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消費金融資金成本

消費金融資金成本

發布時間:2022-01-10 05:48:13

㈠ 消費金融公司是怎麼賺錢的

我知道利率相當於信用卡,年平均利率為16%到18%。考慮到純粹的信貸。


快速貸款,小額貸款,多付款,這並不遙遠。

主要針對的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即那些沒有信用卡、沒有足夠抵押物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消費者金融公司被寄予了「普惠金融」的厚望。然而,為了掩蓋風險,從絕對數量上看,風險相對較低的「質量客戶」比所謂的中等收入人群佔比,這部分的利率定價稍低,但也降低違約率,通過這部分的收益和配合其他措施,來掩蓋真實」,貸款風險的一部分。

因為沒有訪問客戶,純粹的購物頻道,在風險控制方面,擴大我們的業務很難達到平衡。

㈡ 消費金融系統的業務模式有哪些有什麼作用

消費金融的三種業務模式

電商互聯網消費金融運營模式是以電商平台為基礎,通過為客戶提供商品的分期服務在平台上進行消費,並提供理財服務。此類模式我們最為熟知的便是螞蟻金服的微貸和京東金融的京東白條。這種業務模式充分藉助了電商平台的大數據優勢。客戶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中,電商平台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確定對特定商品的分期,並在對海量客戶進行分析,根據客戶的消費能力和信用等級進行授信。當消費者完成商品消費後,由京東金融白條或螞蟻微貸向供貨商提供資金;最後由消費者按照貸款期數償還借款,其具體運營模式如圖1所示。

㈢ 信也科技未來資金成本上升還是會下降

信也科技目前的平台資金來源已全部通過機構資金提供,公司也已經成功對接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信託等50餘家持牌金融機構。與機構資金合作夥伴關系的不斷加深,平台資金來源始終保持穩定充足,預計未來平台上的資金成本還將進一步下降。

㈣ 做一套消費金融系統軟體的價格是多少

做一套消費金融系統軟體的價格是多少?

問如何多少它的成本使一個消費金融系統是相當含糊。

這就像問,'汽車的價格是多少?嗯,你想買什麼樣的車?高里程的二手車還是全新的,充滿異國情調的豪華車?消費金融系統可以說同樣的問題。

如果您曾經搜索過創建消費金融系統的成本(也許這就是帶您到這里的原因),您可能會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

答案的范圍可以從幾千美元到幾十萬美元不等。根據您計劃創建移動消費金融系統的方式,您的「製作消費金融系統需要多少費用」這一問題的答案很難回答。

為什麼?由於移動開發涉及許多不同的變數,因此最終價格將根據這些因素而變化。

消費金融系統零星估價的原因是該技術相對較新且不斷發展。例如,新的混合消費金融系統開發技術導致2015年2月小型企業的消費金融系統開發平均成本從49,000美元降至38,500美元。

為了保護自己免受移動開發公司冤大頭,你必須做學習需要多少成本創造一個消費金融系統時,你的盡職調查。由於從頭開始構建消費金融系統是一項巨大的開支,因此完成您的作業將非常值得花時間(和預算)。

向任何潛在的開發團隊或代理商詢問很多問題。

㈤ 哪些情況會限制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

據報道,日前相關機構發布的《2017年消費金融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2~2016年,我國消費信貸余額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目前不少金融公司資金成本居高不下,由於受成本高的限制,紛紛尋各路資金「開源節流」。

希望國家相關部門可以出台響應的政策,保證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和運營!

㈥ 分析:做消費金融,這幾個痛點抓住了嗎

反欺詐是突破難點
1、消費金融是從業者的藍海,也是黑中介、欺詐分子的藍海。
2、反欺詐或者信用評審沒有一招斃命的,通過對大數據充分的挖掘發現一個定律:利息越高,理論上獲得的客戶樣本越差,逾期率大大提高;申請的體驗越差,獲得的客戶越差。

規模還是盈利
1、互聯網消費金融一定依賴於高度集約化、智能化的大數據基礎。所以從業者應思考用什麼樣的技術手段實現消費金融業務規模化。
2、消費金融公司一定要有盈利模式,虧損的口子是要不斷收緊的。比如,運營成本做到8到10個點,資金成本在10.5%,不良控制在3%,撥備覆蓋率在1.5%,那年化收益率在13%以上才可能有盈利模式。

徵信賺錢很難
1、包括社交數據、支付數據和安全數據。出於安全性的考慮,數據開放需要反復檢驗,以保證不會造成用戶信息泄露。

2、徵信市場可能在幾年之內很難形成特別大的一個市場。直接產業規模可能很難超過10億美金。但是它帶來的社會價值,遠遠超過市場價值。

非零和競爭
1、消費金融與其它新金融門類最大的不同就是這個行業市場的規模巨大,需要更多的合作交流。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和互金機構各有優勢,並非零和競爭。

2、消費金融的風險管理領域是一個開放的狀態。無論是共享黑名單還是行業風險名單,還是加入各種不同的徵信機構,機構都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勢。

㈦ 銀行資金成本上升,消費金融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如果個人的房貸期限沒有超過一年的時間,就以當時房貸的利率為准,即使遇到了利率調整的情況,也不會分時間段計息;而如果個人房貸期限在一年以上,遇到法定利率調整的話,就會在下一年初開始執行最新的貸款利率。
不過要注意的是,申請房貸的時候,會讓個人選擇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如果個人選擇的浮動利率,出現了新貸款利率,才可以調整到最新的貸款利率;而如果個人是選擇的固定利率,則不能調整。

㈧ 消費金融"三國殺",銀行要憑什麼佔領下一個制高點

消費信貸規模正呈現井噴式增長。
根據艾瑞咨詢最新發布的《2017消費金融洞察報告》顯示,短短4年,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交易規模從60億猛增到4367.1億。從2013年到2016年,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實現了70倍爆發式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達317%。
消費信貸的巨大市場空間,吸引著各類機構爭相湧入,具備場景和數據優勢的互聯網電商巨頭,受限於監管新政而向消費金融轉型的互金平台紛紛湧入這片藍海。
與此同時,消費金融的市場機遇也引起了傳統金融機構的重視,以銀行為例,其零售貸款中個人房貸增速受到抑制,輕資本、高效率的消費信貸已成為轉型方向之一。
招商銀行信用卡旗下的掌上生活App就是近幾年金融機構轉型的最佳案例。今年8月,掌上生活App已經迭代到第六個版本(6.0版),這一金融服務平台自誕生以來,其定位隨著經營策略的調整而不斷進化。
從1.0、2.0時代主打「優惠服務」;3.0時代聚焦「金融工具」;4.0時代轉型「金融工具+生活電商」,5.0版本的掌上生活App,打破了銀行界壁壘,面向全體用戶開放注冊。
在開放用戶體系的基礎之上,掌上生活App 6.0進一步開放了消費金融服務,劍指「第一消費金融App」。至此,將掌上生活App打造成獨立互聯網品牌的戰略方向也更加清晰。
創新求變的銀行機構讓消費金融市場的競爭更有看點,於是我們看到,目前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互聯網電商巨頭、消費金融公司以及商業銀行等三大派系占據了消費金融的三塊「高地」,「三國殺」戰局已經清晰可見。
那麼,手握資金、尋求創新模式的銀行在這一輪競爭中勝券何在?
「長板」很長, 「正規軍」風控實力強勁發展更穩健
回顧消費金融演進史,互聯網電商巨頭等非銀行機構的發展空間其實來源於「差異化競爭」,他們從市場間隙入手,向傳統銀行原本不太重視的人群提供服務,並以此攫取了發展的第一桶金。
但伴隨著非銀行機構大量湧入市場,消費金融市場一度亂象頻發,暴露出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此時,銀行機構作為正規軍的優勢就得以凸顯—它們風控經驗豐富,有成熟的徵信及審批模式,在風險控制及定價方面能力突出。
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開展多年,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整的、成熟的風險管控體系,也經歷過實際業務的檢驗,相對於互聯網企業以及非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銀行的風控體系更為穩健。
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張東就曾對媒體表示,「所有的消費信貸行業,不是因為發展得慢而死掉,往往由於風險沒有管控而死掉。速度慢一點,積累能力以後慢慢加速可以,但在風險管理能力不夠的時候,發展得越快,死得越快。」
除了風控優勢之外,存量客戶資源、低廉的資金成本、良好品牌信譽度等方面亦是銀行進軍消費金融的長板,這些都構成了銀行「超車」的基礎。
「短板」不短,智能信貸助用戶體驗持續進化
盡管具備了作為正規軍的優勢,但非銀行機構們對於消費金融市場的前期開拓也讓其獲得了相當的先發優勢——用戶體驗以及場景優勢。
事實上,以信用卡和各種消費類貸款為主的消費金融業務本就是銀行零售業務之一。但銀行傳統的「線上申請、線下審批」路徑犧牲了客戶體驗,尤其在主打小額、高頻的消費金融領域,繁瑣的審批手續往往讓用戶敬而遠之。
但從目前來看,對於銀行客戶體驗方面的短板,也許需要「士別三日、刮目相待」了。不少銀行已經跳出傳統路徑,全流程線上自助模式開始出現。一鍵申請、數秒即可放款的純線上信用貸款,成為銀行分食消費金融市場的利器。
以掌上生活App 6.0 推出的「e招貸」為例,這是一款針對老用戶的消費金融產品,它最高可提供30萬額度、支持隨借隨還或分期還款。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款純線上產品。
該產品在短時間內獲得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截至今年6月末,「e招貸」產品交易規模已達381億元,余額逾300億元。
體驗掌上生活App 6.0可以發現,「e招貸」只是其眾多細分消費金融產品之一。除此之外,為了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掌上生活App 6.0還提供e閃貸、e分期、現金分期等各類消費金融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解決用戶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金融產品的「痛點」,掌上生活App 6.0還推出了智能推薦引擎e智貸。用戶只要輸入他需要借款的金額以及他期望的還款方式,後台會結合該客戶的自然屬性以及歷史交易數據,為他推薦一款適合他的產品。
顯然,為了贏得更多的用戶,銀行已經意識到把握用戶需求和加強用戶體驗的重要性。畢竟,對於移動互聯網的機會,沒有人敢錯過。
金融科技場景化融入,打造競爭力的代際差異
為了彌補在消費金融領域的場景短板,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發力Fintech,試圖用「金融科技+場景應用」的方式助推消費金融。
一方面,巨頭「結盟」成為常態,半年時間內,BATJ相繼與工農中建展開合作,消費金融業務正是其合作重點,而雙方融合的聚焦點瞄準就在 FinTech領域。
但由於雙方合作時間尚短,目前仍未顯示出互聯網巨頭與銀行能在FinTech領域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如何改變互聯網即渠道、銀行即資金供給方的傳統模式仍是一個難題。
除了巨頭「結盟」之外,銀行也在開始新的嘗試。招商銀行副行長劉建軍在金融科技及消費金融方面傳遞了一個積極的信號,即「金融科技是招行下半場轉型的核動力」。
或許,未來掌上生活App這一移動平台承載的使命,將是劉建軍所說的那樣——「實現金融科技場景化融入,滿足客戶普遍的消費升級需求,以獲得零售金融業務競爭力的代際差異」。
掌上生活App是招商銀行信用卡在移動端布局場景的重要平台。優惠力度不遜於互聯網平台的飯票影票、積分實時換購、機票酒店一鍵預訂等各類服務,成功連接起更多的線上線下場景,從而實現用戶的高粘度及高變現。
以出境消費服務為例,招行信用卡的場景服務可完整貫穿境外旅行的前、中、後三個場景。預定機酒服務、辦理簽證、境外購物、消費分期等服務均可以在掌上生活App上完成。
除了自建平台之外,招行信用卡也在通過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攫取獲客場景。今年以來,招行信用卡已推出王者榮耀聯名卡、網易雲音樂聯名卡、摩拜單車聯名卡等多款卡產品,嵌入到更多年輕人喜歡的休閑、娛樂、出行等場景中,讓他們轉化為自己的用戶。
總體而言,傳統金融行業正將金融服務主動延伸到日常的生活消費,搶佔用戶的高頻使用場景,將場景圍繞著用戶的需求生長和運轉。按照這一邏輯,銀行進行了一場異於互聯網巨頭的「反向突破」——從支付平台延伸到場景服務。
Brett King在商業暢銷書《BANK 3.0》中預言,「銀行將由一個場所的概念,轉化為無處不在的服務。」銀行要想真正站上消費金融的風口,考驗它們的或許正是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的能力。

㈨ 消費金融做大蛋糕 多頭入局未來怎麼玩

消費金融並不是什麼新詞,大到車貸小到電商分期,都算在消費金融的五指山下。現在,新鮮的消費金融玩法早已不是傳統的「費率幾個點」了,「場景構建」為消費金融衍生出了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如何讓消費金融變得更新鮮更好玩才是時下趨勢。手機變成提款機?虛擬信用卡?0首付0利息?無論是你房子首付還是買車貸款,無論是你孩子早教還是美容美發,未來諸多場景下你都可以用到消費金融這一聽起來「高大上」的方式分期付款。
未來,消費金融的盈利方式將告別利差的傳統模式;未來,消費金融的授信速度和方式都將讓小額分期貸款變得立竿見影;未來,消費金融的用戶群和場景將會是正無窮。
多頭「分蛋糕」
在消費金融的話題上,如今當你與消費金融圈裡的資深人士聊起「競爭環境」、「手續費率」時,你已經OUT了。
雖然「競爭環境」這個從來都是一個長生不老的話題,但套到消費金融上就顯得不那麼對味了。根據艾瑞咨詢公布的首份消費金融報告數據,預計到2017年,消費金融整體市場將突破千億,三年復合增長率高達94%。從個人消費貸款的數量級來看,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數據,截至2014年,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大約是7.7萬億元人民幣,而中國目前的滲透率較低,2013年數據顯示,我國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相當於GDP的10%左右,遠低於中國香港的18%和美國25%的水平。預計中國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將於2018年增長至17.5萬億元。
這些復雜的數據要說明的只有一點:蛋糕是足夠大的,現在還是做蛋糕的階段,多頭入局影響不了蛋糕的分割,做大蛋糕才是殊途同歸的唯一目標。《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目前市場上最為活躍的消費金融大佬發現,2010年開始,我國的消費金融在由銀行系、產業系、互聯網電商系、P2P系、多頭系的網路鏈條下擴張發展。
2010年首批試點的以北銀、捷信為代表,2013年第二批試點的產業系以蘇寧、馬上金融為代表,2014年後京東、阿里紛紛入局,此後P2P系看準機會進入,今年,就是試點擴容利好背景下的消費金融百花園里春風陣陣吹。
據一位業內人士梳理:「國外的消費金融大多是從大到小,從機構到個人,而我國的消費金融切入口則是個人、小額、碎片化,當然這和國際的發展路徑亦不矛盾,不過在分業監管和牌照監管下,消費金融的發展是一步一步慢慢打開的。」
在多頭入局的格局下,各方都在集中火力搶灘這一「風口」。銀行系老大哥們最不甘示弱,工商銀行的個人信用消費金融中心近日正式落地,工行信用卡中心總裁兼個人信用消費金融中心總經理欒建勝表示:「信用卡是在工行實時監測下發生的信用貸款行為,信用消費貸款則是客戶可以直接將錢取走。」而興業銀行在福建設立的興業消費金融股份公司、TCL聯合湖北銀行等成立消費金融公司已獲批的傳言,也一浪高過一浪。
基於生態圈構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產業系和電商系消費金融的代表不得不提蘇寧,去年12月底,蘇寧消費金融牌照獲批,讓「大生態+大用戶+全牌照」、「供應鏈金融+消費信貸+理財」成為推動蘇寧金融集團向前的動力。
中信證券研究報告分析,蘇寧消費金融面向信用卡未覆蓋的客戶提供分期付款業務,零售企業依託真實消費場景、大數據發展消費金融水到渠成,預計2017年覆蓋2.5%用戶,融資余額140億元。
多頭格局下,P2P新產品頻出。除了大學生消費分期,還有信而富與騰訊合作的「現金貸」、積木盒子與芝麻徵信合作的「讀秒」、惠人貸等多家P2P機構盯准消費金融准備出擊。
未來怎麼玩?
比「競爭環境」更讓人關注的是「手續費率」,而顛覆「手續費率」的背後,實際上是未來消費金融玩法的趨勢性問題。
與傳統的將手續費或利息收入作為收入來源不同的是,新興的消費金融模式並未將這部分作為核心。惠人貸CEO李晨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我們做消費金融時,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更多地結合消費場景。比如,我們合作一個少兒早教機構,當家長帶著孩子去培訓報名時會產生一個消費需求,基於這種需求,金融服務會和消費需求緊密綁定,在手續費率上,我們考慮實際的財務成本,更希望由合作商戶做一些貼息,這樣對於消費人群而言體驗提高了,對於商戶來說能夠有效地帶動銷售額的提升。」
傳統的消費金融模式一直囿於巨大的資金成本壓力,資金來源的剪刀差是消費金融盈利中的核心問題,而商戶貼息的方式或者電商供應鏈金融的方式能夠緩解這個問題,或許這會成為新興公司通過這一模式「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而在場景上的不斷拓寬縱深是消費金融的另一大趨勢,以京東為例,2015年京東消費金融通過「白條+」戰略布局京東以外的更多生態體系,陸續推出校園白條、旅遊白條、租房白條、首付白條、鄉村白條、京東金采、京東鋼鏰等各類創新產品。《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消費金融業內人士分析,比如租房、二手車、旅遊、教育等市場,還有單價高、有貸款需求的地方未來都會成為消費金融出現的場景。
除此,P2P的模式拓展至消費金融之後也會讓這部分資產盤活,有效地拓展資產渠道。李晨表示:「消費金融的需求端確定之後,會變成資產產品,然後再在線上把需求發布出來,由理財人進行投資。」
從風控的角度而言,惠人貸的模式在業內人士看來是定向消費、資金不過借款人手,風險主要在後端催收方面。另據馬上金融CEO趙國慶分析:「馬上金融提供的是消費分期和現金分期,核心特點是低融資成本和獲客成本,後端風控團隊在業務的整個生命周期(產品開發、審批、賬戶管理、催收、核銷回款)都會對各種風險進行甄別、衡量。」
此前,京東消費金融高級總監許凌在和記者交流時曾提及厚數據的挖掘,他說:「厚數據分析不僅包括用戶消費記錄,還可通過用戶的消費軌跡、消費心理、消費習慣等,更深層次地了解用戶和識別風險。京東金融通過對消費者在京東生態的用戶畫像、行為習慣、商品喜好、物流信息、支付方式、購買決策等多維度厚數據分析,進而挖掘用戶需求創新產品。」

多頭格局下,互聯網巨頭們依託自己的天然優勢來發展消費金融。騰訊此前通過財付通在消費金融領域進行了數次試驗;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主要定位於向用戶提供購物、旅行等個人消費金融服務,主打「金融需求+社交、娛樂」等;阿里則是多點開花,天貓以「天貓分期」產品介入,芝麻信用與「花唄」、招聯金融旗下「好期貸」合作,不斷拓寬消費金融市場。
上述多種消費金融模式,有一個共同點,即「依託渠道」優勢,即主要利用渠道合作商,藉助消費場景對客戶提供分期付款服務。據BCG報告分析,此類服務主要針對的是銀行貸款額度有限或無額度的消費者,貸款利率則介於銀行與小貸公司之間。另據上述業內人士分析:「渠道和流量也將是下一步消費金融爭戰的主戰場。」

閱讀全文

與消費金融資金成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學生創業貸款電腦 瀏覽:467
p2p理財和基金哪個好 瀏覽:286
光大銀行保險理財產品有哪些 瀏覽:286
投資理財教程 瀏覽:995
黃韋中股票 瀏覽:11
第一套朝鮮幣價格 瀏覽:448
今日烏魯木齊鋼坯價格 瀏覽:559
信託投資房地產限制 瀏覽:674
銀行定期理財產品收費 瀏覽:335
10的後置傭金 瀏覽:788
少兒平安福保險傭金是每年返嗎 瀏覽:294
期貨交易36記 瀏覽:39
抖音傭金幾個點 瀏覽:498
usdjpy求雙向匯率 瀏覽:1
杠桿租賃方式設計的當事人有 瀏覽:781
東莞2019年融資租賃補貼 瀏覽:781
期貨客戶群 瀏覽:456
內蒙古經濟金融發展有限公司 瀏覽:523
金融公司招培訓專員靠譜嗎 瀏覽:210
全國現貨交易所有哪些 瀏覽:182