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資本結構理論主要有哪些
美國經濟學家Durand(1952)最早對資本結構理論作出總結,其歸納結果如下:一是凈收益理論,該理論假設企業財務的風險度為零,認為由於債務融資的利息抵稅作用,當債權融資全部取代股權融資時,企業加權資本成本最低,達到價值最大。二是凈經營收益理論,該理論認為,當企業利用財務杠桿時,雖然債務資本的成本比較低,但當企業的負債增加的同時,也增加了財務風險,從而股東其所要求的報酬率也會增大,使得股權資本成本率也會隨負債的增加而提高,一增一減相互抵消,最終,企業總價值與資本結構並不相關。三是傳統折中理論,該理論觀點綜合了上述兩種理論,提出企業存在最優資本結構,當負債資本成本的減少剛好與權益資本成本的增加相互抵消時,存在一個能使企業價值最大的所謂最優資本結構。
二、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1、MM理論
從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MM理論是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開端,他們研究早期認為,在非常嚴苛的一系列假設條件之下(不考慮市場的不完善性、所得稅以及企業的破產風險等),企業的資本結構與企業的市場價值沒有關系,企業價值取決於未來現金凈流入量,該理論通常被稱為「資本結構無關論」。此後,他們1962年的研究將公司所得稅引入到模型中,放寬了原先的假設,修正了該理論。債務融資費用能在所得稅前列支這一特性使得股權融資的成本高於債權融資,所以該理論認為當企業價值達到最大時,所有的資金全部來源於負債。最後,Miller(1976)提出將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都考慮在內。公司負債的稅盾收益會被股東獲得收益後多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抵消。由此可見,資本結構與企業價值無關,又回到了最初的結論。
2、權衡理論
權衡理論是MM理論發展出來的稅差學派和破產成本主義發展的最後歸結處。和MM理論不同,權衡理論放寬了除完全信息以外的各種假設,將稅收、財務困境、代理成本等因素均考慮在內。權衡理論承認企業資本結構是影響企業價值的,債務融資有利有弊,在給企業帶來節稅效果的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的破產風險。因此,企業應尋求適度的負債水平,以此來確定最優資本結構。
三、新資本結構理論
1、代理成本理論
代理成本理論提出企業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委託代理契約的總和,企業負債的存在使股東與債權人存在一種契約關系,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使企業股東和經營管理者也存在另一種契約關系,形成了股東與經營管理者之間、股東與債權人之間兩種沖突。企業資本結構是股東、經營管理者及債權人這三者契約關系權衡之後的結果,當這兩種契約成本——股權代理成本與債權代理成本之和最低時,就是最佳資本結構。
Ⅱ 融資啄序理論和權衡理論在資本結構選擇方面有何差異
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權衡理論認為:企業存在一個最優資本結構點,且資本結構最優點即為企業價值最大化點。制約企業無限追求免稅優惠或負債最大值的關鍵因素是由債務上升而形成的企業風險和費用。企業債務的增加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甚至破產的可能...
Ⅲ 資本結構的權衡理論主要考慮了債務融資的哪些要素
權衡理論是企業最優資本結構就是在負債的稅收利益和預期破產成本之間權衡。 權衡理論通過放寬MM理論完全信息以外的的各種假定,考慮在稅收、財務困境成本、代理成本分別或共同存在的條件下,資本結構如何影響企業市場價值。
Ⅳ 資本結構的權衡理論中,包括下列哪些(多選)
下列資本結構理論中屬於權衡理論觀點的有()。
A.應該綜合考慮財務杠桿的利息抵稅收益與財務困境成本,以確定企業為最大化企業價值而應該籌集的債務額
B.有負債企業的總價值=無負債企業的價值+債務抵稅收益的現值-財務困境成本的現值
C.有負債企業的現金流量等於(除資本結構不同外所有其他方面完全相同)無負債企業的現金流量與利息抵稅之和
D.有負債企業的股權資本成本等於無負債企業的股權資本成本加上與以市值計算的債務與股權比率成比例的風險溢價
正確答案:A,B
Ⅳ 權衡理論從哪幾個方面分析最優資本結構
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權衡理論認為:企業存在一個最優資本結構點,且資本結構最優點即為企業價值最大化點。制約企業無限追求免稅優惠或負債最大值的關鍵因素是由債務上升而形成的企業風險和費用。企業債務的增加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甚至破產的可能性也增加,隨著企業債務的增加而提高的風險和各種費用會增加企業的額外成本,從而降低市場價值。因此,企業最佳融資結構應當是在負債價值最大化和債務上升帶來的財務危機成本及代理成本之間選擇最適點。
權衡理論通過放寬MM理論完全信息以外的的各種假定,考慮在稅收、財務困境成本、代理成本分別或共同存在的條件下,資本結構如何影響企業市場價值。它包括:
1.負債的好處:①公司所得稅的抵減作用。由於債務利息和股利的支出順序不同,世界各國稅法基本上都准予利息支出作為成本稅前列支,而股息則必須在稅後支付。②權益代理成本的減少。負債有利於企業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在職消費,更為關鍵的是,它有利於減少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量,從而減少低效或非盈利項目的投資。
2.負債的受限:①財務困境成本,包括破產威脅的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和權益的代理成本;②個人稅對公司稅的抵消作用。因此,現實中企業的最優資本結構是使債務資本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等時的比例。
Ⅵ 權衡理論對企業資本結構有什麼啟示
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權衡理論認為:企業存在一個最優資本結構點,且資本結構最優點即為企業價值最大化點。制約企業無限追求免稅優惠或負債最大值的關鍵因素是由債務上升而形成的企業風險和費用。企業債務的增加使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甚至破產的可能性也增加,隨著企業債務的增加而提高的風險和各種費用會增加企業的額外成本,從而降低市場價值。因此,企業最佳融資結構應當是在負債價值最大化和債務上升帶來的財務危機成本及代理成本之間選擇最適點。
Ⅶ 什麼是資本結構決策的靜態權衡理論和優序融資理論
靜態權衡理論就是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企業的價值與其所採取的融資方式,即資本結構無關。然而,由於MM 定理的假設條件與現實相差太遠,使得其結論無法解釋現實中企業資本結構的選擇行為。
優序融資理論就是在公司為新項目融資時,將優先考慮使用內部的盈餘,其次採用債券融資,最後才考慮股權融資。即遵循內部融資、外部債權融資、外部股權融資的順序。
優序融資理論的主要結論是:
(1)公司偏好於內部融資(假設信息不對稱只是在AE部融資中有關);
(2)股息具有「粘性」,所以公司會避免股息的突然變化,一般不用減少股息來為資本支出融資。換句話說,公司凈現金流的變化一般體現了外部融資的變化。
資本結構決策的方法:
1、資本成本比較法
資本成本比較法是指在不考慮各種融資方式在數量與比例上的約束以及財務風險差異時,通過計算各種基於市場價值的長期融資組合方案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並根據計算結果選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小的方案,確定為相對最優的資本結構。
資本成本比較法僅以資本成本最低為選擇標准,因測算過程簡單,是一種比較便捷的方法。但這種方法只是比較了各種融資組合方案的資本成本,難以區別不同的融資方案之間的財務風險因素差異,在實際計算中有時也難以確定各種融資方式的資本成本。
2、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法
資本結構是否合理,可以通過分析每股收益的變化來衡量,即: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資本結構是合理的,反之則不夠合理。但每股收益的高低不僅受資本結構的影響,還受到銷售水平的影響。處理以上三者的關系,可以運用籌資的每股收益分析的方法。
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無差別點進行的。所謂每股收益無差別點,是指每股收益不受籌資方式影響的銷售水平。根據每股收益無差別點,可以分析判斷在什麼樣的銷售水平下適於採用何種資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