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目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還存在哪些主要制約因素
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海洋管理體制過於分散,涉海部門多,職能交叉,協調難度大。第二,海洋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海洋開發、利用和保護等配套法律法規尚有很多空白,既束縛了海洋管理,也影響了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海洋開發缺乏統籌長遠規劃,這是造成沿海產業結構趨同現象的主要原因。第四,海洋科技投入不足,許多海洋產業屬於前期科技投入高,後期產出高的類型,海洋科技投入的不足勢必會影響海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貳』 目前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國務院《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後,我國沿海地區立足區位、海洋資源和科技優勢,相繼制定了符合各地區特點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紛紛提出了大力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構想及發展目標。如遼寧省、山東省分別要建設「海上遼寧」「海上山東」,浙江省和廣東省要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等等。可以說,目前我國的海洋經濟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據初步核算,「十五」期間,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由2001年的9302億元,上升到2005年的18026億元,年均增長速度13.6%,高出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4.2個百分點,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9.8%。2006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再創新高,達2095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首次突破1/10,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18.2%。同時,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有力地拉動了沿海地區就業的持續增長,2005年我國涉海就業人員2780萬人,比2001年增加了約670萬個就業崗位。因此,總體來說,我國海洋經濟逐漸顯現出增長快速、貢獻突出、輻射力強、新增就業潛力大等特點。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海洋產業發展缺乏宏觀指導、協調和規劃,海洋資源開發管理體制不夠完善;二是海洋總體開發不足與局部開發過度矛盾突出,近岸海域開發過度、資源環境損害嚴重,而大片管轄海域開發還遠遠不足;三是傳統海洋產業增長方式粗放,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海洋產業空間布局不合理,產業趨同現象嚴重等。
『叄』 海洋經濟的發展狀況
我國海洋開發歷史悠久,2006年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8408億元,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提高。海洋產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為8286億元,相當於全國GDP的4%,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隨著陸地資源逐步緊缺,人類活動進一步向海洋延伸,海洋經濟地位加速提升。2006年,海洋生產總值佔全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近年來的最高點10%;之後便在9.6%左右徘徊,海洋經濟地位得到鞏固。預計後期隨著海洋開發力度的加大,其地位將會進一步提升。
據數據分析顯示,2003-2010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達到21.08%。海洋產業結構方面,第一產業比重不斷縮小,第二產業比重有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產業佔比超過40%,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平分秋色,2005年,海洋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發展加速,第一產業佔比下降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產業佔比維持在5%-6%,第二、三產業佔比則維持在47%以上。2010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為38439億元,同比增長12.8%。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中國經濟發展和資源需求的增長,政府適時調整了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國家十二五規劃將海洋經濟提到了國家戰略高度;與此同時,沿海地區已經相繼提出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十二五時期海洋經濟產業將會有跨越式發展。 海洋經濟產出快速增長。近10年特別是「九五」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一直保持在年均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水平。「九五」期間海洋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年均 15.7%。其中海洋漁業經濟總量仍高居首位,占總產值的51%,年均增長18%;海洋油氣業異軍突起,年均增長達到32.3%,產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貨物運輸量持續穩定增加,占海洋經濟總產值比重位居第二,為18%。另外,海洋旅遊業因統計口徑問題,僅是國際旅遊收入項,已經超過600多億元,占海洋經濟總產值的15%,位居第三,而尚未統計在內的國內濱海旅遊收入至少還有約1000億元。因此,濱海旅遊業實際上已經位居第二,並正在展現其強勁的發展後勁。預計,濱海旅遊業將迅速成長為我國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首。
盡管增速有所放緩,海洋經濟依然保持相對較強勁的發展勢頭。據國家海洋局初步核算,2015年上半年海洋生產總值27303億元,同比增長6.94%。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1158億元,同比增長2.8%;海洋第二產業增加值11690億元,同比增長5.3%;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14455億元,同比增長8.8%。 海洋產業成為沿海地區經濟新的增長點。90年代興起的海洋開發熱潮,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海洋開發已然成為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跨世紀的地區發展戰略,海洋經濟在沿海地區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從2000年情況看,海洋產業增加值3000多億元,占沿海省區市GDP總量5.5萬億元的 6.88%。海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增加值總量)排列依次為廣東、山東、福建、遼寧、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海南、廣西、河北。最高的廣東省海洋產業增加值超過750億元。
海洋經濟發展處於成長階段。在世界范圍內,我國算得上是海洋大國,但還遠不是海洋經濟強國。我國海岸線總長位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積與陸域面積之比小於0.3,低於世界沿海國家的平均水平 0.96;海岸系數(單位陸地面積平均擁有的海岸線)0.00188,居世界第94位。我國海洋資源絕對值位居世界前10位的有:海岸線長度、大陸架面積、200海里水域面積、海港分布密度。海洋資源絕對量在世界范圍內排位較前,是優勢資源,但是,海洋資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國的海洋產業正處於成長期,產業結構正從傳統海洋產業為主向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崛起與傳統海洋產業改造相結合的狀態發展。
『肆』 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及在發展過程中該注意的問題
優勢: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突出,產業基礎較好,體制機制靈活,科教實力較強,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1.海洋資源較為豐富。浙江擁有豐富的港口、漁業、旅遊、油氣、灘塗、海島、海洋能等資源,組合優勢明顯,具有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巨大潛力。浙江省海岸線6696公里,居全國首位;可規劃建設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506公里,約佔全國30.7%,相對集中分布於寧波—舟山港域,是我國建設深水港群的理想區域。面積500平方米以上海島2878個,數量居全國首位,是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深化對外開放、保護海洋生態的重要載體。近海漁場22.27萬平方公里,可捕撈量居全國第一。灘塗面積近400萬畝,資源開發利用條件良好。濱海旅遊資源豐富,海洋文化特色鮮明。海洋能蘊藏豐富,可開發潮汐能裝機容量佔全國40%、潮流能佔全國一半以上,利用潛力巨大。
2.區位條件十分優越。示範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南部,南接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臨太平洋,西連長江流域和內陸地區,區域內外交通聯系便利,緊鄰國際航運戰略通道,具有深化國內外區域合作、加快開發開放的有利條件。
特色產業優勢突出。2009年,示範區實現海洋生產總值300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7.9:41.4:50.7,海洋產業體系比較完備。海運業發達,貨物吞吐量7.1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118萬標箱,寧波—舟山港躋身全球第二大綜合港、第八大集裝箱港。浙江省船舶工業產值738億元,居全國第三位;海水淡化運行規模9.35萬噸/日,居全國首位。濱海旅遊、海洋生物醫葯、海洋能源等產業發展迅速。
3.體制機制靈活高效。浙江在全國較早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資源環境有償使用等方面改革,經過多年發展,已基本形成高效、規范的市場機制,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浙江城鎮化和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均居全國前列,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工業化取得良好成效,為推進海陸統籌和海洋產業集聚與結構優化奠定了扎實基礎;浙江民營經濟發達,投資海洋產業的積極性較高,海洋經濟發展的動力強勁。
4.科教支撐能力較強。擁有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洋科學院、浙江省海洋開發研究院、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和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寧波大學、浙江海洋學院等一批科研機構和院校,全省海洋科研機構經常費收入居全國第四位,海洋本科、專科專業點數居全國第二位,海洋科技教育實力較強,有利於提升海洋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
應注意的問題:
浙江的海洋資源等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示範區海洋生產總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仍然較低,海洋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還需要加快發展;海洋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力度有待加大,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承載力還比較弱,沿海防災減災任務較為艱巨;海洋經濟轉型升級和海陸聯動等體制機制創新亟待加強,實現海洋經濟強省目標任重道遠。
『伍』 海洋經濟的綠色發展
國家海洋局促綠色發展
2012年11月2日,2012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在上午的主論壇「2012廈門國際海洋論壇」上,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是中國發展海洋事業、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國家海洋局在促進中國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上,將著力做好完善政策體系、提升創新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探索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措施,加大對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開發、海洋葯物和生物製品研究等領域產業的支持力度。管理和引導民間資金參與海洋產業發展,盡快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開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工作,大力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藍色經濟區。
二是提升海洋產業創新能力。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加快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和示範應用體系建設,增強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積極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海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進一步優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重點加強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等技術的研究開發,支撐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綠色發展。
三是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海洋生態監控和生態災害管理,定期開展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逐步實施重點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加強海洋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建設,有效提升海上溢油、赤潮、綠潮、海洋核輻射等海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開展典型海洋生態區的綜合整治和修復,加快海洋保護區網路建設和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建設海洋生態文明。
四是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切實履行國際義務,做好「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運行工作。繼續組織實施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南中國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等國際項目,進一步推動《南海及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1—2015)》,吸納發展中海洋國家參加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計劃,積極為發展中國家提高基礎能力提供資金支持,培養海洋人才。與有關國家、國際組織在海洋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科技研發、防災減災等領域開展交流與合作。
『陸』 金融服務該如何助力海洋經濟發展
中國人復民銀行1月25日宣布,人民銀制行、海洋局等八部門聯合出台了《關於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圍繞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明確了銀行、證券、保險、多元化融資等領域的支持重點和方向。
股權、債券方面,指導意見明確,引導涉海企業積極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獲得融資支持。保險方面,強調規范發展各類互助保險,探索巨災保險和再保險機制,加快發展航運險、濱海旅遊險、環境責任險等。
多元化融資方面,指導意見支持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發起設立金融租賃公司;推動航運金融發展,加快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投貸聯動等模式在海洋領域的規范推廣。
『柒』 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是什麼
如下:
一、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產業開發。堅持陸海統籌,做好海岸帶規劃編制工作,重點提高海域開發利用效率、調整海岸帶生產布局、提升生態岸線功能等。著力發展低能耗、污染少、效益高的海洋產業,推進高耗能產業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構建海岸生態保護與海洋循環經濟等現代綠色生產方式。
二、優化海洋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到「十四五」末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4%。鼓勵發展海洋高端服務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三、提升海洋產業核心競爭力,推進產業聚集發展。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堅計劃,深化產學研用結合,完善產業創新鏈。整合國內外創新資源,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和轉化的公共服務平台,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覆蓋度。
四、完善涉海金融服務,助力產業加速發展。以現代金融助推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打造海洋產業投融資公共服務平台。
打造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產融對接常態化機制。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重點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海域使用權抵押、海洋資源資產收益等創新金融產品。
以上內容參考 國家海洋局——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捌』 我國海洋經濟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目前,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隨著「實施海洋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國家在政策和規劃層面對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海洋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日益提高,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未來5~1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綜合分析未來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景與趨勢,可歸納為以下4點。
第一,海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逐步提高。隨著我國"科技興海"戰略的實施與海洋科技進步的加快,海洋開發技術逐漸成熟,海洋開發能力顯著增強,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海洋經濟增長對海洋科技進步的依賴性將持續增強。
第二,海洋經濟增長將持續保持巨大潛力。我國海洋經濟多年來保持高於國民經濟的速度快速增長,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的持續趨好、海洋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發展貢獻的逐漸加大,我國海洋經濟增長完全有可能保持12%以上的年均增長速度,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
第三,海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將取得重要進展。隨著未來15年各項改革的深化和技術進步,以及國家對發展循環經濟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國海洋經濟增長方式將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在緩解海洋資源環境的約束與保護健康的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將取得重要突破,我國海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質量和效益有較大提高,海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
第四,海洋產業結構與區域布局將進一步優化。未來15年,隨著國家對海洋經濟宏觀調控措施的逐步實施,海洋產業政策的相繼出台,海洋經濟發展將實現較大的飛躍,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新興海洋產業在海洋經濟總量中比例不斷提高,海洋產業的區域布局結構不斷優化,海洋經濟將逐漸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玖』 怎樣認識和理解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現狀
1.海洋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我國海域遼闊,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可再生能源、濱海旅遊等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其中:海洋生物2萬多種,海洋魚類3000多種;海洋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濱海砂礦資源儲量31億噸;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論蘊藏量6.3億千瓦;濱海旅遊景點1500多處;深水岸線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處;灘塗面積380萬公頃,水深0~15米的淺海面積12.4萬平方公里。此外,在國際海底區域我國還擁有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礦區。
2.海洋經濟發展的社會條件日趨完善。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把海洋資源開發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振興經濟的重大措施,對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海洋管理和海洋事業的投入逐步加大。為規范海洋開發活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國家先後公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全民海洋意識日益增強。沿海一些地區邁出了建設海洋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步伐。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3.海洋經濟發展已初具規模。近20年來,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對海洋產業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為海洋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九五"期間,沿海地區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累計達到1.7萬億元,比"八五"時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長16.2%,高於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據統計,2000年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達到2297億元,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6%,占沿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內生產總值的4.2%。海水養殖、海洋油氣、濱海旅遊、海洋醫葯、海水利用等新興海洋產業發展迅速,有力地帶動了海洋經濟的發展。我國海洋漁業和鹽業產量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造船業世界第三,商船擁有量世界第五,港口數量及貨物吞吐能力、濱海旅遊業收入居世界前列。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海洋經濟發展缺乏宏觀指導、協調和規劃,海洋資源開發管理體制不夠完善;海洋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傳統海洋產業仍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海洋科技總體水平較低,一些新興海洋產業尚未形成規模;部分海域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近海漁業資源破壞嚴重,一些海洋珍稀物種瀕臨滅絕;部分海域和海島開發秩序混亂、用海矛盾突出;海洋調查勘探程度低,可開發的重要資源底數不清;海洋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相對落後。
『拾』 我國發展海洋經濟可能會面臨哪些不利因素的影響
我國發展海洋經濟可能會面臨哪些不利因素的影響?
答:
從國際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隨著能源資源競爭的不斷加劇,圍繞海洋資源的權益爭奪將愈演愈烈;地區性摩擦和沖突頻發,主要國際航線面臨的非傳統安全領域威脅日趨嚴峻;海洋生態環境約束日益顯現,全球氣候變化與海洋災害影響加劇等問題更加突出,這些因素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
從國內看,海洋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粗放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產業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自主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能力不強,資源與生態環境約束加劇,保障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這些因素仍制約著我國海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