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數民族地區該不該大力發展旅遊業
現代鄉村旅遊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遊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遊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這種「回老家」的旅遊或者傳統的鄉村旅遊與現代鄉村旅遊的區別。我們談論的鄉村旅遊是指現代鄉村旅遊。
旅遊成為必需品的同時,鄉村旅遊也正逐漸邁入旅遊行業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為城市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一大主要選擇,更是鄉村旅遊脫貧致富、開放發展的一條有效渠道,同時也是旅遊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有力證據。因此從「三農」角度出發,鄉村旅遊受到服務農民的政府的重點關注;作為旅遊投資商也應該抓住苗頭,加足火力,將鄉村旅遊這把火點旺;作為旅遊開發者,應該採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開發、合理的方式來經營,將鄉村旅遊這把火燒好;而所謂正確的理論指導,當然離不開對旅遊開發具有合理指導職能的旅遊規劃設計院,也正是基於此,我院就此專題進行了以上詳盡的探討,履行我院社會責任的同時,為旅遊投資商提供機遇,為旅遊開發商掃除盲點,為旅遊規劃同仁提供借鑒,最終由政府、投資商、開發運營商、規劃設計院四位一體、同心協力將鄉村旅遊做好,促進其持續有效的發展。
前瞻資訊顯示近5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行業市場規模也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2年底,全國有9萬個村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單位達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園區超過3.3萬家,年接待遊客接近8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 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到2015年,休閑農業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休閑農業點數量穩步增長,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休閑農業點增長20%,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總的來看,國內旅遊需求穩步增長,而同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無論市場規模還是經營效益均呈現出向好的趨勢,發展前景向好。
2. 我國民族民俗文化旅遊產品發展現狀
行業現狀:自1994年以來,廣東的旅遊創匯、旅遊業總收入、入境旅遊人數等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居全國首位。根據2005年末的統計,旅遊從業人員,廣東為全國第一,有82.90萬人,幾乎等於居第二位的江蘇的兩倍(41.89萬人);在固定資產原值方面,廣東位居第一,為904.02億元。其他如旅遊企業營業收入、星級飯店營業收入、向國家上交營業稅等項目,廣東均列全國第一。
廣東旅遊資源具有門類齊全、組合良好、分布合理的整體優勢,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旅遊客源地之一。廣東旅遊業創匯能力已經相當於世界旅遊業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接近排名35位的巴西,超過愛爾蘭、菲律賓、紐西蘭、芬蘭和南非。
政策環境:國家十分重視文化休閑服務業的發展,先後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及時指導和鼓勵文化休閑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競爭指數:廣東地區旅遊業發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要在趨於飽和的市場中分一杯羹,比較困難。而且,大量外來旅遊企業介入,以其資金、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將對廣東旅遊企業造成沖擊。
最佳地區:與珠三角的飽和相比,周邊地區、廣大山區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東西兩翼、粵北山區或以發掘傳統工藝、歷史遺跡為主,或開發民族民俗資源,或利用自然人文景觀,發展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都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
3. 雲南旅遊業的現狀
1.具有豐富的資源基礎。以復雜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多樣性民族文化為背景形成的雲南旅遊資源,具有多樣性、奇異性及多重景觀組合優良的特點。不僅自然景觀豐富多樣,而且以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人文景觀奇異多彩,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之間組合優良,相得益彰。不少景區(點)在世界上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品位,適宜開展多種類型的旅遊活動,具有發展成為世界級旅遊產品的條件。具有鄰近東南亞、南亞周邊國家的地緣優勢。通過建設國際大通道,配合雲南境內的公路、鐵路、航空網和水運建設,有利於與周邊國家和省區開展區域合作,並融入東南亞、南亞旅遊圈。
2.旅遊業發展積累了一定基礎。經過多年來對旅遊業的大力投入和培育,使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創建了一批知名度較高的精品景區景點,全省目前已擁有國家級和省級文明風景旅遊示範點14個;擁有10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個國家旅遊度假區,位居全國第三;有48個省級風景名勝區,6個省級旅遊度假區,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為我省國土面積的3.3%,其比例位居全國前列;有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 五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保山、騰沖、威信三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省經各級人民政府正式審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44個,其中國家級17個、省級102個,旅遊綜合運輸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相對於西部其他省區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比較優勢,為雲南"十五"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根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納國,世界上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國家,接待國際旅遊者將達到1.37億人次,佔世界市場總份額的8%。同時,隨著我國國民可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的增多,國內旅遊需求日益擴大。這將為我省旅遊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4.加入WTO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雲南旅遊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國家明確了對旅遊業發展較為有利的各種優惠政策,如旅遊國債、對外開放、財政稅收、投融資、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政策等,為雲南省旅遊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
5.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帶來的機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啟動,將使雲南真正從對外開放的末端走向對外開放的前沿,為雲南旅遊業發展區域合作帶來新的機遇。
6.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旅遊合作帶來的機遇。正式提出共建統一瀾滄江湄公河旅遊圈、打造東南亞八國公園的構想。按照這一構想,雲南省將在有關各國合作開發客源市場方面發揮樞紐作用,通過擴大周邊地區客源市場,轉接次區域的遊客到國內其它旅遊地的方式吸引海內外遊客到雲南旅遊。同時,將按中國有關規定辦理到次區域各國進行邊境或出境旅遊。
與此同時,競爭壓力正在迅速增大。我國西部多數省區之間存在著資源的相似性及現有旅遊產品的同構性。隨著西部地區對發展旅遊業認識的不斷深化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各省區普遍開始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均將其作為支柱或重點產業扶持,形成對雲南旅遊業的潛在壓力和挑戰。
旅遊市場需求多元化時代已經到來,區域性市場競爭和集團化趨勢愈演愈烈,旅遊市場格局的新變化,對我省旅遊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來源: 雲南省人民政府經濟合作辦公室
4. 旅遊業現狀如何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2004年我國旅遊業全面恢復振興並有突破性發展,入境游、國內游、出境游三大市場全面振興,旅遊總收入達到6840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5.01%,2004年我國出境旅遊增勢強勁,公民出境旅遊超過2800萬人。2004年全年我國入境旅遊人數10903.8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96%,比2002年增長11.37%。 2005年1—10月份,入境旅遊人數10018.07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57%。2004年中國內地旅遊出遊人數達到11.02億人次,首次突破10億人次大關。國內旅遊收入達到4711億元。2004年底全國共有15339家旅行社,新增加1978家,其中,國際社增加108家,國內社增加1870家;旅行社總資產424.38億元,同比增長9.42%;直接從業人員為24.62萬人。 作為國民經濟的新興行業,中國旅遊業在發展初期就明確了開發建設的基本方針。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吸引海內外各界資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個人投資建設旅遊項目。這種開放的投資方針推動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遊業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盡管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業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但總體上看,中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呈不斷優化的趨勢。 西部地區依靠其天然的自然資源獲得了旅遊業快速發展的機會,國內外投資者開始關注西部旅遊業。但是,由於西部交通等基礎設施的相對落後,發展西部旅遊業相對海南、深圳等沿海地區而言難度要大得多。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後,西部旅遊業迎來新的機遇,也給了垂涎西部旅遊業的投資者們出手的良機。 未來10 年間,我國旅遊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遊的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20 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到2010 我國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例將從2002年的5.44%達到8%。因此,作為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遊行業,在今後幾年內將存在重大的投資機會。您若想對旅遊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旅遊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報告共有十八章,首先介紹了旅遊業的定義與投資特性,接著對相關行業、國際旅遊業的現狀、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概況進行了闡述。然後對的入境旅遊、生態旅遊、黃金周旅遊、紅色旅遊、溫泉旅遊、旅遊小城鎮、主題公園、其他等進行了細致透析。隨後對旅遊業市場細分與消費者、旅遊電子商務、旅遊業的競爭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對旅遊業上市公司、我國的重點旅遊資源進行了概述。最後對旅遊業的前景趨勢做出了科學的預測。
5.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從我上學的時候就經歷非典,到今年經歷新冠狀病毒。 十多年裡,這兩次超大規模的疫情和行業的發展也都是歷歷在目。
八 ZF對整個旅遊行業是否會有新的舉措
疫情過後,我們還能有多少入境游?市場肯定是比出境游更為萎靡的,那怎麼能改善?
是否有強行針對這個行業的復甦加把勁的方法?
這里我也真想不到,因為我還沒到那個層次。哈哈哈
九 遊客 行業內人員 乃至整個社會的整體素質會大大提高
其實我們在整個疫情過程中,聽到和看了無數感動國人乃至世界的故事,不光唏噓,甚至落淚,這一個個故事無不對我們整個社會人進行這心靈的洗禮。
6. 旅遊業如何突破融資瓶頸
1、提高項目吸引力。在融資領域,匱乏的不是資金,而是有好的投資回報的旅遊項目。因此目的甄選上,應採用專業的旅遊資源評估體系並聘請資深旅遊專家和該行業的營專家對目標項目進行評估論證,確定最優的開發項目,從而提高項目的吸引力風險。引導資本投入到高回報、低風險的旅遊項目中來,確保融資的成功率。
2、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政府應該為旅遊企業融資合作創造良好的外部宏觀環境,在相關的政策引導與支持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如針對降低投資者在關鍵環節的風險,對項目具體資源匱乏、豐富,設計不同時段的優患政策;對施行重大旅遊項目的企業合作實施必要的補貼政策;在一些招商引資的投資環境的設計上保護投資商的基本利益等。
3、充分利用國內外牽頭機構,多渠道結合推介融資方案以國內外專業銀行和資管理咨詢公司作為引資的牽頭機構,利用他們的對融資市場的深度了解,豐富的融資經驗和關系網路,促成引資目標的實現。此外,還要通過報紙、雜志、網站、電視、召商推介會等各種媒介進行項目推廣,讓不同背景有意向的投資商了解項目,擴大項目的影響,提升項目價值。
4、創新旅遊融資方式旅遊資源的開發由於投資周期長,同時受到自然因素及社會經濟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特徵,因此可以通過創新融資方式,引導資金進入旅遊產業。如:設計帶有期權性質的旅遊開發合約、使用結構金融方式資產證券化、建立由地方政府部門與旅遊企業按比例共同籌措的旅遊產業基金等
7. 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業發展會破壞其文化嗎
西部民族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探索培育期、初步發展期、規模擴張期和質量提升期,歷經了發展層次由"雙高速度"提升為"支柱產業",發展機制由"開發為主"轉變為"管理為主",發展模式由"政府包辦"演變為"服務導向"等轉變趨勢,並得到了其今後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之根、動力之源、當務之急"等啟示。
8. 京津冀地區旅遊業現狀如何
SWOT 分析優勢
旅遊資源稟賦優越。河北省多樣的地形決定了河北省多樣的旅遊資源。河北省歷史文化悠久,擁有燕趙大地五千年燦爛的文化,不僅有清西陵、避暑山莊等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還有白洋淀等紅色旅遊景點,以及北戴河、野三坡等自然景觀。另外,河北省環繞京津兩小時交通圈優勢為河北吸引京津遊客提供了保障。對於定位高標准消費人群,具有明顯的地理位置與資源優勢。
劣勢
缺乏品牌效益。由於河北旅遊業後天的宣傳不夠,以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的宏觀地位要求,使得河北在旅遊業上生態保護與開發尺度存在不當,造成內部11個地市之間發展存」在不平衡現象,區域性發展明顯,但整體品牌效益較差,在京津冀之中,處於劣勢地位,沒有充分的話語權。
缺乏龍頭型旅遊目的地,尚未有國際性景區成立,缺乏有影響力的景點路線與旅遊品,使得河北遊客多為周邊省市,尤其北京的消費人群較多,但在國內沒有影響力,這也是河北省旅遊景點未在榜上的原因。
機遇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對於河北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三地打破區域界線,集中20多處4A風景區共同開發,整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逐漸形成環京都休閑旅遊示範區。並且從2016年開始,每年一屆的河北省旅遊發展大會也為河北省旅遊帶來了良好的宣傳效果,使得區域性市場發展更加廣闊。
2016年,河北省首屆旅發大會在保定市淶源縣、淶水縣、易縣舉辦,成功打造了區域旅遊的經典品牌——京西百渡休閑度假區,開創了保定市旅遊產業轉型發展的新格局,實現了頂層設計和科學統籌發展、區域協同和旅遊大格局發展等十方面重大突破。當年旅遊人數突破7999.31萬人次,旅遊總收入757.33億元,旅遊收入連續5年居河北省第一。
2017年第二屆河北省旅發大會在秦皇島開幕。大會集旅遊開發、生態保護、文化交流、招商引資、經貿合作為一體,以「打造世界一流濱海康養旅遊度假區」為主題,以「上山、下海、入村」為三大拓展方向,依託秦皇島獨特的山海文化資源,投資600億元,打造了濱海度假、海上娛樂、康體養生、山地生態、文化體驗、紅酒休閑六大業態,38個重點旅遊項目,形成了「一廊、雙環、七個組團」的格局,向世界展示河北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