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紅色預警中 「霧霾經濟」可行嗎
當我們戴上防霾口罩時,呼吸困難,垂墜感明顯,甚至妨礙著我們自然的左顧右盼。但人群的僵硬,更多來自心理上的窒息感。
毫無疑問,我們需要讓自己心安的治霾防霾產品。
中國從2013年才開始重視霧霾問題,比英國晚了63年,比美國晚了58年。比較而言,我國的治霾基礎薄弱,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治理污染,但藍天難見仍是常事。有數據顯示,中國約有6億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霧霾的影響,每年高達50萬人因空氣污染致死。
如此龐大且痛點清晰的市場,自然存在著眾多的創業機會,甚至衍生出了「霧霾經濟」。
隨著霧霾概念普及,旅遊業也開始悄悄膨脹。攜程網上三亞、廈門、麗江、桂林、馬爾地夫、五指山等景點獲得熱捧,「躲霧游」、「清新游」等產品紛紛被開發出來。「清肺旅遊目的地」也成為了各大OTA平台主推熱詞。
同時,醫葯市場也嘗到了甜頭。霧霾引起的呼吸不適自然而然的帶動了相關葯品和保健品的銷量增長,市面上「護肺」葯品和保健品十分緊俏。
記者在淘寶頁面輸入霧霾二字,隨即搜索得到大量防霾產品,其中銷量最高的一次性防霾口罩月銷量達到323430筆,銷量最高的空氣凈化器一月內成交突破6萬單。初此之外,還有吸氧器、凈化型空調等產品也迎來了銷售大爆發。
科技防霾成為創業新機會
防霾穿戴裝備之外,一些創業公司選擇了利用互聯網技術切入霧霾經濟。
「佳格霾圖」、「愛呼吸」、「iKair」等都是提供PM2.5濃度數據的創業公司,他們可以監測覆蓋全國大范圍城市未來四到五天的霧霾情況,提供區域污染動態圖,並提供給不同人群呼吸健康建議。
基於環境大數據的創業企業不在少數,行業中已然有完成C輪融資,擁有4.7億堅定用戶的墨跡天氣。垂直於霧霾天氣監測領域確實可以保證獲得大量關注人群,但以此盈利依然任重道遠。
「繪制霾圖是我們提供可視化產品的第一步,未來我們將開發更多實用性產品,例如為環保從業者提供大數據可視化工具,為城市用戶提供每日出行指南,以及為政府、環保儀器廠商和家用電器廠商提供各類環境數據及預測報告。」佳格霾圖創始人王蘊剛曾在媒體采訪中說到。
有業內人士分析,個性化定製將成為這個領域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創業公司可以選擇針對不同地區推出地域和時間精度更高的數據產品,根據用戶、年齡、身體狀況、周邊環境等因素,通過大數據運算,為用戶提供更為細致的霧霾應對方式和出行指南服務等。
❷ 除了大氣候農業,佳格數據,國內還有哪些做農業物聯網,數字化的創業型公司
農業大數據在"互聯網+農業"的領域已辛勤耕耘多年,積累的數據資源涵蓋全國絕大部分主流農產品,指標體系貫穿產前、產中和產後整個鏈條,對主流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產業格局分布、行業發展趨勢、貿易流向分布、競爭強度變化等等均有深入的數量刻畫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