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應對"一帶一路"面臨的挑戰
1、減少和消除疑慮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意圖很清楚就是要促進歐亞大陸一體化發展,帶動周邊經濟發展,實現互利共贏,並不是走傳統的霸權崛起的路子。
2、加強途徑國家、地區的合作,建立安全防範體系。為了投資收益的保障,還要完善市場風險評估標准體系,減少市場的不安全因素,確保收益穩定。
3、以創造性合作方式推進南海爭端解決。我們完全可以堅持「主權歸我,共同開發」的理念達到互利共贏。
❷ 一帶一路背景下投資融資模式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還是摸著河過石頭
❸ 一帶一路中雲南融資方面的障礙怎麼解決
❹ 怎樣評價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
一帶一路」建設旨在加強沿線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為此,我們,阿根廷、白俄羅斯、柬埔寨、智利、中國、捷克、衣索比亞、斐濟、喬治亞、希臘、匈牙利、印度尼西亞、伊朗、肯亞、寮國、馬來西亞、蒙古、緬甸、巴基斯坦、卡達、俄羅斯、塞爾維亞、蘇丹、瑞士、泰國、土耳其、英國財長呼籲沿線國家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共同行動,本著「平等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推動建設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融資體系。
❺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有哪些難點
「一帶一路」戰略是順應當今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世紀性戰略,是新時期、新形勢下中國對外開放與全面合作的總體構想,是中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同時也是將中國命運與沿線國家命運相連,「中國夢」與「世界夢」相通的橋梁。然而,自這一戰略提出後,國際社會對其看法不一、褒貶並存。對其質疑主要集中在中國的戰略動機以及最終能否實現戰略預期。與此同時,國內一些專家學者也紛紛撰文討論「一帶一路」戰略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困難與障礙。為此,課題組最近兩年對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中東歐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環境的基本評估
全球層面。「一帶一路」戰略將直面全球經濟增速乏力和經濟全球化步伐放緩這一現狀。受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風暴餘震的影響,發達經濟體復甦艱難,新興市場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一路走低,全球貿易增速有所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半年時間里,兩次下調今明兩年的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並指出全球經濟短期內仍然面臨著諸如金融市場動盪、國際原油價格波動等諸多不確定性風險。世界銀行也在其全球經濟形勢報告中修正了早期的樂觀估計。全球經濟下行風險顯著增加使部分國家在應對這一問題時,又開始狹隘地採取一些不利於雙方擴大經貿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政策。各種形式的國家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浮現。部分發達國家借機片面強調產業回歸,通過限制外包以及提高市場准入門檻來達到保護主義目的。與此同時,技術性貿易壁壘也開始變得更加復雜化、隱蔽化。一些國家不僅對產品出口進行末端控制,同時也逐漸向產品的生命周期、生產工藝,甚至是整個產業鏈滲透。而這一效應具有連帶性,極易被效仿和利用。
沿線國家層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復雜而多元。沿線國家既有發達經濟體,也有極為落後的國家,但多半為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市場化程度參差不齊。受其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市場需求能力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國家在開放的程度、合作的深度、執行的力度上常常有所保留。它們既看重中國的資金、技術和市場,也擔心中國的大量的廉價產品對本國市場和產業鏈造成一定的沖擊。
自「一帶一路」提出以後,沿線國家反響強烈,期待、顧慮、質疑聲並存。首先,期待聲體現在一些國家不僅繼續看重中國廉價的產品,也日益看重中國的技術、資金、市場和發展理念,而「一帶一路」戰略所提倡的「共商、共建、共贏、共享」的精神完全符合其實際的發展需要。因此,已經有沿線國家與我國政府有關部門簽署了諸如共建「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其次,顧慮主要體現在一些沿線國家將「一帶一路」戰略視為中國繼續謀求地區影響力的一次重大舉措,認為這將是又一輪大國角逐和博弈的開始。因此,在是否配合的問題上,為了避免騎虎難下的情況出現,政府官方並沒有親自做出積極肯定的回應。最後,質疑聲體現在中亞國家擔心中國旨在以此戰略進行擴張,俄羅斯擔心中國與其亞歐聯盟競爭,印度擔心中國在印度洋打破其主導優勢,少數一些沿線國家對從「一帶一路」戰略的實際獲利也存在質疑,認為自己只是扮演單一過境國、跳板國的角色,不願為中國搖旗吶喊。
中國國家層面。「一帶一路」戰略已經具備從整體規劃走向全面落實的各項條件。從硬實力上看,我國經濟總量已經穩居全球第二,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居全球第一,對外投資額居全球第三,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一。2009年到2011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目前,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30%以上,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①我國已成為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約佔1/3。同時,我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且在諸如高鐵、核電、航空、電信等領域具備顯著的產業優勢和世界領先的技術優勢。我國的對外投資融資能力強,大量金融和產業資本亟待尋求「走出去」的可投空間。此外,我國國內已經形成了一批有實力、講信譽、懂規則的國際化本土企業,既具備開拓全球市場參與國際化競爭的能力,也具備造福當地人民為其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實力。
❻ 「一帶一路」在金融方面會帶來哪些機遇
主要是一個互聯互通的一個趨勢,做金融的,還有融資租賃的都是一個比較嶄新的機會,現在很多銀行對「一帶一路」項目的融資主要呈現一個創新化的狀態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這既包括沿線國家的交通道路、油氣管道、能源以及港口基礎設施等,又包括關鍵通道和節點上的交通運輸網路和商貿物流中心等。
這些跨境項目資金需求量巨大,與此同時,國內部分行業面臨著產能過剩以及重復建設的局面,設施聯通無疑為我國輸出產能提供了渠道,多家國內銀行正在這一領域內角逐,以搶占市場先機。比如,國家開發銀行已經以發放貸款或投資「走出去」企業發行債券的方式,支持了中吉烏公路、中哈原油管道等跨境通道項目建設,正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指出,「一帶一路」戰略帶動的基礎設施投資是中國的重要經濟增長動力之一。目前許多銀行正針對「一帶一路」項目的融資需求和特點,創新跨境融資方式。
❼ 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存在哪些不足
1、促進產能合作的體制機制和支持服務體系不健全:長期以來,我國對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採取比較謹慎的限制體制,行政審批體制過於復雜,缺乏效率和透明度,在投資審批、外匯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制約。
2、與國外製度環境和技術標准不兼容:企業「走出去」要面對與國內迥異的制度環境,但我國企業在這方面應對准備不足,由於不熟悉國外商業習慣、法律環境,以及缺乏國際項目經驗等,往往發生「合同泡湯」項目落地困難、企業被罰等事件。
3、企業國際化能力不足:我國汽車企業對各國市場的特徵和規則尚待深入了解,在品牌形象維護、知識產權保護、外方違約責任追究、反傾銷訴訟等方面自我保護能力不足,「走出去」舉步維艱。我國工程機械在海外市場競爭,不但關鍵技術和關鍵部位依賴發達國家企業,售後服務亦成為明顯的制約因素。
國際產能合作是指兩個存在意願和需要的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產能供求跨國或者跨地區配置的聯合行動。產能合作可有兩個渠道進行:既可以通過產品輸出方式進行產能位移,也可以通過產業轉移的方式進行產能位移。
可見,我國提出的產能合作超越了傳統的資本輸出,它既是商品輸出,也是資本輸出。不過,流行的產能合作主要指產業轉移。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國際產能合作成為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主要內容、政府工作的重點內容、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當前我國「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取得積極進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和障礙,需要進一步採取相應措施,促進「一帶一路」產能合作持續順利進行。
❽ 2500億專項貸款為一帶一路蓄勢待發是怎麼回事
根據報道,國家開發銀行設立了25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該專項貸款包括三個子專項,即:1000億元等值人民幣「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專項貸款,1000億元等值人民幣「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專項貸款和500億人民幣的金融合作專項貸款。
❾ 一帶一路如何影響金融體系
你好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不斷擴大,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增強。中國人民銀行與多國央行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整體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通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企業,支持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撬動銀行融資、彌補經濟損失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發展勢頭不錯,存在的問題同樣明顯。就目前看,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創新力度、產品設計以及人才儲備方面還顯薄弱。比如,相比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對資金規模和金融服務的需求,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尚不匹配。特別是對中小型企業,無論融資要求,還是服務速度,都有較大差距。同時,金融支持力度尚未形成合力,不少銀行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持,僅限於對自己客戶的延伸服務。
此外,由於「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參差不齊,法律風險、安全風險等對中國金融機構來說,可謂全新的挑戰,金融業的應對能力尚待提高。
對金融業來說,「一帶一路」建設會提升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使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有機會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從而提升我國金融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局中發展自己,這是當前我國金融機構的最佳選擇。
為此,應強化金融行業對「一帶一路」建設支持的整體制度設計,構建多層次金融支持體系。由於「一帶一路」建設所涉及的基礎設施、能源合作、產能裝備等,不僅需要大量資金,而且建設周期長,迫切需要構建集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保險資金、基金投資,以及民間資金為一體的多級投資平台。改變金融資源整合不到位,金融機構之間單兵作戰的現狀,才能通過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形成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立體資金結構。
其次,加快銀證保三方協同投融資合作平台建設,建立起內部風險分擔機制。政府部門規劃發展的優先順序和階段目標,落實具體政策措施,保證金融資源規劃的統籌性;銀行、基金等投資機構確保融資渠道順暢,保險公司則提供堅實的風險保障,最終形成多層次、寬領域、高效率的應對溝通協同機制。
第三,高度重視金融創新,金融機構需根據「一帶一路」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不同經濟狀況為中國企業設計產品,提供服務,以避免同質化競爭。
總之,「一帶一路」建設需要高質量的金融服務。金融業也需要通過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升水平,提高競爭力。
望採納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