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f5未來商店加盟多少錢f5未來商店怎麼加盟
建議考慮無風險,發展前景好的項目。
❷ 自動販賣機
現在已經開始流行了啊。
今天的日本可能就是明天的中國
大概再也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比日本更鍾情於自動販賣機。現在這句話,應該改寫了! 過去,自動販賣機在中國的光景是這樣的:
進入2017年,自動販賣機的畫風突變:一路狂奔。
數據來源:鯨准APP自動販賣機熱度趨勢
到底是什麼促成了在中國被冷遇了十多年的Vending machine(自助販賣機/自動售貨機)現成了大家手中的香餑餑?
有人說是因為移動支付帶來的便捷;有人說是因為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 有人說是因為人工成本的上升。
看似言之鑿鑿的三個理由,其實並沒有說到點子上。
● 日本總共大約有500多萬台全球自動販售機,日本人口和自動販售機數量的比例是23:1,是全球密度最高的國家,沒有之一。在日本Vending Machine隨處可見,但絕大部分的日本人使用的是現金支付,特別是硬幣,並不是我們想當然以為的移動支付。雖然,移動支付的確給無人零售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歸根結底這並不是驅動因素。
● 自動化的售貨機在十幾年前便出現在了北京的街頭,出現在了地鐵、機場,通過自動化的方式自助的購物、提貨,這並不是新鮮事物,在技術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突破。
● 無人值守的模式雖然節省了服務員的成本,但相應地卻增加了運營成本,一個運營人員的工資顯然要高於一個服務員的工資,同時,大規模的推廣需要佔據點位(資源位)也帶來了運營費用的增加,事實上人工成本不是降低了,而是轉移了。
真正推動中國無人零售模式在2017年發生質的飛躍的原因,根本原因有兩點:
一、資本的轟炸
在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的資本杠桿游戲的吸引下,中國的VC機構在其中獲得了10倍、50倍乃至更多的投資回報率,於是,資本開始在可能形成規模化、流量化的賽道上猛砸錢。而恰好無人零售領域符合了資本的口味:新零售足夠大的想像空間 + 短時間可見的盈利模式,在這個賽道上,完全可以用錢砸出一個超級市場、砸出獨角獸企業。於是從進入2017年開始,以真格、IDG、創新工場、經緯中國為首的頂級VC開始瘋狂進入,他們像商量好的一樣,默契的向這個領域開拔。
二、大量創業公司的湧入
自去年10月,馬雲在雲棲大會提出「新零售概念」以來,創業者們便向發現新大陸一樣,紛紛開始沖進這片「概念中的藍海市場」。這是個十分重要的時間節點,因為2016年的10月,在自動販賣領域新成立了6家公司(數據來源:鯨准數據),這也是迄今為止,單月湧入自動販賣領域新成立公司數據最高的一個月。90天完成3輪數千萬融資的「哈米科技」就是在這個時間點殺入了辦公室自助零售領域,為辦公室提供魔方貨櫃,資方包括雲啟資本、元璟資本、真格基金以及點亮基金。
隨後,我們看到了2017年創投市場的熱鬧非凡:
● 6月,F5未來商店拿到了創新工場和創大資本3000萬元的A+輪融資,緊接著的7月阿里巴巴在淘寶造物節上推出了「無人便利店」概念;
● 8月,新華都收購友寶在線失敗,從此,友寶結束了6年跌跌撞撞的創業史,開始進入風口期;
● 9月,原阿里巴巴、大眾點評系出來的司江華進軍新零售,便利猩宣布完成超1億元天使輪融資,迄今為止在該領域獲得的最大的投資額度。
同時,我們在北京的開始看到各種有意思的自動販賣機項目,每一個品類都有自動售貨機的生存空間,銷售的產品從食品飲料到工作便當,從紅酒到珠寶,再到熱騰騰的拉麵,可以拉花的咖啡,可以悄悄買走的情趣用品,無所不包。國外還出現了披薩、法棍、蔬菜、生蚝、黃金等各種專業自動售貨機,不出意外,你會看到越來越多品類的自動售貨機出現在市場。
❸ 街幫人的投資移動便利店怎麼樣
你可以試試,但是投資有風險,規劃需謹慎,
❹ 無人超市火了,歸功於新零售還是人工智慧
突如其來的「無人超市」,一下子就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尤其是「無人」這個詞彙,讓人聯想到了人機器智能替代人工的趨勢,也有人將之歸因為「新零售」驅動的成果,甚至以「第四次產業革命」來大唱贊歌。
可「無人超市」在國內的爆紅終究還是晚了一步,亞馬遜在去年12月份就推出了新型概念店Amazon Go,日本的媒體在今年4月份便開始大肆渲染「無人收銀系統」。只不過,無人超市在國內的爆紅,得益於流量黑洞的馬雲爸爸、顛覆升級的新零售,以及無所不能的人工智慧,比國外來的更加直接。
誰在擁抱無人超市?
7月8日,阿里的無人超市「淘咖啡」正式落戶杭州,按照媒體描述的場景:掃碼進店,拿了東西就走,支付寶自動扣款。「淘咖啡」彷彿是一把神奇鑰匙,一不小心打開了一個萬億規模的新市場,原來形形色色的「無人超市」已經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落地,繽果盒子、Take Go、F5未來商店等無人便利店開始扎堆。
為什麼要普及「無人超市」,除了科技發展的「煽風點火」,控製成本大抵是最能讓人信服的答案。有數據顯示,即便是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零售業的毛利潤僅為15%-20%,其中人力成本佔到了12%左右,為了節約成本、解放勞動力、彌補用工短缺,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卻也是料想之中的解決方案。盡管中國零售業的人力成本僅佔7%左右,緩解僱傭成本過高帶來的盈利壓力,幾乎成了零售行業每一個環節的訴求。
歐尚、大潤發、沃爾瑪等線下連鎖商超,以及娃哈哈、伊利等快消品巨頭的動作,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降低人工成本的必要性。沃爾瑪在今年6月初推出了自助雜貨售賣亭,伊利、娃哈哈等紛紛聯手深藍科技無人便利微店,趨勢不證自明。
可「無人超市」真能如其所願嗎?有消息稱,一個Amazon go店面的投入金額高達數千萬美元,如果只是為了替代幾個收銀員的降本效應,付出如此巨大數量級的代價或許並不是一個正確選擇;阿里的「淘咖啡」還只是一個概念店,噱頭成分大於實際;繽果盒子還在小范圍投放,能否經得住人性的考驗尚不得而知,而深藍科技的Take Go還處於試驗階段......
不過,海外曝出的壞消息是,Amazon go在實際測試中發現,在數百平米的無人超市裡,一旦選購人數超過20人,店內的設備就無法正確追蹤用戶行為及選購的產品標簽。相信國內的「無人超市」同樣存在這些問題,只是被有意公關和諧掉罷了。
無人超市還有多少坑?
記得剛剛讀大學的時候,老師就給我們畫這樣一張餅:所有的商品都被貼上RFID標簽,在超市購物時無需在收銀台人工盤點,機器自動識別商品的RFID標簽即可完成付費。然而終其四年大學時光,這種場景在實驗室里都未曾模擬過,或許招生老師還會接著忽悠一屆又一屆的學弟學妹。
不同於學院派的教授們,商業市場的弄潮兒們向來都是實干派,無人超市也好,無人便利店也罷,個中解決方案確實和RFID有些關聯,並加入了人工智慧的元素。
亞馬遜是這樣描述Amazon go的:顧客只需下載Amazon Go的APP,在商店入口掃碼成功後,便可進入商店開始購物。Amazon Go的感測器會計算顧客有效的購物行為,並在顧客離開商店後,自動根據顧客的消費情況在亞馬遜賬戶上結賬收費。其中涉及了計算機視覺、感測器、深度學習等技術,核心在於識別動作、商品和人,通過位置或姿勢進行關聯,亞馬遜也形象地稱之為「just walk out」技術。
深蘭科技的Take Go看起來比亞馬遜走的更遠,官方宣稱應用了應用了人工智慧卷積神經網路、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生物識別、生物支付等人工智慧領域最前沿技術。比如說通過人自身的手脈識別,掃手就能進店。
相比之下,繽果盒子、F5未來商店等無人便利店的解決方案要更加純粹。除了「進門」的掃碼技術,選購、跟蹤、購買等大多基於RFID技術,付款方式也是大眾習慣的微信支付、支付寶等掃碼支付。
究其根本,亞馬遜、Take Go的人、動作、商品等識別跟蹤技術和無人駕駛「師出同門」,但並沒有一家人工智慧公司聲明其人工智慧技術能夠是應對十分復雜的場景,Amazon Go在20人進入時的系統錯亂已經是例證。同樣被高估的還有RFID技術,不僅是無人便利店的技術核心,也扮演了識別物的角色,但RFID技術本身就有諸多痛點,比如標簽被撕毀後無法識別、存在較高的差錯率、缺少行業標准等等。
總之,這些技術不解決,無人超市的大規模普及仍然存疑。
求救人工智慧還是新零售?
什麼是新零售,馬雲給出的定義是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而在新零售概念的背後,尼爾森和麥肯錫給出了更加實際的答案。尼爾森在《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中表示,隨著中國購物者的購物習慣日益成熟和網購渠道的進一步滲透,便利店和網購的滲透率分別從去年的32%和19%上升至38%和35%,這一趨勢的變化隨之帶來的是對傳統大賣場和超市的轉型要求。
麥肯錫在《2017中國數字消費者研究重新定義新零售時代的客戶體驗》中有著類似的觀點,雖然全渠道成為新常態,但線下渠道仍是客戶體驗和銷售轉化的重要節點。以消費電子品類為例,93%的消費者會先在線上研究再到實體店體驗;96%的消費者會在線下渠道體驗或購買。
由此來看,馬雲所希冀的新零售,絕非是借無人超市來取代線下零售店,而是為了彌補電商欠缺的線下體驗。或許應該這樣理解馬雲心中的「無人超市」,用戶在無人門店裡體驗消費,然後通過電商平台下單,再利用物流送到用戶手上,這樣一來便打通了電商、物流、線下等一系列環節。新零售的本質是取消中間環節,而非單純的降低人工成本。
很明顯,新零售的初衷並不是無人超市的扎堆者們所樂衷的,他們更多的是為了取代人工,以新的模式佔領線下。那麼,人工智慧會是無人超市的靠山嗎?
在各家的解決方案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基於卷積神經網路的視覺識別技術,即通過深度學習教會計算機認識商品,消費者自助購買時,計算機通過店內攝像頭識別商品的類別價格,消費可以實現自動扣款,無需消費者人為結賬。可就目前來看,除了尚未商用的無人駕駛,這種視覺識別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仍然是空白,而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能夠跑過無人超市短暫的火熱周期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無人超市會成為一種標配,但市場上的玩家也會一茬接著一茬。
一個朋友的答案再次給無人超市潑了一盆冷水:現在外賣那麼發達,幹嘛非要出門去超市,即便心血來潮逛超市,重點在於逛啊。
這一代創業者的優點是善於發現並抓住風口,缺點也恰恰是這種功利性。無人超市還有多遠我不知道,但小區門口的自動售貨機離飽和還有很遠,何不借這個成熟的無人售貨機器腳踏實地的教育用戶呢。路要一步步走,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著那啥!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
❺ 便利店如何吸引顧客
便利店如何吸引顧客?首先,開便利店最重要的是有人來買東西,只要人多了,一天的營業額就多,那麼別人憑什麼來我家店買東西的?提供小恩小惠。我們買一大包瓜子,然後分成小小包,小塑料袋裝著,不管客戶買什麼,只要他買了東西,就給他送小袋瓜子,這樣,客戶回去路上,可以磕瓜子打發無聊時間。客戶都愛貪小便宜,那就給他吧,誰還附贈瓜子?沒有哪家便利店這么做,只有我家,一小袋瓜子也值不了多少錢,那就給客戶吧,能有口碑和回頭客。
再來,製作小卡片。卡片上寫著今天的天氣情況和養生建議,背後右下角附上電話,表示可以送過去食品和酒,中間寫著,送給最重要的你。一張小卡片便宜,幾分錢一張,這樣做給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又給自己打廣告,卡片拿在手裡,客戶肯定不會扔的,你想想哪個便利店在客戶買完東西後,送小卡片送瓜子關心他,沒有啊,這樣做會讓客戶心暖暖的,特別是外來工,離家這么遠,即使是同鄉,也未必給他們關心過,誰關心他們,那就是我們了,送溫暖。
最後是商品的定價問題,這一點最重要,也最難。小便利店可以仿照超市,對於一些毛利很少的商品,我們應該打著低價,盡量賺少點,比競爭對手還要便宜,因為這些商品在店內不是主要賺錢的,那麼我可以讓利多些給客戶,給客戶多一點優惠,他們買了產品,去其他家買,發現我們這家更便宜,會更樂意來我家便利店買的。雖然表面上你賺的很少,只要你的客流量增多了,客戶買了其他商品,積少成多,這家便利店肯定生意火爆,這是最重要的,模仿超市的營銷。還有,對於快過期的產品,還有三個月,買一送一,只要控制在不虧錢,這也是超市的營銷活動,適用於便利店增加客流量。
❻ 一個數的十位上是8÷40餘數是24被除數有幾種不同的可能
68÷40=1……24
184÷40=4……24
384÷40=9……24
❼ 如何看待無人超市,傳統超市又該何去何從
早在2014年8月,國家工商總局發布公告,汽車4S店將不再需要廠家授權,且可以銷售多個品牌的汽車,汽車銷售「一店一品牌」的格局被打破。
汽車超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一種新的汽車銷售模式,其經營品牌多,消費者選擇空間大,且有價格優勢。業內人士表示,未來株洲或會出現更多類似這種大型的汽車大賣場。
汽車超市會對4S店形成沖擊嗎,4S店該何去何從?對於消費者而言,汽車超市和4S店相比誰更實惠、便利?
業內專家則認為,4S店不會消失,但是如果不作出調整升級,或將被淘汰出局。「面對銷售利潤下滑,經銷商應盡快進入汽車後市場,依託硬體等先天優勢,如做好保險續保服務,搶占市場。同時,4S店可在二手車交易方面進行探索,通過置換等方式,提高銷售業績。」
陳海雄表示:「在我看來,未來,小品牌的小型4S店日子會更加難過,被兼並或淘汰成為趨勢,4S店未來盈利點在於做好服務。」
❽ 目前國內都有哪些比較火的無人便利店
關鍵有很多比較火的無人便利店,當然最多的還是那種成人用品,然後但是我們最好是不要去選擇去那種店,因為那樣的話比較不安全,裡面的東西質量沒有保證,當然還是有很多人願意去買的,因為這樣的話,會保護好她們的隱私,尤其是一些還沒有夠年齡的未成年人,但是這也存在著很多的隱患。
❾ 現在還有哪些品牌在做無人24小時智能便利店
1、繽果盒子定位全球首款可規模復制24小時便利店
7月3日, 國內首家投入商用的24小時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Bingobox)宣布完成A輪系列融資,融資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融資完成後,繽果盒子預計今年鋪設5000個網點,主要面向一線城市的高端社區。
2017年6月28日,創新工場完成對F5未來商店3000萬A+輪融資。據悉,該公司主要是依靠自主研發的機械臂和後台管理系統構建24小時無人便利店。
7月2日,互聯網進口美食特賣平台「掃貨特賣」宣布完成近2000萬元人民幣Pre-A輪融資。「掃貨特賣」的模式就是在進行線上特賣的同時,還將在線下發展新零售業務。該模式現在主要與多國的人工智慧硬體廠商合作,創造線下便利的交易場景,即「無人便利店」。
還有便利蜂、Wheelys,沃爾瑪、羅森、7-11等無人商店模式……
以上資料整理於網路。
❿ 台灣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便利店
說到便利店,相信大家沒有不熟悉的,因為便利店實在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商鋪。那它真的是像表面那樣看起來不起眼嗎?在我的身邊隨處可見的是惟佳便利店,基本上每個小區旁邊都配備了惟佳便利店。便利店的存在的確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一些小東西,不想跑太遠,便利店的重要性這時候就凸顯出來了。
但是便利店的巨大商機還是可見一般的,對其它公司來說,仍有足夠大的空間生存。大型連鎖打得再火熱,其實很多夫妻店根本不搭理你,它們照樣按照自己的方式活著。現在連鎖加盟的便利店趨勢是大勢所趨,畢竟無人便利店只是一種嘗試,推出到推廣必然還要經歷漫長的時期,那還不如抓住現在的商家,走連鎖便利店的路子。
作者: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