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一帶一路」對中國外貿發展有何意義
你好,「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2. 一帶一路如何影響金融體系
你好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不斷擴大,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增強。中國人民銀行與多國央行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整體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通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企業,支持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撬動銀行融資、彌補經濟損失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發展勢頭不錯,存在的問題同樣明顯。就目前看,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創新力度、產品設計以及人才儲備方面還顯薄弱。比如,相比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對資金規模和金融服務的需求,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尚不匹配。特別是對中小型企業,無論融資要求,還是服務速度,都有較大差距。同時,金融支持力度尚未形成合力,不少銀行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持,僅限於對自己客戶的延伸服務。
此外,由於「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參差不齊,法律風險、安全風險等對中國金融機構來說,可謂全新的挑戰,金融業的應對能力尚待提高。
對金融業來說,「一帶一路」建設會提升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使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有機會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從而提升我國金融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局中發展自己,這是當前我國金融機構的最佳選擇。
為此,應強化金融行業對「一帶一路」建設支持的整體制度設計,構建多層次金融支持體系。由於「一帶一路」建設所涉及的基礎設施、能源合作、產能裝備等,不僅需要大量資金,而且建設周期長,迫切需要構建集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保險資金、基金投資,以及民間資金為一體的多級投資平台。改變金融資源整合不到位,金融機構之間單兵作戰的現狀,才能通過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形成支持「一帶一路」建設的立體資金結構。
其次,加快銀證保三方協同投融資合作平台建設,建立起內部風險分擔機制。政府部門規劃發展的優先順序和階段目標,落實具體政策措施,保證金融資源規劃的統籌性;銀行、基金等投資機構確保融資渠道順暢,保險公司則提供堅實的風險保障,最終形成多層次、寬領域、高效率的應對溝通協同機制。
第三,高度重視金融創新,金融機構需根據「一帶一路」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不同經濟狀況為中國企業設計產品,提供服務,以避免同質化競爭。
總之,「一帶一路」建設需要高質量的金融服務。金融業也需要通過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升水平,提高競爭力。
望採納祝你好運
3. 「一帶一路」戰略給金融業帶來哪些機遇
設施聯通將成金融支持重要著力點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這既包括沿線國家的交通道路、油氣管道、能源以及港口基礎設施等,又包括關鍵通道和節點上的交通運輸網路和商貿物流中心等。
貿易暢通亟待金融服務創新
「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擴大外貿、優化貿易結構的作用不言而喻。投資和貿易壁壘的消除以及與沿線國家的自貿區談判合作,將使得貿易投資更加便利,從而為國內企業開拓出更大的市場。
資金融通前景可期
優勢各異,互補性強,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現實基礎。很多亞洲的新興國家儲蓄率很高,在對外投資上具有較高的積極性,這從多個國家申請加入亞投行可見一斑。
4. 怎麼看待「一帶一路」對中國外貿進出口的意義
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加強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鄰邦及東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2.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為基礎,可以逐步形成連接東歐、西亞和東南亞的交通運輸網路,為相關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可以鞏固和發展我國同東南亞的經貿關系,同時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同時形成對阿拉伯和東歐國家的輻射作用,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
5. 「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會對金融企業貸款哪些有利因素呢比如捷信公司。
這個政策帶動了眾多的外商金融機構進入中國,為中國的消費市場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捷信公司作為一家外商獨資企業,藉助自身優勢,把目標瞄向了中國龐大的消費者群體,順應了中國經濟發展,贏得了消費者的信賴,為中國的拉動內需增長增加了助推力。
6. 「一帶一路」對今後的金融業有什麼影響
「約基」:一帶一路經濟上的機會
1、短期因素:
化解國內的經濟產能的過剩,助力產業結構的一個升級;對國內核心區域的,長江流域、絲綢之路經濟帶、東北、港口周邊等等;推動人名幣的國際化,走傳統的方式碰壁比較多,所以就改變方式進行,通過一帶一路形成一個小圈子,逐步將人名幣國際化。
考慮資源能源的安全,從西安過去經過中東、俄羅斯;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2、機會:設施的互通、貿易的互通。
今年的一帶一路在內容上,形同「國際化的兩會」,干貨基本沒有多少。
3、炒作路線
A:1、建築領域(中國建築、)2、工程機械(中國中車、三一重工)
目前還算是一個初期。
注意:板塊一定要選擇盤面小的,小市值的去選擇,上一次的中國建築這些都炒的比較厲害了。
B:區域
1、新疆--擴散至陝西(建材類)
2、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港口)
5月15日我們看到資金向雄安板塊780億、一帶一路367億,排名第五。
選擇國有企業,下半年19大要來了,國有改革會有一波行情。目前大盤處在3000點向上走,應該屬於中線波動,一兩個月問題不大,——投資有問題,就要上約基!
7. 「一帶一路」帶來了哪些影響與機遇
「一帶一路」具體推進過程中不僅能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還能提高自身外匯資產收益率的同時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時具備能源和地緣安全意義;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則是我國連接世界的新型貿易之路。
據業界初步估算,「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
如果說2014年是「一帶一路」大構想的提出年,那2015年無疑是「一帶一路」的具體政策推動年。自「一帶一路」概念提出,沿線省市積極響應,並具體落實。
從各地方已公布的「一帶一路」擬建、在建基礎設施可以看到規模已達到1.04萬億元。其中,鐵路投資近5000億元,公路投資1235億元,機場建設投資1167億元,港口水利投資超過1700億元。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是投資重點領域。
對此,中國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考慮到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一般為2至4年,2015年國內「一帶一路」投資金額或在3000億至4000億元左右;
而海外項目(合計524億,每年約170億美元)基建投資中,假設1/3在國內,2015年由「一帶一路」拉動的投資規模或在4000億元左右。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我們亟需資本、技術和管理模式。因此,當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
不可否認,這些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對於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管理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性產業大轉移。而今,盡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有效投資和技術改造升級,但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據統計,2014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已經突破了千億美元,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一帶一路」建設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8. 一帶一路戰略對中國經濟轉型有什麼益處
「一帶一路」戰略助推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
「一帶一路」建設被視為中國未來經濟的重要戰略構想,自提出伊始便熱度不減,「一帶一路」相關規劃未出台,各類概念股早已一路上漲。「『一帶一路』戰略將為我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提供持久動力。」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部長趙晉平在2015年全國政策咨詢工作會議上就如何認識「一帶一路」給我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機遇挑戰並存的「一帶一路」
對於「一帶一路」戰略對經濟發展影響的展望,趙晉平有四個判斷:「一帶一路」區域的貿易投資活動具有長期持續較快增長潛力;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經貿關系的重要性日趨凸顯;加強政策溝通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是中國與「一帶一路」經貿關系加快發展的關鍵;「一帶一路」戰略將為我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提供持久動力。
「我們應該在『一帶一路』這樣好的潛力空間中尋找新的機遇和動力,但還要經過一個艱難爬坡的過程。」他認為,推進「一帶一路」還有很多困難和障礙。
第一,比較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框架沒有形成,如何形成高水平的框架可以作為下一步的一個切入點。第二,區域內貿易投資比重較低,區域內各國之間拉動作用不明顯。第三,各國之間,貿易便利化方面做得不足,貿易和投資往來存在很多障礙,比如通關、檢驗、檢疫等環節。第四,這個地區基礎設施的條件相對落後,包括我國西部的沿邊地區。第五,非經濟因素的干擾和不利影響,比如政治、安全、區域外大國的干涉等因素,這使得「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過程中會有很多不確定性。
趙晉平表示,這需要區域內各國努力加強政策溝通,特別是在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改善貿易投資合作所需要的軟硬環境,消除和化解各種不利因素,共同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並共同受益。
挑戰與機遇並存,趙晉平認為,對於我國來說,面臨這些挑戰的同時也有著三大機遇:擴大對外貿易、促進周邊互聯互通和加快企業走出去。
趙晉平認為,從貿易角度來看,從2003年—2013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地區貿易累計增長的倍數來看,中國對「一帶一路」地區,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的增長都明顯快於對外貿易的平均增長水平,我國累計進口增長3.7倍,對全球出口增長4倍,而在「一帶一路」地區明顯超過這個增長水平,進口累計增長4.8倍,出口累計增長7.2倍。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對外投資也在增長,這也是我國對外投資的存量達到7千多億美元規模的原因。趙晉平表示,這個地區的投資目前已佔到我國對外投資16%左右的份額,今後隨著支持政策、配套措施的逐步實施,特別是在加強金融支持手段、完善促進政策體系的持續努力下,相信這種份額會進一步提升,對於中國企業尋找投資機會和實現中國與投資東道國之間的利益分享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而加強周邊的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對於促進投資和貿易,以及人員往來都是有積極作用。『一帶一路』沿線的很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而恰恰在基礎設施這個領域,我國的工程承包在全球都是有競爭力的,這就為我們企業提供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空間。」趙晉平表示。
「一帶一路」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助推器
「一帶一路」戰略對中國經濟有哪些影響?趙晉平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影響。首先,將為中國經濟提供持續增長的新動力,據估算,僅從出口來看,這個區域出口增長對我國全部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5%,即使按照以往1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計算,受該地區市場需求拉動,我國對外出口就可能凈增1000億美元以上,隨著貢獻率的提升,帶來的實際增量還會擴大。
其次,絲綢之路的建設還將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助推器,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我國的開放格局將由過去向東開放為主,轉變成為向東向西的雙向開放。過去長期處於開放格局大後方的中西部地區將逐步成為新的對外開放前沿,有助於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為地區結構優化調整帶來機遇。此外,「一帶一路」戰略還會為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機遇。
趙晉平表示,「一帶一路」對各產業帶來的商機各不相同,他認為,在「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中獲益較大的產業主要有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產業,資源和能源相關產業,設備製造業,金融、電信等相關服務業以及交通運輸業。
第三,加強國家間合作是對我國能源和資源安全的保障。
最後,「一帶一路」建設將是培育中國跨國企業的重要平台。我們企業對外投資不僅會使企業獲得收益,更重要的是使企業得到成長,在全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得到提升。
面對「一帶一路」經濟帶戰略機遇的建設,政府應該有何作為,對此,趙晉平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首先,政府不能代替市場發揮作用,而是應該有效發揮政策工具的調節作用,做好統籌規劃和科學布局,對市場起到進一步規范和激發企業活力的作用。
其次,國家應著力打造東中西部聯動的國際大通道,在內陸構築一些國際大通道或者經濟走廊,直接和國際市場連接,這是提高我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渠道,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優勢互補的作用,東部的豐富要素資源可以為內陸地區帶的對外開放提供要素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定要採取聯動發展的方式。
第三,應加快國際貿易投資合作平台的建設,其中包括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園區以及保稅區等,事實上是一個產業聚集的地區,形成一些資本、商品和人才聚集池,利用國際大通道進行整合,推進對外開放。
最後,推進產業布局調整。「隨著東部沿海地區要素成本的上升,製造業面臨轉移或者轉型的壓力,如果向周邊地區布局,特別是沿邊地區布局,既可以利用跨境的低勞動力成本,同時為進入國際市場找到一個好的跳板,這樣一個布局是通過完善相應的平台創新或者平台建設來逐步實現的。比如有些地區已經開始形成的跨境經濟技術合作區,已經起到這樣一個效果,也是推進『一帶一路』的重要舉措之一。」趙晉平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