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朔天運河是什麼
朔天運河取水的幾條江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巴西霞曲、卡門河、丹巴曲、察隅河、獨龍江總水量6366億立方米至8109億立方米,可取水3800億立方米,保證取水2006億立方
李瑞環《關於我國水的幾個問題》的講話,講話中說:「要搞好跨流域調水。———要盡可能把水攔在高處,水攔得越高,送得越遠,流經的面積也就越大。———如果我們能在海拔更高的地方,比如100米、幾百米、1000米、2000米的高程把水攔蓄住,通過必要的工程引導水的流向,就可以使水流到我們所希望的更遠、更廣的地區。」朔天運河最大膽的設想之一,就是把南來的水攔蓄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湖和海拔1000米以上的岱海。郭開不禁用贊美的口氣說起青海湖和岱海:「青海湖和岱海是天賜中華瑰寶!」西北要用上水,就必須利用青海湖;華北、東北要用上水,就必須利用岱海。青海湖是朔天運河的一個重要環節。青海湖現水位3194米,面積4000平方公里,水深28米,蓄水800億立方米,礦化度每升14克,屬微鹹水。湖岸海拔3236米,設計引水面高3226米,比現在升高32米,水域面積擴至6000平方公里,可蓄攔長江、黃河上游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總蓄水量3000億立方米。隨著水的大進大出,青海湖的礦化度將越來越低,水質優良,成為西北水源的戰略儲備庫。海拔1221米的岱海位於內蒙古涼城縣,東南距官廳水庫288公里,四面環山,水域面積174平方公里,蓄水20億立方米,潛在蓄水量600億立方米。朔天運河完工後,可保證內蒙古中部、東部、晉、冀、京、津4省
市的全部用水以及東北3省西部乾旱地區的用水。
郭開認為,由於引水路線與山川走勢大體一致,故朔天運河造價低廉,大致比三峽工程略低。全線同時施工,5年可完成。
不過這個方案好像被放棄了
⑵ 朔天運河與紅旗河工程區別
摘要 朔天運河指的是從西藏朔瑪灘到天津的運河,西藏水救旱中國。朔天運河也稱「大西線工程」,是由郭開等人提出的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和空間分布不均問題的大膽設想。
⑶ 中華朔天運河注冊商標上是誰簽的名字
是時任商標局局長簽字
⑷ 十三五規劃內容包括朔天運河工程嗎
不包括
朔天運河指的是從西藏朔瑪灘到天津的運河,西藏水救旱中國。朔天運河也稱「大西線工程」,是由郭開等人提出的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和空間分布不均問題的大膽設想。
「大西線」的概念1994年初首先出現在蔣本興(水利部副部長)、郭開、於招英合寫的《朔天運河「大西線」南水北調》一文中,它區別於 原來基於長江水的西線方案。
⑸ 朔天運河的中國地理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驚天構想。郭開先生以其敏銳的洞察、精細的勘測,依據我國地勢西南高,西北、華北低的特點,設計在雅魯藏布江朔瑪灘築壩取水,沿途串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之水入黃河,並開運河直至天津及新疆,一舉解決北方乾旱缺水、環境惡化、生態脆弱等問題,相當於再造一個中國,具有無可比擬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堪稱中國的地理大發現。
打開地圖,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以此線為界,東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42.9%,人口佔94.4%,西北半壁佔57.1%,而人口僅佔5.6%。黑河——騰沖線基本上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兩邊地理、氣候迥異,所以它不僅是我國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自然地理分界線。地廣人稀、氣候環境惡劣的西北半壁,是我們的戰略縱深,也是我們潛在的生存空間,無法利用,只有一個原因,沒有水。
而在上世紀40年代,地理學家家翁文灝發現:由於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三大拐彎(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黃河阿壩大拐彎、河套托克託大拐彎)的連線是一條低地帶谷川,兩邊都是高山,一邊是青藏高原,一邊是橫斷山脈,到了黃河這里,一邊是巴額喀拉山一邊是岷山,再往下則是賀蘭山、陰山和呂梁山。我國西南地勢高,西北華北地區地勢低,沿著這條線路,完全可以把西南諸河流出國外的水順利引到西北華北缺水地區。
四十年前,郭開在牛棚里偶然讀到翁先生的這段論述,靈光閃現。身為山西人的他深知北方缺水之苦,曾隨軍入藏的他又熟知西藏的水源之豐,能將那白白流走的水引到乾渴的西北華北嗎?強烈的沖動促使他義無反顧的走上這條發現之旅。 在很多人印象里,西藏是一片乾燥的荒漠。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氣象工作者多年觀測發現,青藏高原實際上是一個濕島。 印度洋上空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向青藏高原輸送了大量水汽,由於青藏高原體積龐大,氣團撞上它便被抬高激升直至北界,冷卻形成降水。更由於高原太陽輻射強烈,形成熱島效應,降水——蒸發——上升成低雲——降水,循環反復,故降水量非常豐富,尤其東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地區年均降水高達2800—3600毫米,是全國大面積降水最多的地方。我國年均徑流總量26500億立方米,水量最大的長江年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而藏東南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察隅河、獨龍江、西巴霞曲等河流年徑流總量達到6000億立方米,水量之豐可見一斑。
不僅是地表徑流,由於海拔高,大部分降水以降雪形式出現,並固化為永久性冰川。同時,西藏蓄水構造發達,地下水極其豐富,而且水位很高,都在3500米高程以上。西藏水的總保有量達680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幾百條長江的巨大水源全凝固在高山或埋在地下,而且,西藏沒有任何污染,這些都是最優質的一級水源。所以,著名軍旅作家李伶在《西藏之水救中國》一書中說,中國的龍宮不在江河湖海的深淵,而在高高的冰山上,那裡是中國的頂級水塔,最大的水源,最豐富的水源,足夠全中國用上千年而不竭。
西藏水資源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佔有量,都是全國最高。天津人均水資源不足300立方米,而西藏人均近30萬立方米,是天津的一千倍。可惜的是,這6000億立方的寶貴水資源,利用率只1%,99%外流,國際水價1立方米1美元,我們等於每年把6000億美元白白扔掉。有些人說治水重在節水,調水可以不必,那麼,讓這6000億巨大水資源白白流走,是不是巨大的浪費呢?朔天運河,就是要截住其中的三分之一,輸往乾旱缺水的北方,這何嘗不是最有效率的節水行動。
自從孫中山先生在《建國大綱》中提出「引江洪濟河旱」,南水北調已經讓幾代中國人夢想思索了近一個世紀。西藏豐富水源的發現具有重大意義,徹底解決了「南水」源頭問題。因為以前的各種方案,都是圍繞長江做文章,不僅存在污染、移民、源頭生態保護、工程巨大、施工困難等難題,更因為到了2020年,長江也將成為缺水戶,這個源頭靠不住。
水塔發現了,但如何引水過來,依然是困難重重,郭開探幽入微,繼續他的發現之旅。
1000億立方米藏水入黃,可以保證母親河不斷流,為沿黃甘肅、寧夏、內蒙、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以及京津地區送去急需的生命之源。同時,充足的水量可以有效沖刷河床,徹底消除懸河之危。另外,足夠的入海徑流不僅能改善黃河三角洲以及渤海近海生態,更可使黃河恢復通航,萬噸巨輪直上西安。 至此,一期工程完工,南水北調大西線目標基本達到,但作為史無前例的壯舉,朔天運河志不止此。一期雅黃工程設計引水量1000億立方米,二期通過增加取水點,加鑿輸水隧道,提升引水量至2006億立方米。其中,500億立方順黃河而下,300億立方由黃黃工程引入黃土高原用於灌溉和綠化,另外1200億立方向西進入青海湖盆耳海,經調蓄後再分三路,向西400億立方一路至塔里木盆地,一路經河西走廊至烏魯木齊,出伊犁,進入哈薩克與國際運河相接,向東800億立方至內蒙古岱海,再次調蓄後,供水甘、寧、蒙、晉、冀、京、津、遼、吉,並實現青海湖——西寧——蘭州——銀川——包頭——呼和浩特——岱海——大同——北京——天津——渤海通航。 5—10年時間,總投資2250億元,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五江一河的2006億立方純凈水源輸送到北方,相當於增加了四條黃河,可使北方的大部分旱區得到澆灌和滋潤,百河不再斷流,城鄉人民都可以從水的困擾中解脫出來。 根據治沙專家幾十年的經驗,年降水在50毫米到350毫米地區平均每畝沙漠灌溉100立方米水,連續10年可成綠洲。以此推算,每年調水入區(新、青、蒙、晉、陝、甘、寧7省區)2000億立方米,10年就可改造10億畝沙漠成綠洲,改造15億畝退化草地成林地和農田。再有10年,增加森林10億畝,我國的氣候及生態環境將會出現根本改善,北方年降水將達到900毫米的可持續發展標准。西北、華北地區,現有20億畝土地因缺水而荒漠。當這些地區得到灌溉後,加上改造十大流域而新增的河灘地,有10億畝可以變為耕地。中國現有耕地19.51億畝,新增10億畝,意味著中國的耕地面積擴大1/2。環境改善,危機解除,生存空間擴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朔天運河再造中國,並不為過。 朔天運河是徹底解決華北西北水危機、環境危機的惟一之舉。沒有水,西部大開發就是一句空話甚至是一場災難。正如一位領導同志所說:別的事可以不辦,這件事必須辦!這件事辦好了,別的事沒有辦,也沒有關系,不影響大局。但是如果這件事沒有辦好,別的事都辦好了,也是白搭。 如果說朔天運河一、二期工程是再造一個中國的話,那麼三期工程就是徹底解決中國水問題,永保國泰民安。
朔天運河三期,就是第二梯級工程,也叫副線,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東,沿2200—1000米等高線,引丹巴曲、察隅河、獨龍江、怒江、瀾滄江、元江、南盤江(珠江上游)、長江諸干支流水到甘肅省定西祖歷河入黃河,從寶雞入渭河,渠化渭河、汾河,勾連滹沱河,使寶雞——西安——臨汾——太原——忻州——石家莊——北京——天津實現通航。此工程主要是攔截長江、珠江洪水,年引水1800億立方米,基本解決長江、珠江水患並在其下游乾旱時保證供水。如此,朔天運河總引水量達3800億立方米,年發電1萬億度,建成萬里運河航道,實現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長江、黃河、海河、黑河、遼河、松花江、塔里木十大水系連通成網。
水,生命之源,治水,考驗一個民族的智慧。多年來的治水經驗教訓表明,僅在流域內動作,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已故水利專家崔宗培先生在考察美國、法國和印度等國水利時發現,美國擁有1.8萬公里運河,面積55萬平方公里的法國修了4800公里運河,全國的自然河流連通成網,印度也有建全國水網統一調度全國水資源的計劃。由此,崔宗培認為,要解決中國水的問題,也必須使全國主要江河聯通成網,互通互補,截洪濟旱,抽豐救欠,實行全國水資源統一總調度。朔天運河,正是這種治水新思維的最好實施。
治水新思維,還需要戰略眼光。有人總愛用以色列為例說明節水的可行、調水的不必,但他們並未看到問題的實質。我國農業用水要佔到總用水量的80%,以色列和華北地區降水量差不多,但以色列農民的比重不到10%。更重要的,臨近歐洲,以色列可以放棄低效率的糧食生產,轉向高附加值的花卉和蔬菜生產,因而可以承受高額的水費支出。在中國,這些條件都不具備。節水,應該主要針對城市和工業,在農村,任何產業升級以及高成本的節水措施都不能成為反對調水的理由。當農民得不到、用不起水的時候,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將被徹底顛覆。
給農民提供大量而且廉價的水,是水利工作者天經地義的職責。所以,當有專家聲稱西北不缺水,而是農民用不起水的時候,讓人感到心寒而且心驚。與工商業投資應用積極效益管理原則不同,水利工程應用消極效益管理才更合理,避免損失就是效益。80%的農民生產糧食供應20%的居民,關系並不對稱,對農業用水使用市場經濟原則,只會產生一個後果,摧毀中國農業。
農耕和漁獵都可以自給自足,無需組織,唯獨治水需要統籌規劃、嚴密組織。在與黃河水患的斗爭中,誕生了華夏文明。今天,南水北調不可避免,因為面對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環境惡化,我們別無選擇。朔天運河將再次考驗我們的智慧和戰略眼光。
引水入阿壩
⑹ 朔天運河的工程效益
「朔天」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1.引水多,每年 1000-2006億立方米,水源充足,水質優良,全是一類輕水,能滿足國家戰略要求,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乾旱缺水問題。
2.自流,地形好,有利於引水,保證自流,大體上是兩山夾一水,兩山隔一山,山有橫切溝溪,水多 v型峽谷,可以巧妙地以庫代渠,以塹代隧,工少益多。造價低而效益大。
3.工程簡單,僅水庫——隧洞兩項。
4.來水高, 3588米,能涵蓋全國,名副其實的中華水塔,而且可以發電,每立方米水發8度電,年總量可達1萬億度。
5.串聯主要江河雅、怒、瀾、珠、長、黃、海、遼、松、黑,使之成網,全國水統一調度,截洪濟旱,建成風調雨順的神州良性水環境。
6.造價低, 2250億元,(2004年價)到用戶每立方米售價 0.3元。
7.工期短, 5-10年;
8.淹沒損失小:一座縣城都不淹;移民少,僅 25000人;
9.交通方便,與川藏公路平行,汽車可以開到每一個工程施工現場;
10.能改善生態環境,綠化沙漠10億畝,而且對水源地西藏有大益:增水、增溫、增氧、真正的雙贏:水源區,受水區都受益。
11.效益高,每引1立方米水入黃河,增創 GDP148元,年引水 2006億立方米即29萬億元,全國都富了。13億人均 2.2萬元!
12.幾十年千餘人考察研究的科學發現,依據權威部門的文件,總參五萬分之一地圖以及親自踏勘測量數字證實設計科學
⑺ 朔天運河的全球視野
前述討論著重於從國內長程發展的角度來看問題,所謂:不謀百年者,不足以謀一時。當我們把眼光轉向全球范圍時,則修建朔天運河,還另有一番意義; 所謂:不謀全球者,不足以謀一國。從歷史的角度看,以調水為核心的大西部開發和全國資源的再配置,有如秦、漢興起,始於闢地西戎、經略巴蜀。
從現代的角度看,歐盟和歐元的出現表明,未來的全球競爭格局將會呈現出 如下特點:具有深廣戰略縱深腹地的國家或其集團(包括具有較高整合程度的區域共同體)將成為全球競爭的主體。這樣的主體至少應有五億左右的人口,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和主要農產品的自給,我們將其簡稱之為「大國主導的全球經濟戰國格局」。
以此觀之,朔天運河的修建極大地拓展了我國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經濟主體的戰略縱深,使之可以放手發展,再無後顧之憂。如果我們能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發展方式的躍進,就可以在「全球經濟的戰國時代」牢牢地站穩腳根,立於不敗之地;即孫子兵法雲:「先為己之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如此,中國這條巨龍半騰飛於天地山澤海洋之間,不再受制於他人。那時,我們的十幾億人口將不再是包袱,而將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任何企圖遏制其成長的障礙,必將被其席捲以去。
⑻ 朔天運河的情況
三峽集團與西藏自治區簽訂合作協議
2012-08-03 09:27:10 中國電力網 微博評論 瀏覽次數:100
字型大小:T|T
7月27日~28日,中國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曹廣晶和副總經理畢亞雄一行在拉薩與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主席吳英傑和自治區副主席丁業現舉行會談,並共同出席了三峽集團與西藏自治區政府合作協議簽字儀式、三峽集團西藏公司揭牌儀式。
在會談中,曹廣晶向西藏自治區長期以來對三峽集團公司的支持表示感謝。曹廣晶說,三峽集團肩負著「建設三峽、開發長江」的歷史使命,經過近十七年的建設,三峽工程初步設計任務已經全部完成,開始全面發揮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功能,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進展順利。三峽集團將認真貫徹剛剛召開的援藏工作會議、西藏自治區與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座談會、十二五電力援藏工作會等會議精神,積極履行央企的社會責任,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吳英傑代表自治區黨委、政府向三峽集團對西藏經濟發展的支持表示感謝。吳英傑說,西藏的發展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也離不開包括三峽集團在內的各中央企業的支持。自治區將認真落實戰略合作協議,充分發揮資源和政策優勢,促進雙方的互利合作、共同發展。
座談會上,丁業現、畢亞雄分別介紹了西藏自治區的區情、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能源事業發展基本情況和中國三峽集團在大型水電開發、國際業務發展、新能源開發等方面的情況。
座談會後,丁業現、畢亞雄分別代表雙方在自治區和集團公司關於進一步加強能源經濟領域合作的協議上簽字。
簽字儀式後,吳英傑、曹廣晶等領導共同為三峽集團西藏公司揭牌。7月28日,曹廣晶一行與林芝地區領導舉行了會談。
---------你能感覺得到什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