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市六合區的電影院在哪
六合區大廠恆豐商業街玉橋市場4樓 橫店國際影城
六合區專諸巷路28號紫晶城6號樓6樓 幸福蘭海六合紫晶影城
六合區六城鎮 長江電影院
六合區長江路32號 六合區人民影院劇場
六合區鳳南路 大廠電影院
六合區四合鄉街道 四合影劇院
葛唐電影院
2. 南京六合經濟開發區的設施
區內主幹道兩橫兩縱,寬38米;次幹道八橫八縱,寬26米。並連通寧通、寧淮、寧連高等級公路及南京長江二橋連接線。
與蘇中、蘇北相連接的寧通、寧連、寧淮高等級公路穿區而過,與蘇南、上海相連接的雍六高速、長江二橋連接線在這里交匯,並向四周延伸,實現了「城內成網、城外成環、交通便捷、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框架,從根本上改變了江北交通運輸的分布格局,使南京江北和江南的交通運輸更加方便快捷。 六合經濟開發區總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現已完成28平方公里「八通一平」,形成電動汽車產業、環保裝備產業、新能源電氣產業、都市型工業及商貿物流業五大支柱產業。
六合經濟開發區已初步形成「一心,三園,五大產業」的基本格局。「一心」即龍池湖行政商務中心、「三園」即北部人文生態居住園,中部新型工業化產業園,南部商貿物流園。最終將建成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六合新城區和忠誠服務於大城市、大產業、大企業的生態創新型開發區,全力爭創國家級開發區。 開發區嚴格遵循科學規律,融南京主城區發展戰略和六合區城市發展規劃於一體,按照建設現代化江北新城區、高科技園區的定位,堅持高起點、高標准、嚴要求的原則,精心規劃設計,體現城市特色,完善配套功能,層次鮮明清晰,有序合理開發。
開發區總體規劃的目標:把六合經濟開發區建設成為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國際化、現代化、生態型的江北新市區;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高科技企業、高科技人才為支撐的經濟園區;一個與國際慣例接軌、與國際市場經濟接軌的創業園區;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郊休閑旅遊生態園區;一個人居環境清潔優雅、文化氣息濃郁、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園區。從而勾勒出以高科技和現代先導產業為主體、融山、水、城、林於一體、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的高科技花園新城、知識創新基地的宏偉藍圖。
3. 南京六合將建飛機場嗎
六合機場07年開建
新華報業網訊
新年剛過,南京發展又亮出重大舉措。記者昨日獲悉,六合馬鞍機場確定於2007年開工建設,在該項目的帶動下,往日阻礙南京跨江發展的瓶頸將被一系列重大交通項目一一打破。
「要想在跨江發展戰略中抓住機遇,就必須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突破。」南京市副市長、六合區委書記李琦告訴記者,按照規劃,南京六合機場將於2007年正式開工建設,機場規劃將建設機場至寧淮和六合主城道路,並與周邊相關高速和區內干線公里並網聯通,使機場路成為六合發展的快速通道。
記者了解到,為呼應跨江通道建設,完善新區內部交通,建設「南延西擴」快速通道,構築「東西便捷、南北暢通、內外銜接」的交通網路,六合區將全力對接國省干線和跨江通道,形成區內結構合理、與南京主城全面溝通、整體方便快速的交通格局。
「在東部開工建設白果路開發段,南部實施時代大道延伸,與中心科技園無縫對接,西部積極配合方新路建設,完善與寧連、寧淮高速交通,北部配合建設雄州西路,西北部建設滁河大橋,與六程路建立,直達新機場,形成內外暢通的輻射集散道路體系。」李琦告訴記者,為實現地方公路與高速公路對接,按照鎮鎮十五分鍾上高速的要求,未來五至十年,六合將加快區內干線公路建設,主要建好四大幹線公路:一是西部干線公路及其連接線,對接寧淮、寧蚌高速公路,構築西、北部三鎮快速通道;二是東部干線,對接浦儀高速、寧通高速、繞越高速,完善東部東溝、新篁、八百橋、冶山四鎮交通網路;三是北部干線公路,輻射安徽省來安縣,帶動北部丘陵地區經濟的發展;四是中部干線公路,東起於儀征市月塘鄉交界處,分別與金江公路、六馬公路、西部干線相交會,分三段連接,貫穿八百橋、馬鞍、程橋三鎮腹地,終點為西與安徽省來安縣獨山鄉相接。
同時,六合還將配合南京做好外環公路的建設,重點做好市域公路網規劃中的南京二外環高速公路、南京三環公路、浦儀高速和沿江高等級公路建設,使六合整體納入南京一小時都市圈范圍內。
「『跨江發展』從政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六合以巨大的推動。」李琦表示,六合區政府將把六合建成南京輻射蘇北、安徽、江西等周邊地區的樞紐城,突出工業城、物流城、生態城、交通城的城市特徵,拓展城市功能,使六合成為南京主城的江北窗口,成為南京都市圈梯度轉移輻射的樞紐。
4. 南京六合區有地鐵嗎
南京六合區是有地鐵的。
南京地鐵14號線是南京地鐵線網中一條南北走向的過江線路,標志色未定。
地鐵14號線途徑棲霞區和六合區,線路南起棲霞山站,下穿長江後進入龍袍地區一路向北,於文峰路站向西進入六合新城,至雄州西路站折北,北至六合機場站。
地鐵14號線全長34.2千米,共設置13座車站,列車採用4節編組B型列車。
(4)南京六合寧合信託擴展閱讀:
2019年3月,南京發改委發布《重點支持六合、高淳加快高質量 發展行動方案(2019—2021年)》。其中第12條:要求加快軌道交通建設。結合南京市「十四五」規劃前期研究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統籌優化兩區軌道線網布局,
加快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2019年完成地鐵14號線控地規劃,2020年完成中運量軌道交通六合線、高淳線控地規劃,2021年啟動軌道交通14號線前期工作。(責任單位:市地鐵集團,市交通局、發改委、規劃資源局,江北新區管委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地鐵14號線
網路-六合區
5. 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的主要成績
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我校緊緊依託市場,圍繞市場需求辦學,在辦學實踐中,始終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建特技隊伍、育特長學生、辦品牌學校」的辦學理念;二是堅持把學校辦成「在全區有很大美譽度、在全市有核心影響力、在全省有重要地位的」辦學目標;三是堅持「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服務三農、職教富民;適應市場、創新專業」的辦學特色,走內涵建設之路,施強校發展方略,培養了一大批技能型、應用型的專業人才,為促進地域經濟的發展與騰飛作出了積極貢獻。 發展是永恆的主題,質量是生存的根本。我校能緊緊把握發展機遇,緊緊抓住質量這個中心,強化內涵建設,大力實施「2223」工程。
1、確立兩個定位:既辦好各個層次的學歷教育,又辦好各種類型的短期培訓班;既培養面向社會、走向市場的應用型人才,又著力培養能繼續深造可持續發展的高層次人才。
2、實現兩個轉變:從單純追求學生數量的增加和辦學規模的擴大,轉變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和辦學效益的增長;從單一追求辦學條件的改善轉變為辦學水平的提高和服務功能的拓展。
3、實施兩個重點:一是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一是畢業生就業和創業。
4、狠抓三項工程:以學生為主體,狠抓「素質工程」;以教師為主導,狠抓「師表工程」;以教學為中心,狠抓「質量工程」。
由於有先進的辦學理念、明晰的辦學目標和鮮明的辦學特色,學校由小到大,由弱變強,跨越發展,成果輝煌。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實力不斷增強,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學校由一所普通職校躋身於國家級重點職校行列,學校由一所農村職校挺進到現代化職校團隊。 師資隊伍的結構和質量,是職業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我校一直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加強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採取「外部引進,內部培訓,鼓勵進修」等多種形式,努力培養一支「基礎知識寬、專業技能精、教育理論新、創新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1、外部引進,師資來源「四源並進」。一方面,主動與科研院所、行業協會聯系,聘請專家、教授加入我校專業建設委員會和課程改革指導委員會;二方面,與企業強化合作,聘請企業技術骨幹擔任兼職教師、實習指導教師;三方面,從優秀大學畢業生中招聘,補充新鮮血液。四方面,築巢引鳥,種梧引鳳,出台優惠政策,吸納社會上高技能人才充實專業教師隊伍。
2、內部培養,師資培訓「四位一體」。一是統籌安排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出國培訓、「四新」培訓、國家、省、市骨幹教師培訓等項目,近三年,平均每年組織近70人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其中40多人參加省級以上培訓,11人參加出國培訓;二是所有的專業教師都經歷了企業頂崗實踐培訓,從生產和服務一線帶回大量經驗;三是開展校本培訓,校本培訓有陣地、講實效,通過不離校、不離職、不離崗的校本培訓,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升了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四是加強自我研修,讓教師在自我研修中提高,充分發揮教師的自主潛能。
3、鼓勵進修,職業成長「四能並舉」。我校以課程改革為動力,以專業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加強業務進修,多方位為教師搭建成長、提高和發展的平台,逐步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教學業務能力、教學科研能力和課程改革能力,取得了「一師多能」的積極效果,實現了「四能並舉」的發展目標。
4、建立機制,實施培養「四大工程」。實施「名師工程」,培養領軍人才;實施「雙師工程」,造就技師人才;實施「青藍工程」,積蓄後備人才;實施「課改工程」,培養課改精英。同時藉助於名師工作室平台,充分發揮高水平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學校成立了以李傳珊、朱明松等南京市學科帶頭人領銜的「名師工作室」,建立起全校優秀教師間合作互動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事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5、教科研推動,加大教師自我發展力度。用三年,學校建立健全了相關教科研製度,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動。學校有2位教師被聘為江蘇省中心教研組成員,6位教師被聘為南京市中心教研組成員。學校研究完成國家級課題一項,正在研究省級「十一五」課題一項、市級「十一五」課題一項;有關教師參與研究國家級課題四項、省級課題一項、市級課題四項,三年時間,全校教師有216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或獲獎,在江蘇省第四、第五屆職業教育創意論壇中有9人獲得一等獎,39人分獲二、三等獎,學校連續兩年獲得江蘇省優秀組織學校獎。2007年以來的江蘇省技能大賽中,我校有6位老師獲獎,而在江蘇省三屆創新大賽中,我校共有21名老師指導的學生創新作品獲得一、二、三等獎。 我校認真貫徹實施《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堅持以專業建設為核心,以課程改革為動力,由於全面推進力度大,全方位實施效果好,專業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課程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緊貼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我校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堅持科研引領、專家指導,聘請行業、企業專家組成學校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科學規劃,指導學校的專業建設和發展。那時,我校有四大專業群13個專業:一是根據長三角地區機械、數控行業飛躍發展的態勢,確立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為龍頭專業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二是結合本地區電子行業的需求現狀,確立以電子應用技術為龍頭專業的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群;三是依據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市場趨勢,確立以計算機應用為龍頭專業的計算機技術應用專業群;四是依據本地區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飛速發展的趨勢及對高素質財會人員的迫切需求狀況,確立以會計和電子商務為雙龍頭專業的經貿專業群。在這四個專業群中,重點建設好各龍頭專業,做大做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群和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群,樹立精品意識,打造品牌專業,強化主幹專業,由於加強專業建設的力度大,效果好,電子技術應用和機電技術應用兩個專業均被認定為省級示範專業。
2、服務地方經濟,開發特色專業。「天賜國寶 中華一絕」雨花石的主產地在南京六合,六合自古以來就是譽滿海內外的「雨花石之鄉」。六合雨花石產業已越做越大,當時在六合從事雨花石生產的企業和公司有200多家,加上個體工商戶和在全國各地銷售雨花石的代理商,總數超過1000家,年銷售收入不下3億元,從業人數超萬人。此外,雨花石工藝品、首飾等加工產品的生產也漸成大觀。為了擦亮「雨花石之鄉」這塊「金字招牌」,充分挖掘雨花石千百年來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用文化提升六合的雨花石產業,為六合區培植扶持龍頭企業,開發深加工產品,把雨花石產業做成六合的特色產業、招牌產業和支柱產業,我校主動邀請南京市和六合區雨花石協會的領導和專家召開論證會,並與開發、生產雨花石工藝品的企業聯合開辦「工藝美術」(雨花石雕刻)專業,為雨花石產業提檔升級並做大做強培養專門人才。
3、不斷加大課改力度,課改工作穩步推進。我校以《江蘇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為指導,建立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建立健全了課程改革組織機構,成立學校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指導各專業課程改革團隊的工作,劃撥專款確保課程改革的經費需求。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堅持專家引領、科研先導,制定了科學的可操作性強的課程改革方案,堅持邊實驗邊推廣的原則,逐步深入。堅持深入市場調研,以市場需求定專業、以崗位能力分析為基礎,從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評價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整合課程內容,大力推行項目化教學、理實一體化等以實踐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構建「三以一化」課程體系;積極開發校本課程,開設選修課,努力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空間,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職業素質的培養,確定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技能為特長的學生培養規格要求。文化課課改結合專業教育,突出「必須」和「夠用」的原則,加強對學生文化素養培養。專業課課改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構建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實施項目教學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技能均有較大提高。
學校課改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分獲南京市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推進成效一等獎,數學學科獲得二等獎。2008年11月,我校成功舉辦了南京市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現場會,為全市兄弟學校提供了鮮活的課程改革經驗。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被認定為省課改實驗點,2009年2月學校被認定為省首批課程改革實驗學校。
4、加強技能訓練,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學校制定了師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的制度及其管理辦法,以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來激勵教師、學生刻苦訓練,提升技能水平。學校既高度重視省市級技能比賽,做到有賽必參並力爭取得好成績,同時又高度重視更多學生和專業教師技能水平的提升,明確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技能競賽目標。近兩年來,學校每年舉辦技能節,力求做到技能比賽覆蓋到全校每一個專業、每一位專業教師和每一位學生,在校內形成「學專業、長才幹、練技能、展風采」的良好氛圍,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技能訓練管理機制和選拔機制。當時三年,我校師生在省級各類教學、技能、技術創新大賽中獲獎達69人次,在全市乃至全省產生了較大的反響。2007年,在首屆江蘇省職業教育創新大賽活動中,共產生六個一等獎,我校沈明老師指導學生設計的創新作品在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也是南京市唯一的一個一等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學校」稱號。2009年,我校師生在江蘇省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上,學生組的趙亞明、王凱一組選手獲得電工電子類光機電一體化設備組裝與調試的一等獎,教師組的李家墅獲得電工電子類電子產品的裝配與調試二等獎、孫書雲獲得電工電子類光機電一體化二等獎、郭發軍獲得機電類車工組二等獎,獲獎的等級和人次在南京市的五個郊區縣中位列第一。
5.擴大國際交流,提高學生成材規格。我校積極拓展辦學空間,努力讓更多的師生走出國門研修,提高就業質量和成才規格。近幾年,我校先後選派了多名學生赴澳大利亞、日本留學深造,2007年,儲竹雲、宋文珊、章曉娟、郝曉燕、楊芳芳、陳紅霞、焦慧等8名學生經過嚴格的心理測試、檔案選調、個別面試等程序,考核合格後,到日本米有奇化成株式會社邊學習、邊工作。2008年,王蒙同學順利通過雅思考試,遠赴澳大利亞留學,成為南京市中職學生走出國門進行深造的第一人。 學校始終把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作為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學校對實訓基地建設逐年加大了投入力度,本著「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產教結合為模式」的實訓基地建設思路,創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集教學、培訓、鑒定、產學研為一體的實習訓練基地。
1、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提升綜合辦學能力。作為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的職業學校,在市、區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實訓基地建設進行了高起點規劃,高標准要求,高力度投入。機電實訓大樓、電子實訓大樓、多功能活動中心等相繼建成。已建成兩個省級實訓基地——數控實訓基地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的培訓項目涵蓋全校所有專業大類。還建成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六合經濟開發區人才培訓基地、六合區中小企業人才培訓基地等。各實訓基地的實訓實驗設備設施配置齊全,數量足夠,現代化程度高,與本地區企業所用的設備相比,達到了先進性和實用性的要求。
2、實訓基地建設有特色,產、學、研做到了有機結合。我校的實訓基地實施產教結合模式,使消耗性實訓轉變為生產性實訓,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實訓基地除具備教學、培訓、生產三項職能外,還建成了勞動部門批準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具有全國、省、市技能大賽和技能鑒定相匹配的設備設施。06年我校是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大賽的承辦單位之一,08年、09年、10年連續三年承辦了省技能大賽南京市選拔賽。實訓基地的建設促使了我校辦學理念、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日益更新和突飛猛進。
3、學校各專業均建有對口、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數已達16個,學校和實習單位共同制訂實習計劃,由實習單位安排有經驗的技術或管理人員負責學生實習工作,做到定崗位、定師傅、定期考核、定期輪崗。同時加強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建設,選派指導教師全程參與,做好實習期間的管理和相關服務工作。建立學生實習管理檔案,學校定期檢查實習情況,加強對實習學生的實習安全教育,確保學生實習工作的正常開展。學生實習效果優良,受到實習單位的一致好評。
4、校企合作,堅持產教結合。根據市場需求,學校與本地區多家企業聯合辦學,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實行「訂單式」培養和「定向式」培訓,建立緊密型的合作關系,不斷推動校企合作向「寬領域、多模式、深層次、緊密型」方向發展,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形成了職業教育與企業生產的「零距離」接觸。企業為學生實習訓練、就業創業提供平台,學校為企業定向培養人才,雙方互動雙贏,互利互惠,充分發揮了育人功能。 學校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全面改善辦學條件,大力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和社會競爭力。
1、積極落實信息化建設。學校始終把信息化建設作為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學校擁有設施先進、功能完備的校園監控系統、有線廣播系統、校園通訊系統、校園區域網。
學校以創建數字化校園為目標,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建有質量較高的校園網系統,並建有校園網站,電信百兆光纖電信接入,千兆光纖主幹,辦公區支持萬兆主幹,千兆接入到桌面,網路終端數量與學生數比達到1:6以上,覆蓋全校辦公區、教學區、實訓區、生活區、運動區等。
學校共有計算機1200台,教師人均一台計算機(筆記本),100%能獨立製作並開發多媒體課件,並能利用電子教室等多媒體教學系統進行教學。
2、學校的圖書館是南京市合格圖書館,有館藏紙質圖書11.2萬冊,生均31冊;電子圖書3.9萬冊,生均10.8冊;專業圖書達52%,各學科均有配套的多媒體音像資料,閱覽室座位達310個,有100座的電子閱覽室,圖書館已成為師生的第二課堂和精神家園。
3、學校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大體衛藝設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和增加學生的生活、活動設施,切實提高師生文化素養和健康水平。 在學校管理中,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認真貫徹落實《江蘇省職業學校管理規范》,採取扎實有效的措施,不斷完善管理制度,規范管理行為,取得了顯著的管理效益。
1、教學管理,狠抓教學質量的提高。一是建立健全了各種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工作校長全面負責,分管校長具體負責,形成了由教管處全面協調、各專業辦側重開展專業建設和管理的管理體制。通過教代會形成了完備的教學管理制度,各部門責任明確、責權清晰、分工合作、精幹高效,形成了整體教學工作有序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管理效果。二是強化教學過程管理。通過教管處、專業辦等教學職能部門,健全和完善了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和監控體系。實行校行政人員每天教學巡視制,全天對教學情況進行監控。教管處、專業辦、教研組、備課組全方位管理,確保各項管理工作落在實處。教研組、備課組每學期正常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活動,教管處、專業辦對教研組、備課組開展活動的情況進行檢查和記錄,期末對教研組開展的教研活動進行量化打分,評選「先進教研組」和「先進教研組長」。每學期組織兩次對教師的教學五認真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定期開展學生評教活動,期末依據過程管理記錄,對全體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量化打分,評選「優質教學獎」。三是積極關注教師的成長,開展「校優秀青年教師」等評選活動,強化對名特優教師的考核管理,建立了教師業務檔案。四是開展各具特色的校本研究,兩周一次教職工大會集中進行專題校本培訓,教管處、專業辦根據各專業學科特點積極開展校本培訓活動。
由於強化教學管理,狠抓教學質量,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均逐年提高,那三年,畢業生取得本專業或相關專業國家職業資格四級以上證書或相關行業執業資格證書達96%,10%以上的畢業生取得兩個以上相關證書。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對口就業率達到85%左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達到98%。
近幾年,我校在做好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同時,下大力氣做好綜合高中的升學工作,對口單招考試本科上線率不斷提高。2006年普通高校單獨招生考試中,我校高三單招班200人參加考試,本科上線73人,上線率36.5%。2007年對口單招考試中,我校考生在600分以上的有23人,本科達線人數居全市第二,呂傳來同學獲得全省建築專業第一名,石明霞獲得全市旅遊專業第一名。2008年對口單招考試中,綜合高中251人參加考試,取得了本科上線人數、本科上線率、8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數南京市三個第一的佳績。其中建築專業的朱兵林同學、機電專業的塗玲玲同學分別以高考總分895分和835分的優異成績分獲南京市兩個專業的狀元。2009年在普通高校單獨招生考試中,我校本科上線人數和上線率以及技能考試過關率再居南京市第一。
2、學生管理,重視職業素養的養成。學校能夠依據管理與教育並重、管理與服務並重、管理與發展學生個性並重的原則,全面落實《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中小學生守則》,規范運行三級管理體制,建立健全了各種學生管理制度,努力通過強化班主任隊伍建設,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水平;通過加強學校、家庭、社會聯系,構建立體化德育工作網路。一是彰顯時代特色,追求德育創新。把握時代脈搏,德育內容求新;貼近學生需求,德育形式求活;注重提高實效,德育管理求實;堅持科學態度,德育評價求精。在求新求活求實求精中,不斷開創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二是立足學校實際,提高學生規范水平。學校堅持「示範引領、底線約束」的管理理念,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依據,制定了《六合職教中心學生管理手冊》,進一步明確學生行為規范要求,分階段、分層次、有重點地開展行為規范教育和訓練。學校組織開展了「五星級」(遵規守紀星、衛生健康星、學習競技星、文明禮儀星、特色和諧星)班集體、文明宿舍、校園十佳、三創學生評選等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後進。三是堅持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扎實開展禮儀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學生活動有載體,活動形式多樣化。學校舉辦了廣場書畫大賽、教室文化大賽、課本劇大賽、班級排球對抗賽、演講比賽、職校形象大使比賽、師生對話活動、校園歌手大賽、班徽設計大賽等系列活動。特別是2007年以來,我校開展的「教學做實踐周」德育活動,踐行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學做實踐周活動的開展,為同學們提供了向生活學習的實踐空間。在教學做實踐周的活動中,學生除了模範地遵守學校管理的各項規定外,還參與了學校規范管理、紀律管理、生活管理、環境管理,使學生以學校主人的身份參與了學校的各項管理,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得學生的文明禮貌習慣、自主能力、自律意識、勞動觀念、服務意識、集體榮譽感進一步得以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愛學校、愛集體、講文明、講禮貌在學生中蔚然成風。
3、後勤管理,強調服務意識的增強。學校認真貫徹《食品衛生法》、《衛生防疫法》、《會計法》等法律法規和教育部、省教育廳有關學校財務、衛生、校園、基建修繕工程等管理的要求和規定,建立健全了各種後勤管理制度,努力從飲食起居等各個方面,為教育、教學、科研、生產、生活提供優質服務,保證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多年來,學校後勤服務工作一直深受廣大師生員工的好評。學校被評為南京市綠色學校、學校食堂被也被評為南京市A級學校食堂。 學校廣泛開展職業生涯教育與培養,把知識、技能和價值觀與就業崗位需求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規范。學校重視學生「三創」能力培養,形成了組織健全、氛圍濃厚、保障有力的「三創」能力培養體系和跟蹤服務體系,學生既了解了專業內涵,養成了專業興趣,又拓寬了就業領域。
1、加強專業文化建設,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學校經過二十多年的積淀、發展,已形成了具有本校特點的校訓、校風、學風、教風。那些年學校在秉承團結進取、自強有為的厚重文化的同時,積極倡導以「厚實」為核心的新一輪學校文化建設,打造具有職教特色的學校文化,學校成為省首批廉潔文化示範點。學校高度重視專業文化建設,教學區、實習區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效對接。學校課程建設突出對學生專業文化、職業道德等「軟技能」的培養。班級管理注重與企業接軌,引進了5S管理等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2、加強「三創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學校立足區域經濟,依據六合區域經濟特點和企業需求,弘揚「三創」的新江蘇精神,植根本土經濟,不斷創新求變,在變化中求發展,在變化中創特色,實現了高質量辦學目標。
學校重視學生「三創」能力培養,學校成立了「學生創業服務中心」,已建立「創藝手工坊、美園回收公司、快樂城堡影視放映中心、新起點網店、換換愛租賃中心、速新家電維修中心、伊樂洗衣中心、陽光天使報亭、青蘋果視覺藝術工作室、極速地帶網路服務中心」等10個服務項目,為學生開展「三創」活動提供了一個寬廣的舞台。學校還組建了各類興趣小組、學生社團,開展職業生涯設計、創業實務培訓和勤工儉學實踐活動,培養了一大批有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的畢業生,有多名學生被表彰為省「三創」先進個人,有眾多畢業生走上了成功創業之路,學校榮獲南京市首屆「三創」主題德育活動榮譽獎。 學校非常重視社會培訓工作,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兩輪驅動,比翼齊飛」的發展戰略。幾年來學校圍繞職教富民主題,主動適應、服務六合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兩個率先」,科學配置職教資源,堅持面向市場,以職教富民為己任,服務農村、服務企業,不斷拓展培訓空間,適應各類培訓對象的需求,積極配合政府職能部門做好各級各類培訓工作,分別與區農林局、區勞動局、區民政局、區中小企業局和區商業局簽訂了培訓合作協議,深入廣泛地開展企業職工崗前培訓、在職培訓、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致富工程培訓、城市新市民培訓、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返鄉農民工技能培訓等,取得較大的成績。年培訓3766人次,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年均600人次以上。我校還積極倡導成立「一校百村合作組織」,加強校村的合作與聯系,實行職業教育與村組、村民的有效對接,充分發揮職教服務「三農」的功能,實現職教富民的目標。由於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工作成效顯著,學校榮獲南京市勞動力轉移先進單位、南京市「促就業、助致富」培訓工作先進集體,還被認定為江蘇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定點培訓基地,國家職業技能培訓考核站。
我校還是南京市經濟協作辦公室對口支援處的辦學點,在辦學實踐中,實行東西掛鉤,橫向聯合,招收陝西省商洛市的優秀貧困學生,進行教育扶貧,班級定名為「寧商春暉班」。自2002年以來,經過學校的培養培訓,已有多批次的陝西籍學生走向上海、蘇州等地的工作崗位。「寧商春暉班」的成功舉辦,達到了「學成一人,脫貧一戶,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的辦學效果,對於轉變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群眾的思想觀念,改善農村的勞動力結構和促進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用大,意義深。這一做法不僅與江蘇、陝西兩省省委、省政府的「以智力扶貧為切入點,著眼長遠,積極培育更多蘇陝扶貧協作典範」的指示精神和要求完全一致,還是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也為兩地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我們堅信有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厚愛,有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在新的發展征程中,我校前進的步履會更加堅定,發展的步伐會更加快速,一定能為職教事業的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學校校址: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城北朱家山
6. 想知道: 南京市寧合高速就是滬蓉高速嘛在哪
是的,寧合高速就是滬蓉高速。
寧合高速就是江蘇南京至安徽合肥的一段高速公路,是滬蓉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寧合高速就是滬蓉高速。
滬蓉高速公路東起上海、西至四川成都,線路走向為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合肥-六安-金寨-麻城-武漢-孝感-荊門-宜昌-奉節-雲陽-萬州-梁平-大竹-南充-遂寧-成都。
7. 南京六合區哪裡可以股票開戶
金寧廣場 附近有個華泰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