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券商投行部和信託業務部我該選哪個去實習
實習來講。都是打雜。信託部接觸項目。小券商做行研。信託部直接接觸項目,能學到看到的東西會一些。
⑵ 做投行好還是做信託好
其實如果去信託公司做項目經理的話,就是投行業務。你說的投行是指銀行的投行還是券商的投行還是信託的投行,其實區別不大。都是皮條業務,就看銀行、券商、信託、期貨、基金等等這樣的公司誰能夠給你提供你滿意的薪資和滿意的資源積累。
⑶ 證券公司投資銀行和信託公司投資銀行以及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的區別求詳細
投資銀行的業務實質是一樣的,都是間接融資。在國外,業務是全面的。
受中國法律限制,證券公司主要是股票、企業債、公司債的承銷。
商業銀行是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的承銷。
業務是一樣做,只是承接業務的范圍受法律限制。
⑷ 對於職場新人來說,投行,證券公司,信託公司,基金公司,分別包含了具體哪些業務
問題包含的信息量較大,逐條分解:
1、投行涉及范圍最大,包括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新人基本職能作為助理參與,多積累經驗。
2、證券公司:一般新人都是從經紀業務開始,後面可以向投資顧問、或者專業企業融資方向發展,證券公司最磨練人。
3、信託公司:有兩個方向,一是項目承攬,二是財富中心,新人要麼是項目經理助理,要麼就是銷售助理
4、基金公司:和信託類似,兩個方向。
補充:新人一般渠道資源不多,要考慮自身實際情況,適合哪個方向,一個是理財方向,一個項目承攬方向,類似銀行的個金業務方向和對公類方向。
⑸ 信託公司收入、前途和券商投行相比怎末樣
信託公司算高端?在金融行業中,銀行、證券、信託、保險你能說誰高端不高內端?就行業來說這容樣區分有失偏頗。金融行業是一個受監管的行業,其發展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監管政策。評價一個行業的未來走向,要從監管政策去了解。
信託公司經過幾年前的生死邊緣後,現在突飛猛進,處於上升期。根本原因是監管政策的改變。但是其存在的風險就是杠桿,一旦有某幾只或一隻信託產品沒有做好風險控制,出現兌付風險,一下子就可能打垮一家公司。錢太好賺,就容易昏頭了。
券商投行看起來是很牛B,但是我認為已處於頂峰時期。新出的規定大大削弱了保薦代表人的含金量,券商投行本應在兼並收購、提供債券等多種融資工具等方面賺錢,而不是現在賺一個溢價發行的差價。所以投行未來也存在一個轉型的問題。
當然了,從技術價值來說,我個人覺得做投行比信託要高。
⑹ 信託公司和證券公司有什麼區別啊
證券公司一般是幫你開證券賬戶給你自己交易或者有授權幫你買賣股票的,內而信託公司是你把容資金交給那個公司的專業管理人員幫你投資,相當與基金。(一)實繳資本或者實際繳付出資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二)自行募集並管理或者受其他機構委託管理的產品中,投資於公開發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債券、基金份額以及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證券及其衍生品種的規模累計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三)有兩名符合條件的持牌負責人及一名合規風控負責人;(四)有好的社會信譽,最近三年沒有違法違規行為記錄,在金融監管、工商、稅務等行政機關以及商業銀行、自律管理等機構無不良誠信記錄。
⑺ 銀行如何與信託公司和證券公司合作
證券結構化信託(擴大杠桿),非結構化信託(陽光私募)
還有就是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這裡面大有文章可做,可以繞開信託產品的審批流程,利用證券金融牌照做成立私募融資產品
⑻ 去信託和券商哪個好
時下,金融圈最熱的就屬券商和信託打架了,你猜,最後誰死了?
強力圍剿配資賬戶,一刀切!
強力清理場外配資已經造成了投資者、券商、信託之間的糾紛不斷升級。
此前報道稱,近日監管發文要求券商徹底清除違法違規的配資賬戶,重點是違規接入的以恆生HOMS系統、上海銘創、同花順為代表的具有分倉交易功能的信息技術系統。清理整頓工作原則上要求在9月30日前完成,個別存量較大的公司不得晚於10月底前完成。
此後,各家券商積極行動。截至目前,已有包括齊魯證券、中航證券、銀河證券、華泰證券、國信證券等多家券商陸續向信託公司發函,要求限期妥善處置相關賬戶和資產,對於逾期不處理的賬戶則採取「限制資金轉入」及「限制買入」等措施。
監管層對於配資賬戶的清理態度十分強硬,特別是上周末證監會對華泰、海通、廣發三家券商的執行不力行為給予了重罰。證監會表示「這三家未採取有效措施嚴格審查客戶身份的真實性,未切實防範客戶借用證券交易通道,違規從事交易活動,新增下掛子賬戶,應從重處罰。」
面對監管的施壓,多家券商已採取「一刀切」的做法,包括傘形信託和單一信託產品,一概清除。
券商匆忙的的「一刀切」舉動,給信託二級市場業務帶來了重創。針對券商單方面關閉交易埠一事,信託公司近期紛紛向券商發出公開函,上周中融信託強硬致函華泰證券,本周又有北方信託、外貿信託跟進,牽動無數業內人士目光。
受清剿配資影響,本周兩個交易日,A股接連大跌。證監會在9月14日火速發言:已清理的賬戶結構:76.28%採取取消信息系統外部接入許可權並改用合法交易的方式清理,僅6.33%採取銷戶方式清理,部分賬戶採取產品終止等方式清理。
私募被搞垮:零發行、零倉位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的配資「大清洗」從最初信託公司被券商單方面要求限期妥善處置相關賬戶和資產,到部分券商停止第三方軟體下單服務,再到最近通過信託公司接入券商的私募也將面臨被清理。范圍正在不斷蔓延,餘震不斷。
有市場人士表示:「傘形信託下面會設置許多子單元,主要是給散戶使用,可以加杠桿,陽光私募通過信託公司發行的傘形信託產品,目前看也在被清理范圍內。」
但當下具體的私募通過信託接入券商的產品究竟有多少?資金量又有多大?並沒確定的數字。
有人私募士指出,具體數據比較難估算,每家私募的情況和風格都不一樣,所以選擇也不一樣。需要信託公司或者券商相關業務部門統計才可得出精確數據。
不過部分私募人士也表示:「如果在信託介面的正規私募也因為不能外接介面的問題要關閉,那就轉做券商的交易戶口,由信託繼續發布信息披露就是了,配資清理潮對私募的沖擊有限。」
不少券商已經停止為私募提供交易介面疊加慘淡的A股行情,陽光私募的產品發行驟降,發行期也是被延長,私募正處在最煎熬的時刻。
目前私募圈出現了兩個「零」現象,即零倉位和零成立。大部分私募都表示已經將倉位下調至30%以下,個別私募稱接近零倉位。滬上一位結構化私募產品的基金經理表示,現階段低倉位有利於保證投資人的權益,是最好的投資策略。
另一方面,私募新成立產品數量也進入零階段。私募排排網數據中心統計,今年以來共成立2403隻陽光私募新品,此前幾乎每周都有新產品成立,但是抗戰紀念日節前一周新產品成立數卻為零。
⑼ 請問券商投行和信託哪個發展更好
產品開發的話 整體肯定沒投行累 而且平安信託的平台也很大 個人覺得發展會更好一些 而投行比較累 未來的發展情況現在還不太看得清楚 保薦人的紅利也快過去了
⑽ 券商投行與信託,哪個好
都要有相關的從業經驗。建議去信託,現在投資者已經對證券市場失去信心,信託現在如日中天,發展勢頭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