、項目停工、售樓處關閉,一向高周轉的房地產企業被迫按下「暫停鍵」。
但地產商也沒有坐以待斃,紛紛推出「樓盤直播」、「線上看房」等雲賣房服務。恆房通、富力好房、好房線上購、VR售樓部、金茂粉等中國樓市交易APP,開始被人熟知。
過去的半個月,他們各出奇招,彼此競爭,給全中國的購房者提供了一次高密度的短期全民培訓,讓全中國的購房者都在心理上接受了「線上賣房是可行有效的」。
當「線上賣房」被接受的那一刻,就意味著,未來在這條線上運營的道路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專注於賦能地產的「地產科技公司PropTech」誕生,而已誕生的地產科技公司PropTech則會迎來屬於他們發光彩時刻。
比如,恆大背後的思為科技。在全國人民還在被疫情和焦慮按在地上摩擦的時候,思為科技在很短的時間內,為恆大搭建了100多個「線上售樓部」,幫助恆大突圍成為本次疫情收獲最豐的房企。此外,思為科技也是碧桂園鳳凰雲、上海萬萬、世茂購房通、華潤、華夏幸福、時代中國的全國網上售樓處、德信知己雲的技術提供商。
與其說,這是房企的一次自救,倒不如說這是科技與房地產的融合進一步加深了。
「放眼全球,中國的居住領域是科技亟待顛覆的最後一片疆土。」這句話出現在空白研究院發布的國內第一份較為系統的房地產科技PropTech研究報告的序言中。
是的,在中國,太多的互聯網巨頭,被拒在房地產門外,只能財務投資,不能下場比賽。
科技如何才能顛覆與重塑房地產?空白研究院認為,顛覆與重塑包含三個層面:
一是用戶體驗為中心,給消費者以全新體驗; 二是效率的全面提升,包括設計與建造效率、交易效率、能效等的提升;三是新型經紀人的出現,被科技武裝、深度服務用戶。
顯然,經此一「疫」,房地產營銷崗上的互聯網化,已然被顛覆與重塑。房企的互聯網化,也將步入快車道,並將從新居住和商業地產領域慢慢往金融工具方向快速發展。
「科技的力量尚遠遠被低估。」這是空白研究院院長楊現領博士在《全球房產科技報告》發布會上所說的一句話。讓我們以此結束此文,並期待更加科技的房地產!
⑶ 中國最具潛力的百城評選,能為中國樓市帶來何種改變
4月1日,《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排行榜TOP30》發布。在今年的第一季度,中國房地產市場不但遭遇房產稅、限購、價格控制等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強力沖擊,同時又受到了傳統的春節成交淡季,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標桿企業交出了一份相當不錯的答卷。萬科、恆大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進一步穩固了行業領先地位。其中萬科以320億的銷售業績居首,同比增幅121%,而恆大地產首季度囊入201億元,同比增長135%。專家認為,這些企業在三四線城市布局的優化
以及商業地產方面轉型的成功,是業績提升的關鍵。
第三梯隊競爭加劇
從企業入榜門檻來看,第一季度 中 國 房 地 產 企 業 銷 售 金 額TOP10榜單和銷售面積TOP10榜單的門檻分別為88億元和54萬平方米,對比2010年一季度,TOP10企業銷售金額入榜門檻增幅達64%。
雖然一季度市場形勢嚴峻,傳統的專注於住宅開發的企業經受了巨大的考驗,但基於提前布局的眼光以及內部調整的策略,6家超大型企業依然維持穩定地位,規模不斷擴大,而相比去年一季度僅萬科一家企業銷售突破百億,今年的6家企業銷售業績全部過百;在第三梯隊中,銷售金額在20-50億元的企業也擴大至15家,其中20-30億元企業達8家。對該梯隊企業而言,其全年銷售業績是否能夠突破百億,則對這些企業的管控模式、人力資源、融資渠道以及品牌戰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益三四線發展,部分企業表現突出
隨著一、二線城市政策調控的深入,客戶與資金逐漸溢向不在調控范圍的三、四線城市,從而使提前布局這些城市的企業業績在一季度表現格外搶眼。碧桂園集團以150萬平方米摘得銷售面積季軍位置,而金輝集團和融僑集團盡管在去年經歷拆分後的發展陣痛,但新年伊始即雙雙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憑借良好的業績穩居銷售面積以及銷售金額榜前二十名。
而在嚴厲的限購政策封鎖住宅投資渠道後,商業地產反倒迎來了一輪成交熱潮,而此前加碼商業地產的企業也漸入收獲期。其中,萬達集團憑借商業地產在全國范圍內的熱銷,以187億元獲得銷售金額季軍位置。
與此同時,以萬科集團、綠地集團為代表的不少以商品住宅開發為主的企業在加碼商業地產之後,企業業績也得到了提升。其中,萬科集團一季度商業地產貢獻約40億元,佔比達13%。
來源:CRIC
⑷ 中國房地產500強名單
2019年中國房地產房地產行業中上榜企業包括:恆大集團有限公司、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市金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1、恆大集團有限公司
恆大集團是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新能源汽車為龍頭的世界500強企業集團。目前,恆大總資產2.1萬億,年銷售規模超6000億,累計納稅超2400億、慈善捐款超148億,員工14萬人,每年解決就業260多萬人,世界500強排名第138位。
5、重慶市金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重慶市金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於2007年12月12日成立。2019中國民營企業服務業100強發布,重慶市金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排名第15。2019年9月1日,2019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榜單在濟南發布,重慶市金科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排名第62位。
⑸ 集團企業要上OA,泛微與藍凌選哪一個
對於藍凌來講,其自身具備了紮根數字OA辦公領域十八年的深厚功底和經驗,通過服務像招商銀行、PICC、華為、騰訊等一系列大型企業的過程當中積累了海量的實踐經驗;而釘釘原生於阿里整個大的生態系統當中,先天具有眾多的優勢資源,並且通過近幾年的不斷深耕,擁有了超過2億用戶以及1千萬企業組織的強大群體。
藍凌和釘釘的融合一方面是源於企業理念與戰略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對於未來發展理念,也就是前文我們提到的構建未來組織這個維度的一致性,兩家企業強大的技術基因再加上一個擁抱未來機遇的企業生態環境,賦能百行百業用戶的業務發展,讓藍凌與釘釘怎能不擁有一個好的未來?
⑹ 布局三四線城市 房企是否進入了收獲期
4月1日,《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排行榜TOP30》發布。在今年的第一季度,中國房地產市場不但遭遇房產稅、限購、價格控制等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強力沖擊,同時又受到了傳統的春節成交淡季,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標桿企業交出了一份相當不錯的答卷。萬科、恆大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進一步穩固了行業領先地位。其中萬科以320億的銷售業績居首,同比增幅121%,而恆大地產首季度囊入201億元,同比增長135%。專家認為,這些企業在三四線城市布局的優化以及商業地產方面轉型的成功,是業績提升的關鍵。
第三梯隊競爭加劇
從企業入榜門檻來看,第一季度 中 國 房 地 產 企 業 銷 售 金 額TOP10榜單和銷售面積TOP10榜單的門檻分別為88億元和54萬平方米,對比2010年一季度,TOP10企業銷售金額入榜門檻增幅達64%。
雖然一季度市場形勢嚴峻,傳統的專注於住宅開發的企業經受了巨大的考驗,但基於提前布局的眼光以及內部調整的策略,6家超大型企業依然維持穩定地位,規模不斷擴大,而相比去年一季度僅萬科一家企業銷售突破百億,今年的6家企業銷售業績全部過百;在第三梯隊中,銷售金額在20-50億元的企業也擴大至15家,其中20-30億元企業達8家。對該梯隊企業而言,其全年銷售業績是否能夠突破百億,則對這些企業的管控模式、人力資源、融資渠道以及品牌戰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益三四線發展,部分企業表現突出
隨著一、二線城市政策調控的深入,客戶與資金逐漸溢向不在調控范圍的三、四線城市,從而使提前布局這些城市的企業業績在一季度表現格外搶眼。碧桂園集團以150萬平方米摘得銷售面積季軍位置,而金輝集團和融僑集團盡管在去年經歷拆分後的發展陣痛,但新年伊始即雙雙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憑借良好的業績穩居銷售面積以及銷售金額榜前二十名。
而在嚴厲的限購政策封鎖住宅投資渠道後,商業地產反倒迎來了一輪成交熱潮,而此前加碼商業地產的企業也漸入收獲期。其中,萬達集團憑借商業地產在全國范圍內的熱銷,以187億元獲得銷售金額季軍位置。
與此同時,以萬科集團、綠地集團為代表的不少以商品住宅開發為主的企業在加碼商業地產之後,企業業績也得到了提升。其中,萬科集團一季度商業地產貢獻約40億元,佔比達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