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只有控制權,沒有所有權怎麼理解
關鍵詞是融資租賃,因為時間長而且屬於不可撤銷租賃,那你肯定能控制它,但是所有權並不歸你,從名字上也看出來了租賃,你租個東西那東西就是你的了?所以是沒有所有權的,但是仍然符合資產定義,因為只要是擁有或控制的未來能使利益流入企業的就是企業資產咯,這就是會計上實質重於形式的概念
㈡ 企業融資和並購有啥區別
收購是指一個公司通過產權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以實現一定經回濟目標的經濟行為;並購是指兩答家或者更多的獨立企業,公司合並組成一家企業,通常由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並購一般是指兼並和收購。兩者的區別在於:首先,收購屬於並購的一種形式;其次,並購除了採用收購的方式,還可以採用兼並的方式,兼並又稱吸收合並,是指兩個獨立的法人兼並和被兼並公司,通過並購的方式合二為一,被兼並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消亡其財產和債權債務等權利義務概括轉移於實施並購公司,實施兼並公司需要相應辦理公司變更登記;然而收購則是收購者取得了目標公司的控制權,目標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並不因之而必然消亡,在收購者為公司時,體現為目標公司成為收購公司的子公司。
㈢ 資本結構控制權理論的評析
雖然資本結構控制權理論發展的時間不長,但它對推動現代資本結構理論和控制權理論的發展和應用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主要表現在[7]:
1、深化了對資本結構本質屬性的認識
資本結構的激勵理論和信息傳遞理論雖然分別解釋了資本結構具有激勵作用和信號顯示作用,但都未說明為何特定的資本結構決定著特定的控制權結構,或者不同的控制權結構要有相應的資本結構。這是因為它們所基於的分析框架是完全合同,所以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設計最優合同來避免再談判和克服當事人的機會主義行為。然而,在現實中合同的完全性假設是不存在的,因此這兩種理論使我們對資本結構的理解不可能有實質性的進展。資本結構控制權理論在不完全合同的分析框架中,深入到融資契約的內部,研究資本結構選擇與公司控制權安排之間的關系,使我們對資本結構的理解有了質的飛躍。至少認識到:資本結構本質上是一種契約要求權結構,不僅規定著公司剩餘索取權的分配,而且規定著公司控制權的分配;在融資契約中賦予投資者控制權可以限制內部人的私人收益,維護投資者的收益權,從而弱化投資者的參與條件;公司控制權具有狀態依存性,即能夠相機轉移。
2、真正地把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結構有機聯系在一起
公司治理結構所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是如何在各產權主體之間最優地分配公司的剩餘索取權和控制權。
資本結構控制權理論以融資契約的不完全性為研究起點,以公司控制權的最優安排為研究目的,研究公司控制權如何在經營者、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最優分配。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種理論能夠像該理論很好地把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結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從該理論中,我們不僅認識到資本結構對公司治理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認識到最優的公司治理結構不是某種單純的「單邊治理」,而是具有「控制權相機轉移」之特徵。
3、使現代資本結構理論有了更加堅實的微觀基礎
由於資本結構的控制權理論所建立的假設條件——合同的不完全性更貼切現實,使該理論大大深化了對資本結構的認識,而且能夠很好地把資本結構與公司治理結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這就表明,資本結構的控制權理論深入到融資契約的內部。分析資本結構的形成機理就更加符合當事人現實的行為過程,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的發展和應用。此外,資本結構的控制權理論還拓展了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研究和應用的范圍。例如,可以運用它來分析公司並購、重組和清算等活動中的控制權與資本結構的配置問題。
4、批判性地發展了企業契約理論
從理論淵源來看,資本結構的控制權理論是在交易費用理論、委託代理理論等企業契約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它同時又批判性地發展了企業契約理論。這不僅表現在它區分了剩餘收入權與剩餘控制權,對交易費用理論提出了一種正式而規范的分析模型,而且還表現在它找到了科斯定理中配置資源的「權威」,指出了企業合並中也有費用,使企業邊界的界定更加清晰,為企業契約理論提供了規范化分析企業所有權結構(不同的合並類型)的工具,等等[8]。
但是,資本結構控制權理論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或者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1、把資本結構局限於傳統的資本結構
傳統的資本結構是指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的比例關系。資本結構控制權理論的現有文獻都基本上是以這種資本結構為研究的現實背景,即在外生給定了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兩種基本財務工具的控制權和索取權的基礎上,按照不完全合同理論,以控制權最優安排為指導思想來研究最優的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的比例關系。事實上,現實中的公司資本結構除包括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的比例關系外,更應包括:
1)股權資本結構,如內部股與外部股的比例關系、普通股與優先股的比例關系、穩定股與活躍股的比例關系等。
2)債務資本結構,如短期債務與長期債務的比例關系、銀行借款與公司債券的比例關系、一般性公司債券與期權性公司債券的比例關系等。
3)人力資本,既包括公司管理者的人力資本,也包括公司員工的人力資本。所以,如何在不完全合同的分析框架中,為了更有效地安排公司控制權而更廣泛地研究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之間、股權資本內部各種具體形式之間、債務資本內部各種具體形式之間以及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之間的最優配置問題,便有待於資本結構控制權理論加以解決,從而使之更具有堅實的客觀基礎[9](P82—87)。
2、把合同的不完全性局限於物質資本所有者的合同
資本結構控制權理論的現有文獻都十分強調投資者(債權人和股東)的合同是不完全的,認為投資者沒有受到合同的完全保護,因而應獲得剩餘控制權,而忽視其他成員的權益保護,似乎其他成員的合同是完全的。可見,資本結構控制權理論在這方面是自相矛盾的。
在經濟活動中,合同成員的權益最終是由利益分配來實現的,而控制權必然會影響到利益分配的決定和格局,誰掌握丁控制權,誰就可能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決定。這個「事後的」結果說明,合同的其他成員並未得到合同的完全保護,也應該獲得剩餘控制權。鑒於此,我們應該在不完全合同的分析框架中,既要考慮投資者的合同不完全性和權益保護,也要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同不完全性和權益保護。
3、把控制權定義為企業所有權
按照哈特等人的理解,剩餘控制權就是「可以按照任何不與先前的合同、慣性或法律相違背的方式決定資產所有用法權利」,而且「擁有剩餘控制權實際上已經被作為所有權的定義」[6](P322—370)。也就是說,物資資本的所有權與剩餘控制權是同義詞。這在邏輯上是倒因為果,因為所有者有所有權,才有了對重大問題的決策權,即所謂的剩餘控制權,而不是相反,先有了剩餘控制權,後才有了所有權,如果是這樣,內部人控制了企業,是不是企業就歸內部人所有呢?
張維迎正確地指出,將企業所有權理解為「企業的剩餘索取權和控制權」,是一個尊重科學傳統的簡化說法[10](P121-123)。這對於有效地安排企業制度(包括治理結構)是非常重要的。剩餘索取權只是規定了各產權主體分享企業剩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控制權則是保證各產權主體分享企業剩餘的實現手段和充分條件。這兩種權利對企業的任何一個產權主體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都應該對稱性地加以安排。一種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企業所有權安排一定是企業剩餘索取權與控制權的對稱性安排[11]。所以,我們認為從不完全合同出發,研究企業控制權的最優安排和資本結構的最優選擇時一定要聯系企業剩餘索取權的安排問題。
㈣ 什麼是企業控制權
伯利和米恩斯認為,控制權是通過行使法定權力或施加影響,對大部分董事有實際的選擇權;德姆塞茨認為,企業控制權「是一組排他性使用和處置企業稀缺資源(包括財務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權利束」。我國學者周其仁認為,企業控制權就是排他性利用企業資產,特別是利用企業資產從事投資和市場營運的決策權。而阿爾欽和德姆塞茨則羅列了監控者(即剩餘索取者或所有者)的剩餘權力:他可以獨立於其他所有者的合同,而與他們進行合同再談判。
自從格羅斯曼、奧利弗·哈特和約翰·莫爾等人提出不完全合同理論後(以下簡稱為GHM理論),對企業控制權研究的重心開始轉向剩餘控制權。格羅斯曼和哈特最早明確提出剩餘控制權的概念,並用剩餘控制權來定義企業所有權即產權。哈特認為「剩餘控制權是資產所有者可以按任何不與先前合同、習慣或法律相違背的方式決定資產所有者的權利」。我國學者楊瑞龍、周業安等將剩餘控制權理解為企業的重要決策權。
企業控制權的來源 1、物質資本 完全合同理論框架下的標准委託代理理論先假設控制權來源於所有權:委託人提出一個合同安排,由代理人選擇接受或不接受,即便代理人有信息優勢和機會主義傾向,委託人總可以通過對代理人的激勵與約束相容,促使代理人朝委託人的利益最大化目標而付諸行動。委託人對合同(交易)的控制權自然源於其對物質資本的所有權。
哈特和莫爾的不完全合同理論也認為,「由於合同不完全,所有權是權力的來源」,而且「對物質資產的控制權能導致對人力資產的控制權」。我國學者張維迎從風險、監督的難易程度論證了「資本僱用勞動」的邏輯,證實了企業的控制權來自物質資本。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指出在企業的團隊生產中,為減少成員偷懶而實施有效監督的監督者特權,源於他是剩餘索取者,是物質資本的所有者。
2、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結合 長期以來控制理論漠視了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如格羅斯曼和哈特認為對非人力資本的控制將導致對人力資本的控制。人力資本從屬於非人力資本,但這一理論的解釋力日漸受到兩方面的挑戰:一是日本企業對經營者賦予大量的控制權。二是隨著新經濟時代的來臨,企業中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日漸突出。
周其仁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人力資本(包括員工階層和經理階層)和非人力資本所有者共同簽訂的一個特殊契約。巴澤爾、Rajan和Zinglas等認為,人力資本屬於主動性資本,它決定企業其他資本和人力資本本身能否獲得回報以及獲得多少回報。因此,企業人力資本的擁有者理應取得剩餘索取權。布萊爾認為,既然經理、員工都是人力資本所有者,對投入到企業中具有專用性的資本承擔了風險,也應與股東一起分享企業所有權。周其仁進一步指出,人力資本與人身不可分離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員工可以隨時關閉自己的人力資本。因此,對現代企業中的員工只能激勵不能壓榨,員工毫無疑問擁有對自己人力資本的剩餘控制權。按照哈特的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相對稱的要求,承認員工擁有剩餘控制權,那麼員工就應得到剩餘索取權。
企業控制權的分類 法瑪和詹森按照企業的決策程序,將企業決策劃分為決策經營和決策控制,前者指提出資源利用和契約結構的建議及執行已認可的決策,即決策提議和貫徹;後者指對所需貫徹的提議作決策選擇及考核決策代理人的績效並給予獎勵,即決策認可和監督。
阿洪和梯羅爾將控制權分為形式控制權和實際控制權。形式控制權指理論上是由誰做出決策,一般源於所有權,如股份公司的股東大會具有對公司重大事項的決策權。但具有形式控制權的人未必是實際控制權的主體;實際控制權是實際做出決策的權力,實際控制權來源於對信息的掌握。
企業控制權的配置 1、剩餘控制權與剩餘索取權相匹配的控制權配置 早期的控制權理論沒有對特定控制權與剩餘控制權進行區分,剩餘控制權是從剩餘索取權發展而來的。剩餘索取權是對企業剩餘現金流的要求權,而剩餘控制權是對企業契約規定外的交易或事項的投票權、決策權。對於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先前的觀點(如阿爾欽和德姆塞茨)強調前者,現代觀點(如GHM理論)更強調後者。但二者都認為剩餘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應統一。
GHM理論強調二者的統一,並進一步指出由剩餘控制權可推導出剩餘索取權的安排。此外,布萊爾從風險承擔者與風險製造者相對應的角度、巴澤爾從人力資本屬於主動性資產、詹森和麥克林從企業知識結構的角度出發,都得出剩餘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相匹配才是企業控制權配置有效率的結論。因此,以剩餘控制權理論為基礎,將資本的范圍擴張到人力資本,自然會得出企業契約中的人力資本也應擁有剩餘控制權的結論。
2、資本結構制約下的控制權配置 詹森和麥克林開創了融資結構的契約理論,指出融資結構由代理成本決定,而融資結構通過影響經營者的努力水平、融資結構的市場信號傳遞功能、融資結構通過經營者佔有的股份與其對企業控制權的分配這三種途徑影響企業價值。
哈里斯和雷維夫沿著詹森和麥克林開拓的路徑考察了投票權的經理控制,企業的負債——股權比率及兼並市場三者間的關系。他們建立了一個投票權和剩餘收入權匹配的模型,證明資本結構是保證優秀候選人獲得公司控制權的一種工具。
阿洪和博爾頓建立了一個當事人受財富約束下,企業家(有技術無資金)和資本家(有資金無技術)的市場簽約模型。他們指出控制權的相機配置要求在企業債權融資時,如果能按規定償還債務,則剩餘控制權配置給企業家;如果不能按規定償還債務,則剩餘控制權配置給投資者。哈特在不完全合同框架下研究了最佳債務合同:如果融資方式是發行帶有投票權的股票(普通股),則資本家掌握剩餘控制權;如果融資方式是發行不帶投票權的股票(即優先股),則企業家掌握剩餘控制權;如果融資方式是發行債券,則剩餘控制權仍由企業家擁有。前提是按期償還債務本息,否則,剩餘控制權就轉移到資本家手中。
㈤ 企業內部融資有哪幾種形式
內部融資是企業依靠其內部積累進行的融資,具體包括三種形式:資本金、折舊基金轉化為的重置投資和留存收益轉化為的新增投資。
特點
內部融資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風險性等特點。相對於外部融資,它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及與此相關的激勵問題,節約交易費用,降低融資成本,增強企業剩餘控制權。但是,內部融資能力及其增長,要受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凈資產規模和未來收益預期等方面的制約。
(5)融資結構和企業控制權擴展閱讀
企業融資方式
1、銀行貸款。銀行是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按資金性質,分為流動資金貸款、固定資產貸款和專項貸款三類。專項貸款通常有特定的用途,其貸款利率一般比較優惠,貸款分為信用貸款、擔保貸款和票據貼現。
2、股票籌資。股票具有永久性,無到期日,不需歸還,沒有還本付息的壓力等特點,因而籌資風險較小。股票市場可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
3、債券融資。企業債券,也稱公司債券,是企業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表示發債企業和投資人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持有人不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但有權按期收回約定的本息。
在企業破產清算時,債權人優先於股東享有對企業剩餘財產的索取權。企業債券與股票一樣,同屬有價證券,可以自由轉讓。
4、融資租賃。融資租賃,是通過融資與融物的結合,兼具金融與貿易的雙重職能,對提高企業的籌資融資效益,推動與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有著十分明顯的作用。融資租賃有直接購買租賃、售出後回租以及杠桿租賃。
5、海外融資。企業可供利用的海外融資方式包括國際商業銀行貸款、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和企業在海外各主要資本市場上的債券、股票融資業務。
㈥ 融資決策時,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企業的控股權
簡單的回答一下。 1、公司的所有價值屬於兩個人:股權持有人和債權持有人; 2、看一下資產負債表的結構,你就明白了第1點了; 3、接下來,所以你的問題就容易理解了:企業價值=股權價值+債權價值。 4、在運營良好的企業中,由於債權價值相對確定,且往往占企業價值的比例不大,因此二者會存在混用的情況。 5、但是在運營困難的企業中,債權價值往往就是企業價值的主要部分,這時候顯然就無法混用了。例如在破產清算的企業中,債權人會議的權力往往比股東會的權力要大多了。 謝謝! weibo.com/zjzcpa(手機網路『網路現金貸』,隨時滿足您的消費需求!)
㈦ 如何調整企業的融資結構
如何優化企業融資結構
資金是企業生存的關鍵,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擊敗對手的有利武器。一個健康發展的企業不但能充分地利用好內部資金來源,還能有效的從外部融入資金。
簡單來說,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兩個渠道,其中內源融資主要是指企業的自有資金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積累部分;外源融資即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部分,主要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類方式。直接融資是指企業進行的首次上市募集資金(IPO)、配股和增發等股權融資活動,所以也稱為股權融資;間接融資是指企業資金來自於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等債權融資活動,所以也稱為債務融資。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外部融資已成為企業獲取資金的重要方式。外部融資又可分為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
按照資本結構理論,企業的融資結構影響著企業的市場價值,在稅收不為零的情況下,由於債券有「稅盾」作用,企業通過債券融資可以增加企業的價值,這樣就形成了「啄食順序理論」,企業理性的融資順序應為:內源融資>債權融資>股權融資。
當前隨著我國金融系統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企業融資決策和資本結構管理環境正在發生顯著變化。企業融資渠道和方式變得多種多樣,不同的融資渠道和方式其融資的難易程度、資金成本和財務風險也是不同的。既然要從外部融入資金,企業就必須考慮融資以後應當保持一個良好、合理的財務結構和資本結構,使得財務風險處於安全水平,同時綜合資金成本又有所降低。在這種總體的融資戰略下,設計多個融資方案,對這些方案進行財務上的優劣排序,以便在具體的融資實踐中實施動態選優。
當然,總體的融資戰略又必須與具體的融資實踐結合起來。比如,按照一般財務理論,股權融資(比如:直接投資和發行股票等)成本要高於債權融資(比如借款,發行債券)成本。因此,發達國家的企業在財務風險允許的波動范圍內,總以考慮降低綜合資金成本的債權融資方式為重點。而在我國的資金市場,到目前及其未來的一段時間為止,情況就有所不同了。由於我國的大部分企業效益普遍不高,所以投資者對回報的預期一般都比較低。況且,國內外財務學界的實證研究還沒能證明中國企業股權資金的融資成本要高於債權資金的融資成本。事實上,只要注意到我國的大部分企業效益普遍不高,資產債權率較高,財務風險和壓力較大這一現實情況,企業在對外融資時就應該知道怎麼做了。
有關股權融資的方式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資和發行股票等。對於採用吸收直接投資融資方式的企業來說,應當盡可能要求股權投資方直接全額注入現金,避免以實物作價進行直接投資,以便達到資金充分使用的目的。對於採用發行股票融資方式的企業來說,由於中國股票市場新股發行的暴利效應,新股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所以,通過發行股票進行融資的企業是沒有風險的。並且,我國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每年給予股東的紅利回報微乎其微,可以想像企業使用股權資金的成本肯定不高。最近一年裡,中國股票市場上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股權融資方式,即所謂增發新股。由於管理層關於增發新股的條件制訂得比較寬松,主要以上市公司投資的項目與及其發展方向作為取捨依據,使得不少經營業績一般,財務狀況較差,上市以來長期得不到配股資格、資金非常短缺的企業獲得了採用股權融資的一次極好的機會。它們提出了與國家提倡、鼓勵和扶植的產業方向相一致的投資項目,據此作為新的創業的開始,結果取得了增發新股的資格,股權融資計劃得以實現。
因此,根據我國融資的具體情況,只要企業自身的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市場信譽和行業發展前景等條件允許,外部環境又比較有利,就應當盡可能採用股權融資方式。企業這樣做不僅在資金使用上會有很大的自由度,還可以有效地避免財務風險,可以使資本結構更趨穩健,有利於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與此同時所付出的資金成本卻不見得高,對企業來說何樂而不為呢?當然,採用股權資本的融資方式難度相對要大一些,不僅工作量大,而且獲取資金的時間和過程也要長一些,但對有較好的投資項目而又需要資金的企業來講,千萬不能放棄採用股權融資、尤其是股票融資這種方式。
而對於監管層來講,則應該平衡企業外部融資渠道,大力發展企業債券流通市場,完善和健全債券流通的「通道」,在債券的交易市場上,要開辟新的交易「渠道」,形成一個充滿競爭性的、交易活躍的統一市場體系;另外,要加大企業債券品種創新力度。目前的企業債券品種單一導致企業債券不能充分適應企業的需求。應增加短期債券和長期附息債券,同時應逐步推進債券衍生品種市場的發展,適時推出可轉換債券、分離交易可轉換債券等新品種,以適應不同企業對不同融資方式的需求。(完)
㈧ 融資後創始人如何保持控制權:控制財務求解
」這是之前茶叔問一個糾結於拿投資而失去控股權創業者的問題。類似的情況在IT茶館論壇里會時有發生。某天使投資人或者企業投資者願意投資你的團隊,但是有個要求就是要佔大股東,甚至要參與管理,創業者就會擔心,這樣是不是把自己給賣了,變成給別人打工,失去對項目的控制權,而因此會拒絕該筆投資。誠然,對於互聯網創業者而言,最理想的狀態一定是絕大多數VC所鼓吹了人家投一筆錢給你,你不用出錢,只出力,每個月還可以領不錯的薪水,而對方只佔30%以下的股份,你與團隊依然主導著整個項目。北上廣深基本都會是這樣的套路,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也接受了這樣的投資方式。但是很遺憾在成都這樣的內陸城市,天使投資人本來就比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傳統行業出身,都有控股加參與管理的習慣。雖然已經開始有各種早期投資機構來成都找項目,但是大多都是只談而不出手。原因很簡單,按照以上的投資標准,一方面需要投資人對創業者絕對的放心,另一方面創業者需要有足夠顯赫的歷史成功背景來為自己背書。北上廣深之所以會有類似的條件,拿到投資的創業者大都是擁有大公司的豪華背景,並且歷史的職業履歷足夠的鮮艷。而成都大部分都是草根創業者,或者在成都本地的小公司工作,沒有漂亮的履歷拿投資會顯得更加困難。因此通過出讓少量股權而獲得理想的投資變得不夠現實。幾年以前成都某移動互聯網團隊產品在行業呢已經擁有不錯地位,但是在拿某著名投資機構投資的時候還是出讓了40%的股權。在成都找投資,創業者依然是弱勢群體。但是股權比例占的少未必就是失去了對項目的控制。投資人並不是傻子,如果該項目本身就是創業者自己的項目,創業團隊也擁有駕馭該項目的能力,投資人憑什麼願意操心過來參與企業管理。所以,茶叔認為創業者因為拿投資出讓大部分股權而最終失去對項目的控制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那些最後號稱被VC控制而趕走創始人的項目,真實的原因要麼是企業發展出現重大問題,創始人已經無法解決問題而甩手不管,投資機構為了向LP交代,不得不接盤企業管理,收拾殘局;要麼就是企業高速發展,創始人個人能力的增長已經趕不上企業增長的速度,這個時候董事會或者投資人必須做出正確而艱難的決定,創始人退居二線,選擇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當然,如果真的說要如何控制項目,那麼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控制財務,大部分VC其實要控制創業項目也都是從派駐CFO開始的,但是對於創始人來說,真正要保持控制項目的方法還是你本人對於項目的理解,對市場的判斷,以及對企業內部的管理等等,創始人是個熊包,你佔90%的股權有啥用呢?
㈨ 企業的融資結構和資本結構是一回事嗎
(一)融資結構
融資結構指企業在取得資金來源時,通過不同渠道籌措的資金的有機搭配以及各種資金所佔的比例。具體地說,是指企業所有的資金來源項目之間的比例關系,即自有資金(權益資金)及借入資金(負債)的構成態勢,它是資產負債表的右方的基本結構,主要包括短期負債、長期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等項目之間的比例關系。企業的融資結構不僅揭示了企業資產的產權歸屬和債務保證程度,而且反映了企業融資風險的大小,即流動性大的負債所佔比重越大,其償債風險越大,反之則償債風險越小。從本質上說,融資結構是企業融資行為的結果。企業融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同的行為必然導致不同的結果,形成不同的融資結構。企業融資行為的合理與否必然通過融資結構反映出來。合理的融資行為必然形成優化的融資結構,融資行為的扭曲必然導致融資結構的失衡。由於企業生產經營所處的階段不同,對資金的數量需求和屬性要求也就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融資組合。對融資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做進一步的劃分:按資金來源不同可以劃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按資金屬性不同可分為債務融資和權益資本融資;按佔用時間的長短可分為長期融資和短期融資。
(二)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指企業取得的長期資金的各項來源的組合及其相互關系。企業的長期資金來源一般包括所有者權益和長期負債,因此,資本結構主要是指這兩者的組合和相互關系。對於資本結構的定義在西方財務金融界尚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資本結構就是融資結構,如(香港)巨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漢、漢英會計詞典》中,將資本結構定義為「公司權益的成分,即短期負債、長期負債及業主權益的相對比例關系」;另一種觀點認為,資本結構與融資結構之間,雖然有許多共同點,但卻是兩個不同的財務金融范疇。融資結構與資本結構研究的內容和目的是各有側重的。在現代企業融資活動中,為了實現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一般把資本結構作為研究的重點,探討資本結構變動對企業的價值及總資本成本率的影響,相應形成了不同的資本結構理論。這樣,融資結構和資本結構結合運用,有助於識別舉債來源的變化、綜合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為科學地進行融資決策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