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金融基金高手幫我做下資產配置
參謀一下,供參考.
1664點以來最好基金前十名
代碼 名稱 期初日期 期初凈值 期初累計 期末日期 期末凈值 期末累計 期間漲跌 期間漲幅 期間分紅
159901 易方達深100ETF 2008-11-04 1.6880 1.8080 2009-11-13 4.1140 4.2340 2.4260
143.72% --
000011 華夏大盤精選 2008-11-04 4.0050 4.2850 2009-11-13 9.4440 9.8240 5.5886 139.54%
0.1000
590001 中郵核心優選 2008-11-04 0.6465 1.8665 2009-11-13 1.5413 2.7613 0.8948 138.41%
--
159902 華夏中小板ETF 2008-11-04 1.0880 1.0880 2009-11-13 2.5930 2.5930 1.5050 138.33%
--
161604 融通深證100 2008-11-04 0.6500 1.8200 2009-11-13 1.5330 2.7030 0.8830 135.85%
--
400003 東方精選 2008-11-04 0.4368 1.7697 2009-11-13 1.0236 3.3680 0.5868 134.34% --
519001 銀華價值優選 2008-11-04 0.6472 2.3121 2009-11-13 1.5160 5.1206 0.8688 134.24%
--
020010 國泰金牛創新成長 2008-11-04 0.4880 0.5380 2009-11-13 1.1180 1.1680 0.6300 129.10%
000031 華夏復興 2008-11-04 0.5450 0.5450 2009-11-13 1.2380 1.2380 0.6930 127.16% --
519087 新華優選分紅 2008-11-04 0.3722 1.7897 2009-11-13 0.8447 2.5498 0.4725 126.95%
其中有的停止申購,可選:
161604 融通深證100 100K
519001 銀華價值優選 200K
519087 新華優選分紅 100K
ETF基金沒有選,因為要開股票賬戶,麻煩.
⑵ 寬松貨幣政策要結束 金融市場如何配置資產
(1)央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時,公眾手中將持有更多的貨幣,在替代效應的作用下,公眾會增加對以股票為代表的金融資產的配置。新增貨幣追逐既定數量的股票,會促使股市繁榮,推升股票市場整體價格水平。(2)寬松的貨幣政策使企業的融資需求易於得到滿足,這一方面有利於企業擴大對金融領域的投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股東,特別是企業「大小非」通過減持股票來獲取資金的意願;二者共同作用也會促使股價上升。(3)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會提升公眾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為了實現資產的保值與增值,公眾會增持股票資產以抵禦通脹風險,進而會推動股票價格上升。(4)中國股市歷來是一個資金加情緒推動的市場,寬松的貨幣政策會增強公眾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基於對未來利潤回報的良好預期,公眾也會增持股票,提升股價水平。(5)從股票的內在價值看,擴張性貨幣政策所帶來的通脹預期會降低實際利率水平,在與良好的利潤回報相結合後,二者會提升股票的內在價值和估值水平,從而在理論上為股票價格的上揚提供有力的支撐。
⑶ 數據調研: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
一、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概況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二、中國的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中國金融資產的變化過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貨幣化過程,另一條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貨幣化過程。貨幣化有兩種含義:一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國家用印鈔票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改革轉軌過程中,產生超常貨幣需求,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本文的貨幣化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通貨膨脹率平均為7.5%,廣義貨幣(M2)平均每年遞增25%。廣義貨幣增長率在這樣長時期里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在各國經濟發展史中是少見的。據筆者保守估計,從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1994)估計,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實際綜合赤字那麼高(約佔GNP的8-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收入。
表2給出了中國貨幣化過程的主要指標。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間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實屬罕見。在1994-1995年間,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美國為59%,英國為104%,日本為114%,德國為70%,印度尼西亞為46%,韓國為44%,馬來西亞為89%,菲律賓為50%,新加坡為89%,泰國為79%(國際貨幣基金1996年報)。中國的這一比重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就是和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高的,僅次於日本。
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樣高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M1/M2)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貨幣占廣義貨幣的比重從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說,不僅廣義貨幣增長快,而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義貨幣中居民儲蓄的比重不斷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資產大都壓到銀行存款上了。1995年現金凈投放600億,全社會流通現金量只比上年增長8.3%;M1增長16.8%;M2增長高達29.5%,比25%的控制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還可從各國金融資產結構比較中看出。表3給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結構的比較。1993年中國股票市值佔GDP的9%,債券市值佔GDP的11%。而周邊國家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148%,債券市值平均佔GDP的30%。英、美、德、日四個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75%,債券市值佔GDP的74%。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周邊發展中國家。
三、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畸形的後果
1.企業負債率高。據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數字,1980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0到1993年分別為58.4%、60.5%、61.5%、71.7%。1994年對12.4萬戶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為75.1%,若扣除實際的掛帳損失,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吳曉靈,1995)。
2.金融運行風險高。首先,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國家銀行貸款年周轉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轉一次。第二,國有企業相互拖欠嚴重,國家銀行應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達220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第三,國有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22.3%,如果按國家銀行1995年底貸款余額為4萬億元算,大約有9000億元的不良貸款。第四,國有銀行經營困難。中、農、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潤343億元,1994年降為166億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現除中國銀行外的全行業性虧損。
3.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在總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凈虧損,虧損總額達34.1億元。虧損企業比重從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這個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剛,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況略有好轉,但總體經濟效益仍不容樂觀。國營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債務負擔重,許多國營企業資本金不足,特別是1985年實行撥改貸以後,有些國營企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國營企業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全都給銀行還本付息了。
⑷ 如何配置個人金融資產
⑸ 資產配置有沒有優化投資者在金融產品中選擇的困難
⑹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應該怎樣調整
這個比較復雜,就是金融專業的也不一定能回答好
⑺ 中國的金融體系具體有哪些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系如下:
1、中央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的主要區別為:中國人民銀行是政府的銀行、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不辦理具體存貸款業務;中國銀行則承擔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相同的職責。
2、金融監管機構:
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主要承擔由中國人民銀行劃轉出來的銀行業的監管職能等,統一監督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及信託投資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依法對證券、期貨業實施監督管理。
3、國家外匯管理局:
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4、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
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5、政策性金融機構:
政策性金融機構由政府發起並出資成立,為貫徹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經濟政策和意圖而進行融資和信用活動的機構。
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6、商業性金融機構:
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7、銀行業金融機構:
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是指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從事中間業務為主的營利性機構,主要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住房儲蓄銀行、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
信用合作機構包括城市信用社及農村信用社。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租賃公司等。
8、證券機構:
是指為證券市場參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這里所說的證券主要是指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發行和流通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存托憑證等有價憑證,通過證券這種載體形式進行直接融資可以達到投資和融資的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節約融資費用。
9、保險機構:
是指專門經營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和在華從事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分公司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7)中國金融資產配置擴展閱讀:
金融體系具有以下六大基本功能:
①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體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勞務和資產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
②融通資金和股權細化功能,即金融體系通過提供各種機制,匯聚資金並導向大規模的無法分割的投資項目;
③為在時空上實現經濟資源轉移提供渠道,即金融體系提供了促使經濟資源跨時間、地域和產業轉移的方法和機制;
④風險管理功能,即金融體系提供了應付不測和控制風險的手段及途徑;
⑤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體系通過提供價格信號,幫助協調不同經濟部門的非集中化決策;
⑥解決激勵問題,即金融體系解決了在金融交易雙方擁有不對稱信息及委託代理行為中的激勵問題。
1、清算和支付功能
在經濟貨幣化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建立一個有效的、適應性強的交易和支付系統乃基本需要。可靠的交易和支付系統應是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缺乏這一系統,高昂的交易成本必然與經濟低效率相伴。一個有效的支付系統對於社會交易是一種必要的條件。
交換系統的發達,可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可以促進社會專業化的發展,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技術進步。所以說,現代支付系統與現代經濟增長是相伴而生的。
2、融資功能
金融體系的融通資金功能包含兩層含義。—、動員儲蓄和提供流動性手段。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動員全社會的儲蓄資源或改進金融資源的配置。
這就使初始投入的有效技術得以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在促進更有效地利用投資機會的同時,金融中介也可以向社會儲蓄者提供相對高的回報。
金融中介動員儲蓄的最主要的優勢在於,一是它可以分散個別投資項目的風險;
二是可以為投資者提供相對較高的回報(相對於耐用消費品等實物資產)。金融系統動員儲蓄可以為分散的社會資源提供一種聚集功能,從而發揮資源的規模效應。
金融系統提供的流動性服務,有效地解決了長期投資的資本來源問題,為長期項目投資和企業股權融資提供了可能,同時為技術進步和風險投資創造出資金供給的渠道。
3、股權細化功能
將無法分割的大型投資項目劃分為小額股份,以便中小投資者能夠參與這些大型項目進行的投資。通過股權細化功能,金融體系實現了對經理的監視和對公司的控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公司組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就是股權高度分散化和公司經營職業化。
這樣的組織安排最大的困難在於非對稱信息的存在,使投資者難以對資本運用進行有效的監督。金融系統的功能在於提供一種新的機制,就是通過外部放款人的作用對公司進行嚴格的監督,從而使內部投資人的利益得以保護。
4、資源配置功能
為投資籌集充足的資源是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但投資效率即資源的配置效率對增長同樣重要。對投資的配置有其自身的困難,即生產率風險,項目回報的信息不完全,對經營者實際能力的不可知等。這些內在的困難要求建立一個金融中介機構。
在現代不確定的社會,單個的投資者是很難對公司、對經理、對市場條件進行評估的。
金融系統的優勢在於為投資者提供中介服務,並且提供一種與投資者共擔風險的機制,使社會資本的投資配置更有效率。中介性金融機構提供的投資服務可以表現在,一是分散風險;二是流動性風險管理;三是進行項目評估。
5、風險管理功能
金融體系的風險管理功能要求金融體系為中長期資本投資的不確定性即風險進行交易和定價,形成風險共擔的機制。
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金融系統和金融機構的作用就是對風險進行交易、分散和轉移。如果社會風險不能找到一種交易、轉移和抵補的機制,社會經濟的運行不可能順利進行。
6、激勵功能
在經濟運行中激勵問題之所以存在,不僅是因為相互交往的經濟個體的目標或利益不一致,而且是因為各經濟個體的目標或利益的實現受到其他個體行為或其所掌握的信息的影響。
即影響某經濟個體的利益的因素並不全部在該主體的控制之下,比如現代企業中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就產生了激勵問題。解決激勵問題的方法很多,具體方法要受到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的影響。金融體系所提供的解決激勵問題的方法是股票或者股票期權。
通過讓企業的管理者以及員工持有股票或者股票期權,企業的效益也會影響管理者以及員工的利益,從而使管理者和員工盡力提高企業的績效,他們的行為不再與所有者的利益相悖,這樣就解決了委託代理問題。
7、信息提供功能
金融體系的信息提供功能意味著在金融市場上,不僅投資者可以獲取各種投資品種的價格以及影響這些價格的因素的信息,而且籌資者也能獲取不同的融資方式的成本的信息,管理部門能夠獲取金融交易是否在正常進行、各種規則是否得到遵守的信息,從而使金融體系的不同參與者都能做出各自的決策。
⑻ 金融投資家庭資產配置分享
"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現在已經深入人心。但也存在著一個誤區,一般人都會認為只有資產雄厚的人才需要進行配置,如果錢本來就不多,索性賭一把,就無需再配置了。其實不然,資產配置的本意是指為了規避投資風險,在可接受風險范圍內獲取最高收益,其方法是通過確定投資組合中不同資產的類別及比例以及各種資產性質的不同,在相同的市場條件下可能會呈現截然不同的反應的特點,而進行風險抵消,享受平均收益。我們作為普通投資者如何進行分散投資,合理配置資產呢? 1、分散投資對象。資金完全可憐投向不同的對象。如購買股票的不要只買一隻,可以至少買三隻。選擇股票時,最好不要集中在少數幾個行業。投資房地產業時,假如資金允許可以買下不同地段的公寓、辦公室、商鋪等投資品種。現在最熱門的基金投資也是如此,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合理進行投資對象的分散,來規避風險。 2、分散投資領域。投資者為了規避風險,可以將資金投在不同的領域內,如股票、房地產、黃金、儲蓄、債券等等,就目前的金融產品來看,產品也是不斷豐富,不再是以前的儲蓄存款、國債二元選擇了,開放式基金、信託產品、券商集合理財計劃、銀行結構性存款等等紛紛涌現,投資者不再是有錢無處投,而是面對不同的投資領域、不同的金融產品如何選擇、判斷、組合的問題。 3、分散投資區域。資金完全可以流向不同的地區,尤其是認定一個地區發生動盪的風險系數較高時,就可以將部分資金轉移到他處。特別是在房地產投資上,分散投資區域就尤其重要。而對於海外投資市場,目前對於普通投資者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實際上現在金融機構在設計產品上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中信銀行最近發行結束的一隻產品:與香港能源股掛鉤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雖然不是將資金直接投資於海外市場,但卻將投資者的收益與海外市場收益掛鉤。 需要指出的是,充分地分散風險後,雖不大會遇上最壞的情況,但也不可能遇上最好的情況,而最有可能發生的情形是不好也不壞,投資回報率非常接近平均值。這就印證了一條規律:分散風險固然可以避免糟糕局面的出現,但是出現最好局面的可能性也被一同取消了。 大多數投資成功人士都是採取集中投資的原則,因為很少有人既是股票投資專家,又是房地產投資專家。如果你在某項投資相當得心應手,完全可以集中投資。但絕大多數投資者對大部分投資對象都是沒有把握,我們建議大家還是採取分散投資,收益和風險對於普通投資者還時應該將規避風險放在首位。 國外傳統的分散投資策略是三分法:財產的1/3投資於不動產,1/3投資於儲蓄,1/3投資於證券。從目前階段看,眾多家庭承受風險的能力有限,我們一般建議普通家庭的投資組合是:40%銀行存款、30%投資於債券、10%投資於股票、10%購買保險、10%用於其他投資。當然,對於投資組合設計,我們一般會根據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偏好,投資者的年齡層、投資者未來的財務需求三方面來進行產品組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